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主题的未确定性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主题浅析

红楼梦主题浅析

自曹雪芹《红楼梦》(石头记)问世以来,各种研究弥天盖地般涌来。

索引派各持己由,考据派推敲择微家史说﹑政治说不期而然。

考来考去,竟荒谬到信其只纸残章,而将高鹗也弄成了后四十回的作者。

以至目前书店各种版本煌然标着“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

考据曹氏家史对了解雪翁有很重要的价值,然将这些考据成果推断了红楼梦是曹雪芹家史小说就离作者原肯相差太远了。

而研究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却寥寥无几。

清末国学泰斗王国维断其为哲学﹑宇宙﹑文字且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既存乎于此”(见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他认为该书“实示生活此痛苦之由于自造;对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术之者也”(同上)。

王国维以后,中国形式由革命引起军阀混战引起更残酷的“封建”王朝统治过程中,陆续又出现了蔡元培,胡适,俞平伯,甚至毛泽东等对该书的各种评论。

索引派蔡元培一句定音“石头记者,清康熙政治小说也。

”但他将书中人物按大概情节和历史人物对号。

如书中男人都指满人,女人皆指汉人。

怡红院是对明朱王朝对怀念,书的宗旨是吊明之亡。

其中贾宝玉指太子胤礽﹑林黛玉指朱竹垞﹑薛宝钗指高江村﹑探春影徐建庵﹑王熙凤影余国柱等等。

钱静芳于《红楼梦考》中言其书宗旨是写康熙相臣明珠之子纳兰成德的事。

更有甚者认为是书写清世祖(顺治)与秦淮名妓董小宛事。

到了考据派,虽然翻出些材料证明了曹雪芹家史,如袁枚的《隋园诗话》﹑清档案《八族满氏族通谱》以及各种脂批等,都将此书归为“家历小说”了(见胡适《红楼梦靠证》)。

俞平伯先生则认为其书是:1,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2,红楼梦是情场忏而作;3,红楼梦是将十二金钗作本传的(见俞平伯《红楼梦辩》)。

这些是研究红楼一书的种种见解,但对作者真意的挖掘,则越来越远了。

首先,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数代江宁织造的后裔,他的生活过程是三朝鼎盛时代绝,不可能在悼念明之亡。

书中无论是甄家还是贾家固然有曹府的影子,但宁荣二府国公气势绝不是一个江宁制造府敢比拟的。

红楼梦学到的人生哲理

红楼梦学到的人生哲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的古典小说。

以下是一些从《红楼梦》中可以学到的人生哲理:
1. 命运无常,人生起伏: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各种命运的起伏和人生的变幻莫测,展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无法预测性。

这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坦然面对人生的变化。

2. 家庭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复杂,展示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多种家庭和人际关系。

这提醒我们要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

3. 财富和地位不是幸福的关键:尽管小说中有很多关于财富和地位的描写,但这些并不是决定幸福的关键。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这提醒我们要理性看待财富和地位,不要把它们看作是幸福的唯一标准。

4. 尊重文化和传统:小说中提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展示了尊重文化和传统的重要性。

这提醒我们要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传承给下一代。

5. 爱与牺牲: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出了各种形式的爱和牺牲,这些行为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这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关爱他人,并愿意为他人做出牺牲。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小说,它教会我们珍惜当下、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理性看待财富和地位、尊重文化和传统以及爱与牺牲等方面的道理。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仅供参考!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一部《红楼梦》,几百年来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惊叹和猜测争议,隐藏了多少谜团。

这样一部千古奇书却偏偏无全璧无定本,情节残缺版本复杂,使读者们闹不清楚究竟作者理想中的完整《红楼梦》是怎么回事。

对于书中的情节故事人物笔法,大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纷纷、意见不一。

就连最基本的全书主题思想,自成书以来便一直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说色空虚无者有之,言影射历史者有之,认为批判封建社会者有之,反正是五花八门,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真正令大家普遍满意的结论。

在我看来,《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并没有其写作笔法和人物性格那样复杂难论。

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社会,曹雪芹写《红楼梦》,主要表达的既不是悲观厌世,一切虚无空洞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什么人人事事俱可与历史真实对应的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曹雪芹不是宗教人士、不是悲观主义者,不是政客和专门记述隐密的八卦记者,更不是资本主义启蒙思想者和民主人士。

他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只不过是在塑造悲剧。

书中零星的一些可以参照历史的情节只不过是曹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人生剧变的感触。

曹雪芹对女性和社会底层人民的尊重赞美,对个性解放和思想变革、叛逆反抗的深度描绘刻画是对《牡丹亭》、《西厢记》等中国传统文艺作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具有完全的中国特色风格。

