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实验室成功之道
2021年贝尔实验室是怎样孵化人才的?

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是通信领域举世公认的最具创新性的研发机构,在全球25个国家拥有三万余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曾经创造出晶体管、信息论、激光、光纤、光通信、蜂窝电话等多项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发明,迄今为止已拥有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去年3月,作为当今中国首屈一指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的成立曾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媒体的极大关注。
近日,记者就“人才与基础研究”主题,采访了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基础研究院(中国)院长李大维博士。
记者:贝尔实验室包括基础研究院,聚集着众多的优秀人才,那么平时是如何管理他们的?李大维:这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又能保证研究机构的有效运转。
我们不会要求每天打卡上班,而是充分尊重个人,相信他会管理好自己。
同时让他知道信任不等于放任,要让他感觉是他自己在管理自己。
记者:你们又是如何评价这些研究人员的呢?李大维:每年的评价都包括两部分一是由研究人员自己完成的,包括:1.一年中都做了什么?2.拿到了什么专利?3.对所参加的项目的贡献是什么?4.帮助别人做了什么?5.参加了哪些社会活动?另一部分就是由我来做的,包括指出他的优点与不足,以及今后该做些什么。
记者:这些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由谁来确定?李大维:对于新来的人,我都会建议他先找所有的人去谈,看看人家都在做些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做什么。
而且每一个人新来是我都会与他本人谈,并在他作选题的过程当中随时观察他,以免他走弯路。
记者:您认为贝尔实验室吸引人才的关键是什么?李大维:首先这里的环境安静、友好、健康,至于待遇只要不但心生活就可以了,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这里有很多优秀人才,你自然就愿意进来。
记者:那基础研究院(中国)又是如何留人的呢?李大维:我们对人才的观点是来——欢迎,走——欢送。
但我前面说过,好的研究环境很重要,如果环境不好,好的人才不会留在这里。
我最强调的是,互相交流、互通有无,这样大家都会提高;同时保证交流的基础是机构一定要健康,绝不允许占有别人的研究成果。
美国贝尔实验室兴衰及启示

美国贝尔实验室兴衰及启示美国贝尔实验室可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室之一,这个名字也代表着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的成功故事。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贝尔实验室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实验室之一,推动了电子、通信、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晶体管、集成电路、互联网、移动通讯等重要技术的诞生。
然而,随着行业趋势变化,贝尔实验室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贝尔实验室的兴起贝尔实验室于1925年成立,当时是一个研究电话技术的实验室。
随着电信行业的发展,贝尔实验室逐渐扩大了研究领域,先后涉足了射频技术、半导体、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多个领域。
在1947年,实验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晶体管,这颗小小的晶体管成为了半导体技术的开端,我们今天用的各种电子产品也要感谢这个发明。
在过去几十年里,贝尔实验室不断创新,推陈出新,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例如,在1965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集成电路,这也被认为是计算机革命的开始;在1984年,该实验室推出了第一个光纤通讯系统,为今天的数字化通信奠定了基础,而且相比于铜线,光纤具有更高的速度、更大的带宽和更稳定的信号传输等优点。
贝尔实验室的衰落然而,在21世纪初,贝尔实验室开始走向衰落,这主要是由于行业环境和技术趋势变化所致。
在1990年代,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很多科技公司都开始在这个领域上寻找商机。
与此同时,政府也对贝尔实验室展开了反垄断调查,许多实验室所获得的专利技术也被强制开放,这让一些商业机会流失。
贝尔实验室的研究重点也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变化,从基础科学和创新技术的研究,转向了应用于商业产品的研发,这也让实验室与原来的研究方向有所区别。
此外,随着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公司推动着技术集成,从而可以更快地将研发成果商业化。
例如,与过去不同的是,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已经成为企业中不可缺少的日常工具。
这也让贝尔实验室的核心优势逐渐被竞争对手和其他行业领先者所超越。
贝尔实验室发展的成功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贝尔实验室发展的成功做法及对我国的启
示
贝尔实验室是美国最著名的研究机构之一,它的成功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贝尔实验室的成功之处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贝尔实验室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研究方向非常明确,专注于通信技术的研究。
这种专注使得贝尔实验室能够在通信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
例如,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明了激光器、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等技术,这些技术对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非常注重基础研究,他们不仅仅关注于技术的应用,更注重技术的本质。
这种注重基础研究的态度使得贝尔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更加深入,更加有价值。
贝尔实验室的成功对于我国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研究方向,专注于某个领域的研究,这样才能在该领域取得突破。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基础研究,只有深入研究技术的本质,才能够在该领域取得更加有价值的成果。
我们还需要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的发展。
贝尔实验室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吸引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他们共同合作,推动科技的发展。
我们也需要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的发展。
贝尔实验室的成功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我们需要明确研究方向,注重基础研究,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的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加重大的突破。
贝尔实验室的经营模式

贝尔实验室的经营模式贝尔实验室采用的是“专家治院”模式。
研究人员被称为“艺术家”,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并视声誉为生命。
实验室对科研工作者的个性充分尊重,采取扁平化架构,领导由领域内被认可的技术权威担任,与员工的关系是同事,而非上下级。
这种管理模式适合众多“艺术家”产生,但也有其缺陷,如过于依赖个人兴趣和自主性,缺乏对商业化的关注等。
贝尔实验室的经营模式主要聚焦于创新驱动的研究与开发,并在历史上以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著称。
其经营特点是:庞大的研发队伍:自成立以来,贝尔实验室就聚集了大量的研发人员、工程师及技术支持人员,形成一个强大的科研阵容。
这为其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人力保障。
雄厚的资金支持:在AT&T垄断时期,贝尔实验室得到了母公司强大的资金支持,使得它能够承担长周期、高风险的基础研究项目。
这些项目往往不追求短期回报,而是着眼于长远的科学突破和技术革新。
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贝尔实验室以其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
在这里,科学家们可以进行天马行空式的探索,这种文化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重视基础研究:除了电信技术的研发之外,贝尔实验室还非常重视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基础理论的研究。
这种对基础科学的深入探索为实验室带来了长期的辉煌成就。
创新产品的开发:贝尔实验室的使命在于创造、生产和提供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些技术推动了朗讯科技公司在通信系统、产品、元件和网络软件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
