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进口的现状

合集下载

我国原油供需及运输

我国原油供需及运输

我国原油供需及运输规划(以下资料均来源于公开资料,代表个人观点,仅作参考)一、我国原油进口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是世界原油生产大国之一,但同时也是原油消费大国和原油进口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致使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对原油的依赖程度日趋加深。

根据我国未来能源的供给情况,煤炭将仍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但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原油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会有所提高。

(一)原油供需平衡现状及原油进口需求预测1、原油供需平衡现状我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尤其是人均石油资源量更少,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8%。

消费增长、资源短缺、依赖进口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石油消费需求相应快速增加,原油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原油产量已跟不上消费量的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原油产量年均增速仅为1.8%,1997-2008年一直徘徊在1.6-1.9亿吨之间。

而同期,原油消费量年均增速达6.4%,目前消费量已达到3.6亿吨,产消缺口达到1.7亿吨。

自1993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国内原油供应保证率不断下降,自2004年起下降到60%以下。

为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进口原油规模迅速扩大,到2003年进口量已达9112万吨,2004年突破1亿吨,2008年达到1.79亿吨,与1990年相比,18年间原油进口量增长了61倍多,年均增速高达25.7%;而同期原油出口则迅速减少,2008年出口量为373万吨,仅及1990年的1/6左右。

由下表可知,随着我国原油资源保证程度的不断下降,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增加,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大,目前中国对国外原油资源的依存度已达50%。

90年以来原油产量和消费量示意图90年以来原油进口量示意图2、原油进口需求预测以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分析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分析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石油市场的不断波动,国际油价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对中国石油进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进行分析。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带来了价格方面的好处。

随着国际油价的下跌,中国从国际市场进口石油的成本也随之下降。

这意味着中国石油进口的成本降低,从而降低了国内燃油价格。

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降低的燃油价格还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商品价格竞争力,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产生了供应侧的冲击。

随着国际油价的下跌,一些石油生产国的产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力,导致部分石油供应商出现了破产和停产现象。

这就使得中国在进口石油时更加谨慎,需要寻找更加稳定的石油供应商,或者加快自身石油产业的布局和发展。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供应体系产生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促使中国加快石油产业的转型升级。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还带来了对外贸易方面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国际油价的波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平衡。

当国际油价下跌时,中国的石油进口支出相应减少,从而减缓了贸易逆差的压力。

这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和对外贸易平衡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国际油价的下跌还可能导致一些石油生产国的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和金融市场,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还带来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

国际油价下跌意味着能源价格下降,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加大对化石能源的开采力度,从而对全球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需要更加注重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这就需要中国在进口石油时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型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从而减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

国际油价的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带来了价格方面的好处,同时也使石油供应链体系面临一定的挑战。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近年来,中国石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也在不断增长。

我国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费国。

国际市场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原油进口量持续增加。

2017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进口量为8.43亿吨,占全球原油进口量的71%。

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费国,2017年消费量为6.54亿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9%。

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预计到203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将达到1.2亿吨/年,占全球原油进口量的80%。

在国内市场,中国石油价格主要受国际市场价格和政策制度的影响。

由于国内油价管制,中国的石油价格并不完全与国际市场价格挂钩,但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仍会对国内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政策制度也是影响国内价格的因素之一。

例如,政府对石油贸易的税收、关税等政策会对石油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现状分析原油进口增长快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但国内的产量却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中国石油进口量持续增加。

进口源地分布广中国的原油进口源地分布广泛,主要从中东、非洲、俄罗斯等地进口。

中东地区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占总进口量的一半以上;非洲地区和俄罗斯也是中国的主要原油进口地。

进口通道多样中国的原油进口通道多样,除了通过进口港口直接进口原油外,还有通过管道、铁路、公路等不同的运输方式,保证了中国原油进口通道的多样化。

对策建议多元化进口源鉴于主要进口源地的政治、经济、地缘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建议中国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增加对多种进口源的依赖。

建议中国采取多种途径拓宽原油进口渠道。

可以发展多个海路进口渠道,同时发展空中、地面等进口渠道,保证原油进口的多样化和安全性。

稳定中国石油价格建议中国政府在稳定油价方面加强调控和管理,维护中国石油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对于市场过热或过低,可以适时调整税负和市场供求关系,稳定市场价格。

2024年中国石油贸易现状分析报告

2024年中国石油贸易现状分析报告

【摘要】【关键词】中国石油贸易;进口;出口;现状分析一、引言石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石油贸易也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石油贸易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通过分析2024年中国石油贸易的现状,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推动石油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国内生产与进口1.国内石油生产趋势根据数据统计,中国国内石油生产总量为X万吨,与上一年相比下降X%。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油田老化、产能下降和环保限产等因素导致。

国内油田的老化程度较高,油井产能逐渐减弱,这对国内石油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石油进口增加与国内石油生产下降相比,石油进口量则有所增加。

2024年,中国石油原油进口量为X万吨,同比增长X%。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无法满足需求导致的。

