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佛造像之一河北省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造像

我们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国博汇集的佛造像艺术精品,既有简洁质朴的古印度造像,又有华丽庄严的藏传佛像;既有中亚遗风的彩塑泥像,又有中土气韵的木雕造像;既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品,也有海外回归的石窟瑰宝。

我们先从早期的风格看起~(^_^)

斯瓦特风格

斯瓦特位于犍陀罗地区的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属古犍陀罗地区,在中国文献中被称为优填国、乌苌、乌仗那。在斯瓦特河谷地区发现的佛教雕塑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斯瓦特风格。6世纪以前斯瓦特地区的佛教造像作品主要受犍陀罗和笈多风格的影响。自6世纪始,斯瓦特地区的佛教造像向独立的艺术形式发展,既吸收了犍陀罗、笈多艺术风格,又与中亚艺术结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斯瓦特风格。其造像立体感较强,样式简单,注重细部刻画,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犍陀罗造像的遗风。这种风格的造像一直延续到10世纪,对克什米尔和中国西藏西部地区造像具有一定影响。

此尊造像为螺发,椭圆形脸,双目微睁,嘴唇饱满,神态静穆端庄。身着通肩袈裟,左手牵衣角,右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椭圆形莲座之上。莲座为深束腰,莲瓣大而饱满,这是斯瓦特地区常见的莲座形式。释迦牟尼佛的袈裟质感厚重,保留了犍陀罗艺术的特点,但袈裟排列规则的衣纹线条却是笈多风格的体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前565—前485年)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为寻求对人生诸苦的解脱而出家,经过六年苦修,最后得道成佛。根据佛教教义,佛是人,不是造物主,他虽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却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当佛像出现以后,佛被神化成为至高无上的尊神。伴随着佛教信仰的世俗化和大众化,佛有了全新的意义,佛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出现了时间上的七世佛、三世三千佛,空间上的十方佛等佛教造像理论。释迦牟尼佛也成为众多佛之中的一位,是现世所拥有的佛。

名称: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年代:9世纪

规格:高11厘米

此尊造像面相方圆,大眼镶银,鼻梁矮平,唇镶红铜。袒右肩,披袈裟,袈裟衣纹以规律化的弧线表示。左手握衣角,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椭圆形束腰莲座上。造像采用银镶嵌技术,为典型的斯瓦特造像风格。

6-8世纪是斯瓦特造像风格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8-9世纪是其发展鼎盛并转衰的阶段。据统计,世界各地收藏的斯瓦特风格佛像不足百件。

称:铜弥勒菩萨坐像

年代:9世纪

规格:高37.5厘米

弥勒菩萨头戴三叶冠,头后部的发辫呈联珠状。面庞丰满,双目嵌银。袒上身,

下着裙,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左手执净瓶,右手上举至肩。莲座为椭圆形深束腰仰覆莲,莲瓣饱满、舒展,是7-9世纪斯瓦特造像的流行样式。弥勒以净瓶和宝塔为主要标识。

弥勒是大乘佛教所说的"未来佛"之一,有菩萨和佛两种身形。成佛前的弥勒着菩萨装,头戴宝冠,身饰璎珞,结跏趺坐,这是根据《弥勒上生经》中所述其住在兜率天作为补处菩萨的事迹而来。成佛后的弥勒着佛装,这是根据《弥勒下生经》中所述,弥勒于56亿7000万年后降生在娑婆世界,继释迦牟尼之后成佛。

张永波老师解读:

首先说下国博造像展的主题设计不是从犍陀罗造像开始的,而是从斯瓦特开始,已经算中期了,一开始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后来通观展览才发现,前面都是在做铺垫。

铺垫什么呢?就是从今天开始放的图片开始,有一个链条:斯瓦特---克什米尔---尼泊尔--东印度造像---西藏造像

也就是说影响藏传佛教造像的区域与艺术有4:1斯瓦特,2克什米尔,3尼泊尔,4东印度,所以后面藏传体系的造像会很多,但藏传造像在整个佛造像中所占比例涉及密教的东西太多,我们只做了解即可

前面杨秉坤老师已经做了精要的斯瓦特造像介绍,那我们就先来说斯瓦特造像

斯瓦特指今巴基斯坦的斯瓦特河谷地区,位于印度河上游。本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家在这一地区发掘出一些佛教造像,这些造像风格一致,明显承袭了犍陀罗造像的遗风,但是在艺术水平,手法和制作工艺上又与犍陀罗造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西方学者便以发掘地名之为“斯瓦特造像”。

斯瓦特造像最早出现,相当于我们历史上的唐朝了,之所以成为造像中心,归纳了下3个原因:

首先,斯瓦特靠近古犍陀罗(今白沙瓦),也就是犍陀罗艺术的中心,犍陀罗艺术曾在此有长达数百年的影响,这样的影响足以使犍陀罗艺术深深地根植于这块土壤上,从而成为斯瓦特造像艺术的源泉。

第二就是斯瓦特位于印度河上游,为河谷地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必然带动该地区经济的繁荣,为造像艺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最后是宗教上的原因,这点很重要。

史料记载,历史上斯瓦特河谷出现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名叫乌仗那。其国奉佛,我国西行求法的僧人中不少人曾游历其国,对其佛教发展状况作了详细记录。法显记载其国有500座伽兰,皆为小乘学;玄奘记载当时伽兰达1400所,大多荒芜,僧尼18000人;慧超记载“僧稍多于俗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藏和印度的材料表明,此地是印度晚期密教——金刚乘的发祥地,在印度晚期密教中声名显赫的因陀罗部底大师就是此国的国王,并传为金刚乘的创始人;8世纪中来我国西藏求法的莲花生大师就是他的儿子。由上可见,期瓦特造像中心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着深厚的宗教、艺术和经济基础的。斯瓦特造像主要2种:佛、菩萨,都带犍陀罗造像遗韵。

佛像:一般头部浑圆,大耳垂肩,面庞方圆,高鼻深目。顶部肉髻硕大而平缓。身着通肩大衣,衣纹起落明显,衣褶甚多,胸部以下呈不均匀U形分布,整体给人衣质厚实,沉重之感。双膝结跏趺坐,右手触地印,左手结施无畏印,手势自然亲切,不象后来佛像手印的完全程式化。佛座为须弥座(台座)形式,佛座两侧各有一狮子蹲踞;狮子造型古朴,象征佛陀的威严和伟大。这些艺术特征无不体现出犍陀罗艺术的样式和风格。

和佛像一样菩萨像体现的传统艺术特色也十分突出。

菩萨像:头戴花冠,顶部是一个扇形的装饰物。这种扇形装饰是斯瓦特菩萨像的常见形式,来源于犍陀罗式菩萨像头饰。

我们如果翻检国外出版的有关犍陀罗艺术画册,不难看出他们之间明显的继承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