历史沿革与变迁:随着时代的变化,贝尔实验室也经历了多次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
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实验室调整了研究方向,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有望为母公司带来回报的领域,如网络、高速电子、无线电、纳米技术、软件等。
荣誉与成就:在其悠久的历史中,贝尔实验室一共获得了多项诺贝尔奖项,这反映了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贝尔实验室的经营模式是建立在强大的研发实力和自由创新文化之上的,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其经营策略和重点有所调整,但创新和卓越的追求始终是其不变的宗旨。
贝尔实验室发展的成功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究 进 度 .直 到 几 年 后 成 果 出 来 了 大 家 才 知道 。除了 自由以外 ,贝尔 实验室还给 予 研 究 人 员 充 分 的 时 间 .甚 至 几 年 的 时 间 让 他 们 去 研 究 所 认 为 必 要 的 项 目。
C C D) ,也是 诞 生 于 贝尔 实 验 室 。 贝 尔 实
新 、提 高 自主 创 新 能 力 等 方 面 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但 是 。至 今 离 世 界 一流 重 点 实
一 验 室 的 发 展 还 存 在 一 定 差 距 。 因 此 , 贝
尔 实验 室的一 些成功做 法值得我 国重 点
计 算 机 科 学 和 应 用 数 学 等 领 域 的 基 础 研 究 和 发 展 应 用
粒 般 大 小 的 激 光 器 件 .就 是 首 次 在 贝尔
实 验 室 发 明 的 。 贝 尔 实 验 室 创 立 了 第 一 颗 通 信 卫 星 .发 展 了 数 码 通 信 的 理 论 技 术 .创 建 了 第 一 个 移 动 通 信 系 统 。数 码 摄 影 的核 心 基 础 电荷 耦 合 器 件 ( 简 称
常 所 说 的 上 海 贝 尔 实 验 室 和 北 京 贝 尔
实 验 室 1 9 9 8 年3 月 . 贝 尔 实 验 室 又 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伊甸园 ” .还 是全 球 拥 有最 多 诺 贝 尔 奖 获得 者 的 科 研 机 构 。 目 前 贝 尔 实 验 室 已
有l l 位 科 学 家 获得 诺 贝尔 奖 .累 计 获 得
验 室 颁 发 了 国家 技 术 勋 章 .它 是 美 国迄 今 为 止唯 一获 此殊 荣 的科 研 机 构 贝尔 实 验 室 发 明 了 许 多让 人 叹 为神 奇 的 产 品 。每 台 D V D播 放 机 都 有 一 块 谷
美国贝尔实验室兴衰及启示5600字

美国贝尔实验室兴衰及启示5600字[提要] 实验室在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本文以创新价值链为理论基础,对有近百年历史的贝尔实验室的兴衰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其成功的机制,也总结其走向衰弱的原因。
并对我国建设实验室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贝尔实验室;创新价值链;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7年10月23日实验室在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促进原始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培育新兴产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创新价值链为理论基础,以美国贝尔实验室为案例,分析其近百年发展历程,对我国实验室资助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以贝尔实验室为案例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在我国比较少。
在知网上以“贝尔实验室”为标题关键词检索,截至2016年底,共有文献193篇,剔除介绍类、技术类文献外,大多分析贝尔实验室的成功之道。
1984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被拆分后,贝尔实验室走向衰弱,2008年金融危机后贝尔实验室放弃了基础物理研究,对其由盛转衰的专题研究更少,大多以报道、评论的形式见诸报纸与网络。
我国学者更多的是对国家实验室进行面上研究,周岱等(2008)将美国实验室分为三类:GOGO(Government-Owned and Government-Operated)实验室,政府拥有资产、政府直接管理的国家实验室;GOCO(Government-Owned and Contractor-Operated)实验室,政府拥有资产、政府委托承包商管理的国家实验室;COCO(Contractor-Owned and Contractor-Operated)实验室,政府提供资助,与大学或企业界共同建设的国家实验室。
分析了国家实验室三要素:物质要素、人才要素和制度要素,着重研究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吴松强等(2013)比较美、英、德、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经费、人员管理与流动、监督与评估、资源与设备共享、合作与竞争等方面的特征,对中国建设国家实验室起到借鉴作用。
贝尔实验室成功之道

贝尔实验室成功之道一、简介贝尔实验室原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的研发机构,1925年成立,从成立至今一直是世界上最大和成就最突出的企业研发机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按照A.G.Bell发明电话的研发模式: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三结合,巩固和发展起来的。
1996年AT&T公司一分为三,它成为朗讯科技公司的研发机构至今。
1. 运作模式: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信息反馈2. 组织机构:总裁—几位副总裁—基础研究部、技术发展部、质量监督部、运营部3. 通信技术研发历程:有线电话—无线电话—雷达与控制—微电子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与通信联网—多媒体通信—蜂窝移动电话—无线与有线通信联网—通信软件研发 4. 规模:1925年3600人——二战时期5000-8000人——1995年29000人——2005年18000人。
研发人员:基础研究人数占研发人数的10-12%,总经费的11%。
新技术开发人员数占70-80%,占总研发经费的85%。
2001年左右有博士4000人,硕士9700,研发人员约19000人。
5. 历程:1879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1884年成立机械部负责研发。
1885年美国电话公司,成立工程部,负责研发。
1889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成立工程部。
1925年在AT&T公司和西方电气公司工程部的基础上,成立了贝尔电话实验室,科技人员2000人。
6(A.G.Bell的理想和建室目的, A.G.Bell的理想:“我相信在未来,电线将把各个城市的电话联系在一起,某个美国人可以通过万里之遥的他乡直接用嘴巴通话……然而正像我做的那样,可以相信这一途径将成将电话普及到公众的最终结果,我将使你们所有人把我对这结果说的话牢记在心,所有现在的电话设施安排最后会由这个大系统予以实现”。
下面是纽约百老汇和约翰街的过去与现在的通信网情况的对比:1890年纽约百脑汇和修地铁和无线通信约翰街架空电话线路图后的百脑汇和约翰街A.G.Bell 当年的预想,像他办《科学》杂志和倡建Smisonian Institution 一样发扬光大。
贝尔实验室发展的成功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贝尔实验室发展的成功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贝尔实验室发展的成功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贝尔实验室是全球著名的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其悠久而且卓越的历史因其一系列创新性的发明和研究,如电话、激光、计算机等,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本文旨在探讨贝尔实验室发展的成功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1. 开放自由的工作环境贝尔实验室的成功之一就在于其开放而自由的工作环境,给研究团队充分的自主权和灵活度。
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科研工作者能够自由发挥创造力,发掘人才潜能。
聘请科学家、技术人员不受学科、阶级、种族、宗教信仰等限制,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出生地和国籍,以最优秀和最具潜力的人才为将来建设科学研究最需要的人才。
2. 投入巨资的研究项目贝尔实验室以解决未来的问题而致力于高风险、高回报的研究,而这些方向往往耗时更久,风险更大。
然而,贝尔实验室乐于承担这些挑战,投入巨资研究这些课题。
同时,由于科学研究的风险较大,贝尔实验室的投资需要获得高额的回报,因而对成果产业化十分重视,这也是确保其研究能够落地和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
3. 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贝尔实验室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和经验。
它不仅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为科学家们提供合法的知识产权保护,还通过知识产权的许可和授权的方式,创新性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收益。
