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六、对外交流影响: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七、对外交流的途径:(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
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知识整合]一、古代与东亚的关系:1、与日本的关系2、与朝鲜的关系3、中华文化圈二、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1、与东南亚的关系2、与印度半岛的关系3、华侨开发南洋三、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1、陆上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3、郑和下西洋4、与欧洲的关系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重点突破]一、时代特征:时期秦汉隋唐明清时代特征方向单向性为主(输出多) 双向性双向性内容应用性技术为主除技术外、有制度、文化有反侵略(新)交通陆路为主水陆并重海路为主地位“东亚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 逐渐衰落范围广(远及欧洲) 更广(远及非洲) 逐渐变小形式多样(使节、经文交流) 更多(还有留学生) 更多(多“反侵略”)政策开放开放开放→闭关二、中国古代外交途径有哪些?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有哪些?1、外交途径:(1)政治:政府间往来(2)经济:经贸交流(3)文化:技术交流(4)军事:战争2、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1)政治环境:稳定(2)经济:领先(3)交通:发达(4)航海技术:进步(5)政策:开明。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注:清代关于西藏地区的知识点较多,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派驻藏大臣,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亦叫金奔巴瓶制)。
近代晚清政府基于海防需要,于1883年将台湾设为行省,首任巡抚:刘铭传。
二、民族融合1、特点:①范围广:黄河流域→大江南北、全国范围;②程度深: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和少数民族汉化→形成新的民族回族;③规模大: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各民族间的融合,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融合;④影响深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基础;⑤中心内容: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封建化,经济上农耕化;⑥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2、基本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如汉、唐、元、清;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如北魏孝文帝改革;③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如文成公主进藏,俺答汗与明修好;④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如班超经营西域;⑤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如生产工具,经验技术的推广,边境榷场(宋)和互市(明);⑥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关系。
3、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三、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1、古代的对外交通(1)陆上丝绸之路①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出兵大败匈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
西汉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路,至疏勒会合。
越葱岭,往西南先后可达大月氏、安息、大秦,往北可达大宛、康居。
两汉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大秦安敦王遣使来汉)。
②唐朝时,打败西突厥,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从长安出发,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从青铜器时代就已经有所涉及,但具体特征则要等到春秋战国之后得到完善,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特有的国际文化,至今仍有影响力。
首先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基本上是以商业交往为主。
从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可以看出,当时各国都以乘势而起,经商为主的交往。
彼此间的商业往来也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除了非常少的贸易之外,大多数商业往来采取的是以人物的形式进行买卖交易,如今还可以从中国东部和西部各地的古墓和古遗址中见到一些商业交易的遗物。
其次,中国古代也有一种特殊的外交关系,那就是礼数的形式。
在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交涉和国际会谈多以礼数为主。
除了以礼数形式进行的外交交流外,中国古代也开始研究外国文化,礼数仪式也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外交礼仪。
此外,中国古代也有一种特殊的外交方式,那就是“使臣”。
在战国时期,实行了“使臣”制度,把一个国家的代表派出去参加另一个国家的仪式。
这种外交方式的出现,使得多国之间的外交交流更加频繁,也促进了多国之间相互洞察的了解。
最后,中国古代也有一种特殊的对外交往方式,那就是“胴义”。
初中历史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知识点
初中历史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知识点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国空前强大,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朝鲜、日本、越南等近邻。
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史实:(1)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及人员往来(2)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3)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海上丝绸之路(4)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时,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未果而还。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通汉。
这是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
特点:以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有官方、民间等途径,官方是主要参与者;以陆路为主。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政治稳定,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大都会,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史实:(1)朝鲜:留学生、商旅,学习唐文化、手工技术(2)日本:遣唐使,留学生,重要人物(吉备真备、鉴真),政治制度(大化改新),京都建筑,文字,生活(3)印度:以佛教为纽带,遣使,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玄奘和义净(4)西亚:波斯,遣使、国王和商人来华。
大食,唐高宗时与中国通使,造纸术传到大食。
特点: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四:双向交流,宋元时期史实:(1)北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政府在广州等地设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首先,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之一是以和平为主导。
中国古代一直以来有一个“和为贵”的外交思想,强调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
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多次体现,例如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航海,以及汉朝的丝绸之路等。
中国古代对外的交流往往是基于友好、互利、平等的原则,并重视维持和平稳定的局势。
其次,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规律之一是以文化交流为主导。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文化底蕴深厚而闻名于世,对外交流时常借助文化传播来促进友谊与合作。