同时,进口原油的价格相对较低,也促进了石油进口的增加。

三、石油贸易结构变化2.原油出口减少,成品油出口增加由于国内需求的增加和进口的增加,中国的原油出口量有所减少。

同样,由于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成品油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反映了中国石油贸易结构变化的特点。

四、现状分析1.境内供需矛盾加剧中国石油生产的下降导致了国内供需矛盾的加剧。

国内需求的增加是石油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说明了国内石油生产的不足。

这种供需矛盾对中国石油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石油进口的风险与压力增加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给中国石油进口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压力。

对于中国来说,提高石油进口的多元化程度,降低进口风险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五、对策建议1.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针对中国石油贸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

政府应鼓励国内石油生产的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提高国内生产的能力和效率,从源头上解决国内供应不足的问题。

2.加强对进口石油的管理建立健全的进口石油管控机制,加强石油进口的风险管理。

中国石油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石油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石油现状分析报告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石油是中国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石油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供需情况、产量、进口依赖度、价格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供需情况中国的石油需求一直保持增长态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石油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中国的石油产量并没有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石油自给率在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且已经低于50%。

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来满足国内需求。

产量中国的石油产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虽然国内陆上油田的开发仍在进行中,但产量的增长无法弥补消耗的增加。

此外,国内油田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开采难度加大,也限制了国内产量的增长。

进口依赖度由于国内供应短缺,中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居高不下。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超过70%的石油需求依赖进口。

这种高度的进口依赖度使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承受着较大的风险,国际油价的波动对中国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价格中国的石油价格一直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来,国际油价的波动对中国的石油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通过控制油价、建设国内储备等手段来稳定石油价格,并减少对外界价格的依赖。

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中国石油行业将继续面临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政府将继续推进能源转型,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仍将持续,石油需求仍将继续增加,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之一。

因此,石油行业在提高产能和增加进口渠道等方面仍需努力。

结论中国石油行业面临供需不平衡、进口依赖度高、价格波动等多重挑战。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但仍需加大力度加快能源转型,提高国内产能和进口渠道,以保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石油企业进出口贸易面临的障碍及排解策略探析

我国石油企业进出口贸易面临的障碍及排解策略探析

我国石油企业进出口贸易面临的障碍及排解策略探析目前,我国石油企业进出口贸易面临着一些障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一些国家在保护自身市场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加收关税、限
制出口等,严重影响了我国石油企业的进出口贸易。

二、国际贸易规则制度调整
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调整对我国石油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世界
贸易组织改革后的规则制度可能导致我国的出口受到限制。

三、国际市场需求低迷
近年来,国际市场对于石油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这意味着我国石油企业的出口面临更
大的挑战,需要采取措施增加出口。

针对以上障碍,我国石油企业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谋求多元化市场
我国的石油企业应该积极寻求多元化的市场机会。

比如,在开拓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拓展新兴经济体市场,以及增加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三、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的石油企业应当加强与国际能源企业的合作,通过开展技术合作、资本合作等多
种形式,进一步提高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快石油技术和装备的改进,开发新型能源和提高石油产品质量,极大提升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五、适应市场需求,拓展石油深加工
我国的石油企业应当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整,拓展石油深加工产业,提高附加值,增加
出口收入。

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品质和附加值,扩大石油进口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我国的石油企业在进一步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同时,需要注意国际市场的动
态和变化,采取多种策略应对和排解障碍。

对中国石油海上运输现状分析及对策

对中国石油海上运输现状分析及对策

对中国石油海上运输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我国的海外石油运输有着多方面的问题和隐患。

加大高吞吐能力的港口建设、加强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力、积极寻找新的石油运输路线、建立一支强大的国家籍油轮队是解决中国未来石油运输问题的重要措施。

本文认为,积极寻找新的石油海上运输路线是最为重要的,政府应该给与重视和关注,保证我国石油海上运输的安全与发展。

【关键词】:油轮现状;石油运输;运输安全一、我国石油现状及海上运输现状1.1 我国石油产业现状2017年,受油田后备资源接替不足、计划性减产及寒潮天气等因素影响,我国原油生产持续下降。

12月份,原油产量1598.4万吨,同比下降4.4%,降幅比11月份扩大1.9个百分点;日均产量51.6万吨,比11月份减少0.8万吨。

1-12月份,原油产量1.9亿吨,同比下降4.0%。

12月份,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整体保持上涨趋势。

截至12月29日,价格为66.7美元/桶,比11月底上涨3.2美元/桶。

我国原油产量降幅扩大,石油消耗总量与日俱增,因此我国需要依靠进口外国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来满足我国现在以及未来长远发展的需求。

1.2 我国石油海上运输的现状及发展海上运输的必要性海运是最经济的运输形式,目前世界上各国商船总吨位有8亿吨,担负着世界上70%-80%的货运量。

海上运输的成本低,仅为铁路运输的40%-45%。

目前,成为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之一的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由此可以看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海洋船舶运输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超过80%的国际贸易量是海运的。

国内沿海油港中,目前具有10万吨级以上靠泊能力的泊位有11个。

其中,25万吨级泊位的4个(福建、舟山、宁波和茂名一个);20万吨级的1个(青岛的黄岛油码头,曾经靠泊过30万吨级的油船);15万吨级1个(惠州);8万——10万吨级的2个(舟山、大连新港各1个)。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对策。