贝尔实验室的专利技术数量和收入,是其附属商业公司经常高居首位的原因。
4. 善于创新的企业文化贝尔实验室的创新文化一直是其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文化价值观,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改善社会生活。
因此,贝尔实验室员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鼓励和崇尚创新、团队协作和多元化思考。
这种创新的企业文化激发了团队中的每个人,使员工不断创作出新的、更好的成果。
5. 为人才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贝尔实验室注重向员工供应有益的培训课程和晋升机会,鼓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进步。
默认员工进行兴趣调研和并且为其提供所需的资源,使员工的研究工作保持新思路、新动力。
科技的摇篮,通讯原动力—贝尔实验室在中国

我个人认为,朗讯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有一个贝尔实验室,它是人类科技和文明的摇篮。
这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第一:电话、有声电影、晶体管、激光、通讯卫星、蜂窝电话、智能卡。
——朗讯科技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里奇·麦金科技的摇篮 通讯原动力——贝尔实验室在中国提起贝尔实验室,只要跟科技沾点边的中国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但说到上海贝尔实验室和北京贝尔实验室,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事实上,作为朗讯公司的先头部队,贝尔实验室早于1995年就进入了中国,它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正日益显现。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摇篮1925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实验室与西部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的研究与开发部合并,成立了贝尔实验室(Bell)。
贝尔实验室最初是AT&T的研究机构,AT&T借助国家垄断电信业务获得的巨大利润,支持着它每年达20~30亿美元的研究经费。
因此,这里出了很多发明,是电话、有声电影、长途电话传送、晶体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数字交换机、通讯卫星、数字电子计算机、蜂窝电话、仿真语言、立体声录音、通讯网、UNIX、C.C++等许多发明的诞生地。
自1925年成立以来,贝尔实验室共获得25,000多项专利,有11位在这里工作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见下表)。
现在,贝尔实验室平均每天可以产生4项专利。
贝尔实验室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获奖年份 获奖人 主要贡献1937年 ClintonJ.Davisson 物理波的性质晶体管1956年 John BardeenWalerH.Brattain WilliamShochley1977年 PhilipW.Aderon 揭示固体的局部电子态1978年 Aron A.Penzias Robert W.Wilson射电天文学1997年 朱棣文 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量子流体1998年 Horst Stormer Robert LaughlinDaniel Tsui贝尔实验室的发明与人们生活的现代化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说它是“人类科技与文明的摇篮”,一点也不过分。
贝尔实验室改变世界的神奇技术和发明

贝尔实验室改变世界的神奇技术和发明贝尔实验室被誉为现代科技的摇篮,1925年成立至今的近100年间,贝尔实验室不仅走出了科学界的大咖,还诞生了许多改变世界的神奇技术和发明。
现在正被你捧在手里的移动电话,寻根溯源,就跟贝尔实验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下面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876年……电话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电话,在50年后的1925年初,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宣布贝尔实验室成立。
传真自1925年传送了第一份传真开始,贝尔实验室不断地创造出利用网络提供语音业务之外其他业务的方法。
四十年代末期,通过将New Hampshire的一台电传机与纽约的一台计算机相连接,研究人员第一次针对计算机实现了长距离远程运行。
二进制计算机由George R.Stibitz设计的第一部采用继电器的二进制计算机,这是向现代计算机跨出的第一步。
晶体管晶体管于1947年在贝尔实验室开发完成。
这一成就带动了整个电子世界的一场革命。
晶体管激发了一个现代技术的新纪元,带来了从载人航天飞船和计算机,到便携式收音机和立体声等发明创造。
太阳能电池人们利用太阳能的探索开始于十九世纪。
1954年贝尔实验室第一个成功研制利用太阳能的设备。
激光1958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明了激光器——凭借光受激辐射放大的原理,这项伟大的发明不仅革新了通信行业,而且革新了材料加工、光学扫描、医学、能源研究和测量。
通信卫星Telstar I 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的通信卫星,由贝尔实验室于1962年推出。
它实现了首次通过太空转播了电视、电话和电传图像,完成了首次跨大西洋电视实播。
按键电话作为转盘式电话的改进版,按键式电话通过使用按钮消除了旋转拨盘的动作,加快了通话速度。
贝尔实验室这一设计被现代电话普遍沿袭采用。
电荷耦合器CCDCCD由贝尔实验室于1969年发明,它预示了数码相机、医学内窥镜和天文学中使用的图像系统成像方面的突破。
该发明的研究人员于2009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类科研史上的奇迹:贝尔实验室

人类科研史上的奇迹:贝尔实验室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地方,有数不清的实验室分散在世界各地。
如果要给这些实验室做一个排名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标准能全面评价这些实验室的优劣,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名次是没有任何争议的,那就是第一名,它只属于: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位于美国新泽西州,毫不夸张说,它是人类有史以来出现的最伟大实验室。
从它1925年诞生至今,产生出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6次美国最高技术奖;4次图灵奖;累计获得28000项专利,平均每天超过3项,曾发明了晶体管、传真机、视频电话、C语言、UNIX操作系统等等!成立贝尔实验室1877年,电话发明者贝尔利用其电话专利创立了贝尔电话公司,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AT&T。
在公司成立后的1925年,当时AT&T 总裁华特·基佛德收购了西方电子公司的研究部门,并将其命名为:贝尔电话实验室公司,AT&T和西方电子各拥有该公司的50%的股权,后来,这个公司改名为贝尔实验室。
不同于其他实验室只做纯技术研究,贝尔实验室既有基础研究又做基础研究后的应用研究。
其工作可分为三类:基础研究,系统工程和应用开发。
基础研究主要是电信技术的基础理论,包括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行为科学和计算机编程理论;系统工程主要是研究构成电信网络的系统;应用开发是贝尔实验室最大的部门,负责设计贝尔电信网络的设备和软件。
相片传真机1925年,贝尔实验室研制出高质量的相片传真机,这个发明最初被用在新闻社,此后拓展到为军事、医疗、治安等机构传送地图、指纹照片、X光片等,极大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射电天文学射电天文学是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通过电磁波频谱以无线电频率的方式研究天体。
1933年,贝尔实验室工程师卡尔·央斯基通过研究,发现银河中心在持续发射无线电波,进而创建了射电天文学。
晶体管1947年,贝尔实验室研究员威廉·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共同研制出世界第一只锗晶体管。
科技的摇篮,通讯原动力—贝尔实验室在中国

科技的摇篮,通讯原动力—贝尔实验室在中国贝尔实验室是一个闻名全球的科技摇篮,被誉为通讯行业的原动力之一。
作为美国最重要的研发机构之一,贝尔实验室的贡献可追溯到20世纪初。
然而,这个科技巨无霸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美国,而且在中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贝尔实验室的成立和发展源于20世纪初期,其创始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致力于改进和推动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
贝尔实验室由此诞生,成为了贝尔电话公司内部的研发机构。
在此期间,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创了许多技术突破,包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电话机、实现长途电话通信的技术和创建了全球第一个商用电话交换网络。
贝尔实验室的影响力逐渐扩展到全球,并在通讯技术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中国,在通讯领域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吸引了贝尔实验室的目光。
