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地黄的化学成分及其在加工炮制过程中的变化

合集下载

中药地黄的炮制方法及对其化学成份的影响比较

中药地黄的炮制方法及对其化学成份的影响比较

中药地黄的炮制方法及对其化学成份的影响比较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炮制法对中药地黄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影响。

方法依据中国药典所记载的清蒸-九蒸九晒法将生地黄制取成不同批次的地黄炮制品,并利用HPLC法对各批次的地黄炮制品的主要化学成分环烯醚萜类、毛蕊花糖苷以及5-羟甲基糠醛(5-HMF)的含量变化进行检测。

结果益母草苷和梓醇的含量随着蒸晒次数增加而呈现下降;而地黄苷A和D却与之相反,随着蒸晒次数增加而呈现升高;毛蕊花糖苷的含量随着蒸晒次数增加而呈现下降;然而5-HMF含量随着蒸晒次数增加而呈现升高。

结论对于地黄采取不同炮制方法后,其化学成分会发生显著变化并因此而影响药效,因此临床上需要针对不同使用途径而应用相应的炮制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关键词:地黄;炮制方法;化学成分;影响[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methods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 records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steamed steaming - nine nine sun method will be made into different batches of raw radix rehmanniae radix rehmanniae processed products,and USES the method of HPLC for each batch of rehmannia processed products of the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cycloalkene ether terpenoids,mullein glycoside and 5 - HMF results (5 -)content changes for testing. As a result,the content of protioxin and catalpa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evaporation. In contrast,the dixanside A and D,by contrast,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evaporation;The content of the triglycoside is reduc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evaporation;However,the 5-hmf conten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evaporation. Conclusion for rehmannia glutinosa take different processing methods,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should be changed significantly and thus the impact effect,so the need for different clinical use way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cessing metho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Keywords] local yellow;Processing methods;Chemical composition;impact地黄是专指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属于中药“四大怀药”之一[1]。

中药地黄“生熟异用”有讲究

中药地黄“生熟异用”有讲究

中药地黄“生熟异用”有讲究中药地黄的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言其能“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

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其中以“古怀庆府”为道地产区,为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

在中药处方中我们也经常看到的中药地黄的身影,但地黄生熟异用大有不同,下面请听小编慢慢道来。

地黄原植物图来源异同地黄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一般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者为鲜地黄(因较难保存,临床少用)。

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习称“生地黄”。

熟地黄是生地黄的炮制品,可采取酒炖法炖至酒吸尽或蒸法蒸至黑润,干燥后切片即得。

外形异同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

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微甜、微苦。

鲜地黄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

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具不规则的横曲纹。

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气微,味微甜。

生地黄熟地黄炮制后要求其达到“黑如漆,甜如饴”的传统标准,也就是要使其外观像漆一样黑,和糖一样甜。

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

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

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

气微,味甜现代研究发现,地黄炮制后变黑,因其主要成分是环烯醚萜苷类,在炮制过程中易被水解,生成的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化学性质活泼,容易进一步发生缩合,难以得到结晶性苷元,且随水解条件(温度、酸的浓度)的不同产生各种不同颜色的沉淀。

变甜主要是因为在炮制过程中多糖类成分水解成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单糖。

熟地黄功效异同地黄主要化学成分为环烯醚萜苷类、苯乙醇苷类、氨基酸类、糖类及呋喃醛衍生物等,不同炮制方法,使其性味迥异,功效也不同。

四物汤鲜地黄:甘、苦,寒。

归心、肝、肾经。

中药材的炮制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变化

中药材的炮制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变化

中药材的炮制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变化中药材炮制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和制剂的不同要求,对中药材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

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改变药材的外观和质地,更重要的是会引发一系列内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从而影响其药效、安全性和使用性。

首先,炮制会改变中药材的化学成分。

在炮制过程中,通过加热、蒸煮、炒制等手段,药材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能会发生分解、氧化、还原等反应。

例如,黄芩经过蒸煮炮制后,其中的黄芩苷会被水解为黄芩素,从而增强了其清热泻火的作用。

又如,地黄经过蒸制后,其所含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会发生分解和转化,生成具有补血作用的成分,从而使地黄的功效从清热凉血转变为滋阴补血。

炮制还能降低中药材中的毒性成分。

有些中药材本身含有一定的毒性物质,如乌头中的乌头碱。

通过长时间的浸泡、蒸煮等炮制方法,可以使乌头碱水解为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原碱和乌头原碱,从而降低其毒性,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再比如,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是有毒成分,经过砂烫等炮制方法后,其含量会显著降低,减轻了毒性反应。

炮制可以增强中药材的药效。

例如,延胡索中的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在生品中难以溶出,经过醋制后,能够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药效。

又如,白术经过土炒或麸炒后,能增强其健脾止泻的作用,这是因为炮制过程改变了药材的成分结构,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在物理性质方面,炮制会改变中药材的质地和形态。

比如,质地坚硬的矿物类药材如磁石、赭石等,经过煅烧后变得酥脆易碎,便于粉碎和制剂。

种子类药材如决明子,经过炒制后种皮破裂,内部的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

炮制还能改变中药材的气味和口感。

一些具有刺激性气味或不良口感的药材,经过炮制可以得到改善。

比如,常山经过酒炒后,其令人作呕的气味会减轻,便于患者服用。

此外,炮制有助于去除中药材中的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通过净选、水洗、切制等操作,可以去除药材中的泥沙、杂质、残根残茎等,保证药材的纯净度和质量。

炮制过程中的干燥处理也很重要。

地黄炮制工艺综

地黄炮制工艺综

地黄炮制工艺综述历史沿革:本品为玄参科植物(Rehmannia glutionsa Libosch)的根茎加工品。

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味甘性寒,主折跌、绝筋、伤中,功能主血痹、充填骨髓、长肌肉。

