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评价
储层评价技术(一)
![储层评价技术(一)](https://img.taocdn.com/s3/m/8137b845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9.png)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十进制
颗粒直径(mm)
>1000 1000~100 100~10
10—1
巨砾 粗砾 中砾 细砾
1—0.5 0.5~0.25 0.25~0.1
粗砂 中砂 细砂
0.1—0.05 0.05~0.01
粗粉砂 细粉砂
三、油气储层地质学的近代进展
80年代以来:
1、 储、产层一体化组合研究 四性资料—测试—试井—生产动态—生产测井综合研究 重点: 产层参数、产层特征、产能判断
2 、储盖层综合研究 强化盖层研究,确定盖层封闭能力,计算盖层封闭油气 柱高度。 ——准确确定储层有效性
3 、构造、储层综合研究 1)构造和断裂的演化与储层形成机制——孔隙发育 2)不同构造类型的储层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利构造 圈闭
薄片鉴定
2、填隙组分 杂基(粘土和灰泥)和胶结物。 胶结物指成岩期在颗粒缝隙中形成的化学沉淀物。 主要为: 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铁矿) 硅质—石英、玉髓和蛋白石 其它铁质矿物(赤铁矿、褐铁矿和黄铁矿) 硫酸盐矿物(石膏、硬石膏、重晶石(少见))
三 、结构
1 、粒度 一般采用十进制粒度分级,编制粒度概率图和求粒 度参数多采用2的几何级数制。 砾和砂的分界也可定在2mm、粉砂和粘土的分界也 可定在0.0039或0.005mm
建立岩、电关系综合剖面。 主要测井曲线: 自然电位、微电极、感应、自然伽马、密度、声波、 地层倾角等 五 、分类进行分析化验 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粒度分析、重矿 物分析、阴极发光薄片、电子探针分析、扫描电镜、 X-衍射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图 像分析、压汞分析、油层物性分析。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与储层评价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与储层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58bc2cf7856a561252d36fbc.png)
一般来说,储层综合评价都要选择以下一些参数: ① 油层厚度:如沉积厚度、砂泥岩厚度、砂泥岩比例、 有效厚度等; ② 油层物性:如有效孔隙度、绝对孔隙度、有效渗透率、 粒度中值、分选系数、泥质含量等; ③ 孔隙结构:如孔隙类型及分布状况、平均孔隙直径、孔 喉 比、最大连通喉道半径、最小非饱和体 积孔喉分选系数等; ④ 沉积相带:所属亚相、微相及特征 ⑤ 油层分布状况:如含油面积、油砂体个数、油层连通情况、 砂层钻遇率等; ⑥ 地质储量分布:各砂层储量大小及其占总储量的百分数。 所选用的参数,在不同地区、不同油田、不同任务和不同 的勘探开发阶段是有差别的。因而评价参数的选择范围和参数 的重要程度也有不同。
(4)层间非均质性
三、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在垂向上的储渗性质变化。 包括层内渗透率的剖面差异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的位置、 层内粒度韵律、渗透率韵律及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层内不 连续的泥质薄夹层的分布等。
正韵律 反韵律 复合韵律 均质韵律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 正、反韵律的组合 粒度在垂向上变化均匀
夹层分布频率越高,层内非均质性就越严重。 ⑵夹层分布密度( Dk ) 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质隔夹层的合计厚度。
H sh Dk H
H sh —层内泥质隔夹层总厚度,
m;H —层厚,m。
夹层分布密度越大,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就越强。
渗透率差异对水洗油层的影响 油层剖面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变化情况复杂,一般可归结为 三种基本类型:渗透率下高上低的正韵律油层,渗透率下低 上高的反韵律油层,渗透率呈正、反韵律交叉变化的复合韵 律油层。这三种油层的剖面水洗特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见水 水淹 剖面水 见水后含水 采收率
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
![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338582bb4daa58da0114a1a.png)
4.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4.1孔隙类型本次孔隙分类采用以孔隙产状为主,并考虑溶蚀作用,结合本区实际,将孔隙分类如下:1. 粒间孔隙粒间孔隙是指位于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
它可以是原生粒间孔隙或残余原生粒间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在遭受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一系列成岩作用破坏后而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孔隙。
多呈三角形,无溶蚀标志。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粒间溶蚀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经溶蚀作用强烈改造而成,或者是颗粒间由于强烈溶蚀作用的结果。
粒间空隙一般个体较大,连通性较好。
