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成都理工大学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整理(必考)

第一章绪论大地构造学tectonics:研究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演化和运动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其主要研究问题: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运动样式;推动地壳和岩石圈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主要的大地构造学派:1、槽台学说、多旋迴学说、地洼学说2、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海陆的起源》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3、海底扩张赫斯(Hess)和迪茨(Dietz)瓦因(Vine)和导师马修斯发现磁异常条带4、板块构造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摩根、麦肯齐法国的勒皮松等进一步发展5、地质力学6、其他:深大断裂、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说、断块学说等槽台学说--强调地壳物质的垂直运动。
地洼学说--强调地块垂直运动的强弱变化。
地质力学--强调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造成的影响。
大陆漂移--强调大陆的水平运动。
海底扩张--强调洋壳的诞生和消亡。
板块构造--强调地幔物质热的对流运动。
其他: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断块学说。
中国五大构造学派:地质力学——李四光多旋回学说——黄汲清断块学说——张文佑地洼学说——陈国达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板块构造学说经历了从大陆漂移假说、海底扩张假说,经过发展、完善,形成系统的板块构造理论,不断补充最新的观测资料,目前得到绝大多数地质学家的接受。
但在解释某些陆内变形时,显得力不从心。
(?)槽台学说、地质力学等其它大地构造理论,从不同的方向入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解释部分地质现象,早期文献应用的是这些大地构造理论,甚至现今仍有人使用其中的某些概念。
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地球物理方法、遥感遥测、高温高压试验、数理统计和数值模拟实验、深海钻探、行星类比地质事件的回剥法(属于历史分析法):在研究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首先分析晚期的构造变形,在将最新的构造变形恢复之后,再进一步分析早期的构造变形,建立从新到老的构造演化序列。
成都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习题试题考试试题库各个章节重点

成都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习题试题考试试题库各个章节重点绪论1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主要特点及研究方法?2 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主要分歧?二者在地质学中的意义?第一章地球1 地球的密度、压力、重力磁性等的基本特点及其变化规律?2重力、重力异常、地温梯度、地温深度、地热异常、地磁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古地磁的概念?3 地球的主要圈层结构,各圈层的特点及其划分依据?4 岩石圈与软流圈、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差异?5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6 地势的表示方法有那些?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 克拉克值的概念?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2 矿物、岩石、晶体结构、非晶体结构、晶体的概念?3 矿物、岩石的分类及主要类型?4 矿物的物理性质及描述方法?节理、解理、层理的概念?5 常见矿物(长石、石英、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白云石、方解石、白云石)的主要特征?6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概念及其在地壳中的分布特点?7 岩石结构与构造的概念?三大类岩石常见的结构构造?8 岩浆中矿物的结晶顺序?岩浆岩结构构造有何特点?9 矿床的概念?矿床的主要类型?第三章地球的年龄和地质时代1 地球的年龄?岩石圈中最古老的岩石的形成年龄?2地质年代确定方法?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有哪些?3 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4 年代地层单位有哪些?与地质年代单位有怎样的关系?5 地质年代表的记忆与背诵?第四章风化作用1 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含义?2 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3 风化作用的概念及主要类型?风化作用的产生原因?4 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硅酸盐矿物抗风化系列的特点?5 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产物?风化壳的概念?第五章地面流水地质作用1 地面流水的类型?2 面流洗刷作用及其堆积物的特点?3 洪流冲刷作用及堆积物特点:4 泥石流的特征?形成条件?5 流水中水质点运动的方式?河谷地貌类型?6 侧蚀作用与下蚀作用的差异及其与河流发育的关系?7分选作用、磨圆作用和磨细作用的概念?8河流堆积的地貌有哪些?它们是在哪些条件下,在哪些场所形成?有何特点?9 河流阶地的类型?阶地要素?阶地研究意义?第六章地下水地质作用1 透水层、隔水层、结合水、重力水、潜水、承压水的概念?2 地下水地质作用的特点?3 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形成机制与类型?4 地下水排泄方式有那些?第七章冰川地质作用1 冰川的形成过程?大陆与山岳冰川的概念?2 冰川剥蚀和堆积作用的类型及其特点?3 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及成因?4 冰期、间冰期的概念及其气候意义?地球历史上三次重要冰期发生的时代?第八章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1 湖泊的成因类型有哪些?2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与气候的关系?3 为何说湖泊的地质作用以沉积作用为主?4 湖泊与沼泽的沉积作用产物有哪些?