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意识的功能区分及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物馆意识的功能区分及培养

——以长沙简牍博物馆“市民文化遗产讲堂”为例

近年来,长沙简牍博物馆立足湖南,开办了市民文化遗产讲堂,主要讲解长沙历史风土人情、湖湘文化、简牍历史、艺术书法、文化遗产等,为公众提供了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的机会,在博物馆意识培养与开发方面走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些讲座在博物馆意识功能方面有多层次的反映。如何把握博物馆意识?从它的属性或者功能区分上来认识,可能是更为理性的思考方式。

一、博物馆意识功能区分

1.历史意识

文物本身只是人类与自然历史的一种“物化”表现,它的背后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事件链”,附加着丰富而极具韵致的情感因素。“在人类历史智慧的提升中,人类历史记忆及记忆的物证的意义与价值就凸现出来了。”历史意识是博物馆意识的内在核心。

无论是那些具备里程碑意义、审美价值文物,还是那些反映人类和自然历史上衰落、腐朽、倒退、消亡等现象的典型物件,它们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认知价值,构成了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和丰富性。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有一种跨越时空审视这些“历史遗存”的思维观念和方式。公众的历史意识是博物馆意识的有力增长点和重要内涵。

2.主体意识

博物馆不是堆放“杂物”的仓库,博物馆展陈有其陈列的主题性,陈列方通过考

究、取舍、鉴别和评价等手段使展品得到有序的陈列。而作为参观方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陈列内涵、关联、渊源、规律等方面予以“揭示”。这些“展陈”与“揭示”的正确和讹误、深刻和肤浅以及题旨的远和近、艺术的精和粗等,都决定于各自主体性。公众对长沙简牍博物馆举办的讲座产生普遍的兴趣,尤其是学生和离退休人员。同时,每期讲座后,观众都主动提出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展示公众主体意识逐步走向自觉。

3.审美意识

博物馆美学除了运用美的形式,传播美的内容和实现审美教育外,还需要从参观公众的意识和心理上展现,从而形成博物馆参观主体与客体间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可以从多种方式展开,长沙简牍博物馆“市民文化遗产讲堂”在公众意识和心理层面上,充分展现了主、客体之间的这一互动联系。“简牍文字”“建筑艺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讲座,从经验层面上丰富和完善了公众的审美知识水平,使公众在感官享受的同时,展开精神上的想象,进而在情趣和情感上赢得更持久的审美意识。博物馆审美意识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了博物馆意识,是博物馆意识走向具体、深刻的有力方式。

4.民族意识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国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无不带有民族特性的烙印。公众对于本民族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普遍的认同。根据调查表明,公众希望听到的讲座排名靠前的主要有:湖湘建筑形式与特点,中国古代汉字,中国古代兵器,中国民族艺术,有关湘绣及菊花石的内容,湖湘文化等,这些讲座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为博物馆意识的展开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思考路径。民族意识的提炼在博物馆哺育社会、教化社会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博物馆意识认知的精髓是民族意识。

5.“符号”意识

博物馆陈列大多数是物化的“展品”,虽说有“人化”的痕迹,但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这些独特的语言种类众多,有雕刻精美的青铜纹饰、有简牍文字流变中的三国简牍书法、有异彩纷呈的款识等,我们把这些不同的语言统称为“符号”。这些“符号”有各自不同的阐释系统,这些特定的“符号”系统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场景意识和理论素养,因此公众的“符号”意识除了自我吸取外,专家的解读和阐释显得更为谨慎。

二、博物馆意识的培养

博物馆意识的培养有许多经验性的实例,通过借助于当地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宣传优势,进行文博知识讲座,开展征文、答题、竞赛、书画笔会等活动,向市民介绍城市历史沿革、博物馆藏品以及藏品背后的故事、历史典故等,在博物馆意识培养方面有直接的作用。

除了这些具体的外塑博物馆意识的措施外,如何从深层意义上内塑博物馆意识,需要提供实然环境,给予更多学理上的关照。公众博物馆意识的增强不是单纯的接受状态下的结果,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公众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增强博物馆意识。

博物馆必须着眼于长远,实行大众化的教育,培养公众的博物馆知识涵养,增加人与人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避免知识鸿沟的扩大,使公众的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致,直至获取公众的情感认同,从而使博物馆文化走向大众、深入大众、渗入大众文化。具体意识培养中,我们可从这些方面考量。

1.文化对比中的意识培养

地域文化对比方面,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生活在同一文化圈内,对它的

特点体验没有文化对比中来得强烈。区域对比是认识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博物馆举办展览时,陈列主题的提炼与深化,是博物馆意识集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外文化对比方面,中国博物馆在大众生活理念和作为社会人的教育上,和中国蕴含的知识量还存在很大的不对等。博物馆是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过去时态的博物馆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种,“在美国,大量存在并积极发挥作用的是展现美国社会百态的博物馆,农庄可以成为博物馆,礼仪、移民、摇滚乐、艾滋病等主题也可以成为成功的博物馆范例,这种博物馆教育理念在西方被称之为‘泛生活化’,即指一切于生活有益的角度都可以也应该在博物馆中予以呈现。这种本着充实人生的教育态度,也越来越成为当今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泛生活化”的意识与大众化生活有密切的关联,是博物馆意识最大范围推广的有效途径,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博物馆提供的是一种生活意识的转变,而不是生活的必须。主题方面、展现方面、培养立意都是自然的流露。同时,民族情感意识也在文化对比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2.文化空间中的意识培养

博物馆意识的地区化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内容。各具特色的文化遗存、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独特韵味的资源都是可开发利用的优势文化资源。针对区域文化研究中的特性,从本地公众博物馆意识开始,进而扩大公众博物馆意识的宣传源,形成公众博物馆意识的共进发展,以本地带动周边,以周边带动其他区域文化空间。这样可以避免博物馆讲解的单一性,也是博物馆意识真正公众化的一种有力表现。

在打造自己的文化空间时,应在多样性、包容性、创造力上下功夫。以某个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