粒间孔隙是本区主要的孔隙类型。
2. 粒内(晶内)孔隙这类孔隙主要是砂岩中的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深部溶蚀形成的,在研究区深层砂岩中普遍存在。
长石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空隙可以进一步分为粒内溶孔和晶溶孔。
晶内溶孔是指长石颗粒内的溶孔,而粒内溶孔是指岩屑等碎屑内部的易溶组分在深部酸性流体作用下形成。
常常沿长石的解理缝、双晶纹和岩屑内矿物之间的接触部位等薄弱带进行溶蚀并逐渐扩展,因而常见沿解理缝和双晶结合面溶蚀形成的栅状溶孔。
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孔的发育常常使彼此孤立的、或很少有喉管项链的次生加大晶间孔的连通性大为改进,而且,这类孔隙的孔径相对较大,从而优化了深部储层的储集性能。
3. 填隙物孔隙填隙物孔隙包括杂基内孔隙、自生矿物晶间孔和晶内溶孔。
杂基内孔隙多发育与杂基含量较高的(>10%)砂岩中,孔隙数量多,个体细小,连通性差。
自生矿物晶间孔隙发育在深埋条件下自生矿物,如石英、方解石、沸石、碳酸岩小晶体以及石盐晶体之间,个体小,数量多随埋深有增加之趋势。
但由于常生长于粒间孔隙中,连通性较好,又由于其晶体小,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复杂,影响流体渗流。
因此在埋深3500米以下,孔隙度降低较慢,而渗透率降低很快。
这类晶间孔隙在徐东-唐庄地区相对发育。
另外,杜桥白地区深层还可见到丰富的碳酸盐晶内溶孔和石盐晶内溶孔。
4. 裂隙裂缝在黄河南地区较不发育,在桥24井沙三段3547.5米砂岩中见一构造裂缝,此外多见泥质粉砂岩或细砂岩中泥质细条带收缩缝。
储层综合评价
![储层综合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e04110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0.png)
❖ III类为物性相对较差、储层内非均质性很强的储层,其渗 透率在50-120×10-3μm2之间,孔隙度在10-25%之间,多为水 层。
储层综合评价实例
二、储层分类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Q型聚类分析法,利用 STATIC软件中的聚类分析程序对以上选择样品进行聚 类分析,并进行判别分析。从数据可知,全部样品大致 分为I、II、III类,判别结果与实际分类吻合良好。由此 可见,划分的储层类型是合理的,按此类型划分本区各 井各小层的储层类型是可行的。
2、R型主因子分析—将有一定相关程度的多 个变量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确定出在整 个数据矩阵中起主要作用的变量组合, 把多个变量减少为相互独立的几个主要 变量,即主因子。
3、多种非线形单相关分析 从多个变量中剔除与因变量关系不密切 的参数。
一、“权重”评价法
1、选取参与评价的参数 2、单项参数评价分数的计算
对各数据分别求出归属于各类储层的判别值,以最大归属准则,将该类 数据对相应的储层层段归为最大判别值的储层类型。
储层综合评价实例
III砂组I类储层有效厚度
储层综合评价实例
III砂组II类储层有效厚度
储层综合评价实例
III3小层储层类型平面分布图
❖ 将岩心观察与实验分析的第一手资料相对应,这样选取的样 品才具有地质分析的可靠性与代表性;
❖ 所选择样品应包括该区储层所有岩相类型,保证所选样品较 全面地反映本区储层岩性特征;
❖ 所选井相应实验分析、测井数字处理资料相对较全,且具有 匹配性。
10储层综合评价5
![10储层综合评价5](https://img.taocdn.com/s3/m/8bd9184a336c1eb91a375db6.png)
杜I 二 杜 II 杜 III 杜I 三 杜 II 杜 III 杜I 四 杜 II 杜 III 权系数
综合评价分数:1~0.7为一类; 0.7~0.35为二类; <0.35为三类
以辽河曙光 油田油层组 综合评价为例
泥 质 含 量 (%) 8.56 7.88 8.54 15.25 15.28 11.35 24.9 13.96 14.59 碳酸盐 含 量 (%) 8.08 4.08 4.55 6.37 6.64 4.25 10.83 10.24 5.94
(2) 计算单项参数的评价分数
a
b
a
b
c
3. 方案实施阶段:
钻成第一批开发井网
阶段任务:确定完井射孔投产原则,对开发层系 划分、注采井别选择作出实施决策,确定每 口井的井别、射孔井段,交付实施投产。据 此进一步预测开发动态,修正开发指标,并 编制初期配产配注方案。 基础资料: 开发井网+ 评价井+地震资料
储层评价任务:
(1) 完成全开发区的油层划分对比 (2) 建立分井分层的储层参数数据库 (3) 编制分层微相图及分层储层参数图 (4 )建立储层静态模型 (包括剖面图及油层连通栅状图)
4. 管理调整阶段:油田投入开发以后
阶段任务:进行开发分析,掌握油水运动状况、 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状况; 实施各种增产增注措施,调整好注 采关系。
基础资料:加密井、检查井、 动态资料(如多井试井、示踪剂地层测试
及生产动态资料)
+ 开发井网+评价井+(地震资料)
储层评价任务:
(1) 综合所有静动态资料,逐步把储层静态模型 向预测模型发展。 (2) 研究各类微相砂体的水驱油运动规律,包括 平面注入水运动规律、层内水淹及层间干扰 特点。 (3) 监测储层在开采过程中的可能变化。
储层评价技术
![储层评价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0f604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b.png)
储层评价技术储层评价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评价油气储层的性质和储集条件,为油田开发提供依据。
储层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进而评估储层的储量和产能,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
储层评价技术主要包括岩心实验、地震勘探和测井技术等。
岩心实验是通过采集储层岩石样品,并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分析,来获得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体性质。