与湖泊沼泽有关的矿产主要有那些?第九章海洋地质作用1 海水的主要物理与化学性质?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那些?2 海浪的海蚀作用主要发生在那里?3 海蚀作用过程及产物?4 滨海区海洋沉积地貌有哪些?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5 浅海区沉积环境特点?浅海区沉积作用类型、产物及其意义?6 半深海、深海带沉积作用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矿床类型?第十章风的地质作用1 风蚀作用的方式及风蚀地貌有哪些?2 风的沉积作用的特点?沉积地貌有哪些?黄土沉积与风的地质作用?3 风的地质作用结果将产生哪些地貌?4 沙尘暴的成因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第十一章构造运动1 构造运动的概念?主要类型?2 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特点与表现?3 岩层倾向、走向、倾角的概念?4 整合、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的概念及其地质意义?5 背斜、向斜的判别标志?6 断层、节理的概念?断层、节理的区别?7 断层的类型及组成要素?断层的分类?8 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特点?主要表现形式?9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建立、板块构造基本思想?10 板块边界的类型和运动方式?第十二章火山活动与岩浆的侵入作用1 岩浆的概念及其特点?2 火山喷发的主要类型?3 岩浆、岩浆作用、侵入作用、火山作用、熔岩的概念?4 岩浆作用类型有哪些?火山喷发物有哪些类型?5 侵入作用方式及形成的侵入岩体有哪些?岩浆中矿物的结晶顺序是怎样的?6 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有那些?7 岩浆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染作用的概念?第十三章变质作用1 变质作用的概念?变质作用的因素及产生的原因有哪些?2 变质作用的类型有哪些?3 构造运动、地震、变质作用、岩浆作用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及与板块构造的关系?第十四章地球的起源与地壳的形成1 地球起源的现代假说有那些?2 地球内外部圈层是如何形成的?3 大爆炸理论的基本观点?第十五章地壳演化历史1 地壳演化历史分为那些期?各期特点?2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有着怎样的影响?第十六章地质学发展史1 地质学发展经历了那些主要阶段?2 地质学建立的标志有那些?3 现代地质学发展趋势?。
[分享]地球物理复习资料3
![[分享]地球物理复习资料3](https://img.taocdn.com/s3/m/870ffd2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1f.png)
[分享]地球物理复习资料3地球物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球物理是物理学与地质学结合的边缘科学。
与传统地质学不同,地球物理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来研究各种地质现象和勘探矿产资源,它在基础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或应用地球物理学,简称“物探”)是以岩矿石等介质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以实现基础地质研究、环境工程勘察和地质找矿等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岩矿石介质的物理性质或物性参数包括:密度、磁性、电性、放射性、导热性及弹性。
相应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和地热勘探。
根据空间工作位置的不同,地球物理勘探可划分为地面、海洋、航空和钻井物探等;按照勘探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金属与非金属、石油与天然气、煤、水文、工程与环境物探等。
地壳内不同地质体之间存在的密度差异是进行重力勘探的地质—地球物理前提条件,有关的密度资料是对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校正和解释的极为重要的参数。
决定岩石、矿石密度的主要因素为: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岩石中孔隙大小及孔隙中的填充物成分;岩石所承受的压力。
1、火成岩的密度它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多少,由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随着密度大的铁镁暗色矿物含量的增多,密度逐渐增大(如图)。
此外,成岩过程中的冷凝、结晶分异作用也会造成不同岩相带岩石的密度差异;不同成岩环境也会造成同一岩类的密度有较大差异。
2、沉积岩的密度沉积岩一般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如灰岩、页岩、砂岩的孔隙度可高达30%-40%。
它的密度值主要取决于孔隙度大小及孔隙中的填充物成分。
此外,随着成岩时代的久远及埋深的加大,上覆岩石对下伏岩石的压力加大,压实作用也会使密度值变大。
3、变质岩的密度这类岩石的密度与矿物成分、岩石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关系。
通常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是使变质岩比原岩密度值增大,如变质程度较深的片麻岩、麻粒岩要比变质程度较浅的千枚岩、片岩等密度要大;大理岩、板岩和石英岩比石灰岩、页岩和砂岩更致密。
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地球物理学是科学探究地球物理特征寄托于地球物理现象的地球学的分支。
它通过对地球的重力、磁场、热力、振动等物理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地球内部隐蔽的物质构造、演化过程和地球系统的动态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1. 重力场。
重力场是由于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
它存在于在地球表面和其较高层次上,对地球物理探测的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地球表面上,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这是由于地球表面各个地方的质量、形状和旋转的影响。
可以通过测量重力场的变化获得地球的质量和尺寸以及地球内部结构的部分信息。
2. 磁力场。
