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法典的体系.
论我国民法典的中国特色与伟大意义

论我国民法典的中国特色与伟大意义作者:元小勇来源:《老区建设》2020年第16期[提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之下,我国民法典顺利地完成了立法进程。
民法典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法典结构具有突出的特点,人格权独立成编,确立了生态保护的法律原则,将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成就纳入进了民法典。
民法典立法具有深远、伟大的意义。
我国的民法典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对于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幸福、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民法典;立法;中国特色;伟大意义[作者简介]元小勇(1966—),男,江西省委党校法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
(江西南昌 330108)2020年5月28日是我国法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
在这天,我国民法典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并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1]一、民法典编纂的伟大历史进程2014年10月,党中央召开了十八届四中全会。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决定中有一句话对民法典立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民法典的立法是一项极为重大的立法任务与重要的政治任务。
对民法典进行立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立法部署。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开启了民法典的立法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法典的立法工作,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详尽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民法典编纂工作的请示汇报。
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第3期民法典的颁布实现了几代民法学人的梦想。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民法典的时代。
民法典颁布后,我们民法学人应当全面领会民法典的精髓,把握其要义,努力提升我国民法研究与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这高度、精辟地概括了民法典的地位和功能。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民法典是以保障私权为基本目的的私法,这种理解不无道理。
但必须看到,民法典不仅仅具有保障私权的功能,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为民法典可以通过保障私权来规范公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这就表明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必须以民法典为基本遵循,只有尊重和保障了私权,才能实现依法行政,所以只有理解了民法典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深刻理解民法典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也只有把握好了民法典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教学和研究中解释好、贯彻好、运用好民法典。
一、民法典体系创新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学体系?它应当是对中国实践具有解释力的思想和知识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在民法典已经颁布的背景下,我国亟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应当以民法典为基础,从中吸取养料。
为适应民法典的这些体系特点,就需要根据民法典的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学体系。
第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学体系是民法典体系创新的必然要求。
旧中国民法照搬德国等国的法典和理论,因而不可能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
梅仲协指出:“现行民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王利明摘 要:民法典的颁布实现了几代民法学人的梦想,我们应当全面领会民法典的精髓,把握其要义,努力提升我国民法研究与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民法典体系

中国民法典体系今天我们十分荣幸的请到了民法典起草小组成员王利明教授,请他谈一下民法典的体系问题。
王利明教授刚刚赴德国和意大利与梅迪库斯等著名学者就民法典问题进行了交流。
相信今天王老师的演讲对我们理解民法典、理解民法的体系会有很大帮助。
王利明:第一个问题:体系化的必要性1、体系化有助于贯彻体现于将民法的价值观念贯彻于整个法律体系中,同时有助于消除防止整个法典价值观念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比如说,现代民法不同于古代民法很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仅仅注重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同时也注重对交易安全的维护。
当对交易安全的维护和对所有权的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现代民法它体现一种对价值的选择,这种选择就是应当优先保护交易的安全。
这样一种优先保护交易安全的理念,它又分别的体现在民法典的各个部分,不仅仅的总则,还包括分则。
比如说在总则里面涉及到代理,有关表见代理的规定,就是这样一种价值选择的结果。
物权法里面也有关于公信、善意取得等等,这样一种价值的确定,只有通过法典化才能够使它始终的贯彻如一。
而单行法律,很难完全的、全面的来体现这样一种价值理念。
2、体系化有助于消除现行民事法律制度的混乱与冲突,将各项法律制度整合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实现我国民事法律的统一,建立起内在和谐一致的民事规范体系。
我们要特别考虑到,不仅仅是有助于消除各项民事法律制度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甚至在用语方面都能够通过体系化来保持用语的统一性。
在各个民事单行法律里面又很多关于民事行为类似这样的表述,民事行为、民事活动、民事法律行为等等,这些用语和概念究竟哪一个是上位的,哪一个是下位的,有时候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叫民事行为,民事行为和民事活动是不是一个概念,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是不是一个概念;民事违法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是不是一个概念,这些用语常常给我们带来很多地思考上的混乱,适用法律的混乱,不仅仅是法律规则统一,而且使这些用语统一,只有通过一种体系化的工程才能完成。
民法典确保交易公平有序的法规体系

