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评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那读组储层特征
那读组储集层以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主 ,埋 深在 2100~2600m 之间 ,储集层的岩性、 物性及厚 度在纵、 横向上的分布不均 ,差异较大。 那读组储集层物性普遍较差 ,有效储集层平均 孔隙度为 1016 % ,渗透率主要分布范围为 0106~ 319mD ,平均值为 0193mD ,属典型的低孔、 低渗致 密砂岩储集层。但是那读组储集层岩屑或岩心录井 资料普遍有良好的油气显示 ,且层薄 ,产量低(大部 分油层日产油量低于 1t) 。
1、 储 层 基 本 特 征
储层定义: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下可流动 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1.1 储层基本属性 (1)孔隙性: ①储集空间(广义的孔隙)。储集岩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部分称为储集空间。 ②孔隙的大小:孔隙是被岩石颗粒包围的较大储集空间它是流体的基本储集空间 。 ③孔隙的连通性:连接二个孔隙的通道称为喉道。孔隙按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可分为两类: 有效孔隙和无效孔隙。 ④孔隙度:它是反映岩石中孔隙的发育程度。可划分为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312 渗透率计算方法
渗透率是最能反映储层物性特征的参数 ,可利用岩心渗透率与孔隙度拟合方法计 算得出 ,但由于与孔隙度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为 0156) ,导致用该法计算结果 误差较大。进一步研究表明 ,渗透率不但与有效孔隙度Φ有一定相关性,还与泥质 含量(V sh ) 、 粒度中值( Md ) 、 束缚水饱和度( Swirr )等参数密切相关。因此 可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研究区渗透率 K与Φ,V sh , Md , Swirr各参数值的数学模 型 ,即
致密碎屑岩储层评价方法 研究
背景介绍
碎屑岩储层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类储层,其油气储量约占总 储量的90%以上,碎屑岩储层的基本属性和碎屑岩评价技术与 方法,包括储层岩石学研究、储层沉积相分析、储层成岩作用 研究、储层空间和物性评价、含油性评价、综合评价几个方面。 在我国碎屑岩油气储量约占总储量的90%以上。因此,对碎屑 岩储层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综合考虑传统指标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可根 据综合系数的大小,将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分强、中和弱三个等级(表 2) 。
3.4 孔隙结构评价方法
研究区的试油资料和压汞实验资料表明,那读组储层产能的高低与储层孔隙喉道的 大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实验证实,孔隙结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比值即 K/Φ)与 孔喉半径有良好的相关性,尤其对泥质砂岩储层规律性更加明显[7 ],因此研究孔隙 结构对细致地揭示岩石的储渗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孔隙喉道大小的因素 很多,如粒度、 形状、 分选、 充填、 压实、 胶结及溶蚀等,所有这些影响因素均表 现为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8 ]。根据本地区的23个层点压汞实验资料研究, 孔隙结构越复杂( K/Φ比值越小) ,岩石中细微喉道(喉道半径 R <4 μm)所占的比例 越大;孔隙结构越简单( K/Φ比值越大) ,中、 粗喉道( R > 4 μm)所占的比例越大。
若定义 KPOR = K/Φ,则依据 KPOR值大小判断孔隙结构的复杂性 ,进而可以定性 地判别储层的产液能力。研究结果表明 ,在中央凹陷带 ,中、 粗喉道储层所占比 例仅为 1/ 5 (此类不需改造即可获得较好产能) ,大部分储层为细微储层(需进行大 规模的储层改造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他地质资料对储层进行 精细评价。