常用的岩心实验包括岩心物性实验、岩心饱和度实验、岩心渗透率实验等。
岩心实验可以提供直接的储层参数数据,为储层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方式来获取储层的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可以获得储层的层位分布、厚度、构造等信息,进而推断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及饱和度等参数。
地震勘探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等过程。
地震勘探可以提供广泛的储层信息,对于评价储层的连通性和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测井技术是通过测井仪器对井下的地层进行测量,获取储层的物性参数和流体性质。
常用的测井技术包括电测井、声测井、自然伽玛测井等。
测井技术可以提供井壁周围地层的电阻率、声波速度、放射性等参数,进而推断储层的孔隙度、饱和度和渗透率等参数。
测井技术是评价储层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在井中直接获取储层参数,对储层评价具有较高的精度。
储层评价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应根据不同的储层类型和区域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的储层评价技术有其适用的场合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需合理选择和组合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准确评价储层的目的。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岩心CT扫描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和三维测井技术的应用,储层评价技术将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储层评价技术是评价油气储层性质和储集条件的重要手段,岩心实验、地震勘探和测井技术是常用的评价手段。
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多种技术手段,可以获得准确的储层参数和地质信息,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储层评价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油气勘探开发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灰岩储层的评价方法
![灰岩储层的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072143731126edb6f1a107a.png)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储层特征和成因机理探讨
4.滩相颗粒灰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储层岩性主要为滩相亮晶砾砂屑灰岩、亮晶(海百合)生物碎屑灰岩和亮晶鲡粒灰岩,储层储 渗空间主要为粒间和粒内溶孔。这种次生溶蚀孔隙是碳酸盐岩在再埋藏阶段受热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在宏观上并非同层位的 滩相颗粒灰岩均为有效储层,微观上孔隙的发育在岩心上呈斑状分布。相对均质的滩相颗粒灰岩溶蚀孔隙储层的岩性主要为亮 晶海百合生物碎屑灰岩、藻粘结生屑灰岩等,岩心上见针状溶蚀孔隙密集发育,分布较均匀,并见少量溶蚀孔洞和垂直层面未 充填裂隙。岩石显整体含油特征,属于储集性较好的碳酸盐岩储层,未经酸压处理就可获工业油气流;而斑状分布的滩相颗粒 灰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发育的溶蚀孔隙在岩心上呈斑状分布,另有少量高角度斜交层面未充填裂隙,岩石显斑状含油特征,其孔 隙度、渗透率较低,储集性较差。 5.地表残积带裂隙-孔隙型储层--在海西早期不整合面上可不均匀分布地表残积物,它们部分可发展为地表残积带裂隙一孔隙 (孔洞)型储层。受岩溶微地貌的控制,山脊处缺乏地表残积带,主要围绕山坡和山谷发育分布,地表残积带的厚度变化显示出 山谷处较厚的特征。地表残积带储渗空间及储层发育具有零星分布的特征,储层岩性为地表残积带的钙屑(碳酸盐岩碎屑)砂岩 及钙屑砾砂岩,储渗空间有溶蚀孔隙、溶蚀孔洞(晶洞)、半充填和未充填构造裂隙等,溶蚀孔隙主要与钙屑砂岩相联系,溶蚀 孔洞主要见于钙屑砾岩中。该类储层发育分布非均质性强,具有储集性差或较差的特征。
鲕粒灰岩储层孔渗关系图 磨溪气田嘉二段鲕粒灰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
通过测井曲线的分析发现:凡是鲕滩储层发层段,都具有“四低一高”的特点, 即低伽马、低速、低密度和低电阻率及高中子孔隙度。 颗粒灰岩储层识别:颗粒灰岩储层在常规测井曲线中双侧向电阻率表现为较低 电阻率、有幅度差,声波时差增加,密度值略有降低,偶极横波成像DSI显示能 量略有衰减,微电阻率扫描(FMI)图上表现为针孔状溶蚀孔洞,溶蚀孔发育并沿 层分布。
测井储层评价方法
![测井储层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fe1b68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1.png)
测井储层评价方法测井是石油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用于评估储层的性质和条件。
测井储层评价方法是通过分析储层岩石的各种特征和性质,从而确定储层的产能和储量。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测井储层评价方法。
1.孔隙度和渗透率评价:测井可通过测量孔隙度和渗透率来评价储层的质量。
孔隙度是指储层中可容纳油气的空隙的比例,可以通过电阻率测井等方法获取。
渗透率则是指储层中油气流动能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井测得的渗透率来评价储层的产能。