民法典确保交易公平有序的法规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交易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障交易的公平有序进行,我国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其中明确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法规体系,以确保交易活动的公平有序进行。
本文将深入探讨民法典对于交易公平有序的法规体系。
一、民法典的立法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立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它的出台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举措。
通过统一民事法律制度,明确了我国民事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则,为交易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在制定《民法典》过程中,充分吸收借鉴了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法律体系。
二、交易自由原则的确立民法典明确了交易自由原则,即交易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有权自行决定是否进行交易,以及交易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这一原则不仅保护了市场参与者的交易自由,也鼓励了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
同时,为了保护弱势交易方的利益,民法典还设置了相关的法律规定,比如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交易行为进行了限制和保护。
三、交易的订立与履行1. 订立交易的要素:民法典规定了交易的要素,包括标的、当事人意思表示和合法的形式等,进一步明确了交易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为交易的订立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2. 履行交易的义务:民法典明确了当事人履行交易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和公平诚实的原则履行交易义务,并且加强履行监督和督促机制,确保交易双方的利益得到合理保护和实现。
四、交易的无效与违约责任1. 交易的无效:民法典规定了交易的无效情形,包括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违反公序良俗等。
当交易被认定为无效时,将不会产生法律效力,从而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违约责任: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将承担违约责任。
民法典体系问题探讨(龙卫球)

民法典体系问题探讨龙卫球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上传时间:2003-7-9一、当下探讨民法典体系问题的意义目前,我国立法机关正在着手中国民法典的制订。
其目标,当然是要达成世界先进,即依据参与起草学者的表述应该是“适应20世纪以来的社会生活的新发展,借鉴20世纪以来的最新立法经验。
”[*1]所以,这部民法典制订成功,必将实现中国法制建构的飞跃。
基于此,中国民法学者踊跃参与其中,积极展开理论思考。
其热点论题,既有法律内容的,例如应确立哪些类型的物权,也有形式方面的,例如应否采取民法典形式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2]本文打算探讨其形式问题中的法典体系问题。
所谓民法典体系问题,是指民法规定或者法条在采取法典外在形式时以什么方式组合在一起,即依法典外在表现的整体结构问题。
我国学者目前一定程度上探讨了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少有益建议,但仍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重点还只停留在更粗略的问题上,例如还只探讨民法典的编章结构问题,即探讨民法典是采用五编制(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还是七编制(总则、债权、物权、合同、侵权、亲属、继承)或者其他结构问题,以及在人法与财产法体例次序上如何处理问题;二是对民法典体系的现代转向的信息和理论方面,考察不多。
这样,可能导致忽视体系问题处理中更为精神也是更为基础的一些东西。
这些东西,仅仅从我国现有的有关体系的制度和理论的历史遗产中还不能直接获得,只有通过悉心考察域外基于长期体系实践所形成的理论思考,才能受到启发。
二、历史遗产中的民法体系知识我国在清末变法之后,曾沿袭1900年德国民法的形式逻辑体系。
1911年起草的《大清民律草案》、1926起草的北洋政府民法典草案以及1929年正式制定实施的《中华民国民法典》,不只是在体例结构上直接吸收德国的民法体系,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编,而且是在体系的更内在的细微的方面,基本上遵循了概念化体系的路线,即首先形成类别法律概念,然后借着不同层次地类型化形成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并因此构成体系。
论中国民法典的体例结构

论中国民法典的体例结构作者:苏凯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01期摘要:《中国民法典》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以确保立法质量。
《中国民法典》基本结构的设计是要能容纳全部《民法》内容的,严格来说这不是一种设计,而是一种发现,即从现有《民法》规范内容中去发现《民法典》的基本结构。
关键词:中国民法典;体例;结构《中国民法典》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以确保立法质量。
《民法典》将由总则编和各分编(目前考虑分为合同编、物权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等)组成。
编篡工作拟按照“两步走”的工作思路进行:第一步,编篡《民法典》总则编(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将于2017年3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争取通过;第二步,编篡《民法典》各分编,拟于2018年上半年整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分阶段审议后,争取于2020年3月将《民法典》各分编一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通过,从而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一、《民法典》的体例概述基于学理视角,体例是遵循某种逻辑及顺序规则而形成的系统。
它表示着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在诸多领域中均得到了体现。
国内学者王利明通过研究得出:体例在《民法》是一种系统化的构成,按照《民法》特定的逻辑规范,实现《民法》的逻辑化、标注化及系统化,进而使得《民法》在宏观上形成一种结构化的体制安排。
二、面向大陆法系的民法体例的确定目前,大陆法律体系是由涉及各领域的多套法典共同组合而成。
而针对于体例在《民法》中的运用研究,需要以大陆法系为切入点,充分考虑其运用背景,着重研究体例在《民法典》中的运用。
三、关于《民法典》编篡的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经济社会活动越来越广泛深入,迫切需要一部全面系统规范民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
论中国民法典的体例结构

