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社会认知课件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认知(ppt)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认知(ppt)](https://img.taocdn.com/s3/m/17609ee33968011ca2009126.png)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从背景中把少数事物区分
出来,从而对它们作出清晰的 反映,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对象和背景是相互依存、 互相转化的。
你看到了一对情侣或是一個骷顱头?
(2)、知觉的整体性(组织性)
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 不同的属性组成,但我们总是把 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 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
时尚 性感
憨厚 老实
自然特征 社会特征
心理特征
非语言线索
• 面部表情 • 目光
接 触-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诚实直率; 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 长时间的目光接触--敌意、爱慕的信号 • 姿势
面部表情--什么样的情绪 ?
a) 快乐, d) 悲伤,
b) 惊讶, e) 生气,
c) 害怕 f) 厌恶
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 印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大 小 恒 常 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考考你的观察力
考 考 你 的 观 察 力
三、错 觉(illusion)
---由大脑对环境讯息所作的 推测,称为知觉性假设。
---错误的知觉性假设就是错 觉。
触觉
绝对阈限
夜晚晴朗时可以看见50公里处的一只烛光 安静环境中可以于6米外听见手表秒针走 动声 可尝出7.5升水中加入的1 茶匙糖的甜味
可闻到在三居室中洒一滴香水的气味
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出落在面颊上即有感 觉
感觉剥夺实验
贝克斯顿在美 国麦吉利大学募集 了大学生志愿者作 为参加实验的人。
观察窗
志愿者每天躺 在床上睡觉,并有 每天20美元的酬劳。 他们可以自己决定 何时退出实验。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社会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8294b456be23482fb4da4c5d.png)
原因:a. 人们认为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b. 在社会情境中,行为者往往比较突出
(二) 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这一归因偏差指的是,尽 管我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但 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即随情境 而变,这在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优劣时更是如此。
(二)评价的中心性
Osgood, C. E.(1957)发现在对人知觉中,人们一般 采用三个维度进行判断:
(1)评价方面:好——坏 (2)力量方面:强——弱 (3)活动方面:积极——消极 其中好坏的作用最重要
(三)中心特性 (核心品质) 阿希的实验: S. Asch, 1946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7个词 汇:
原因:
a. 二者的着眼点不同
b. 二者可用的信息不一样
(三)忽视一致性信息
凯利假定人们在归因时同样重视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三种信 息。但事实上,一致性信息所受重视的程度特别低。
原因: a. 人往往更关注具体、生动、独特的信息,忽视统计信息 b. 观察着获取他人信息有困难,更相信直接信息 c. 行为者更引人注目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谨慎 处于中心位置的个性特点
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真诚””和“机智”各为十3 , “朴素”和“沉静”各为十1
甲:真诚、机智
乙:真诚、机智、朴素、沉静
你对谁的印象更好?
重点
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方式
1、平均模式 2、增加模式 3、加权平均模式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A.鲍达列夫的实验,颇能说明问题。
2.相似假定作用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 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
社会心理学课件ppt课件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课件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1ec25cb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f.png)
包括接触阶段、认知阶段、情感阶段和行为阶段等。
群体间互动的特点
包括相互独立性、目标差异性、情感分离性和行为冲突性等。
群体间互动的影响因素
包括文化差异、社会距离、权力关系和沟通障碍等。
2024/1/27
26
07
社会心理学应用与展望
2024/1/27
27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01
2024/1/27
16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影响行为
个体的态度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态度会促使个体采取积极的行为 ,消极的态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行为。
行为反作用于态度
个体的行为也会对其态度产生影响,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可以进而改变其 态度。
2024/1/27
17
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方法
态度改变的理论
印象形成的定义
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根据有限的信息形成对他人整
体印象的过程。
2024/1/27
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包括外表、非言语行为、言语 表达等。
印象管理的定义
指个体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和 表达方式,试图影响他人对自 己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的策略
包括自我表现、自我宣扬、自 我掩饰等。
10
包括共同性、互动性、稳定性和结 构性等。
24
群体内互动的过程与特点
群体内互动的过程
包括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和执行阶段等。
群体内互动的特点
包括相互依赖性、共同目标导向性、情感共鸣性和行为一致性等。
群体内互动的影响因素
包括群体规模、群体结构、群体规范和群体文化等。
2024/1/27
25
社会心理学PPT:社会认知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PPT:社会认知与归因](https://img.taocdn.com/s3/m/a15262e377232f60ddcca1eb.png)
Jane更有可能是,1,一名护士,2,一名具有强烈女权 主义者精神的护士。
15
锚定与调整法则(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 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 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
16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 8 =?