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并且形成了以鲜地黄、生(干)地黄为主的药材及其炮制品。

生地黄经过加工炮制而成熟地黄。

鲜品、生品被列为清热凉血药,熟品性温,具有滋阴补血的功能,被列为滋阴补血药。

地黄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除了用于汤剂以外,还有很多将其作为君药的中成药,如八味、六味地黄丸等,疗效明确显著。

地黄用于药用部位的主要为跟,其他部位的应用也见诸报道。

如《千金方》“地黄叶主治恶疮似癞”,《中药大辞典》将地黄花、地黄实(种子)单列为药。

现代临床有报道用鲜地黄外敷疗伤,治疗脓肿痈疮。

化学成分:附子为川乌子根的加工品,主要含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笨甲酰乌头胺(b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乌头胺(benzoylmesaconine)、苯甲酰次乌头胺(benzoyl hypacomne),甚至被水解为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乌头胺(acomne)、中乌头胺(mesacomne)、次乌头胺(hypacomne).从水提物中分离得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tine)、尿嘧啶、华北马头碱、黄草乌头碱、尼奥灵和附子亭等.从日本乌头所加工的附子中分离出具有强心作用的微量有效成分dl-去甲基衡州鸟药碱(dl-demethylcoclaurine, higenamine),此碱作用强烈,稀释至10^-9浓度时仍显强心活血作用.又报道已从附子中分出一种棍掌碱(coryneine),具有升压和强心的活性.附子含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和乌胺(higeramine)即是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emethylcoclaurine),棍掌碱氯化物(coryneine chloride),异飞燕草碱(isodelphinine),苯甲酰中乌头碱(benzoyl mesaconitine),新乌宁碱(neoline),附子宁碱(fuziline),北乌头碱(beiwutine),多根乌头碱(karakoline),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附子亭碱(fuzitine),准葛尔乌头碱(songorine)尿嘧啶(uracil),江油乌头碱(jiangyouaconitine),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itine),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等。

地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地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地黄的化学成分研究地黄的化学成分研究1.1环烯醚萜及其苷类地黄含有环烯醚萜、单萜及其苷类成分[2~6],主要含有梓醇,二氢梓醇,乙酰梓醇,益母草苷,桃叶珊瑚苷,单蜜力特苷,蜜力特苷,Rehmaglutin A、B、C、D,Acteoside,地黄苦苷A、B、C、D,Cerebroside及含氯的Glutinoside,胡萝卜苷,1-乙基-β-D-半乳糖苷,Rehmalonoside A、B、C, Purpureaside C,Glutinoside,Cistanoside A、F,Jionoside A2、B2、C、D、E,Jiogluto-side A、B,去羟栀子苷,筋骨草苷,8-表番木鳖酸,乙酰梓醇苷等。

1.2糖、苷类从地黄中已分离鉴定出了8种糖类:水苏糖、棉子糖、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及半乳糖[6]。

鲜地黄中水苏糖含量高于干地黄,而六碳糖、蔗糖及三糖含量低于干地黄,干地黄中仅含少量还原糖,而熟地黄中含有大量还原糖,其苷类的结构及含量有明显变化[7~8]。

从地黄愈伤组织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4种酚性苷类:Acteoside、Forsythiaside、3,4-二羟基-β-苯基-O-*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1BA701A55-22)β-D-吡喃葡糖基-(1→3)-O-咖啡酸基-β-D-吡喃葡糖苷及3,4-二羟基-β-苯基-(1→6)-4-O-咖啡酸基-β-D-吡喃葡糖苷[4]。

此外,从地黄鲜叶中还分离鉴定了金圣草黄素、木樨草素及梓醇等。

1.3氨基酸倪慕云等报道[4],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水溶性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干地黄61. 533 mg/g;熟地黄加酒炖为22.244 mg/g,不加酒炖为5.231 mg/g。

干地黄中含15种游离氨基酸,按含量多少依次为丙氨酸、谷氨酸、缬氨酸、精氨酸、门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胱氨酸、赖氨酸。

地黄炮制机理[精华]

地黄炮制机理[精华]

地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后,其性味、功效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鲜地黄。

鲜地黄经产地加工焙干后名干地黄或生地黄,其。

干地黄经蒸制后名熟地黄,其性由寒转温,其味由苦转甘,其功效由清转补,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黄生品具有免疫调节、抗衰老、降血糖等作用,而熟地黄对肾衰竭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还具有抗抑郁、抗炎及抗疲劳作用,炮制品可以增强红细胞变形性和红细胞中 ATP 水平,抑制红细胞聚集,激活纤溶酶系统,而生品没有上述活性。

熟地黄质厚味浓,滋腻碍脾,酒制以补阴血,可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药势,通血脉的作用。

蒸制地黄,传统采用常压下长时间加热的方法,既费时费工,又消耗大量能源;而现在采用加压的方法短时间蒸制,且炮制品的质量和传统工艺无显著差别。

另一方面,传统炮制熟地黄采用鲜地黄或生地黄,也没有说明酒的种类和比例。

而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每 100 kg 生地黄,用黄酒 30~50 kg”。

药典2010 年版定为法定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长时间蒸晒。

但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并未作详细说明,如蒸多长时间为好?常压蒸还是加压蒸?蒸后的成品以感官定性判断合格是否准确.不同炮制方法对熟地黄的临床使用的影响?这些问题在《中国药典》2010 年版均没有相应的规定,所以值得进一步研究。

