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和装备

合集下载

2024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进制造

2024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进制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制造业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产品,并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支柱。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广东省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计划在2024年以重点领域投入资金的方式开展先进制造领域的研发。

一、研发计划支持方向
(一)智能化制造技术的研发:支持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推动企业的制造技术升级改造,促进自动化、智能化及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

政府计划投入资金支持有关企业购置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及信息化系统,以及支持企业开展不同智能化制造技术的研发。

(二)先进制造技术研发:支持现存企业,改进制造工艺、提高制造工艺水平,加快制造业技术的现代化。

政府将投入资金支持有关企业改进制造流程,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能减排,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推动企业掌握国际先进技术。

(三)现代制造业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合理利用现代制造技术,改善生产环境,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更新企业管理模式,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

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20年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

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20年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

附件: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20年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新材料”、“重点专项”论证专家名单一、2020年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方向一:新一代智慧无人机电力巡检应用示范1组(一)专家组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陈雪梅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总工程师2苑明哲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研究员/副所长3杨晓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科技处处长4印鉴中山大学教授/主任5郭治兴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任6刘惠君广州大学教授7吴建武中审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广州分所高级经济师/部门经理(二)评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1新一代智慧无人机电力巡检应用示范2智慧无人机电力巡检应用示范支持方向二:智慧轨道交通应用示范2组(一)专家组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陈雪梅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总工程师2刘妍广州图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监3印鉴中山大学教授/主任4杨鹏强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常务副院长5杨俊杰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副总监6李小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级会计师7邓颂华广东恒永信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注册会计师(二)评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1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2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新一代数字化智能运营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支持方向三:智慧疾病诊断应用示范3组(一)专家组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徐向民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电子与信息学院党委书记2刘甜甜创新奇智(广州)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华南区科研负责人5谢国喜广州医科大学教授/副主任3王存川暨南大学主任医师/副院长4林国桢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科长6祝高翔广东创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所长7何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二)评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1常见恶性肿瘤大数据平台建设及智能诊断研究与应用示范2肺肿瘤智能病理诊断与治疗管理的研发及应用示范3宫颈液基细胞学人工智能辅助病理诊断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示范4基于数据与知识深度融合学习的常见慢病及其并发症智能辅助诊疗应用系统研究5基于数字孪生的高发常见疾病智能诊断应用示范6心理精神疾病智能诊断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支持方向四:智慧金融应用示范4组(一)专家组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龚德明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2刘妍广州图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监3陈曾平中山大学教授/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4曹江中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5官全龙暨南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董浩广州视声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7喻红玲广州地理研究所高级会计师/财务科主任(二)评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1基于AI及大数据的智慧银行综合应用系统2基于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的智慧银行解决方案研究与应用支持方向五:智慧养老应用示范、支持方向六:智慧教育应用示范5组2白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广州骨科研究所副所长兼骨科实验室主任3涂盈锋南方医科大学教授4段朝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任技师/主任5黎新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6杨红苑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高级会计师/副科长7曾景芳广东旭东至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高级会计师/经理(二)评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1个性化和精准骨修复材料的3D打印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2骨组织再生与精准修复材料3颌面部骨组织缺损的再生与精准修复4面向临床的核酸药物纳米载体与纳米药物的产业化开发5面向临床转化的CLAN纳米药物载体及其应用研究6用于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纳米药物微针关键技术研发支持方向二:光电信息材料7组(一)专家组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肖方明广东省科学院稀有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2周国富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院长3鲁圣国广东工业大学教授4胡锦铨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部门经理5赖静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6刘惠君广州大学教授7刘洁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级会计师(二)评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1车载用负型OC光刻胶2基于OLED面板的驱动集成和制造工艺研究3激光光纤材料研究4激光显示用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设计及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5新型发光二极管材料及其显示应用关键技术研究6新型稀土掺杂硅基氧(氮)化物与柔性透明金属网络薄膜复合荧光器件的制备及在激光显示领域的应用支持方向三:新型金属材料8组(一)专家组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于振涛暨南大学教授2孙冬柏中山大学教授/常务副校长3郭勇文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主任4唐维学广东省工业分析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主任5周新平广州广钢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专业主任6何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7陈丽梅广州市新东越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注册会计师(二)评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一)专家组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胡跃明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精密电子制造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高端芯片智能封测工程实验室主任2熊晓明广东工业大学教授3汤锦基安凯(广州)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4贾鹏程广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总经理5林文富威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发经理6陈小燕中山大学高级经济师/副主任7易国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高级会计师/财务处处长(二)评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1飞秒激光无掩模纳米光刻技术与装备2基于28nm工艺的高速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芯片的研制项目二:高灵敏度、高精度四极杆质谱仪器、项目四:大尺寸衍射光栅制造技术研究11组(一)专家组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胡跃明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精密电子制造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高端芯片智能封测工程实验室主任2唐翔广东科鉴检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3陈长水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主任4陈炯聪广州邦讯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智能电网所所长5黄理纳广州海关技术中心研究员/副主任6陈小燕中山大学高级经济师/副主任7张丽玲广东中海粤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高级会计师/项目经理(二)评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1大尺寸二维衍射光栅制造技术研究2高灵敏度、高精度四极杆质谱仪器研制3国产第二代三重四极杆质谱仪项目五:政务无人机调度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12组(一)专家组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陈雪梅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总工程师2苑明哲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研究员/副所长3杨晓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科技处处长4印鉴中山大学教授/主任5郭治兴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任6刘惠君广州大学教授7吴建武中审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广州分所高级经济师/部门经理(二)评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1基于5G的无人机智能调度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2基于GIS集成的无人机协同调度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3政务无人机指挥调度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六:智慧家居融合设计与集成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平台13组(一)专家组序号专家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龚德明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2张涵华南师范大学教授3王金桥杰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人工智能事业部总经理4刘双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5任秋君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高级工程师/主任6喻红玲广州地理研究所高级会计师/财务科主任7张炳文广州付强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 /所长(二)评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1面向个性化定制的智慧家居融合设计与集成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平台2尚品宅配智慧家居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3智慧家居融合设计与集成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平台。