他的一系列“末世”、“补天”论只不过是就事论事和历史循环论,像感叹“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一样,都只是一种具体的感触和较为狭隘的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不存在所谓的对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判断,今天的研究者们有点儿过于把文学作品政治化、阶级化。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写那个时代各个阶层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就是反映社会现实与发展变化。

也论《红楼梦》的不确定性

也论《红楼梦》的不确定性

也论《红楼梦》的不确定性作者:张瑞影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10期内容摘要:一些研究将《红楼梦》与后现代主义联系在一起,用伊哈布·哈桑的不确定性来分析《红楼梦》,具体表现为小说的主题、情节、语言、人物形象等的不确定性,由此得出《红楼梦》具有后现代特征。

但笔者认为《红楼梦》的不确定性不同于后现代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表现。

关键词:后现代不确定性《红楼梦》一.后现代的“不確定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它的复杂性首先就体现在不确定上。

传统文化以严谨而精确的定义来自我界定,而后现代主义恰恰以其不确定性来自我界定(高宣扬2005,17-18)。

哈桑把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综合为不确定性和内在性(王治轲194)。

他认为“不确定性包含复义、破裂、替代等所有形式,影响着知识和社会……不确定性遍及我们所有的行动、思想和阐释,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的世界”(Ihab Hassan168)。

不确定性显示出一种不愿意接受任何约束及反对任何固定化的精神,对抗传统的统一性和确定性原则(高宣扬2013,4)。

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实质上反形式;取消深层,只有浅表,注重游戏,反对阐释;具有随意性,倾向无中心、无等级状态,排除任何设计和构思;宁愿保留在极个人的、通俗的领域内等。

(王治轲195)二.《红楼梦》中的不确定性一些研究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情节、语言、人物形象等都不能确定,因此具有后现代特征。

文章点明《红楼梦》绝不是后现代小说,这一点非常正确,一些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很有启发性,但笔者认为,文章有不严谨之处,《红楼梦》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后现代的不确定性。

下面,本文拟就从《红楼梦》的主题、内容、人物、语言之维来阐释红楼梦的不确定性不同于后现代的不确定性。

2.1主题的不确定文章在分析主题的不确定时说,“小说的主旨是梦幻,梦幻的特征就是虚无缥缈,无法确定其所指和意义……不同的读者总能从小说中读出不同的意义,究其原因,或许小说原本就没有什么确定的意义(曾艳兵203)。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是一部精彩的中国古典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它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沧桑,仍被广泛地阅读和研究。

本文将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探究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观念与传统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历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危机,也塑造了众多形象生动的人物,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观念和价值观。

它既批判传统观念的束缚,也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继承。

二、人生哲学与情感.
《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族兴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爱情悲剧,深刻表达了人生无常和有情人的遭遇,揭示了人生的苦短与无常。

此外,《红楼梦》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珠玉满堂的世界,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并给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趣味和感性追求。

三、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红楼梦》表达了许多文化价值观,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魅力,另一方面,它还是我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扇窗口,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当今世界之所以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深刻原因。

此外,它也为我们展示了文学艺术的无限魅力与美感所在。

综上所述,《红楼梦》是一部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小说。

它不仅表达了文化价值观,传递感性趣味,也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现实与权力斗争。

我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深度解读和理解有助于我们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珍爱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美好传统。

梦的召唤——浅析《红楼梦》主题的未确定性

梦的召唤——浅析《红楼梦》主题的未确定性

梦的召唤——浅析《红楼梦》主题的未确定性
周冰
【期刊名称】《林区教学》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的主题,以“空白”艺术为基本理论基础,阐释《红楼梦》主题未确定性的内涵及意义。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周冰
【作者单位】黑龙江技师学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1
【相关文献】
1.脂砚斋对《红楼梦》主题的接受——评点派《红楼梦》主题接受史研究之三 [J], 胡明宝;蒋艳柏
2.脂砚斋对《红楼梦》主题的接受——评点派《红楼梦》主题接受史研究之二 [J], 胡明宝;蒋艳柏;黄丽
3.脂批对《红楼梦》主题之接受——评点派《红楼梦》主题接受史研究之一 [J], 胡明宝;蒋艳柏
4.撰写文献综述体会《红楼梦》主题——《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任务6"案例 [J], 冯渊
5.红楼梦断余音犹存——论《红楼梦》主题声乐作品的悲剧性演绎 [J], 许红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红楼梦》的主题——女权问题

论《红楼梦》的主题——女权问题

论《红楼梦》的主题——女权问题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关于它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

本文提出女权问题是《红》最重要的主题,文章从5个方面对《红楼梦》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权问题进行论述,旨在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来理解、欣赏这部文学巨著。