论中国民法典的体例结构中国民法典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它是用于调整和规范人民在民商事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法典。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的民法典,中国民法典的体例结构在其编纂过程中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讨论,旨在为社会提供稳定、公正和可预测的法律环境。
本文将论述中国民法典的体例结构以及其在保护公民权益、规范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法典的体例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总则、人、物权。
总则部分包括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法律关系主体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
人部分涵盖了个人权益的保护,包括自然人的人格权、名誉权、生命权、健康权等,同时还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益保护。
物权部分则规定了财产权的保护和交易的规范。
总则部分是中国民法典法律体系的核心,它为整个民法典的实施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指导。
总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平等自由、公平正义、合同自由、责任追究等原则,这些原则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维护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
总则部分还明确规定了法律的适用范围,包括国际民商事规则以及军事、行政等特殊领域法律的关系。
人部分是中国民法典的重点,它关注的是对个人主体的权益保护。
其中包括自然人的人格权,即民权中最为重要的权益之一。
人格权包括了人身自由、姓名权、肖像权等,这一部分的出现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基本人权,保障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尊严和自由。
此外,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益也在人部分得到了保护。
物权部分是中国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权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保护财产权益的规范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物权部分规定了财产权的保护和交易的规范,涉及的内容包括房地产物权、动产物权、知识产权等方面。
通过对物权的保护和规范,中国民法典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国民法典的体例结构既重视了保护公民权益,也关注了市场经济的规范。
它通过对不同层次内容的划分,确保了法律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中国民法典的体例结构还体现了民法典的现代性和法治性,旨在为全社会提供公平、公正、可预测的法律环境。
范式民法范式民法典体系之解析和中国民法典体系的建构(上)的应用

范式民法典体系之解读和中国民法典体系的建构(上>徐涤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目次一、法典体系的意义二、法学阶梯式和潘德克吞式: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典体系模式?三、对外国范式民法典的分别考察四、未来中国民法典之体系的设计一、法典体系的意义近代自然法法典编纂运动是以启蒙运动和理性法所确立的信念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在这种信念下,一种理性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础,被认为或许可以通过一种全面的法律规则的新秩序予以有目的地奠定。
[1]基于此种信念,18世纪末叶以来所谓“自然法法典编纂”之后产生的各种法典,不同于在此之前的那些将既存的法加以集成、并试图对其进行改革的所谓“Reformationen”,它是指具有新社会的设计图之法典。
这种法典的基础是自然法,并且是有计划地、观点出发合理地编纂而成的。
[2]显然,自然法理论“摈弃经院式方法,把法的系统化提高到颇高的程度。
它以科学为榜样,以一种公理的、完全辑的方式表达它的法律观”。
[3]按照莱布尼茨的设想,可以将普通罗马法建立在精练、系统的理性法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法典化。
[4]此后,理性法学派认为,用定理或共同的高级概念将各法律命题结合起来,通过一种完整而无缺漏的演绎,就可达到几乎近于欧几里德几何学的逻辑性体系。
[5]这一理论为当时的欧洲法学和立法活动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所谓法学阶梯式编纂模式,并非纯粹的罗马法后代,因为理性法在法国所引起的兴趣虽然小于在德国的情况,但它尤其在体系观念上确实影响过法国民法典的编纂 [6]b5E2RGbCAP由此可见,在自然法理论中,体系的意义应该在于为“力求公布一部一切时代与所有各族人民所共有的、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法的正义规定”, [7]在理论上提供实现的可能性。
这一理想在学理和立法中的不同程度的实现,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各国的自然法法典编纂活动。
p1EanqFDPw潘德克吞法学在扬弃理性法理论的基础上,继承萨维尼的从理性法理论中形成概念和体系的方法,以罗马法作为分析的原始材料,并通过继承其实体的社会伦理,为其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民法典贯彻体系性科学逻辑的几个要点

论民法典贯彻体系性科学逻辑的几个要点作者:孙宪忠来源:《东方法学》2020年第04期内容摘要:正确把握民法典的体系性逻辑对于民法典的理解与适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法典”意在强调民法典的综合性、体系性与科学性。
由于采用潘德克顿编纂体系,我国民法全部法律规范区分为总则编和分则编,需要明确总则编对各民法规范的体系統辖作用,同时注意共同性规则、一般性规则和但书条款各自的不同功能。
财产权利立法部分主要涉及物权和债权,对此采用区分原则加以区别。
人身权利体系逻辑上,民法典首先强调人身权利,再强调财产权利,现认为身份权的产生基础是婚姻家庭中的身份。
人格权独立成编利于正面宣誓人格权利,提高人格权保护水平,但并不意味着人格权可以转让。
关键词:民法典编纂体系性逻辑总则编财产权利身份权人格权中图分类号:DF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039-(2020)04-0018-28《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已经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最终通过的民法典共计7编84章,条文多达1260条,涉及具体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就更不胜枚举。
如此之多的法律条文、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是如何编纂成为一部整体的法典,更是需要我们研精覃思。
民法典的条文和制度,不是一麻袋土豆,不能散乱无章,必须有一个逻辑。
民法典本身规范的社会事务就如此之多,法典之外,还存有很多特别法律规范(商法、知识产权法),法典之内外如此之大的规范群体,其内在逻辑到底如何,对法律实务而言甚为重要。
正如机器制造和机器使用,若想正确地操作机器,就必须知道机器的制造原理,了解机器的各个主要部件之间,是如何联动运作的。
至于机器使用,同样需要掌握机器制造原理。
否则,一旦机器故障,连如何修理都不知。
民法典适用亦是如此。
1260个条文,仅字数就达十几万。
涉及具体案件分析和裁判时,如何寻求最佳的条文就成为一个难题,更不谈该条文规范的关联问题,比如统辖具体规定的民法总则的一般规则。
浅谈对《民法典》的认识

