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⑶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精到细腻的语言。

2、能力目标:

⑴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⑵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能理解作者在文中寻求的清静又略带悲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精到细腻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学习难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2、提问法

3、合作探究法

4、多媒体

【学习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2、熟识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自主学习

1、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hùn dùn )潭柘寺(zhè)槐树(huái)扫帚(sào)落蕊(ruǐ)一椽破屋(chuán)廿四桥(niàn)蟋蟀(xīshuài )嘶叫(sī)房檩(lǐn)平平仄仄(zè)譬如(pì)颓废(tuí)鲈鱼(lú)

2、好句积累:收集关于秋天的诗句写下来,至少四句。

⑴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⑵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⑸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⑹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合作探究】

1、解题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⑴北平。⑵“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写出了如老朋友般的情感,有亲近、喜欢之情。

2、快速阅读,从文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⑴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

①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②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⑵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3、文章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这几幅图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请自由诵读你喜欢的文句。 *

⑴从第3--11自然段。

⑵主要是5幅画面:第3段庭院静观(破屋秋色),第4段槐树落蕊(落蕊轻扫),第5段秋蝉残鸣,第6—10段闲话秋凉(秋雨话凉),第11段清秋佳果。

4、根据文章内容,你能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吗?*

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赏玩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格外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美,并强调只有在北国才能领略到中国的秋的深味。

第三部分(13-14):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不如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照应开头,收束全文)

【课堂测评】

1、《故都的秋》一文描绘了北国秋景。北国秋景,各处均有其特色,选出与下列五个景点配伍最恰当的一项(B)

a夜月b钟声c虫唱d柳影e芦花

甲陶然亭乙钓鱼台丙西山丁玉泉戊潭柘寺

A.d b a e c B.e d c a b C.a c b d e

2、“落蕊”的“蕊”字读音是(ruǐ)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A歧(zhī)韵(应读qí)一椽(yuán)(应读chuán)嘶(sī)叫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落蕊(ruǐ)橄榄(lǎn)落寞(mò)

C普陀(tuó)山房檩(lǐn)陪衬(chèn)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着(zhuó)衣混沌(dùn)椭(tuǒ)圆

【课后作业】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⑴主要在第2段和第13段。

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理解: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⑴分别抓住其“草木凋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⑵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文章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

有。第1段和第14段,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第1段和第14段也构成了呼应。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

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清、静、悲凉)

【合作探究】

1、朗读第一部分文字。

2、本文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是“故都”,描写的内容是“秋”,而在行文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还写了江南之秋)

3、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江南之秋又有什么特点?

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故都的秋味,也是作者的心情体现。)

⑵草木凋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4、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的呢?*

先总说对秋的感受;再强调北国之秋的特点;最后点题——想“饱尝”故都的秋味。5、文中“尝一尝”能否换为“看一看”,为什么?*

不可。因为“看一看”写不出内心的那种有点饥渴、迫不及待的感觉,体现不出作者对“秋味”之喜爱。

6、作者为了表现北国之秋的美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⑴对比或反衬手法。

⑵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理解:第2段中用“江南之秋”“总看不饱,尝玩不到十足”来反衬对“北国之秋”的向往。

江南之秋:半开半醉(淡)

北国之秋:十分秋意(浓)

7、这种情感衬托或对比,在文中哪个部分有再次提到,进行呼应?

第13-14段。

惜南国之秋:淡(呼应第2段)

恋北国之秋:浓(“愿折去……留住”呼应第1段“不远千里”“饱尝一尝”)

8、“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为什么说这种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名花半开,有含蓄之美可咀嚼;美酒半醉,有舌底余香可细品——这都是恰到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