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四语课课练——21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

小学语文四语课课练——21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

四语课课练——21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四年级语文教案●一、默写古诗,再解释词语和诗句。

默写《池上》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_________________《池上》三四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儿垂钓》三四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联系诗文填空。

《池上》、《小儿垂钓》都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孩子天真淳朴的形象。

《池上》一诗中孩童的天真表现在______________。

《小儿垂钓》中孩童的天真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还学过哪些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想一想,背一背,把诗题和相对应的诗句用直线连起来。

村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所见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晚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选择上面的其中两首诗默写下来。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奇迹的名字叫父亲____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

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突然剧烈地摇晃。

父亲摔倒时,刀子插在他胸口。

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发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

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儿,只是摔了一跤。

”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大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PPT课件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PPT课件

这首《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6
小儿垂钓
• 有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青的草,绿的芽, 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柳树的叶子 绿的如同翡翠。河塘边的芦苇也不甘示弱,它绽放出了自己的美丽。河塘里 的鱼儿在水中自由的嬉戏,它们可真有趣呀!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4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艇:比较轻便的船。 偷:偷偷地、悄悄地、瞒着人 一个小娃撑着轻便的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往回赶。
观察插图,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眼前 这幅画面让你想到那些诗句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天真无邪,淳朴可爱
9


一种植物,在水面浮生,叶状体扁平 而小,青绿色,大都一大片一大片地 生长。
10
11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解:懂得,知道。 藏:隐藏
浮萍
一道:抚平被小船分开后,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 的踪迹。
回来的时候,他不懂怎样隐藏留下的踪迹,小船 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清晰的水 路,一时合不拢。
从这两句中,你读出来一个怎样的稚子? 认真专注,机灵可爱
21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正在学钓鱼,他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掩 映着他的身影。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小孩远远地就招着小 手,因为害怕惊动了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

《池上》《小儿垂钓》古诗解读与教学设计

《池上》《小儿垂钓》古诗解读与教学设计

《池上》《小儿垂钓》古诗解读与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都是描写孩童的古诗,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发现两者的异同点,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涵以及孩童的形象。

对比阅读不止于此,适当拓展还可发现别样的精*。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池上》《小儿垂钓》古诗解读与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苏教版第八册课文中,编者把《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

在这里,笔者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赏析,发现了别样的精*。

一、文本解读,同中求异,精*纷呈《池上》《小儿垂钓》这两首诗虽然都描写了乡村孩子,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别有风味。

1.两首诗的相同点(1)作者都是唐朝人。

《池上》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而《小儿垂钓》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

(2)内容:描写的都是乡村儿童,在诗中都能流露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都是在情景交融中勾勒出孩童的天真可爱。

(3)语言:通俗易懂,自然平实,都体现了白话诗的特征。

(4)地点: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水,虽然一个在池上,一个在岸边。

2.两首诗的不同点(1)作者的经历不同。

白居易大半世做官,而胡令能一生没有做官,早年还做过工匠。

(2)儿童的年龄不同。

偷采白莲的小娃,大概七八岁,而学垂纶的儿童据估计大约有十一二岁,从“路人借问遥招手”来看,他的心机似乎多一点。

(3)描写的意象不同。

《池上》所描绘的意象有白莲、浮萍等,而《小儿垂钓》所描绘的意象有垂纶、莓苔等。

虽然这些意象在诗中都是轻轻一笔带过,但两者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

白莲、浮萍是主角,小娃天真可爱,没有心机需要通过它们来展示。

而在《小儿垂钓》中,意象仅仅是辅助角*,仅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这首诗表达孩子的天真可爱主要是通过孩子的“遥招手”来完成的。

