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与现代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之道与现代社会
文化,作为历史凝结成的在特定的时代特地的地域特定的民族或特定的人群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作为人的价值和行为的规范体系,是特定社会运行的机理和图式。它影响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言行举止,礼仪规范。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作为人的特质,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是人具有自我认知能力的精神依归。由文化角度来定义:“人格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旨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与人与人(包括自身)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实际行动中所凸现得精神素质”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正如马克思指出:“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一.内圣外王之道,能成世界能成我“圣人”或“圣贤”在儒家的信奉者那里就是至高至大的人格品德典范,孔子及其追随者所推崇尧、舜、禹、文王、周公等古帝就是圣贤的典范。但怎样的人才能够被称为圣贤呢?儒家的道德准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內圣外王。內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指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到达一个极高的境界;外王侧重指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更倾向于社会实践。二者统一于个体的道德实践中,內圣必然通向外王,外王则体现內圣的内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內圣外王之道的核心在于将內圣与外王统一起来,将二者付诸于道德实践中。內圣只有付诸于外在的道德实践,它才能在精神主体内获得存在的依据,同时外王也通过道德实践证实了內圣的价值,正如孔子所言:“修己以安百姓”,这道出了內圣外王之道的真谛。內圣外王之道成了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成了无数古代治学者十年寒窗苦读的精神依托,成了无数封建士大夫临危而奋力抗为的心灵支柱。他们或许挥笔泼墨,或许传到布业,或许居庙堂之高,或许处江湖之远,但他们仍然为这个心灵的终极追求而不懈前进。但何以到达内圣外王这样的崇高境界呢?在《大学》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②。儒家的答案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具体体现在孔子的“仁”的思想里面,“仁”作为孔子的个体人格的最高境界,它包括爱人、克己复礼、孝悌、忠恕、智、勇、宽、信、惠、敏等众多内涵。我们能看到在孔子的“仁”的思想里,既有修身之道以达內圣,又有外在的事功以求外王。这些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建构来说,仍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修身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仍是做人的根本,儒家非常重视人的精神力量和精神主体价值,可以这么说:一
个大学生对于社会的价值有多大取决于他的个人修养(更倾向于道德修养)的程度。由此,学生在学校里的第一要务是学会做人,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这一点是历来在我国教育体制下最容易被忽略的,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观念被技术理性的支配,在技术理性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偏离理性的轨道。大学生的人格构筑也相应地被盲目带入一个误区,功利实用仿佛成了一个永恒的准则。所以我们不得不转变这种狭隘的观点,让修身成为大学素质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在基于自由和人性的前提下的道德实践中,首先,大学生必须学会“爱人”,“爱人”有两重含义:一是自爱,珍爱你自己,你必须认识到你的存在对这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你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和创造什么。假如一个人不自爱,他所做的一切无疑只会给社会增加负担甚至将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灭顶之灾。遇见一点艰难困苦或人生的失意就想轻身,以这种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解决困难,这是何等幼稚、何等荒唐。珍惜自己的生命,你要清楚地认识到:你是经过千百次偶然才有幸降临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你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你的身后牵引着许多关注的目光,你的肩上承载重大的责任,你就是为这些而生,你无法逃避,别无选择,你只有高昂头颅勇敢地面对。二是爱他(包括物)。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③孟子认为人应该有同情心,有向善的意愿和勇气,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健全的人格的构筑不是游离于世外的,而是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得到确证丰富和完善的。其次,大学生应有“信”,子曰:“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传统文化逐渐失范的特殊时期,大学生诚信意识严重缺乏,为了应和而戴上了层层的面具,人们都成了应付社交的木偶,成了“单向度”的人。学术道德出于崩溃的境地,为了私利,不惜一切手段。诚信是立人之本,只有拥有诚信意识,公平、正义对我们社会而言才有立足的依靠,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自由和尊重人性无疑成了空中楼阁。二.以天下为己任,扶危定倾、力挽狂澜的生命担当意识“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这句话出自《南史·孔休源传》,意思是休源常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是历来儒家所践行的处世原则与崇尚的生命法则。在《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中国哲学家郭齐勇认为这是一种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自我担当,以一生正气承担天下兴亡之责、文化神州的安危和华夏文明的延续”④,正是这种大无畏生命的担当意识,中华民族在历经无数患难之时,才会有无数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承担起历史时代使命,华夏文明的火炬才得以沿传至今。这种使命感“不仅是一种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情感,更主要的是,它是有力地推动人们干预社会现实生活的道德情感,是崇高的道德理想在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