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新教学大纲(09)
编号:21000001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英文名称:Dialectics of Nature
一、课内学时:48 学分:3 开课学期:秋
二、预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三、教学目的:
《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研究生不但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广阔的人文和科学技术视野。作为理、工科研究生的一门集知识、研究和教育于一体、贯穿科学与人文两大领域的课程,必须能够担当起——培养具有想象力丰富、视野广阔、创新意识浓厚、思维缜密、实验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这一艰巨任务。
自然辩证法,现在通用名称是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科学、技术演化历程,以及人文与自然科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课程内容分为五大部分:一是本体论,探讨人类认知自然的思想史、自然观,尤其是各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部分所包含的自然观思想;二是科学方法论,主要探讨科学认识方法;三是科学制度;四是科学与文化,包括科学与宗教、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意识形态三者的关系;五是技术哲学思想。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同时要求学生选择与自己硕士专业方向一致的名著阅读,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方法论的认识。同时开展学生论文讲评,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特色:(一)方法论特色,高度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重视对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动力研究;(二)文化特色,强调对科学发现、理论创新的文化传统研究;(三)案例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对科学史、技术史案例研究,并以此启迪研究生灵感和创新思路。
四、教学内容:
导论
第一节、西方学者对科学的反思与中国科学的困惑
第二节、科学技术哲学的论域
第三节、科学技术哲学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物质与实在
第一节、物质
第二节、实在及其类别
第三节、实在论、物质论、唯物论在科学研究中的本体论地位
第四节、何为客观性
第二章、科学认识何以可能
第一节、自然物象与描述
第二节、从差异比较到分类理念
第三节、逻辑在先的认识论
第四节、数学、实验与测量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第三章、因果关系、归纳与演绎
第一节、因果关系
第二节、归纳
第三节、演绎
第四节、超越归纳与演绎
第四章、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复杂性
第一节、万物相生相克
第二节、系统论与复杂性
第五章、科学的边界
第一节、人类智慧的特质
第二节、科学划界的标准
第六章、怀疑论、科学与形而上学
第一节、怀疑论
第二节、科学的特质
第三节、科学与形而上学
第七章、科学发展的模式
第一节、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
第二节、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第三节、伊姆雷·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观
第四节、拉里·劳丹的科学进步观
第五节、多元研究传统与多元理论竞争
第八章、科学与文化
第一节、古希腊文化的起源
第二节、古希腊文化与近代科学
第三节、科学与文化
第九章、科学制度
第一节、科学制度
第二节、科学研究制度
第十章、技术哲学导论
第一节、西方技术哲学视角述评
第二节、技术动力学探微
第十一章、科学伦理与技术伦理
第一节、科学伦理
第二节、技术伦理
第十二章、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发展道路
第三节、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选择
五、课时分配: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邓周平著,《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待出)
1.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编著,《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M],柯文、伊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诺里塔·克瑞杰(Noretta Koretge)主编,保罗.A.玻古西安著,“索卡尔诈文教会了我们什么?——‘后现代’相对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有害结论”,《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话曝光》,蔡仲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美]奥利卡·舍格斯特尔(Ullica Segerstrale)编,《超越科学大战——科学与社会关系中迷失了的话语》,黄颖、赵玉娇译,蔡仲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S·温伯格著,《终极理论之梦》[M],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5.埃德加·莫兰,《自觉的科学》,陈一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台湾学者张灏所著的《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一书第25-72页,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7.[英]阿克顿(John Acton)勋爵,《自由史论》,胡传胜、陈刚、李滨、胡发贵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8.《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舒炜光、邱仁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马里奥·邦格(Mario Bunge)著,《科学的唯物主义》,张相轮、郑毓信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11.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法哲学原理》“序言”,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版,
1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3.张华夏著,《实在与过程——本体论哲学的探索与反思》,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德]W.海森伯,《物理学和哲学》,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5.《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形而上学”,苗力田主编,颜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