2.水饱和度评价:水饱和度是指储层中被水填充的孔隙的比例。
测井可以通过测量电阻率来评价储层中的水饱和度。
高水饱和度可能会降低储层的产能。
3.孔隙流体类型评价:测井还可以用来判断储层中流体类型的改变。
常见的方法包括测量γ射线吸收率、中子测井和密度测井等。
这些测井可以帮助确定储层内流体的组成和含量,从而评估油气产能。
4.含油饱和度评价:含油饱和度是指储层中被油填充的孔隙的比例。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声波测井和密度测井等。
通过测井得到的含油饱和度可以帮助确定储层的产能和储量。
5.输导性评价:输导性是指储层中油气的流动能力。
测井可以通过测量孔隙介质的渗透率来评价储层的输导性。
高渗透率表示储层具有较高的产能和流动性。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综合运用多种测井方法进行储层评价,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还可以运用现代地质物理学方法和数学建模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分析储层特征和性质,提高测井储层评价的水平。
综上所述,测井储层评价方法是通过分析储层的岩石特征和性质,从而确定储层的性质、产能和储量。
它是石油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课题_测井储层评价方法
![课题_测井储层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48de9f79b89680203d82521.png)
测井储层评价方法1、测井资料评价孔隙结构储集岩的孔隙结构特征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对于碳酸盐岩来说其孔隙结构主要是指岩石具有的孔、洞、缝的大小、形状及相互连通关系。
储集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储层流体(油、气、水)的储集能力和开采油、气资源的主要因素,因此明确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是发挥油气层的产能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关键。
常规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描述方法主要包括:室内实验方法和测井资料现场评价法。
室内实验方法是目前最主要,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描述和评价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方法,主要包括:毛管压力曲线法(半渗透隔板法、压汞法和离心机法等)、铸体薄片法、扫描电镜法及CT扫描法利用测井资料研究岩石孔隙结构特征则为室内实验开辟了另一条途径,且测井资料具有纵向上的连续性,大大方便了储层孔隙结构的研究。
1.1 用测井资料研究孔隙结构1.1.1 用电阻率测井资料研究岩石孔隙结构利用电阻率测井资料研究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主要还是建立在岩石导电物理模型和Archie公式的基础之上。
电阻率测井资料反应的是岩石复杂孔隙结构内在不同流体(油、气、水)时的电阻率,因此储层岩石不同的孔隙结构特征一定会对电阻率测井响应产生影响。
国内外关于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模型、物理模型也较多,包括毛管束模型、曲折度模型、电阻网络模型和渗流理论、有效介质理论等。
毛志强等采用网络模型模拟岩石孔喉大小及分布、水膜厚度、孔隙连通性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对含两相流体岩石电阻率的影响,得出了影响油气层电阻率变化规律的2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孔隙连通性(以孔喉配位数表示)和岩石固体颗粒表面束缚水水膜厚度。
孔隙连通性差的储集层具有较高的电阻率;相反,当岩石颗粒表面束缚水水膜厚度增加时,储集层的电阻率则明显降低。
杨锦林等采用简化的岩石导电物理模型,定义了一个岩石孔隙结构参数S,综合反映了储层孔隙孔道的曲折程度及其大小。
如果孔隙孔道越大越平直,S值越大,说明储层条件越好;反之孔隙孔道越小,越曲折,S值越小,说明储层条件越差。
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
![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ad3785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8.png)
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一、本文概述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传统天然气资源,近年来在全球能源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于其储层特征的复杂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对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包括地质特征、物理特征、化学特征以及工程特征等方面,并探讨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
通过对页岩气储层特征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页岩气产业的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介绍了页岩气储层的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分布、构造特征以及沉积环境等。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页岩气储层的物理特征,如孔隙结构、渗透率、含气饱和度等,这些特征直接影响了页岩气的赋存状态和开采难易程度。