广东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

广东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广东省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现发布2018、2019年度项目指南。

本专项实施目标是:一是突破智能机器人感知、人机共融、多机协作等重大前沿技术,为提升我省机器人智能水平进行前沿技术储备;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软件工具、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技术,提升国产机器人的竞争力;鼓励企业采购和使用国产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设备,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推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规模及创新应用领域。

二是突破智能装备制造和精密制造的前沿技术,为提升我省智能制造水平进行前沿技术储备;攻克高性能模具、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端液压件与密封件、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等核心零部件,提升国产智能装备制造的竞争力;推动精密制造行业和制造加工企业采购和使用国产智能制造设备,提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推进国产智能装备的产业化规模及创新应用领域。

本专项实施期3年。

2018~2019年,本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拟在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领域进行重点支持,按照前沿及共性技术、关键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及应用示范三个层次启动9个专题。

前8个专题共设22个项目,专题9为开放性课题。

前7个专题除特别说明外,每个项目一般仅支持一项;技术路线明显不同而又在评审中排前两位时,经专家论证可都纳入并行支持;评审专家经评议认为项目申报质量都未达指南研发内容和指标要求时,可都不支持。

专题8拟支持2-4项。

专题9开放性课题同一技术路线、方向仅支持一项,支持总项数不超过5项。

专项统一以项目为单位申报,项目实施一般为3年,研究内容除特别说明外必须涵盖该项目下所列的全部内容,项目完成时应完成该项目下所列所有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参研单位总数原则上不超过4个。

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

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

附件1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性技术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1.定向择优任务专题1011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内容:开展硅基和碳化硅基的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开展大尺寸氮化镓单晶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实现氮化镓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针对光电子和微电子应用,分别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半绝缘和低电阻率的氮化镓材料制备,并完成相关器件的性能验证,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1)实现6英寸、8英寸硅衬底上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材料生产,位错密度达到107cm-2量级,翘曲度<30 um,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9E12cm-2,迁移率>2200cm2/V·s。

(2)实现6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制备,衬底TTV<20 um,表面RMS<0.3nm,厚度>600 um,位错密度达到105cm-2量级,电阻率在0.01~109Ω.cm可调控。

1012 T1100及以上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研发研究内容:开展T1100及以上级别的新一代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突破T1100高品质原丝纺制技术、均质化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大通道外热式预氧化炉、宽幅高温碳化炉等关键生产装备。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4GPa,批次内离散系数≤3%,批次间离散系数≤5%,断裂伸长率≥1.9%,含碳量≥95%,纤维直径≥5um,纤维规格≥12K。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2020年度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2020年度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2020年度“量子科学与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本专项依据国家和省有关科技发展规划,着力研究开发量子前沿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科技领域关键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9~2020年度将针对国家和广东战略需求,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科技领域关键装备等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开展单光子大气雷达关键技术、量子密钥分发关键技术、超导量子比特集成测控芯片攻关,搭建空地一体化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信示范网络,研发量子领域重大关键装备。

本次指南共设置六个专题(其中专题五、专题六另文发布,定向择优),重点支持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申报,项目实施期3~5年。

专题一:量子密钥分发关键技术(专题编号:20190302)研究内容:开发机载量子密钥分发终端关键技术,研制机载量子密钥分发原型系统及小型化地面站系统,开展现实环境中的机载量子密钥分发验证实验,并在广东省开展机载量子密钥应用演示;厘清量子网络基本架构,研究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技术。