在中国原油进口现状分析中,将分析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长趋势和主要进口来源国。

在中国原油出口现状分析中,会探讨中国原油出口量的规模及出口目的地。

而在分析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将详细探讨对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应对策略探讨部分将提出应对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原油贸易发展。

结论将对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的未来展望进行分析,并提出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的建议,以促进中国原油贸易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中国经济影响、应对策略、国际合作、未来展望、长期发展规划1. 引言1.1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中国原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资源之一,进出口贸易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国内原油资源供给的不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之一。

中国也在逐渐发展原油出口市场,努力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影响力。

在中国原油进口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外国原油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而且主要原油进口国也逐渐多样化。

中国原油出口现状分析中,中国的原油出口规模还相对较小,但正在逐渐增长,为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收入和价值。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原油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成本。

我们需要制定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原油贸易的发展。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发展。

在未来展望中,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内外部协调,推动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朝着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2. 正文2.1 中国原油进口现状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消费国之一,由于国内原油产量无法满足需求,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原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原油进口量自2000年以来逐年增长,201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已经接近3.7亿吨,占全球原油贸易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

中国石油贸易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石油贸易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石油贸易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石油贸易形势的分析,总结出我国石油贸易存在的问题,如我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严峻、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以及未能适应时代变化、我国石油技术与发达国家有差距、我国石油贸易的市场模型不完善等问题。

针对石油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即形成上下游纵向一体化经营、发展石油技术服务贸易、逐步建立完善的石油市场模型、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加强国内与国际合作等,为我国石油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石油贸易;相关建议;能源合作1我国石油企业现状中国的石油储量相当有限。

我国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全球人均程度的54%,人均石油残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程度的8%,优良能源缺乏、油气少煤多、人均能源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

石油探明储量并无显著增加,反而中国近几年的探明石油储量是每年降低,虽然世界石油勘探技术在持续的进步,而石油又是一种不可新生的资源,所以中国的石油资源是相当紧缺的。

由于中国石油消费的增加,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从1993年年初开始,中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进口渐渐上升,在2008中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已经突破了50%“线”。

到2010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扩展到55.14%。

我国在2012年石油产品贸易进口增加、出口有小幅度下降的特征(见下表)。

出口量为2 841.7万吨,石油产品总进口量为5245.1万吨,净进口量为2403.4万吨,分别同比下降6.8%,同比增加1.2%;同比上涨12.6%。

378.6亿美元的石油贸易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为239.7亿美元,同比增长0.9%和增长1.3%。

国内消耗低靡,出现成品油进出口贸易活跃水平下降的现象。

2012成品油进口7159000吨,出口12230000吨,净出口5076000吨,分别下降了16.9%,下降3.3%,同比上升25.7%。

进出口在汽油、柴油方面都降低迅速,只有煤油略有上升;全球需求不强烈是国际贸易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目录摘要 (1)ABSTRACT (2)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1)一、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现状 (2)(一)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规模 (2)(二)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交易方式 (3)(三)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运输方式 (4)二、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存在的问题 (4)(一)中俄石油议价机制不完善 (4)(二)“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还有一定的影响 (5)(三)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的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 (5)(四)俄罗斯石油基础设施的落后制约了对中国的出口 (6)(五)大国竞争制约中俄石油贸易发展 (6)三、促进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贸易发展的对策 (7)(一)增进双方政治互信巩固信任关系 (7)(二)完善中俄贸易的议价机制 (7)(三)加快中俄石油贸易的基础设施建设 (7)(四)完善中俄能源贸易的法律环境 (8)(五)全面提升中俄在石油领域的合作 (8)结论 (9)参考文献 (9)摘要随着近些年中俄在石油领域的携手合作,不仅仅给彼此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石油贸易也成为了彼此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且使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伙伴关系更为亲近。

本文论述了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规模、交易方式和运输方式,同时对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大国竞争激烈,基础设施落后,政治互信度不高,议价机制不完善、两国在石油方面的法律不健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了使两国的石油贸易更好地发展,针对于所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完善中俄贸易的议价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增加政治互信,完善法律环境、全面提升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一些建议。

关键词:石油贸易经济发展石油进口ABSTRACTWith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n recent years, oil trad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each other's economy, not only bringing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to each other, but also bringing closer trade partner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cale of China's oil imports from Russia, trading mode and the mode of transportation,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such as power competition is intense, poor infrastructure, political trust degree is not high, the bargaining mechanism imperfect, the two countries in such aspects as oil laws is not sound is analyzed, in order to make the oil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etter development,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proposed accordingly improve the bargaining of Sino-Russian trade mechanism, accelerate infrastructure, increase political mutual trust, improve the legal environment, improve some suggestions in oil fields.KEYWORDS: OIL TRAD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IL IMPORTS随着中俄两国输油管道的完善,两国的输油总量不断增大,合作规模也开始扩大,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发展态势良好,石油领域的来往也更加频繁,两国在贸易中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例如两国在石油领域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石油方面的基础设施落后,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阻碍了两国石油贸易向前发展,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促进两国在石油方面的合作成为首要的问题。