磁力场是由地球内部产生的,它带有磁性,拥有磁极和磁场线。
由于地球的运动和转动,磁力场在不断地变化着。
磁力场的变化可以用来解释地球的磁性和地球内部的运动,如地震的发生。
通过对地磁场的研究,可以获得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过程的一些信息。
3. 电磁场。
电磁场是由于地球内部电流而产生的,它存在于地球的大气层中,对地球物理探测的结果也有很大影响。
电磁场可以用来解释地球上的电漏电现象、地震、火山活动等,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新技术。
4. 地震学。
地震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地震现象的科学分支,它可以揭示地球的构造、地壳运动的特征和地球内部的能量分布。
地震学主要研究地震波,根据不同类型的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速度,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物质结构。
5. 热力学。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的热流,包括地球表面的热流和地球内部的热流。
热流是由于地球内部热能的流动而产生的。
通过热流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物质的深度和性质,同时还可以研究地球上的一些热现象。
总结:地球物理学是一门涉及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的学科。
它通过对地球的重力、磁力、电磁、地震、热力等物理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地球内部隐蔽的物质构造、演化过程和地球系统的动态行为,对人类理解地球及其环境、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探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理工考研普地真题整理版

目录目录 (1)成都理工真题超级整理版 (2)一、名词解释 (2)二、判断题 (3)三、填空题 (4)四、选择题 (6)五、问答题 (8)成都理工考研普地真题整理版一、名词解释1.高原:指海拔在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而面积又比较辽阔的高地。
2.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
3.软流层:即上地幔物质的部分熔化层。
4. 岩石圈:是软流圈以上的坚硬岩石部分。
4.向斜:中间为新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出现较老地层。
5.背斜:是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为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对称变新。
6.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7.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8.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方向相对错动的断层。
9.板块构造:岩石圈板块是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并不断增长、移动和消亡着,由于各板块彼此运动并相互作用作用,从而形成岩石圈中的各种地质构造,称为~10.节理:是指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但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
11.解理:指矿物在受到机械力作用之后沿着晶体内部的一定方向(即结晶格架中一些化学键链接的软弱处)分裂的特性。
12.基座阶地:阶面上为冲击无,阶坝下部可见到基岩。
13.溯源侵蚀:又称为向源侵蚀,是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侵蚀作用。
14.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也连续。
15.平行不整合:如果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即是彼此平行的,称为~16.角度不整合:若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斜交,则为~。
17.沉积接触:又称为冷接触,是岩浆冷凝成岩浆岩体,经地壳上升并遭受风化剥蚀而出露地表后,其上在地壳下降时又沉积了新的岩层所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18.侵入接触:又称为热接触,是由炽热的岩浆侵入围岩后,冷凝成岩浆岩体而形成的一种解除关系。
19.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表土层和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20.潜水:位于第一个不透水层之上的饱和带中的地下水称为~。
《地球物理学概论》知识点

一、名词1.正演(问题):根据地下地质构造的特征、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形状、产状、空间位置)和物性参数来研究相应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特征。
2.反演(问题):根据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特征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特征、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形状、产状、空间位置)和物性参数3.重力勘探:通过观测与研究天然重力场的变化规律以查明地质构造和寻找矿产的一种物探方法。
4.零长弹簧:5.零点漂移:在实际观测中,由于重力仪本身的弹性疲劳、温度补偿不完全以及日变等因素的影响,会使读数的零点值随时间而变化,这个变化称为零点位移。
6.重力场强度:在地球上某一位置上单位质量的质点所受到的重力。
7.大地水准面:人们将平均海平面顺势延伸到陆地下所购沉的封闭曲面视为地球的基本面,并称其为大地水准面。
8.重力异常:指地下物体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重力随空间位置的变化。
在重力勘探中,将由于地下岩石矿物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或地质体与围岩密度的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
9.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对所测得的重力异常只做高度和正常场校正。
10.布格重力异常:对所测得的重力异常做高度校正、中间层校正和正常场校正。
11.均衡重力异常:对自由空间异常进行中间层校正、局部地形校正和均衡校正所得。