贝尔实验室于1979年在中国设立了北京研究中心,成为中国通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北京研究中心的建立为中国的通讯技术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与中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致力于通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这些合作激发了中国通讯产业的创新能力,并在数字通信、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贝尔实验室在中国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通讯技术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领先的市场之一。
这得益于贝尔实验室不断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
除了技术创新,贝尔实验室在中国还注重人才培养。
贝尔实验室与中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为年轻的科学家提供实习和研究交流的机会。
这种合作使中国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们能够接触到最新的通讯技术发展趋势和知识,助力他们在通讯领域的成长和创新。
贝尔实验室在中国的存在提供了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鼓励和支持中国研发人员的努力。
它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研发中心,更是一个沟通学术与商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通过与中国伙伴的紧密合作,贝尔实验室进一步巩固了在通讯行业的地位,并为中国的科技创新贡献了力量。
贝尔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探讨

贝尔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探讨张丽娟【摘要】Bell laboratory was established in 1925, during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86 years, Bell laboratory has gained great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of the high efficient of Bell laboratoryrs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贝尔实验室成立于1925年,迄今已经走过86年的历程,在86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可谓是硕果累累、人才辈出.贝尔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性在于形成了一种自组织的超循环模式,这一超循环模式在其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贝尔实验室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个贡献卓著的企业科技研发机构,贝尔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十分值得现代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在中国科技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今天,对中国企业研发机构的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17)002【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贝尔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超循环【作者】张丽娟【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科研处,广西南宁5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0 引言贝尔实验室原名贝尔电话实验室,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成立的科技研发机构.它成立于1925年1月1日,八十多年来贝尔实验室在多个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都可谓是“硕果累累,人才辈出”.时至今日,它共培养出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9位国家科学奖获得者和6位国家技术奖获得者,共推出两万八千多项专利(现在是平均每个工作日推出三项多专利)[1].这里发明了遥控技术、继电器式数字计算机、晶体管、激光、光纤和光通信以及数字化通信和通信网与计算机网联网等高新技术.其中晶体管的发明在现代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以晶体管取代电子管的微电子技术革命.那么贝尔实验室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国内外研究学者观点庞杂,说法纷纭,有的认为明确而鲜明的研发方针的制定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有的认为主要在于招揽人才;有的认为主要在于创新;有的认为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性等等.以上这些方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道出了其成功的秘诀,因而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笔者认为,贝尔实验室的成功并不是仅仅靠某一因素所能实现的,而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但其中贝尔实验室超循环模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其科技研发和创新中所起到的作用最为重要,也是最值得中国企业研发机构学习和借鉴的.1 贝尔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机制1.1 以基础研究为根本贝尔实验室一贯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因为它能产生无与伦比的成果和划时代的发现.贝尔实验室的基础科学研究囊括了通信领域中对于科学的应用来说是基础性的所有科研部分.贝尔实验室是从发明电话开始的.电话的发明,是无法仅由经验和尝试而产生的,必须先从声学、生理学、电学和机械学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及其综合研究着手,即只有从基础科学研究着手才能开拓这个新领域.电话发明之后的发展,如从近程到远程的有线电话、无线电话、卫星通信、光通信、移动电话和无线通信网等的发明,都是以先进的电子学、光电子学、光技术、无线电学和网络科学的知识和理论为基础的,特别是由通信技术向控制技术、半导体和激光技术等领域的扩展,如果没有相应的科学知识的突破更是无法实现.所以,该室从建立之时起就成立由占全体人员10%~12%的基础科学家组成的研究部,并由120人逐渐发展到1300多人,其中囊括了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的优秀科学家,并且在研究方式上基本采用大学式的自由研究、交流和发表论文等,尊重和鼓励研发人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创设科研课题.贝尔实验室把“从基础研究着手,展开科技创新”确定为建室方针[2].这个方针决定了它将每年营业收入总额的较大比例用于基础科学研究、高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中,使该室开展基础研究的研发经费得到了保障.但贝尔实验室的基础科学研究也不是盲目的.在研发中,特别是在基础研究中,该室虽然采取了大学常见的自由研究的方法,但是在选题安排方面,则按市场的需求又结合研发人员的兴趣来决定.最后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把各种科研课题落实到发现与发明具体的元器件和系统上.为此,贝尔实验室吸引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年轻的博士到它那里去,从事科学理论的基础研究和高新科学技术的开发.历史证明,贝尔实验室的做法是成功的.直到今天,贝尔实验室仍然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创新和高新技术研发工作.1.2 开展技术创新贝尔实验室始终坚持可持续的创新理念并努力创造激发创新的文化氛围.在贝尔实验室大门内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创新是贝尔实验室传统的核心所在,我们正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我们的创新公式是简单的:组织一些世界上最有才华的技术专家和经营人员,组成团队,给他们所需要的工具,允许他们瞄准创造性的新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需要”.[3]这个关于创新的表述和公式是该实验室许多年来科技创新的经验高度凝缩和结晶,也是该室一直倡导的可持续的创新理念.贝尔实验室从发明晶体管掀起微电子技术革命之后,又以发明激光和光通信揭开光技术革命序幕,接着用通信数字化和网络化推动了第二代和第三代无线网络革命新时期.可持续的科技创新成为贝尔实验室多年来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主要特征.