(4)表达的情感不同。

《池上》的小娃主要是描写他采到白莲的高兴以及得意忘形的样子。

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乡下孩子的专注,“侧坐莓苔”是为了垂钓,“遥招手”同样也是为了垂钓,最终都是为了表现孩子的专注。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诗文解释
01
一个头发蓬乱的 小孩子正在学钓 鱼,
02
侧身坐在青苔上 绿草映衬着他的 身影。
03
遇到有人问路他 老远就招着小手,
04
唯恐怕鱼儿被吓 跑他不敢大声应 答。
巩固练习
诗改文
01
春天,春风拂面,阳光明媚,大地一片春色。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上跑来一个小男孩, 他脑袋圆圆的,头发散乱,红扑扑的小脸蛋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得更加活泼可 爱。他肩上扛着鱼竿,手里提着鱼篓,蹦蹦跳跳地来到小河边。
02
啊,河边的景色真美啊!绿油油的草地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 紫的,远远望去,就像一块镶嵌着精美图案的绿地毯。河里的水清清的,清得可以看见 水底的鱼和虾。河水像个顽皮的孩子,哗啦哗啦地唱着动听的歌儿流向远方。
03
小男孩找了一块长满青苔的大石头,侧身坐在那儿,长长的青草遮住了他的身子。他拿 出鱼竿,装上鱼饵,使劲一甩,鱼钩就落在了水里,他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水面的浮子, 一会儿,浮子动了一下,他刚想拉,忽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钓鱼的时候,要看到浮 子下沉时才能往上拉。”于是他又坐下来耐心地等下去。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1. 浮萍一道开。 【注释】 1.撑:划。 2. 艇:小船。 3. 解: 知道。
[译文]: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 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 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 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 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
就这样,他钓了一条又一条,等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小男孩 已经钓了满满一篓鱼了。他一边哼着歌儿,一边收拾好鱼竿鱼篓, 高高兴兴地沿着那条山间小路回家去了。
《池上》和《小儿垂钓》都是写 儿童 的 古诗。《池上》是 唐 代诗人 白居易 写的, 其中,写事的诗句是 小娃撑小艇 , 偷采 白莲回 。借景抒情的诗句是 不解藏踪迹 , 浮萍一道开 。“不解”的“解”意思是 懂得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本教学设计以《池上》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为材料,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品的特点和意义。

2.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理解作者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表达情感。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感技巧。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比喻、象征等综合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语言细节的把握和理解,情感意境的感悟。

2.难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蕴涵,如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感受。

四、教学过程1.预习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前先自行阅读或背诵这两首古诗,理解句子的意思,尤其是字词的体验,体味句子的读音和意境,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为顺利开展教学做准备。

2.导入先用图片向学生展示《池上》的画面,让学生想像自己站在池边远眺。

然后再通过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完成情感的迁移。

例如:“古人沿池边植柳,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有留住年轮和墨色的寄托,留住自己的绵延之感,像静静的心灵和恬美的生活。

”3.探究接下来,教师将进入《池上》的学习,学生听教师的解读,并就以下问题开展探究:古时候的池边环境是怎样的?“疏影横斜水清浅,”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意境?怎样表现出水清壮观的意大利,蕴含了怎样的情感?池塘中鹭鸟的形象对诗歌有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这句诗怎样表现信仰?对比人、物形象与“水一方以容器,者以为镜”之间隐含的意义,并谈一谈意象和象征的关系。

在探究中,教师指导学生充分感受《池上》的情感内涵,掌握文字的汉字掌握氛围和意境,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4.体验学生进行朗读。

进行“口语解说”游戏。

通过画画表达诗歌的意境。

5.拓展学生阅读《小儿垂钓》。

体验《小儿垂钓》的情境与意境。

理解诗句 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意思

理解诗句 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意思

理解诗句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意思翻译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文解释】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①藏踪迹,浮萍②一道开。

【注释】①解:知道。

②浮萍:池塘里的水草。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助读】这首诗写出了小孩的贪玩《池上》赏析: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

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语言显得生动活泼,突出了小娃的“小”和艇的“小”,意趣盎然,活灵活现。

正因为首句中的两个小字,突出体现了娃的小,所以后两句写小孩不知道怎样隐藏踪迹,最后偷莲的行为被发现。

前两句是后两句的铺垫,更能表现出童趣盎然。

《小儿垂钓》赏析: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第一篇: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教学内容】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

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理念】1.“简”出三味从疏通古诗进行表层解读,到体悟古诗进入中层解读,再到挖掘古诗达到深层次解读,设计既体现古诗学习之“三味”,又把学习的三大目标“球形”融合,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聊字聊诗,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诗。

三个步骤中简练问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2.“合”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求同存异是整合的关键,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

分步解读,则是在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与情趣。

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引出同类“童年趣事诗”的课外拓展。

3.“聊”出轻松两首古诗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

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的纯真、可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聊“字”、聊“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朗读古诗,强调:◇《池上》“撑、艇、萍”,后鼻韵母读清楚。

◇《小儿垂钓》“侧”,平舌音,“稚”,翘舌音。

“映身、应人”注意押韵。

3.聊字:撑艇萍稚侧4.聊诗: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推敲相同中的不同。

池上小儿垂钓对这几首诗的认识

池上小儿垂钓对这几首诗的认识

池上小儿垂钓对这几首诗的认识
《池上》是一首描绘儿童生活情趣的诗,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叙述了一个小孩儿撑着小船,偷偷地去采摘白莲花,采到白莲高兴地忘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大摇大摆的划着小船回家,在湖面清晰地留下了小船经过的痕迹。

