立体几何解题方法技巧
小升初考试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解题技巧
小升初考试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解题技巧知识点:小升初考试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解题技巧一、基本概念与性质1. 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空间中的点、线、面及其之间的位置关系。
2.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a) 点在线上:过一点作直线,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 点在线外: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 点在面内:过一点作平面,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
d) 点在面外:过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平行平面,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
3. 立体几何中的公理与定理:a) 公理:如公理1(平行公理)、公理2(公理的传递性)等。
b) 定理:如欧拉定理、斯图尔特定理、余弦定理等。
二、立体几何的基本图形1. 棱柱:上下底面平行,侧面为矩形的立体图形。
2. 棱锥: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多个顶点的立体图形。
3. 圆柱:上下底面为圆,侧面为矩形的立体图形。
4. 圆锥: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多个顶点的立体图形,底面为圆。
5. 球体:所有点到一个固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立体图形。
三、立体几何的计算公式1. 体积计算公式:a) 棱柱体积 = 底面积 × 高b) 棱锥体积 = (底面积 × 高) / 3c) 圆柱体积 = 底面积 × 高d) 圆锥体积 = (底面积 × 高) / 3e) 球体体积 = (4/3)πR³2. 表面积计算公式:a) 棱柱表面积 = 2 × 底面积 + 侧面积b) 棱锥表面积 = 底面积 + 侧面积c) 圆柱表面积 = 2 × 底面积 + 侧面积d) 圆锥表面积 = 底面积 + 侧面积e) 球体表面积 = 4πR²四、立体几何题解题技巧1. 画图:在解题过程中,画出立体图形,有助于直观地理解题意和找到解题思路。
2. 分解:将复杂的立体几何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部分,逐步求解。
3. 数形结合:利用立体图形的性质,结合数学公式,进行计算。
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必看
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必看各个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基本离不开背、记,运用,数学作为最烧脑的科目之一,也是一样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数学答题技巧:立体几何解答立体几何篇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解答题1道),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当然,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
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知识整合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1)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2)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5)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立体几何如何运用三视截面相似全等等立体几何知识解题
立体几何如何运用三视截面相似全等等立体几何知识解题立体几何如何运用三视截面相似、全等等立体几何知识解题在立体几何中,运用三视图截面相似、全等等立体几何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题并更好地理解三维物体的形状与性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题,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一、三视截面相似三视截面相似指的是,在物体的三个不同方向的截面中,对应部分的形状相似。
通过观察和分析三视图截面,我们可以得到有关立体物体的许多信息。
以一个简单的立方体为例,我们可以将其从不同的角度截取三个截面。
这三个截面分别是平行于底面、垂直于底面和平行于侧面的截面。
通过比较这三个截面,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形状相似,并且相似比例为1:1:1。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相似比例来求解未知问题。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底面的边长为a,那么可以通过相似比例得出垂直于底面的截面的边长也为a,进而推算出侧面的面积、体积等。
二、三视截面全等三视截面全等指的是,在物体的三个不同方向的截面中,对应部分的形状完全相等。
三视截面全等是三视截面相似的一个特例,其中相似比例恒为1:1。
举个简单的例子,考虑一个圆柱体。
我们可以从不同方向截取三个截面,分别是平行于底面的圆形截面、垂直于底面的矩形截面和平行于侧面的圆形截面。
通过观察这三个截面,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形状完全相等。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三视截面的全等性质来推导出有关属性。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底面圆的半径为r,那么可以利用全等截面得出垂直于底面的矩形截面的长和宽均为2πr,进而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侧面积等。
三、运用三视截面相似与全等解题运用三视截面相似与全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各种与立体几何相关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例子。
例题:已知一个正方体的边长为a,求其对角线的长度d。
解答:我们可以将正方体从三个截面的方向截取,得到平行于底面的正方形截面、垂直于底面的正方形截面和平行于侧面的正方形截面。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研究三维空间几何图形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1. 计算体积和表面积: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形状,如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体积和表面积的公式,以及根据题目描述建立数学模型。
2. 证明定理和性质: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如平行线性质、勾股定理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已知定理和性质进行推导,以及通过构造辅助线或辅助图形来证明。
3. 求解最值问题: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求几何图形中的最值,如最短路径、最大面积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不等式、极值定理和优化方法等。
4. 判定和性质应用: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判定几何图形是否满足某个性质,或应用某个性质到实际场景中。
