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第五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次我们讲了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一直到近代西方。西方哲学丰富,然而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柏拉图综合总结开始,逻各斯的概念得到了不断发展:中世纪与基督教的思想结合而出现“道成肉身”的理论;经文艺复兴完成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变之后,由笛卡儿开启了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进程;此后经验论和唯理论互相辩论,康德完成了批判的总结,至黑格尔逻各斯中心主义发展到了高峰;黑格尔之后,出现了现代五花八门的西方哲学。
由此看来,西方哲学的发展是不断出现危机,而由不断克服危机的过程。
我们上次讲了,康德把他一生的探索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我能够知道什么;二、我应该做什么;三、我能期望什么。第一个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第三个是宗教信仰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只要人类永远在进行哲学思考,这些问题就会不断地得到新的回答,但是永远没有标准的答案,这就是哲学。
今天,我们来观看另外一个哲学的景观,这就是印度哲学。
中国古代对印度的哲学还是有很深的了解的。我们知道,佛教从印度传来之后,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古时候中国人的心目中,印度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所在地。佛教在中国传播了1000多年,到了近现代,印度跟中国一样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落后的东方国家,所以大家的眼睛都盯住了西方,这个西方可就不是印度了——以前我们把印度当成极乐世界,现在我们把欧美当成极乐世界,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英美。结果,到了现在,中国人对于欧美这个西方是知之甚详,而对于我们的近邻印度却了解甚少。印度是怎么回事?闹不清。可是印度实实在在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轴心期产生哲学的地方,全世界也就是希腊,中国和印度。所以我们不能不了解印度。此外,我们也不要把印度的哲学仅仅归结为一个佛教,它的面貌可是多姿多彩。我们如果了解了印度哲学的概貌,不仅可以打开我们的眼界,还可以更深地体会到,哲学不能用一个普遍的概念来到处套用,到处套用一个普遍定义的不是哲学。
轴心期产生的哲学都有它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宗教背景,而正是这些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各个哲学传统有了自己独特的风貌。我们今天就专门来讲讲印度的正统哲学,下一节课就专门讲讲印度的佛教。
印度的历史非常长,文化传统悠久,然而印度人很奇怪,他们的历史观念不强。印度古代的事情很多是无法连成一气的,模糊不可考证,印度人自己也不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号称5000年,简单说,就是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七雄,然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皇中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养殖家畜、神农氏发展农业生产,这个发展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到了五帝之中的黄帝,他提倡蚕桑舟车,接下来炎帝、帝喾,然后就是最为重要的尧舜,这样中国的文化就形成了。之后就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商周,三王。可以说,中国人对于自己的这部历史,是熟悉的不得了。然而印度根本就不像我们中国,他们的历史年代混乱,只能通过考古,后来的研究才能知道一些。印度的有些历史,还必须通过中国的记
载。例如玄奘到西天取经,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按照中国人自己记载历史的方法,粗枝大叶地记载了一些印度公元7世纪以前的历史,这些就成为了现在研究印度历史很重要的史料。就印度这样一个没有历史观念的民族,却有一个很独特的源流,那就是宗教观念。印度的哲学,没有不带宗教性的。这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虽然印度的哲学带有很强的神秘性,然而它还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下面就来讲讲。
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吠陀宗教与种姓制度的耦合”。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300年的时候,来自于西方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把印度的土著达罗毗荼人变成奴隶,并完全颠覆了原来的土著文化,而另外创建了一套宗教的系统,这就是吠陀宗教,所以吠陀宗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不是印度原来具有的文化传统,印度原有的传统已经中断了,这是与我们中国很不一样的地方。“吠陀”按照印度的古义,是指一种很神秘的知识,包括祭神的仪式、颂歌、咒语等等。这样一种宗教具有自然崇拜的色彩,大自然很多现象在吠陀宗教中都有体现;然而各种神上有一种至高无上的主神,就是梵天。吠陀的宗教,是跟印度的种姓制度相耦合的。白种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成为了高级种姓,原来印度的黑色、棕色土著达罗毗荼人,就成为了低等种姓。这种种姓制度完全按照人的肤色来区分,“种姓”的梵文词汇“瓦尔那”,实际上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雅利安人为了保持他们的血统,不愿被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同化,不许自己的子女与达罗毗荼人结婚。为了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征服者和统治者们就以肤色的深浅将当时的社会阶层划分成4个等级,从上到下分别是即婆罗门(祭司和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和首陀罗(被征服的奴隶和失去土地的自由民),他们分别由梵天的口、双臂、双腿、双脚变化过来。这种种姓制度有几个基本特征,即职业的世袭制、严格的内婚制和地位的等级制。吠陀宗教与种姓制度的结合,使得它迅速流传,成为印度普遍的宗教。
一般来说,吠陀宗教有三大纲领:吠陀天启(吠陀的起源是上天的安排)、祭祀万能(祭祀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向神企求的方式)、婆罗门至上。吠陀宗教在后来形成了一部带有很强思辩性的“圣经”,那就是《奥义书》,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奥义书》是吠陀宗教发展的一个总结,是印度哲学的源头。《奥义书》从幼稚、低级的吠陀宗教中提升了三个基本观念,从而规定了以后印度哲学发展的线索和去向。这三个观念是:一、梵我同一;二、业报轮回;三、解脱之道。
什么叫梵我同一?我们曾经讲过,轴心期三大文化源流分别都有一个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原理,由此而得出了各自文化区最重要最崇高最核心的概念:西方是“逻各斯”,中国是“道”,印度就是“梵”。“梵”是什么?这里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梵”原来指祭神的颂歌,这种颂歌的语言当中有一种咒力,可以让人求福禳灾;在进一步发展之后“梵”成为全宇宙的活力,宇宙的精神,从而成为宇宙的至上神;至上神代表了整个的宇宙。宇宙整体是什么?我们看到的东西能代表整个宇宙么?