3.3 层内非均质性分析方法
对于砂质储层 ,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内
的岩性、 物性、 电性及含油气性在垂向上的差异性。它是直接控制和影响一个单砂层内 垂向上注入剂波及程度的关键地质因素。用上述拟合方法对渗透率进行预测 ,即可借助渗 透率参数实现对中央凹陷带那读组的非均质性进行定量 — 半定量研究。通常渗透率的垂 向差异性主要用变异系数(V K) 、 突进系数(SK)及级差(N K)三个指标分别衡量,每个指标都 有各自的评价标准。但在实际应用中 ,采用各单项指标既不能全面反映渗透率的垂向差异 , 又经常出现各指标的评价结果相互矛盾的情况。所以文中采用综合系数( ZK)作为判断储层 非均质性的指标评价渗透率的垂向差异性。综合系数是指变异系数、 突进系数及级差三个 参数的乘积(ZK= V K×SK×N K) ,综合系数越大 ,非均质性越强。实际应用表明 ,综合系数 作为评价储层垂向差异性的综合指标 ,可以用于定量描述那读组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
喉道的大小、分布及其几何形状是影响储集层储集能力和渗透特征的主要因素。孔隙结构实质上是岩石的 微观物理性质,它能够较深入而细致地揭示岩石的特征。特别是对于低渗透性岩石,仅利用孔隙度和渗透率有 时无法正确评价储集层的性质,必须研究岩石的孔隙结构。
常规研究孔隙结构方法: 1、压汞法:具有快速、准确,根据曲线可定量反映孔喉的大小分布; 2、铸体:铸体薄片、铸体骨架,在二维平面上得பைடு நூலகம்孔喉的形态、分布; 3、电镜扫描:微观上,得到较可靠的结果; 4、矿场研究:测井、渗流力学,借助此方法研究大范围孔喉分布。
3.5 储层分类方法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 HP)确定权系数方法 评价储层。根据研究区的实际资料 ,针对那读组储层选择了如下 参数参与储层综合定量评价:孔隙度、渗透率、 粒度中值、 渗透 率变异系数、 泥质含量和含油饱和度。根据储层综合评价参数 值 ,计算各参数的权重 ,根据其结果确定出该层的综合评价指标。 依据储层分类标准 ,那读组储层可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见表 3) 。
经分析 ,油气指示参数 OID 和反映物性的胶结指数 m 是影响储集层产能的关键参数。 通过对岩石的四性关系研究 ,结合测试产能与储层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 ,可以发 现 ,油气指数 OID (其值相当于单位厚度的初产油量)与深侧向电阻率( Rt ) 、 孔隙 度(Φ)和泥质含量(V sh )关系最密切。通过非线性拟合回归 ,得出油气指数 OID 与 深侧向、 孔隙度、 泥质含量的关系为
四、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连通关系。
决定孔隙度好、坏的主要是孔隙;决定渗透率好坏的主要是喉道。
图3-10 岩石孔隙系统示意图
图0-1 我国1历.岩年石颗石粒油;产2.胶量结变物化;3直.孔方隙系图统
(2)渗透性: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 力。它能控制产能大小,并受控于形成条件和工艺改造措施。 (3)饱和度:饱和度与岩石的性质密切相关,是指某种流体所充填的孔隙体积占 全部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岩石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储层饱和度,进而影响采收率和产 量。 (4)储层非均质性:由于沉积建造、成岩演化、构造改造等作用使得油气储层在 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均表现出不均匀变化就叫储层非均质性。
储 层 岩 石 学 研究
百色盆地东部拗陷中央凹陷带是百色盆地的沉 积中心,也是盆地的生油中心。该区油气资源丰富 , 第三系那读组为主要含油层系。几十年的油气勘探 开发表明 ,该区储集物性条件差、 岩性致密、 非均质 性极强,储层横向可对比性较差 ,流体性质判别比较 困难 ,运用传统的测井解释技术难以对流体识别、 孔 隙结构、 储层非均质性、 产量预测以及储层参数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价。为此针 对该区致密碎屑岩储层的特点 ,结合区内其他实际资料 ,综合岩心的分析和电性特 征对该地区的致密碎屑岩储层进行了系统研 究 ,总结出一套利用常规测井综合评价致密碎屑岩 储层的方法。
根据岩心分析,由粒度中值测井计算的粒度中 值的数学模型为