[4]作为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的贝尔实验室,其基础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应用,这是企业搞科技研发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必须紧密结合,贝尔实验室称之为“配对”,如果没有这种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就转化不成生产力,研究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贝尔实验室在确定建室任务时,就把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除了要有10%~12%的基础科学研究人员之外,还必须有70%~80%的技术开发人员,由他们组成发展部,其职责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设计或模型,即研究成果的发展.基础研究部在取得科学研究成果后,转交给技术开发部门的工程师进行技术创新,绘出设计产品或设备的图纸或制成模型,最后以专利的形式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这样,才能迅速地高效率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了更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贝尔实验室采用了围绕某个重大课题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人员组成攻关团队,对于风险性较大的课题又组织风险组,进行多学科和多专业的人员交叉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该室的优势和创造力.其实,AT&T和朗讯科技两个科技公司今天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信服务和科技公司不是偶然,究其根源在于贝尔发明电话时播下的良种——科技创新基因.发明电话经历了“科学家——声波与电脉冲转换”、“发明家——电话专利”、“企业家——资本”[5]组成的科研、技术和产品创新、电话企业的三个阶段,实现了科技成果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贝尔实验室以从基础研究出发进行通信技术和产品创新为鲜明特点,说明了通信科技的大发展,必须从基础科学研究开始,然后在技术开发部门通过工程师实行技术创新,并以专利或设计模型等形式表现出来.1.3 产品试制后批量生产企业研发机构在取得特定的技术创新成果——设计和专利之后,就必须由企业家主持,运用筹集的资金创立企业或在已有企业基础上研究如何投产,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对科技成果进行中试.中试是中间试验的简称,是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必要环节,成果产业化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中试的成败,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到80%,而未经中试成功率仅有30%.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需要建立旨在进行中间性试验的专业试验基地,通过必要的资金、装备条件与技术支持,对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和工业化考验.中试基地起到的就是这样的作用.由于中试环节是一个风险性很高的过程,既非基础性研究,也非产业化生产,建设中试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贝尔实验室有AT&T这一坚强的后盾,为筹集资金、设备条件等中试基地的建设扫除了障碍.贝尔实验室在对科技成果进行中试后再进行产品的批量生产,从而将科学原创的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取得经济效益的目的.1.4 投入市场销售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必须投入市场以取得经济效益.企业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必须重视市场需要,通过市场营销活动,分析外部环境的动向,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了解竞争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自己的资源条件,及时根据市场反馈信息对产品进行改革和创新.贝尔实验室十分重视市场信息的反馈,它由专门设立的市场工程师负责收集产品的市场反馈信息.当产品投入市场后,通过市场销售部门的收集将客户反馈信息反馈到产品生产部门,产品生产部门将会对产品进行改良,如遇到技术创新的问题则再次将反馈信息反馈到技术创新部门,由技术创新部门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最后技术创新部门将反馈信息反馈到基础研究部,开展基础科学原创研究.其中反馈信息通过层层反馈使得基础研发与市场需求得到最有效地结合.1.5 形成超循环通过剖析贝尔实验室的结构机制,我们可以发现在贝尔系统内部具有一种自我选择、自我优化的超循环机制.贝尔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可视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系统内部包括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础研究部、技术创新部、产品生产部和市场销售部,外部包括与之相关的产业链、地域性市场、地域性资源等.贝尔实验室的基础研究部从科学发展和市场需求中寻找研究课题,以科学发现为成果体现出来.其发展部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先进的技术创新,以设计图纸或模型作为技术成果显示出来.公司管理部门再将这些产品设计或模型交给公司生产厂商去生产,经营部又将产品投入市场营销,市场工程师再将市场需求反馈到基础研究部,作为选题的新依据.以上各部门环节之间构成一个闭合的大循环,同时在各部门内部也实现着局部优化的催化循环.整个系统构成一个动态调整、孵化选择、耦合相干的超循环过程.这个成果形成与转化模式不但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成果的孵化率,也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而且这种环环相扣、约束相干的机制在宏观上保证了研发与市场需求之间最大程度地同步性,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活力保证. 超循环理论由德国科学家艾根于1970年提出,他把循环现象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转化反应循环,在整体上它是个自我再生过程;第二层次称为催化反应循环,在整体上它是个自我复制过程;第三层次就是所谓的超循环,是指催化循环在功能上循环耦合联系起来的循环,即超循环.超循环的特征在于它不仅能自我再生,自我复制,而且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从而向更高的有序状态进化.一个系统要想充满生机、富于活力就必然要保持开放,实现与外界环境物质、能量与信息之间的交换,同时要在自身内部保持一种高度有序化的结构,以维持和优化物质流、信息流与能量流的输入输出、循环传递、新陈代谢.而这样的有机循环机制即为自组织理论中的“超循环”机制.贝尔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由过去的R&D演进成了R&D&P&M(P:生产,M:市场),其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如图1所示:图1 “R&D&P&M”的超循环图从贝尔发明电话到贝尔实验室的成立、发展、壮大,并不是简单地用从无到有和从小到大的发展模式所能概括的,其内包含着复杂的组织结构的变迁和研发机制的构建.就贝尔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而言,由于形成了R&D&P&M的超循环过程,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非平衡过程,即通过市场反馈的信息、人才的交流等等外界能量的注入而转化为有用功,使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能够通力合作、互补互动,推动贝尔实验室创新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AT&T公司和朗讯科技公司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信公司和通信科技与设备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贝尔实验室的贡献;而贝尔实验室所以能取得持续的重大贡献,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形成了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超循环”机制.这个重要的经验,应当引起中国科技产业界和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它对于中国的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2 对中国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中国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虽然科技投入在持续不断地增加,科技成果每年也层出不穷,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目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贝尔实验室采用了进行基础研究,然后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科研成果或产品在取得专利权后,再转交公司的生产部门进行试制和生产,最后由营销部门将产品投入市场进行销售,客户和市场需求的信息再反馈到基础研究部,同时取出营业额的一定百分比经费作为研发经费再投入到基础科学研究从而开发生产出更好的产品.