浅谈对《民法典》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人民意愿,是一部关于社会生活和个人权利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必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公民生产生活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从立法价值来看,民法典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民法典传承发扬优秀法律文化传统中的思想精华,将公序良俗、诚信友善、继承伦理等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在民法典法律条文中,特别是把人格尊严、保护英烈、急救免责、弘扬优秀家风家训等价值理念外化为法律规范。
民法典对现实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法律规范的事项作出创设性规定,例如:将“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列为第一编第一章的基本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的修复责任纳入民法保护的博大胸怀之内。
绿色基因注入民法典是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和成功实践,在国际民法典中也是首次出现,体现了中国智慧和法治担当。
二、从内容体系来看,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民法典的制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回应人民法治关切,对接人民法治需求,在维护公民合法权利、亲属关系、伦理关系、经济和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把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沉淀在法典的制度条文中。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全文10万余字,整合民事立法体系,大到产权制度、市场交易规则,小到婚姻家庭、家风家训,再到疫病防治、高空坠物、网络侵权、幼儿监护、好人立法等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立法规范。
三、从立法技术来看,民法典是体系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立法构建。
民法典的编纂按照科学、合理的法典体系化的要求,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完成了从分散立法、单一立法到法典化的跨越。
在具体立法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理路上按照“人—人的权利—权利的实现—权利的救济”的逻辑结构;在具体的立法体例结构安排上,确定民法典编纂工作思路为“两步走”,先制定总则部分,后制定分则,这种“一般规则+具体规则”的立法方法节约了立法资源,提升了立法质量和效率。
论述民法典的体系及其特点

论述民法典的体系及其特点民法典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各类民事事务的法律框架、保障公民权利和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民法典的体系及其特点进行论述。
一、民法典的体系。
民法典构成:1、通则部分:包括《婚姻家庭篇》、《继承篇》等。
2、物权部分:包括《担保物权篇》、《用益物权篇》等。
3、合同部分:包括《买卖合同篇》、《租赁合同篇》等。
4、侵权责任部分:包括《侵权责任篇》、《产品责任篇》等。
民法典的特点:1、理性化、系统化、规范化:民法典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内容主要依靠学者、法官和律师等多方面的权威人士进行总结和把握,全面系统地理性化、规范化地对民事事务进行阐述和规范,增强了民事法律的可操作性和管控性。
2、基于人权的保障:民法典的整体框架和各分部分所关注的问题,都与人权的保障有关,目的在于实现公民自由、平等和尊重人的人格尊严等基本权利。
3、注重市场经济和私人自治原则:民法典的各篇章中关于交易、契约等经济活动的明确规定,特别注重私人自治原则,即合同自由、价格自由等,使法治体系更加市场化,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4、中国特色:民法典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方面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法律文化传统,强化属地自治、各种多元化民事主体的权利保护等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民法典的特点。
1、法律统一性。
民法典对于民事关系的规范具有普遍适用性,其规定适用于全国所有的民事主体,增强了法律的统一性。
同时,民法典还规定了民事关系中的许多基本原则和规则,其针对的对象不仅是生活中的个人和家庭,也包括了商业经济活动中的各方当事人,同时又对人际关系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社会公正的维护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法治与社会公正性的统一。
民法典的出台,是为了保障公民、企业的利益,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和社会公正性。
同时,由于民法典的规定是以管制法律为前提的,因此也能充分地促进司法公正,确保法律的适用和实施正确性和公正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民法典体系