关键词:《红楼梦》;主题;女权问题鲁迅先生当年曾说:“对《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以关于红楼梦的主题也就众说纷纭,红楼梦的主题有很多,但我认为反对男权制度对妇女的压迫和影响,从而提出了女权问题,这便是《红》最重要的主题。

这也是《红》这一作品在文学史上有如此深远影响的主要原因。

在人类发展史上,男权制度的建立,便开始了妇女的悲剧。

妇女失去了人权,压迫和轻视妇女被当作天经地义的事。

而在《红》中,作者第一次提出了女权问题。

小说塑造了两个女权思想的代表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通过这两个人物来表现他的女权思想。

贾宝玉是母系社会神话女娲补天丢下的一块炼石,幻化为一块挂在他脖子上的通灵宝玉,所以他对女性的态度与一般男性不同。

他对女性极为尊重,认为女子最神圣、最美,而男人最卑贱、最肮脏。

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他一反传统的男尊女卑,而提出女尊男卑,他甚至否定自己这个男人。

“天生这样的人,又何必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

自称“浊玉”。

在这方面林黛玉和他的思想相通,她维护女性尊严,痛恨男权制度下的男人。

有回北静王赐给宝玉斋苓香念珠一串,宝玉转送给她,她将它扔在地上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这也是他们互视为知己的最主要的原因。

在《红》中作者用自然美的特征来塑造女子的美。

第63回写贾宝玉过生日,一群女孩子凑钱为他开夜宴,占卜象牙花名签子,暗示不同女子的不同花卉美的特征。

薛宝钗抽的是牡丹,题词为“艳冠群芳”,具有富贵美的特征。

论《红楼梦》的模糊性(一)

论《红楼梦》的模糊性(一)

论《红楼梦》的模糊性(一)模糊性,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属类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1〕。

这看似灰色的概念,却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规范:众所周知,文学的主体是情感,而情感这东西难以定量、定位、定性,这就决定了表现情感的文学,如实直说,反曹人厌;委婉朦胧,称为上品;模糊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叹为观止。

但远不是文学一经产生,模糊性的创作规范就十全十美了。

它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备的过程。

就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而言,模糊性的创作规范就迟迟地成熟于《红楼梦》。

在《金瓶梅》问世之前,我国的长篇小说按照鲁迅的意见不外两类,一为“讲史”,一为“神魔”〔2〕,这讲“史”说“神”的大题材,使作品缺乏文学起码应该具有的“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模糊性。

《金瓶梅》别开生面,以描写家庭日常生活来反映社会问题,赋予了作品“从大处着眼,往小处说”的模糊格局;但《金瓶梅》对明代后期社会恶浊的满腔怒火,在“一味的写坏”中,毫无遮拦地喷发,缺乏模糊性的缓冲机制;尤其是书中大肆泛滥的自然主义的庸俗描写,葬送了选材带给作品的模糊格局。

在古代小说家中,对模糊性创作规范真正具有自觉意识的是曹雪芹。

他清醒地意识到:创作犹如画大观园一般,“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第四十二回),囿于“真情实景”,无深刻寓意的,“不算好”,“寓大意,才算是大才”(第二十三回);因为,艺术的好处在于——“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是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第四十八回)——模糊性。

他非常讲究艺术的模糊背景,“远无邻村,近不负廓,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于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第十七回)。

他主张用模糊的原则处理材料,“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第四十二回),以减衬添,以藏托露。

从而把《红楼梦》写得“玄之又玄,无上妙品,不可思议”(解盦居士语),读之,“如捉水月,抵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戚蓼生语)。

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少读《红楼梦》,脑海里总是回荡着专家、学者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定义:《红》是一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而宝、黛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随着阅历的增加,经过反复阅读之后,总觉得《红楼梦》的主题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可能有不少红学研究者要站出来指责,我却管不了那么多,《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空间,不应该是那几个人说了算才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当然,《红楼梦》有多个层面: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学的、哲学的、道德的……我就其中一点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亦可使闺阁昭传……”这个“闺阁昭传”很重要呀!这就说明该书的主题是为众女子鸣冤叫屈的。

书中的众女子“无一不冤”,可以说各有各的冤屈!就拿全书第一个出场的女子——甄英莲来说吧,她是甄士隐的独生女,“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父母爱如掌上明珠,但被人贩子拐走卖与他人作奴作妾,最后惨死,“平生遭际实堪伤”,甄英莲真的是“真应怜”,命运最为悲惨。

大家说冤不冤林黛玉、薛宝钗空有“停机德”和“咏絮才”,最终的结局是那么的冷落与凄苦……难道她们不冤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深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元春“辨”了二十年,以没辨明“是”与“非”,虽贵为妃子,却死于非命,这就是元春大小姐的悲剧,真死得冤!“金闺花柳质”的迎春,却嫁了忘恩负义的凶恶丈夫孙绍祖,一年就被折磨而死,冤否“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却因“庶出”而遭歧视,后远嫁海隅,“清明啼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只能在梦中见到亲人。