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重要的贸易通道,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以及文学、哲学、医药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传到了其他国家。
第三,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礼节和仪式。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也注重外交礼仪的执行。
对外交流中,中国往往会对来访的外国使节进行隆重的接待仪式,包括拜见帝王、赠送贵重礼品等。
这不仅是对客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庄重和底蕴。
第四,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规律之一是以贸易为基础。
中国是古代世界的重要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制造技术。
对外交流中,贸易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和内容。
通过贸易,中国能够获取其他国家的珍稀物品和资源,同时也能够将中国的商品流通到世界各地,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
最后,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规律之一是循序渐进。
中国在对外交流中往往会采取逐步开展交流的方式,从最初的友好往来到贸易合作,再到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深入合作。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有助于增强相互信任,并稳定外交关系。
总之,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体现了中国民族的独特性和中华文明的魅力。
和平、文化、礼节、贸易以及循序渐进等都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重要特点和规律。
这些特点和规律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今天的国际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
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出现了中外交易往来的现象。
夏朝时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
促进了外国商人和贸易的开展,把外国商人纳入国内法律秩序之中,并实
施定期商船活动。
汉代时期,对外交往日益活跃,政府成立了外国宗法等
机构,设立了“驻外太守”制度,以督察外国情况及控制外国商人的活动。
汉代后期,外交更加活跃,出现了西汉的“和为贵”政策,为中外贸易开
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唐代时期,六朝时期已经完成了封建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水平达到了
一定的高度,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进行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打下了基础。
唐朝重申了“天下大同”的理念,积极地推动了内与外的文
化沟通,促进了海外商贸往来,拓宽了中国与外国的交流领域。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的外交史上有很多做出的贡献,它不仅曾经改变了世界史,
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
在多年的经历中,中国古代外交研究已经
开发出明确的特点及规律,并最终发展成中国自己的外交模式。
首先,中国古代的外交最明显的特点是地域性。
由于几千年来,中国
古代外交活动限于本国的疆域之内,因此外交活动的焦点也一直处于本国
的边界,着重维护本国领土的完整和稳定。
其次,中国古代外交活动的礼仪特点也是有目共睹的。
从商周时期的《汉书·外戚传》中可以看出,外交活动的礼仪有抑扬顿挫、分明对称的
特点,表达了古代对礼仪的讲究。
此外,以和平为主的外交态度也是中国古代外交的重要特点之一、在
古代,外交活动一般都是以和平方式进行,使用和平的手段维持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
最后,中国古代的外交一般具有传统性。
外交活动有着稳定的传统,
古代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在外交活动中的作用,如外交使者抵达时候的仪式,使用礼物向对方表达善意等,都可以见到传统文化在外交活动中的调剂作
用及影响。
总之,从上述几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外交活动具有明显的特点和
规律。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01【时空坐标】02【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包括国家间的政治交往和人员往来,还包括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由于国家经济、军事、文化及统治者施政方针的影响,历朝历代所奉行的对外政策都别具特色。
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兴起于秦朝及两汉时期,兴盛于唐宋,到明清时期逐渐萎靡。
对外交流尤其凸显在经济贸易上。
从地区上看,中国古代同各国的交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先是从周边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随历史推移,交往范围呈辐射状扩大。
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皇帝为外交核心:在古代中国,皇帝是外交的核心,所有与外国的交流往来都由皇帝来主导。
这体现了中国皇权统治的特点,外交事务全权由皇帝掌握。
2.使节交流:古代中国通过派遣使节与外国进行交流。
使节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国家的意图和政策,以及了解外国的情况。
使节一般由贵族或文臣担任,具备一定的政治与外交能力。
3.朝贡体系:古代中国通过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亲密的外交关系。
朝贡是指其他国家或民族向中国皇帝进贡,并与中国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
朝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的周边稳定,并加强了本国的国际地位。
4.文化输出与吸纳:古代中国通过对外文化输出与吸纳,推动了与外国的交流。
中国的儒家文化、佛教、哲学、科学等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国也吸收了外国的一些文化和技术。
5.边境管理与防御:古代中国注重边境的管理与防御,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修建边境城墙、设置关卡、增设边防部队等措施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的外交往来以皇帝为核心,通过使节交流、朝贡体系、文化输出与吸纳、边境管理与防御等多种手段来增进与外国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一、多元化的外交政策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之一是多元化的外交政策。
古代中国在与外国交往时,不仅与周边国家保持着密切的交流,还与丝绸之路沿线的西方国家、东南亚国家以及朝鲜半岛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往来。
这种多元化的外交政策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开放和包容态度。
二、和平共处的原则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之二是和平共处的原则。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是和平共处,强调国与国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和矛盾。
中国古代通过与邻国签订和平条约、互通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维护了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三、礼仪之邦的形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之三是礼仪之邦的形象。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将其作为对外交往的重要手段。
在外交活动中,中国古代官员会严格按照规定的礼仪程序展开外交活动,以展示中华文明的高度和国家的尊严。
礼仪之邦的形象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认可。
四、文化交流的推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之四是文化交流的推动。
中国古代积极推动与外国的文化交流,通过外交活动向其他国家传播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例如,中国古代向周边国家传播了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并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到了西方国家。
这种文化交流的推动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外交活动。
五、权谋外交的运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之五是权谋外交的运用。
中国古代外交活动中普遍运用权谋手段,以实现国家的利益和目标。