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通信方为快速移动目标条件下的高精度跟瞄技术,适应于在航空器起降和飞行过程中随机震动和冲击等恶劣环境影响,实现通信双方光学链路的快速建立和维持;2.研究在航空器坐标系随机和不稳定条件下的实时高精度基矢补偿技术,实现高对比度的量子态检测;3.研制适应机载环境的集成化量子密钥分发终端及地面设备;4.开发相关量子密钥应用系统,包含密钥服务系统、应用终端等,并完成基于现实经典通信系统(如5G网络)的保密通信等应用示范;5.在广东省完成基于航空器开展现场环境中的机载量子密钥分发验证实验及密钥应用演示;6.构建多节点、多种拓扑结构、多种时空结构量子网络,刻画量子网络非定域性等量子特征,完成信息安全性分析;7.实现高效纠缠光子探测,研究多方量子保密通信协议;8.探索建立基于设备无关量子随机数方案的量子随机数标准,进一步探索实现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名单公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名单公布
行业动态 News
行业动态 ( 政策与市场 )
工信部公布首批 15 家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
根据《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经各省、自治区、
序号
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化部组织专家复核,确定
7 青岛诺力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4 陈殿生 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组长
16 何 斌 男 同济大学
成员
5 王金友 男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成员
6 王树新 男 天津大学
成员
7 王 硕 男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成员
8 王 焱 男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成员
9 刘连庆 男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成员
17 金亚萍 女 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 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
5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
14 青岛宝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
6 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
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
15 浙江万丰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
(来源:工信部装备司)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名单公布
为落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任务,充分发 挥专家作用,确保重点专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和任务目标的
序号 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
实现,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决定成立国家重点研发
10 刘 宏 男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并于近日公布 了该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名单。具体名单如下。
了第一批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 现整理如下。

2019~2020年度广东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2019~2020年度广东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附件12019~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战略,支撑海洋强省、“一核一带一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专项。

本专项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我省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目标,聚焦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关键领域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优先发展,为打造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2019~2020年度支持专题及项目方向如下。

专题一: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本专题下设3个方向,每个方向以项目形式申报。

方向1:近海底精细光学探测深海自主水下机器人研制及应用示范(一)研究内容面向深海资源调查、考古和海底目标搜索等精细探测需求,研制具有自主避碰功能的大深度自主水下机器人,实现复杂环境下近海底高精度自主航行;搭载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研发图像处理及识别系统,实现近海底精细光学探测,具有图像大场景拼接和目标识别定位功能;支持自主水下机器人智能决策,实现关键靶区自主精细调查。

(二)考核指标1.研制可搭载光学系统的深海近底自主水下机器人平台,具有4500米水深的作业能力,巡航速度1节,巡航高度3米,连续工作不小于24小时,可实现复杂海底环境下的自主避碰与高精度航迹控制。

2.研制图像处理及识别系统,具有海底图像处理、图像大场景拼接和目标识别定位功能。

图像匹配误差不大于1个像素;在图像两两重合不低于15%的情况下,海底大场景图像自动拼接率不小于80%;目标识别率不低于85%,可实现高概率海底目标自动识别。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对接广东省政府和科技部联合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瞄准国际最前沿,集聚国内优势团队,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制定行业标准,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

2019年度指南共设置核心设备、高效传输、卫星通信、5G网络与应用四个专题9个任务,拟支持9个项目。

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3~4年。

专题一:核心设备项目1:面向商用的5G基站设备研发(一)研究内容。

开发6GHz以下满足5G商用需求的5G中频段基站设备,开发5G高频段商用基站设备,所研发设备满足3GPP R16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满足用户体验速率、峰值速率、频谱效率等5G关键性能指标要求,鼓励采用国产芯片。

(二)考核指标。

项目完成时,须研发6GHz以下满足5G商用需求的宏基站设备、研发5G高频商用设备,采用国产芯片,实现销售不少于1万套。

主要技术指标:所提供设备支持3GPP R165G标准,并满足主要技术指标和相关行业标准要求。

(1)5G中频段基站设备支持2515-2675MHz、3400-3600MHz和4800-5000MHz频段(具体频段以工信部5G频率规划分配为准),信道带宽不小于100MHz;(2)5G中频段基站设备满足3GPP R16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支持大规模阵列天线(大于等于64通道);小区峰值吞吐量不小于3Gbps;(3)控制面空口时延小于10ms;单向用户面空口时延小于4ms;(4)支持CU和DU分离和合设方式,支持CPRI/eCPRI等接口要求;(5)5G高频段基站商用设备支持24.75-27.5GHz频段(具体频段以工信部高频段5G规划为准),支持不小于800MHz总带宽,支持512天线阵元,峰值吞吐量不小于10Gbps。

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省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集聚国内优势团队组织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部分关键领域实现科技自立。

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共设置基础理论研究及验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应用、关键处理与感知器件等专题。

要求项目须覆盖每个研究方向要求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且成果实施地点在广东省内。

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

专题一:基础理论研究及验证项目1:面向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计算架构和验证(一)研究内容针对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新型深度计算架构开展研究。

针对实时感知与识别、自主控制与协作、动态环境下的自适应任务重构等难题,突破实时目标检测算法、多智能体协作、智能计算芯片系统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

研究低功耗、强实时的软硬件协同解决方案;研究基于语义地图的情境理解和多智能体协作等核心技术;完成基于认知计算模型的人工智能原型芯片设计,面向多智能协同任务的原理验证系统。