同时,本文还关注了页岩气储层的化学特征,如有机质含量、矿物杂质成分等,这些特征对于评估页岩气储层的品质和开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评价方法方面,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页岩气储层评价方法,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分析、岩石力学测试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手段在页岩气储层评价中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和勘探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本文还将介绍一些新兴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如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微观孔隙结构表征等,这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页岩气储层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方法,以期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页岩气储层的特征和评价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页岩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开发潜力,推动页岩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物理性质:页岩储层一般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这与其主要由粘土矿物、石英等细粒沉积物构成有关。
尽管孔隙度低,但页岩的裂缝发育丰富,这些裂缝为页岩气提供了有效的运移和储集空间。
页岩的层理结构明显,这种层状结构对页岩气的分布和运移有重要影响。
化学性质:页岩的化学性质多样,主要取决于其含有的矿物成分。
储层分类标准
![储层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0b106be27284b73f342505e.png)
表1储层分类评价标准比较
分类部门
储层分类
孔隙度
(%)
渗透率
(×10-3um2)
分类部门
储层分类
孔隙度
(%)
渗透率
(×10-3um2)
评价
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Ⅰ
>30
>2000
中国石油
Ⅰ
>25
>1000
最好
Ⅱ
25-30
500-2000
Ⅱ
20-15
100-1000
好
Ⅲ
15-25
100-500
Ⅲ
排驱压力MPa
饱和中值压力MPa
束缚水饱和度%
Ⅰ
a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细、中(粗)
>25
>600
<0.02
0.07-0.2
<10
>37.5
非常好
b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中、细
20-30
100-600
0.02-0.1
0.2-1.5
<20
7.5-37.5
很好
c
粒间孔或溶孔,微孔
15-20
10-100
较好
Ⅳ
10-15
10-100
Ⅳ
10-15
1-10
较差
Ⅴ
<10
<10
Ⅴ
5-10
0.1-1.0
差
表2碎屑岩储层分类评价表
分类依据
Ⅰ类储层
Ⅱ类储层
Ⅲ类储层
Ⅳ类储层
渗透率
>100
储层敏感性评价
![储层敏感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5d225c5d680203d8cf2f249c.png)
100
酸敏
碱敏 90
80
70
60
50
酸敏
40
30
0
2
4
6
8
pH
碱敏
10
12
14
k 38.16 8.58pH k 103.6 1.6143pH
酸敏和碱敏
•碱敏评价,取pH增加2
SIalk
ki ki
k
k 103.6 1.6143pH
SIalk=0.06,弱碱敏
酸敏和碱敏
•酸敏评价,取pH减小2
70
•渗透率为何下降? 60 50
•颗粒运移堵塞
40
30 0
6
12
18
24
30
36
42
V(渗流速度),m/d
•实际上并没有 •存在一个临界流速
速敏和粒度敏感
•微粒才能运移 •粗粒不能运移 •采油井底出砂,需要定期清砂 •长期注水冲刷形成优势通道 •流速会改善渗透率,并不会降低 •气井的流速很高,未见渗透率降低
• 外加2敏 应力敏感、温度敏感
概念
•敏感程度用敏感指数衡量
•敏感指数:条件参数变化一定数值
岩石物性参数的损失率
SI
k p
ki k ki
Sensitivity Index
•渗透率对压力的敏感指数
主要内容
•概念 •评价标准 •盐敏和水敏 •酸敏和碱敏 •压敏和热敏 •速敏和粒度敏感 •结论
评价标准
盐敏和水敏
•测量渗透率-盐度曲线,评价敏感程度
•盐度=0为水敏,包括了水敏
k (渗透率),mD
50 40 30 20 10 0
0
2
4
储层有效性综合评价方法
![储层有效性综合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0c9063fbd64783e09122b84.png)
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储层评价是预测和评价研究区含油气有利区带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对储层研究的综合认识和评判。
针对单因素评价储层结果不惟一的缺点,本文研究了储层综合定量评价的方法(图1)。
该方法分为4个步骤:首先利用特征选择算法对评价参数进行筛选,然后根据灰关联分析来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而运用最大值标准化法确定各项参数的评价分数,最后计算各项参数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进行储层分类评价。
对储层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划分的各类储层特征明显,与研究区储层实际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手段对油气储层进行精细评价和综合解释具有定量化、地质意义明确等优点,有一定应用价值。