22
基础比例信息(base rate information) 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给你 一张北京大学学生的照片,让你推断是哪个系的?你 会怎样推断?
23
24
3 社会认知与健康
社会认知与寂寞:只看到生活消极方面的人,更容易感 到寂寞,把他人看成难于相处的。 社会认知与焦虑: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避免焦虑 (Zimbardo,1981)。 社会认知与疾病:对事件的乐观解释可以避免疾病 (Seligman,1987)。
Kelley (1950)的研究
10
2 认知法则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 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作出判断。医生们在 诊断病情时会使用便利法则。不同疾病进入其脑海的容 易程度,会影响他们的诊断。
Markus (1977)的研究
11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
17
8 x 7 x 6 x 5 x 4 x 3 x 2 x 1=?
18
实验材料
你认为一学期应该在购买教材、课本方 面花费多少钱? 人民币
根据已有调查,北大本科生认为一学期 应该在购买教材、课本方面花费是500元。 请问,你自己认为应该花多少? 人民币
19
《社会心理学》课件
![《社会心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18e3c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9.png)
3
权威性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探讨权威性对个体社会认知和决策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影响
1 社会影响的基本原理 2 社会影响的类型及其 3 社会影响与自我实现
作用
预言
解析社会影响的心理机制
和基本原则。
剖析同伴压力、权威性和
研究社会影响对个体行为
诱导性广告等不同类型的
和自我期望的影响。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未来的研究 重点
展望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未来 研究方向和重点。
社会心理学对个人和社 会的发展意义
阐述社会心理学对个人、群 体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探索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社会影响的力量,发现社会心理学的奥秘。
社会心理学概述
社会心理学定义
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揭示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的心理机制,为社会问题解决提供科学依法,解读人类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社会心理学对自我及他人 的影响
探讨社交心理影响个体行为和他 人互动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与领导 中的应用
研究群体合作、领导风格等对组 织绩效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 的应用
深入分析消费者心理以及广告与 宣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结束语
社会心理学在当代社会 发展中的地位
探讨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 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地 位。
个体与群体
个体差异的心理学基础
探讨个体之间的心理差异及其原 因。
群体心理学概述
研究群体行为和动态,了解社会 互动的心理过程。
社会标准化的心理学机制
剖析群体中的倾向性和个体行为 的变化机制。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fffa355168884868662d616.png)
页眉内容第六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又可将社会认知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了解认识、对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认知、对别人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还可以包括自我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如选择性、互动性、防御性、完形性。
(一)选择性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于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
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
选择的依据可以有很多,如依据当前的任务、爱好、你和认知对象的关系等等。
(二)互动性在认知时,通常是一个认知者、一个认知对象,二者是互相影响的、互动的。
(三)防御性在社会认知的过程当中,往往可能会为着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去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手段来完成这个认知过程。
(四)完形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则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描述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个概念)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
同样的认知对象,如果动用的图式不同,会得到不完全一样的认知结果。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从动态上看,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
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
《社会心理学知识》课件
![《社会心理学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7dc52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d.png)
社会心理学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过程和行 为表现。
社会心理学概述
定义及发展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是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的。
研究对象和方法
社会心理学使用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方法来探索社会行为。
应用领域
社会心理学可以用来解决社会问题,如偏见、冲突和社交困扰。
科技的发展
新技术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 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决现实问题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 用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 进步。
个体与群体行为
1 社会认知理论
2 情境和人际因素
3 群体行为中的动态
个体如何感知、解释和理解 社会世界中的信息。
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存在如何 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群体中的互动和心理过程对 行为的影响。
社会关系与交往人际关系的构 Nhomakorabea和维护个体如何建立、发展和维持与他人 的关系。
社交心理学理论
研究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规律。
决策和合作行为