可支持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慧安防等领域。

(二)考核指标项目中完成的面向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计算架构研究成果,须以原型智能计算芯片为载体,该芯片其峰值算力不低于12.8TOPs,执行效率不低于70%,部分网络不低于80%;单芯片支持不低于8路的1080P@60Hz目标检测任务;基于该原型芯片构建自主智能体数目≥10个、种类≥2类的多智能体协同验证系统;验证系统围绕混合增强智能、机载实时处理、空地联合感知协作、动态环境任务自适应重构等关键技术开展集成验证,达到低能耗、高实时、强适应的要求;项目执行期内在自主智能体领域取得不少于3个应用,完成新申请发明专利≥8项(其中至少包含1项国际发明专利),研制并发布实施团体标准2项,集成电路保护布图1项。

项目2:基于混合增强智能的平行智能理论研究及验证(一)研究内容本方向是平行智能理论体系下的机器智能进行系统性研究。

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32019-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申报指南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广东省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现发布2019-2020年度项目指南。

本专项实施目标是:一是突破智能机器人感知、人机协作、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提高机器人及装备制造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提升国产机器人的竞争力;二是攻克高精度数控机床、智能型五轴精密小龙门数控加工中心等智能制造设备,提升国产工业母机的竞争力,推进国产智能装备的产业化及创新应用。

本专项实施期3年。

2019-2020年,本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补短板、突破卡脖子技术方面对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关键核心零部件、高端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海洋及爬行焊接机器人系统等启动10个项目。

除特别说明外,每个项目原则上支持一项;技术路线明显不同而又在评审中排前两位时,可都纳入并行支持;评审专家经评议认为项目申报质量都未达指南研发内容和指标要求时,可都不支持。

专项统一以项目为单位申报,项目实施一般为3年,研究内容除特别说明外须涵盖该项目下所列的全部内容,项目完成时应完成该项目下所列所有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参研单位总数不超过6个。

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相关研发工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产学研合作形式联合申报。

专题一:智能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20190925)项目1:人机协作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内容:开发集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编码器、传感器及伺服驱动于一体的一体化关节单元;研发动态轨迹规划、动力学智能控制、无力矩传感器碰撞感知、自主学习编程等协作机器人核心算法,开发协作机器人专用控制器;开发3D智能视觉系统,兼顾速度、精度及测量范围,完成作业空间快速三维重建,将眼脑智能引入协作机器人安全、自主作业;建立协作机器人整机评价实验室及评价体系,制定协作机器人相关技术标准;开发典型协作机器人系列产品、柔性软件平台以及工艺软件包,并在典型行业实现示范应用。

《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持 举办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优化申办会议
省科技厅牵头,省 工
业和信息化厅、发 展
改革委、商务厅、 地
方金融监管局等单 位参与

程等各项手续。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共创共赢。积极引导粤港澳三地人

智能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围绕高级机器学习、量子智

计算等关键核心领域加强研究合作,推进基础理论联

创新。依托国家、粤港澳三地重大科技项目以及粤港
17
联 合创新资助计划,组织实施人工智能重大技术、产业
化 项目。鼓励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国际合作团队、粤港

省科技厅牵头,省 发
展改革委、教育厅、 人社厅等单位参与
合作团队、重点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具有领军人才的

队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科技人文交流、联合实验

共建、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合作行动,积极构


成中心等大型云计算服务平台作用,强化算法和技术 业和信息化厅、发
6


究,为高校、企业等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提供数据存储、 改革委、教育厅等
算法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建设面向深度学习的人工


位参与
能公共计算平台,强化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及

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搭建满足重点场景的计算集
群。
推进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大数据
《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工作内容

责任单位
加强前沿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推进深度学习理

研究,深入推进类脑智能计算理论研究,积极推动混 省科技厅牵头,省
1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2020 年度 项目申报指南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2020 年度 项目申报指南
,加速推进我国智能机器人 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机 器人基础前沿理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四个 层次,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 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六个方向部署实施。 专项实施周期为 5 年(2017—2021 年)。
—5—
理,探索生物体运动干预/控制方法;研究神经刺激器的微型化设 计方法,研制侵入式脑机信号干预装置,探索侵入式干预装置快速 装备技术,实现核心刺激单元的长期稳定服役;研制侵入式脑机接 口控制单元原理样机,并在生物体上开展受控运动实验验证。
考核指标:研制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提出所研制系统的量 化考核指标体系,在不少于 2 类动物上完成功能测试,实现生物 体运动功能刺激干预与控制;侵入装置植入体有效工作时间不低 于 3 个月。至少有 1 项先进前沿技术实现首创或达到同类技术的 国际领先水平,并提供佐证材料;申请/获得不少于 5 项发明专利。
—7—
验系统,提出所研制系统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集成具有三维实 时跟踪、导航、自动手术规划与手术过程信息可视化等功能。至 少有1项先进前沿技术实现首创或达到同类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 并提供佐证材料;申请/获得不少于 5 项发明专利(其中至少 1 项 PCT 专利)。
11. 自主搜救机器人在线检伤原理与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地震、火灾、事故等大规模伤亡事件存在的 突发、群体性救治需求,研究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现场 失血性休克量化检伤、分类决策等技术与终端样机系统,实现与 搜救机器人的集成融合,解决传统检伤分类“快而不好”和“好 而不快”的问题,实现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高效统一。 考核指标:研制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现场失血性 休克量化检伤分类决策终端系统样机,提出满足相关需求的指标 体系,实现针对典型应用的技术验证。至少有 1 项先进前沿技术 实现首创或达到同类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并提供佐证材料;申 请/获得不少于 5 项发明专利(其中至少 1 项 PCT 专利)。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2020 年度 项目申报指南_92861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2020 年度 项目申报指南_92861