民法典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个性化和统一化也在不断深入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于2014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更新换代建立以公民权利为基础的社会民事关系,凝聚推进社会公正和文明进步的法律环境。
民法典体系是中国当前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格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诉讼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和法规组成。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归纳总结了民法典体系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我国民法体系的总体框架,是民法典体系中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民法典体系的核心法规,赋予了民法典体系更多的活力和定位。
其他各项法律和法规则及解释,也分别关注民法典体系中不同领域的实践要求,并在保护公民权利的前提下,落实民法典体系基本原则。
此外,民法典体系中也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包括社会关系多元化、市场经济参与的不断增加、国家主权的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司法自主的深入提升等。
通过民法典体系,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中国近代以来民法的发展历史及其实施的实践意义。
据悉,我国民法典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不断完善与创新。
它不仅仅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实践了公民权利的保障,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有效地调节了公民间的冲突,为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民主法治的完善提供了法律基础和规范保障。
它不仅是我国民法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今社会秩序和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
民法典新时代下的法律体系完善与创新

民法典新时代下的法律体系完善与创新导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律体系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框架,也需要与时俱进。
近年来,中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将就民法典在新时代下对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创新进行详细阐述。
一、民法典对法律体系的完善民法典作为我国首部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法典,对于法律体系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1.统一法律文本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将现有的各个分散的民法法律规定集中到一个完整的法典中,实现了法律条文的统一和集中。
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法律条文的冲突和重复,还提高了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法律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2.填补法律空白过去,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变迁,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
而民法典的出台,填补了这些空白。
例如,在婚姻家庭、继承、物权等方面,民法典对一些以往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使得法律更加完善、规范,为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提供了保障。
3.规避法律对等问题在过去的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条文之间存在冲突和不协调的问题,给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而民法典的颁布实施,通过明确规定法律条文之间的关系和适用原则,避免了不同法律的矛盾和混淆,保证了法律的一致性和权威性。
二、民法典对法律体系的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体系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民法典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一需求,并对法律体系的创新带来了一些重要影响。
1.倡导个人权利保护在传统的法律体系中,个人权利的保护相对较弱。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权利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民法典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通过明确规定民众的权利和义务,完善了个人权利保护的法律框架。
2.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例如,在财产权利的保护方面,民法典明确规定了不得侵犯他人合法财产权利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落实。
这种创新性的规定,为法律体系的公正和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论我国民法典应规定的基本原则体系(刘士国)

论我国民法典应规定的基本原则体系刘士国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上传时间:2008-2-23关键词: 市场经济/民法典/基本原则内容提要: 将要制定的我国民法典,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出发,总结民法通则的立法经验,理顺民法基本原则的逻辑关系,重新构筑民法的基本原则体系。
本文认为: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应由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尊重社会公共道德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及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等五项原则构成。
制定于1986年的我国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的重要里程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法通则及其他民事法律中某些规定越来越显得不完善甚至不合时宜,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典已被适时的提到立法日程。
这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法典,应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民法基本原则体系,无疑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仅就此试作探讨。
一、构建我国民法基本原则体系的出发点或客观依据构建我国民法基本原则体系的出发点或客观依据,应有以下几点:(一)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定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任何法律的制定都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立法者将依此条件针对社会的根本问题确立法律的原则,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
资本主义初期的立法,面临反封建和巩固革命成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任务,形成了民法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三大原则。
当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完全以个人为本位的法已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由权利本位的法发展为社会本位的法,近代私法三大原则得以修正,对所有权和契约自由进行限制,出现了无过失责任原则。
这一历史的启示在于,有些贯穿于民法某一领域的原则由于其历史任务的重要性便可上升到民法基本原则的地位,如过错责任,虽仅贯彻于民事责任甚至主要是限于侵权法领域,但因其反封建责任诛连,实行个人责任,就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契约自由主要是合同自由,包括婚姻自由,这后者就有反封建的意义,而前者最有意义的是雇佣契约,是工人出卖劳动力和资本家雇佣工人的自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契约自由上升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典与民事法律体系

民法典与民事法律体系近日,中国迎来了一部历史性的新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部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
本文将从民法典与民事法律体系的关系、民法典对现行民事法律的系统整合以及民法典对社会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民法典与民事法律体系的关系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和总纲,具有统领和引领作用。
它由典章制度、婚姻家庭、继承、合同、侵权责任等各个领域的法律规定组成,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民法典为我国民事法律提供了具体、明确的规范,是各类民事法律的基础和依据。
从体系结构上看,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顶层构建,下设各具体领域的法律条文和规定。
比如,婚姻家庭领域的法律规范包括《婚姻法》和《继承法》等,合同领域的法律规范包括《合同法》和《物权法》等。
这些法律是在民法典指引下制定的,与民法典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的民事法律体系。
二、民法典对现行民事法律的系统整合以往,我国的民事法律零散而不完备,存在着各个法律规范之间的重叠与不协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民法典通过对现行民事法律进行归纳梳理,对规范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实现了系统整合。
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不仅为现行民事法律做出了梳理和整合,还填补了现有法律的空白和缺陷。
通过对民事权益的确权、保护原则和适用条件的明确,民法典为各个民事法律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规定,有效弥补了以往的缺失。
此外,民法典还使得民事法律在适用和实践中更加统一。
以往法律规定的重叠和交叉,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
而民法典的出台,使得不同领域的民事法律具备了相似的适用标准和原则,有利于提高司法实践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三、民法典对社会的意义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我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民法典的制定体现了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彰显了我国对法治的高度重视。
民法典是国家立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为社会提供了明确、可行的法规,有效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我国民法典的结构