解题方法包括根据性质进行推导和判断,以及根据实际场景建立数学模型。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及其解题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需要灵活运用几何知识和方法,多做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体积解题技巧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体积解题技巧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涉及到的体积计算问题常常让学生感到困惑。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立体几何体积问题。
一、直角三棱柱的体积计算直角三棱柱是指底面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
计算其体积时,可以利用底面积与高的乘积来求解。
例如,已知直角三棱柱的底面是一个直角边长为3cm和4cm 的直角三角形,高为5cm,求其体积。
解答:首先计算底面积,底面积=1/2 × 3cm × 4cm = 6cm²。
然后将底面积与高相乘,体积=6cm² × 5cm = 30cm³。
因此,该直角三棱柱的体积为30cm³。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直角三棱柱的体积计算可以通过底面积与高的乘积来求解,这是一个常用的解题方法。
二、棱柱的体积计算棱柱是指底面为多边形的柱体。
计算其体积时,可以利用底面积与高的乘积来求解。
例如,已知一个棱柱的底面是一个边长为6cm的正六边形,高为8cm,求其体积。
解答:首先计算底面积,正六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将其分割为六个等边三角形来计算。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为1/2 × 6cm × 6cm × sin(60°) = 9√3 cm²。
因此,正六边形的面积为6 × 9√3 cm² = 54√3 cm²。
然后将底面积与高相乘,体积=54√3 cm² ×8cm = 432√3 cm³。
所以,该棱柱的体积为432√3 cm³。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对于底面为多边形的棱柱,可以将其分割为若干个三角形来计算底面积,然后再与高相乘求解体积。
三、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是指底面为圆形的柱体。
计算其体积时,可以利用底面积与高的乘积来求解。
例如,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求其体积。
立体几何题型与解题方法
O
a
A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亦成立.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这
个平面.(“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二:如果平行线中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性质: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分线上。
4. 平面平行与平面垂直.
(1). 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
(2). 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 面面平行”)
推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注]:一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平面.
推论二:长方体一条对角线与同一个顶点的三各侧面所成的角为 , , ,则 cos2 cos2 cos2 2 .
[注]:①有两个侧面是矩形的棱柱是直棱柱.(×)(斜四棱柱的两个平行的平面可以为矩形) ②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棱柱一定是正棱柱.(×)(应是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直棱柱才行) ③对角面都是全等的矩形的直四棱柱一定是长方体.(×)(只能推出对角线相等,推不出底面为矩形) ④棱柱成为直棱柱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棱柱有一条侧棱与底面的两条边垂直. (两条边可能相交,可能不 相交,若两条边相交,则应是充要条件) (2). 棱锥:棱锥是一个面为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注]:①一个三棱锥四个面可以都为直角三角形.
②一个棱柱可以分成等体积的三个三棱锥;所以 V 、、 Sh 3V 、、 .
a.①正棱锥定义: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
[注]:i. 正四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不是等边三角形)
立体几何七大解题技巧
立体几何七大解题技巧
一、把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三维几何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如求解三角形的面积、求解两个空间向量的点积、求解空间曲线的长度等,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二、利用空间几何公式
三维几何中有许多空间几何公式,如三角形面积公式、平面夹角公式等,利用这些公式可以解决许多三维几何问题。
三、利用空间图形构建
可以利用空间图形构建的方法,把三维几何问题转换成二维几何问题,这样就可以利用二维几何的知识来解决三维几何问题。
四、利用空间投影
可以利用空间投影的方法,把三维几何问题转换成二维几何问题,这样就可以利用二维几何的知识来解决三维几何问题。
五、利用空间变换
可以利用空间变换的方法,把三维几何问题转换成二维几何问题,这样就可以利用二维几何的知识来解决三维几何问题。
六、利用空间对称
可以利用空间对称的方法,把三维几何问题转换成二维几何问题,这样就可以利用二维几何的知识来解决三维几何问题。
七、利用空间分析
可以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把三维几何问题转换成二维几何问题,这样就可以利用二维几何的知识来解决三维几何问题。
高中立体几何最佳解题方法及考题详细解答
高中立体几何最正确解题方法总结一、线线平行的证明方法1、利用平行四边形;2、利用三角形或梯形的中位线;3、假如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这个订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4、假如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订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5、假如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6、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直线平行。
7、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二、线面平行的证明方法1、定义法: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
2、假如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判断定理)3、两个平面平行,此中一个平面内的随意一条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4、反证法。
三、面面平行的证明方法1、定义法: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
2、假如一个平面内的两条订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面面平行的判断定理)3、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4、经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四、线线垂直的证明方法1、勾股定理; 2 、等腰三角形; 3 、菱形对角线;4、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5、点在线上的射影;6、假如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随意直线都垂直。
