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_严复翻译思想体系的灵魂_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_黄忠廉
论严复“达旨术”的价值及其与“信达雅”的关系——与黄忠廉先生商榷

论严复“达旨术”的价值及其与“信达雅”的关系——与黄忠廉先生商榷薛宁地【摘要】“信达雅”并不专属于严复,不宜称为“严氏信达雅”.由于版权管理的环境改变了,加之中国读者的文化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大大提高了,严复的“达旨术”作为翻译方法,在今天已经没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信达雅”的核心是“信”.“信达雅”与“达旨术”之间并无天然的、有机的联系.【期刊名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4)005【总页数】4页(P116-119)【关键词】严复;“信达雅”;“达旨术”;变译【作者】薛宁地【作者单位】广东东软学院英语系,广东佛山528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中国翻译》2016年第1期上,发表了黄忠廉先生的一篇论文,标题是《达:严复翻译思想体系的灵魂——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
根据文章所附之信息,该文是属于国家“十一五”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严复变译思想研究”的一部分。
笔者觉得,该文提出的一些观点不是十分具有说服力,因此欲通过此文与黄先生商榷,同时与翻译界各位同仁交流看法。
1 关于“严氏信达雅”的提法黄文中多次使用“严氏信达雅”一词。
例如,黄文说:“严氏信达雅是变译的思想宝库,达旨术是变译的实践策略,二者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
”[1]39 又说:“达旨术与严氏信达雅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助于最终建立严复变译思想体系”[1]39 笔者认为,把“信达雅”称为“严氏信达雅”不是很妥当。
“信达雅”,可以说是严复提出来的。
[2]13 但是严复应该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这三个字的。
迄今所知,“信达雅”三字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的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中。
支谦在该序言中谈及竺将炎的译经工作,有这么一段文字(请注意带下划线的字):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
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
仆初嫌其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
’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阙义,是则为善。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严复的翻译思想

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这 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 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 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 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 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严。 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 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 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
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译书动机指导下的翻译态度及方法
• 严复意识到自己的时代责任,非常自信, “有数部要书,非仆为之,可绝三十年 中无人此为者” • 克蒙化顽。重铸中国人灵魂,使他精神 完全集中专注译书 • 翻译态度谨慎,不像林纾“耳受手追声 以笔止”而是“字字由戥子称出”译品 的选择,都是精心研究、针对性极强的。
?所谓达旨不是达原作之旨而是达严复之旨即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目的所以严复的译文多有改动为了更达旨严复加了大量的按语八大译共所谓达旨不是达原作之旨而是达严复之旨即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目的所以严复的译文多有改动为了更达旨严复加了大量的按语八大译共110万字按语约万字按语约11万字占十分之一多针对中国实际或抨击时政或批判旧学
严复与《天演论》
• 1898年严复首译《天演论》,这是影响最大,是 他最富盛名的译著。 • “人物有别” ,“与天争胜”:赫胥黎忠实地宣 传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自然界生物进化的 原因是“物竞天择”。而社会不同与自然界,人有 理智,不是被动的接受自然进化,而可以奋发自强。 • “人物无别”“任天为治”:同时代的英国社会 学家斯宾塞确认为人类社会也是弱肉强食,适者生 存。但他又认为,人不能改变规律只能听任规律摆 布。 • 站在救亡图存立场上的严复,既不能同意赫胥黎的 “人物有别”也不能同意斯宾塞的“任天为治”, 所以他分别采取了“人物无别”“与天争胜”指出 中国只要发愤图强,鼓民力、开民智、鲜民德、就 可以变弱为强,挽救危亡,自立于世界。
从严复的信达雅浅谈翻译原则

