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bf85e1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7.png)
差序格局读后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学著作,其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一种精妙概括,它为我们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运行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费孝通先生的论述中,差序格局就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这个圈子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势力、地位和影响力。
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格局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西方,团体是有明确界限的,成员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而在中国,关系则是从自己出发,像蜘蛛网一样,由亲及疏,由近及远。
这种差序格局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道德标准并不是普遍适用的。
对自己亲近的人,道德要求可能会宽松一些;而对关系较远的人,则可能更加严格。
例如,对家人的过错可能更容易包容,而对陌生人的不当行为则可能更加苛责。
这种亲疏有别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评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且,在差序格局中,公私的界限也相对模糊。
对于一个人来说,为了自己圈子里的人的利益,可能会牺牲更大范围内的公共利益。
这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普遍公正、公平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冲突。
在家庭关系中,差序格局的影响尤为明显。
在中国的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并非平等,而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秩序。
这种等级秩序并非是绝对的压迫,而是基于一种责任和义务的分配。
长辈对晚辈有抚养和教育的责任,晚辈则对长辈有赡养和尊重的义务。
在这种差序格局下,家庭的稳定和延续成为了重要的价值追求。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家庭关系也面临着挑战。
个人主义的兴起使得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家庭中的差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在社会交往中,差序格局也体现在人情关系的重要性上。
中国人讲究人情往来,通过互相帮忙、送礼等方式来维系和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6af2225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15.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尤其是其中关于“差序格局”的论述,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就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编织得错综复杂。
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的横竖线条,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一圈地往外推。
以“己”为中心,就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里,激起的涟漪就是和自己关系远近不同的人。
我想起了老家村里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差序格局的生动体现。
我们村有个张大爷,他可是村里的“万事通”。
谁家有点啥事,都爱找他说道说道。
张大爷自己家里有几亩地,农忙的时候,他最先想到的是叫自己的儿子、儿媳回来帮忙。
这是最里层的那圈“波纹”,血浓于水的亲情,没得说。
然后呢,他会喊上住得近的侄子侄女们来搭把手。
这就算是第二圈的“波纹”了,虽然比不上亲儿子亲儿媳,但也是自家人,帮忙也不含糊。
等到人手还不够的时候,张大爷就得去村里找其他邻居帮忙了。
这时候,他就得挨家挨户去说好话,送点自己家种的蔬菜啥的,算是表示感谢。
这一圈圈的关系,可不就是差序格局嘛!帮了忙的邻居,张大爷心里也记着这份情,等人家有事的时候,他也会主动去搭把手。
再说村里分地的时候,那也是差序格局在起作用。
村支书在决定怎么分地的时候,首先得考虑自己家族的利益,毕竟那是最亲近的一群人。
然后再平衡一下其他家族的情况,尽量做到大家都能接受。
要是谁家因为分地的事儿闹了矛盾,那也是先找自己家族里有威望的长辈出来调解。
调解不了,再去找村支书。
这里面的关系,细细琢磨,真的是差序格局的真实写照。
还有村里办喜事的时候,那场面更是把差序格局体现得淋漓尽致。
主家会先请自己的近亲来帮忙操持,比如准备酒席、招呼客人。
然后再请一些关系稍远但平时也有来往的邻居来帮忙打杂。
酒席上的座位安排也有讲究,近亲肯定是坐在最重要的位置,关系远一点的就往后排。
送礼的金额也不一样,近亲送得多,远亲或者邻居就送得相对少一些。
但这并不代表关系就不好,只是在差序格局里,亲疏有别,表达的方式也不同。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https://img.taocdn.com/s3/m/eab2aef8168884868662d628.png)
《差序格局》读后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差序的。
差序这个词的意义不好完全解释,但给人的感觉是动态的、可变的。
事实上乡土社会正是一个边际模糊的形态。
这种差序格局的影响是巨大的。
比如说,汉语的深奥广博有很大一部分便受此影响。
对于生长于团体意识很强的西方的语言来说,汉语需要多得多的语境。
西方语言中,“家”是住所,“家人”指的是关系最近的几位,“家族”则是可追溯几代的整个以姓氏连接的整体。
中文中,常用的就只有一个“家”。
这个“家”的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才可解读。
“这里是我家”是一个地方;“我家的”是一种从属关系;“这家公司”是一种量词和指代;“家家户户”指小单位的家庭;“大家”用以表示一个集合;“这家的东西”引申为商铺;更别说还有“教育家”“分家”“国家”这些用以指代人、财产、表达归属感的用法了。
同样的,在英文或其他西方语言中,你也难以找到“咱”这种可表示任意数量的人、“小子”这样爱称、谦称与蔑称集合、“衣冠禽兽”这般古今异义——的词语。
