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 课件(共22张PPT)

合集下载

26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

26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

拓展与探究

一、下面的学堂乐歌你熟悉吗? 大家一起来唱一唱,这肯定会使 你与长辈们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 这首歌自1914 年问世以来, 被传唱了将近 一个世纪!它 仅有十句唱词, 八个乐句,利 用美国奥德威 一首通俗歌曲 的旋律填词而 成。就是这样 一首看似寻常 的歌曲,差不 多将近一个世 纪,一直在人 民(特别是青年) 中流行、传唱。 这首歌的主题 写的是“送 别”,写出了 离别者的一种 通感。
三、除了沈心工、李叔同之外,你还能从有关 资料中找到学堂乐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吗?

为了积极推行新音乐教育的发展,在 短短几十年间,应经涌现出一批主要 从事学堂乐歌的编订、出版者,以及 在当时各类新学堂中具体进行音乐教 学工作的音乐教师。他们之中大多曾 远赴国外专学音乐课程,考察其音乐 教育。除了沈心工和李叔同之外,还 有曾志忞、李剑虹、辛汉、华振、冯 梁、叶中冷等。此外,积极通过文字 写作的方式热情扶持、关心学堂乐歌 的发展以及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的有: 梁启超、王国维、汤化龙、陈世谊等。 当然,也有一些人并没有出过留学, 也积极投入了学堂乐歌的活动,如吴 怀疚、邹华民、胡君复、华航琛等。
国民间乐曲填词的学堂乐歌。曲调来源于 渊源流长的民间乐曲《老六板》。歌词以 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 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 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 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 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起来更觉亲 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欢迎。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
号弘一。1928-1942年,在厦门,《三宝歌》就是 在南普陀寺创作完成的。 1942年10月10日下午写 下绝笔“悲欣交集”,13日晚8时安详西逝于泉州 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课件%28共14张PPT%29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课件%28共14张PPT%29
李叔同(1880—1942),又名 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 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 息霜,别号漱筒。 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 法家、戏剧活动家。1905年在 日本学习西洋画和音乐,并创 办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 小杂志》。后剃度为僧,法名 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和劣绅,和 劣绅;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 分田地,分田地!” 另有歌词为:“打倒土豪,打倒土豪, 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 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
1=C 2/4
送别
李叔同填词
总结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 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 有影响重要。
学堂乐歌
1=C 4/4
送别
李叔同填词 美。J.P奥德威曲
学 堂乐歌
清末民初,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校称作“学 堂”。以李叔同、沈心工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 士,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他们教唱的歌 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一时成为社会新风尚。 后来,人们把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 堂乐歌”。
代表人物
李李叔同叔同
代表人物
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 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音乐教育 家,上海人。原名沈庆鸿,字叔 逵,笔名心工。 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 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 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 会”研究乐歌创作,所编歌曲题材 广泛、内容浅显易懂,且成为最 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的音 乐教育家。《黄河》《兵操》
1=F 4/4
祖国歌
李叔同词曲
1=D 2/4
体操---兵操
沈心工词曲
1=D 4/4
黄河
沈心工词曲
学 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歌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
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曲家沈心工和李叔同
2.欣赏学堂乐歌代表作《送别》《祖国歌》《黄河》,了解学堂乐歌的特点,有感情演唱《送别》
3.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
2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对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和作曲家都不太熟悉,在欣赏上有一定排斥心理,
而《送别》是学生较为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歌曲,在欣赏时,把握好这一要点,可以提高学生在欣赏时的学习兴趣。

