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例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变化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2例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变化规律研究

作者:许大剑李跃华赵翠萍等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2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门诊和病房就诊的302例抑郁症患者入组,通过中枢神经递质分析系统(SET),分析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结果 302例抑郁症患者脑内各神经递质水平的低下、正常、亢进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抑郁症;中枢神经递质分析系统;脑神经递质;平衡关系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04.006

中图分类号:R277.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4-0012-03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境障碍,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存在多种假说,其中以脑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最为深入,但就这一假说而言,其内部也存在着诸多不一致的观点。基于中医学“亢则害,承乃制”的亢害承制平衡思想,笔者尝试从中医学角度思考西医抗抑郁治疗的理论基础和药理基础。本研究利用中枢神经递质分析系统(SET)脑功能仪观察抑郁症患者脑内强抑制介质(INH)、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强兴奋介质(EXC)6种神经递质的变化,探索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之间的变化及其平衡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考2001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作为诊断标准[1]。(1)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观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2)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症状):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念头或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质量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3)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4)病程标准:①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②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1.2 评定工具

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作为评定工具。HAMD量表24项评分≥20分[2]。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自愿同意参加研究,尚未服抗抑郁药物或曾服用但已停药1个月的原发性抑郁症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伴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血液等疾病患者;继发性抑郁发作者;1年内有酒精和药物依赖者及入选前4周内曾服用抗抑郁药物者。

1.5 一般资料

302例均为2008年5月-2011年7月在本院老年病门诊和病房就诊的抑郁症患者,其中男78例,女224例,年龄19~88岁,平均年龄(59.7±15.4)岁。经统计,INH、5-HT、Ach、DA、NE和EXC水平在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6 观察方法

1.6.1 检测指标及仪器统一使用北京太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QDBS2032定量数字脑电图仪及北京太阳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SUPPRETE(SuPEEGTechnology)脑电分析软件(版本SET2227.

2.5),进行脑电超慢涨落分析,通过基线频S谱线展示脑内神经递质振荡反应,获得有关脑内神经递质活动的信号,计算出患者脑内全脑平均的及各个脑区导联的INH、5-HT、Ach、DA、NE、EXC的激活相关值。正常脑神经递质参考标准值是将测得的频谱与所建立的频谱库比较,得出的一个相关数值,表示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浓度;数值的大小以绝对值为准,正负号代表各种神经递质激活频谱的相位性。

1.6.2 电极安放及脑区分布记录电极安置按照国际通用的10-20系统电极安置法(每个电极与邻近电极离开10%~20%的距离)安置于头皮FP1、FP2、F3、F4、C3、C4、P3、P4、

O1、O2、F7、F8、T3、T4、T5、T6部位,另在头中线上放置FPz、Fz、Cz、Pz 4个电极,FPz位于FP1、FP2之间的头中线前部,以两耳垂Al、A2为参考电极,见图1。各脑区平面示意图见图2。

3 讨论

从上述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分析可知,抑郁症患者脑内任一种神经递质水平可以是低下、正常或者亢进,提示抑郁症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类型抑郁症脑内神经递质变化有其自身的特点。

目前研究者也逐步趋向于这一观点[3-5]。但抑郁症在具体分型上一直存在争议,如有研究者曾试图将抑郁症分别按5-HT或NE功能的不足分为5-HT型和NE型[6],但后来发现这两种神经递质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放弃了这一按神经递质分型的提议。临床上,抑郁症患者如果经过一种抗抑郁药物足量疗程治疗无效,换为其他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物,仍有30%~50%的可能有效[6],其原因即和抑郁症的多型性以及脑神经递质之间关系复杂性有关。

本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5-HT和DA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5-HT不但能抑制中脑边缘和黑质纹状体DA活性,可能还直接抑制纹状体DA释放[7]。通过比较可发现,二者平衡关系发生了改变,由正常的抑制关系变为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Ach与NE呈显著正相关。Ach和NE共同维持大脑的学习和记忆功能,中枢Ach功能不足可发生认知损害[6],而NE在记忆保持方面起重要作用[7-8]。二者平衡发生改变偏于低下时,反映在抑郁症患者身上则出现记忆力下降。本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INH与EXC呈显著负相关。INH是抑制性神经介质,主要为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EXC是兴奋性神经介质,主要为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平衡,而在抑郁症患者身上,二者的平衡发生了偏移,呈负相关。

抑郁症有多种类型,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之间存在着的是平衡的失调,而不是单纯的某种或某些神经递质的低下或亢进。而目前西医临床中所有的抗抑郁药物都是通过增加突触间隙某一种或者两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利用率来发挥作用[9-10],在这种治疗思想指导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纠正原有平衡失调的同时,又带来新的平衡失调。如所有抗抑郁药物都有可能诱发躁狂或加重双相快速循环的发作[6]。

中医学治病讲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入手,以恢复人体生生之气,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即包含了这一深刻的思想。中医学没有“抑郁症”这一病名,对其相似症状的论述散见于“郁证”等论述中。郁病初伤气分、久延血分、终成郁劳沉疴。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郁则气不周流而湿聚痰生,郁久则化热伤津;外有痰湿阻滞经络,内有郁热耗损津液,脾气因损,生化乏源,病渐入于血分,气血俱亏;后天之本既虚,则先天之精亦不得涵养,终成诸虚劳之候。故对抑郁症的治疗,首重“治神”,次及“调身”,所谓“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临证指南医案》)。整体把握,辨证论治,从而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9.

[3] 罗海鸥,杨明会,赵宏,等.抑郁症患者神经递质脑超慢涨落图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4):347-3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