诗人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可爱、可亲的小孩儿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同样,《小儿垂钓》也是一首描绘儿童生活场景的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在学大人钓鱼的情景,表现了儿童的纯真、天真和无忧无虑,以及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这些诗歌都表现了儿童的纯真、天真和无忧无虑,以及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这些场景也反映了古代儿童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色。

总的来说,这些诗都以儿童为主题,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游戏和快乐,同时也表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色。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本文是关于古诗两首同步练习(《池上》《小儿垂钓》),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名师点睛本课选取的古诗都是写我们小朋友的,都很有情趣。

《池上》描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去采莲蓬的情景,回来时小船把浮萍分开,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迹。

《小儿垂钓》描述了一个小孩子开始学习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情景。

全诗抓住小儿钓鱼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把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读了是人感到亲切、逼真!名师在线自主学习乐园一、形近字组词钓()稚()遥()钩()准()摇()钓()稚()遥()钩()准()摇()二、默写古诗池上小儿垂钓语文拓展天地一、读下面诗句,先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再解释加点的词语和诗句意义。

1、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yìnɡyīn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解踪迹,浮萍一道开。

二、填空1、《池上》是代诗人的作品,还读过他的作品、。

本诗诗描写的是的情景,你喜欢的一句诗是。

2、《小儿垂钓》是代诗人的作品,诗描写的是的情景,其中最能表现孩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诗句是。

三、古诗阅读积累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能力提高快车1、重现《池上》夏天,池塘里的莲花盛开了,有一些还变成了又大又香的莲篷,小鱼、小虾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一天,几个小孩儿撑着小船,偷偷地来到一大户人家的池塘里玩耍。

这些孩子的撑船本领很高,船行得又轻又稳。

几个水性特好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潜入水中捉鱼、抓虾、挖莲藕。

他们的行动和说话的声音都很轻很轻,生伯惊动了池塘的主人。

眼看小船快装满了,这才小声地哼着曲儿,撑着小船回家去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案-word文档资料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案-word文档资料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象),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课前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

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再次自由读诗。

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剧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池上小儿垂钓稚子弄冰三首诗的认识

池上小儿垂钓稚子弄冰三首诗的认识

池上小儿垂钓稚子弄冰三首诗的认识《池上小儿垂钓稚子弄冰三首诗》是唐代杜牧的作品,描述了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垂钓、捉鱼和玩冰的场景。

这三首诗以儿童的视角展现了冬日的乐趣,同时也寓意了人生的美好与瞬间的快乐。

本文将从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结构及意蕴等方面进行分析,全面解读《池上小儿垂钓稚子弄冰三首诗》。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首诗的主题。

《池上小儿垂钓稚子弄冰三首诗》的主题可总结为儿童快乐、自然美景和人生瞬间。

首篇“垂钓”描绘了小孩垂钓时兴奋的心情和对自然的感知;第二篇“捉鱼”则表现了小孩寻觅乐趣的天性;最后一篇“冰上”则展示了小孩在冰上玩耍的快乐。

这三首诗在主题上都以儿童活泼天真的视角出发,将冬日的乐趣展现得生动活泼。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三首诗的情感表达。

整体来看,这三首诗都充满了快乐、天真和愉悦。

首篇“垂钓”中,小孩垂钓起来兴致勃勃,眼神明亮,无忧无虑;第二篇“捉鱼”中,小孩对于捉鱼的游戏一直以来都快乐满怀,对于成功捕捉到鱼的感受更是欢欣鼓舞;而最后一篇“冰上”,小孩在冰上奔跑、打闹、玩耍,每一次滑过冰面都是一次快乐的冲动。

这些情感表达体现了儿童对于寻找乐趣和享受当下的天性,也隐喻了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和珍惜。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首诗的结构。

整体上,这三首诗的结构较为简单明了,由若干句子组成。

每一句子都力求简练而准确地表达出情景和感受。

在诗的结构上,诗人采用了描述性的手法,通过细腻而形象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小孩垂钓、捉鱼和玩冰的场景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和美景。

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三首诗的意蕴。

尽管这三首诗主题看似简单,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意蕴却颇为深刻。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儿童的快乐和纯真态度,表达了对于生活中美好瞬间的追求和珍惜。

诗中的小孩在寻找乐趣的过程中,表现出对于自然美景的敏感和热爱,这也启示着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

其次,诗中的小孩的玩耍也折射出自然规律的变化和人生的无常。

冬日的乐趣是短暂的,而人生中的快乐瞬间也如此。

古诗两首 (《池上》《小儿垂钓》(优秀6篇)