另外高中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在欣赏时,把握这一要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学堂乐歌《送别》
教学难点:学堂乐歌填词创作的体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学堂乐歌》
一、导入
课前播放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校园夕歌
校园 夕 歌
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浙江平湖人。1898年入上海南洋公学。1905年 起在日本学习西洋画和音乐,并创办中国最 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10年回国, 先后在天津、上海任音乐、美术教员。1918 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价值
时代音调既不是同时代某些作曲家所创造的曲调
的总和,也不是对音乐某个作曲家的几首歌曲的音调 的赞誉,而是一个时代的主要精神在音乐上的准确概 括,并且要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
——吕 骥
面对学习压力,学长们是这样做的
《会学才会赢》
高一1 李 强
创作
高中学习都有压力, 成绩不好就得挨批。
为啥有人学得好, 有人学不好,
什么是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知识
梳理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
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
■ 所表达的进步思想对当时社会改革发挥了宣传教育作用。 ■ 使西方音乐及其文化在我国广泛传播,为五四以来的新音 乐提供了经验。 ■意味着古代音乐的结束,近现代音乐的开始。 ■开启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新纪元。 ■ 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有了正式出版的音乐教材。
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
清末民初时代的校园歌曲《祖国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学堂乐歌》教案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章节: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年级:高一年级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教学目标:一、聆听《送别》、《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播放《送别》歌曲视频,让学生说出曲名。

师:这首歌曲创作于1913年,距今已有100年了,100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100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打动我们,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了。

《送别》就是这样一首歌曲。

师: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歌曲写了什么内容?)师:《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形象的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

由于它反应校园生活,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因此在20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学堂乐歌。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

二、出示教学目标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并阅读第174、179页这四段文字师:通过阅读文字你了解了哪些内容?(历史背景、创作方法、表现内容、影响等等。

)三、背景介绍、沈心工和李叔同生平介绍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

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于1902年颁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可。

沈心工(1870—1947)李叔同(1880—1942)(一)《体操—兵操》沈心工1、这首歌曲适合在哪个场景下运用较为合适?(学校、群众歌唱)2、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富国强兵)3、“5 56 6 |5 5 3 |”动机重复了几次?(五次)4、歌曲是创作歌曲还是填词歌曲?(创作歌曲)这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课件%28共13张PPT%29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课件%28共13张PPT%29

创作体验 请同学们为古诗词配歌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今天我们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 历史产物,认识了为我们学校音乐教育 奠基的先人—李叔同、沈心工等老一辈 音乐教育家。还尝试了选曲填词的创作。 但这只是开始,课后希望有更多的同学 积极参与创作,能看到更好更多的作品, 来展示我们美好的校园,讴歌我们美好 的生活。
③唱一唱 ④想一想:作品结构特点?
送别
表现
情 绪 结构原则


送别
表现
情 绪 结构原则

长亭、古道、芳草等
平稳

晚风、笛声、夕阳等
平稳


惆怅之情
激动

朋友惜别,把酒临欢。
平稳

(2)对比赏析歌曲《体操——兵操》、《黄河》。
学堂乐歌之父 沈心工(1870-1947)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第一首学堂乐歌 开设唱歌课 第一 最早的音乐教师 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 写作的音乐教育家
(2)对比赏析歌曲《体操—兵操》、《黄河》。
作 品 表达思想
《体操兵操》
音乐要素 旋律 节奏 音域
《黄河》
(2)对比赏析歌曲《体操—兵操》、《黄河》。
作 品 表达思想
音乐要素
旋律 节奏《体操兵操》 Nhomakorabea富国强兵
一字一音, 旋律节奏感
简单
较强,起伏
较平稳。
音域 窄
《黄河》保 抵家 御卫 外国辱、。一一合字字,一多旋音音律与结舒 复杂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 课件(共22张PPT)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 课件(共22张PPT)

