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文化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工夫茶文化简说
作者:陈伟珍
来源:《丝绸之路》 2013年第20期
陈伟珍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与台湾隔海相望,东北与福建省相邻,自古以来
就是一个移民地区,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中原文化的独特海洋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工
夫茶文化。本文概述茶的起源及发展情况,阐述了工夫茶精、洁、和、敬的特点,着重介绍潮
汕地区的工夫茶烹治法,以体现潮汕文化谦和、精细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茶文化;工夫茶;潮汕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0-0066-02
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我国自古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到元代则略去“酒”,我们在许多元杂剧中都可见“早晨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的唱词,可见茶在古代中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
乎神农氏。”战国时期《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可见,茶最早是以药的功用出现的。至于茶何时开始成为饮品,说法不一,最常见的说法
是周武王时期。到了唐代中后期,饮茶之风已非常普遍,品饮技法也很是讲究。随着陆羽《茶经》的面世,中国的茶文化初步形成。宋代,饮茶开始变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斗茶”成为
一时风尚,茶文化至宋达到了空前鼎盛期,以致宋徽宋亲自撰写《大观茶论》,蔡襄留下了
《茶录》,当时的文人骚客都有关于茶的词句名篇留世。明清时期,饮茶、制茶技术有了进一
步发展,还出现了茶的分类。潮汕地区何时开始饮茶难以准确考证,但苏轼《与子野书》说:“寄惠建铭数品,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惭悚!”“子野”即吴复古,“潮
州古八贤”之一,现揭阳人,与苏轼至交。从苏轼的《与子野书》中,我们可看到吴复古所寄
上的数品茶,获得了苏轼的高度赞誉,可见吴复古有较高的品茗水平。由此可证,宋代揭阳至
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习俗。明嘉靖十一年(1532),潮州状元林大钦在《斋夜诗》曾这样
写道:“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车马如流水,不及秋斋一夜情。”徐珂《清
稗类钞·功夫茶》载:“闽中盛行功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今潮州凤凰山仍有一处宋代茶树遗址。由此可见,潮汕地区饮茶自宋或更早有之,史料
可考,至清代发展成为一种极精致和美感的茶艺烹治法。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沏泡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
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有名的生活习俗之一,凡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哪怕是身居海外几代的潮汕人,这一传统依然在异国他乡得以
很好的保留。潮汕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晋升到第一位,每
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泡壶工夫茶。他们不怕“早晨空腹茶,劫贼入人家”,而持之以恒,处之
泰然,习惯性上把茶叶叫“茶米”。潮汕地区更有“茶铺多过米铺”的说法,可见嗜茶若命者
的形象。由此可见,潮汕人对茶情有独钟。
潮汕工夫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潮汕人不可一日
无茶,潮汕人平时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丧、喜、庆也无一离得开茶,至今,潮汕地
区还保留着结婚之日新娘向长辈下跪敬茶的仪式。又如有亲人自海外归来,家中媳妇及晚辈,
如第一次见面,也要行“跪茶”之礼。至于丧事,如去世老人家其娘家长辈到来,晚辈媳妇也
要捧甜茶叩跪行礼,然后才议事。每逢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可见,工夫茶对
潮汕人日常生活影响之深。古时潮汕儒雅人家沏泡工夫茶更是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文人骚客生活中的此等雅事,在许多诗文中均有言及,如近代诗人丘逢甲从日本回国后,
在潮州生活时作《潮州春思》诗六首,其中一首记述春日烹品工夫茶的情景,其诗曰:“曲院
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鹪觜,来试潮汕处女泉。”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沏泡技法考究与以茶寄情为主要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记载:“功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志之烹制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以半发酵的乌龙、铁观音,现代尤以当地特产名优凤凰
单枞茶为主。凤凰单枞外形条索壮直,紧结匀嫩,色泽灰褐、油润有光泽,似鳝鱼色。冲泡后
香高持久,具有袭人的天然茶香,香味浓醇鲜爽,汤色明亮显黄,叶底鲜嫩,绿叶红镶边,并
且有特殊山韵,饮后回甘力强,耐冲泡,叶底具有隔夜不酸的特点。虽说茶叶在工夫茶烹治过
程中没茶具讲究,但半发酵的乌龙茶在工夫茶中的地位却不可撼动,因为不发酵和全发酵的茶
类不宜泡工夫茶。在烹治工夫茶过程中,工夫茶的茶具是最为讲究的,往往是“一式多件”,
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
扇等,一般以十二件为常见,如十二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八件为精品,或
四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另外,茶具也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
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工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老茶客有“茶必武夷,壶
必孟臣,杯需若琛”之说,可见工夫茶文化中的高品味价值取向。
工夫茶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概括来说,可把烹
煮工夫茶的具体程序表述为“烧盅(烫杯)热罐,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现将工夫茶烹程序略作介绍,以示其精其美。
治器:泥炉起火,砂铫掏水,扇炉,洁器,侯火,淋杯。
纳茶:砂铫中水初沸时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使其热,再将砂铫重置炉上;打开锡罐,
将茶倒于素纸上,取最粗的茶叶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再以稍粗之茶叶覆于最
上面,谓之纳茶;茶叶通常不能装得太满,约七八成足矣。
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侯也。”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
刮沫:冲必使满忌溢,满时茶沫浮白,溢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
盖定。
淋罐:茶壶盖好后,再以热汤遍淋壶上,以去其沫,壶外追热,可使香味育盈于壶中。
烫杯:淋罐已毕,仍须淋杯,淋杯之汤,宜直注杯心。俗称“烧盅(杯)热罐(茶壶),
方能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