古诗两首 (《池上》《小儿垂钓》(优秀6篇)

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优秀6篇)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6篇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古诗两首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古诗两首篇一21《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能够根据诗意想象出初夏荷池的美景和小孩学钓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小池》。

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生字新词的含义和诗意。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荷池美景和稚子学犯错误的形态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课时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3、学生再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的含义。

(2)小组逐句内容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意思。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一)前两行——小娃采莲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诗句,边读边想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3、配乐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1、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学生默读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情趣地朗读。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五、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

2、依据《池上》这首诗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这首诗配画。

第二课时一、回顾总结学法二、学习《小儿垂钓》1、指导解题。

“垂钓”指钓鱼,“小儿垂钓”即小子学钓鱼。

2、简介作者——胡令能。

3、自学古诗。

4、检查自学情况,指导理解(1)指名读全诗,读准字音。

(2)齐读诗句。

(3)理解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蓬头:头发散乱。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教学内容】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

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理念】1.“简”出三味从疏通古诗进行表层解读,到体悟古诗进入中层解读,再到挖掘古诗达到深层次解读,设计既体现古诗学习之“三味”,又把学习的三大目标“球形”融合,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聊字聊诗,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诗。

三个步骤中简练问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2.“合”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求同存异是整合的关键,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

分步解读,则是在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与情趣。

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引出同类“童年趣事诗”的课外拓展。

3.“聊”出轻松两首古诗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

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的纯真、可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聊“字”、聊“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朗读古诗,强调:◇《池上》“撑、艇、萍”,后鼻韵母读清楚。

◇《小儿垂钓》“侧”,平舌音,“稚”,翘舌音。

“映身、应人”注意押韵。

3.聊字:撑艇萍稚侧4.聊诗: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推敲相同中的不同。

【整合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唯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0课 古诗两首 池上小儿垂钓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0课 古诗两首 池上小儿垂钓苏教版

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

《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两首儿歌通俗易懂,除了几个不常见的词语的理解需要提供帮助外,诗歌的意思、诗歌所表达的主题等学生理解都没有太大的难度。

如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高效落实朗读、背诵、理解诗意,并能通过对比朗读来体会中国古诗词凝练中见丰富内涵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中国古诗词叙事的生动。

3.对比阅读,体会中国古诗词的凝练与丰富的表达。

三、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中国古诗词叙事的生动。

四、教学难点对比阅读,体会中国古诗词的凝练与丰富的表达。

五、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使用教材及自学要求六、教学过程(一)学习古诗《小池》,现代故事与古诗第一轮PK1.出示小故事一则,指名学生朗读。

艳阳当空,暑气还没有散尽。

池塘里荷花有的开得正艳,有的已经完全凋谢,正变成了一个个饱满的莲蓬,在阳光下灿烂地笑着。

挤挤挨挨的荷叶下面,飘动着挤挤挨挨的浮萍。

好大一片绿色的池塘啊!你看在那片荷塘中间,有个可爱的小娃娃,大约七八岁吧,胆子可真不小!只见他头顶荷叶,笑容灿烂,双手滑动船桨,贼头贼脑地从池塘深处轻快地窜了出来。

你看那船舷上大大小小的莲蓬,有没有王者归来的感觉?小船经过的地方,水面上的浮萍被“呼啦啦”迅速分开,一道白花花晃动着的小小银河,久久没有合拢。

2.多种方式朗读《小池》,读好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故事。

3.讨论交流:你更喜欢哪种表达,为什么?(二)学习古诗《小儿垂钓》,现代故事与古诗第二轮PK1.出示古诗《小儿垂钓》,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好节奏,读出韵味。

和孩子有关的古诗

和孩子有关的古诗

和孩子有关的古诗1.第一首《池上》池上白居易〔唐代〕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小孩子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水面上的浮萍被小船划开,留下了一条长长的痕迹。

简析这首诗是《池上二绝》中第二首。

此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小童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也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使得这个小童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诗人以其亲近通俗的诗笔,将此情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2.第二首《所见》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突然就闭口不再发出声音,一声不响地站着。

简析《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描写诗人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出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呈现出一派天真快乐之景,颇具童趣。

诗中所描绘的和平、宁静、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画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出一种“真性情”,直接抒发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其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3.第三首《小儿垂钓》小儿垂钓胡令能〔唐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简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一个小童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其认真、天真的姿态,充满童心和童趣。

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童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其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笔墨。