历史意义
• 开中国近代音乐史 “新音乐”创作之先 河;
• 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 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 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 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 在中国传播;
• 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
讨论交流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 学堂乐歌有哪些思想价值和艺术价 值?
沈心工是开创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先河 的启蒙音乐家,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开幕 第一人”。从1903年沈心工就在学校创设乐 歌课,推动了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启蒙和发展。
主要作品
• 《学校唱歌集》3集 • 《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 • 《民国唱歌集》4集 • 《心工唱歌集》 • 《体操—兵操》《黄河》《竹马》
主要作品?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民国唱歌集4集?心工唱歌集?体操兵操黄河竹马革命必先革人心卖布等等听唱与探究?听唱体操兵操?歌曲表达的什么思想内容
新音乐歌声初放
——沈心工与李叔同
聆听与交流
• 聆听:《体操—兵操》 • 交流:此首歌曲的词曲作者是谁?他
为近代音乐做出了什么贡献?他的代 表作品有哪些?
• 它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
代表人物
•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 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教 育家。这些早期的音乐先驱们大多都有 留学背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和对祖国 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后来纷纷投身于 “学堂乐歌”创作和传播中。为中国音 乐教育的启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这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

)填词而成。
• 学堂乐歌多数是(依曲填词 )歌曲,少数是( 创作歌曲 )。
小结
学堂乐歌已远离我们而去百余年了。它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广泛 传播了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法;规范了学校 艺术课的开展;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 设和音乐教师的培养;为后来中国近现代 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让我们记 住学堂乐歌!记住新音乐的先驱:沈心工、 李叔同!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十六章,主要详细内容为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贡献。

重点分析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其作品特点,涉及到的章节内容包括:沈心工的《春游》与《长恨歌》,李叔同的《送别》与《满江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提高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会分析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3. 通过对音乐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沈心工与李叔同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沈心工的《春游》,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风格,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创作背景,分析其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两位音乐家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及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4. 例题讲解:以李叔同的《送别》为例,分析其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沈心工的《长恨歌》,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生平简介代表作品:《春游》、《长恨歌》艺术特点2. 李叔同:生平简介代表作品:《送别》、《满江红》艺术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长恨歌》与李叔同的《送别》的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

2. 答案要点:沈心工《长恨歌》: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旋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李叔同《送别》:曲式结构为三部曲式,旋律深情,表现了离别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曲式结构分析部分掌握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后了解其他近现代音乐家及其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020—2021学年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课件