附件3“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20年度项目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新型机构/材料/驱动/传感/控制与仿生、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重大基础前沿技术,加强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提升我国机器人智能水平进行基础前沿技术储备;建立互助协作型、人体行为增强型等新一代机器人验证平台,抢占新一代机器人的技术制高点;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专用传感器、机器人软件、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攻克基于外部感知的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新型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创新应用领域,推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突破服务机器人行为辅助技术、云端在线服务及平台技术,创新服务领域和商业模式,培育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攻克特殊环境服役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深化我国特种机器人的工程化应用。

本重点专项协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1—验证平台与系统建设、典型应用示范,加速推进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机器人基础前沿理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四个层次,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六个方向部署实施。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20年,按照基础研究类启动不少于11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6600万元。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一级标题的研究方向进行。

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一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进制造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进制造

附件3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进制造关键支撑材料”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落实《“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根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我省先进制造产业的关键支撑材料需求,结合国际新材料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启动实施“先进制造关键支撑材料”重点专项。

本重点专项的目标是:面向我省高端装备制造、特高压及相关电气制造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材料需求和重点基础材料的性能提升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材料与技术,推动相关材料的高性能、差别化发展,提高先进制造重点领域新材料的全链条贯通、集成和应用水平。

本专项重点部署4个专题,每个专题支持1项,实施周期为3-4年。

申报时需按专题申报,研究内容必须涵盖该专题下所列的全部内容,项目完成时应完成该专题下所列所有考核指标。

每专题参研单位总数不得超过10个。

除特别说明外,本专项要求企业牵头申报,大企业联合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完成时取得的成果需实现量产和销售。

专题1:高品质热作模具钢研发与产业化(专题编号:)研究内容:研究优化高品质热作模具钢合金成分设计、全链条生产工艺对使用性能影响;研发高品质热作模具钢及模具生产加工工艺新技术,提高钢的纯净度,降低夹杂物,降低连铸坯表面裂纹,改善钢材内部质量,减少内部偏析、疏松、裂纹,实现碳元素偏析波动小,强度、韧性、耐腐蚀、耐磨损、热疲劳寿命等性能的协同提升;研发基于大科学装置平台的模具钢材料性能和残余应力等先进表征、控制技术;建立模具钢组织、性能与热疲劳特性的内在联系的数据库;研究残余应力对模具加工、服役行为及使用寿命影响规律;研究热作模具钢的服役疲劳失效机理,建立热作模具钢的疲劳评定标准;研究并开发不同工况下热作模具的表面强化技术与工艺,提高热作模具的耐磨性和服役寿命;研发模具钢全链条生产全工艺的数值仿真模型、疲劳寿命预测多尺度数值仿真模型及软件系统。

2020年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项目计划拟安排表

2020年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项目计划拟安排表

11
(2020 年度)
限公司
董明珠
100
100
广东省海洋生物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实 湛江市博泰生物化工
12
朱小花
100
100
验室(2020年度)
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13 广东省水产苗种开口饲料企业重点实验 广东越群海洋生物研 洪宇聪
100
100
室(2020年度)
究开发有限公司
14 广东省新能源电力系统智能运行与控制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 郭琦
室(2020年度)
深圳大学
10 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重点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
实验室(2020年度)
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
11 广东省微生物安全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2020年度)
12 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 用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省市共建)
嘉应学院
广东省精神活性物质监测与安全重点实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200
200
300
300
200
200
5 广东省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重点实 验室(2020年度)
暨南大学
6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点 实验室(2020年度)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催化化学重点实验室(2020年
7
度)
南方科技大学
广东省功能配位超分子材料及应用重点
8
实验室(2020年度)
暨南大学
广东省电磁控制与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 9
100100Fra bibliotek实验室(2020年度)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人工智能作为颠覆性技术的典型代表,其迅速发展将深刻变革人类社会运行的传统模式,已成为各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本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省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瓶颈,集聚国内优势团队组织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部分关键领域实现科技自立。

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共设置关键基础体系研究及验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应用、关键处理与感知器件等专题。

要求项目须覆盖每个研究方向要求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且成果实施地点在广东省内。