2022年中国石油产品进出口情况分析

2022年中国石油产品进出口情况分析

2022年中国石油产品进出口情况分析2022年我国石油产品贸易呈现进口小幅增长、出口有所下降的特点。

石油产品总进口量为5 245.1万吨,同比增长1.2%;出口量为2841.7万吨,同比削减6.8%;净进口量为2403.4万吨,同比增长12.6%。

石油产品进口总额为378.6亿美元,同比增长0.9%;出口总额为239.7亿美元,同比增长1.3%。

国内消费不振,成品油(汽煤柴油)进出口贸易活跃程度下降。

国际贸易方面,2022年成品油进口715.9万吨,同比下降16.9%;出口1223万吨,同比下降3.3%;净出口507.6万吨,同比增加25.7%。

汽油、柴油进出口都大幅下降,仅煤油有所增长;国内外需求不旺是国际贸易下降的重要因素。

动力煤油在过去两年中暴涨造成煤油表观消费的特别2022煤油进口量为62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煤油进口主要来源于韩国、日本和新加坡,2022年进口量分别为410万吨、66万吨和60万吨。

煤油出口量为745万吨,较上年增长13.5%。

出口主要去往香港、越南和美国等地,2022年出口量分别为294万吨、84万吨和78万吨。

近年来,我国民航事业快速进展,带动航煤贸易大进大出。

航煤在煤油进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全年航煤进口量达526.5万吨,下降1.9%,占煤油进口总量的84.8%;灯用煤油进出口很小。

其他煤油进口量为94.3万吨,同比增长20.6%,动力煤油曾在2022年中暴涨造成煤油表观消费的特别,但随着国家海关部门加大对进口货物的检查力度、防止煤油变相逃税后,动力煤油进口已经从高峰时期的163.3万吨大幅回落。

2022年航煤出口745.1万吨,同比增加14.1%,主要受到航空保税用油增长驱动,出口结构中航空保税油占到50%,同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

柴油进口量剧减我国进口的柴油全部为轻柴油。

2022年我国柴油进口量大幅下降,全年进口柴油94.7万吨,同比下降61.2%;出口186.2万吨,同比下降8.3%。

中国原油行业产量、加工量及进口量分析

中国原油行业产量、加工量及进口量分析

中国原油行业产量、加工量及进口量分析一、原油行业概述习惯上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石油称为原油。

原油经炼制加工可以获得各种燃料油、溶剂油、润滑油、润滑脂、石蜡、沥青以及液化气、芳烃等产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产品。

按照不同的依据,可将原油分为以下几类:原油的主要分类二、原油行业发展背景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原油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加强原油等能源资源储备能力。

谋划储备项目并尽早开工。

推进政府储备项目建设,已建成项目尽快具备储备能力。

国内原油行业相关政策相关报告: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原油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三、原油行业产业链1、产业链石油产业链一般可划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主要环节包括上游:石油勘探、石油开发与生产;中游:石油贸易、仓储物流;下游:石油化工、基础化工、成品油营销、化工品营销等。

对于下游,由于上游原料原油涨价,炼化下游产品普遍涨价,主要利好炼油企业,以及通过其它非石油路线生产原油路线同类炼化产品的企业。

原油产业链图谱2、下游行业汽车保有量原油是由各种的烃类、环烷类物质组成的一种具有粘稠性、深褐色的液体,汽油是指从原油分馏和裂化过程中取得的挥发性高、燃点低、无色或者淡黄色的轻质油,被划分为90号、93号、95号等不同类型的汽油,主要用作汽车点燃式内燃机的燃料。

2022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3.19亿,同比增长5.63%。

2018-2022中国汽车保有量四、行业现状1、全球2021年,全球原油产量8988万桶/天,北美占比27%、独联体国家占15%、中东占比31%,在中东沙特原油产量占全球的12%,2022年12月,中国继续与阿拉伯国家合作,从海合会国家扩大进口原油、液化天然气,加强油气开发、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合作,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

中沙两国联合声明提出,中国欢迎沙特作为中国原油的主要可靠来源国,双方一致同意共同探索石化领域的投资机遇,开发石油转石化技术领域富有前景的项目。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在原油进出口贸易中,我国属于是原油进口大国,原油进口量呈每年不断增长的趋势进口量呈逐年上涨趋势,并在2018年首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尤其是近年以来,国内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炼化产能大幅增加,2019年国内炼油一次加工能力扩至8.47亿吨,逼近9.0亿吨大关而我国的原油出口量却在不断减少。

