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https://img.taocdn.com/s3/m/5a991fc90508763231121230.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世纪伟人”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1、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3、英国于1825年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4、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对象的变化:最初,资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对抗封建地主阶级;之后无产阶级→资产阶级5、工人运动科学理论6、三大理论来源: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路.费尔巴哈(1804-1872)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创造了唯物主义。
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亚当.斯密(无形的手),大卫.李嘉图** 但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公正性”就荡然无存**他们极力掩饰资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7、乌托邦*的含义:1)道德上,福地乐土2)历史上,乌有之乡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共产主义)*相信人性本善柏拉图《理想国》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托马斯.康帕内拉《太阳城》欧文:对乌托邦的实践。
特征:1)天才人物的思想和愿望(决定性因素)。
2)通过道德示范、典型试验,向社会呼吁来实现。
3)为未来描绘详尽周密图景的嗜好。
8、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施旺、施来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焦耳)、进化论(达尔文)9、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个人主观条件:有双重优点,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10、“不创新,就不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11、1848年,共产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的辩证观(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列宁主义的产生和形成:1917年10月,无产阶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89eb07358f5f61fb636662d.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8.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 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e190b30f46527d3250ce03f.png)
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为他们后继者发展的,法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成为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称为唯心主义。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被认识,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富哦人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们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实践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联系:质食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对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受其制约。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使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反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马原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马原名词解释汇总(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11cc99750e2524de5187e4a.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
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cbec5f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0.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2)具体说明:1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2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3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4.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社会化大生产。
2.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3.人文科学基础:十九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美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科学理论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梦想伟大:为人类的福利而工作。
.献身科学:为人类工作的重要途径。
终身学习:成就伟大的基本条件。
意志超强:创造辉煌的必备素质。
朋友相助:没有恩格斯就没有马克思。
3、发展过程(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列宁宝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并不断中国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逐渐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与鲜明特色1、理论主题(对现代性有原则高度的批判)现代性:现代世界赖以成立的本质根据。
(产业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这三件大事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降临)2、鲜明特征(1)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45ba6717e21af45b307a833.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本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③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④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即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本质特征).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④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1) 概念: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②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③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2)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 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核心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99099b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观点和方法论,最初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提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包含了许多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并解析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的核心概念。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驱动的。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发阶级斗争,最终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必然性。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这个核心概念强调社会上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对抗,这种冲突和对抗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3.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与他们在生产上所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剩余价值的存在使资本家能够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被剥削。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物质生产能力,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
生产关系是指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变革又会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 公有制和私有制公有制和私有制是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的核心概念。
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和产品的分配按需进行的经济制度。
私有制则是生产资料归个人或特定集体所有,劳动和产品的分配由个人或特定集体占有和决定的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追求公有制的社会形态,认为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
6.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体系和文化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各个阶级和集团的观点、利益和意识的综合体现。
它强调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相对性,并提出了关于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和作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841db85149649b6649d7471c.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爆、资本积累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2)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5e6ccc64afe04a1b071ded0.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论述)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①、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定义和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定义和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0ffe8aa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3.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定义和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阐述和概括的理论著作。
作为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定义和重要性不可小觑。
下文将从概论的定义、内容要点和其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概论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的概括和阐述。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系统阐述,旨在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概论的定义决定了它的任务和功能,它的任务是宣传、普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其功能则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表述,引导人们对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内容要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若干个重要的内容要点。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唯物论、辩证法等。
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过程,引导人们正确的看待世界和改造世界。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学科之一,主要包括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此外还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两大理论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综合系统的关键内容。
三、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概论是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和普及,能够加强人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人们对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
其次,概论是培养和培训高素质马克思主义人才的重要教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能够培养出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的专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再次,概论是国家和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重要工具,通过普及和宣传概论,能够加强国家和政党的思想统一,增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详细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e6ed9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7.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详细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最新)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过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程式,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是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是1848年《宣言》的发表。
6.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同时具有革命性,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8.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是: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e6bd5f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为他们后继者发展的,法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成为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称为唯心主义。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被认识,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富哦人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们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实践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联系:质食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对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受其制约。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使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反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https://img.taocdn.com/s3/m/77e5e5727e21af45b307a8b8.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概念内涵。
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
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条件和过程。
条件:①、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激化,且自身无法克服矛盾。
②、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
强烈需求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答案,可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二元论的实质是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的不同答案,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义(物质观)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de444a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0.png)
马原理笔记整理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想理论课程,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整理马原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哲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存在与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经历历史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基本概念。
3.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5e1be245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0.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指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旨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进行概括和介绍,揭示其在社会、政治等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阶级斗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对立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都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生产力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劳动分工、生产关系、私有制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社会的矛盾主要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社会运动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运动的动力来自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导致了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权益而进行斗争。
这种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被剥夺了劳动的自主权和财富的控制权,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改变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社会,人们在这样的社会里能够自由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的概括和介绍,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如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社会运动的动力、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人们认识社会、揭示社会规律、指导社会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https://img.taocdn.com/s3/m/136802b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原则。
它具有深刻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强调了阶级分析,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驱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导致社会不平等和经济不稳定。
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旨在消除阶级差异和重建社会公平。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还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相互对立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强调劳动者被剥削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还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共产主义理论则远景于消除所有社会阶级差异和建设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具有深刻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daef1d076a20029bd642d37.png)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目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认识的能动性
(1)人类认识过程中既有理性因素,也有非理性因素,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2)人类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过程
VS形而上学否定观:坚持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并将否定的力量归结为外力作用
(3)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上的前进性与过程中的曲折性的有机统一
→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否定是绝对的,肯定是相对的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冯友兰:思想思想的思想
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1)根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二者谁是第一性存在,谁决定谁
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区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① 唯物主义: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界定为物质,但却将物质归结于某一种或几种
三.运动与静止
1 运动:指物质的存在方式与根本属性,包含宇宙中一切变化的现象与过程。
运动是绝对的,万事万物均处在运动之中。
2 静止:运动的特殊状态
(1)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未发生改变
(2)相对于质变的不易察觉的缓慢量变
静止具有相对性
3 物质与运动的统一性
感觉:特指某一种感觉
知觉:多种感觉的集合
表象:知觉的回忆和再现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
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
毛概是讲什么的
![毛概是讲什么的](https://img.taocdn.com/s3/m/09130d6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5.png)
毛概是讲什么的毛概,全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多数中国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系统化概括和总结,也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1. 毛概的来源和意义毛概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基础上的。
毛概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
毛概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其意义重大。
首先,它是一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全面解读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毛概的教学可以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思维工具,提供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最后,毛概的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平台,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毛概的教学内容毛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毛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的核心理论,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整体,并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变革。
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毛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等经济现象,以及阶级、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重要概念和理论。
2.3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毛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高理论成果,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和实现途径。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要概念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要概念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d065a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a.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要概念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在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概念。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活动。
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认识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还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的真理性和科学性。
实践的这一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根本要素。
物质的运动和发展是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使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三、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过程。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对抗和矛盾。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旗帜高举人民利益,主张无产阶级领导的工人阶级联合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四、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获得的工资收入,而被资本家占有和剥削的部分。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避免的产物,也是导致阶级矛盾和社会剥削的根源。
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人阶级联合广大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任务是消灭剥削和压迫,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通过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质变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九:肯定,否定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十: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章一:资本的原始积累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⑴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⑴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⑴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