12.三度体:要求各个方向均为有限量的地质体13.二度体:对于某一方向而言是无限延伸的,要求在这个方向上的埋深、截面形状、大小和物性特点均稳定不变的物体。
14.特征点法:利用实测重力异常曲线的半极值点或具有其他特征的点进行矿体形态和产状的计算成为特征点法。
15.磁法勘探:利用地壳内各种岩(矿)石间磁性差异多引起的磁场变化(称为磁异常)来寻找有用矿产和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的一种物探方法。
16.磁异常:地壳内各种岩(矿)石间磁性差异引起的磁场变化。
17.磁场强度:单位电荷在磁场中所受到的力。
18.磁感应强度:磁化磁场T与附加磁场T’的合成量称为磁感应强度。
19.磁化率:物体被磁化的难易程度。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物理测井 复习专用 (80+)ppt课件

28
请根据图,分别绘出 对应的可能地层模式。
精选课件ppt
29
请画出图中的典型油、 气、水层,并做出必 要的解释。
精选课件ppt
30
中子寿命判别气、油、水原则
岩石的宏观俘获截面取决于 CL含量 盐水层的含CL量大-----油气层的热中子寿命长
-----水层的热中子寿命短
岩石的宏观俘获截面取决于 CL含量 气油层的含CL量少、衰减慢、俘获截面小、
精选课件ppt
37
4.由于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是随机的,所以自然伽玛测井曲
线
。
(A)是园滑的
(B)呈锯齿形
(C)不能区分岩石放射性的差别 (D)与提升速度无关
5.补偿中子测井曲线上的视石灰岩孔隙度为13%,那么其实际孔隙
度应是
。
(A)13%
(B)16.5%
(C)10% (D)不知
6.当岩石中有含大量结晶水的石膏存在时,中子测井计算的视孔
曲线幅度大
水层的含CL量大、衰减快、热中子俘获截面 大、曲线幅度小
曲线幅度 ----指偏离非储层基线的相对幅度大小
精选课件ppt
31
中子寿命测井
精选课件ppt
32
精选课件ppt
33
精选课件ppt
34
请对下图做出岩性层分析解释,以岩性符号形式绘于图的左侧,并 给出理由;
对可能的渗透层,标绘于图的右侧,给出简要理由;
的视石灰岩孔隙度精比选课它件的ppt 实际孔隙度低( )。
15
三、自然电位与自然电动势是什么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自然电位异常幅度非常接近于静自然电位。
精选课件ppt
16
根据图,分析划 分标准泥岩层、 纯灰岩层、纯白 云岩层,并标注 在岩性分析栏中;
地球物理学基础 (2)

地球物理学基础
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面和地球大气的物理学科。
它涵盖了地震学、地热学、地电学、地磁学、地引力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等领域。
地球物理学基础包括理论、实验和观测方法,以及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些基础内容:
1. 地震学:研究地震活动和地震波传播,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危险性。
2. 地热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热流和热传导现象,以及地下水系统和地热能资源的利用。
3. 地电学:研究地壳中的电导性和电磁现象,用于勘探矿
产资源和地下结构。
4. 地磁学:研究地球磁场的产生和变化,以及地球磁场与
地球内部结构和太阳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5. 地引力学:研究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和地球引力对物体的
影响,用于勘探油气资源和探测地下结构。
6.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地下结构和资源
勘探,包括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和磁力勘探等。
地球物理学基础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地
球内部结构,为地质学、地球科学和地球工程学等领域的
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知识。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课

透射系数:
R Af 2v2 1v1 Ar 2v2 1v1
TA Art 1v211v12v21R
36
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地质因素
1.密度 2.孔隙度 3.孔隙充填物 4.风化程度 5.构造和地质年代 6.地层埋深
时距曲线章节的知识点
掌握: 1、时距曲线、正常时差、动校正的概念 2、水平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及特点 3、水平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及特点 4、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关系
④ 洞穴、管线调查与勘测。
如岩溶、人防工程、古墓穴、地下管线等的空间位置及渗漏。
⑤ 无损检测。
如高速公路路面、大型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测与评估,古代文物风化层厚度的检测等。
⑥ 火山、地震、滑坡、塌方冒落、放射性等环境、自然灾害 的预测预报。
地震波的基础知识点
掌握:
1、地震勘探、地震波的概念 2、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过程(三带) 3、地震子波的类型、判断标准 4、纵波、横波、面波、体波的特点 5、地震波传播的基本规律(反射、透射定律、
在界面水平的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 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以零炮检距(自激 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称为正 常时差。它实际上是因为炮检距不为0引起的时差。
tx t01 v x 2 t2 0 2 t0 1 2 v x 2 2 t0 2 t0 2 v x 2 2 t0
炸药包附近:压力>周围岩石的弹性极限,岩石被破碎形成一个破坏圈
离开震源一定距离:压力减小,但仍超过岩石的弹性限度,岩石不发生破碎,但发生 塑性形变,形成一系列裂缝的塑性及非线性形变带
塑性带以外:随着距离增加,压力降低到弹性限度内,岩石发生弹性形变
判断依据:能量集中的位置 零相位子波
地球物理复习题

地球物理复习题地球物理复习题地球物理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面形态以及地球与宇宙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学科。
