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
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是15世纪至19世纪先后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建筑艺术风格,其中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源于意大利,古典主义源于法国,后人广义地将三者并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
一、文艺复兴建筑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变革的时代,天才辈出,群星璀璨。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宗教对人类精神的桎梏,排除了对神的依附。“人”取代了神,被置于万物的中心,人现世生活的价值受到肯定。
人文主义使宗教烟消云散,人们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对自然美产生了有别于过去的体验,不再受到神话和宗教的制约,而是从景观本身的价值及其对人类的精神影响出发来欣赏大自然。这个时期的人们像罗马人一样,要创造属于自己活动的场所,这种场所的性质,则通过理性的建筑与环境艺术形式美表达出来。
这种背景下,古罗马建筑巨匠维特鲁威的著作被奉为圭臬,并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人继承了他以人体为“匀称”的完美典范的观念。如达芬奇从数百个人体分析中总结出最典型、最美好的比例和几何形状,以此来论证建筑美。建筑大师和艺术家们借助古典风格的复兴,使建筑成为一门艺术。这一时期,古典柱式再次成为建筑造型的构图主题。建筑为了追求稳定感,圆形的穹窿顶与旋廊取代了哥特式建筑垂直向上的束柱、小尖塔等又尖又高的形式。在建筑轮廓上,文艺复兴建筑讲究整齐、统一和条理性。
最能代表文艺复兴精神及其世俗力量的建筑,当数罗马教廷的圣彼得大教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它集中了16世纪意大利建筑结构和施工的最高成就。圣彼得大教堂历经一百多年终于建成,是一座恢弘、壮美的宗教建筑群体,加上它前面如双臂环抱的巨大广场,简直就是一座城中之城。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建筑比例和谐完美,从局部到整体,从每个线角分割到体块的凹凸变化,似乎都符合某种“数”的秩序。建筑体量搭配得当,线条疏密相宜,色彩恬淡静谧,穹顶呈现出完美的球面形状,显示出饱满、强健的整体美感和永恒的形式秩序。
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除了表现在宗教建筑上,还体现在大量的世俗建筑中。这个时期的世俗建筑也逐渐摆脱了孤立的单个设计和相互间的偶然凑合,逐渐注意到了建筑群的完整性,克服了中世纪的狭隘性恢复了古典的传统。这种观念首先表现在广场建筑群的规划设计中,最著名的便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几百年来,圣马可广场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和普通游人,赢得了无穷无尽的赞许和颂扬,人们称它为“欧洲最漂亮的客厅”。
二、巴洛克建筑艺术
“巴洛克”原意是“畸形”的珍珠,本为贬义词,后人用这个词来抨击该时期无节制的和低俗的建筑与艺术形式,后来则成为该时期艺术风格的代名词。
巴洛克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相对传统建筑而言具有明显的反叛意味的建筑风格。自从米开朗基罗、维尼奥拉等大师在一些建筑中打破常规地引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新一代的艺术家继承了他们的富于创新和进取精神,完全打破了在规则、秩序、基本几何关系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传统理念的束缚。此时,意大利的政治形势也发生了变化,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都促使罗马教皇加强对信奉天主教地区的控制。为使最大多数人接受宗教准则,人们致力于以强烈的对比和壮观的空间造型来增强惊喜的效果和心灵感召力,引起赞叹。由此而生的巴洛克风格对比强烈、充满动感、饰物繁缛,浮夸华丽。
巴洛克建筑抛弃了之前的对称与平衡,打破了原有的规则和秩序,转向富有生命体验的表达方式,寻求自由的、流畅的、具有动势的艺术构图。它以动态取代静态,抛弃了古典常用的方形和圆形,代之以涡旋形、S形、曲线形、波浪形,以运动、变化的形体寓意着情
感的动荡,体现出生命活力的迸发。
巴洛克建筑讲求视觉效果。它主张新奇,追求未曾有过的形式,善用矫揉造作的造型产生特殊效果,还善用光影变化、形体的不稳定产生虚幻和动荡的气氛。巴洛克建筑总是显得富丽堂皇、珠光宝气,装饰琳琅满目,形式标新立异。
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建于1638—1667年,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这座建筑更像是一尊精心刻画的雕塑品,在有限的环境空间中如漩涡、似波浪地起伏、跳跃;严整的方形和圆形幻化为S形、曲线形、波浪形,从静态的形体转变为动态的造型,从简洁的图饰转化为精美的作品。在教堂内,近乎椭圆形的平面似有伸缩的活力,内壁仿佛被无形引力作用而凹曲,形成波浪形墙面。“畸形”的创作设计,构成梦幻般的景象,营造出令人惊奇的审美境界。波洛米尼使巴洛克建筑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三、古典主义建筑艺术
17世纪,随着国力的逐渐强盛,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王国。国王路易十四执政时期,为巩固君主专制,极力鼓吹理性主义,并在宫廷中提倡能象征中央集权的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文化艺术。
于是,在建筑上就有了推崇富丽华贵的古典主义风格,崇尚古典柱式。它在总体布局、建筑平面与立面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体;立面造型强调统一与稳定,通常采用纵横各二段的构图手法,象征平稳而安定。强调外形的端庄与雄伟,借以显示君权的至高无上;内部装修和陈设极尽奢华,在空间处理上,则汲取了巴洛克艺术的不少特征。这种风格是继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代表建筑有法国的枫丹白露宫、卢浮宫、凡尔赛宫等。
卢浮宫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浓缩了法国各种建筑风格的历史发展。它的东廊采用纵三段与横三段的构图法,底层横向,沉重结实,中间层是柱廊,虚实相映,顶部为水平向厚檐。纵向以柱廊为主,中央与两端都采用凯旋门式构图,轮廓整齐,庄严雄伟,成为欧洲宫殿的典型建筑。它的外部空间讲究统一与秩序,显示出一种庄重与威严,而其内部空间以巴洛克为主调,欢乐而放纵。
18世纪初,路易十五执政期间,法国国力衰退,王室追求奢华享乐生活,常由贵夫人主持宫廷生活。此时的宫廷室内装饰中流行起一种“洛可可”风格。这种风格华美而纤弱,繁琐而矫揉,带有强烈的脂粉气,它一直影响到古代法国艺术的终结。洛可可风格追求室内装饰的温馨、舒适和方便,使法国宫廷生活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纵观这段建筑史,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柱式再次登上历史舞台。17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建筑走向一个幻想的时代,建筑趋于追求新奇的、变幻的、动态的造型,逐渐形成了巴洛克风格。17世纪,法国君权如日中天,崇尚庄严的古典风盛行,宫廷建筑中形成古典主义思潮。18世纪20年代,法国室内装修沉醉于细腻柔软,流于繁琐华丽,产生的洛可可风格改写了欧洲建筑艺术的历史。
参考文献
《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王蔚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5
《风格的特征》(法)杜歇著;司徒双等译三联书店,2003.8
《建筑风格学》(德)威尔弗利德·柯霍著;陈滢世译沈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 《建筑艺术赏析》邱德华董志国胡莹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
《建筑艺术赏析》聂洪达赵淑红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