梓醇含量和5-羟甲基糠醛(5-HMF)的含量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随着蒸制次数的增加,梓醇的含量减少, 5-HMF的含量增加;梓醇的减少与5-HMF的增加呈现对应趋势,即梓醇的减少幅度越大, 5-HMF的增加幅度越大,推测梓醇在加热过程中一部分转化为了5-HMF,这种转化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蒸制时间过长则含量逐步下降,可能是由于长时间水蒸气加热而损失,或5-羟甲基糠醛进一步分解之故地黄中糖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多糖和寡糖。

药理实验表明地黄多糖具有免疫和抑瘤活性并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心、降压、保护心肌、抑制血栓形成和降血脂等作用,可见地黄多糖是地黄的重要活性成分。

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地黄化学成份的影响与分析

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地黄化学成份的影响与分析

-33-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5卷第9期诊断标准按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之规定[1],共84例住院患者,男69例,女15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4岁,平均(35.17±12.40)岁。

3.2 治疗方法空腹服,100ml/次,2次/d,用时摇匀。

3.3 治疗效果84例病人服药时间最短11d,最长167d,平均42.5d。

服药开示,除个别人反映胃肠不适,轻度腹泻及肝区疼痛加重(继续服用后自行消失)外,其他无副反应。

3.3.1 乙肝病毒标志物变化情况根据本组治疗前后资料较完整的病例统计HBsAg阴转率7.8%;HBeAg阴转率45.9%;HBcAb阴转率19.6%;HBVDNA 阴转率63.2%。

3.3.2 ALT变化情况治疗前ALT异常者68例,占80.9%,经过治疗除1例无变化,1例升高外,其余病历AIT值均得到明显下降,其中复常57例,复常率83.8%,复常时间1周,平均复常时间2.88周。

4 讨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中药治疗,目前大都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慢性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表现的症状较为复杂,其临床分型也较多[2]。

我们按照扶正祛邪原则,在近年临床治疗经验基础上,针对临床主要为气虚血淤,综合应用益气活血之法,并严格选择药物,组成本方,应用于临床,能够较快地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体征,降酶退黄,提高白蛋白和缩短凝血酶原时间。

改善肝功能,促进肝细胞恢复等作用较为明显,具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和抗病毒作用,且能较好地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本方中黄芪、赤芍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在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显色清晰,重现性好;且通过室温留样观察,制剂质量稳定,表明该制剂工艺合理,质量控制方法可行。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2]叶维法.肝病治疗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31作者简介:朱常美,男,本科,主管中药师,从事医院药学工作。

地黄生熟异治炮制理论研究概况

地黄生熟异治炮制理论研究概况

地黄生熟异治炮制原理的研究进展【摘要】: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Rehmannia glutinose libosch.的新鲜或干操块根,是常用中药材,根据地黄的炮制方法和临床功用,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及熟地黄三个不同品种.本文对近些年关子中药材地黄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主要从特征、化学成分和临床应用两方面方面对地黄进行了综述,为地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地黄主要产于河南、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其中河南产量大、质量佳,为传统的道地药材。

地黄药材多呈纺锤状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的疤痕.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

据文献资料,地黄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昔类、搪类及氨基酸,研究报道中多以昔类为主,在昔类中又以环烯醚枯昔为主。

目前已从地黄中分离出32种环烯醚菇昔类化合物,其中以梓醇含量最高。

临床药理证实地黄具有免疫调节、机体造血、抗脂质过氧化、降血搪等多种功效,可用于抗肿瘤、抗衰老、预防和治疗箱尿病,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也表现出一定的药理活性。

【关键词】地黄;化学成分;临床应用;研究进展【Abstract】Rehmannia glutinose libosch family of plants the Rehmannia glutinose libosch.'s Fresh or dry operation tuber, is commonly used herbal medicines, the base yellow concocted and clinical function, divided into fresh yellow rehmannia, Rehmannia three different varieties article on recentsome years off sub herbal medicines rehmannia research literature analysis, main characteristics,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wo-to-ground yellow reviewed, provide referenc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Rehmannia glutinose libosch.Rehmannia glutinose libosch is mainly produced in Henan, Shanxi, Shandong, Hebei, Henan yield, good quality, traditional authentic herbs. Rehmannia glutinose libosch .herbs mostly spindle-shaped or strip the outer skin is thin, light red yellow surface with curved wrinkles, long horizontal lenticels and irregular scars. Sectional leather yellowish white, visible orange oil spots.It is the main chemical ingredient in the literature, to yellow as celecoxib class, boring class and amino acids, the study reported in the past class-based, mainly iridoid dry Youyi Xi class celecoxib. Isolated from Rehmannia 32 kinds of the iridoid the mushroom celecoxib compounds, of which the highest content of catalpol.Clinical Pharmacology confirmed Rehmannia immunomodulatory body hematopoiesis, lipid peroxidation, lowering blood boring a variety of effects, can be used for anti-tumor, anti-ag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ank urine disease, cardiovascular system, central nervous systemshow a certain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Key words】Rehmannia; chemical composi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s; research progress.1.地黄的形态特征和化学成分研究地黄的药材性状,多呈纺锤状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黄褐色或棕色,具弯曲的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的疤痕,直径2~gcm,长可达20cm,黄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昔类、糖类及氨基酸,研究报道中多以昔类为主,在昔类中又以环烯醚菇昔为主。

熟地黄炮制前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

熟地黄炮制前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

熟地黄炮制前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摘要:通过综述熟地黄的化学成分、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炮制研究,阐释熟地黄的药效物质基础,从整体的角度探究不同炮制程度熟地黄的全面质-效评价,以期揭示熟地黄炮制的科学内涵,为熟地黄的质-效评价和炮制终点的确定提供新的思路。