想要脱离语境而讨论它们的含义是不可能的。
而语境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背景。
如果被问“经常在家吗”,没有人会将“家”理解为自己的整个家族,或是自己的祖国,而是解读为“居住之处”“最小单位的三、四人家庭”。
而当某人的远方亲戚——甚至没见过面——取得巨大的成就时,他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我家的人”,听者也自然会把此处的“家”理解为以一切血缘、婚姻所联系的人的整体。
根源上的区别是社会结构的不同。
乡土社会没有明确的边界,没有规定过细节,只要是被创造且确实有用的自然会被接受。
而在不存在这样差序格局的社会中,棱角是分明的。
你想要自创什么,哪怕只是开个玩笑,都会有人指着定义告诉你:这上面规定得很明确,你那样不行,除非创造者是拥有权威的。
很难区分这两者的优劣。
差序的格局下,人人都可发挥,造物,而在吧这些杂糅的社会中,并没有谁会不适应。
西方社会则要求新的事物必须是严谨,自洽的。
钢架结构的屋子不可能再往上堆砖,而差序格局这样的黄土屋却对石头砖块无所谓。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290b84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77.png)
差序格局读后感《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经典社会学著作,其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差序格局,简单来说,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一般,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格局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我们常说的“五服”,就是这种差序关系的一种体现。
从自己往上数,有父亲、祖父、曾祖父等;往下数,有儿子、孙子、曾孙等。
随着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亲疏程度也在递减。
这种亲疏有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比如在家庭财产的分配上,往往是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子女获得更多。
在对待亲戚的态度上,关系亲近的走动频繁,关系疏远的则可能只是过年过节时才有所往来。
不仅是亲属关系,地缘关系在差序格局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一个村子里,同姓的人家往往会更加亲近,相互之间的帮助也更多。
而对于外姓的人家,则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隔阂。
这种基于地缘的差序关系,在乡村治理中也有所体现。
比如在处理一些纠纷时,往往会考虑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远近,而不是完全依据规则和法律。
在差序格局中,个人的道德观念也是有差别的。
对于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往往会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比如要求子女孝顺父母、兄弟之间要相互友爱。
而对于关系疏远的人,道德约束则相对较弱。
这也就导致了在一些情况下,人们会为了维护自己亲近的人的利益,而做出一些违背公共道德的事情。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相对稳定,交往范围也比较狭窄,大多局限于亲属和邻里之间。
这种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普遍的规则和制度。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逐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差序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亲属和地缘关系。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2418ff3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6.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它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乡土社会结构认知的新大门。
差序格局,简单来说,就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而这圈子的大小和能波及的范围,全凭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这让我想起了老家村子里的那些事儿。
我们村有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家都尊称他为李大爷。
李大爷家世代务农,勤劳朴实,在村里积累了深厚的威望。
村里但凡有个家长里短的纠纷,或者重大决策,人们都会去找李大爷拿个主意。
李大爷就像是那波纹的中心,他的影响力一圈一圈地往外扩散。
他的子女们、亲戚们,自然是离他这个中心最近的一圈,能得到他最多的关照和支持。
而那些平日里与李大爷家走动不那么频繁的村民,虽然也在这圈子里,但相对就处于比较靠外的位置。
记得有一次,村里要修一条新路。
这可是关乎大家切身利益的大事,资金怎么筹,路线怎么规划,谁来负责监工,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
这时候,李大爷站了出来。
他先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召集起来,商量着带头捐款。
这几个儿子在村里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的行动自然带动了一大批亲戚朋友。
然后,李大爷又挨家挨户地去动员那些平时跟他家关系不错的村民。
就这样,以李大爷为中心,一圈一圈地,修路的资金和人力很快就有了着落。
在这个过程中,很明显能看出差序格局的作用。
李大爷的影响力从自己的核心家庭,逐渐波及到亲戚、朋友,再到普通的村民。
每个人在这个格局中的位置和所承担的责任,都因为与李大爷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有所不同。
再说说村里的王二叔吧。
王二叔是个普通的农民,为人老实本分,但家里条件不太好。
有一年,王二叔家的孩子生了重病,急需用钱。
王二叔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求李大爷帮忙。
李大爷二话没说,不仅自己掏了钱,还发动身边的人给王二叔捐款。
可捐钱的数额和帮忙的力度,跟对自己的亲戚朋友比起来,还是有所差别。
这并不是李大爷偏心,而是在差序格局中,关系的远近亲疏决定了帮助的程度和方式。
乡土中国第四五六章读后感