7、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假如和这个平面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三垂线定理)8、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假如和这个平面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9、假如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条直线,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条直线。
五、线面垂直的证明方法:1、定义法:直线与平面内的随意直线都垂直;2、点在面内的射影;3、假如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订交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垂直。
(线面垂直的判断定理)4、假如两个平面相互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小学生六年级数学学习技巧如何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
小学生六年级数学学习技巧如何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小学生六年级必修的科目之一。
在数学学习中,立体几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研究三维空间中的图形和形状。
在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学习技巧来提高解题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生六年级数学学习技巧,以帮助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
1. 熟悉立体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熟悉一些立体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
例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等。
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特点、性质以及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熟悉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2. 画图辅助解题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画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描述,画出相应的立体图形,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形象化地看待问题,更容易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3. 刻意练习立体几何题目要提高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进行刻意的练习。
可以多做一些相关的习题,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通过大量的练习,我们可以熟悉各种类型的题目,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和实际问题。
4. 学会运用数学公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数学公式。
例如,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可以使用公式 V=a^3,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可以使用公式S=2πr^2+2πrh。
通过掌握这些公式,我们可以迅速计算出立体几何图形的各种属性,解决问题。
5. 寻找问题的关键信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寻找问题的关键信息。
有时问题描述中的一些信息可能是多余或者干扰项,我们需要筛选出与解题有关的关键信息。
通过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可以更快地定位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6. 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讨论数学学习中,交流讨论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学习方法。
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我们可以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通过交流讨论,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发现问题的不同解法,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高一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高一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1. 嘿,同学们!对于高一数学立体几何,要学会想象啊!比如看到一个正方体,你得在脑子里把它转起来呀!就像你玩魔方一样。
为啥要这么做?你想想,不把它立体地想清楚,咋能解出那些难题呢?
2. 还有呀,一定要多画图!千万别懒。
你看那复杂的立体图形,你不画出来,光靠脑子想能行吗?就好比走夜路没手电筒,多吓人呀!像三棱锥,画出来仔细瞅瞅,很多线索不就出来了嘛。
3. 咱得善于找特殊点和线呀!这可太关键了。
比如说长方体的顶点、棱,那可都是宝呀!这就好像在一堆杂草里找宝贝,找到了不就好办啦?
4. 别小瞧那些基本定理呀,同学们!它们就像是你的秘密武器。
比如线面平行定理,那可是解题的利器呀!这不就跟武侠小说里的绝世武功一样吗,学会了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啦!
5. 多做练习题那是必须的!别偷懒。
一道题一道题刷过去,就跟升级打怪一样。
你做的越多,遇到难题就越不慌,难道不是吗?
6. 学会和同学讨论呀!一个人想不出来,说不定别人一句话你就恍然大悟啦。
这就像几个人一起划船,肯定比你一个人划得快呀!
7. 要保持耐心和信心呀!遇到难题别着急上火,慢慢来。
就像爬山,一步步总能到山顶。
相信自己能把高一数学立体几何搞定!
我的观点结论:总之,只要掌握这些技巧,多下功夫,高一数学立体几何就没那么难啦!。
立体几何动点解题技巧
立体几何动点解题技巧
在立体几何中,动点解题是一种常见的解题方法。
通过引入
动点,可以将原问题转化为几何关系和代数关系之间的等价问题,从而简化解题过程。
下面是一些立体几何动点解题的技巧:
1.选择合适的动点:选择一个合适的动点是解题的关键。
动
点可以是一个普通的点,也可以是一个特殊的点,如重心、垂
心等。
选择动点时要考虑到问题的特点,找到一个能够引入所
需关系的点。
2.构造代数关系:在引入动点后,需要通过几何关系构造代
数关系。
这可以通过使用相似三角形、比例等几何性质得出。
根据动点的移动,几何关系会转化为代数关系,从而可以得到
所需的方程。
3.求解代数方程:得到代数方程后,可以通过解方程求解问题。
根据问题的要求,可以得到方程中未知量的值,进而确定
几何问题的解。
4.注意特殊情况:在使用动点解题时,需要考虑到一些特殊
情况。
例如,当动点的位置使得几何关系不成立时,应该排除
这种情况。
此外,还需要注意动点的位置是否能够涵盖所有可
能的情况。
5.利用易于计算的性质: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易于
计算的几何性质。
例如,平行线、垂直线等性质可以简化计算
过程,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通过灵活运用动点解题技巧,可以更加简化和系统化地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当然,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灵活运用,并多加练习掌握动点解题的技巧。