地黄系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中国药典》2015年版[1]收载了地黄(鲜地黄、生地黄)及其炮制品熟地黄,其生熟之品性味功效迥异。

鲜地黄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功效;生地黄是鲜地黄经过烘焙至约8成干而成,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熟地黄是生地黄经过酒炖或蒸制而成,性温,味甘,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之功效。

三者之间药性迥异[2]归因于在加工炮制过程中其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发生变化。

熟地黄的炮制加工方法[3]始载于南北朝雷敩的《雷公炮炙论》,炮制方法发展至今,由最初的2次蒸晒发展到九蒸九晒,再从单一辅料(酒)的炮制演变至多种辅料(酒、砂仁、茯苓等)的反复蒸制,直到现行标准又简化为一次性蒸制和酒炖,熟地黄制法各异,主要为加工方法和所用辅料、蒸制次数及时间等方面的不同。

传统九蒸九晒地黄炮制品[4]不仅具有“黑如漆,亮如油,甘之饴”的优点,而且在炮制中借黄酒行散之力以增强熟地黄通血脉、补血的功效;同时地黄通过反复蒸晒,使其厚重之气得以散失,克服了湿腻之性,增强了补益的功效。

现今大都仍遵循“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的质量评价标准,以“九蒸九晒”为达到炮制终点的制作要求和理想状态,同时还需符合“太过则性味发酸”的准则[5]。

为保证熟地黄的质量稳定性,必须建立科学完备的质量评价体系,《中国药典》2015年版鉴别项下以薄层鉴别毛蕊花糖苷来鉴别熟地黄,含量测定项下以毛蕊花糖苷质量分数不少于0.020%为限量,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熟地黄的化学、药理、炮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熟地黄的质-效评价奠定了基础。

中药地黄的炮制方法及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比较

中药地黄的炮制方法及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比较

中药地黄的炮制方法及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比较【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炮制法对中药地黄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影响。

方法采用九蒸九晒法与药典法制得地黄炮制品,并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地黄炮制品中益母草苷、梓醇及地黄苷D的含量。

结果以50%甲醇溶液为溶剂时,提取的地黄苷D和益母草苷含量高于甲醇为溶剂时,而加热回流和超声提取的含量,以超声提取的含量较高;相比于药典法,超声法测得的梓醇含量略高。

结论不同方法炮制的地黄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应选择正确的炮制方法以提高有效药物含量。

【关键词】熟地黄;高效液相色谱;化学成分[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Huang Zhong contains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methods With nine nine drying method and the pharmacopoeia method,rehmannia processed products,and different rehmannia root were determined by HPLC method in the processed products of leonurus glycosides,the content of catalpa alcohol and digitalis glycosides D. Results with 50% methanol solution as solvent,the contents of digitalis glycosides D and motherwort extract is higher than methanol as solvent,and the content of heating reflux and ultrasonic extraction with ultrasonic extraction content is higher;Compared with the pharmacopoeia method,ultrasonic method of catalpa slightly higher alcohol content. Conclusi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radix rehmanniae,its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content difference is bigger,should choose the correct process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 drug content.[Key words] rehmannia glutinos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Chemical composition地黄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四大怀药”之一。

鲜地黄加工炮制后新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鲜地黄加工炮制后新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鲜地黄加工炮制后新成分含量变化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鲜地黄加工炮制后新成分含量变化。

方法:本研究分别设置了熟地黄、生地黄和鲜地黄样本溶液,并设置各类糖和梓醇作为对照品,对其糖分标准曲线进行绘制,从而确定鲜地黄加工炮制后新成分含量的变化。

结果:甘露三糖、蔗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经蒸32h、蒸1h、60℃烘干后,其含量显著上升,蔗糖和棉子糖蒸32h后完全消失,果糖在80℃烘干后含量明显上升。

鲜地黄蒸32h、蒸1h、自购饮片、80℃烘干、60℃烘干后,其糖类成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鲜地黄中梓醇含量情况:蒸4h(2.21±0.12)%、蒸2h(3.51±0.43)%、蒸1h(3.85±0.66)%、80℃烘干(1.48±0.04)%、60℃烘干(3.85±0.33)%。

对照组溶液回收率在98%-102%之间,24h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且精密度较好。

结论:鲜地黄不同的炮制方法会直接影响其成分,其中,梓醇受到的影响最大,损伤较快。

[关键词]鲜地黄;加工炮制;新成分地黄是一种临床应用率较高的中医药材,其属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山东、山西、河南等均为地黄的主产地[1]。

地黄炮制加工方法较多,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成分产生一定的影响。

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地黄的主要成分梓醇在炮制加工之后其稳定性会有所降低,因此,需要探索出一种能够保证梓醇稳定性的地黄炮制加工方法。

本研究对鲜地黄加工炮制后新成分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

1材料和方法1.1试剂、材料与仪器本研究所用试剂、材料和仪器包括:99%以上纯度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水苏糖、梓醇,色谱柱、电热恒温水浴锅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均浆器、电热烘箱、电子分析天平、电子天平、循环真空泵、食物加工机,河南正品地黄饮片、熟地黄和生地黄作为对照样品,经鉴定为玄参科地黄属植物,药园培育获得的鲜地黄作为实验样品[2]。

1.2方法常规制备熟地黄样品溶液、生地黄样品溶液以及鲜地黄样品溶液,取2g生地黄样品,在60℃干燥后,紧密称取重量,分别于lh、2h、4h、……、25h后取出,取相同重量和炮制方法的熟地黄样品制成溶液,留取10µL溶液,使用20目筛取同样重量的熟地黄饮片,以相同方法制成样品溶液[3]。