![乡土中国第四五六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367773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d.png)
乡土中国第四五六章读后感读了《乡土中国》的第四、五、六章,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就像嚼着家乡的老玉米,越嚼越有味,也越品越能咂摸出咱中国乡土的那股子深意来。
第四章讲的是“差序格局”,说白了就是咱们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像水面上的波纹一样,一圈圈往外扩散。
家里头的人最亲,然后是亲戚,再往外就是朋友、乡亲。
这事儿我一想,嘿,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咱们平时帮衬谁、照顾谁,都是看亲疏远近来的,跟扔石子进水里,那一圈圈的涟漪似的,亲近的先得好处,远处的嘛慢慢来,不着急。
到了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作者像是在拉家常,说咱们中国的道德观念,是围着个人转的,特别是家庭。
不像西方那样,道德标准好像个大尺子,到处都能量。
咱们这里孝顺父母、兄友弟恭,这些规矩都是为了自家好,为了家和万事兴。
我想起小时候,妈常说:“家丑不可外扬。
”这就是咱们私德的体现,自家的事儿自家解决,外人面前得光鲜亮丽的。
第六章“家族”这块儿更是说到心坎里了。
书中提到的大家族,可不是现在的小家庭能比的。
那时候一个姓氏下的几代人,同吃同住一起扛事儿。
这样的家族,力量大得很,但也容易闹矛盾。
想想那些电视剧里的宅斗情节,虽然夸张了点,但家族间的牵扯纷争,确实让人头疼。
不过家族也是温暖的港湾,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这种感觉现在真是越来越少了。
总之这几章读下来,我像是回了一趟精神上的老家,对咱们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乡土不仅仅是一片土地,它还承载着咱们的文化、情感和千丝万缕的人情味儿。
读《乡土中国》,就像是喝着家乡的井水,清甜又解渴,让人回味无穷。
乡土中国第四五六章读后感(1)读完《乡土中国》的第四、五、六章,心里头那滋味,就像喝了一碗老姜汤,热乎乎的又辣又暖。
费孝通先生这书,写得真好把咱农村里的事儿,说得透透的,明明白白的。
第四章里头,费先生讲“差序格局”,这词儿听着有点拗口,其实说的就是咱们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
就像扔石头到水里,一圈圈波纹荡开去,离石头越近的波纹越大,离得远的就小了。
《乡土中国》读后感 再论差序格
![《乡土中国》读后感 再论差序格](https://img.taocdn.com/s3/m/ff72f398227916888586d728.png)
再论差序格局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组成的网络,而这网络的每一个结点都附着了一种道德要素,并且有趣的是,这道德要素的“公”或“私”、“对”与“错”,都是相对的。
从内向外看,是公,是对的,而从外向内看,却是私的,是错的。
也就是说,每个人用自己的眼光,在以自己为中心且处在大格局之下的差序格局中看每一件事或做某一件事,公,私,对,错,都是相对的。
这便是费老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的中心论点了。
但是,再读此篇时,我不禁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乡土中国会在岁月的考验中选择差序格局而不是西方的团体格局呢?这就需要我们来深度剖析一下这两种最基本的社会格局了。
首先,团体格局的特点是界限分明,虽说一个人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的团体,但即使是这样,也比差序格局的界限明显的多了。
它要求,一就是一,是或不是,没有第三个选项。
做对了,应该赏;做错了;应该罚,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没有人情味”。
其实,乡土中国也是尝试过团体格局的,秦穆公时商鞅变法,将十至十五家结为一大户,相互检举,依律赏罚,虽成效显著,但最终商鞅死,变法止。
史书上给出的原因是触犯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利益,而这所谓的利益,说的明白些,便是贵族们因差序格局而产生的私心不能被满足。
我们再看差序格局,正如文中所述,它是攀关系,讲交情的。
所谓世态炎凉,正是因这差序格局的关系和交情,实在太捉摸不定了。
而差序格局的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核心是伦,即人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它是礼的基础,君臣、父子、尊卑、亲疏、长幼,都深深刻在每一个乡土中国的社会成员的骨子里,是不能乱的。
为何?为情。
中国人实在是太重情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选择差序格局的根本原因。
这情包含了太多太多,友情,亲情,爱情,恩情,等等,便是构成差序格局网络的原材料。
明白了这点,那么很多疑惑就都解决了:商鞅变法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安宁,但也使邻家之间相互提防,相互攻击,使原本和谐的邻里关系变得针锋相对,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其一;贵族之间因变法受到了共同的损失,形成了统一的保守派战线,这是导致商鞅被处死的直接原因。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2528cf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d.png)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1《乡土中国》我没有读之前心里就想乡土中国是一种以怎么样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我读完了《乡土中国》之后给我的答案是脑袋里出现一幅画面里面有的父亲和母亲辛勤劳动的背影和我家乡父老乡亲他们在田地里播种辛勤劳动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泪水悄悄的滑落下来打湿了我的衣服我开始想家人以及家乡的人民和山山水水了。
虽然农村没有像城市那么的繁华但有宁静清新的空气有朴素人民,灿烂的微笑待人友善,他们懂得珍惜生活和努力创造财富。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给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农村的一扇大门。
有人也许以为这本书写的早了,对于现在的情况很不实用,我觉得倒不是。
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到现在还闪烁着光辉。
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读过哪本社会学的著作在理论和语言上胜过这本薄薄的小书。