图1储层综合评价方法体系框架1评价参数的选择一项参数只从一个方面表征储层的特性,全面评价一个储层,需要采用多项参数,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对储层进行合理的分类是评价储层的基础。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储层分类的参数与方法,但应该用哪些参数、选用何种方法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而储层综合定量评价是在选取储层评价参数的基础上,对储层多个影响因素做综合评价,最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并依此对储层分类。
国内研究储层的学者在评价参数选择方面作了不少研究,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也各不相同。
比如:刘吉余等[7]认为储层综合评价的参数主要为储层的有效厚度、砂体钻遇率、渗透率、有效孔隙度、泥质含量、黏土矿物类型、孔隙结构参数、层内非均质性参数及隔(夹)层的分布参数等;吕红华等[8]选择孔隙度、小层厚度、含油饱和度及小层钻遇率4个参数作为储层评价指标;张晓东等[9]选择有效厚度、沉积相、夹层频数、孔隙度和裂缝渗透率5个参数作为储层评价指标;张琴等[10]选取孔隙度、渗透率、颗粒分选、杂基含量、粒径、储层成岩相带、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共8个参数进行储层评价;马立文等[11]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及渗透率突进系数4个参数进行储层评价。
测井储层评价
![测井储层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525e093ba32d7375a4178088.png)
在我国胜利油田,通过大量密闭取芯井资料,以统计回归分析,
可以给出C、x、y数值。同时,由于Φ与△t有关。Swi与Φ、Md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t、△GR测井,利用回归公式计算K值。
2、以电阻率为基础的统计方法求渗透率
在纯油层的地方,根据卡赞公式,SA与Swi之间有线性关系,而油气层的 Swi越小,则SO越大,Rt就越高。因此,在纯油层可以建立K、△t与Rt之间二元 回归关系,甚至Rt与k之间的一元回归关系。这种方法要求RW变化较稳定。 3、核磁共振测井计算渗透率的方法 用常规的测井方法确定地层渗透率的误差较大,一般最大相对误差可达 50%。而用NMR测井求地层渗透率误差要小一个数量级。这就提高了用测井
在某些地区,Q值可做为指示地层渗透率的参数。
S D Q S
4、电阻率法
b=1~2;
Rsh Vsh R t
1 b
说明:在油层处,Vsh较低;在水层处,Vsh较高
Rsh RLim Rt Vsh R R R Lim sh t
直方图平移、趋面分析法来消除井间误差。在此基础上,建立Φ与△t 的 回归关系式。
万昌组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图
25 y = 0.1489x - 26.366 20 R 2 = 0.7043 15 10 5 200 250 300 350
孔隙度(%)
声波时差(us/m)
4、核磁共振测井计算孔隙度 在获得流体氢核的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之后,对T2分布的积分面 积,可以视为核磁共振孔隙度(ΦNMR)。
0.3 0.25 0.2
M d /mm M d /mm
0.3 0.25 0.2 0.15 0.1 0.05 0 245
储层评价
![储层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dce3e84e53a580216fcfedc.png)
百色盆地东部拗陷中央凹陷带那读组为陆相 碎屑岩沉积地层 ,储集层的特点是岩性致密 ,孔隙 结构复杂 ,非均质性较强 ,横向可对比性较差 ,用传 统解释方法对其储层进行正确评价比较困难。综 合岩心分析、 储层电性特征对该区储层进行系统 研究 ,初步形成了一套用常规测井资料综合评价致 密碎屑岩储层评价技术 ,包括流体性质判别、 孔隙 结构评价、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储层分类、 产量 预测等方法 ,并通过实例进行了效果评价 ,证实该 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地促进中央凹陷带的勘探开发。
经分析 ,油气指示参数 OID 和反映物性的胶结指数 m 是影响储集层产能的关键参数。通过对岩石的四性关系 研究 ,结合测试产能与储层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 ,可 以发现 ,油气指数 OID (其值相当于单位厚度的初产油 量)与深侧向电阻率( Rt ) 、 孔隙度(Φ)和泥质含量(V sh )关系最密切。通过非线性拟合回归 ,得出油气指数 OID 与深侧向、 孔隙度、 泥质含量的关系为 OID = - 01014lg ( Rt ) + 010969Φ - 010153V sh - 0132
(2)渗透性: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 )渗透性:指在一定压差下, 过的能 它能控制产能大小, 力。它能控制产能大小,并受控于形成条件和工艺改造 措施。 措施。 (3)饱和度:饱和度与岩石的性质密切相关,是指某 )饱和度:饱和度与岩石的性质密切相关, 种流体所充填的孔隙体积占全部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种流体所充填的孔隙体积占全部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岩 石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储层饱和度, 石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储层饱和度,进而影响采收率和产 量。 (4)储层非均质性:由于沉积建造、成岩演化、构造 )储层非均质性:由于沉积建造、成岩演化、 改造等作用使得油气储层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 均表现出不均匀变化就叫储层非均质性。 均表现出不均匀变化就叫储层非均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应用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划分的各类储层特征.明显 , 与研究区储层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可靠性较高。 与试油结论对比发现: Ⅰ类储层为差油层或油层 (如果厚度大于 115m ,可获得较好产能 ,为油层) , Ⅱ 类储层基本为差油层 , Ⅲ 类储层都为干层。