不同炮制方法对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

不同炮制方法对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

[J].中 草 药 ,2017,48(16):3338-3342.
[4]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药 典 [M].北 京:中 国 医
药科技出版社,2015 .
பைடு நூலகம்
(收 稿 日 期 :2018-04-25)
不同炮制方法对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
郭阿莉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基础研究中国民间疗法
CHINAS NATUROPATHY,Feb.2019,Vol.27 No.4
(上海跃进医 疗 器 械 厂,型 号:HHBII-420);霉 菌、酵 母 菌计数培养箱型号(韶 关 市 泰 宏 医 疗 器 械 有 限 公 司,型
定的何氏养肾颗粒的制剂质量标准草案要求 ,稳定性较 好。结果表明,何 氏 养 肾 颗 粒 在 现 有 的 最 小 包 装 条 件
【摘要】 本文通过总结不同炮制方法 对 地 黄 主 要 化 学 成 分 环 烯 醚 萜 苷 类 、苯 乙 醇 苷 类、氨 基 酸 类、糖 类 及 呋 喃 醛 衍 生 物 的 影 响 ,归 纳 不 同 的 地 黄 炮 制 工 艺 ,研 究 地 黄 在 血 液 、免 疫 系 统 及 代 谢 方 面 作 用 的 差 异 ,为 探 索 更 科 学 的 炮 制 工 艺 提 供 参 考 ,为 临 床 处 方 合 理 用 药 提 供 依 据 。 【关 键 词 】 地 黄 ;炮 制 方 法 ;化 学 成 分 ;药 理 作 用 ;影 响
号 :LRH-150B)。 (3)方 法 取 3 批 供 试 品 各 10g,分 别 按 2015 年 版
《中 国 药 典 》四 部 通 则 1105、1106 的 相 关 规 定 检 查 。 (4)结果 201601批号0、3、6、9、12 个 月 考 察 结 果

在加工炮制过程中地黄的HPLC谱图变化研究分析

在加工炮制过程中地黄的HPLC谱图变化研究分析

在加工炮制过程中地黄的HPLC谱图变化研究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地黄在加工炮制的过程中所含的糖类成分的变化情况。

方法:使用柱温为80度的阳离子凝胶柱,和流速是0.7毫升每分钟的水为流动相,用示差折光-检测器对中药地黄以65度烘焙前、一天、六天和烘干品进行切片后蒸四小时后的成分变化情况。

结果:鲜地黄主要成分为水苏糖、蔗糖、梓醇。

经炮制HPLC谱图在不同阶段有显著的变化,进行烘焙一天后出现半乳糖的显著峰型,烘焙六天后单乳糖峰型更加明显,并发现棉子糖,烘焙品切片后蒸制四小时后葡萄糖和果糖色谱峰显著。

结论:通过对加工炮制过程中地黄的HPLC谱图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在地黄烘焙阶段水苏糖产生脱半乳糖的化学反应,在烘焙品切片蒸制四小时后又产生了脱果糖的化学反应。

地黄的炮制过程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分析是使鲜品中的水苏糖发生降解。

【关键词】加工炮制;地黄;HPLC谱图;水苏糖地黄主产于河南、山西、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为秋分至霜降期前进行采挖[1]。

传统的炮制方法为在冬春季节使用温水浸泡半个小时,在夏秋季使用冷水浸泡20分钟,经揉洗去掉泥沙,捞出放进筐内,盖上湿布,第二天取出后切成厚横片,再晒干或者烘干。

如果要熟地黄取其滋阴补肾的功效,就用蒸法,把生地同上法先洗净,再放入蒸笼或者砂锅内,使用文武火蒸制12个小时,要注意经常翻动,每斤地黄用酒2两和砂仁末3克,缓慢的酒入地黄内,经蒸透后取出,晾晒到七成干,再将锅内的余汁浓缩成为膏状,再拌入药内,装进钵中,再蒸一次,取出后晾晒到七成干,切成厚横片后晒干[2]。

制熟地,一般选择在伏天,趁伏日天晒干,成品油润但不粘手,也不透纸,而选择其他的季节进行炮制加工不能收汗,所以会粘手透纸。

如果要用地黄止血的功效,即进行炒炭炮制,把地黄片投入到铜锅或者砂锅内,炒制至其鼓泡颜色变乌黑色为止。

本文通过使用HPLC谱图对地黄加工炮制的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实验仪器和试剂510型-色谱仪,阳离子凝胶交换柱,水,糖类对照品,梓醇对照品。

鲜地黄加工炮制后新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鲜地黄加工炮制后新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鲜地黄加工炮制后新成分含量变化研究宋志前;曾林燕;王淳;张琳琳;杜智勇;刘振丽【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目的:分析鲜地黄加工炮制成生地黄和熟地黄后新产生成分含量变化。

方法:采用HPLC法,研究鲜地黄加工成生地黄及炮制成熟地黄中,新产生的2个化学成分:5-羟甲基麦芽酚(DDMP)和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变化,并测定市售生地黄和熟地黄中两者的含量。

色谱条件: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5:9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

结果:鲜地黄中未检测到DDMP和5-HMF,加工炮制成生地黄和熟地黄后均检测到,其在熟地黄中的含量高于生地黄,在熟地黄中两者的含量均随炮制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分别炮制至24 h和32 h达到最高,随后降低。