Md = 10 (- 0171 - 11024V )sh 束缚水饱和度 Swirr按下面公式计算[2 ] Swirr =1005142811 145 - lgΦV sh- 0125 + 40158 按此法求出 K 值与岩心分析渗透率相关系数达 01801 ,从而使致密储层的评价更为可靠。
百色盆地东部拗陷中央凹陷带那读组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 ,储集层 的特点是岩性致密 ,孔隙结构复杂 ,非均质性较强 ,横向可对比性较差 ,用传 统解释方法对其储层进行正确评价比较困难。综合岩心分析、 储层电性特
征对该区储层进行系统研究 ,初步形成了一套用常规测井资料综合评价致密 碎屑岩储层评价技术 ,包括流体性质判别、 孔隙结构评价、 储层非均质性 评价、 储层分类、 产量预测等方法 ,并通过实例进行了效果评价 ,证实该技 术的应用可有效地促进中央凹陷带的勘探开发。
4.2 实 例 2
图3为采用 K/Φ方法时B21井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孔隙结构评价图。图中显示该井储层的综合系数普遍较大 ,非均质性严重 ,仅第 6 层综合
3 方法原理简介
3.1 流体判别方法
使用传统的交会图及 P1/ 2正态分布等方法判别那读组储层流体性质,判 别结果符合率很低。通过系统研究试油、 分析化验数据发现,那读组无水 层存在,因此可将那读组储层分为油层、 差油层及干层三类,只要能判断储 层的产油量,再根据该地区三类储层的产量标准,就能实现对这三类储层的 判别。也就是说,识别储层流体性质可以通过判断储层的产油量实现。
• 应用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划分的各类储层特征.明显 , 与研究区储层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可靠性较高。 与试油结论对比发现: Ⅰ类储层为差油层或油层 (如果厚度大于 115m ,可获得较好产能 ,为油层) , Ⅱ 类储层基本为差油层 , Ⅲ 类储层都为干层。
3.6 产量预测方法
对油层的产量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是油气勘探与开发领域的基本任务。目 前 ,油层产能评价主要通过试油、 试采数据或油藏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预 测 ,还没有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定量准确预测储层量的成熟方法 ,对低孔渗、 非均质储层产量的预测更是十分困难。由于油气指示与胶结指数交会面积 法较好地使用了影响储层产量的孔隙度、 泥质含量、 厚度以及间接地综 合了饱和度、 渗透率等多个关键参数 ,能客观地半定量评价储层的产量。
OID = - 01014lg ( Rt ) + 010969Φ
- 010153V sh - 0132
据前人研究结果[ 1 ]和岩心分析可知 ,由低孔隙度(Φ< 13 %)较纯砂岩得出的胶结指数 m 与泥质 含 量(V sh )的关系为
m = 21006e010033V sh
为了对储层性质进行判别,OID 与 m 分别使用一定的刻度绘图进行重叠, 可 得出各层的OID 与 m的交会面积 S 值。试油资料表明,储层产量与交会面积 S 值正相关关系,因此根据 S 大小即可实现储层流体性质(储层性质) 的识别。使用 交会面积方法对已试油的28 层储层流体的性质进行判别,得出如表 1所示的判别 标准 ,图 1 为 XK7 井流体性质判别图。上述应用实例表明 ,交会面积法为中央 凹陷带那读组致密储层性质识别提供了新的有效识别手段 ,与原有的交会图等 识别方法相比 ,该法快速、 直观 ,效果明显 ,解释结果符合率由 56 %提高到 9614 %,从而解决了在近年生产上遇到的难题 ,为开发测试准确选层提供了可靠 的依据。
4 应用效果评价
411 实例 1
图 2 为B5126X井交会面积法流体判别图。图中录井资料显示 1611~161412m (原解 释的 722 号层)段岩屑为灰黄褐色油浸粉砂岩 ,测井过程中因用传统的解释方法预测该 井产油可达 5~7t / d ,为了早日投产 ,仅测了几条主要曲线。但使用交会面积法计算出 本层 S 为 1156 ,为差油层 ,且仅 161117~161219m为有效储层(即 722 号层) ,厚度仅 为 112m(远小于原解释的312m) ,该层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为Ⅰ类储层 ,而 721、 723 号 层为 Ⅲ类储层。160814~1615m 经测试及抽汲 ,仅产少量油花 ,后补孔并酸化 ,效果 仍然不佳。经封井恢复压力 ,45 天后提捞出原油 1319t ,试油结论为差油层 ,试油结论 与交会面积法判别结果比较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