由于整个R&D&P&M及其信息反馈都在一个公司内进行,形成了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开放式超循环,实现了自我选择、自我优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中国的科研机构大多没有自己的控股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产生的新构想,只有寻找企业投资,取得投资后,科研机构再进行科研开发,企业负责产品产业化,双方按协议分取收益.对科研机构来说,随着科技成果的增多、信誉的提高,能争取到更多的企业投资、作更多的项目,从而完成科研机构自身的发展,科研成果也能通过企业得以产业化从而转化为生产力.但它有个致命的缺点,即虽然科技成果能转化为产品,赚取到利润,但是利润由企业支配,科研机构仍无法使得赚取的利润重新投入到科研开发,实现不了贝尔实验室超循环模式的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目前中国55%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剩下的企业中真正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科研人员和核心产业的也仅有40%.因此大学科研机构将科研成果转交给企业后,企业进行产业化投入市场,通过市场销售所反馈回来的对成果的改进、完善等意见,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能力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改进、二次开发、更新升级.因此,我们要建立类似于贝尔实验室这样具有高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控股集团的科研机构,而不是永远靠企业投资作项目的“国有”科研机构.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为数不多的拥有自身研发机构、走自主创新之路的控股集团,如远大集团、海尔集团、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从而为中国产业界和众多科研机构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从亏损147万的小厂,到拥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成为世界企业中的佼佼者.海尔集团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机构——海尔中央研究院,它是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合作建成的综合性科研基地.该院已联合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8家具备一流技术水平的公司,拥有1.2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和1.6万平方米的中试基地,配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软、硬件设施,并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优势在国内外建立了48个科研开发实体.中央研究院目前着重于下列领域的技术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制冷技术、网络家电技术、控制技术、集成电路、环保、节能技术、智能家居集成技术、新材料、工业设计等.其主要职责是跟踪、分析和研究与集团发展密切相关的超前5~10 年的技术,同时推进这些技术的产业化转化工作,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强大研发实力的支撑下,海尔集团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围绕市场需求进行技术、产品的开发,而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刘北辰.贝尔实验室探秘[J].广东科技,2006,(9).[2]阎康年.贝尔实验室丰硕的诺贝尔奖成果及其启示——纪念贝尔实验室成75周年[J].物理,2000,(2).[3]许浚.从贝尔实验室看美国的创新[J].国际人才交流,2003,(11).[4]眭平.贝尔实验室的科学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9).[5]眭平.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的创新灵魂:科学文化环境[J].科技管理研究,2008,(2).。
贝尔实验室

创新是贝尔实验室的灵魂
前贝尔实验室总裁D.C.Stanzione 在1997年 提出: “我们各项事业的基础是建立在持续的 创新之上的”, “发明、创新是推动朗讯 科技前进的动力”。
亚力山大·格雷厄姆·纪70年代,芝加哥的发明家伊利萨·格雷设 计出了电话机的平面图,但格雷对此确没有多大的重视。 当他在1876年2月14日把这一发明寄给政府部门时,已经 太迟了;同他的设计几乎一模一样的设计图仅仅早两个小 时到达。而那个早寄设计图的年轻人就上贝尔,因此贝尔 作为电话的发明家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于心。
• A.G.Bell提出的大通信网络,在今天不但完全实 现,而且从有线发展到无线,从Boston发展到全 球和宇宙空间。他的企业研发从基础研究开始的 模式今天遍地开花。
二、主要成就略摘
• 建室前: 1876年发明电话 • 建室后:1925-1927年,电视播放并在城市间播
送。1936-1945年固体物理研究,用镍晶体的衍 射实验证实物质波理论,获诺贝尔奖。 1954年制 成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1957-1966 年 P.W.Anderson 提出局域性破缺理论,与Mott合 作提出非经半导体理论,1977年获得诺贝尔奖。 1985-1985年美籍华人朱棣文发明激光冷冻和捕 获原子技术,于1997年获得诺贝尔奖。
个人认为,诺贝尔的伟大是在于他能把一 个有独创性的科学家的品质同一个有强烈 商业敏感性的实业家的品质结合起来。
其实,贝尔实验室的成功之道,跟诺贝尔 是不谋而合的。因为他们的运作模式就是: 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生产—市场 营销—信息反馈
贝尔实验室发展的成功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贝尔实验室发展的成功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贝尔实验室的成功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引言贝尔实验室(Bell Labs)作为科技创新领域的巨头,一直以来都以其卓越的研发成果和创新模式为人称道。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尔实验室的成功发展经验,并对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 1. 开创性的研究与创新文化贝尔实验室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开创性的研究和鼓励创新文化。
这种文化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实验室鼓励研究人员进行前沿科研,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当下问题,更注重长期的基础研究。
这种开创性的思维有助于推动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未来的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 2. 跨学科的团队合作贝尔实验室的另一成功之道是跨学科的团队合作。
在这里,物理学家、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等不同领域的专家能够共同合作,共享知识和资源。
这种跨学科的团队合作促进了不同领域的知识交流,激发了创新的火花。
我国在科技领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通过建立更加开放、融合的研究环境,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合作。
### 3. 投入大规模的研发资源贝尔实验室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的科技突破,离不开对大规模研发的持续投入。
实验室不仅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还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这种长期、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为实验室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在科技创新上也需要增加研发投入,尤其是注重基础研究和长期研发计划。
### 4. 打破传统,鼓励创业精神贝尔实验室鼓励员工打破传统,激发创业精神。
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不仅仅用于学术论文,更鼓励将其商业化,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种开放的创业环境为实验室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并且推动了技术的快速应用。
我国在科技创新上也可以通过搭建更加灵活的创新体系,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创业活动,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 5. 长期愿景与战略规划贝尔实验室的成功还体现在其对长期愿景和战略规划的坚持。
实验室在研究方向上有着长远的眼光,而不是盲目追求眼前的利益。
贝尔实验室发展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室 已有 1 1 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累计 和经营管理三结合模式。1 9 8 5年 , 美国前