在市售3批生地黄和10批熟地黄中均检测到这2个成分,5-HMF的含量熟地黄高于生地黄,DDMP含量生地黄和熟地黄没有明显差异。

结论:鲜地黄加工成生地黄及炮制成熟地黄后产生DDMP和5-HMF,含量随炮制时间延长逐渐升高。

熟地黄中5-HMF含量与生地黄中有明显差异。

【总页数】6页(P346-351)【作者】宋志前;曾林燕;王淳;张琳琳;杜智勇;刘振丽【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江西省药物研究所南昌 330029;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3【相关文献】1.白附子趁鲜加工炮制饮片中草酸钙针晶含量变化的研究 [J], 谢华;刘博;胡银燕;张振凌2.鲜地黄加工炮制后新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J], 罗东玲3.基于UPLC-Q-TOF/MS法对鲜、干百合地黄汤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J], 朱建平;陈俣祯;高萌萌;袁志鹰;谢梦洲4.不同产地黄芩药材中主要药效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J], 杨洋;王志强;任丽丽;许秋双;曹丽娟;李天祥5.鲜地黄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J], 周燕生;倪慕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黄炮制机理

地黄炮制机理
5.2 不同地黄炮制品中多糖的含量变化
用二维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地黄用黄酒蒸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 显示,地黄炮制过程中发生了水苏糖水解反应
五、炮制终点的确定
2.1 HPLC指纹图谱技术(如图1)
图1
熟地黄标准样品指纹图谱
五、炮制终点的确定
2.2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
紫外—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UV—MCR—ALS)
紫外—连续小波变换—核独立成分分析法(UV—CWT—KICA)(如图2)
图2 地黄炮制过程中独立成分的变化 (UV)
五、炮制终点的确定
2.2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 红外—独立成分分析法(IR—ICA)(如图3)
图3 地黄炮制过程中独立成分变化 (IR)
五、炮制终点的确定
2.2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 气质联用技术(GC—MS)(如图4)
四、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机制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 技 术分析地黄炮制前后的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结果显示,地黄炮制前后主 要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炮制后产生了多种新的成分。
四、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机制
5.1 不同地黄炮制品中梓醇的含量变化
四、化学成分化及其机制
鲜地黄性寒,味甘苦,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为主;
生地黄性寒, 味甘, 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主;
熟地黄性微温,味甘,以滋补阴血,益精填髓为主。 现代药理研究:地黄生品具有免疫调节、抗衰老、降血糖等作用:
熟地黄对肾衰竭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还具有抗抑郁、抗炎及抗疲劳作用
三、炮制方法
鲜地黄:取鲜药材,洗净,除去杂质,用时切厚片或绞汁。 生地黄:鲜地黄用无烟火烘炕,控制制火力先大后小,炕每日翻动l一2次,当 块根变软、外皮变硬、里面变黑取出,堆放l一2d,回潮后炕至干。 熟地黄: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ⅡD酒炖法,生地黄炖至酒 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或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ⅡD蒸法,生地黄蒸至黑润 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每 100 kg 生地黄,用黄酒 30~50 kg

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块根,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是中国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我国对地黄的应用有长久的历史,用药经验丰富,近年来对地黄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笔者归纳总结了相关文献,对地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做一综述。

标签:地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块根,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主要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但以“古怀庆府”一代的怀地黄栽培历史最长,是中国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1]。

按照炮制方法可将地黄药材分为三种: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由于炮制方法不同药性及药物成分等均发生了变化,因此药物作用也各不相同[2]。

生地黄性味甘、寒,入心、肝、肾经,为清热凉血之品,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血之功[3]。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肾填髓;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近年来对地黄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笔者归纳总结了相关文献,对地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1.1 环烯醚萜、苷类环烯醚萜苷是地黄中的特征成分,环烯醚萜化学结构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的特点,因此稳定性差,在植物体内长以苷的形式存在,干燥后的含量较新鲜样品损失一半以上。

目前已经分离鉴定出梓醇、益母草苷、桃叶珊瑚苷、蜜力特苷、地黄苷A、D、E等30余种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为梓醇[4]。

梓醇为环烯醚萜单糖苷,化学性质不稳定,鲜地黄中梓醇含量最高,达3.46%,其次为生地黄,熟地黄含量最低[5]。

李民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河南温县、武陟等6个产地地黄进行梓醇含量测定,各地地黄中梓醇含量差别较大,说明产区地理环境对梓醇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6]。

1.2 糖、苷类Tomoda等[7]将怀庆地黄鲜根的水溶性成分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将其分为三个组分:酸性、中性、碱性,中性组分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组份,而糖类成分占中性成分的90.9%。

现在从地黄中已经分离鉴定出水苏糖、棉子糖、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及半乳糖等8种糖类,其中水苏糖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4.9%。

中药材的炮制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变化

中药材的炮制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变化

中药材的炮制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变化中药材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这一过程会使中药材在多个方面产生显著的变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化学成分的改变在炮制过程中,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常常会发生变化。

例如,加热处理可能会导致一些成分的分解、氧化或转化。

以黄芩为例,生黄芩中含有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等成分,经过蒸煮或炒炙等加热处理后,黄芩酶被破坏,黄芩苷得以稳定存在,从而增强了其清热泻火的功效。

再如大黄,生大黄含有结合型蒽醌衍生物,如番泻苷等,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

经过酒炒或酒蒸后,结合型蒽醌衍生物部分水解为游离型蒽醌,泻下作用缓和,而抗菌消炎的作用增强。

另外,一些炮制方法还能促进有效成分的溶出。

比如延胡索中的生物碱成分,生品较难溶出,醋制后能增加生物碱的溶出率,从而提高其止痛效果。

二、药理作用的变化炮制不仅改变了中药材的化学成分,也会使其药理作用发生相应的变化。

麻黄生品发汗解表作用较强,而蜜炙麻黄的发汗作用缓和,润肺止咳的作用增强。

这是因为炮制过程改变了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和比例,从而影响了其对汗腺和呼吸系统的作用。

又如蒲黄,生蒲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炒炭后则侧重于止血。

这是因为炒炭过程使蒲黄中的鞣质含量增加,从而增强了其止血的效果。

三、毒性的降低部分中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通过合理的炮制方法可以降低其毒性,保障用药安全。