掌握中考数学解题技巧如何应对立体几何中的相交和投影问题
掌握中考数学解题技巧如何应对立体几何中的相交和投影问题相交和投影问题是中考数学中一个重要的考点,掌握解题技巧对于顺利解决这类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如何应对立体几何中的相交和投影问题,并分享一些解题技巧。
一、相交问题的解题技巧在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相交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解题技巧。
1. 确定平面相交问题首先需要确定相交的平面,因为只有确定了相交的平面,才能进一步讨论交线等内容。
在确定平面时,可以利用已知条件,如平行关系、垂直关系等。
2. 确定交线确定了相交的平面后,我们需要找出相交的线段或线。
这时候可以利用相交直线的性质,如相交线互不平行、相交角相等等。
3. 分析相交关系在确定了相交线后,我们需要分析相交的方式。
相交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平面内相交和平面外相交。
对于平面内相交,我们可以利用平行线与横截线间的关系来解题;对于平面外相交,我们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等性质来解题。
二、投影问题的解题技巧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投影问题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解题技巧。
1. 熟悉视角关系投影问题需要考虑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投影效果。
对于正投影和斜投影,我们需要根据给定的条件,确定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和位置。
2. 利用相似三角形在解决投影问题时,相似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通过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求解出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大小和位置。
3. 分析平行线关系在投影问题中,平行线关系也是一个常见的解题思路。
通过观察平行线的关系,我们可以确定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投影位置。
三、综合运用解题技巧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相交和投影问题往往是相互结合的。
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技巧,灵活应用到解题过程中。
1. 先分析相交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先分析相交问题,确定相交的平面和交线,利用已知条件寻找出相交点等信息。
2. 再考虑投影问题在确定了相交关系后,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下观察物体的投影情况。
利用视角关系、相似三角形等技巧,求解出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投影位置和形状。
高考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问题及解题方法
高考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问题及解题方法高考数学中,立体几何是一项重要的考试题型。
相比于平面几何、代数和概率统计等内容,立体几何更为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能力要求更高。
本文旨在探讨高考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问题及其解题方法。
一、立体几何常考题型常见的立体几何问题包括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体积、表面积等问题。
下面列举一些高考中经常出现的立体几何考点。
1. 立体图形的名字和性质高考中经常出现的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图形的属性,比如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所有面都是矩形等等,只要掌握了它们的基本属性,在解决题目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2. 体积求立体图形的体积是立体几何中比较基础和常见的题型。
学生需要清楚掌握各种常见图形的体积公式,例如:①正方体的体积公式:V=a³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lxwxh③棱柱的体积公式:V=Ah④圆柱的体积公式:V=πr²h⑤球的体积公式:V=4/3πr³⑥棱锥的体积公式:V=1/3Ah注意,这些公式必须要掌握,不要在考试中还在纠结于公式的推导方法。
3. 表面积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也是数学中的一大题型。
常见的几何图形表面积的计算方式有如下几种公式:①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S=6a²②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S=2(lw+lh+wh)③棱柱的表面积公式:S=2B+Ph④圆柱的表面积公式:S=2πr²+2πrh⑤球的表面积公式:S=4πr²⑥棱锥的表面积公式:S=B+1/2Pl其中B表示底面积,P表示底面外接多边形的周长,l表示斜几何。
上面列举的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目,还有一些特殊题目需要学生掌握,例如“平行四边形体积定理”、“曲面半径定理”等等。
二、举例分析解题方法1. 体积题例题:某学校花坛为正方形,长和宽之和为25米,现在将花坛增加5个方块,每个方块边长为2米,求增加的花坛的体积。
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我们把不同于一般解法的巧妙解题方法称为解题技巧,它来源于对数学问题中矛盾特殊性的认识。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篇11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论证的策略:(1)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
(2)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高考题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在证明线线垂直时应优先考虑。
2空间角的计算方法与技巧:主要步骤:一作、二证、三算;若用向量,那就是一证、二算。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平移法:②补形法:③向量法:(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①作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转化到同一三角形中计算,或用向量计算。
②用公式计算.(3)二面角:①平面角的作法:(i)定义法;(ii)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法;(iii)垂面法。
②平面角的计算法:(i)找到平面角,然后在三角形中计算(解三角形)或用向量计算;(ii)射影面积法;(iii)向量夹角公式.3空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与技巧:(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应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然后在相关的三角形中求解,也可以借助于面积相等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2)求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一般先找出其公垂线,然后求其公垂线段的长。