有人认为费孝通在这本书最主要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这两个概念。
我倒是觉得他的成果是把乡土中国的根子挖出来了,指出来为什么我们最近百年的变迁会如此之艰难。
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性是什么?先生在第一篇已经很好指出来了。
比如他就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
他也顺便比较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
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习,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是信用而不是法律。
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2费孝通先生是我敬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行行重重行行,以学术的名义,一生都在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81bbfe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0.png)
差序格局读后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探讨中国基层社会特点的经典著作,其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比喻为“差序格局”,就如同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这个圈子的大小和范围会依据中心人物的势力厚薄而伸缩变化。
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是最为重要的纽带之一。
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从自己到家庭,再到家族、宗族,这种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决定了人们在交往中的态度和行为。
比如,在家庭内部,人们会表现出极高的责任感和互助精神,而对于远房亲戚,可能就只是保持着较为松散的联系。
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差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重视亲情、讲究家族传承的文化传统。
同时,地缘关系在差序格局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人们往往以村落为单位聚居,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差序的特点。
对于近邻,人们会经常互相帮助、交流密切;而对于相隔较远的村落居民,关系则相对疏远。
这种地缘关系的差序,使得人们在生活中会更倾向于与熟悉的、关系亲近的人合作和互助。
差序格局还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这种格局下,道德标准不是普遍适用的,而是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有所不同。
比如,对自己的家人可能会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和宽容度,而对于外人则可能相对较为冷漠和严格。
这种“私德”为主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的相对薄弱。
在现代社会,尽管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差序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在商业领域,人们在合作时往往更倾向于与熟人或者有一定关系基础的人合作,信任关系的建立更多地依赖于个人之间的交情。
在社交网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差序格局的影子,人们会根据与他人关系的远近,来决定分享信息的内容和深度。
然而,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乡土中国读后感—论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论差序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e1ed205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e.png)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通过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对我国的乡土社会有了新的理解,虽然说自己生活在所谓的“城市”,但我依旧能从自己、身边人、城市看到那些农村人、农村社会特性的影子。
对于我国这特有的“土”的、乡土性的社会,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并为此自豪。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乡村及乡村人民,避免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偏见。
正如费孝通先生反驳城里人认为农村人“私”一样,这种原始的根源的一些特性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只是我们看到了或听信或者本来就抱有偏见而带选择性找“证据”说明农村人自私。
这是不公平的,也是站不住脚根的。
除此之外,在农村“愚”的问题上,我以前只觉得是教育设施、资源和机会等的缺失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悬殊,而费孝通先生指出了另一个思考方向,他提出面对面社群,用切实的例子向我们阐述了口头交流在乡村社会的实用性和文字交流的不必要性,这让我对“文盲”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
现在再重新思考为什么我们对农村人民有或多或少的偏见,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把自己优势的事物当成理所当然的评判标准,以此寻求优越感。
当然,我们始终心存他们的优良品德,他们真诚、勤劳、智慧,他们拥有很多我们在自己生活环境得不到的种种,就像千百年来都总有追求宁静、归隐山林的人。
于是,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放大那些我们内心认为的他们的“好”,平等看待我们都有的“坏”。
其次,要正确看待西方的“个人主义”,认真理解中国人自己的“自我主义”,学会借助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看待事物。