比如乌头类药材(川乌、草乌等),生品含有多种生物碱,毒性较大。

经过长时间的水浸、煮制等处理,能使有毒的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毒性较小的单酯型生物碱或醇胺型生物碱,从而降低毒性。

又如斑蝥,生斑蝥含有斑蝥素,具有较强的毒性。

米炒斑蝥能降低斑蝥素的含量,同时使斑蝥素升华,减少其在药材中的残留,从而降低毒性。

四、性味和归经的改变中药材的性味(即四气五味)和归经也会因炮制而发生变化。

例如,黄连生用苦寒之性较强,主入心、胃经,善清心胃之火。

211212207_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11212207_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023年第3期品牌与标准化Prepared Radix Rehmanniae Research Progressin Chemical Composition Change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GENG Xiaotong(Xiny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Xinyang 4640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ocessing methods of Radix Rehmanniae Preparata and th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changes of its chemical components before and after are reviewed.Its main changes include iridoid and its glycosides ,phenylethanolamine glycosides and 5-HMF ,carbohydrates and others.Its main effects include improving the immune system ,blood system ,inhibiting tumor growth ,etc.Key words :rehmanniae radix praeparata ;processing method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耿晓桐(信阳农林学院〔制药工程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本文对熟地黄的炮制方法和化学成分前后变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其主要变化成分包括环烯醚萜及其苷类、苯乙醇苷类和5-HMF ,糖类以及其他,主要功效包括改善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抑制肿瘤生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年第22卷第3期117地黄的化学成分及其在加工炮制过程中的变化刘彦飞赵宇武卫红温学森+(山东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2)摘要地黄是大宗常用中药材,是近年来中药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所合有的大量化学成分是其药效学的物质基础。

地黄经过加工炮制,可作为不同的药材入药,其药性的改变归因于加工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对地黄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并对其在加工炮制中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地黄生地黄熟地黄鲜地黄梓醇中药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如m口,z以缸g比£锄os以Libosch的块根,为常用的补益中药。

由于药效的差异,药材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及熟地黄,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舌绛烦渴、阴虚内热;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血虚萎黄,生熟之品药性迥异应当归因于加工炮制过程中其化学成分的变化。

1971年日本学者Kitagawa等首先从地黄中分离得到了梓醇、蔗糖和甘露糖3种成分,随后国内外学者对地黄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1995年后新化合物报道大幅度减少,2005年又发现4种新化合物。

目前认为对地黄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已经比较透彻,地黄中含有环烯醚萜苷类、非苷环烯醚萜类、糖类、紫罗兰酮类、地黄脑苷类、黄酮类、甾醇类、氨基酸类、挥发油类等多种类型化合物,但未见有全面系统的介绍,笔者综述了地黄不同炮制品中化学成分的研究状况,对其主要成分进行了比较,为揭示地黄炮制前后药效变化的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1环烯醚萜及其苷类迄今,从鲜地黄(缩写为F)、生地黄(D)、熟地黄(S)、地黄愈伤组织(C)、地黄叶(L)、有病害的地黄中获得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24个,非苷环烯醚萜类11个,基本骨架及部分结构见图1中的A。

~A。

和图2中的B,~Bn,理化常数及来源见表1和表2[卜引。

在加工炮制过程中地黄的药性发生改变,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比较表1和表2可见,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鲜地黄中均不存在,而是辩。

№luI磷■磷-蔽:“丑A15~A2lA22图1地黄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母核结构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2189)÷通讯作者:温学森,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Tel:0531—88382008,E—mail:X.S.Wen@163.com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年第22卷第3期103R●B.BBB。

H。

蓼:&eHo/誓/Meo,’、B“图2地黄中非苷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母核结构表1地黄中的环醚萜苷类化合物注:CN一无色针晶,AP一无定形粉末,WP一白色粉末,WAP一白色无定形粉末,CP一无色粉末,CG一无色颗粒在生地黄和熟地黄中才出现的,说明在加工炮制过降解。

梓醇作为鲜地黄中含量最高的环烯醚萜苷,在程中某些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脱去糖基而发生了一加工炮制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最终又生成系列的化学变化。