获得 3万多项 专利 , 平均每个工作 日产 生 总 统里根 为贝尔 实验室 颁发 了国家技 术 3 . 5个专利技术 。… 我国自 1 9 8 4年开始实 勋章 , 它是美国迄今为止 唯一获此 殊荣的 施 国家重点 实验 室建设 以来 , 已建成 2 0 0 科研机构 。 多个基 础研 究与应 用基础研 究 的高水平
一
、
贝尔实验室还创建 了 人员编撰了许多有重要意义的文献 , 极大 贝 尔 实验 室发 展 的 基 本情 产 生于贝尔实验室。
况
首个光缆系统 , 通过随后一 系列发 明使 得 地拓宽 了物理 、 化学 、 天文学、 数学等方面 数 Z 计 的数据能够在 全球范围内传送 。 研究领域 。 还有一些工程师集 中精 力为贝
年, 原 是美 国电报
贝尔实验室 于 1 9 9 5 年和 1 9 9 7 年 分
电话公 司 ( A T & T) 别在上海和北京成立 了分支机构 , 即上海
的研发机构 , 1 9 9 6 贝 尔 实验 室 和 北 京 贝 尔 实验 室 。 1 9 9 8 年至今 为法 国阿尔 年 3月 , 贝尔实验室又与 北京 大学签署 协 卡 特 朗 讯 公 司 议 ,建立 了通讯联合 实验室 。2 0 0 0年 3
意 义。
关键词 : 贝 尔 实验 室
成 功 实验
启 示
贝 尔 实 验 室 它在计算机编程方面也取得 了不俗成就 ,
贝尔实验室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贝尔实验室美国总部 1925年1月1日,当时AT&T总裁,华特·基佛德(Walter Gifford)收购了西方电子 公司的研究部门,成立一个叫做“贝尔**实验室公司”的独立实体,后改称贝尔实验室。AT&T和西方电子各拥有 该公司的50%的股权。在二三十年代,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推出了远距离电视传输和数字计算机,领导了有声 电影和人工喉的开发。两项信息时代的重要发明-晶体管和信息论都是贝尔实验室在40年代研究出来的。贝尔实 验室在50和60年代的重大发明有太阳能电池,激光的理论和通信卫星。
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与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同时,研究院还积极为 朗讯本地各个部门提供支持。研究院正在进行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工业界及高校的合作,这为朗讯提供了新的业 务机会。
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与中国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它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了三个联合 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一个联合实验室;与复旦大学合作建立了一个联合实验室。这些联 合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涉及光网络、下一代互联网IPv6、无线通信、软件系统以及网络分析与设计。与此同时,研 究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进行合作,共同资助重点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
香农(ClaudeShannon)于1948年发表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现代通信理论的基础。他的成果是 部分基于奈奎斯特和哈特利先前在贝尔实验室的成果。
美国贝尔实验室兴衰及启示

美国贝尔实验室兴衰及启示美国贝尔实验室成立于1877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发展和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经历了兴盛、衰落和转型,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兴盛期20世纪早期,贝尔实验室是美国通讯设备研究的领军机构,拥有顶尖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为美国的电信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个时期,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研究体系,强调研究人员的自由创新和实践能力,并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衰落期20世纪70年代,贝尔实验室逐渐衰落。
一方面,它的研究领域逐渐局限于电信技术,未能及时扩大研究范围,以适应新的科技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贝尔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臃肿、决策缓慢、创新精神不足,加上国家政策的限制,使得实验室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启示贝尔实验室的兴衰,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1.研究的多样性:贝尔实验室的衰落与其研究领域单一有关。
未来的科技发展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挑战和需求,所以研究机构需要拥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多元化的创新方向,提高研究的综合性和针对性。
2.开放的创新环境:贝尔实验室的成功建立在自由创新的体制和有效的内部组织结构之上。
创新需要多样性、开放的思想环境和充分的实验场所。
研究机构需要建立一个鼓励创意和创新的开放环境。
3.有效的管理和组织:贝尔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臃肿、决策缓慢等问题限制了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研究机构需要有效的管理和组织体系,提高决策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4.国家政策支持:美国政府对贝尔实验室的持续资金支持是其成功的重要保障。
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是研究机构发展的重要条件。
总之,贝尔实验室的经历表明,科技创新需要建立在多样性、开放、有效的管理和组织体系以及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才能够促进科技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贝尔实验室科技人才管理之道

贝尔实验室科技人才管理之道贝尔实验室科技人才管理之道2013年06月21日内容摘要内容摘要::贝尔实验室阐述了历经80余年的发展,创造了卓越的科技成就,其成功之道之一在于选择和培养优秀人才,并提供其富于创造的环境。
本文从组织结构、总裁遴选、人才管理与激励等方面阐述了贝尔实验室科技人才管理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关键词::贝尔实验室,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创新闭循环贝尔实验室(Bell Labs)从1925年成立至1996年9月底一直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的研发机构。
贝尔实验室以培养原创性人才闻名于世,它是现代信息革命中科技良才云集和帅才迭出的企业研发机构。
在其80余年的过程中,提供了绝大部分重要的现代通信技术,如晶体管、通讯卫星、数字电子计算机、仿真语言、UNIX、C.C++等诸多发明。
贝尔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创新文化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组织机构和总裁遴选组织机构和总裁遴选 众多科技精英加盟贝尔实验室的研发工作,是该室获得一系列杰出成就的最重要原因。
贝尔实验室科研队伍规模很大,1998年金融危机前,研发人员规模一直呈线性增长趋势,2001年,研发人员总数约19000人。
到2004年时,贝尔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近30000人,而其中博士达4000人,硕士10000多人。
国外的工业实验室,既参照高校实验室研发模式,同时又作为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企业机制运行。
贝尔实验室的组织结构由总裁、副总裁、基础研究部、技术发展部、质量监督部、运营部等组成,按照企业的惯例设置管理岗位。
在高层,设董事长、总裁各一名,副总裁及总监若干人,总裁相当于实验室主任或研究院院长;在中层,设研究指导、部门经理及专门研究室主任,攻关团队是一个弹性组织,一般可跨部门调集力量,攻关时设立,完成任务就撤销;在基层,有项目负责人(或课题领导人)及各种服务保障机构。
通常,人们往往将科技成就归功于科学家,而在贝尔实验室,更充分肯定管理人员的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尔实验室成功之道一、简介贝尔实验室原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 T&T)的研发机构,1925年成立,从成立至今一直是世界上最大和成就最突出的企业研发机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按照A.G.Bell发明电话的研发模式: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三结合,巩固和发展起来的。
1996年A T&T公司一分为三,它成为朗讯科技公司的研发机构至今。
1. 运作模式: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信息反馈2. 组织机构:总裁—几位副总裁—基础研究部、技术发展部、质量监督部、运营部3. 通信技术研发历程:有线电话—无线电话—雷达与控制—微电子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与通信联网—多媒体通信—蜂窝移动电话—无线与有线通信联网—通信软件研发4. 规模:1925年3600人——二战时期5000-8000人——1995年29000人——2005年18000人。
研发人员:基础研究人数占研发人数的10-12%,总经费的11%。