从严复的信达雅浅谈翻译原则从严复的“信、达、雅”浅谈翻译原则摘要:严复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当今的翻译活动仍然适用。
它是“实用的”、是“精练之至”的、是“经验之谈”、是杰出科学的翻译理论总结和宝贵的翻译理论遗产。
本文将从“信、达、雅”三个方面谈论翻译原则,便于进行翻译实践活动。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一、严复及“信、达、雅”19世纪的中国不仅在政治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传播领域也有了新发展,严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严复(1853-1921)是中国近代学者和启蒙思想家,被誉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大量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著作,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被誉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在社会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译事三难”,即: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2如果说“信”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的,那么“达”则是从读者的方面来思考的。
“达”强调我们翻译的文章语句要通顺,目标语言国家的读者读起来不费力,不晦涩不拗口,符合他们的说话习惯。
从英汉互译角度来看,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很大,想要简单地实现“达”这个目标也不是很容易。
举个例子来说,英语中定语从句的使用非常普遍,如果直接按照英语的句式翻译到汉语中,就不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说话习惯。
同理,还有被动语态的句子。
汉语里偏好使用主动语态的句子,硬是按照原文的句式,在译文里出现“被...”这样的句子,读者读起来也不会很顺畅。
英语中还有可能出现很长的句子,汉语的习惯用短句来表达意思,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不必拘泥于英语的句式习惯,为了读者容易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做句子的拆分。
再者,汉语里也有很多意象或事物无法直接翻译出来,或者翻译出来的意思有偏差。
“信、达、雅"辨难与辩难综观——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

2 0 1 4年 3月
燕 山大 学 a n s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三难 “ 信 、达 、雅 ” ,“ 这些话 都是当 日的实情 。当 时 自然不便 用 白话 ,若用 白话 ,便没有人读 了”Ⅲ ;
“ 达” 为 “ 译文明 白晓畅” ,释 “ 雅”为 “ 译 文文字 优雅 ” 】 6 9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2 2 【 基 金 项 目]国 家 “ 十一五”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 基 于 语 料 库 的 严 复 变 译 思想 研 究” ( 0 8 B Y Y0 7 9 ) 、 黑 龙 江
是更好 。 ” 旺 这是对雅 的误解 。 雅 并非仅指文学价
在 中国的翻译工 作者和研 究者心 中根深 蒂 固。‘ 信、 达 、雅 ’这个词 可 以说是 s e l f - e x p l a n a t o r y ,不必 多 作解 释 。 ”隅 信 、达 、雅 是三个 字 ,怎会 是一 个概 念 ?概 念不清 ,判 断难 以明了 ,论述就难 说 了。徐 守平和 徐守勤界 定 “ 信”为 “ 译 文言辞必 须服从原 文 的真 实” ,“ 达”为 “ 通顺 流畅 ,能表达 出原文 的 意 思,但不 能节外生枝 ,任意 增添” ,“ 雅 ”为 “ 修
第 1 期
黄忠廉 等 “ 信 、达、雅”辨难 与辩难综观
3 7
2 .建 国后
概括翻 译 的要求 和标准 ,道 出译 者深切 的感 受 ,明 确做 翻译 的路 向… - -‘ 信 、达 、雅 ’这一 概念早 已
论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

论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
管雪兰
【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纵观我国近代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当推严复的信、达、雅。
他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
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
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
【总页数】3页(P35-36,41)
【作者】管雪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译事三难"信达雅"——浅析严复的翻译理论 [J], 张伟
2.“信、达、雅”辨难与辩难综观——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 [J], 黄忠廉;孙秋花
3.以“达”为尊,既“信”且“雅”——严复“译例言”及严译《天演论》重读 [J], 许健
4."信"在严复"译事三难"中的真实地位--及其"非常规"反映的深刻原因 [J], 张军
5.中西译理的视界融合——严复“信、达、雅”与法国“释意理论”总体类比 [J], 谢思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
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
“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
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
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
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
(二)有时补足一点。
(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
(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
目的论视角下严复“信、达、雅”再解读