费孝通先生在文中以一捆捆的柴来比喻西方的团体格局,以一颗石头丢进水里“推”开的一圈圈同心圆波纹来比喻中国的差序格局。
而“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我们是以“己”为中心的,同时被一圈圈的关系围绕着。
费孝通先生在此引出三个观点:一、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二、孔子注重这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
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5c740a6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4.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好书,尤其是其中提到的“差序格局”,让我对乡土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把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而这圈子的大小和能波及的范围,全凭“己”这个中心的实力和影响力。
这与西方社会那种像一捆捆柴,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大不相同。
让我想起了老家村子里的那些事儿。
我们村有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叫李大爷。
李大爷年轻的时候是村里的支书,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在村里那是说一不二的人物。
他家有个什么事儿,甭管是盖房子需要帮忙搬砖递瓦,还是农忙时人手不够要找人搭把手,只要他言语一声,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都会放下自家手头的活儿,赶过去帮忙。
这时候,李大爷就是那个“己”的中心,他的影响力像波纹一样扩散开来,波及到了村里的很多人。
而村里的王二麻子就不一样了。
这人平时偷奸耍滑,名声不太好。
有一回他家的田遭了灾,想找人帮忙补种,跑了好几家,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也没几个人愿意搭理他。
在乡土社会里,一个人的品行和声誉,直接决定了他在这个差序格局中的位置和能获得的帮助。
就说每年过年的时候吧,按照村里的习俗,晚辈都要去长辈家里拜年。
大年初一那天,天还没亮,就听到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我跟着爸妈,一家一家地去拜年。
到了李大爷家,那屋子里挤满了人,都是来给他拜年的。
李大爷坐在炕上,乐呵呵地招呼着大家,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
而那些平时不怎么受待见的人家,门可就冷清多了。
还有村里分地的时候,那也是个能看出差序格局的场合。
村里有几块好地,大家都眼馋。
这时候,说话有分量的人,他们的意见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
那些在村里人缘好、家族势力大的,也能在分地的时候多沾点光。
像我们这种小门小户的,就只能捡人家挑剩下的。
可就算是这样,也没处说理去,因为这就是乡土社会里默认的规则。
我还记得有一次,村里要修一条水渠,需要各家各户出工出力。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20b80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19.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1因为不变,人际关系的稳定不变,因此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中自身总结明确提出得一个概念,用以区分西洋社会像成把、成扎、成捆、成挑的柴一般界限分明的团体——“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地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他用这样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中国农村的这种格局。
这种格局下的直接产物便是中国私德之盛行,西方社会都是先有了国家再有公民,先团体而后才个人;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在一亩三分地上,谁不能自食其力,只有在偶尔的特殊情况下或者一个人会需要其他人的帮忙,这远远不能构成一个团体的震慑。
因此西方人民有着一个共同的信仰叫耶稣,而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有一份用私人联系起来的道德,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到现今的中国式关系。
中国式的关系社会也可谓是这种格局下的鲜明例子,不同于西方连孩子与家长组成的团体中都会界限分明,中国社会则恰恰相反,是一个攀关系、讲交情的网络,而这个网络在差序格局中又是有伸缩能力的,因此小家庭的关系网小,大家族的势力强,也才会有“树倒猢狲散”这一类说法。
但这样的人际关系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则彻底被冲散,因为在每天遇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每天需要与从服务员、清洁工到快递哥的各色人等打交道的现代生活中,人际格局每天都在变动并且错综复杂,再不能像乡土社会这般保持着稳定的一圈圈的差序格局了。
因为不变,因此重视传统、重视经验,维系着长老统治。
农村生活像一个固定的模子,从日出而作到日落而息,从春天忙种到秋天忙收,从嬉戏垂髫到蹒跚老人,一天、一年、一生的日子都是这么过来的,这个模子从来没有变过,只有跳到这个模子里的人一代代更迭,一步步跟着前人的脚印走着同一条路。
这样,“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的老人就成了至高无上的权利象征,也即长老统治。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3a3c94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d.png)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乡土中国》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抽象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的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差序格局”了。
作者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开头中说到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
在中国,“私”引起的问题是很普遍的。