3.6 产量预测方法
对油层的产量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是油气勘探与开发领域的基本任务。目 前 ,油层产能评价主要通过试油、 试采数据或油藏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预 测 ,还没有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定量准确预测储层量的成熟方法 ,对低孔渗、 非均质储层产量的预测更是十分困难。由于油气指示与胶结指数交会面积 法较好地使用了影响储层产量的孔隙度、 泥质含量、 厚度以及间接地综 合了饱和度、 渗透率等多个关键参数 ,能客观地半定量评价储层的产量。
312 渗透率计算方法
渗透率是最能反映储层物性特征的参数 ,可利用岩心渗透率与孔隙度拟合方法计 算得出 ,但由于与孔隙度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为 0156) ,导致用该法计算结果 误差较大。进一步研究表明 ,渗透率不但与有效孔隙度Φ有一定相关性,还与泥质 含量(V sh ) 、 粒度中值( Md ) 、 束缚水饱和度( Swirr )等参数密切相关。因此 可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研究区渗透率 K与Φ,V sh , Md , Swirr各参数值的数学模 型 ,即
OID = - 01014lg ( Rt ) + 010969Φ
- 010153V sh - 0132
据前人研究结果[ 1 ]和岩心分析可知 ,由低孔隙度(Φ< 13 %)较纯砂岩得出的胶结指数 m 与泥质 含 量(V sh )的关系为
m = 21006e010033V sh
为了对储层性质进行判别,OID 与 m 分别使用一定的刻度绘图进行重叠, 可 得出各层的OID 与 m的交会面积 S 值。试油资料表明,储层产量与交会面积 S 值正相关关系,因此根据 S 大小即可实现储层流体性质(储层性质) 的识别。使用 交会面积方法对已试油的28 层储层流体的性质进行判别,得出如表 1所示的判别 标准 ,图 1 为 XK7 井流体性质判别图。上述应用实例表明 ,交会面积法为中央 凹陷带那读组致密储层性质识别提供了新的有效识别手段 ,与原有的交会图等 识别方法相比 ,该法快速、 直观 ,效果明显 ,解释结果符合率由 56 %提高到 9614 %,从而解决了在近年生产上遇到的难题 ,为开发测试准确选层提供了可靠 的依据。
根据岩心分析,由粒度中值测井计算的粒度中 值的数学模型为
Md = 10 (- 0171 - 11024V )sh 束缚水饱和度 Swirr按下面公式计算[2 ] Swirr =1005142811 145 - lgΦV sh- 0125 + 40158 按此法求出 K 值与岩心分析渗透率相关系数达 01801 ,从而使致密储层的评价更为可靠。
3.5 储层分类方法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 HP)确定权系数方法 评价储层。根据研究区的实际资料 ,针对那读组储层选择了如下 参数参与储层综合定量评价:孔隙度、渗透率、 粒度中值、 渗透 率变异系数、 泥质含量和含油饱和度。根据储层综合评价参数 值 ,计算各参数的权重 ,根据其结果确定出该层的综合评价指标。 依据储层分类标准 ,那读组储层可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见表 3) 。
四、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连通关系。
决定孔隙度好、坏的主要是孔隙;决定渗透率好坏的主要是喉道。
图3-10 岩石孔隙系统示意图
图0-1 我国1历.岩年石颗石粒油;产2.胶量结变物化;3直.孔方隙系图统
(2)渗透性: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 力。它能控制产能大小,并受控于形成条件和工艺改造措施。 (3)饱和度:饱和度与岩石的性质密切相关,是指某种流体所充填的孔隙体积占 全部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岩石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储层饱和度,进而影响采收率和产 量。 (4)储层非均质性:由于沉积建造、成岩演化、构造改造等作用使得油气储层在 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均表现出不均匀变化就叫储层非均质性。
百色盆地东部拗陷中央凹陷带那读组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 ,储集层 的特点是岩性致密 ,孔隙结构复杂 ,非均质性较强 ,横向可对比性较差 ,用传 统解释方法对其储层进行正确评价比较困难。综合岩心分析、 储层电性特
征对该区储层进行系统研究 ,初步形成了一套用常规测井资料综合评价致密 碎屑岩储层评价技术 ,包括流体性质判别、 孔隙结构评价、 储层非均质性 评价、 储层分类、 产量预测等方法 ,并通过实例进行了效果评价 ,证实该技 术的应用可有效地促进中央凹陷带的勘探开发。
在综合考虑传统指标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可根 据综合系数的大小,将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分强、中和弱三个等级(表 2) 。
3.4 孔隙结构评价方法