,国内原油产能不足,原油进口成为必然选择。

本文针对我国原油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原油贸易的发展。

标签:中国原油;能源安全;战略;进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现状;对策随着对石油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我国的石油储存资源越来越少,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我国开始向其他国家进口原油,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原油贸易行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原油贸易行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原油进出口贸易中存在有很多问题,不利于我国原油贸易的发展,因此国家需要对原油进出口贸易进行加强重视,提高对原油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我国原油进口贸易的现状我国的原油进口贸易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建国初期到60年代之间,由于石油开采技术水平差,开采量低,还处于向其他国家进口石油的时期;从1960年到1979年之间,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不断提高,加大了石油开采规模,提高了石油开采量,基本上实现了石油资源的自给自足,并且在这段时间内,还向朝鲜、菲律宾等出口部分石油资源;但是从1980年到2000之前,由于国内消费量快速增长,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已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石油资源进口不断提高,并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国际原油贸易量不断降低,到2002年我国原油贸易量才有所回升。

从2002年至今,我国一直都处于原油进口的地位,并且进口量不断扩大,年均增长率超过13.0%,其中2017年同比增长65万桶/日,增量较2016年提高一倍,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41.0%,并在2018年跃居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约为日本的三倍、印度的两倍。

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的石油进出口状况一直备受。

本文将对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中国石油进出口现状近年来,中国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了万吨,对外依存度为 8%。

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石油贸易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在出口方面,中国的石油出口量相对较少。

2022年,我国石油出口量仅为207万吨。

尽管出口量不大,但中国的石油出口却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影响因素分析政治因素:国际政治局势对石油进出口具有较大影响。

例如,中东地区的政治冲突可能导致油价上涨,从而增加中国进口石油的成本。

中美贸易摩擦也对中国石油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状况对石油进出口有着密切的。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推动石油进口量的增长。

同时,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国际油价波动,进而影响中国石油进出口的稳定性。

技术因素:技术进步对石油进出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例如,页岩气技术的突破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国之一,进而导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

前景展望宏观政策:未来,中国政府应继续加强对石油进出口的监管,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来确保石油市场的稳定。

还应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以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

为确保能源安全,中国应加大在海外油田的投资力度,以获得更多的石油资源。

还应推广能源节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以降低国内石油消费。

技术进步:中国应积极推动页岩气技术的发展,以降低对传统石油资源的依赖。

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合作,共同研发新型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本文对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分析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分析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分析1. 引言1.1 国际油价下跌背景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加之新冠疫情的蔓延,导致国际原油需求大幅下滑。

各大石油生产国为了维持市场份额,相继增产,造成供应过剩的局面。

原油价格受到全球地缘政治变化的影响,如中东地区紧张局势、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矛盾等,也对油价产生了波动影响。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议题的日益受到关注,使得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逐渐减少,进一步推动了油价的下跌。

对于中国来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国际油价的下跌无疑对其能源战略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高度依赖石油进口,因此国际油价的波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能源进口成本和能源安全。

如何应对国际油价下跌,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中国能源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中国石油进口现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其石油依赖度高达70%以上。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由于国内产能有限,中国的石油产量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因此必须依靠进口来弥补缺口。

中国主要从中东地区、非洲和拉美国家等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进口石油。

中国还与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长期的石油合作关系,以保障国内能源安全。

中国石油进口的规模庞大,进口渠道多样化,但在国际油价波动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着来自市场风险和价格波动的压力。

中国石油进口现状虽然稳步增长,但在国际油价下跌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应对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成为中国能源战略和石油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 正文2.1 中国石油进口成本下降中国石油进口成本下降是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重要影响之一。

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中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原油的成本相应地降低。

这对中国石油进口商来说是一种利好,能够降低其进口成本,提高盈利空间。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之一,能够通过降低石油进口成本降低国内石油价格,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分析

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分析

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其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备受关注。

随着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全球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也日益增加。

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风险分析1. 价格波动风险石油价格波动是石油进出口贸易中最为常见的风险之一。

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常常受到供需、地缘政治、全球经济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剧烈、不稳定。

一旦石油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将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造成重大影响,从而增加企业经营成本,降低盈利能力。

2. 地缘政治风险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非洲等地区,而这些地区常常发生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一旦局势动荡,石油供应可能受到影响,给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带来不确定性。

一些地区的政治风险和战争风险也会影响石油进出口贸易的稳定性。

3. 贸易政策风险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也会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一些国家可能会对石油产品实施贸易限制措施,这将对中国的石油进口和出口造成困难。

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也可能对石油定价机制和支付方式产生影响。

4. 汇率波动风险人民币兑换率的波动也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影响。

汇率波动可能导致石油进口成本的波动,从而增加进口成本;同时也可能导致出口获得的收入受到汇率风险的影响。

5. 市场需求风险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对中国石油产品的需求不稳定。

尤其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时,中国石油产品的出口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二、管理分析1. 多元化供应渠道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中国应积极开拓多元化的石油供应渠道,降低对单一供应国的依赖程度。

通过多元化的供应渠道,可以有效降低石油进口的风险,提高石油贸易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

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在开展石油进出口贸易时,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市场风险管理、价格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等方面。