探春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冤!惜春似无冤,而却迫于家势,缁衣出世。

“绣户侯门”之女,据脂批得知,惜春为尼后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亦是一冤!凤姐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拿了公众的“月例”钱去放贷生息,勤俭持家,独支大厦,做到“生前心已碎”。

浅谈《红楼梦》的主题

浅谈《红楼梦》的主题

浅谈《红楼梦》的主题曹雪芹《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

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涵蕴,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

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全集》卷七《绛洞花主小引》)社会上还有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贾宝玉”的说法。

自《红楼梦》出世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爱情婚姻悲剧说”、“四大家族心衰说”、“政治历史说”等等。

但《红楼梦》肯定是可解的。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分析:(一)通灵宝玉与叛逆主题--贾宝玉的形象贾宝玉是《红楼梦》最中心的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寄托最深且贯穿全书的人物形象。

作者突出描写的是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借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寄托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贾宝玉是贾府里荣国府的嫡派子孙,生长于“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第一回)。

作为贾府振兴的希望之所系,贾宝玉受到贾母等家族上层人物的特别宠爱。

他本应该为了家族的利益,遵循传统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道路,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士子和孝子。

但他却叛变了,反而成了本阶级的逆子与破坏者。

作者在第三回中,用两首《西江月》词来评论贾宝玉的基本品格:其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过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些词句用反语揭示了贾宝玉思想品格的突出特点。

《红楼梦》主题分析

《红楼梦》主题分析

《红楼梦》主题分析《红楼梦》描写贾宝玉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

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现实内容,揭示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

围绕着爱情婚姻悲剧,同时铺开一个由许多有关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展示渐趋崩溃的社会的真实内幕。

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追求,反映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

它与封建主义冲突所造成的悲剧,生动地表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使读者预感到这个社会已日暮途穷,走向灭亡。

作者环绕着贾宝玉描写了以晴雯为代表的女奴们,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争取人一样的生活而进行的悲剧性的抗争。

这是贾府中的对抗性矛盾。

晴雯和贾府中的所有丫鬟一样有着自己的悲苦的身世,但是她和谄媚主子的袭人,钻营攀附的小红迥然不同,她宁愿冒着杀身危险触怒主子,也不肯低声下气承认自己是可以任人糟践的奴才。

她敢于顶撞摆主子嘴脸的贾宝玉,随时抨击那些表现奴性的丫鬟,一贯地尖锐地和媚主求荣的袭人对峙。

到她被赶出大观园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她怀着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极度悲忿地抗议人世的冷酷、黑暗和不平。

晴雯这样的丫鬟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她形神都像林黛玉,与贾宝玉建立了超越主奴关系的纯真感情。

她还有一群绝少奴性的伙伴。

鸳鸯一向沉静温柔,当她反抗贾赦时却爆发出雷鸣闪电般的力量,她拒绝做贾赦的小老婆,而且拒绝做任何人的小老婆,她蔑视那个社会作为一个丫鬟所能得到的最高地位,表现着誓不承认自己是奴才的平等要求。

司棋与她表弟偷偷恋爱,这个恋爱被主子发现后,她竟毫无畏惧和羞惭,她是一个人,也要求得到做一个人的权利。

芳官和她的“小戏子”姐妹们,从苏州被卖到了贾家,但她们内心没有一天接受奴才地位,没有一天过服贴谦卑的生活,她们随心所欲,闹出一个又一个的乱子。

晴雯和这些没有奴性的丫鬟,与贾宝玉、林黛玉一道,实际上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反抗力量,冲击着已经腐朽了的贾氏家族。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主题.doc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主题.doc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主题《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虽然正值所谓康乾盛世,然从整个封建制度的漫长延续过程来看,却只不过是西山夕照,留下一片最后的辉煌而已,其必然衰亡之势已经日益显露。

在思想界,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一股世纪末的情绪正在蔓延,感伤思潮笼罩文坛、诗坛、剧坛和小说界,在反思旧制度和传统文化及其积弊的沉重忧患意识中,冲破腐朽文化的千年格套,向往思想解放,追求个性舒张的民主进步思想,继晚明之后,更不可遏止地生长起来。

产生在这样一种时代文化氛围之中,而且似乎要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作一个艺术总结的《红楼梦》,虽然也不时描写歌舞宴乐与欢声笑语,但从情节的走向、人物命运以及创作者感伤意识的不断流露等许多方面来看,它都是一部催人下泪更启人感悟的大悲剧。