我国民法典的结构我国民法典是国家最高法律,于2020年10月1日正式施行。
民法典的结构是整个民法典体系的脊梁,其设计良好与否决定了整个民法典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从整个结构来看,中国的民法典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侵权责任、婚姻家庭、继承六大部分,以下将详细分析其内部构成和联系。
一、民法典总则总则作为民法典的开端,涉及着最为基本的法律原则和规定。
它为整个民法典的理解和适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民法典总则包括六大章节,分别是基本原则、自然人、法人、民事权利、民事行为、时效。
其中“基本原则”是总则的骨干部分,概括了民法的几个重要原则,如依法平等、自由意志、公平原则、保护人格尊严等。
这些原则为后续的民法具体规定奠定了基础。
二、物权法物权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物质财产所享有的权利或利益。
物权法作为民法典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规定物权的种类、取得、变更和消灭等情况,肯定了民事主体在把握和保障自身物权价值方面的权利。
民法典的这一部分包括六章,构成了对物权的全面性规定。
三、合同法合同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规定人们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明确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之一。
合同法规定了签订合同的规则和程序、合同的内容、效力和履行、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等。
它也是整个民法典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合同法包括五章内容。
四、侵权责任法侵权是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侵权责任法是为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明确了在侵害行为下的法律关系和责任。
侵权责任法包括五章内容,规定了民事主体在赔偿侵权行为损失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与此同时,侵权责任法是国家保护人民人身、财产安全、人格尊严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工具。
五、婚姻家庭法婚姻家庭法规范了个人在家庭领域的行为。
它分为五章内容,其中第一章是有关结婚的法律规定,规定了结婚条件、程序等,为合法婚姻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二章是关于夫妻、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民法典架构

