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花开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听花开的声音
——浅谈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语言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同语言表达,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就会有非一般的情绪体验。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语言这一法宝,让课堂语言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学生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推动教学达到高潮。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堂语言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其举足轻重。有教师曾说“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确实,课堂中的语言艺术应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生涯中始终都需要不懈追求的,它能教给学生航行的方法,能鼓起学生前进的风帆,能指引学生航行的方向……我从当学生到自己走上讲台,接触了不少的语文老师。有的老师讲课,听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亲切和顺,舒展自然,音调和谐,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把精妙的课文讲解得丝丝入扣,听得人心里甜甜的;但也有的老师,语言无味语调呆板;或是高腔高调,像开机关枪,把人压抑地透不过气来;或是干涩地照本宣科,满嘴的名词术语,听了让人窝火;或是漫不经心,有气无力,让人昏昏欲睡……这样的语言课堂,即使是再好的课文,准备得再充分,也不无法打动学生。可惜,在实际教学中,真正重视自己的语言并有特色有艺术性的老师,为数并不多。
那么,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面对形形色色教学革新的进行,该如何更新观念,引起重视,避免走入各种误区,提升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让自己的课堂语言真正变身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的助推器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实践和体会:
一、文似看山不喜平——走出语言的“惯性”
语文课上,课文是篇篇不同的,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同量体裁衣一样。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中,很多人都存在着随着惯性讲话的现象,几句“口头禅”总会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课文的导入就那么几句模式语,表扬与批评也是翻来覆去几句常用语,作业的要求也总显得老生常谈,“这个、那个”之类的词儿把语言的整体感破坏殆尽……这一切都因惯性使然。面对新课程的改革,面对一届比一届聪明、个性鲜明的学生,我们能以不变应万变吗?不,殊不知,教学语言中的这些惯性让我们的教学变得多么苍白与枯燥啊!我们教师的某些口头禅,已伦为孩子们课间模仿取笑的对象了!甚至,还出现了课堂上学生在下面接话茬的尴尬场面。因为你的那一套,孩子们早就耳熟能详,不胜其烦了。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语言也不能刻板,要注意变化。
1.源头活水汩汩流
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师要提高语言修养,就得广泛学习积累,获得教学语言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于漪老师素以教学语言优美、考究著称。“脸谱”、“光感”、“线条”、“中镜头”等术语,在于漪分析课文的时候随处可见。她善于从戏剧、电影、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中学语言,这不仅使教学语言词采丰美,而且形成于漪课堂教学中浓郁的文化氛围。魏书生老师的课堂语言则折射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知识面,他力求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既“明”又“白”,所以,物理、化学、美术等学科的一般术语经常在他的课堂语言中出现。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专家”,还要成为“杂家”。知识越多,课堂语言越丰富,课堂教学越轻松、自如、有效。
2.抑扬顿挫趣横生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依文本而定的,依教学的要求而定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而采用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高、或低、或悲、或喜的语调和适当的语速。教师的语言只有与课文风格相一致,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相映成辉的绝佳效果。不然,不仅使学生觉得单调乏味,甚至会适得其反,让人产生一种不
伦不类的感觉。当遇到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时,或语调升高,音量增大,语速加快,达到高潮,或语调舒缓,适当“降温”。当遇到学生心理上的“松弛点”时,也应变音变调,并适当注重语言的趣味、形象,以调动学生的情绪。特别是在朗读课文时教师更应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听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后,立即激起了强烈的兴趣,读书的劲头马上就来了,而且,这种积极性比较持久。曾听过一位语文老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学过程中她范读了其中的第五自然段,她的朗读催人泪下,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教师的语言节奏也应抑扬顿挫。教师语言的节奏要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要运用恰到好处的停顿,使表达的语言清晰、引起思考。如《长江之歌》讲读时语调要稍高,显得兴奋激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读时语调低沉,显得沉痛哀婉;《月光启蒙》讲读时语调适中,显得轻快愉悦。又如在分析重难点时,语调要略高;讲到重点时,声音要缓而有力。反之,枯燥无趣的语调非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疲劳,使他们昏昏欲睡。
二、心怀桃李主次分——把课堂还给学生
常听学生说,他们不喜欢老师上课拿腔拿调,官气十足,也不欣赏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老师,更不欣赏老师自我陶醉,夸夸其谈。但是,现实中确有这么一些老师,他们在课堂上总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他们似乎刻意想要带给别人这样一种感觉:他们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但是实际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呢?他们的学生或是呆若木鸡,如坠云里雾里;或是虽赞叹惊讶,被老师出众的口才深深折服,同时却已本末倒置,对自己该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已抛至脑后了。而导致此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无外乎老师自己已然本末倒置,他们过于注重自身才能的炫耀,而将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忽略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课堂,是不需要我们教师去刻意表演一个自以为高明的自我,需要的是我们还学生一个真切的课堂。因此,教师必须自始至终一切以学生为本。
1.返璞又归真,天然去雕饰。
听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感觉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究其原因,课堂语言的朴实不能不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若细心揣摩特级教师的课堂语言,简直觅不到半点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亲切,甚至相当口语化的语言也频频闪亮登场,这丝毫不损特级教师的高大形象,反而觉得这就是真实的课堂,美丽的课堂,如饮甘露。课堂上的语言,应是随感而发的,兴之所至的,信手拈来的……一句话,课堂语言美在自然,美在使教师与学生能零距离的对话。我们总感觉到,某些老师上课,太郑重,太庄严,甚至所有的开头语、过渡语、结束语都预先设计好,课堂上只是朗诵了出来而已。这样的语言,其实就是没把学生放在眼里心上。这样的语言其实就是将学生推到了三尺之外。这样一味地宣讲,一味地展示教师的口才和词汇量,一味地有意雕琢,让课堂烙上矫揉造作的痕迹,使学生觉得拘谨与紧张,到头来,只落个“华而不实”的评价。只有亲切自然的课堂,才能使学生没有上课时的那份紧张和压力,没有逆水行舟的那份心理负担,他们可以在轻松惬意中学知识、长才干,老师呢,也将使自己的教学变得举重若轻,返璞归真。
2.胸中有丘壑,高屋来建瓴。
有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想着备得越全越好。于是就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一股脑儿备进课中。原想着有备无患嘛,万一学生提到某一方面的问题,自己到时也不至于手足无措,心慌意乱。谁料,到了课堂上,学生一提头,教师便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上天入地,畅所欲言,管它是否喧宾夺主,管它学生能否接受。看,这不又是漠视学生了吗?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将资料备全无可厚非,但必须分清孰轻孰重,筛选出紧扣教学重点的内容加以详化。课前有了高屋建瓴的筛选之后,上课时才能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滔滔不绝,才能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恣意随性。以《秦兵马俑》为例,备课时要分清兵马俑的军阵和神态是本课重中之重,至于兵马俑的规模、科技含量、质地等等,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提及,教师讲解也只须点到即止,应马上引导回教学重点上,或者可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学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