例如,中国古代常常利用婚姻联姻、赠送珍宝和宴会款待等手段,拉拢邻国建立友好关系;同时也会采取军事行动或经济制裁等手段,以维护国家的权益。
这种权谋外交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互利共赢的合作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之六是互利共赢的合作。
中国古代在与外国交往时,注重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同时,中国古代还与其他国家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影响1.条件:(1)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社会基础;(2)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客观条件;(3)统治者的政策包括开明和落后的政策,是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观条件。
2.影响:在古代,对外交往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也因此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慨况和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特征:对外交往不够发达。
2.秦汉时期到元朝,特征:中国处于世界领先,积极推行对外交往,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的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西传)。
(1)秦汉时期:开发积极的对外交往;中国文化圈开始出现。
(陆上丝绸之路发达)慨况:东亚:朝鲜:政治:两汉时期,使节往来(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经济:朝鲜的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和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文化:“辰韩”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被称为“秦韩”。
日本:政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汉光武帝时倭国“谴使奉献”;经济: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1784年,在日本出土“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南亚:越南:经济:越南的象牙犀牛和珍珠输往中国;中国的铁梨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张骞出西域为中外交往即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印度:文化: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
(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西亚:安息:经济:在中国和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欧洲:大秦: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没有到达大秦(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公元166年大秦王谴使来华,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2)隋唐时期,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空前,中国文化圈形成。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包括国家间的政治交往和人员往来,还包括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由于国家经济、军事、文化及统治者施政方针的影响,历朝历代所奉行的对外政策都别具特色。
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兴起于秦朝及两汉时期,兴盛于唐宋,到明清时期逐渐萎靡。
对外交流尤其凸显在经济贸易上。
从地区上看,中国古代同各国的交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先是从周边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随历史推移,交往范围呈辐射状扩大。
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历史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
历史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外交政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涉及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你介绍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包括其特点、原则以及对外交往的方式。
一、古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一直强调和平与和谐,主张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避免战争和冲突。
这一原则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的外交史,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百家争鸣、和平共处的局面。
其次,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强调礼仪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和谐的重要因素。
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也始终遵循“礼尚往来”的原则,重视与他国的交往礼仪,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
最后,中国古代外交政策注重实用主义。
无论是与各国的联盟、外交婚姻还是经贸关系,中国始终坚持实际利益和国家战略的考虑。
古代中国善于运用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保持自身的独立和发展。
二、古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有几个重要的原则。
首先是“以邻为壑”。
中国一直主张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以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
中国历史上对周边国家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包括结盟、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以实现和平共处。
第二个原则是“敬天敬国”。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强调对天命和国家尊严的尊重,将国家的繁荣和安危与天命紧密结合。
这种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态度和方式,使中国始终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仁义”。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追求以仁爱和正义为基础的交往,强调国与国之间的道义关系。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巨大,即以仁义为本的方式架构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框架。
三、古代中国外交的方式中国古代外交政策采取了多种方式与外国进行交往。
首先是通过使节交流进行外交。
古代中国派出使节团队出访他国,与他国的君主和政要进行会谈和交流。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传递自己的外交意愿和国家政策,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和平主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之一就是坚持和平主义原则。
中国古代国家主要通过婚姻联姻、使节往来、贸易交流等方式进行外交往来,而且在外交活动中的主导思想是"和为贵"、"以和为贵"。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在对待邻国和异邦的态度上往往是采取宽容、包容的立场,力图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外交问题。
二、礼仪外交:中国古代的外交活动中非常注重礼仪,尤其是谈判和使节的接待中。
外交活动的双方都要严格遵守礼仪,如按照等级行使礼仪、互相赠送贵重礼物等等。
礼仪在中国古代外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双方的尊重和好意,有利于外交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三、贸易交流: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贸易交流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
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与东亚、中亚、印度等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从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济资源。