它涉及到地震、地磁、地电、地热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通过一些典型地球物理复习题来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1. 什么是地震?地震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地震是地球内部因各种力的作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现象。
地震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两个:地壳板块运动和地壳内部应力的释放。
地壳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它们相互之间以不同速度和方向运动,当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了摩擦力的抵抗能力时,就会发生地震。
地壳内部应力的释放是指地壳内部的岩石受到应力的作用,当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岩石会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
2.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哪些类型?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所产生的波动现象。
地震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波,是一种纵波,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S波是次于P波的波,是一种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表面波是地震波在地球表面上的传播形式,包括Rayleigh波和Love波。
3. 什么是地磁?地磁场有什么作用?地磁是地球周围的磁场,它是由地球内部的液态外核产生的。
地磁场的作用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风暴和宇宙射线的伤害。
地磁场还可以用于导航和磁学勘探等领域。
4. 什么是地电?地电场有什么特点?地电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的电场现象。
地电场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
地电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受到地壳中的岩石性质、地下水含量以及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5. 什么是地热?地热资源有哪些利用方式?地热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热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可以用于供暖、发电和温泉疗养等方面。
利用地热资源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以上复习题的回顾,我们对地球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成都理工大学 重力学 复习专用

1、地球是一个旋转的椭球体,地球上单位质量的质点将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地球作用在该点单位质量上的引力,一个是该单位质点由于地球自转所承受的惯性离心力;它们的矢量和称为地球在该点的重力矢量、重力矢量的模简称地球在该点的重力。
2、如果一个曲面上各点的引力位相等,则这个曲面称为等位面或引力位水准面,引力方向与曲面法线方向重合。
3、在质体内部,引力位满足泊松方程,在质体外部,引力位满足拉普拉斯方程。
4、重力位的三阶导数表示重力垂向梯度沿垂直方向的变化率。
5、内部格林公式讨论内部体积分与面积分之间的关系。
6、用质量等于地球总质量、以地球自转角速度饶其极半径旋转的旋转椭球来模拟真实地球,用这种地球模型(正常场地球模型)在其表面上和外部空间产生的重力场称为正常重力场。
7、纬度愈高,正常重力值愈大。
8、在重力勘探中所讲的重力异常,就是地质体的剩余质量所产生的引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
9、重力仪的结构(两个基本部分),静力平衡系统,是感觉重力变化的部分;称为感觉机构或灵敏系统。
测读机构,用来观测平衡体位移和测量重力 变化的部分10、动力法:观测物体的运动状态以测定重力;静力法:它是观测物体受力平衡、量测物体平衡位置受重力变化而产生的位移以测定两点间的重力差。
11、世界公认的一个重力起始点称为世界重力基准点。
12、弹性系统对重力变化的敏感程度称为重力仪的灵敏度。
13、读数随时间而连续变化的现象,称为零点飘移。
14、布格校正包括:中间层校正与高度校正;布格校正的误差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中间层校正时密度取值不准,另一个是高程测量不准15、根据异常的分布特征和工区的地球物理条件来确定异常质量的形状、大小、埋深和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以及在有条件时通过理论计算来进一步确定异常质量的产状要素、剩余质量等,则称为数学物理解释;结合工区的地质条件和特点,对这些异常质量作出地质上的判断。
例如,说明它们是侵入体还是矿体,或者是其它什么,也就是说明引起异常的地质原因或对异常作出地质结论的,则称之为地质解释。
地球物理学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地球物理学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地球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A. 地球的内部结构B. 地球的表面形态C. 地球的大气D. 地球的生态环境答案:A解析:地球物理学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物理过程等。
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A.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B. 温度的变化C. 压力的变化D. 物质组成的变化答案:A解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据此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 莫霍面是()A.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B.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C. 内核与外核的分界面D. 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分界面答案:B解析: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4. 古登堡面是()A.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B.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C. 内核与外核的分界面D. 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分界面答案:C解析:古登堡面是地核的内外核分界面。