在不能直接作出公垂线的情况下,可转化为线面距离求解(这种情况高考不做要求)。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过该点作出平面的垂线,进而计算;也可以利用“三棱锥体积法”直接求距离;有时直接利用已知点求距离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把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从而“转移”到另一点上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及平面与平面的距离一般均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解。
4熟记一些常用的小结论诸如:正四面体的体积公式是;面积射影公式;“立平斜关系式”;最小角定理。
立体几何的解题技巧
△ BCD LE H ^S A 州BD_d , . d 二"△BCD 二-23S A A BD 2立体几何新题型的解题技巧【命题趋向】 在高考中立体几何命题有如下特点: 1. 线面位置关系突出平行和垂直,将侧重于垂直关系2. 多面体中线面关系论证,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常在解答题中综合出现.3. 多面体及简单多面体的概念、性质多在选择题,填空题出现4. 有关三棱柱、四棱柱、三棱锥的问题,特别是与球有关的问题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此类题目分值一般在 17---22分之间,题型一般为 1个选择题,1个填空题,1个解答题. 【考点透视】 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掌握 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 •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 间的距离的概念. 空间距离和角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以两点间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两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平面的距 离以及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作为命题的重点内容,高考试题中常将上述内容综合在 一起放在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分为多个小问题,也可能作为客观题进行单独考查 .考查空间距离和角的试题一般作为整 套试卷的中档题,但也可能在最后一问中设置有难度的问题 不论是求空间距离还是空间角,都要按照“一作,二证,三算”的步骤来完成,即寓证明于运算之中,正是本专 题的一大特色. 求解空间距离和角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传统的几何方法,二是利用空间向量。
考点1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求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其关键在于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垂足,当然别忘了转化法与等 体积法的应用. 例1如图,正三棱柱 ABC _AB i C i 的所有棱长都为2 , D 为cC i 中点. (【)求证:AB 1丄平面A 1BD ;(n)求二面角 A-AD-B 的大小;(川)求点C 到平面ABD 的距离. 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二面角的 大小,点到平面的距离等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 能力和运算能力. 解答过程:解法一:(I )取BC 中点0,连结A0. ABC 为正三角形,.AO 丄BC . B iC1DT 正三棱柱ABC _ABG 中,平面 ABC 丄平面BCC 1B 1,二AO 丄平面BCC 1 B . 连结B 10,在正方形BB 1C 1C 中,0, D 分别为BC , CC 1的中点,• BQ 丄BD , . AB 1丄BD . 在正方形 ABB 1A 中,AB 1丄AB , . AB 1丄平面 ABD • (n )设AB 1与A B 交于点G ,在平面A BD 中,作GF 丄A D 于F ,连结AF ,由(I )得AB AB 1C1.AF 丄AD , ■ / AFG 为二面角A-AD-B 的平面角.在 △ AA D 中,由等面积法可求得 'AG *AB 1川,曲AFGdAIA-AD -B 的大小为AF B 45AF = 5arcsin 一4(川)△ ABD 中,BD=AD=、5, AB =2 2, S A A 1BD 「6 ,BCD=1 •在正三棱柱中, A 到平面BCC 1B 1的距离为 3 .设点C 到平面ABD 的距离为d •由V A 』CD =V c 」BD ,得1 Sz △ A 1BD.点C 到平面ABD 的距离为_2 .2•点C 到平面ABD 的距离d = B 0A Bi =丄-2 =・2 . |A B ;| 2^2小结:本例中(川)采用了两种方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法二采用了平面向量的计算方法,把不易直接求的面AMB 1的距离转化为容易求的点 K 到平面AMB 1的距离的计算方法,这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方法;解法一采用了等 体积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复杂的几何作图,显得更简单些,因此可优先考虑使用这一种方法 .考点2异面直线的距离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求法,考纲只要求掌握已给出公垂线段的异面直线的距离 例2已知三棱锥S-ABC ,底面是边长为4.、2的正三角形,棱SC 的长为2,且垂直于底面.E 、D 分别为BC 、AB 的 中点,求CD 与SE 间的距离. 思路启迪:由于异面直线 CD 与SE 的公垂线不易寻找,所以设法将所求异面直线的 距离,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再进一步转化成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解答过程:如图所示,取 BD 的中点F ,连结EF , SF , CF ,-EF 为 BCD 的中位线,.EF // CD,. CD //面 SEF ,解法二:(I )取BC 中点0 ,连结A0 • ':△ ABC 为正三角形,.A0丄BC .V 在正三棱柱 ABC _ABG 中,平面ABC 丄平面 BCC 1B 1 , . AD 丄平面 BCGB . 取BG 中点。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总结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总结1. 立体几何题型啊,那可是个神奇的领域!有求各种立体图形体积的题型,就像求一个装满水的古怪形状瓶子能装多少水一样。
比如说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就是边长的立方。
要是有个正方体边长是3厘米,那它的体积就是3×3×3 = 27立方厘米,简单吧!这类型的题就像是数糖果,一个一个数清楚就行。
2. 还有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题型呢。
这就好比给一个形状奇怪的礼物包装纸,得算出需要多少纸才能把它包起来。
像长方体,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假如一个长方体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那表面积就是2×(4×3 + 4×2 + 3×2) = 52平方厘米。
哎呀,可别小瞧这表面积,有时候算错一点就像给礼物包了个破纸一样难看。
3. 立体几何里关于线面关系的题型也不少。
这就像在一个迷宫里找路,线和面的关系复杂得很。
比如说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就像在一个方方正正的房间里,一根直直的杆子和地面平行,只要杆子和地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就行。
像有个三棱柱,一条棱和底面的一条棱平行,那这条棱就和底面平行啦,是不是很有趣呢?4. 线面垂直的题型也很重要哦。
这就像是建房子时的柱子和地面的关系,必须垂直才稳当。