2020—2021学年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课件

1902年11月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年

国任教。在日本时即开始编写乐歌。他
的乐歌,词曲结合较好,内容题材广泛
歌词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学
唱。辛亥革命时期,编有《革命军》等
歌曲,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其代表作有《黄河》、《革命必先革人
心》、《体操—兵操》、《铁匠》、
《送别》 亲友离别 《黄河》 爱国主义
创作方法 填词歌曲 填词歌曲 创作歌曲
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 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通常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上教 唱的歌曲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 的歌曲。
同桌的你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及作品
李叔同(1880-1942) 我国近代音乐、美术、戏剧艺术
的先驱者,早年留学日本。回国 后,主要从事艺术教育。 中年皈依佛门,法名演音,号弘 一,律宗高僧。 作有70余首乐歌,如《送别》 (《梦见家和母亲》)、《隋堤 柳》(《戴西·贝儿》)、 《春 游》等。
1=C 4∕4
送别
[美] J.P.奥德维 曲 李 叔 同 填词
1=C 4∕4
山居秋暝
[美] J.P.奥德维 曲 王 维词
1=F 4∕4
祖国歌
李叔同填词
《祖国歌》1=F 4∕4 《祖国歌》 1=F 2∕4
民间乐曲《老六板》 1=F 1∕4
沈心工(1870—1947)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上海人。
1901年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师。后赴日本短期留学考察。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课件%28共15张PPT%29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课件%28共15张PPT%29
❖ 在曲调方面,学堂乐歌堪称“拿来主义”的 典型。早期的学堂乐歌,基本上以选曲填词 为主。也就是说,曲调是现成的,别人的; 而歌词才是自己的
❖ 我们也来学填词视频
最早期的由中国人自己谱曲的学堂乐 歌 《黄河》
❖ 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 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要求,代 表性的歌曲 《黄河》 《祖国歌》 等
❖ 两个版本《祖国歌》又名《夕会歌》 【歌词 不同、节拍不同,但曲调都是采用当时在全 国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传统乐曲《老六板》】 的对比欣赏, 感受学堂乐歌一曲多填的特点
视频
讨论
❖ 这些乐曲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性,这就是 时代音调。
❖ 什么是时代音调?书176 时代音调解释。; 学堂乐歌的时代音调是爱国
❖ 此歌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 合堪称完美 视频
学唱歌曲《送别》
❖ 用u哼唱;朗诵歌词;运用领唱、齐唱手法演 唱。
❖ 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创作
❖ 师提供王维的诗《山居秋瞑》,让学生利用 自己熟悉的旋律为诗配歌;然后一起演绎用 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
作业
❖ 请学生尝试为自己的学校创作一首校歌或者 校园歌曲,可以是自己作词作曲、也可以用 自己喜爱的曲调填上自己的一段新词。
❖ 请业余兴趣爱好者合作将其中的优秀创作进 行节目化的设计并排练
❖谢谢大家
我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是《体操―兵 操》又名 《男儿第一志气高》
❖ 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 的歌曲
❖ 100年前,在新式学堂里,已经开始接触到现 代文明,新式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健康的身 体,健全的头脑。
❖ 介绍“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欣赏中国第 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兵操》视频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
• 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 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 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 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 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3
李叔同
• 李叔同(1880—1942),著名音 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 活动家。
• 学名广侯,字息霜,号叔同。浙江 平湖人,生于天津,逝于福建泉州 开元寺。
17
尾声
• 同学们,回顾今天聆听的几首歌曲,我们感受到 在那个落后、战争的年代,一代青年起振兴中华 民族的使命感。
• 在今天,复兴中华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校园夕歌》说得好“光阴似流水”、“治国平 天下,全靠吾辈”。请同学们珍惜时间、好好学 习。复兴中华,从我做起!
18
•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1
跨越百年的歌声
——沈心工与李叔同
2
“学堂乐歌”——历史背景
• 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当时的政 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 法欧美,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 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
• 而我们最初欣赏的歌曲《送别》同样是一 首填词歌曲。《送别》曲调取自J·p·奥德威 作曲的美国歌曲《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此 歌曲的旋律填写了名为《旅愁》的歌词。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 《旅愁》创作了《送别》的歌词。
7
lu
• 1904年冬天,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 的殖民地,在大连、旅顺引发日俄战争, 在日本留学的沈心工感怀国家积弱已久, 备受欺凌,写下了《黄河》这首作品,这 是最早期的由中创作方法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_课件1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_课件1

七十年代
《北京的金山上》《我爱北京天安门》 《橄榄树》《乡愁》《兰花草》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乡间小路》《童年》《外婆的澎湖湾》 《歌声与微笑》 《校园的早晨》 代表人物:罗大佑、谷建芬等
时代音调既不是同时代某些作曲家 所创作的曲调总和,也不是对音乐某个 作曲家的及首歌曲的音调的赞誉,而是 一个时代的主要精神在音乐上的准确概 括,并且要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
1922年(民国十一年),教育部公布“壬 戌学制”将“乐歌”改称为“音乐”。
那些年, 我们一起唱过的歌
抗日战争时期
代表人物:田汉、聂耳、黄自、萧友梅
代表曲目:《松花江上》、《毕业歌》、 《卖报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长城谣》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歌唱祖国》 《社会主义好》《接过雷 锋的枪》《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让我们荡起双桨》等
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 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 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
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美术
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
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
一。他的代表作品《西湖》、