这一点,无论是在中国的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极为突出。
费先生举了几个例子,说虽然文人墨客把苏州比作中国的威尼斯,但苏州的河道是很脏的,大家什么都往里倒,因为小河是公家的。
再比如,几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厕所没有人去收拾清理……那么中国人真的天性自私、落后无能吗?其实不然,费孝通先生在文中举了南洋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中国人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来比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强。
其实,这里所谓的“私”的问题确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解释“私”的现象与问题?为了探究“私”的问题,作者把社会结构的格局也考虑了,这里有两个名词——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
西方的家庭通常指夫妻二人和未成年的孩子,如果夫妇二人没有孩子就一定不会用“家庭”这个词。
而我们中国的家庭就包罗万象了,七大姑八大姨叔叔侄子一家子,任何想要拉入自己圈子的人都可以是自家人。
例如,贾家的大观园中,可以有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从这就可见,西方团体格局界限分明,作者将其比作捆柴式;而差序格局则是界限模糊的,费孝通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投石击水,不出波澜,也泛涟漪”,投出去的石子是自己,周围泛出的那一圈圈的同心圆则是自己引起的社会关系。
即使是兄弟姐妹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社会关系,这个圈以自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扩,越大越远,圈子与圈子间也会有不同性质的交集。
这就是差序格局与西方团体格局的不同。
而在差序格局社会里,交情、人脉、关系似乎更重要。
所以每个圈子会因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就拿与朋友的交往来说,你在初中、高中、大学交的朋友时间与地点是不同的,但是在这个圈子里面,最靠近自己的可能是大学朋友,因为他们离你所处阶段相差不远,而初中、高中的朋友则会随时间流逝而记忆模糊——当然也不乏有那些感情真挚、牢固的朋友还在靠近“己”的波纹里。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8e42387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10.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好书。
尤其是其中提到的“差序格局”,更是让我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把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比作“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而这个圈子的大小则取决于中心势力的厚薄。
这让我想起了老家村里的那些事儿。
我们村有个叫老李头的,他可是村里出了名的能人。
家里种着好几亩地,还养了一群鸡和两头猪。
老李头为人热情,谁家有点事儿,他都愿意帮忙。
在村里,他的“圈子”就挺大。
比如说,村里有人要盖房子,人手不够,老李头一招呼,他那些平日里一起唠嗑、下棋的哥们儿就都来了,帮忙搬砖、和泥,干得热火朝天。
为啥这些人愿意来帮忙呢?一方面是老李头平日里待人不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村里,抬头不见低头见,互相帮忙那是常有的事儿。
这就像是那一圈圈的波纹,老李头在中间,那些帮忙的人就是他这一圈波纹里的一部分。
再说村里的王大妈,她是个热心肠的人,尤其擅长调解邻里纠纷。
哪家小两口吵架了,哪家婆媳闹矛盾了,只要王大妈一出面,准能给说和好了。
王大妈的“圈子”虽然没有老李头那么大,但在处理这些家长里短的事儿上,她可是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人们都信服她,愿意听她的劝,这也是她在村里的“差序格局”中的地位所在。
我还记得有一年夏天,村里遭遇了旱灾,庄稼都快干死了。
这时候,村里的几个大户人家站了出来,组织大家一起挖水渠,从远处的河里引水灌溉农田。
这几个大户人家在村里本来就有一定的威望和财富,他们一牵头,很多人都响应。
这时候的“差序格局”就体现得更加明显了,大户人家就像是那波纹的中心,他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应对困难。
而对于那些在村里没什么势力、比较穷的人家,他们的“圈子”可能就小得多。
有时候遇到点事儿,能帮得上忙的人也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被孤立了,在乡土社会中,总有一种基于乡情和邻里关系的互助存在,只是可能没有那么明显和强大。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 国》读后感——差序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e9029bb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3.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好书,尤其是其中关于“差序格局”的阐述,更是让我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把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而这个圈子的大小和范围则取决于自己的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等因素。
这种以个人为中心向外推展的关系网络,构成了乡土社会独特的差序格局。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小村庄。
在那里,差序格局的影响无处不在。
我们村有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家都叫他李大爷。
李大爷家里世代务农,为人忠厚老实,在村里有着极高的威望。
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李大爷来主持大局。
这时候,李大爷的“圈子”就发挥了作用。
比如说村里有户人家办喜事,新郎的父亲首先会找到李大爷,跟他商量婚礼的各项事宜。
李大爷呢,就会根据自己的人脉关系,帮着联系厨子、乐队,甚至是桌椅板凳的租赁。
在这个过程中,李大爷的“圈子”里的人都会积极响应。
厨子可能是李大爷的远房亲戚,乐队的头儿是李大爷的老友,而租赁桌椅板凳的商家也是因为看在李大爷的面子上给了最优惠的价格。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个人在这个事情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都是由他们与李大爷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的。