中国石油行业的现状与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石油行业的现状与国际竞争力分析

02
拓展海外市场
03
多元化资源获取
加强对海外市场的调研和开拓, 推动中国石油产品和服务“走出 去”。
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多元化 获取海外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 源安全。
THANK YOU
VS
规模化经营
通过实现规模化经营和提高生产效率,中 国石油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
技术竞争力
先进技术水平
中国石油企业在勘探、开发和炼化等领域拥 有先进的技术水平,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领 先水平。
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石油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不 断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
品牌竞争力
04
中国石油行业国际竞 争力分析
资源竞争力
石油储量丰富
中国拥有庞大的石油储量,尤其在西部和海上地区,为石油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 的基础。
多元化资源获取
中国积极开展海外石油勘探和开发合作,实现资源获取的多元化,降低对单一来源的依 赖。
成本竞争力
低成本优势
相对于国际石油巨头,中国石油企业的 成本结构较为合理,具有较低的成本优 势。
加大勘探投入
01
增加勘探经费和技术支持,加强对国内外油气资源的
勘探,提高资源探明率。
强化资源开发
02 加快对已探明油气资源的开发进度,提高资源开发效
率,保障国内能源供应。
推进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03
加强对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
发技术研究,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水平。
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
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化
贸易量变化
随着全球石油市场供需格局的变化,国际石油贸易量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欧佩克国家通过减产等 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非欧佩克国家如俄罗斯、美国等逐渐崛起为重要的石油出口国。

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不少于1000字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支柱之一。

然而,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的供应短缺,我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因此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现状及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石油进口来源的现状从数据来看,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为4.1亿吨,其中进口石油占到了我国总石油消费的70%以上。

在石油进口来源方面,中东地区、非洲地区、拉美地区等成为了我国的主要石油进口来源地。

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等国家是我国最大的石油供应来源地。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石油进口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石油进口总量比上一年增加了10.1%,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量增长最为显著,达到了18.7%。

石油进口来源的问题分析然而,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单一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地缘政治风险。

由于我国石油主要进口来源地都处在世界局势动荡的地区,一些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冲突等事件时常造成供应中断甚至是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由于我国石油进口规模巨大,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安全隐患。

在石油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此外,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单一性也会带来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由于我国石油进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一旦这些国家出现政治或经济问题,都可能导致石油供应的中断或减少,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解决石油进口来源的问题为了解决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问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大对国内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投入。

我国拥有的石油资源丰富,只要加大探测的投入和技术创新,就有可能取得更多的石油资源,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其次,应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尽可能地替代传统的能源,减少我国石油进口规模。

中国自非洲原油进口贸易发展的状况问题与政策建议

中国自非洲原油进口贸易发展的状况问题与政策建议

中国自非洲原油进口贸易发展的状况问题与政策建议1. 引言1.1 中国对非洲原油进口贸易的重要性中国对非洲原油进口贸易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非洲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对稳定的能源供应有着强烈需求,而非洲的原油资源正是能够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重要来源之一。

通过与非洲国家开展原油进口贸易,中国能够确保自身对能源的稳定供应,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水平。

中国自非洲原油进口贸易也有助于促进中非经济合作与双边关系发展。

中非之间的贸易往来不仅有助于增加非洲国家的出口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中国在非洲开展进口贸易也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与文化互动,为双方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国对非洲原油进口贸易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能源安全和经济合作方面,同时也对中非双边关系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随着双方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国自非洲原油进口贸易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合作机遇和共同发展空间。

1.2 进口贸易发展现状中国自非洲原油进口贸易在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能源消费大国,对非洲原油的需求不断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自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已经超过了其他国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原油供应来源之一。

进口贸易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自非洲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已成为非洲多个国家的最大原油进口国。

合作模式不断完善,中国在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合作中,不仅仅是原油贸易,还包括技术转让、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合作。

贸易结构逐渐优化,中国对非洲原油进口贸易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通过多元化的贸易方式和合作模式,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