判断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就看这条直线是不是和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就像搭帐篷,中间那根杆子要和地面上交叉的两根绳子都垂直,帐篷才能稳稳地立起来。
比如一个正四棱锥,它的高就和底面垂直,因为高和底面两条相交的对角线都垂直呢。
5. 面面平行的题型有点像照镜子。
两个平面就像两面镜子,要想平行,得看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
就像有两个一样的盒子,一个盒子里面两条交叉的边和另一个盒子里面对应的两条交叉边平行,那这两个盒子的面就是平行的关系。
想象一下,如果两个平行的黑板,是不是很有画面感?6. 面面垂直的题型就像是打开的书页。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及常见题型详解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及常见题型详解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空间中的图形和体积。
在高中数学中,立体几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考试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并详细解析几种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一考点。
一、平行六面体的体积计算平行六面体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之一。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确定底面积和高,进而计算体积。
例如,有一平行六面体的底面积为A,高为h,求其体积。
解题技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平行六面体的定义,即六个面都是平行的。
其次,根据平行六面体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六面体。
因此,平行六面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即V = Ah。
举例说明:假设有一个平行六面体,其底面积为5平方厘米,高为10厘米。
那么,它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5乘以10得到,即V = 5 × 10 = 50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正方体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之一。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确定正方体的边长,进而计算表面积。
例如,有一个正方体的边长为a,求其表面积。
解题技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正方体的定义,即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其次,根据正方体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立方体,因为立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
因此,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边长的平方乘以6来计算,即S = 6a²。
举例说明:假设有一个正方体,其边长为3厘米。
那么,它的表面积可以通过计算6乘以3的平方得到,即S = 6 × 3² = 54平方厘米。
三、棱柱的体积计算棱柱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之一。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确定底面积和高,进而计算体积。
例如,有一个棱柱的底面积为A,高为h,求其体积。
解题技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棱柱的定义,即底面是一个多边形,顶面与底面的对应点通过直线相连。
其次,根据棱柱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棱柱。
一轮复习专题43 立体几何大题解题模板
专题43立体几何大题解题模板一、立体几何大题解题模板答题技巧:1、证明面面垂直只能证明线面垂直。
如证明平面β⊥α,一般都是在两个面中找其中一个面中的一条直线与另一个面垂直,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一般都是在β面中找直线。
小技巧:欲证平面⊥α平面β,则只需在平面α内找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β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但一般需要倒过来证平面⊥β平面α,具体思路是:(1)在平面β中找到一条直线1l ,在平面α中找到两条直线2l 、3l ;(2)21l l ⊥,这一般题中直接给;(3)31l l ⊥,这一般需要证:⊥3l 平面ν,ν⊂1l ,则13l l ⊥;(4)A l l =32 ,即2l 与3l 有交点(这步必须写),2l 、3l 在平面α上(这步可以写可以不写);(5)⊥1l 平面α,从而推出平面⊥β平面α,最后证出平面⊥α平面β。
2、等体积公式:由于三棱锥是由4个三角形围成的四面体,任何一个三角形都可以看成其底面。
但在求体积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底和高,这就需要灵活换底面,但是三棱锥的体积保持不变。
这种方法我们称为“等积法”,它是三棱锥求体积的巧妙方法,也是其“专属产品”。
其他的,如四棱锥求体积就不能随意换底,不能用等积法求体积。
另外,等积法的优越性还体现在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中。
但注意:等积法求体积时,要谨记“先证后求”的原则,先作出或证明底面的高,再计算三棱锥的体积。
3、注意一般立体几何涉及到计算最好把各个需要计算的平面或图形在草纸上画出平面图形,这样就导成解简单的平面解析几何,也就是解三角形,使计算和理解更容易。
二、2021年高考预测从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分析,立体几何题型一般是1个解答题,1至2个填空或选择题。
解答题一般与棱柱和棱锥相关,主要考查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其重点是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运算能力。
高考试题中,立体几何侧重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运算能力。
高考对立体几何的考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从命题形式来看:涉及立体几何内容的命题形式最为多变、除保留传统的“四选一”的选择题型外,还尝试开发了“多选填空”、“完型填空”、“构造填空”等题型,并且这种命题形式正在不断完善和翻新;解答题则设计成几个小问题,此类考题往往以多面体为依托,第一小问考查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后面几问考查面积、体积等度量关系,其解题思路也都是“作--证--求”,强调作图、证明和计算相结合。
立体几何解题技巧汇总
立体几何解题技巧汇总1.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论证的策略(1)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
(2)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高考题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在证明线线垂直时应优先考虑。
2.空间角的计算方法与技巧主要步骤:一作、二证、三算;若用向量,那就是一证、二算。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平移法;②补形法;③向量法。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①作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转化到同一三角形中计算,或用向量计算。
②用公式计算。