新技术开发人员数占70-80%,占总研发经费的85%。
2001年左右有博士4000人,硕士9700,研发人员约19000人。
5. 历程:1879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1884年成立机械部负责研发。
1885年美国电话公司,成立工程部,负责研发。
1889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成立工程部。
1925年在AT&T公司和西方电气公司工程部的基础上,成立了贝尔电话实验室,科技人员2000人。
6.A.G.Bell的理想和建室目的A.G.Bell的理想:“我相信在未来,电线将把各个城市的电话联系在一起,某个美国人可以通过万里之遥的他乡直接用嘴巴通话……然而正像我做的那样,可以相信这一途径将成将电话普及到公众的最终结果,我将使你们所有人把我对这结果说的话牢记在心,所有现在的电话设施安排最后会由这个大系统予以实现”。
下面是纽约百老汇和约翰街的过去与现在的通信网情况的对比:1890年纽约百脑汇和修地铁和无线通信约翰街架空电话线路图后的百脑汇和约翰街A.G.Bell 当年的预想,像他办《科学》杂志和倡建Smisonian Institution 一样发扬光大。
A.G.Bell提出的大通信网络,在今天不但完全实现,而且从有线发展到无线,从Boston发展到全球和宇宙空间。
他的企业研发从基础研究开始的模式今天遍地开花。
6.R&D定义:1934年,R: research, D: development (发展),技术上可译为开发,R&D: 研究与发展7.贝尔实验室历任总裁:简称:研发8. 主要成就:(1)建室前:1876年发明电话1912年用三极电子管的放大作用实现远距电话通信。
1914年实现横跨北美大陆的远程有线电话敷设于通信。
1915年实现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话通信。
(2)建室后:1925-1927年,电视播放并在城市间播送。
1932年K.G. Jansky发现来自射电天体的电磁波信号,开创了射电天文学研究的新时代。
1936-1945年固体物理研究,用镍晶体的衍射实验证实物质波理论,获诺贝尔奖。
1937年Stibiz发明继电器式二进位数字计算机。
1941年提出p-n结概念和涉及有关电路。
二战期间:·用数字继电器式计算机实现飞弹和火炮的弹道计算,飞机和舰船的无线通信与遥控。
·90% 毫米微波雷达的研制、生产与与应用。
·战时大批军用通信和控制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大量教材的编印。
1947年J. Badeen和Brittain发明点接触晶体管。
1947-1956年半导体和晶体管制造工艺技术蓬勃发展:材料提纯、参杂、硅氧化掩模、光刻和印刷技术、MOS技术。
1948年C.E.Shannon提出信息论。
1948-1950年发明结型晶体管和场效应晶体管。
1954年制成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
步进晶体管制成,为集成电路的先导。
1956年Badeen、Brittain和Schockley获得诺贝尔奖。
1958年A.L.Schawlowh 和C.H.Townes 发明激光。
1954-1956年J.R.Piercej接连发表卫星通信论文,奠定了卫星通信的理论基础。
由此美国在1960年后,发射了“Echo”、“Telstar”、“Comsat”、“Intelsat”、“”Pioneer”和“”ATS等系列的通信卫星,开辟了卫星通信及其控制的崭新时代,他们的通信和控制技术主要由倍尔实验室进行的。
1961年A.Javan发明氦-氖激光器。
1962年Mayo主持研制成第一个送谷子通信系统T-1数字传输系统1963年C.K.N.Patel 发明二氧化碳激光器。
1957-1966年P.W. Anderson 提出局域性破缺理论,与Mott合作提出非经半导体理论,1977年获得诺贝尔奖。
1962年1965年A.A. Penzias 和R.W.Wilson 发现宇宙微波本底辐射,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佐证。
1965-1970年间A.H.Bobeck和L.K.Shick等发明了石榴石、铁磁体的磁畴和磁泡存储芯片和寄存器技术,为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和存储期间的迅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65-1968年间,J.R. Athur和美籍华人A.Y. Cho (卓以和) 等发明了分子束外延技术,可用原子或分子淀积技术设计和制造高精密的高性能芯片、光电子器件和微型激光器等。
1967年M.B。
Panish等发明GaAs和Al x1-x As异质结构半导体三明治材料,可用于制造光纤、好性能的光电子器件和微型激光器。
1969年K.Thompson 和D.Ritche 发明“UNIX系统”。
1970-1973年A.D.Person和W.G.Frenchdeng 发明可使用的光导纤维,魏光前通信解决了关键问题。
同时期该市许多科学家研制成许多光通需要的光电子器件,为光纤通信创造条件。
1973年D。
Ritche 提出计算机用C 语言。
1976-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亚特兰大和芝加哥的光潜通信实验,为光通信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975-19080年间H.C. Casey 和R.Logan 等制成可使用的集成光路,大大推进了光通信的大规模应用。
1978年贝尔实验室科学家提出今天通用的蜂窝式移动电话早期形式“AMPS”系统和小区“cell”概念,同年在芝加哥做实验并取得成功。
1985-1985年美籍华人朱棣文发明激光冷冻和捕获原子技术,于1997年获得诺贝尔奖。
1982年H. Stormer、C.Tsui和R.C。
Laughlin实验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受发现原子由戴分数电荷的准粒子组成,他们于1998年获得诺贝尔奖。
1980年L.Mollenauer 利用光孤子原理成功地实现远距离光纤信息传播而不衰减的效应,极大地推进了光信息传递的效率。
1983年贝尔实验室实现通信系统与计算机系统联网的数字化。
1983-1990年代微型激光器:光孤子激光器、解离耦合腔激光器、多量子阱激光器、1985年B.Stroustrup发明计算机用C++语言。
1993年AT&T公司首先向顾客推出AT&T1280蜂窝电话系统实现了语言移动电话。
为此R.H.Frenkiel 和J.S.Engel 获得美国国家技术奖。
1998年F.Capasso等制成激光蝴蝶结式激光器此后,被尔实验室在光纤通信软件的设计和研制上,做出一代代传输速度更快和频带更宽的软件,以及在文本合成和语音合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
9. 获得的诺贝尔奖:贝尔实验室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11人贝尔实验室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的科学家:9人贝尔实验室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的科学家:6人二、研发方针的转变贝尔实验室的研发方针对于它的全面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历史经验证明,高技术企业的经营和营收决定于其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和服务,而这一切又决定于科技研发,所以,科技和产品的创新是企业的核心。
可是,科技和产品的创新归根结底又决定于科技和产品的研发,因此企业的研发机构是企业的心脏和原动力,其研发方针的选择和执行比人才和体制还要重要。
贝尔实验室研发方针的转变大致如下:1.办室的方针:●1932年F.B.尤厄特提出办室的方针:“通信领域中基础研究的行为和这种工作成果的利用,是通过基础科学和科学训练所能提供的最佳结合进行控制的,并且与我们已经瞄准的商业导向相融合,我们的研发机构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团体.但是这个团体的任务之一是将科学成果设定为可利用的东西,以便造成电气通信有序的进步,并且应当以必须关注成本的方法进行生产”。
这个方针特别强调了基础研究在通信企业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把基础研究与营业的导向相结合。
这是非常全面和富于预见性的,他用这个方针奠定了贝尔实验室的研发基础。
●H.D.Anord对研究和研究精神的精辟定义:“研究是心智对于以前谁都不了解的关系所作的努力,并以最切实的实力予以说明,它既是实用的,也是理论的,总是倾向于有价值的联系,它要求平凡的意识和不平凡的的能力。
”“好的研究必须具有强烈的求知精神,以发现的事实为牢固基础。
研究精神必须是勇敢的、精细的、不迷信的、无偶像的,强烈追求别致的和好上加好的的想法,他需要大丈夫的气概,利用一切技巧,像一台工程机械駛进新的疆土,开出一片沃土来。
”这个精神后来在贝尔实验室中被称为贝尔实验室的“研究精神”。
2. 研发方针的转变;(1)基础研究驱动时期:1925-1985年。
●这个方针的代表性看法如Kelly所说的:“不论这个研发机构如何,它的工作是从基础科学领域的前沿开始的,持续地推进科学和技术的运作,基础科学的前沿对于工业是重要的,通过制造新产品或设施的递次步骤——研究、发展、设计和工程来进行”。
他甚至在担任总裁的第6年讲到:“贝尔实验室将从物理、化学和数学的研究中取得的新知识,作为过去40年中这个实验室对通信技术的重大贡献的核心要素。
”在他的任期内,贝尔实验室已经发展成美国和世界上的:“研发机构的象牙之塔”。
●Fisk在1966年的一次会议中写道:“从早年有两大价值观摆在我们们面前,它们形成了贝尔实验室的两大特色:一个是证明了基础研究和新知识对于我们企业的重要性,另一个是按照日程计划完成用新知识制定的大而困难的运营”。
●Baker在他写的书《贝尔系统工程和科学:早年》中说:“本世纪早期贝尔实验室确立的研发方针是工业研究中完全新的方针……这些年的无数经验确认了公司对基础研究价值的信任。
”他还指出,“贝尔系统成为代表高技术产业中高度技术集成结构的最佳范例。
”(2)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方针:●Ross时期的前半段1979-1985年坚持基础研究导向的方针,他和贝尔实验室研究副总裁Hanny的看法鲜明地表现出来。
但是两件大事改变了传统的研发方针:一件是1984年反垄断法的实施导致公司和贝尔实验室的分裂,另一件是日本和德国半导体产业的产值在1985-1986年分别超过和接近美国的产值,美国上下一片哗然,争论和埋怨思潮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