《红楼梦》的所有描写,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深刻的悲剧主题。

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中国文学传统中国向来并不缺乏悲剧精神,从老庄、屈原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煜、苏轼、李清照,到关汉卿、马致远、罗贯中,历代作家不断为文学星空贡献各自的悲剧杰作。

大致说来,与儒家用世激情相联的社会忧患意识,与佛家、道家出世思相联系的命运意识、色空观念和虚无哲学,还有从历史无情、世事沧桑、人生短暂的生活事实中激发出来的苦痛悲哀和幻灭感,以及这种意识的混合交融,构成了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久远传统。

《红楼梦》对于社会、历史、人生的悲剧性反思,显然继承了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传统,但又在悲剧精神的彻底性上,挣脱了世俗艺术观念和旧小说戏剧中始困终亨、钦赐团圆、清官雪冤、神灵感应、因果报应等浅薄格套,超越了传统悲剧美学的文化局限,从而把《红楼梦》这部大悲剧引向了无比深刻的新的美学境界。

《红楼梦》悲剧主题的深刻性,来源于悲剧精神的普遍性、彻底性和悲剧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表现为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社会历史悲剧、人生命运悲剧的多重主题变奏,交织着忧患意识、感伤心态、命运意识、色空观念、虚无哲学等各种悲剧精神,因而让人品味不尽。

略谈《红楼梦》创作主题

略谈《红楼梦》创作主题

略谈《红楼梦》的创作主题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红楼梦》自从其诞生之初(说得更准确些是还在创作过程中)就赢得最初几位读者的高度评价。

甲戌本脂批赞其“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为千古未闻之奇文”(一回)。

其艺术魅力至今还让众多红学家孜孜不倦地探寻着。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瑰宝,其包孕千汇万状,及其丰富。

它是一座多种金属共生的富矿,里面可以提炼的东西不胜枚举,经过二百多年的反复锤炼与提取,至今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它。

难怪有人感叹:“曹公创作《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

但他在这部巨著中写了什么故事,至今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红楼梦》中有很多谜,而且有的形制稍少,有迹可寻;有的则多处出现,甚至贯穿全书;或虽为细节但无迹可求;或因后三十回迷失,前面仅见尾部的一鳞半爪。

总之,从主题主线、结构、情节、结局到地点等都有说不清猜不透的东西。

这种“说不清才不透”乃为作者故意为之,同时也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对于这些谜,它们是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关键,同时,它们的背后也隐藏着值得我们深思学习的艺术创作的经验与方法。

因此,分析揭开这些谜很重要。

而其中最大的谜就是:为什么《红楼梦》会产生如此巨大而持久的艺术魅力?其秘密何在?当然,这个谜无人能解。

但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接近这个谜底,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它,在此,我就想从“《红楼梦》的创作主题”这个方面着手,使自己靠近这个谜,靠近曹雪芹!一、故意违反“世道”而模糊其主题中国文学有悠久的教化传统和作品主旨鲜明化的一贯主张,对文学的社会作用、教育功能一向十分重视。

《虞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孔子也认为:“读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一事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止乎礼,先王之泽也。

”后世小说的一个重要创作上游是《史记》,尤其是其中的世家与列传。

司马迁在自序中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语文红楼梦中的主题分析

语文红楼梦中的主题分析

语文红楼梦中的主题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人性,揭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呈现出多个主题与议题。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主题进行分析。

一、爱情与婚姻《红楼梦》以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为核心,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婚姻的残酷与无奈。

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充满了甜蜜与痛苦,他们深爱着彼此,却因命运的捉弄无法在一起。

这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人感情的束缚,揭示了婚姻制度对爱情的压抑。

同时,《红楼梦》中的婚姻也展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宝玉的多次婚姻被迫与自愿交织在一起,他与贾母安排的婚姻并不令他快乐。

这暗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人选择和幸福的限制,以及家族利益对于个人意愿的压倒。

二、财富与权力财富与权力是《红楼梦》中另一个重要主题。

作品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官僚地主阶级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贾家的荣华富贵和王家的权势高位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差距和权力架构。

作者透过描写这些贵族家族的兴衰荣辱,暗示了人生无常与世事变迁的真实面貌。

同时,《红楼梦》也揭示了财富与权力的脆弱性。

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落与消失,折射了封建社会体制的虚弱与不可持续性。

这也体现了财富与权力的虚无和对于幸福的虚假追求。

三、人性与命运《红楼梦》通过众多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丰满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善恶、悲欢、痛苦与欢乐。