民法典架构民法典是中国大陆的一部基本法律,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民事法规之一。
作为我国的“民法总章”,民法典专门规定了民事权利的依据和保护体系,旨在建立一个适用于各种民事法律问题的基础法律制度。
一、总则民法典的总则部分主要涉及法律适用、权利的保护、民事主体、善意原则等内容,旨在为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民法典的各条规定提供基本框架。
该部分规定了民事权利的性质、来源、保护方式和保护范围,保障了人们的合法权益。
二、物权物权部分规定了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等民事法律标准,旨在维护人们的财产权利。
该部分明确了物权权利的取得、行使和保护的规定,为我国物权法整体建设奠定基础。
三、合同合同部分规定了合同的成立、效力、变更和终止等内容,旨在规范市场行为。
该部分详细规定了各种合同类型的法律标准,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服务合同等,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人格权与人格权侵害人格权与人格权侵害部分规定了人格权的内容和保护方式,旨在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尊严。
该部分重点规定了各种人格权侵害行为的法律标准和承担责任的规定,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五、婚姻家庭婚姻家庭部分规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的合法性、维持、解除和分配财产等内容,旨在保障婚姻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该部分详细规定了各种婚姻关系和家庭财产分配的法律标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六、继承继承部分规定了继承人的法定顺序和继承财产的要求,旨在维护公民的遗产权利。
该部分明确规定了继承人的身份和分配财产的规律,为公民在遗产纷争中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支持。
民法典架构体系完备、科学合理,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持。
然而,在实际适用中,也需要广大法律从业人员和公民共同努力,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保障法律权益,共建和谐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民法典的体系.刘士国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关键词: 民法典/民法通则/罗马法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民法典体系安排的各种观点从历史及比较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从民法典制定当中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民法典体系安排的标准以及民法典的内容、体系安排与社会变化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从而提出中国民法典应由通则、物权、合同、亲属、继承、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等七编构成的观点。
如何安排民法典的体系,在中国民法典的制定中主要有三种主张;一是主张由总则、物权、债权总则、合同、侵权行为、亲属、继承七编构成; [1]二是主张由人法、物法两编构成并附之以序编、附编(国际私法); [2]三是主张松散式民法典,民法的各部分相对独立存在[3]。
这三种主张,各有其理由。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4]这些不同认识,表明现今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完全是在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不同于旧中国民法典对国外的继受及50年代对苏俄民法的理论引进,标志着中国民法的成熟。
在民法典起草工作全面展开之时,更为深入地研究中国民法典的体系,对不同主张的争议之处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力求取得更多的共识,无疑是中国民法学的重要课题。
本文仅就此试作分析。
民法的体系安排,因对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以人身关系为首位还是以财产关系为首位的认识不同而发生争议。
[5]我国民法因受前苏俄民法典及苏联民事立法纲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将财产关系作为民法的主要调整对象。
1922年苏俄民法典将民法的调整对象规定为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及与财产关系相联系的人身关系。
这部民法典将婚姻家庭法排除在民法典之外成为独立的法典,实则是在不承认民法是私法,不承认民法是市民法的思想指导下将本属市民社会基础的婚姻家庭关系这一与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什么实质联系的人身关系与民法彻底分离,致使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主要内容已不复存在,加之当时的民法不可能规定公民享有的充分民事权利,人格权的内容基本限于与财产关系相联系的部分,因此,民法的实质是财产法,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法。
1964年苏联民事立法纲要关于调整对象的规定虽与商品货币关系相联系,但内容上仍是财产法,中国受此影响,1950年首先制定了婚姻法,1954年-1956年的第一次民法典起草、1962年-1964年第二次民法典起草、1980年-1984年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均将民法的调整对象确定为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1986年公布的民法通则,虽肯定了民法调整对象的平等性,但仍将民法的调整对象首先确定为是财产关系,其次才是人身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甚有影响的民法调整商品关系说,虽在当时对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就民法调整对象而言却完全将民法当作商品关系法即财产法,甚至像继承法这样的财产法也被认为应从民法中分离出来,人身关系除了与商品关系联系的部分之外亦无存在之余地。
[6]民法通则更未接受商品关系说,肯认其调整对象的平等性,但将民法作为财产法的实质并未从根本上改观。
因此,有学者批评其为"物文主义"是有一定道理的。
[7]那么,如何认识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否将民法的调整对象确认为"调整平等主体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 [8]即将"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顺序互换一下就能解决问题呢?我看未必那么简单,问题的实质是在于认同民法是调整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9]这一本质问题。