5. 地球的平均密度约为()A. 5.5 克/立方厘米B. 3.3 克/立方厘米C. 2.7 克/立方厘米D. 1.0 克/立方厘米答案:A解析:地球的平均密度约为 5.5 克/立方厘米。
6.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A. 17 千米B. 33 千米C. 6 千米D. 60 千米答案:A解析: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 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6 千米,全球地壳平均厚度约17 千米。
7. 大陆地壳上部的岩石主要是()A. 玄武岩B. 花岗岩C. 石灰岩D. 大理岩答案:B解析:大陆地壳上部的岩石主要是花岗岩。
8. 海洋地壳主要由()组成。
A. 玄武岩B. 花岗岩C. 石灰岩D. 大理岩答案:A解析: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9. 地幔的主要成分是()A. 铁镍合金B. 橄榄岩C. 花岗岩D. 玄武岩答案:B解析:地幔的主要成分是橄榄岩。
10.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A. 铁镍合金B. 橄榄岩C. 花岗岩D. 玄武岩答案:A解析: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镍合金。
11. 地球磁场的产生主要与()有关。
《地球物理基础》复习提纲PPT课件

1. 概念:
1) 地震波波速,不同类型波速值(Vp、Vs、VR)的相对关系 2)影响岩石波速的主要因素 3)主要的近震震相和远震震相 4)首波(折射波)的形成原因与特点 5) 品质因子Q值的意义。
2. 地球物理名词:
1) 地震的基本参数(5个) 5)视速度与真速度
2)震相
6)折射波的盲区半径
3)走时方程
掌握:平面分布特征、剖面特征 (最大值、最小值、半值点X1/2等)
2. 重力异常特征变化与σ、M、h等的关系。 3. 均衡补偿的模式
7
三、基本问题:
1. 重力(磁)异常划分的目的与不同方法的作用。 1)平均场法 2)导数方法 3)空间延拓方法
2. 利用布格重力异常可以研究的地质问题。
8
地磁
一、基本概念:
4. 低速层与高速层对地震射线形态的影响。 5. 共反射点法(多次覆盖方法)的原理,处理过程,动校正、叠 加的作用。
4
三、基本问题:
1.地震活动规律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2.地球内部基本速度分层结构(A、B、C、D、E、
F、G),速度变化特征,主要的间断面。 3.地壳上地幔结构:
1)莫霍不连续的性质与类型; 2)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 3)壳内低速层
5
重力
一、基本概念:
1)重力定义 2)重力位,重力等位面的性质,大地水准面 3)正常重力场和正常重力梯度的含义 4)重力改正与重力异常,重力改正的内容与对应重力异常
的意义(自由空气异常、布格异常、均衡异常) 5)引起布格重力异常的地质条件。
6
二、基本定律与规律:
1. 球体、水平圆柱体、垂直台阶的重力异常特征。
7)正常时差与动校正
4)走时与到时
8)回声时间
《地球物理学概论》知识点

《地球物理学概论》知识点地球物理学概论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现象和过程。
它涉及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形变、地热、地电、地磁、地震、地质灾害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地球物理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地球的物质组成和演化:地球由岩石、金属、水等物质组成。
根据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球内部物质的演化受到地球的热力学过程、岩石圈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地震和地震波:地震是地球在地表和地下发生的震动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传播的主要方式,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有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它们可以在地球内部传播;面波主要有Rayleigh波和Love波,主要在地表传播。
3.地球的形变和地壳运动:地球的形变是指地球体的形态或大小发生变化。
地球的形变可以通过测量地壳运动来研究,地壳运动是地球外层较薄的地壳层在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5.地电和地磁:地电和地磁是地球表面上的电场和磁场现象。
地电是指在地球表面的电势差和电流分布,其产生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电导率变化引起的。
地磁是指地球产生的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运动产生的。
6.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指利用地球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和性质的过程。
地球物理勘探可以应用于石油勘探、地震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
7.地球物理学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对于地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预测、地震预警、矿产资源勘探等方面。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地球物理学概论还涉及地球的引力场、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地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地球潮汐现象等方面的内容。
地球物理学概论是地球科学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理解和研究地球的物理过程和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地球物理学基础-2016-复习内容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内容2016年4月一、绪论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它是以地下物质(岩石或矿体)的物理性质(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差异所引起的物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用不同物理方法和仪器,探测天然或人工地球物理场的变化。