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3年。

专题一:关键基础体系研究及验证(专题编号:20190153)项目1:面向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计算架构和验证(一)研究内容针对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新型深度计算架构开展研究。

针对实时感知与识别、自主控制与协作、动态环境下的自适应任务重构等难题,突破实时目标检测算法、多智能体协作、智能计算智能处理器系统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

研究低功耗、强实时的软硬件协同解决方案;研究基于语义地图的情境理解和多智能体协作等核心技术;完成基于认知计算模型的人工智能原型处理器设计,面向多智能协同任务的原理验证系统。

可支持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慧安防等领域。

(二)考核指标项目完成时,须基于自主智能理论计算架构完成一款新型处理器原型设计,并建成面向物流、无人驾驶等领域技术验证系统,可与原有自主智能体感知、协作、任务执行效率直接比对。

其中,处理器峰值算力不低于12.8TOPs,执行效率不低于70%,部分网络不低于80%;单处理器支持不低于8路的1080P@60Hz目标检测任务;基于该原型处理器构建自主智能体数目≥10个、种类≥2类的多智能体协同验证系统;验证系统围绕混合增强智能、机载实时处理、空地联合感知协作、动态环境任务自适应重构等关键技术开展集成验证,达到低能耗、高实时、强适应的要求;项目执行期内在广东省内自主智能体领域进行不少于3处应用,完成新申请发明专利大于等于20项(其中至少包含5项PCT专利),研制并发布实施团体标准2项,集成电路保护布图1项。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和装备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和装备

附件1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广东省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现发布2018~2019年度项目指南。

本专项实施目标是:一是突破智能机器人感知、人机共融、多机协作等重大前沿技术,为提升我省机器人智能水平进行前沿技术储备;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软件工具、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技术,提升国产机器人的竞争力;鼓励企业采购和使用国产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设备,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推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规模及创新应用领域。

二是突破智能装备制造和精密制造的前沿技术,为提升我省智能制造水平进行前沿技术储备;攻克高性能模具、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端液压件与密封件、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等核心零部件,提升国产智能装备制造的竞争力;推动精密制造行业和制造加工企业采购和使用国产智能制造设备,提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推进国产智能装备的产业化规模及创新应用领域。

2018~2019年,本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拟在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领域进行重点支持,按照前沿及共性支撑技术、关键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及应用示范三个层次启动7个专题。

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相关研发工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产学研合作形式联合申报。

一、前沿及共性技术专题一:机器人多机控制/人机共融技术项目1:机器人感知与人机共融技术研究。

(一) 研究内容。

针对制造任务日趋复杂、多样、个性化的需求,研究机器人多模态感知、人机共融作业技术;研究自然语言、手势、体势、肌电信号等多模态感知方法;研究机器人与人自然交互和快速示教方法;研究人体动作意识识别、机器人智能避障、碰撞检测等安全机制;研究机器人力/位耦合控制、人机协同作业。

开展复杂环境下人机协同作业中的安全关键技术,包括研究复杂工业环境中作业人员目标主动视觉感知技术;研究制造系统数字模型与现实实体的实时交互与同步运行技术;研究制造过程人机行为特征因子与碰撞风险程度的机理关系。

推进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 助力广东制造强省建设——专访广东省科

推进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 助力广东制造强省建设——专访广东省科

推进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助力广东制造强省建设——专访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杨军作者:暂无来源:《广东科技》 2020年第8期文/拓晓瑞[导语]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广东省科技厅”)积极组织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重大专项,加快推进机器人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及重大装备等研发,形成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全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近日,本刊记者对广东省科技厅杨军副厅长,就广东机器人产业发展及技术攻关等情况进行了专访。

《广东科技》: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广东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杨军: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广东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和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近几年在智能机器人产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机器人产业规模、企业数量,还是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等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广东制造业强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产业规模方面,广东已形成广州、佛山工业机器人与系统集成,深圳、东莞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配套等多个机器人产业集群。

2018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达1610家,占全国机器人企业数量的19.2%,位居全国第一;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21万台(套),同比增长55.1%,占全国产量(14.8万台/套)的21.7%。

产业链方面,广东已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到推广应用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产品覆盖双臂协作机器人、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一大批智能机器人产品销往海内外。

研发能力方面,广东拥有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科院深圳研究院、清华深圳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等机器人领域多家高水平高校及科研机构,掌握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机器人整体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产业园区方面,广东围绕机器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生产等产业核心环节,打造形成一批集聚度较高的产业园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广东省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现发布2019-2020年度项目指南。

本专项实施目标是:一是突破智能机器人感知、人机协作、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提高机器人及装备制造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提升国产机器人的竞争力;二是攻克高精度数控机床、智能型五轴精密小龙门数控加工中心等智能制造设备,提升国产工业母机的竞争力,推进国产智能装备的产业化及创新应用。

本专项实施期3年。

2019-2020年,本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补短板、突破卡脖子技术方面对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关键核心零部件、高端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海洋及爬行焊接机器人系统等启动10个项目。