合作和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影 响。
社会心理学应用
1
教育应用
了解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改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
2
组织管理和领导应用
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团队效能,促进组织发展。
3
医疗和健康应用
研究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改善医疗和护理服务。
社会心理学的未来
研究趋势
社会心理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 的研究和实证基础的方法。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6章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6章](https://img.taocdn.com/s3/m/66f7ba2caaea998fcc220e3c.png)
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其 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其二, 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表达; 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快慢、 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 •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它因素
(一)知觉者的情绪状况
知觉者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与解释。
(二)投射作用
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投射作用使人将自己具有的特征看成别人具有。
(三)内隐的人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格的独特见解体系。体系中个性品质相互联系, 其中某个特征占重要位置,可据此进行推断(Kelly,1955) 。
30 25 20 15 10 5 0 控制组 实智商提 高数多于控制组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 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 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是人们经常快速 、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很容易出现偏差。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图式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图式](https://img.taocdn.com/s3/m/c0fdaee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0.png)
2
1
/ 7 /
刑夫人面前——苦凤姐
2
6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2
0
Courseware template
2
1
/ 7 /
尤二姐眼中——酸凤姐
2
6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2
0
Courseware template
2
1
/ 7 /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图式
It is applicable to work report, lecture and teaching
2021/7/26
1
2
0
2
1
/
7
/
2
6
社会认知(一)
Courseware template
•社会认知的概念 •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图式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社会认知的策略
/
2
6
v 社会认知: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
认知。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观察他人的
行为表现,并对其内在心理状态、行为动机、
以及其行为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也
称社会知觉、人际知觉。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2
0
Courseware template
2
1
/ 7
2
0
2
1
/ 7
社会认知策略
/
2
6
v 认知吝啬鬼——启发式判断
可得性启发
代表性启发
定点调整启发
确认偏差
v 目标明确的策略家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b64383ff00bed5b8f31d03.png)
• 经济价值 • 理论价值 • 权力价值 • 审美价值 • 社会价值 • 宗教价值
态度产生于价值 取决于价值 态度是价值的核心
态度的种类
• 一般态度与具体态度 • 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 • 认知性态度 情感性态度 行为性态度
态度的特征
• 后天性 • 对象性 • 相对稳定性 • 内潜性
态度的功能
• 社会认知功能 • 调节功能 • 自我防御功能 • 价值取向功能 • 效率改变功能
晕轮效应对司法审判的影响(Sigall1975)
平均判刑(年) 罪名
吸引人者 不吸引人者 控制组
欺诈 5.45
4.35
4.35
偷窃 2.80
5.20
5.10
社会刻板印象45
概念: 原因: 社会基础 信息简约化 以群体特征概括群体中的个体 突出特征更容易留下印象 改变:46
影响社会认知的主体因素
加:信息简约化的表现
情感 知识 人格特征
态度形成的研究理论
• 1、条件作用论 • 2、社会学习论 • 3、诱因理论 • 4、认知理论
1、条件作用理论的研究
• 态度就是习惯,态度通过学习原理形成。 • 霍夫兰德 • 联想、强化、模仿 • 简单的态度习的理论
强化论观点的社会态度研究
• 社会态度是对社会对象进行好坏 评价的倾向性,通过学习强化而 获得。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 –学习理论的研究
Kelly认为归因时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
• 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 • 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 • 区别性信息——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人是否相同
(四)韦纳的归因理论
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 外因与内因 ====奖赏或惩罚 • 稳定与不稳定====行为预期 • 可控与不可控====情感反应
《社会心理学》第6章:从众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6章:从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10435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60.png)
群体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者对从众现象的影响
领导者在群体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使其观点和行为 成为其他成员模仿的对象。
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对从众行为 的影响
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越强,个体越容易接受其观 点或行为,从而增接受信息、处理问题时能够进行 理性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在面对从众现象时,批判性 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个体辨别是非、判断真伪,不轻易被群体 意见所左右。