同时,古代中国也向外国输出了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产品。
四、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在对外交往中非常注重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系统,其中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积极向外国宣传和传播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互相借鉴、融合的局面。
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五、互相影响: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不仅仅是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有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古代与各个外国的交流过程中,吸取了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传播也对邻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国家。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主要有和平主义、礼仪外交、贸易交流、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国家在对待外交关系中的务实而和善的态度,以及与邻国和异邦保持友好合作的愿望。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古代对外交往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4)1972年,中日建交 3.20世纪90年代 1997.7.1 香港回归 1999.12.20 澳门回归 意义:洗血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
了重要的一步
4.21世纪(新世纪)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承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3)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根本);
统治者的妄自尊大; 表现:只开放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
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 影响: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
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5.从唐朝到清朝我国对外关系的变化: 由开放到闭关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西汉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
欧洲(大秦) 条件:张骞通西域
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对外交通路线特点: 以陆路交通为主
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唐朝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1)玄奘西行
时间:贞观初年
贡献:带回大量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
6.留给我们的启示: 开放则国兴,闭关则国衰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时间: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在国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对外交往[课件]
立与主权斗争中处于孤立的地位。
③作用:中国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并创造性地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求同存异”原则。
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 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 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 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 中国和日本分别 “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 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 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 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 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Ⅰ-30. 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 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 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 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 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 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二、近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事件/政策
时间
影响
列强侵略中国, 1840年-抗日战 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
签订一系列不 争前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平等条约
抗日战争
1931-1945年 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 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 和解放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提高 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包括国家间的政治交往和人员往来,还包括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由于国家经济、军事、文化及统治者施政方针的影响,历朝历代所奉行的对外政策都别具特色。
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兴起于秦朝及两汉时期,兴盛于唐宋,到明清时期逐渐萎靡。
对外交流尤其凸显在经济贸易上。
从地区上看,中国古代同各国的交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先是从周边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随历史推移,交往范围呈辐射状扩大。
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
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人。
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途径在各个时期大致都相同,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
主要表现在经济贸易往来、政治交往、科技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及战争。
而交往的特点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唐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汉朝至唐朝,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
二、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为主流。
例如两汉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唐代对外关系发达,同亚洲国家交往频繁,对彼此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
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时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来大都,泉州港异常地繁忙。
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三、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促进了我国和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大的特点是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重礼仪和友谊,进行平等友好交往为主。
从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规律。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这些规律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外交启示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