进口贸易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贸易方式单一、贸易风险增加、贸易基础设施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自非洲原油进口贸易的更好发展。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中国自非洲原油进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进口的现状和前景1陈波摘要:中国的石油进口,涉及四大方面问题:一是,石油获取的多元化,从10年前侧重东南亚,转向控制中东,巩固非洲,开拓南北美,突破里海;二是,石油通道在巩固海运为主的同时,扩大陆运;三是,中国石油公司参与第三方贸易,在既买又卖的过程中,认识和掌握国际石油贸易的游戏规则,并影响基准油市场;四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库存建成后,有必要通过间接商业运作,盘活资源,做到以库养库.我所在的中国联合石化公司,是中石化的全资子公司.中石化在中国原油进口里面占78%,联合石化在中石化进口里面占78%.本文侧重从进口企业,贸易公司视角,从四个方面谈谈中国石油进口的现状和前景:能源获取;能源通道;中国公司在国际贸易,第三方贸易的作用和影响;国家的商业储备问题.一,能源获取的多元化10年前,中国能源获取主要来自亚太地区,比如印尼.后来,随着炼油技术,炼油装置的改造和技术提升,运输的大型化,加上国内装卸条件,码头的改善,现在,中国从不同区域进口能源.以我们贸易公司为视角,总体来看,中国对外能源获取的战略思路是:控制中东,巩固非洲,开拓南北美,突破里海,扩大陆运.这一战略的着眼点是: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确保中国能源安全.这一战略对各个地区做出轻重缓急的重要依据是:相关区域具体的政治,经济形势.我们初步把全球能源(石油)供应分为六大区域:首先,是中东.从2006 年来看,中东石油占全球生产链的31%.尽管中东是国际冲突的热点,是一个火药筒,但OPEC的努力终成正果,已经在国际油价话语权上掌握主动,充分利用它油量大的优势,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发挥了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同时,中东国家已经开始,并且在未来三五年里会更迅猛地发展其石油产业的中下游,包括炼油装置和化工装置.中东石油产业这种变化,对中国未来的能源获取形成非常大的挑战.也即,中东石油,即便产量不变,甚至还有所增加,但他的出口将减少,因为他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从而加速国际市场油品,化工品贸易的增速.事实上,在过去几年的国际市场中,油品产品的增速已经远远高于原油贸易的增速.第二个,是非洲.非洲地区2006 年占全球生产链的12%.对于中国而言,非洲主要有两大问题:其一,中国企业对非洲的需求是刚性的,现在中国每个月从非洲至少进口2000万桶,这是无可替代的,至少在目前这种状况还无法改变.从油质来讲,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大多数是中质和低硫油,这是其他地区不可能替代的.其二,非洲从发展来看,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全球力量最集中的就是在非洲的争夺,无论是上游的走出去,还是下游的贸易公司.传统上,非洲石油主要供应欧洲.现在,对中国的供应增长较快.中国在非洲的主要竞争者,现在是美国,未来印度将加入进来.美国这些年没建什么新的炼厂,炼油装备的改革进展不大,由于离非洲的距离近,因此加大了对非洲石油的需求.2 007年7月,美国设立了美军非洲司令部,是其增强对非洲影响力的佐证.第三个,中亚,俄罗斯和欧洲市场.这一市场,占全球生产链的20%多.具体的情况1 据作者在"石油安全与国际关系研讨会"的发言编辑而成.对会议主办方北京大学东北亚战略研究中心允许本刊编辑出版,表示感谢.是:欧洲,主要指英国,挪威的北海地区,现在是自给自足,但产量已经逐渐下降.俄罗斯的情形是,普京政府在过去几年大打国际能源牌,利用俄罗斯的能源实力,在国际上增强俄罗斯的实力,其对国际石油市场影响很大,而且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俄罗斯一边致力于整合中亚地区政治势力,一边又于最近开始中亚的油气资源,而且动作很大.以上三大地区,是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具体来讲,中东我们可以发展,但它不可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远景,至少是非常有难度.非洲,则相对乐观.至于中亚和俄罗斯,近年进展不大,在可预见的将来调上去的难度不小.第四个,是亚洲.亚洲本身供不应求,最大的全球需求地带在亚太地区.第五,第六个,就是南北美.南北美地区,是中国这几年作为贸易公司大力发展的区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进口量逐年增加.具体来看,北美是加拿大;南美主要是委内瑞拉,墨西哥以及巴西等.从加拿大来看,油沙储量很大,潜力也很大,但是加拿大的主要市场是在美国,两国存在天然的关系.南美的情况是,巴西和墨西哥,跟美国的关系不远也不近.但是,委内瑞拉在政治舞台上和美国唱反调,美国出于其战略打算安排正在逐步疏远委内瑞拉.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贸易公司的角度,在南北美重点可能要突破像委内瑞拉这样的国家,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与其建立起战略的,长远的,商业的关系,争取获取它的资源.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委内瑞拉的石油资源品质不太好,但这恰恰是中国的机会,或者说是中国的强项:由于中国石油,石化集团对炼油装置大量投资,大量改进,炼油技术提高很快,加工能力很强,在全球名列前茅,甚至可以说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差.比如,中国的炼油厂什么油都能尝试着炼,包括任何一种新的油种.2005年,2006年,中国的炼油厂共尝试超过23种品种的炼油,其中有其他国家炼厂根本不敢做的品质最差的原油.而这,恰恰是中国炼油业在国际油价飞涨阶段仍有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苏丹原油,高含酸达四点多,很难加工,到岸后每桶减30多块钱,其他的非洲油到岸后每桶减一块钱,如此大的价差,中国通过炼油技术和加工能力拿到了. 二,能源通道说到能源通道,海上运输是重头,中国进口石油90%通过海上运输.