(3)二面角:①平面角的作法:(i)定义法;(ii)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法;(iii)垂面法。
②平面角的计算法:(i)找到平面角,然后在三角形中计算(解三角形)或用向量计算;(ii)射影面积法;(iii)向量夹角公式。
3.空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与技巧(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应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然后在相关的三角形中求解,也可以借助于面积相等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2)求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一般先找出其公垂线,然后求其公垂线段的长。
在不能直接作出公垂线的情况下,可转化为线面距离求解(这种情况高考不做要求)。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过该点作出平面的垂线,进而计算;也可以利用“三棱锥体积法”直接求距离;有时直接利用已知点求距离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把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从而“转移”到另一点上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及平面与平面的距离一般均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解。
4.熟记一些常用的小结论诸如:正四面体的体积公式是;面积射影公式;“立平斜关系式”;最小角定理。
弄清楚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的内心、外心、垂心的条件,这可能是快速解答某些问题的前提。
5.翻折、展开关注不变因素平面图形的翻折、立体图形的展开等一类问题,要注意翻折前、展开前后有关几何元素的“不变性”与“不变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 立体几何解题方法技巧
一、内容提要:
立体几何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方面,证明位置关系、求距离和求角;具体内容见下表:
二、主要解题方法: (一)位置关系
1、两条异面直线相互垂直
证明方法:○1证明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为90º;○2证明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量相互垂直 2、直线和平面相互平行
证明方法:○1证明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相互平行;○2证明这条直线的方向量和这个平面内的一个向量相互平行;○3证明这条直线的方向量和这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
3、直线和平面垂直
证明方法:○1证明直线和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2证明直线的方向量与这个平面内不共线的两个向量都垂直;○3证明直线的方向量与这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平行。
4、平面和平面相互垂直
证明方法:○1证明这两个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为90º;○2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另外一个平面;○3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
立 体 几 何
提 要
主 要 内 容
重 点 内 容
位
置关 系
两条异面直线相互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斜交、直线与平面垂直、两个平面斜交、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两条异面直线相互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
直、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距 离
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两个平面的距离
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
角 度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
(二)求距离
求距离的重点在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和两个平面的距离可以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也可以转化成另外一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1、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
求法:○1如果知道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那么就转化成求公垂线段的长度,线段长度的
求法也可以用向量来帮助解决,求线段AB 的长度,可以利用
2
2
)(NB MN AM AB ++=来帮助解决,但是前提条件是我们要知道
NB MN AM ,,的模和每两个向量所成的角。
○2利用公式|
||·|n n AB d =
(其中A 、B
分别为两条异面直线上的一点,n 为这两条异面直线的法向量) 2、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法:○1“一找二证三求”,三步都必须要清楚地写出来。
○2等体积法。
○3向量法,利用公
式|
||·|n n AB d
=
(其中A 为已知点,B 为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点,n 这个平面的法向量)
(三)求角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求法:○1先通过其中一条直线或者两条直线的平移,找出这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
通过解三角形去求得;○2通过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量所成的角来求得,但是注意到异面直线所成角得范围是]2
,0(π
,向量所成的角范围是],0[π,如果求出的是钝角,要
注意转化成相应的锐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求法:○1“一找二证三求”,三步都必须要清楚地写出来。
○2向量法,先求直线的方向量于
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α,那么所要求的角为απ
-2
或2
π
α-
3、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求法:○1“一找二证三求”,找出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然后再来证明我们找出来的这个角是我们要求的二面角的平面角,最后就通过解三角形来求。
○2通过射影面积来求
原
射影S cos S =
α(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找这个三角形在另外一个平面的
射影,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射影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之比即为cosα,注意到我们要求的角为α或π-α);○3向量法,先求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为α,那么这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α或π-α。
我们现在来解决立体几何的有关问题的时候,注意到向量知识的应用,如果可以比较容易建立坐标系,找出各点的坐标,那么剩下的问题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如果建立坐标系不好做的话,有时求距离、角的时候也可以用向量,运用向量不是很方便的时候,就用传统的方法了!