有报道显示,在鲜地黄加工炮制成了何种化合物,其与地黄药效变化有何关系等问题生地黄和熟地黄的过程中,环烯醚萜苷类有不同程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度的降解,其程度与糖的数目有关,三糖苷几乎不降夕肇男芒酮蠢解,二糖苷降解2/3,而单糖苷如梓醇等则几乎全部紫罗兰酮类(ionone)化合物发现较晚,集中在117 地黄的化学成分及其在加工炮制过程中的变化作者:刘彦飞, 赵宇, 武卫红, 温学森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2刊名: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英文刊名:WORLD PHYTOMEDICINES年,卷(期):2007,22(3)被引用次数:7次参考文献(26条)1.Morota T;Sasaki H;Sugama K Two non-glycosidic iridoids from Rehnannia glutinosa[外文期刊] 1990(02)2.Kitagawa I;Fukuda Y;Taniyama T Chemical studies on crude drug processing.Ⅷ.on the constituents of Rehmanniae Radix.(2):absolute stereostructures of rehmaglutin C and glutinoside isolated from Chinese Rehmanniae Radix,the dried root of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外文期刊] 1995(07)3.Kitagawa I;Fukuda Y;Taniyama T Abosolute stereostructures of rehmaglutins A,B,and D three new iridoids isolated from Chinese Rehmanniae Radix 1986(03)4.Morota T;Nishimura H;Sasaki H Five cyclopentanoid monoterpenes from Rehmannia glutinosa[外文期刊] 1989(09)5.Yoshikawa M;Fukuda Y;Taniyama T Abosolute configurations of rehmaionosides A,B,and C and rehmapicroside three new ionone glucosides and a new momoterpene glucoside from Rehmanniae Radix 1986(05)6.Li Y S;Chen Z J;Zhu D Y A novel bis-furan derivative,two new natural furan derivatives from Rehmannia glutinosa and their bioactivity[外文期刊] 2005(02)7.边宝林;倪慕云;王宏洁地黄及其炮制品石油醚提取物中酸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和比较 1991(06)8.温学森;杨世林;马小军地黄在加工炮制过程中HPLC谱图的变化[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4(02)9.Kubo M;Asano T;Matsuda H Studies on Rehmanniae Radix Ⅲ.The relation between Changes of constituents and improvable effects on hemorheology with the processing of root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1996(02)10.Morota T;Sasaki H;Nishimura H Two iridoid glycosides from Rehmannia glutinosa[外文期刊] 1989(08)11.Tomoda M;Miyamoto H;Shimizu N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polysaccharides having activity on the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from the root of Rehmannia glutinosa 1994(03)12.Shoyama Y;Matsumoto M;Nishioka I Pennolic glycosides from diseased root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var.purpurea[外文期刊] 1987(04)13.Kitagawa I;Hori K;Kawanishi T On the constituents of the root of fukuchiyama-jio,the hybrid of Rehmannia glutinosa var.purpurea and R.glutinosa forma hueichingensis 1998(10)14.Yoshikawa M;Fukuda Y;Taniyama T Absolute stereostrutures of rehmaglutin C and glutinoside a new lactone and a new chlorinated iridoid glucoside from Chinese Rehmanniae Radix 1986(03)15.Nishimura H;Sasaki H;Morota T Six iridoid glycosides from Rehmannia glutinosa 1989(10)16.Kitagawa I;Fukuda Y;Taniyama T Chemical studies on crude drug processing.Ⅶ.on the constituents of Rehmanniae Radix.(1):absolute stereostructures of rehmaglutins A,B,and D isolated from Chinese Rehmanniae Radix,the dried root of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1991(05)17.Oshima Y;Tanaka K;Hikino H Sesquiterpenoid from Rehmannia glutinosa roots[外文期刊] 1993(01)18.Nishimura H;Sasaki H;Morota T Six glycosides from Rehmannia glutinosa var.purpurea[外文期刊] 1990(10)19.Oh H C Remophilanetriol:a new eremophilane from the roots of Rehmannia glutionsa 2005(08)20.Kitagawa I;Fukuda Y;Taniyama T Chemical studies on crude drug processing.Ⅹ.on the constituents of Rhmanniae Radix(4):comparison of the constituents of Rhmanniae Radixes originating inChina,Korea,and Japan 1995(12)21.Shoyama Y;Matsumoto M;Nishioka I Four caffeoyl glycosides from callus tissues of Rehmannia glutinosa[外文期刊] 1986(07)22.Sasaki H;Nishimura H;Morota T Immunosuppressive principles of Rehmannia glutinosavar.hueichingensis[外文期刊] 198923.Sasaki H;Nishimura H;Chin M Hydroxycinnamic acid esters of phenethylalcohol glycosides from Rehmannia glutinosa var.Purpurea[外文期刊] 1989(03)24.Sasaki H;Nishimura H;Morota T Norcarotenoids glycoside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var.purpurea[外文期刊] 1991(05)25.Yoshikawa M;Fukuda Y;Taniyama T Chemical studies on crude drug processing.Ⅸ.on the constituents of Rehmanniae Radix.(3).absolute stereostructures of rehmaionosides A,B,and C,andrehmapicroside,biologically active ionone glucosides and a monoterpene isolated from Chinese Rehmanniae Radix[外文期刊] 1996(01)26.Sasaki H;Morota T;Nishimura H Norcarotenoid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var.hueichingensis[外文期刊] 1991(06)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地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6)2.冯建明.赵仁三种地黄炮制品现代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4)3.王毅.WANG Yi张仲景应用地黄剖析[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4.王玉红.程霞.陈光辉地黄化学成分研究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2)5.李更生.刘明.王慧森.石任兵地黄药材炮制过程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6)6.王宏洁.金亚红.李鹏跃.李丽华.边宝林鲜、生、熟地黄药材中3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5)7.曾艳.贾正平.张汝学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成药2006,28(4)8.李恒.高晔.LI Heng.GAO Ye对市场三产地的熟地黄有效成分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9.刘秋鹤地黄及其临床应用[期刊论文]-河南中医2002,22(2)10.李卫先用不同方法炮制的熟地黄还原糖含量的比较[期刊论文]-中医药导报2008,14(11)引证文献(7条)1.刘峰.张恒.丁月芳.展翼梓醇对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期刊论文]-光明中医 2011(9)中国中药杂志 2011(18)3.郜新莲.段红福.崔瑛.冯静.杨云血热出血模型大鼠血清中鲜地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期刊论文]-中医学报2011(9)4.王小平.王进.陈建章建昌帮与樟树帮、中国药典法炮制的熟地黄中还原糖含量比较[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10(1)5.张红果.张汝学.贾正平.邱建国.李茂星.蓝丹正交实验法优选地黄寡糖有效部位的提取工艺[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5)6.郑春松.黄钦.李旭东.刘献祥.徐筱杰血府逐瘀汤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计算机药理学探讨[期刊论文]-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9(1)7.郑春松.黄钦.李旭东.刘献祥.徐筱杰血府逐瘀汤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计算机药理学探讨[期刊论文]-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9(1)本文链接:/Periodical_gwyy-zwyfc200703003.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