中国的民法典,不必像以往立法那样确认调整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或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只要确认是调整中国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其调整对象就十分明确,且较以往立法之规定为本质上之升华,至于体系上是将婚姻家庭法放在前边还是后边,纯为立法之选择问题,特别是在分则之前有总则或通则,分则各编顺序的安排就不存在"物文主义"还是"人文主义"的差别,仅为逻辑性、体系性之安排问题。
民法典的体系安排,是以重要性为标准,还是以逻辑性、体系性为标准?这是争论的又一重要问题。
•[10]我认为,这两者并未矛盾,且均在考虑之列。
前已述及,分则之前有民法总则或通则,分则各编的顺序如何安排就不存在"物文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问题。
但,仅就分则而言,仍有重要性可言。
似乎可以说,物权法、债权法,或就两者之核心而言的所有权、合同是任何体系的民法典均不可少的部分,前述商品关系说,主要就是由总则、所有权、合同构成的民法典,这是由商品经济是民法典存在的基础决定的。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不是商品经济,则这个社会就没有民法典,这是被古今中外历史证明的事实,而婚姻、继承则是每个社会法律的应有内容,中国古代各朝律典均将此附于刑法而规定,只有在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规定市民的所有权及市民的交易形式--合同时,民法典才得以产生。
因此,物权、债权更重要,在分则中应排列在前。
德国民法典甚至将债法排在物权之前,这是由垄断时期债法的优越地位决定的,•[11]也是债法较之物法更为民法典之核心的地位决定的。
可见,被推崇为最具逻辑性与体系性的德国民法典,在分则的编排上已经将重要性放在首位。
从哲学的辩证关系看,重要性与逻辑性、体系性是对立统一的,逻辑性、体系性就包含着重要性,而重要性是在逻辑性、体系性中体现出来的,离开重要性、逻辑性和体系性是不全面的,离开逻辑性、体系性,重要性就无从体现。
因此,亲属编当排在物权、债权之后,而继承排在亲属之后则完全是由逻辑性和体系性决定的,因亲属关系是发生继承的基础或前提。
而罗马法、法国民法典之所以人法置于物法之前,是由没有总则决定的,不可能将物法放在人法之前,那样就没有什么逻辑性和体系性可言了,而且还违背了人们最起码的常识和思维习惯。
因此,罗马法、法国法的体系与德国法有总则的体系,因为是否有总则不同,人法、物法如何安排就不具有可比性。
民法典的内容及体系安排,必须考虑社会变动中出现的新情况。
法国民法典较之罗马法,其最大特点是规定了人的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这是较之罗马法人的不平等性所作之规定,是资本主义制度使然。
德国民法典较之法国民法典最大的特点是规定了法人制度,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使然,即由资本主义初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发展到以公司为主要形式的生产决定的。
德国民法典之后一百年的变化巨大,涉及民法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合同的种类及订立合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合同种类空前增多,如中国合同法已经规定了融资租赁合同,还有中国合同法草案已经规定后因经验不足及理论研究的不足争议较大而取消的合同,如旅游服务合同、医疗服务合同等,除此,还有证券交易合同,股票承销、分销合同,婚仪服务、葬仪服务合同,驻车合同等。
其次是订立合同出现了利用电子邮件等新问题,中国合同法已有规定。
还有情事变更原则,也是合同法的新问题,中国合同法因研究不足未能规定。
这些变化决定民法典中的合同法需要增加许多条款,合同法的容量大约增加一倍;二是侵权行为法的变化。
侵权行为法在德国民法典中仅有几个条文,但之后的百年中,出现了许多特殊侵权行为种类,如环境污染、汽车事故、医疗责任、国家赔偿责任、各种专家责任等新问题,德国是在民法典之外另立特别法律加以规定的,因制定民法典时这些还不是社会基本问题甚至根本没有出现,而中国制定民法典,就面临这些情况,就有必要全面规定。
因此,侵权行为法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其条文甚至会增加到四、五十条之多;三是知识产权法的空前发展。
知识产权虽从英国的安娜法典算起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四百年前也有这个问题,如中国宋代就有针铺的商标,•[12]但真正大的发展却是近一百年的事,这是随着近一百年电讯、影视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现代社会的问题,因此出现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及相关的国际条约,制定中国的民法典就不能不考虑将其纳入民法典中,新近的俄罗斯民法典第三部就是知识产权,当然,这一部至今还没有公布。
由于发生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变化,我们就不能完全按德国民法典的体系规定五编,还应考虑合同法、侵权行为法各独立为一编,并考虑增加知识产权编。
关于民法典的体系,我主张侵权行为法脱离债法成为法典的最后一编,不设债法总则,而将这一部分分别规定在合同总则及第一编中,第一编不叫民法总则,而叫民法通则,由通则、物权、合同、亲属、继承、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等七编构成。
其理由如下:(一)侵权行为独立为法典的最后一编,首先是由法律关系的要素决定的。
传统理论中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义务与责任不分。
经长期研究与发展,民事责任为法律关系的第四要素的观点被提出,• [13]中国民法通则将民事责任作为独立一章加以规定。
这是民法理论发展的结果,是民事立法的重大进步。
中国合同法对违约责任作了详尽规定,违约责任不涉及合同外的法律关系,为合同法的当然构成部分,是合同法律关系的要素。
侵权责任涉及所有的民事权利,不仅涉及物权、人身权、继承权、知识产权,也涉及第三人侵犯债权的问题,放在民法典之后,最符合逻辑性,也是法律关系最后一个要素的性质决定的。
现行的民法典立法方案(现实主义的)将侵权行为置于债权总论、合同之后,照顾到了将侵权行为独立一编的主张,但总体上仍作为债的一部分,只是因为债的容量过大作为一编不美观才分为三编,这与民法通则比,就责任的独立性而言,不但未见进步,反而有退步之嫌。
至于将侵权行为放在最后一编,债权总论就会发生变化,侵权行为法的履行等与合同的履行有共同之处应适用债的规则问题,我认为应通过通则的规定解决。
(二)设民法通则,而不设民法总则的理由是:德国民法典设民法总则,意在规定分则共同涉及的问题,以往的民法理论也如此解释。
但民法总则,实际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分则共同涉及的问题,如自然人、物、法律行为,还有解释、效力、调整对象、基本原则等,另一部分内容则仅涉及分则的某些部分,只是从法律关系要素考虑,并非涉及分则的各部分。
如法人与结婚、继承基本没有什么关系,诉讼时效(德国法)与债权有关,与物权无直接联系。
因此,总则也并非全是总的问题,而中国的民法通则,是在继承法、合同法(当时是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当时是商标法、专利法)及婚姻法均已出台的背景下在民法典草案第四稿总则基础上加上分则急需规定的一些内容制定出来的,基本是总则的内容,只是分则的内容多一点,所以叫"通则"。
中国现行立法;仍是民法各部分分别出台,不仅以往继承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如此,统一合同法如此,正在制定的物权法亦如此。
物权法出台后,无非是再制定一个侵权行为法,然后编一个民法典,应尽量对现行法律不作大的改动,因此,对民法通则进行修改作为第一编即可,债权总论的一些内容,凡仅与合同有关的,扩充到合同法总则中去,其他内容规定在通则民事权利中,包括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在分则中无法规定的,统统规定到通则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