除特别说明外,每个项目原则上支持一项;技术路线明显不同而又在评审中排前两位时,可都纳入并行支持;评审专家经评议认为项目申报质量都未达指南研发内容和指标要求时,可都不支持。

专项统一以项目为单位申报,项目实施一般为3年,研究内容除特别说明外必须涵盖该项目下所列的全部内容,项目完成时应完成该项目下所列所有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参研单位总数不超过6个。

每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

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相关研发工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产学研合作形式联合申报。

专题一:智能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项目1:人机协作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内容:开发集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编码器、传感器及伺服驱动于一体的一体化关节单元;研发动态轨迹规划、动力学智能控制、无力矩传感器碰撞感知、自主学习编程等协作机器人核心算法,开发协作机器人专用控制器;开发3D智能视觉系统,兼顾速度、精度及测量范围,完成作业空间快速三维重建,将眼脑智能引入协作机器人安全、自主作业;建立协作机器人整机评价实验室及评价体系,制定协作机器人相关技术标准;开发典型协作机器人系列产品、柔性软件平台以及工艺软件包,并在典型行业实现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化关节单元、控制器、3D智能视觉系统以及系列化的人机协作机器人产品,人机协作机器人不少于6自由度、重量≤25kg、工作半径≥800mm、负载≥5kg、关节速度≥180°/s、重复定位精度≥±0.1mm、碰撞检测精度≤20N,建立人机协作机器人整机评价实验室,制定技术标准3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件以上,开发柔性软件平台,并实现2种以上示范应用。

支持方式: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

项目2: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协作化驱控一体控制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内容:研究单芯异构SoC的协作化驱控一体工业机器人控制装置,开展底层驱动数据交互、共享、双系统、FPGA 多任务并行等技术研究,研制支持EtherCAT及NCUC-bus总线标准接口的高响应驱控一体控制装置;研究协作化驱控一体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研究人机协作技术,研究力感知和安全碰撞感知技术,实现工业机器人的柔性拖动示教。

考核指标:驱控一体控制系统性能指标:支持6轴及以上轴的联动控制;支持≥1500W/轴的AC电机驱动;电流环响应周期≥20KHz;支持国际标准总线协议EtherCAT,国家标准总线协议NCUC-bus。

应用于6轴协作化工业机器人性能指标:重复定位精度:±0.02mm;拖动示教拖动响应力:≤10N;安全停止,响应减速时间:≤10ms;5种典型应用场景,实现技术验证与功能演示。

申请发明专利5件以上,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制定技术标准1项,实现批量销售。

支持方式: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

专题二:智能机器人及装备制造核心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项目3:高精度环面蜗轮蜗杆减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研究内容:开发以平面包络环面蜗轮蜗杆为核心的精度可达3级的高精度蜗轮蜗杆减速器;研究不同核心形式的减速器在精度和寿命等方向的瓶颈点;建立完善的环面蜗轮蜗杆研发、生产、装备、调试体系,完成产业化的落地;优化升级产业化加工环面蜗轮蜗杆的专用数控机床。

考核指标:蜗轮齿距累积公差FP≤10μm、蜗轮齿圈径向跳动公差Fr≤10μm、蜗杆副的切向综合误差Fic≤15μm、蜗杆副的圆周侧隙jt≤4″、重复定位误差≤20″、使用寿命≥15000小时、传动效率≥70%;节减速器定位精度小于25弧秒、反向间隙小于4弧秒、使用寿命大于15000小时、传动效率高于70%;较RV、谐波等减速器等市场同类产品减重10%以上,降低减速器生产成本20%以上;推出成熟的自主知识产权高精度环面蜗轮蜗杆专用数控机床,建成关键部件生产和减速器装配示范生产线各1条;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

支持方式: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

项目4:精密机器人用行星摆线减速器研究与产业化研究内容:开展齿轮摆线针轮和渐开线齿轮传动理论研究,摆线针轮传动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摆线针轮传动齿形修型方法研究,最佳传动尺寸链设计;核心构件材料及热处理选型和工艺试验;核心构件制造工艺、检测方法研究和设备选型,制造加工过程控制及装配方法研究;减速器正向设计。

开展减速器容差设计,开发具备高定位精度、高重复精度、低背隙、高刚性、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精密机器人用行星摆线减速器并实现量产。

考核指标:齿隙小于0.8 弧分,回差精度小于0.8弧分,传动误差小于0.8弧分,额定工况下的传动效率不低于81%;额定寿命不低于8000h;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实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不低于3项;逐步实现大公斤级机器人用行星摆线减速器的研发和工程化,项目实施期间完成800kg 以内的所有减速器的研发和工程化。