研究区的试油资料和压汞实验资料表明,那读组储层产能的高低与储层孔隙喉道的 大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实验证实,孔隙结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比值即 K/Φ)与 孔喉半径有良好的相关性,尤其对泥质砂岩储层规律性更加明显[7 ],因此研究孔隙 结构对细致地揭示岩石的储渗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孔隙喉道大小的因素 很多,如粒度、 形状、 分选、 充填、 压实、 胶结及溶蚀等,所有这些影响因素均表 现为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8 ]。根据本地区的23个层点压汞实验资料研究, 孔隙结构越复杂( K/Φ比值越小) ,岩石中细微喉道(喉道半径 R <4 μm)所占的比例 越大;孔隙结构越简单( K/Φ比值越大) ,中、 粗喉道( R > 4 μm)所占的比例越大。
3.3 层内非均质性分析方法
对于砂质储层 ,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内
的岩性、 物性、 电性及含油气性在垂向上的差异性。它是直接控制和影响一个单砂层内 垂向上注入剂波及程度的关键地质因素。用上述拟合方法对渗透率进行预测 ,即可借助渗 透率参数实现对中央凹陷带那读组的非均质性进行定量 — 半定量研究。通常渗透率的垂 向差异性主要用变异系数(V K) 、 突进系数(SK)及级差(N K)三个指标分别衡量,每个指标都 有各自的评价标准。但在实际应用中 ,采用各单项指标既不能全面反映渗透率的垂向差异 , 又经常出现各指标的评价结果相互矛盾的情况。所以文中采用综合系数( ZK)作为判断储层 非均质性的指标评价渗透率的垂向差异性。综合系数是指变异系数、 突进系数及级差三个 参数的乘积(ZK= V K×SK×N K) ,综合系数越大 ,非均质性越强。实际应用表明 ,综合系数 作为评价储层垂向差异性的综合指标 ,可以用于定量描述那读组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
1、 储 层 基 本 特 征
储层定义: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下可流动 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1.1 储层基本属性 (1)孔隙性: ①储集空间(广义的孔隙)。储集岩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部分称为储集空间。 ②孔隙的大小:孔隙是被岩石颗粒包围的较大储集空间它是流体的基本储集空间 。 ③孔隙的连通性:连接二个孔隙的通道称为喉道。孔隙按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可分为两类: 有效孔隙和无效孔隙。 ④孔隙度:它是反映岩石中孔隙的发育程度。可划分为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喉道的大小、分布及其几何形状是影响储集层储集能力和渗透特征的主要因素。孔隙结构实质上是岩石的 微观物理性质,它能够较深入而细致地揭示岩石的特征。特别是对于低渗透性岩石,仅利用孔隙度和渗透率有 时无法正确评价储集层的性质,必须研究岩石的孔隙结构。
常规研究孔隙结构方法: 1、压汞法:具有快速、准确,根据曲线可定量反映孔喉的大小分布; 2、铸体:铸体薄片、铸体骨架,在二维平面上得到孔喉的形态、分布; 3、电镜扫描:微观上,得到较可靠的结果; 4、矿场研究:测井、渗流力学
3.1 流体判别方法
使用传统的交会图及 P1/ 2正态分布等方法判别那读组储层流体性质,判 别结果符合率很低。通过系统研究试油、 分析化验数据发现,那读组无水 层存在,因此可将那读组储层分为油层、 差油层及干层三类,只要能判断储 层的产油量,再根据该地区三类储层的产量标准,就能实现对这三类储层的 判别。也就是说,识别储层流体性质可以通过判断储层的产油量实现。
致密碎屑岩储层评价方法 研究
背景介绍
碎屑岩储层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类储层,其油气储量约占总 储量的90%以上,碎屑岩储层的基本属性和碎屑岩评价技术与 方法,包括储层岩石学研究、储层沉积相分析、储层成岩作用 研究、储层空间和物性评价、含油性评价、综合评价几个方面。 在我国碎屑岩油气储量约占总储量的90%以上。因此,对碎屑 岩储层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若定义 KPOR = K/Φ,则依据 KPOR值大小判断孔隙结构的复杂性 ,进而可以定性 地判别储层的产液能力。研究结果表明 ,在中央凹陷带 ,中、 粗喉道储层所占比 例仅为 1/ 5 (此类不需改造即可获得较好产能) ,大部分储层为细微储层(需进行大 规模的储层改造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他地质资料对储层进行 精细评价。
4.2 实 例 2
图3为采用 K/Φ方法时B21井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孔隙结构评价图。图中显示该井储层的综合系数普遍较大 ,非均质性严重 ,仅第 6 层综合
储 层 岩 石 学 研究
百色盆地东部拗陷中央凹陷带是百色盆地的沉 积中心,也是盆地的生油中心。该区油气资源丰富 , 第三系那读组为主要含油层系。几十年的油气勘探 开发表明 ,该区储集物性条件差、 岩性致密、 非均质 性极强,储层横向可对比性较差 ,流体性质判别比较 困难 ,运用传统的测井解释技术难以对流体识别、 孔 隙结构、 储层非均质性、 产量预测以及储层参数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价。为此针 对该区致密碎屑岩储层的特点 ,结合区内其他实际资料 ,综合岩心的分析和电性特 征对该地区的致密碎屑岩储层进行了系统研 究 ,总结出一套利用常规测井综合评价致密碎屑岩 储层的方法。
2 那读组储层特征
那读组储集层以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主 ,埋 深在 2100~2600m 之间 ,储集层的岩性、 物性及厚 度在纵、 横向上的分布不均 ,差异较大。 那读组储集层物性普遍较差 ,有效储集层平均 孔隙度为 1016 % ,渗透率主要分布范围为 0106~ 319mD ,平均值为 0193mD ,属典型的低孔、 低渗致 密砂岩储集层。但是那读组储集层岩屑或岩心录井 资料普遍有良好的油气显示 ,且层薄 ,产量低(大部 分油层日产油量低于 1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