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物理学》教案

课程简介:《原子物理学》是在经典物理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之后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它上承经典物理,下接量子力学,属于近代物理的范畴。它以力、热、光、电磁等课程的知识为基础,从物理实验规律出发,引进量子化概念,探讨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的结构和运动规律,从微观机制解释物质的宏观性质,同时介绍原子物理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应用。本课程强调物理实验的分析、微观物理概念和物理图像的建立和理解。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运动规律,了解物质世界中三个递进的结构层次,为学习量子力学和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在内容体系的描述上,原子物理学采用了普通物理的描述风格,讲述量子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物理图像,以及支配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基本相互作用。该课程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成熟、已有定论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并能运用;第二是目前已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学生明确其物理概念和物理图像;第三是前沿研究课题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并知道其研究方向。

本课程注重智能方面的培养,力求讲清基本概念,而大多数问题需经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去掌握。部分内容由学生自行学习。

本课程原则上采用SI 单位制,同时在计算中广泛采用复合常数以简化数值运算。[通常用Å(1Å=10-10

m )描写原子线度,用fm (m fm 15

10

1-=)描写核的线度,用eV 、MeV 描述原子和核的能量等。]

第一章 原子的位形:卢瑟福模型

§1-1背景知识

“原子”概念(源于希腊文,其意为“不可分割的” )提出已2000多年,至19世纪,人们对原子已有了相当的了解。

由气体动理论知,1mol 原子物质含有的原子数是1

23

10022.6-⨯=mol N A 。因此可由原子的相对质量求出原子的质量,如最轻的氢原子质量约为kg .27

10

671-⨯;原子的大小也可估计出来,其半径是nm .10(m 1010-)

量级。这些是其外部特征,深层的问题:原子为何会有这些性质?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一、电子的发现

1879年,克鲁克斯(英)以实验说明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为电子的发现奠定基础。

1883年,法拉第(英)提出电解定律,据此推得:1mol 任何原子的单价离子均带有相同的电量。由此可联想到电荷存在最小的单位。

1881年,斯通尼(英)提出用“电子”这一名子来命名这些电荷的最小单位。

1897年,汤姆逊(son J.J.T hom ,1856-1940,英,15岁进入欧文学院读书,20岁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学习,

在其94岁高龄的一生中,一直在剑桥教书和研究。自27岁起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共34年。因发现电子而获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通过实验确认电子的存在。高真空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经狭缝约束后成一窄束射线,通过电场和磁场后到达荧屏,从其偏转可判断所受的电场力和磁场力,从而算得电子的荷质比

m

e

。 在汤姆逊之前,赫兹(德)做的类似实验未发现射线偏转(因高真空不易实现),误认为阴极射线不带电。休斯脱做过氢放电管中阴极射线偏转的研究,得出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为氢离子的千倍以上。但自己认为此结果是荒谬的,因为他认为射线粒子应比氢原子大。在1897年考夫曼(德)也做过与汤姆逊类似的实验且结果更精确,但他不承认阴极射线是粒子的假设,直到1901年才将实验结果公布。

二、 电子的电荷和质量

精确测定电子电荷的是密立根(美)油滴实验(1910年), 得出电子电荷的值C e 19

10

6.1-⨯≈,再由

m

e

之值求得电子质量kg m e 311011.9-⨯≈。密立根并据此发现电荷是量子化的。(电荷为何是量子化的机制至今仍未解决)

15271.1836m m e

p =是原子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无量纲常数之一(另一个为精细结构常数)

。此常数决定了原子物理学的主要特征,物理学至今无法从第一性原理导出此常数。

由此还可得出u kg m p 007276470.11067.127=⨯≈-(在估算中可当作一个u )

按照相对论质能关系2mc E =,可得出⎩⎨⎧≈≈22

/27.938/51.0c

MeV m c

MeV m p e ,这是微观物理学中用能量单位表示质量的常

用方法。

三、 阿伏伽德罗常数:1

23

10022.6-⨯=mol N A

mol 1物质的所含是粒子数目与12克C 12的原子数目相当。

A N 是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的重要常数,起到桥梁的作用。

物质质量单位g 与原子质量单位u 之比为u g N A 11=,(kg .u 27

106611-⨯=);在热学中有k R N A =;在电学中法拉第常数F 也是通过A N 与e 相联系的,有e

F

N A =。(法拉第常数F :产生1摩尔的任何物质所需的电量为

96493库仑,或表示为mol /C .4

10659⨯)

四、 原子大小的估算

1)从晶体中原子的规则排列估计:设原子挨排,某种原子X A

的质量密度为ρ,球形原子半径为r ,则有

334334A

A N A r A N r πρρπ=⇒=。据此式可估算出不同原子的半径(详见教材),知不同原子的半径相差不大,其

数量级为Å(1Å=10-10

m),这是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

2)从气体动理论估计:气体平均自由程n

d 2

21πλ=

,式中n 为分子数密度,d 为分子直径。若由实验得出

λ和n ,则可求出分子半径r 。单原子分子的半径即为原子半径,简单分子的半径的数量级与其原子半径的数量

级相同。

3)从范德瓦尔斯方程估计:在RT )b V )(V a

p (=-+

2

中,b 值按理论应为分子体积的4倍,由实验得出b 即可确定分子半径,其数量级与原子半径相同。

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出的原子半径有些出入,但数量级都是10-10

m 。 §1.2卢瑟福模型

一、卢瑟福模型的提出

在汤姆逊发现电子之后,为解释原子中正负电荷分布的问题,曾先后有多种模型。

1.汤姆逊模型(也称西瓜模型或葡萄干面包模型。1898年提出,至1907年进一步完善):原子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内,电子均匀地嵌在其中。电子分布在一些同心环上。此模型虽不正确,但其“同心环”概念及环上只能安置有限个电子的概念是可贵的。

2.长冈半太郎行星模型(1904年提出):原子内正电荷集中于中心,电子绕中心运动。(但未深入下去)

3.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在其学生盖革、马斯顿的α粒子散射实验之后提出) 一个有用的电荷常数表示法:

MeV fm ⋅=44.14e 0

2

πε (m fm 15101-=) 二、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即氦核,其质量为电子质量的7300倍。卢瑟福于1909年观察

到α粒子受铂箔散射时,除小角度散射外还有1/8000的α粒子属大角度散射(偏转大于900

),甚至有接近180

的。他们的实验装置如图示。

大角度散射不能解释为是偶然的小角度散射的累积,它只可能是一次碰撞的结果。这不可能由汤姆逊模型所形成,所以这样的结果表明汤姆逊模型是不成立的。

卢瑟福在此基础上,于1911年提出其核式模型。 三、α粒子散射理论

设有一个动能为E(质量为m ,速度为v)的α粒子射到一个静止的原子核Ze 附近,在核的质量远大于α粒子质量时,可认为核不会被推动。则α粒子受库仑力作用而改变了方向。如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