李大爷就像是这个“差序格局”中的核心,他的影响力一圈圈地扩散出去,波及到与他相关的每一个人。
再比如说村里要修路。
这可是个大事儿,需要大家齐心协力。
村长在动员大会上把这个事情一说,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整个村子的利益,而是自己在这个事情中的得失。
那些靠近路边的人家,想着路修好了自己出行方便,做生意也能更红火,所以积极性特别高。
而那些离路远的人家,就觉得自己没得到什么实惠,积极性就不那么高。
这时候,还是得靠李大爷这样的人出来说话。
他会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跟大家讲修路对村子发展的重要性,讲以后大家都会受益。
在他的劝说下,大家才会慢慢放下自己的小算盘,一起为修路出工出力。
差序格局读后感
![差序格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f60ce5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b.png)
差序格局读后感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其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让我深受启发,也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
差序格局,简单来说,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一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模式,与我们现代社会常见的团体格局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对亲属关系的描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的,就越亲近;反之,则越疏远。
比如,直系亲属如父母、子女,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往往要比旁系亲属更重。
这种亲疏有别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资源分配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体现。
而且,这种差序不仅仅局限于亲属关系,还延伸到了朋友、邻里、同事等各种社会关系中。
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相比,差序格局更具灵活性和伸缩性。
在团体格局中,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相对明确和固定,权利和义务也有着较为清晰的界定。
而在差序格局中,“己”与他人的关系则会根据具体情境和利益的不同而随时发生变化。
比如,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可能会疏远原本亲近的人;而在有共同利益时,又会拉近与原本关系较远的人的距离。
这种伸缩性使得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更加注重实际情况和个人利益的权衡。
这种差序格局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大多以土地为生计,生活范围相对固定,交往的对象也比较有限。
在这样的环境下,家族、邻里等关系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撑。
而且,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强调个人的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这种从自身出发,逐步向外扩展的观念,也进一步强化了差序格局的形成。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差序格局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在城市中,人们的交往范围更加广泛,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团体组织的作用日益凸显。
但差序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只是在形式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比如,在工作场所,虽然有着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但人们之间的关系仍然可能会受到差序观念的影响。
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
![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c88b4a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f.png)
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读后感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感觉费先生就像一个超级敏锐的社会观察家,把咱们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剖析得那叫一个透彻。
在差序格局里,咱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水里激起的一圈圈涟漪。
以自己为中心,然后按照亲疏远近向外扩散。
最里面那圈可能是家人,再往外是亲戚,然后是朋友、同乡等等。
这种关系就不像西方那种团体格局,好像大家都是一视同仁的“团体分子”。
咱们中国的人际关系充满了弹性,对不同圈子里的人,那态度、规矩、权利和义务都不一样。
就拿家族里的事情来说吧。
如果是自家人遇到困难,那肯定是两肋插刀,能帮多少帮多少。
可是要是稍微远一点的亲戚呢,可能就会先衡量衡量,自己付出多少比较合适。
而且这种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是哪一天那个比较远的亲戚突然和自己有了更多的利益往来或者感情增进了,那他在这个“涟漪”里的位置可能就会往中心靠一靠。
这就像是在生活里,有些亲戚平时不怎么联系,可一旦有什么大事,像是红白喜事之类的,大家的关系又重新被拉近或者重新定位了。
再看看我们平常交朋友。
有些人我们可能刚开始只是点头之交,属于最外面那层涟漪。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发现彼此特别聊得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互相帮助过,那他在我们的人际关系圈里就像小火箭一样,迅速向中心靠拢,变成了知心好友。
相反,有些曾经的好朋友,如果因为某些事情闹掰了,那就会慢慢地被推到比较远的那层涟漪去,关系变得很淡。