世界的整体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么?不能。所以需要抽象,从整体来把握,“梵”就是宇宙整体;然而整体必须通过部分来表现,所以印度人在反复考虑部分如何与整体融合。由于印度传统中的宗教性,印度人没有采取古希腊人所采取的分析的办法,他们从整体来考虑问题。整体是部分,梵可以体现在任何事物身上。印度人现在还相信神牛,对牛崇拜的不得了,一群群的牛在大街上闲庭信步,造成交通堵塞,外国人看到了惊奇的不得了,印度人当作天经地义的事情见怪不怪,就是因为印度人相信牛里面有神,印度人还相信很多东西,这些都是因为“梵”
就体现在这一个个的个体事物中。整体又不是部分,部分能作为整体吗?你能说这一个个的具体事物就是“梵”?不能。所以印度人提出了一种现在让我们研究哲学的人都非常佩服的方法——否定的辩证法,否定了一个个的具体的部分,到后来整体就霍然而显。梵是一切,梵是牛,是马,这是用肯定的方式来描述;而梵又不是这个,不是那个,这就是否定的辩证法。梵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描述,就成了一个超越认识的、超越经验的、超越逻辑思维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整体,它体现在一切当中,又从这一切当中超脱出来,不具有任何的属性。这就是梵。
世界起源于梵,因为梵而存在,后面又复归于梵。然而除了梵之外,还有一个“我”——神我。如果说梵是客观世界的,那么这个我就是主观世界的。梵我同一,就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同一,就是世界与我的同一,认识到“梵我同一”,体验到梵我同一,这就是最高的境界。《奥义书》中提出梵我同一,这是印度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
其实希腊、中国、印度三个地方的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世界一分为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以及理想的世界。我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当中,一定要去追求理想的世界,所以每一种哲学都有一种理想的追求,这是它所的价值理想。价值理想的设想各不一样,所以三个地方的哲学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古希腊把逻各斯的世界当作理想,印度哲学把“梵我同一”当作理想,中国哲学把“有道”当作理想。但是希腊的逻各斯世界是可以通过人类的理性去认识,可以分析的手段去追求,这样西方就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印度的梵我同一则是超出经验的,超出逻辑的,只能同体验去把握,带有很强的神秘性,所以突出个体的感受;而中国的有道无道则可以通过社会现状表现出来,有道就是太平盛世,无道就是民怨沸腾,所以中国的哲学就走上了注重关注社会伦常的道路。有学者在三者之间做了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两个世界的区分驱使古希腊人去求知,所以知识论是西方哲学的传统;印度哲学两个世界的区分驱使印度人去追求一种宗教的体验,所以神秘主义是印度哲学的有点;中国哲学则注重实践,所以践行是中国哲学的特长。这个比较我们以后可以继续进行。
与梵我同一紧密相连的一个观念,也是印度哲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业报轮回。业报轮回基于人具有灵魂这样一种看法。至于人是否真有灵魂,有人信,有人不信,这个问题似乎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大体说来,关于灵魂的问题有三种不同看法:一种是灵魂和肉体不可分离,人死如灯灭,灯灭了光也就没有了,肉体死了灵魂也就散了;西方基督教则相信有灵魂,但是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只有一次,人死后,人的灵魂或者上升天堂,或者堕入地狱,为了灵魂能上天堂,所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