他们的命运纠葛与情感纷争,呈现了人生的坎坷与辛酸。

《红楼梦》中也反映了命运对于人生的支配与左右。

贾家的衰败与宝玉、黛玉的早逝,说明了人生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掌控性。

这也启示着人应该顺应命运、珍惜眼前,对待人生抱有淡然的态度。

四、艺术与现实《红楼梦》是一部艺术作品,它追求艺术的完美与境界。

通过对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艺术的崇高追求。

同时,艺术也成为人们逃避尘世烦恼的一种方式,是对现实的一种遥远憧憬。

红楼梦主题浅析

红楼梦主题浅析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通根1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0资配不料置仅试技可卷术以要是解求指决,机吊对组顶电在层气进配设行置备继不进电规行保范空护高载高中与中资带资料负料试荷试卷下卷问高总题中2体2资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1卷下中安与,全过要,度加并工强且作看尽下护可1都能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保况复护进杂层行设防自备腐动与跨处装接理置地,高线尤中弯其资曲要料半避试径免卷标错调高误试等高方,中案要资,求料编技试5写术卷、重交保电要底护气设。装设备管置备4高线动调、中敷作试电资设,高气料技并中课3试术且资件、卷中拒料中管试包绝试调路验含动卷试敷方线作技设案槽,术技以、来术及管避系架免统等不启多必动项要方高案式中;,资对为料整解试套决卷启高突动中然过语停程文机中电。高气因中课此资件,料中电试管力卷壁高电薄中气、资设接料备口试进不卷行严保调等护试问装工题置作,调并合试且理技进利术行用,过管要关线求运敷电行设力高技保中术护资。装料线置试缆做卷敷到技设准术原确指则灵导:活。在。对分对于线于调盒差试处动过,保程当护中不装高同置中电高资压中料回资试路料卷交试技叉卷术时调问,试题应技,采术作用是为金指调属发试隔电人板机员进一,行变需隔压要开器在处组事理在前;发掌同生握一内图线部纸槽故资内障料,时、强,设电需备回要制路进造须行厂同外家时部出切电具断源高习高中题中资电资料源料试,试卷线卷试缆切验敷除报设从告完而与毕采相,用关要高技进中术行资资检料料查试,和卷并检主且测要了处保解理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也论《红楼梦》的不确定性

也论《红楼梦》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后现代不确定性《红楼梦》
一 •后现代的“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非常复杂
的历史文化现象,它的复杂性首
先就体现在不确定上。传统文化
以严谨而精确的定义来自我界
定,而后现代主义恰恰以其不确
定性来自我界定(高宣扬
2005,17-18)。哈桑把后现代主义 的基本特征综合为不确定性和内
在性(王治轲194)。他认为“不确 定性包含复义、破裂、替代等所有
形式,影响着知识和社会……不
确定性遍及我们所有的行动、‘
和 ,不确定性
我们
的世界"(lhab Hassan 168 )o 不确
定性
一种不
任何
约束及反对任何固定化的精3 对抗传统的统一性和确定性 I
(高宣扬2013,4)。哈桑认为后现
代主义 上反形式

有,
,反对 ?;

性3
、无
3
任何


的、
的内
?(王治轲195) 二.《红楼梦》中的不确定性
分三个层次者的核心
是,
是贾母,也
分三个层次(王蒙99-100)“《红楼
梦》虽然包罗象,
分'
, 是有
晰的 ,
中的 也 是
的,
现的 “
2.3 的

中的


,是 的
的 分,

有 为这 作者
“者 对生活
的的

,对 描写 是点
到为, 有 写的
说 ,其
王蒙 为,

的,


。”
(80
也为「《红楼梦》作
者的一本领是善写人情“中

《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

《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

《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红学史上许多著名学者的一些著名见解,都涉及对主题的理解。

如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描写人生之苦痛极其解脱之道的书,蔡元培则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旨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政治小说”。

胡适考证出《红楼梦》只是作者的“自叙”,俞平伯先生则概括出三个方面:“《红楼梦》是感叹自己的身世的”;“《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红楼梦》是为十二金钗作本传的”。

这些看法,有的不符合作者和作品的实际情况,有的则不尽科学。

1980年前后,红学界对《红楼梦》的主题曾展开热烈的讨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下列3种:一是爱情主题说意即《红楼梦》的主题是爱情悲剧,或宝黛爱情悲剧。

《红楼梦》问世以来,就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言情小说。

这“情”当然主要是指爱情。

这可能是因为书中的爱情故事,特别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写得太成功了,太动人了,二百多年来不知风靡、倾倒了多少青年男女。

就对爱情的描写而言,《红楼梦》可谓独步千古。

宝黛爱情无疑也是全书中最富于诗情、最动人心魄的篇章。

但是,如果我们统观全书,也不难发现,《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写爱情写得最为成功的小说,却并非是单纯的爱情小说。