我觉得差序格局这个东西,在咱们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有好的地方,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
好的地方呢,就是这种关系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人情味儿。
大家都知道照顾自己人,有困难的时候家族、朋友之间互相拉扯,感觉特别温暖。
但是麻烦的是,这种靠人情建立起来的关系有时候也会影响公平公正。
比如说在找工作的时候,可能有些人就因为是亲戚或者朋友的关系,就比那些有能力的陌生人更容易得到机会。
这就有点不公平了。
总的来说,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让我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512037e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1.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作为一本经典的地理学著作,《乡土中国》在中国地理学界和社会各界都享有很高的声望。
本书在1953年和1965年先后出版,集中分析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许多方面,对于研究中国乡村的历史和现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读完《乡土中国》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诸多方面的启迪。
首先,这本书为我带来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历史深度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详细的采访和实地考察,展示了中国乡村社会中存在的复杂和多样性,从而为我提供了一种更为完整的认识中国人民的方式。
其次,本书对于我的社会思考与实践也产生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乡土中国》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深度分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深深地刻画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困境。
作为一个平凡的社会人,在对书籍的阅读过程中,我感触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也对着手解决和改变当下中国乡村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着力点、策略和实践动能。
《乡土中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学的突破性作用,还在于它对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问题相结合的实践价值。
书在传承深厚地理学学科传统的这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建设是应运而生的,此时地理学则更多地为实践服务,而不仅仅是为理论服务。
读完本书后,我对于乡土社会发展问题有了全新的思考。
近几年,人们对于乡村振兴问题持续关注,并且在大力推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以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宣传农村文化、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以推动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目标,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乡土中国》不仅是一本地理学经典开创性著作,还是一部激励人们反思身边事物,努力创新走向未来的名著。
在当前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读者们仍然可以从本书中汲取到许多治理联系实际问题的灵感和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两章论述了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在论述差序格局之前,费孝通首先论述了乡土的特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流动性。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在这样一个熟悉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自然形成的,社会规则和习俗也是一代代传下去的。
因此“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差序格局”总结了中国社会复杂而又独特的人际网络,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可以此概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费孝通以水波来比喻这样的格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就越推越薄。
这样就形成了差序,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就在这样私人联系的格局下有了意义。
差序格局以地缘和血缘的联系作为基础。
“血缘社会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血缘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
费孝通在“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中写到“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西方的法律和道德,有平等、公众这些概念,而中国的法律和道德并没有。
中国的法律和道德,都得看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决定拿出什么样的标准来。
乡土中国之中的差序格局,以及差序格局下的私人道德,是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特色,也成为制约发展的阻碍。
《乡土中国》成书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曾经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变化。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阻碍终将会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