通过对上述变化的分析、研究,来推断和解释地质构造、矿产分布及人文因素在地下的各种分布情况(古墓、管线、污染范围等)。
2. 主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目前在煤田勘探中应用最多的是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等。
3. 物探方法能取得成果的前提探测目标与周围的岩石或土壤等应有明显的物性差异;勘查对象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合理的深度;探测地质体异常应能从干扰因素中识别与提取(探测的信号有足够高的信噪比)。
4. 正问题、正演、反问题、反演、反演结果的多解性(1)正问题与正演已知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形状、产状、物性参数),已知探测方法以及采集参数,求观测结果(异常)。
这个问题叫做正问题,求解正问题的过程叫正演。
(2)反问题与反演已知探测方法、采集参数和观测结果(地球物理异常),需要推断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形状、产状、空间位置)和物性参数(密度、磁性、电性、弹性、速度等)。
这样的问题叫做反问题,求解反问题的过程叫做反演。
(3)反演结果的多解性由于地球物理场的等效性(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质状况可能会观测得到非常接近的数据),使得反演的结果具有多样性,这多由地质因素引起。
5. 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目前主要解决什么地质问题主要地质任务是解决构造问题,解释煤层中的大中小断层(一般要求落差大于5米的断层要准确,落差3-5米断层要解释)、褶曲、陷落柱等,常常也要求给出煤层厚度等值线、底板等高线图。
二、电法勘探部分:1. 影响岩土介质电阻率的主要因素(1)导电矿物含量及其连通情况;(2)介质的结构、构造、孔隙度;(3)岩矿石的含水饱和度及含水矿化度;(4)温度、压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容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
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热学,测量学,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2.间接性都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信息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
3 多解性正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
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
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
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
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
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
地震体波走时,面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谱特征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地球的重力场和重力位地磁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地磁场和地磁势。
古地磁学:铁磁学。
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电磁场理论。
天然电场和电场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
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有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由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日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轴绕黄轴转动,方向自东向西。
这种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方向发生的运动即为地球的进动。
5.章动。
地轴在空间的运动不仅仅是沿一平滑圆锥面上的转动,地轴还以很小的振幅在锥面,外摆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章动。
二.地球的形状及影响因素。
地球为一梨形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影响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体;2.地球的自转----标准扁球体; 3.地球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不规则回转椭球体三.地球部结构地壳:地下的一个地震波速度的间断面,P波速度由界面上方的 6.2km/s 增至8.1km/s左右。
这个间断面称为莫霍面(M面)。
莫霍面以上的介质称为地壳,以下的介质称为地幔。
地壳构造复杂,厚度不均,大陆厚,海洋薄。
地幔:从莫霍面到地下2900km深处这一层称为地幔。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由地壳基底至约400km深处的B层介质叫做上地幔,B层上部存在低速层,称为软流圈,低速层上部和地壳并称岩石圈。
400km-1000km间的C介质叫过渡层。
软流圈和岩石圈统称构造圈。
1000km-2900km为D层。
下地幔比较均匀。
但底部约厚200km的D''层中,速度梯度接近于零,所以该层介质不均匀。
地核:从地幔向下直至地心。
2900km-4980km的E层称为外核。
外核与地幔的分界面是速度间断面----古登堡面(G面)。
四.地球的演化史原始地球被一层浓厚的气体包围,由于地球温度升高,气体的分子动能增大,地球的引力不足以吸引它们,质轻气体分子逃离地球,散逸到宇宙空间。
地球幼年时代,表面没有山脉和海洋,持续约十亿年。
称为第一次脱气。
地球温度升高,物质融化呈液态,在重力的作用下,密度大的铁镍物质下沉形成地核,密度小的硅酸盐物质上升成地表。
由于放射性元素,地球温度越来越高,致使靠近地核的固态物质溶解为液体,地球就有了一个液态核。
地幔获得足够热量后开始产生对流。
初始的海底扩加速地散热速度,地幔固结了,外核依然为液态。
外核的对流是产生现今地磁场的原因。
地球部的气体在高温高压下,被挤到上层有空间或是密度较小的地方,从地壳的裂隙处喷出,这就是地球的二次脱气,距今30亿年前,地球出现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使得大量气体随火山岩浆喷出地面,形成了大气圈和水圈。