“爱情”两字,既不足以概括这部小说极其丰富的内容,也不足一概括小说的主题。

其实,就曹雪芹所著的前八十回而言,描写宝黛爱情的篇幅并不太多。

且不说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其他家族,就以贾府而言。

小说写了荣、宁二府,在整个家族的规模上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

主题,总是关系着和制约着全局的。

宝黛爱情,并不具有制约全局的作用。

例如宁国府的一条线,与宝黛爱情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如果像有的学者所说,宝黛爱情既是小说的主线,又是小说的主题,那么宁国府这条线就会显得是多余的。

但如果小说着眼于整个家族的兴衰,宁府一线就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也。

在前八十回中,描写宝黛爱情的情节集中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到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的召唤———浅析《红楼梦》主题的未确定性周 冰(黑龙江技师学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 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的主题,以“空白”艺术为基本理论基础,阐释《红楼梦》主题未确定性的内涵及意义。

关键词:主题;空白;未确定性中图分类号:I 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06)03-0031-02 收稿日期:2006-03-01 对于一部出色的小说来讲,除了传达意图的出色之外,怎样传达和阅读的接受如何也应引起格外的重视。

艺术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体验的物化形态。

艺术作品创作出来并非艺术审美过程的终点,而是需要人对其欣赏,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过程。

换句话说,只有通过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审美阐释接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引起了各家各派无穷无尽的争论,应该说,任何一种阐释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有其合理性,谁都不能说自己所欣赏的《红楼梦》才是最正确的体验和最完美的解释。

也正是这不同的解释使《红楼梦》的意义宽泛深远起来,永远不可能完全穷尽,《红楼梦》的魅力就在这永无完成之中展示出来。

那么《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呢?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阐释活动,作品的意义是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从文本发掘出来的。

在阅读之前的作品,存在着许多“空白”和“未定点”,是一个多层面的半完成的图式结构,当读者将自己的体验,人生沧桑感,生命苍茫感以及独特的生命意义置于文本,通过活生生的体验对文本进行具体化,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这时,作品就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相对的、为我的。

正是在读者情理融合之中,在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命情态投入中,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使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获得实现。

正像美学家伊塞尔能所说的:“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巧妙地设置“空白”,让作者的意图在读者对作品中未定点的确定中体现出来,则是作品成功的一个基础。

一、《红楼梦》中的空白艺术几百年前的曹雪芹无疑是设置“空白”高手,《红楼梦》中的空白艺术,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

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涵蕴,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

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

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小说的主题是在情节的展开过程中逐步体现出来的,主题能影响到情节布局,以及叙述语言的修辞方法等。

主题意义的空白也是通过这些因素表现出来的,有学者也称为“虚化”艺术。

“虚化”艺术是曹雪芹从古典诗歌那里嫁接而成活的又一新品种。

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的“离形得似,庶几斯人”等,都对虚化艺术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意美感移植到小说中来后,它的卓绝处是不停留在艺术形象本身给予读者的美感力量上,而是十分重视欣赏者的主观能动作用,让读者以自己不同的思想修养、文化水平、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于“虚”处去生发,去补充作家所创造的形象意境,这种深刻的触发作用,能使艺术生命生生不已,光景常新,流风余韵,历代不衰,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

11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中,抓住了审美对象的精神本质和最主要的特征后,这极少的具体启示可以留下极大的回旋空间。

21在景物描写中能提炼出最得神的几笔,笔下所遗,都会由读者的审美想象加以贯穿,促使读者张开那再创造的彩翼。

31写情也不应处处求显,而是东云出鳞、西云出爪,把深刻的认识和缜密的思考都浓缩提炼成一小撮结晶时再奉献给读者。

在《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开始使用其手段了,“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

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作者好像已经给文章定了调,乃“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

虽然有碍于时政的束缚,有不便言明之苦衷,便从艺术手段上说,又何尝不是作者所设下的一个“空白”,一个陷阱呢?“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恩格斯语),这一段却特别地把这“倾向”指点了出来,无非归“愿者上钩”了。

这种情节构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平面图形,而且是一个具有内在失去力的立体建筑,无疑加大了作品的未定性和空白度,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大的情感体验空间。

在之后的情节中,作者设置了“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两种精神的内在冲突,他让贾宝玉常常徘徊于“木”、“金”之间,贾宝玉最后的离“金”合“木”,似乎作者已经用自己的体验和情愫填补了他自己所设置的“空白点”,给全书的主题赋了值。

然而赋值的本身也成文本的“召唤结构”,又为读者设置了另一个意义空白。

二、《红楼梦》的主题寻找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历来有许多提法,爱情主题、社会主题,甚至研究其哲学命题。

每一个读者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红楼梦》。

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全集》卷七《绛洞花主小引》)社会上还有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贾宝玉”的说法。