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 力,学会用事实和证据说话。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 决策,不盲目跟从别人的意见和做法。
02 从众现象的理论解释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从而调整自己的行 为以符合群体规范。
详细描述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 这种压力促使个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和规范。这种从众行为通 常是为了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和避免被排挤。
THANKS
群体思维与群体迷思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群体思维可能导致群体决策过于保守或冒险,而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
详细描述
群体思维与群体迷思理论认为,当群体成员过度追求共识和排斥异议时,会导致群体决 策过于保守或冒险。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群体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影响群
体的决策质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该理论强调了保持多样性和开放性的重要性。
04 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谢里夫的服从实验
总结词
揭示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影响
详细描述
谢里夫的服从实验通过观察个体在群 体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发现个体在面 对群体意见时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点 ,以符合群体标准。
现代社会心理学课件
![现代社会心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87108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e.png)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推动社会问题解决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03
02
01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
02
社会认知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总结词: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探讨了个体在面对不一致的认知时如何进行调整。
爱情的定义
亲密关系和爱情是相互关联的,但并不完全相同。亲密关系可以包括亲情、友情和浪漫爱情等不同类型的关系;而爱情则更侧重于浪漫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亲密关系与爱情的关系
亲密关系与爱情
合作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的行为。
合作的概念
竞争是指个体或团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相互争夺资源或地位的行为。
特点
定义与特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社会认知、态度、刻板印象、从众行为、群体行为、人际互动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以及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范围与对象
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社会认知发展,如自我概念、自尊和友谊关系的发展。
学生发展
通过了解课堂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育环境
社会心理学研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促进更积极、有效的学习环境。
教师与学生关系
在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979de84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5.png)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人们对社会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它包括人们对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的认知态度、价值观、信念和偏见等。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都会对其认知进行影响。
如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身份容易被贬低,即使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表现得十分出色也许也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
所以,社会认知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群体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
在一个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例如,一个新员工加入了一个由老员工组成的小组,他本来是一个外向、开朗的人,但是在和老员工相处一段时间后,他的性格开始变得内向、沉默。
这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老员工对他的期待和观念,为了融入群体,他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这个小组。
因此,社会影响是群体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三、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群体在心理上产生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等的学科。
在人员众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往往会被群体所纳入,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群体。
群体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包括群体形成、群体互动、群体满意度和群体效率等方面。
如,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个体会为了求得工作上的成功而走向竞争。
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之后,个体会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竞争群体,群体内的成员会根据群体规则和行为影响逐渐发生改变。
在群体心理学中,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它对于解释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的学科,它主要涉及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三个方面。
在解释和预测社会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理论体系。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中个体及其互动关系,还可以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边记略》中有更生动的描 述:“十年前行柳条边外者率 不裹粮,遇人居直入其室,主 者则尽所有出享。或日暮让南 炕宿客而自卧西北炕。马则煮 豆麦蓟草饲之。客去不受一钱, 非但不图报酬,若有所匿,不 与人,或与而不尽,则人皆鄙 之。”