第二章放射性和地球年龄一.放射性衰变在自然界中,某些元素的原子核能够在不受外界条件影响下,自发地变成另外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同时发射出射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
不依靠外力而自发衰变的元素称为天然放射性元素。
二.放射性衰变规律每单位时间所衰变的原子数目与压力,温度等外部条件无关,只于当时存在的衰变原子的数目成正比。
半衰期:原子数衰变到原来数目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放射性衰变的时间通常为半衰期的十倍。
三.放射性平衡在母体同位素衰变时,初始衰变产物经常也具有放射性,它们也会发生一系列衰变,最终变成稳定的元素。
中间过程的每个放射性元素都有自己的衰变常数,但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这个系列会达到平衡,即各中间产物的数量保持不变。
四.主要的放射性元素铀\钍--铅,钾----氩,铷----锶,放射性碳,氚。
地球初期情况假设1.在地球形成初期,各种铅同位素的比值在各处都相同;2.从某时起,地球不同区域的铀,钍,铅都各有特征的比值,这些比值只随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而改变;3.在以后某个时期,方铅矿和其它一些不含铀,钍的铅矿分离出来,铅同位素的比值不再变化4.铅与铀,钍分离或成矿的时间可以独立地测定。
第三章天然地震一.地震分类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震源深度:浅源地震(《60km),中源地震(60--300km),深源地震(>300km)。
震中距:地方震(<100km),近震(<1000km),远震(>1000km)地震强度: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二.全球地震带的分布和它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其他地震区带我国主要地震活动带:天山地震带,主要是指南--北天山,阿尔泰山一带地区;南北地震带,由滇南的元江往北经,松,海源,直到嶝口;华北地震带,指阴山,燕山一带,--郯城断裂带,汾渭河谷地区;华南地震带,主要指东南沿海和岛北部等地区地震带,沿青藏高原周围和边境一带地震带,包括及其东部海域。
从地区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出现频繁且强度大。
板块的划分与全球地震带的地理分布是一致的。
板块边界类型:1. 发散型板块边界;2汇聚型板块边界;3.转换型板块边界全球地震带的地理分布主要由三类板块边界,也就是岩石圈板块沿三类板块边界的相对运动决定。
海沟-岛弧地区地震;洋脊及转换断层的地震;大陆部的地震(板地震)三.射线参数P的物理意义1.同一条地震射线,P为常数;2.不同的P对应不同的入射角,即对应不同形状的射线;3 .P完全确定了地震射线的性质;4.射线参数P只给出了入射角i和圆心距r的关系,没给出射线的坐标方程。
四.频散波速随频率或波长而变化称为频散。
面波成群出现,每一群表现为一列波,每列波各自的频率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这种现象称为面波的频散现象。
由于波在层状介质中传播时相互叠加的结果,具有频散特性的面波不仅有相速度,而且具有群速度。
五.地球介质的Q值在一个吸收介质中,地震波传播一定有频散现象发生,也就是吸收和频散总是同时存在。
为了描述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能量损耗的情况,引入参数Q值。
定义为在一周期中质元所损耗的能量与原有能量的比值。
Q值反映了介质损耗性质,值越大,介质品质因子越高,能量损耗越小,介质越接近完全弹性。
根据Q值的变化研究波的吸收,可以得到介质的非弹性性质,从而进一步了解地球部介质的性质。
六.弹性回跳理论地壳运动使岩石产生应变,当应力在一个长时期不断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断层发生突然滑动,使存储在岩石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就会形成地震。
无应力状态---->应力作用变形,岩石产生相对位移---->应力超过阻力,岩块滑动或破裂形成断层,断层两侧的岩块又回到新的无应力状态。
七.P波初动。
P波刚到达地表时的地动位移。
P波初动解:从地面台站记录到P波的初动分布图出发,采用点源双力偶震源力学模型反演震源运动过程,从而求出震源参数。
八.震源参数动力学参数:断层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静力学参数:断层长度和宽度,地震矩,应力降几何参数: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相应力偶的取向和仰角九.震相将震源所发出的不同振动,不同传播路径的地震波在地震图上的特定标志称为震相。
自己分析理解十.几种地震波的对比分析第三章重力学和固体潮1.重力场和重力位如果不考虑外部天体对地球的作用,地球上单位质点所受的地球的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矢量和称为地球在该点的重力矢量,该矢量场称为地球的重力场地球在某点的引力位和离心位的和称为地球在该点的重力位。
地球重力位相同的点在空间构成的曲面称为重力等位面。
重力等位面得性质:1.在面上移动单位质量时,重力不做功 2.两个等位面之间的位差是常数。
一般等位面不平行,且在同一等位面上重力不是常量。
2正常地球场模型,正常重力场和重力异常场质量等于地球总质量,以地球自转角速度绕其极半径为轴旋转,转动惯量与地球相同的参考椭球。
这种模型在其表面和外部空间产生的重力场称为地球的正常重力场。
真实地球与正常地球场模型的密度分布不同在该点产生的重力场的差值称为地球在该点产生的重力异常场3影响各力的因素1 引力:地球的形状,海拔高度,地壳部的质量分布2. 离心力:高度,纬度3. 固体潮:地球自转,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的变化4.影响重力测量的因素1 观测点值水准面的距离2 地形质量。
5均衡模型计算补偿质量在地球表层的分布,从而计算出补偿质量对观测点的重力影响。
考虑与全球地形质量相对应的补偿质量对观测点重力的影响的校正称为均衡校正6.正反问题的例子真实地球的密度与正常场地球模型的密度差称为地球的剩余密度。
地球的剩余密度是重力异常场产生的原因。
根据给定的地球剩余密度计算重力异常擦汗那个,称为重力异常场的正演问题。
根据地面上测出的重力异常场求出地球剩余密度的分布称为重力异常的反演问题。
反演的解不唯一,因此需要地质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来限制解的围。
当反演深度大的异常体时,要考虑地球表面的弯曲。
7.固体潮及其产生原因地球整体在太阳和月亮的起潮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这种变形称为固体潮。
地球在月球和太阳的起潮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地球在地心和月心以及地心和日心的这两个连线上拉伸,在与它们垂直的两个平面压缩,地球对起潮力的这种响应称为地球的固体潮。
固体潮在地球部形成潮汐应变和潮汐应力,并使地球自转角速度发生变化等等。
引潮力是作用在地球的单位质点上的日、月引力和地球绕地月(和地日)公共质心旋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