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婚姻三部曲——刘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婚姻三部曲——刘月

?小兰说本文为工作室资深咨询师刘月老师写的关于婚姻的三部曲的系列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在走进婚姻之前和婚姻经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引人思考。之一:为什么那么多人变成了结婚狂?纵观周围朋友,从小鲜肉到大龄剩女,从正太到大叔,只要还没结婚,大部分都在寻找婚姻,寻找可以结婚的对象。近几年“红娘”这个职业起死回生,相亲服务卷土重来,新兴的社交APP如陌陌,花田等也成了未婚群体手机中的必备之宝。为什么人们如此想要结婚?婚姻是情感的一种载体,一种形式,一种选择,但现代人对于婚姻的热切到近乎盲目的追求,却好像婚姻是幸福的必须品,是生活的唯一出路。婚姻的背后,究竟满足了人们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呢?

1、选择婚姻,降低了和别人不同的焦虑。身边几乎每个人都在追求婚姻,父母催促你赶快结婚,朋友向你吐槽他的婚姻生活,媒体大肆报道哪位名人又结婚了,而每位被冠名为“人生赢家”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已婚状态。好像全世界都在向你传达“婚姻是通往幸福的不二法门”。试想当你周围所有人都结婚了,只剩下你,这很可能会让你感觉很焦虑,意味着你和别人都不一样,好像自己真的是个异类,是不正常的。而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为的“婚姻是成功的一部

分”,甚至让没有进入婚姻的人觉得自己是落后的,失败的。老老实实的结婚去,无疑可以消除和别人不同而引发的焦虑。

2、婚姻降低了存在性孤独。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引发人类最基本焦虑的包括:死亡,自由,无意义,存在性孤独。存在性孤独是指个体自身与任何其他生命间无法跨越的鸿沟,是一种最基本的孤独——人与世界分离的孤独。而人们通过“关系”去被接触,被保护,体验和其他生命融合之感,去对抗存在性孤独。婚姻无疑成为了人们去逃避个体基本存在性孤独的避难所。

3、结婚是在为死亡做准备。相信很多被催婚的人都听过这样的话“不结婚你老了怎么办,谁管你啊?”很多人热切想要进入到婚姻契约关系中的人,也都有“不结婚老了生病没人管”的恐惧担忧。过去讲究“养儿防老”,而现在大家好像都默认孩子指不上了,只能指望老伴了,所以就变成了“结婚防老”。很多宗教都在说,人生时所做之事,都是在为死亡做准备,其实,结婚也不例外。

4、婚姻是种合法的控制。好友交了新男友,男方的工资卡,储蓄卡,信用卡,全部家当都掌握在朋友手上,一个大男人,想买件衣服都要管好友要钱,而好友理直气壮的说“我们要结婚了”。是啊,结婚意味着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控制对方的一切了。除了金钱,不动产,还可以控制对方的自由,“一

个结了婚的男人是不能不带老婆出去玩的”,“一个已婚的女人是不能再和异性来往的”……结婚前想管不能管或不敢管的事情,婚后都可以肆无忌惮了,谁让婚姻是受法律保护的呢。

之二:什么样的人不会结婚?即使万人前仆后继的去结婚了,或者狂热的想要结婚,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一批如英雄般的适龄男女是没有结婚或不结婚的。我将不结婚的人分为两大类:不会选择婚姻的,和不能进入婚姻的。这两类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自己,对他人,对婚姻有很多思考,明确自己不选择婚姻的深层原因,是有意识的选择;而后者是受无意识的影响而“不能”进入婚姻,俗称“恐婚”。1. 无意识的恐惧者恐婚可能与父母婚姻的影响有关。如果父母的婚姻是充满了冲突,争吵,权力争夺,甚至暴力,那么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对婚姻的感受也是这样的,充满了痛苦煎熬,当然会很害怕进入婚姻。

有一种情况在我的咨询工作中也是很常见的,一些受过良好教育,个性独立,重视个人想法主张,有职场野心的女性,强烈的抗拒着婚姻,对婚姻存在着很多偏见。这些女性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状态通常是,一个强势专制的父亲,和一个贤良淑德的母亲。母亲是典型的好妻子好女人,洗衣做饭样样精通,为家庭付出很多,但没有事业,没有工作,没有想法,没有发言权,概括的说就是没有自我。这样家庭长大

的女孩,潜意识里会认为,婚姻意味着失去自我,一旦结了婚,就要像妈妈那样以家为世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喜好,放弃自己的职业理想,放弃更精彩的世界。如若不能让这些女孩看到父母婚姻对自己的影响,看到婚姻生活的更多面,那么她们就会一直把父母的婚姻当作全世界婚姻生活的全部面貌,从而一直排斥和恐惧婚姻。

恐婚也与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有关。在我的个案咨询工作中,一些来访者无法走入婚姻,是由于内心对于“亲密”的恐惧,这样的来访在早年与父母的关系中经历过一些创伤,可能是身体上的殴打,可能是语言上的侮辱,指责,贬低,或是精神上的忽略,无视。

我的一位来访者曾经这样形容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我和她这样冷战挺好的,这样我还可以保护我的边界是完整的,她不会来管我,要是我跟她和好了,过几天她就又要来管我的事”。她非常贴切的表达出了她妈妈对她侵入性的,吞噬性的爱,让她无法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只能通过和“侵入者”保持一个外部的物理上的边界,才可以使得心理上的边界不至于太受威胁。稍稍靠近和亲密,对她来说,都可能带来被侵入,控制,甚至侵犯的感受,所以她不敢和异性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更加不敢走入婚姻。早年与父母的关系中施虐——受虐的,或侵入,吞噬的部分,都可能带来对于亲密的原初恐惧,结果就是“关系不能”“婚姻不能”。

2. 内心强大的清醒者有一部分人,深知婚姻只是爱情无数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婚姻生活只是无数生活方式中的一种,而结婚,也只是自己无数选择中的一个。思考过婚姻的对于自己的意义,清楚婚姻的利弊而不带偏见,不会因为外界压力而盲目结婚,不会因为对于衰老死亡的恐惧而进入婚姻的契约,要求自由也不想用婚姻限制别人的自由,要求自我而不愿为婚姻的形式妥协,她们可以选择婚姻而不是被选择,就像她们一直在选择生活。如果你问她,你会结婚吗?她的回答很可能是“可能会,可能不会,可能暂时不会,可能永远不会,who knows? ”

之三:为什么难以结束不幸的婚姻?1、丧失依恋客体所带来的痛苦情感的终结可能会给很多人,尤其是早年有过分离创伤的历史的人带来非常巨大的分离丧失的感受,这甚至类似于亲人的离世所引发的哀伤,会激起人内心的内疚感,空虚感,无助感,让人感觉心中“空如大海”。

而正常的哀伤是一段艰难的旅程,需要完成五个过程:

1)确定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接受你已经失去你所依恋和爱着的这个人的事实;

2)表达和控制悲伤——哭泣,找朋友倾诉,吃东西,写日记,都是常见的结束感情和婚姻后表达悲伤的形式;

3)应对由于丧失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性的改变——比如因离婚带来的经济状况的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