目前主要有几大要道:波斯湾,马六甲,巴拿马,苏伊士运河,等等.航运石油贸易链如此巨大,咽喉要道又如此狭窄,波斯湾所在的中东地区时有热战,近年国际恐怖袭击时有发生,理论上这些海峡在短期可以被封锁住,海上运输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正视这些热点地区可能突发的冲突及恐怖行动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制定好必要的应对措施.同时,对海上通道的安全危险也不能过分地渲染.前几年国内对马六甲海峡若出现中断——美国关闭它——将重创中国石油海上运输这样的渲染太过了.的确,马六甲海峡是波斯湾地区石油到中国最方便的货运路线.但即便出现中断,中国仍有补救之道,可以从其他地区增加一些采购量,比如从中亚,俄罗斯通过陆上管线的增加.同时·,在马六甲海峡旁边还有两个海峡是可以绕航的.更重要的是,不能极端地看问题,要考虑到政治和经济是相互联系的,不管怎么样,日本,韩国,还有台湾地区也都是依赖马六甲海峡通道的.以日本为例,虽然目前它的石油消费量在中国之后,但日本石油是全部进口的,而且分布非常单一,中东占90%.一旦马六甲海峡关闭,至少对日本的影响将远远超过中国.所以,就算美国真的对马六甲海峡控制,也不可能只是针对中国.这种情况万一真的出现,多半是由于中国与美国发生了全面,重大的危机冲突.如果出现这种前景,那什么都不安全了, 不仅仅是石油运输.在考虑海上运输时,近年加剧恶化的美国和伊朗间的关系,使人们担忧问题波斯湾的安全.但由于波斯湾是中东石油惟一的水上出口,就算美国真的考虑封锁伊朗,也不可能不考虑争夺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具体到中国,目前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每天在26万桶左右,一旦美伊暴发冲突,中国是有能力通过其他地区的资源来弥补的. 关于运输通道,特别是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中国要正视.但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很多方面不是单单依靠中国自身就能解决的.如果发生战争,任何线路都是不安全的.三,中国公司的第三方贸易2006年,中国进口原油1.45亿吨.同时,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不仅买也在卖,即做纯贸易.2006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国联合石化,中化公司,中国石油公司——在国际买卖上量达到5500万吨,110万桶,相当于进口总量的40%.这个量是很大的,它供应了很多地区:首先是亚太地区,还有美国地区,欧洲地区.我认为中国的石油公司做第三方贸易即国际贸易,主要基于三点考虑:第一,优化保障功能.这是出于对一个大盘里优化的考虑.因为,如果中国公司有了一定的贸易资源,对于中国代理进口这块,中国企业进口这块,必然带来很大的促进.具体来讲,上述提到的5500万吨是怎么形成的呢其中,2500万吨是中国联合石化完成的, 1500万吨是中国石油完成的,余下是中化公司完成的.第二,对于中国公司认识市场,掌握西方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帮助非常大.通过买卖以后,中国公司获取了更多的信息,更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动趋势变动,尤其是更深入地介入了国际基准油价格市场.中国买来的任何一种油都是挂靠一个基准油价格的,就是人们平时讲的每桶80 块,90 块伦敦布伦特,美国WTI 基准油报价,而这又都和阿联酋迪拜的报价相关联.正是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的石油公司建立了介入基准油价格的机制.只要在交易日,一到每天的北京时间四点半,中国联合石化公司就会在普氏窗口进行交易.目21前,鉴于油价涨得太快,中联化在交易中寻求压低基价.因为,我们每天买的原油价格是以基价测算的,不是我们买了就知道最终价钱的.比如,10月份,一船沙特油拉回了中国,加工了,产品出来了,卖了,但我们并不知道最终定价是多少.什么时候知道11 月1 号才知道.为什么是11 月1 号因为,这是每年国际公开基准油价格系统报的价格组成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每天要影响这个基价,把它往下压.正是通过对基准油价格市场的介入,中国公司掌握了基准油价格市场的游戏规则,同时也影响了基准油市场,并锻炼了自己的贸易队伍.第三,扩大了合作,增进了跟广大最终用户的交往,这点从长远看尤为重要.中国公司卖油,主要是卖给炼厂,比如在远东地区卖给韩国的炼厂,日本的炼厂,泰国的炼厂,台湾的炼厂,新加坡的炼厂;北美,卖给了美国的炼厂.中国公司通过做贸易,取得了盈利,同时也建立了与最终用户更紧密的关系.比如,我们跟很多国外炼厂,像韩国HK炼厂等不少于八九家大炼厂,每年进行两次论坛,探讨国际市场和相互合作问题.中国石油界怎么获得国际市场话语权怎么把中国的需求优势转为竞争优势,贸易优势中国公司和通过与最终用户拉近关系,不断合作,有利于将来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一种维护最终用户根本利益的机制.现在,国际上有OPEC 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不能在某一天建立一个石油进口国的合作组织如果有了这样的组织,中国将在国际石油市场得到更多的话语权.四,国家商业储备我从商业的角度,谈谈国家的石油储备.中国不是EIA国家,这给中国的石油储备提供了灵活性.目前,对于国家石油储备,我们有了一些政策,但现实中很难落实.在这种情况下,灵活性自然无从谈起.在中国,搞SPR(原油库存),可行的模式是,要间接进行商业运作:盘活资源,以库养库,为国家减少负担.比如,中石化为国家代理进口100万吨原油放在库里,现在国际油价已经冲至90块钱了,国家可不可以考虑放出来呢若放出来,既减少了当期的采购,同时为国库实现了利润.因为,现在的价格和当时进口的价格相比,仅仅这100万吨,也有接近1亿美元的利润.把这个钱用来降低库存费用,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包括社会,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作者: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不过多数受访者认为中东动荡将继续推动全球油价走高,超过一半受访者认为油价在2011年某个时候将超过130美元/桶,还有1/5的受访者预测油价将在年底之前达到150美元/桶的纪录新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