《春景》、《送别》。他的

乐歌文辞秀美,富有诗意和

韵味。
1912年(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壬 子学制),将“学堂”改称为“学校”。
宣传西方近现代文明; 宣传妇女解放思想; 反映学生生活及思想情感等。
学堂乐歌
旋律来源:
采用欧美各国音乐曲调 采用日本歌调 采用中国歌调 中国音乐家自创曲调
祖国歌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唱与探究
一、听唱:《祖国歌》。 二、此曲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三、曲调有什么特点?
学堂乐歌
• 清末民初,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 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 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 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 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后 来人们就把这一时期学校里教唱的歌曲 叫“学堂乐歌”(类似当今的校园歌 曲)。
知识检测
• 我国第一首学堂乐歌是(体操—兵操),由(沈心工 (清末民初 )。
•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 )(李叔同 )( 曾志忞 ) 等。
• 《送别》的词作者是(李叔同 ),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本 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
• 《祖国歌》创作于1905年,它是根据我国民间音调 老八板
• 它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
代表人物
•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 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教 育家。这些早期的音乐先驱们大多都有 留学背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和对祖国 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后来纷纷投身于 “学堂乐歌”创作和传播中。为中国音 乐教育的启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这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
新音乐歌声初放
——沈心工与李叔同
聆听与交流
• 聆听:《体操—兵操》 • 交流:此首歌曲的词曲作者是谁?他
为近代音乐做出了什么贡献?他的代 表作品有哪些?
沈心工
作品
沈心工(1870-1947),中国音乐教育 家。1902年4月东渡日本留学。他从日本学校 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在留学生中组织了 “音乐讲习会”。中国近代第一首乐歌《体操 ─兵操》就是他创作的。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是中国传统 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 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他集诗、词、
主要作品
• 《国学唱歌集》 • 爱国歌曲:《祖国歌》、《我的国》、
《哀祖国》、《大中华》等
• 抒情歌曲:《幽居》、《春游》、《早 秋》、《西湖》、《送别》等
• 哲理歌曲:《落花》、《悲秋》、《晚 钟》、《月》等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 音乐教师,作有乐歌180余首。作品风格典雅 隽永,词曲配合贴切,易于上口,因此在社会 上流传极广。
沈心工是开创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先河 的启蒙音乐家,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开幕 第一人”。从1903年沈心工就在学校创设乐 歌课,推动了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启蒙和发展。

)填词而成。
• 学堂乐歌多数是(依曲填词 )歌曲,少数是( 创作歌曲 )。
小结
学堂乐歌已远离我们而去百余年了。它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广泛 传播了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法;规范了学校 艺术课的开展;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 设和音乐教师的培养;为后来中国近现代 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让我们记 住学堂乐歌!记住新音乐的先驱:沈心工、 李叔同!
主要作品
• 《学校唱歌集》3集 • 《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 • 《民国唱歌集》4集 • 《心工唱歌集》 • 《体操—兵操》《黄河》《竹马》
《革命必先革人心》《卖布》等
听唱与探究
• 听唱《体操—兵操》 • 歌曲表达的什么思想内容? • 歌曲什么调?什么节拍?什么速度?
有几乐段?乐句有什么共同点?
唱得好
• 第一遍:女唱谱男唱词。 • 第二遍:男唱谱女唱词。
聆听与交流
• 聆听:《黄河》 • 创作背景: • 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 交流:词曲作者是谁?歌曲表达了什
么思想感情?
聆听与交流
• 聆听:《祖国歌》。
• 交流:此歌曲词曲作者是谁?他为近 代音乐做出了什么贡献?他的代表作 品有哪些?
李叔同
绝笔书法
佛教著作
李叔同(1880-1942)生于天津。 1905年 东渡日本留学。1910年回国曾在学校教音乐 和美术课。1918年,在杭州剃度为僧,1942 年圆寂于福建开元寺。
李叔同是近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也是国内 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 的人。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 杂志》。他在国内最早推广钢琴,最早使用五 线谱作曲,最早介绍西方音乐理论。他是中国 话剧运动创始人。他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 推动者。他的歌曲曲调优美,清新流畅,歌词 琅琅上口,词曲结合贴切。
历史意义
• 开中国近代音乐史 “新音乐”创作之先 河;
• 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 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 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 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 在中国传播;
• 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
讨论交流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 学堂乐歌有哪些思想价值和艺术价 值?
作业
学堂乐歌大多数是在现成的曲 调上填上新词。你不妨也试一试用 你喜欢的曲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 验,填上一段新词,唱给大家听。 或许它也会成为一首校园流行歌曲 呢!
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