稚子弄冰,池上,小儿垂钓这几首诗的认识

稚子弄冰,池上,小儿垂钓这几首诗的认识

稚子弄冰、池上、小儿垂钓这几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几首诗都以儿童的游戏活泼形象,展现了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几首诗进行全面解读,并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稚子弄冰1. 稚子弄冰,不解释,恰如王之涣窥见稚子弄冰,心中所感。

2. 诗中展现了清寒冰雪,儿童游戏的天性,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

3. 通过儿童视角,描绘了冰雪的美丽和儿童的天性,表达了诗人对纯真童趣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二、池上1. 池上,有期,期是寄托,是对未来的憧憬,在诗中表现出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

2. 描绘了池畔的风景,婉约清新,意境深远,充满着禅意和哲理。

3. 通过描述自然景物,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思考,表现出对生命和未来的感慨和追求。

三、小儿垂钓1. 小儿垂钓,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对生活的享受,在这里突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2. 描绘了小儿在溪边垂钓的情景,展现了儿童的天真与活泼,同时也寓意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3. 通过儿童嬉戏,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对简单、纯真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稚子弄冰、池上、小儿垂钓这几首诗呈现了王之涣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表达了他对纯真童趣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诗中所蕴含的对自然、生活与思考的深刻内涵,值得我们深入体味和品味。

通过这些诗篇,不仅可以感受到王之涣对自然的热爱和儿童天真天性的赞美,也可以从中汲取对生命和未来的感悟,以及对纯真幸福生活的追求。

在当下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真善美的准则,去追求和珍惜内心的真善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饱满、充实、幸福。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几首诗包括《稚子弄冰》、《池上》和《小儿垂钓》都以儿童的游戏活泼形象,展现了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苏教版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的两首古诗传神地刻画了天真可爱的乡村孩子形象。

小编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两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课文《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学札记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

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

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侧坐莓苔草映身”的感觉,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

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

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遥招手,怕鱼惊”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

《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偷”,诗外有着“打”,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

但不要让孩子模仿“偷“,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儿童垂钓古诗

儿童垂钓古诗

关于儿童垂钓的古诗1. 《小儿垂钓》作者:唐·胡令能原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 《溪居即事》作者:唐·崔道融原诗: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3. 《池上二绝·其二》作者:唐·白居易原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 《村居》作者:宋·雷震原诗: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 《牧童词》作者:唐·李涉原诗: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6. 《观游鱼》作者:唐·白居易原诗: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7. 《江村即事》作者:唐·司空曙原诗: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8. 《渔翁》作者:唐·柳宗元原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9.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作者:唐·张志和原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0. 《溪上遇雨二首(其二)》作者:唐·崔道融原诗: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精品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撑、艇、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白居易的《草》)
孩子们,这首诗我们都很熟悉。

(个别朗读)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谁把你了解的白居易介绍给大家?
1、学生交流白居易的资料。

教师小结、补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2、交流白居易的诗作。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白居易的诗《池上》。

板书,读课
题。

这首诗也很简单,看课题,从课题上看,是在哪里?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结合图片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

相机提问:莲蓬有什么吸引小娃的地方,让他偷偷的去摘?
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师图片演示:莲蓬是荷花的莲房,初夏时当荷花在田田的荷叶中绚丽的盛开,莲蓬只是荷花的花心,娇小嫩黄,藏于美丽繁荣花瓣之中,当盛夏之后,荷花的花瓣渐渐脱落,便会变成一只只碧绿的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个别读,评价。

③自由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个别读、分组读等随机。

(二)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过渡,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理解:“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一道”,从图片上理解。

4、指导朗读,读出景色之美。

评价。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配乐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4、课堂古诗拓展。

描写池塘景色的古诗很多,老师还带来了一首。

(大屏幕展示: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图文结合,赏析。

⑴个别读。

⑵理解诗意。

⑶理解并背诵名句。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大屏幕展示)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欣赏了夏日的池塘,今天我们再到小河边走一走。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出示情境图)这儿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

河里的小鱼快活地游来游去。

一个孩子正坐在河边干什么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读《小儿垂钓》。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3、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蓬、侧、苔、惜”;
②学习新词:蓬头,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2)学生简单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4、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三、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

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

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

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

读得好!
6、你就是那个认真钓鱼的小儿,你来读,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

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男女生赛读
(2)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

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还没钓到一条角。

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

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

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

)“哎——小孩,问你个路!”学生自由做动作。

(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

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

(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

(做出不出声的手
势,并环视四周。

)我们再来听他读读。

我读前
—行.你读后一行。

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评:有进步,我们为他鼓鼓掌!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

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四、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五、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

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说。

(如:《所见》、《村居》、《村晚》……)
2、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背: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天真可爱
认真专心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