自《红楼梦》出世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爱情婚姻悲剧说”、“四大家族心衰说”、“政治历史说”等等。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分析:11叛逆主题贾宝玉是《红楼梦》最中心的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寄托最深且贯穿全书的人物形象。

作者突出描写的是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借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寄托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贾宝玉是贾府里荣国府的嫡派子孙,生长于“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第一回)。

作为贾府振兴的希望之所系,贾宝玉受到贾母等家族上层人物的特别宠爱。

他本应该为了家族的利益,遵循传统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道路,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士子和孝子。

但他却叛变了,反而成了本阶级的逆子与破坏者。

他厌弃功名仕进、厌弃学习时文八股、厌弃科举考试,反对结交权贵,追求人性自由,追求爱情婚姻自由,贾宝玉的艺术形象溶注了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情感。

叛逆者的痛苦有了形象生动的艺术体现。

21爱情主题无论人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有怎样的多种解说,但不可否认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应该是全书的中心线索。

第五回中太虚幻境舞女所唱《红楼梦曲》的“引子”,已经表白了作者的意图: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说明作者是把爱情婚姻悲剧作为中心来写的。

爱情的产生与发展,爱情的人物关系,爱情的社会环境,爱情与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和悲剧性,可以作为我们打开《红楼梦》思想内涵奥秘的钥匙。

31政治主题贾宝玉爱情婚姻悲剧发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贾府,是《红楼梦》所反映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突出代表。

而“四大家族”又是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状况的缩影。

贾府及“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揭示的是整个封建体制必然走向衰灭的本质规律。

荣损与俱,四大家族的最后败落的命运,除了统治者上层争斗的原因外,都有自毁河山、后继无人的问题(抄家的借口多是家族内部犯下的恶行)。

不可否认,作者是带着某种惋惜甚至痛苦的情绪来描绘四大家族的命运的(正如巴尔扎克对旧时代的惋惜一样)。

作者也写不出真正能够挽救四大家族颓败趋势的先进力量。

但现实主义艺术描写的强大功能,却使得《红楼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贵族阶级乃至整个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本质规律。

可以说,《红楼梦》既是一曲哀悼旧制度灭亡的挽歌,又是一封对旧贵族之家的严厉的判决书。

从政治主题的角度看,许多教科书、研究专著的表述仍可成立:《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对贾府及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发展历史的描写,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18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41人生主题“色空观念”是借用佛教概念。

“色”约当于现象世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色法皆是空幻不实。

因缘而生,缘起性空,故无固定不变之自性;世俗认识及面对的对象,皆虚幻不实,本质是“空”。

总之,世俗世界的一切,都是人们认识上的幻化产物。

有大悲痛者,往往产生这种虚无心态。

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即认为《红楼梦》主要宣扬的是“色空观念”。

贾宝玉确实看到了许多美好事物惨遭毁灭,亲身感受到了人生的种种大苦痛。

从此意义上看,《红楼梦》确实写了“色空”主题。

但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形象有着独立的思想逻辑。

艺术形象本身的蕴涵,往往超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作者只能提供遁入空门、逃避现实作为人生的出路,只是认识到事物的“否极泰来”。

作者最后让贾宝玉离家出走,抛却尘缘,回归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但“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清・明义《题红楼梦》),逃避毕竟不是办法。

我们并不会随着贾宝玉的指引而看破红尘,忘却那些美好的艺术形象,也不会将《红楼梦》的主题仅仅归结为表现所谓的“色空观念”。

《红楼梦》正是这样把多重主题来回穿针引线,编织成一件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永远琢磨不透的艺术品。

风月宝鉴在火中泣:“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到底风月繁华是真,还是冰冷骷髅为真?小说写尽繁华风月,没有明确答果,读者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理解。

书中又大量采用影射、预示、幻笔等手法,仿佛万花筒一般,支离破碎,闪闪烁烁的表现效果伸展至无穷无尽的空间,令小说描写艺术达到前人无从想象、后人无可模拟的境界。

《红楼梦》“最后只剩下梦幻一般的对于美的事物的执著怀想。

但这种执著怀想给人世留下了深长的感动”。

三、《红楼梦》读者的寻找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会因为其审美体验的差异性,审美氛围的不同,而对同一个审美客体的审辩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取舍,不同的感受方式,不同的共鸣程度和不同的体悟程度。

《红楼梦》的读者在这一系列“梦”的召唤下,始终在寻找与作者原始意义的契合,而在这种无止无休的寻找中,每个人找到的却是自己的一部红楼,淡化的正是作者意图本身。

对于《红楼梦》的主题的研究就在这些不确定之中继续进行着。

中国的古典小说并非每一篇都具有如此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