(四)积极偏见(positive prejudice) 又称“宽大效应”,即认知者表达积极肯 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
第二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认知者
原有经验 价值观念 情感状态 认知偏见
认知对象
认知情境
魅力
知名度 自我表演 印象整饰
空间距离 背景参考
认知偏见(社会认知偏差):
(一)光环作用(Halo effect)
又称“晕轮效应”、“月晕效应”,是指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 或坏的印象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 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深陷的双眼:
表示了他思想深度;
突出的下巴:
体现了他在认知道 路上克服困难的意 志力。
社会心理学凯利的实验1950
告诉学生,教经济学的教授有事要做,故暂请一 位研究生代课。
第一组学生:该研究生是个既好学又有教学经验和判断
能力的人,为人热情
第二组学生:该研究生是个既好学又有教学经验和判断
能力的人,为人冷漠
相关概念辨析
社会认知
社ocial inference
人际知觉
自我认知
印象
归因 刻板印象 人际关系 自我意识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认知的选择性 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认知的防御性 认知的完形特性:“认知分离”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泰勒和克劳克(Taylor & Crocker)将其区 分为四种图式:
关于社会心理学第 六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四、社会认知的范围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定义: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个体
在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 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及其行为,而非物 或者非人的客观存在;且包括感知、判 断、推测和评价等一系列活动。
请代课老师主持了一次20分钟的课堂讨论,然后 让学生陈述对他的印象。
实验结果
第一组被试:
印象:有同情心、
体贴人、有社会能 力、富有幽默感等;
发言行为:
56%的学生积极发 言。
第二组被试: 印象:严厉、专
断;
发言行为:
32%的学生积极发 言。
(二)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 assumption)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 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 象(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 的影响。
近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后的印 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卢钦斯提出:人们的知觉顺序
会影响认知。
卢钦斯的实验
吉姆的生活片段(A段):
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 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 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着 店员对他的注意,一面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文 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 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上他又遇 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 话后就分手了。
适于对人的估价,不适于对物的估价。
社会交换理论的解释:肯定评价就像奖金,用
于别人身上是期待报偿的,即肯定他人是为了让 他人肯定自己。
(五)隐含人格理论(recessive personality theory)
每个人都会发展出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 套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 明的假定,这种假定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 达出来,因此是隐含的。
伯曼(Berman)将这种理论又称为“相关 偏见” :把认知到的各种特性有规则的联 系起来,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人格假定来组 织他人的各种特征,形成总体印象。
罗森伯格(Rosenberg)等 人发现,大学生在形容他们 所认识的人时,最经常使用 的词有:
自我中心、聪明、友好、雄心勃 勃、懒惰等
隐含人格理论认为:聪明 & 友好; 聪明 × 自我中心。
初次接触一个陌生人,发现他和自己的年 龄、民族、国籍和职业等相同时,最容易 做出这种假定。
“老乡见老乡”、“华人”、“校友”
(三)类化原则(generalization)
认知者总是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 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
《后汉书.东夷传》 中对东北人的表述: “其人(粗)、大疆 (强)、勇而谨厚”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中国人社会认知的途径
我国学者李庆善从汉语谚语出发论述中国人 知解人心的五种途径或方法:
➢ 观语言:“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 ➢ 观行为:“欲知其人,观其所行 ” ➢ 观相貌:“有一分貌,必有一分才 ” ➢ 类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 省察己心:“难将我语同他语,未必他心似我心 ”
人的图式(person scheme) 自我图式(self scheme) 角色图式(role scheme) 事件图式(event scheme)
四、社会认知的范围
对他人外表特征的认知 ✓ 仪表(appearance)、 ✓ 表情(expression):面部表情、身段表
情、眼神、言语表情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吉姆的生活片段(B段):
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在 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吉姆走在马路 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 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 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 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 台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 墙边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晕轮效应实际上就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 扩张和定型的结果。
苏联学者博达列夫的实验
第一组被试:照片 上的人是一个恶贯 满盈的罪犯
第二组被试:照片 上的人是一个大科 学家
请说出你对照片的 描述
实验结果
第一组被试:
深陷的眼窝:
证明了他内心的仇 恨;
突出的下巴:
意味着他沿罪恶道 路走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被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