形成批量生产和销售。

支持方式: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

项目5:高性能、高精度、长寿命齿轮零件研发及应用研究内容:开展汽车用齿轮精密零件制造技术研发,攻克高性能、高精度、长寿命齿轮零件制造难题;通过高速减速箱齿轮等关键零件的模态分析和受力分析,建立多因素影响系统,并进行高速齿轮、齿轮轴及电机轴等零件的齿轮参数设计及齿形修形设计;开展高性能、高精度、长寿命齿轮零件的锻造技术、热处理技术及高精度加工制造技术研究;开展汽车高速齿轮精密零件测试平台设计研究,并通过高速减速箱试验台架,开展所试制样机的电机和减速箱总成匹配研究,进行减速箱总成承载及噪音控制系统研究。

考核指标:齿轮精度达到ISO 1328标准的6级精度,且保证齿轮齿面三截面精度的一致性;输入级高速齿轮在标准工况下循环次数达到2.7x109次,保证整车正常运行50万公里以上;发表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开发新产品1个,新工艺1个;形成2个以上应用案例并形成批量生产。

支持方式: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

专题三:数控加工关键装备研发及应用项目6:高速直驱高精度数控机床的研发及应用研究内容:研究高速全直驱机床结构系统的创新设计及动态特性;高速全直驱机床结构热稳定系统;高速全直驱电主轴及直线电机驱动技术;高速加工振动抑制算法、记忆功能的学习控制算法等直驱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一款直线电机驱动系统;开发一款500*400mm工作台面的高速高精全直驱机床;实现机床的X/Y/Z轴定位精度≤2μm,重复定位精度≤2μm,主轴转速不低于40000rpm,机床无故障运行保证在1000h以上;机床加工的石墨模具尺寸精度可控制在±0.007mm以内,轮廓度0.01mm以内;申请发明专利5件以上,发表论文2篇,制定企业标准2份,通过国际权威第三方检测。

形成非金属模具加工行业示范效应。

支持方式: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

项目7:智能型五轴精密小龙门数控加工中心研发及应用研究内容:研究门型封闭轻型加工中心重载机身结构优化设计技术,整机机电耦合优化及机床热变形控制技术,五轴机床的智能自动标定、电子配重、负载动态误差补偿和碰撞预防技术,机床精度检测及保证技术,五轴精密小龙门智能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设备定位精度±5 μm,重复定位精度±4 μm,最高主轴转速20000rpm,最快换刀时间3.8秒;申请发明专利5件以上,申请软件著作权3项以上,制定行业标准1项;实现批量生产和销售。

支持方式: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

专题四:特种机器人研发及应用项目8:新一代潜航器海试保障智能无人跟踪艇研发研究内容:面向各类型潜水器外场试验安全保障需求,开展无人水面跟踪艇总体设计,形成无人水面跟踪艇平台;开发高功率密度轮缘推进器,形成样机;研究无人艇发动机组有源消隔振技术、管道有源消声技术等,开发无人艇减振降噪设备;研究水下目标自主跟踪技术、水面实时无线交互技术等,开发跟踪与交互系统;开展轮缘推进器、减振降噪设备、跟踪与交互系统与无人水面跟踪艇的系统集成,完成海上试验与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成中型级别的无人艇,最大航速15节以上,续航能力达到24小时(12节)以上,正常工作海况不小于4级,生存海况不小于6级;具备对水下潜航器通讯与定位能力,水声通讯距离不小于6千米,超短基线作用距离不小于6千米,相对位置保持精度小于10米;具备对100公斤级水下机器人自主布放能力,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

支持方式: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

项目9:智能无轨导全位置爬行高效焊接机器人系统研究内容:针对石化、核电/火电、造船、能源等大型结构中复杂曲面长焊缝的高效化和智能化自动焊接的需求,研发可适应不同金属材质和大曲率曲面的全位置无轨道、无导向爬行机器人爬行机构和控制系统、现场施工环境下爬行机器人路径规划、实时路径调整和姿态控制的智能算法;研究强弧光场景视觉光域图像处理、色调映射、相机比较响应函数(CCRF)等高动态(HDR)合成算法和基于FPGA的智能焊接相机硬件方案,HDR视觉焊缝自动跟踪和焊接状态远程无线在线监控系统;研究全位置锁孔效应钨极氩弧焊平、横、立位的电弧电磁控制算法、无衬垫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以及厚板坡口内打底焊技术;研究爬行机器人与焊机协同智能控制算法及实时系统;开发适应石化等现场施工环境下智能无轨导全位置爬行机器人高效焊接的工艺专家库等共性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实现智能无轨导全位置爬行高效焊接机器人系统和HDR焊接相机的样机各1台;爬行机器人的自由度达6个,重量≤30Kg,负载≥60Kg,可实现90°立向上和横向爬行焊接;焊接相机输出HDR视频流帧率≥60FPS,动态范围≥120dB,像素位宽≥12bits,图像分辨率≥1280×720像素,无线监测距离≥50米;HDR视觉焊缝自动跟踪误差±0.1mm以内;锁孔效应钨极氩弧焊机最大输出电流达1000A,可不开坡口一道焊透12mm厚不锈钢、无衬垫单面焊双面成形,厚板坡口内一次性打底焊厚度≥6mm(不锈钢)/5 mm(碳钢),容错量≥1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