三、注意的问题:
1、我们现在提倡用向量来解决立体几何的有关问题,但是当运用向量不是很方便的时候,传统的解法我们也要能够运用自如。
2、我们如果是通过解三角形去求角、距离的时候,做到“一找二证三求”,解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出现这样一句话,“∠α是我们所要求的角”、“线段AB 的长度就是我们所要求的距离”等等。
让人看起来一目了然。
3、用向量来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时,若求出cosα=x ,则这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α=a rccos|x|
4、在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时候,法向量与直线方向量所成的角或者法向量与直线的方向量所成角的补交与我们所要求的角互余,所以要απ
-2
或2
π
α-
,若求出的角为锐角,
就用
απ
-2
,若求出的钝角,就用2
π
α-。
5、求平面与平面所成角的时,若用第○2、○3种方法,先要去判断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然后再根据我们所作出的判断去取舍。
【专题训练】
1、已知三棱锥P —ABC 中PB⊥底面ABC ,︒=∠90BCA ,
PB=BC=CA=a ,E 是PC 的中点,点F 在PA 上,且3PF=FA. (1)求证:平面PAC⊥PBC;
(2)求平面BEF 与底面ABC 所成角(用一个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2、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正方形,PA⊥底面ABCD ,PA=AD=2,点M 、N 分别在棱PD 、
PC 上,且PC⊥平面AMN. (1)求证:AM⊥PD;
(2)求二面角P —AM —N 的大小;
(3)求直线CD 与平面AMN 所成角的大小.
3、如图,平面ABCD⊥平面ABEF ,ABCD 是正方形,ABEF 是矩形,且,2
1
a AD AF ==G 是EF 的中点,
(1)求证平面AGC⊥平面BGC ;
(2)求GB 与平面AGC 所成角的正弦值. (3)求二面角B —AC —G 的大小.
4、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E 是棱11D A 的中点,H 为平面EDB
内一点,)0(},2,2{1<--=→
--m m m m HC 。
(1)证明⊥1HC 平面EDB ;
(2)求1BC 与平面EDB 所成的角;
(3)若正方体的棱长为a ,求三棱锥EDB A -的体积。
在a HO BCM Rt 105,=
∆中,在a EH EHO Rt 2
1,....=∆中 5tan ==
∠∴HO
EH
EOH 即平面BEF 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5arctan
若利用面积射影法,指出△HDB 是△EFB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并计算出其面积
2
16
1a S =
射影…………7分 计算出2166a S EFB =∆
6
1cos =
=
∆EFB
S S 射影θ
即平面BEF 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6
6arccos 2、(1)证明:∵ABCD 是正方形,∴CD⊥AD,
∵PA⊥底面ABCD ,∴PA⊥CD. ∴CD⊥平面PAD
∵AM ⊂平面PAD ,∴CD⊥AM. ∵PC⊥平面AMN ,∴PC⊥AM. ∴AM⊥平面PCD. ∴AM⊥PD.
(2)解:∵AM⊥平面PCD (已证).
∴AM⊥PM,AM⊥NM.
∴∠PMN 为二面角P-AM-N 的平面角. ∵PN⊥平面AMN ,∴PN⊥NM.
在直角△PCD 中,CD=2,PD=22,∴PC=23. ∵PA=AD,AM⊥PD,∴M 为PD 的中点,PM=
2
1
PD=2 由Rt△PMN∽Rt△PCD,得 ∴PC
PM CD MN ⋅=.
.3
3
arccos .33322)cos(=∠∴====
∠∴PMN PC CD PM MN PMN 即二面角P —AM —N 的大小为3
3arccos .
3、(1)证明:正方形ABCD AB CB ⊥⇒ ∵面ABCD⊥面ABEF 且交于AB ,
∴CB⊥面ABEF ∵AG,GB ⊂面ABEF , ∴CB⊥AG,CB⊥BG
又AD=2a ,AF= a ,ABEF 是矩形,G 是EF 的中点,
∴AG=BG=a 2,AB=2a , AB 2
=AG 2
+BG 2
,∴AG⊥BG ∵CG∩BG=B ∴AG⊥平面CBG 而AG ⊂面
AGC , 故平面AGC⊥平面BGC
(2)解:如图,由(Ⅰ)知面AGC⊥面BGC ,且交于GC ,在平面BGC 内作BH⊥GC,垂足
为H ,则BH⊥平面AGC , ∴∠BGH 是GB 与平面AGC 所成的角
∴在Rt△CBG 中a BG BC BG BC CG
BG
BC BH 3
3
22
2=
+⋅=⋅=
又BG=a 2, ∴3
6
sin ==
∠BG BH BGH (3)由(Ⅱ)知,BH⊥面AGC 作BO⊥AC,垂足为O ,连结HO ,则HO⊥AC,
∴BOH ∠为二面角B —AC —G 的平面角 在a BO ABC Rt 2,=∆中
在Rt△BOH 中, 3
6arcsin
36
sin =∠==∠BOH BO BH BOH 即二面角B —AC —G 的大小为3
6arc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