目的论视角下严复“信、达、雅”再解读熊俊【摘要】本文依据新近搜集史料,从目的论视角重寻严复“信、达、雅”之“本意”.“信、达、雅”与“目的论”存在许多契合点.“达”即“达旨”是翻译之目的,是严复三字标准的核心概念,类似于目的法则,是最高准则.“信”,并非全信于原著,而是取信于读者,与忠实法则类似.“雅”即可读性,类似于连贯法则,是服务于“达”的;“信”从属于“雅”.而“信”和“雅”均为译者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5)002【总页数】5页(P119-123)【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目的论”【作者】熊俊【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1.引言严复提出“信、达、雅”之翻译标准,距今已经100多年了。
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对“信、达、雅”的认识或评价毁誉参半。
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翻译研究界在借鉴与吸收西方翻译思想和翻译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有一些学者似乎对中国传统的翻译思想和原则越来越不屑,对严复的“信达雅”之说更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有学者甚至把前些年中国译学研究的相对滞后归咎于严复的“信达雅”这一“三字经”,认为是这个“三字经”束缚了中国翻译思想的发展。
还有的学者不敢甚或羞于提起“信达雅”之说,生怕被人视为译学观点的老套或落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中国译学研究界的一些新锐学者批判或摈弃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之说时,它却被国外翻译研究界的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奉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译论而受到关注,同时一些译界前辈及学者认为它“至今仍然是最为人知,也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原则和标准,没有任何一种其他原则或标准能够取代它”。
在当今世界已成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翻译已渗透到人类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精神生活的诸多领域,“信、达、雅”之翻译标准的这种莫衷一是的“地位”也需要得到重新认识。
论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思想

收稿日期:2005-01-18 作者简介:冯立新(1970-),男,湖北大冶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翻译.论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冯立新(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 要:严复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之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之目的,“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
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
同时,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并没有严格遵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主要源于其西学救亡的翻译动机和当时官僚士大夫对西学的排斥。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5)02-0131-04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1866年,他考入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派往英国留学,学习海军。
留学期间,他广泛涉猎了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孟德斯鸠、达尔文、赫胥黎等人的经济、法律理论、进化论和逻辑学等新学说新思想,参观过英国议会、法院等制度设施,深入地了解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严复所处时代正是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时期,启蒙与救亡是中国近代两大主题。
为挽救危亡的中国,他大量翻译了西方著作。
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被人誉为“译界泰斗”[1]和“能熔中西为一冶”的第一人[2]1561。
他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信、达、雅”之翻译标准,对中国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1895年,严复开始翻译赫胥黎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并取名《天演论》。
他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他引用孔子的话,“修辞立诚”,“辞达而已”,“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并指出,信、达、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2]1322。
此翻译思想一出,即备受推崇,甚至被奉作翻译的“金科玉律”。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原创实用版】目录1.严复翻译原则的概述2.严复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3.严复翻译原则的贡献和影响4.严复翻译原则在现代翻译中的应用正文一、严复翻译原则的概述严复,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翻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翻译原则,被称为严复翻译原则。
这套原则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现代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二、严复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严复翻译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达、雅"的原则:这是严复翻译原则的核心,也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基石。
"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达"指的是表达清晰,"雅"则指的是语言优美。
2."五译"、"五不译"的原则:严复主张,翻译时要做到"五译",即译意、译气、译神、译韵、译味;同时,也要做到"五不译",即不译名、不译貌、不译音、不译意、不译典。
3."文以载道"的原则:严复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要通过翻译,使读者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三、严复翻译原则的贡献和影响严复翻译原则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也为中国的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他的翻译原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对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四、严复翻译原则在现代翻译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严复翻译原则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现代翻译中,严复翻译原则的"信、达、雅"仍然是翻译的基本要求,而"五译"、"五不译"的原则,也被视为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
同时,严复的"文以载道"的原则,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中。
浅谈“变译理论”之“变”

浅谈“变译理论”之“变”胡艳引言在既往百余年中国翻译研究史上,黄忠廉教授首次在重释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变译理论(吴自选,2018)。
变译理论是从变译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反映变译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原理和思想体系,它研究变译过程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寻求适于一切变译方法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是关于变译的本质、特性、必然联系或操作规律的理性认识。
(黄忠廉,陈元飞,2016)。
所以,要理解和运用变译理论,就必须先从变译说起。
变译是相对于全译而言的。
全译是人或/和机器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以求信息量极似的智能活动和符际活动;变译是指人或/和机器用乙语摄取甲语文化信息以满足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的智能活动和符际活动(黄忠廉,2012)。
从定义可以看出,“化”是全译转换的精髓;“变”是变译摄取的精髓(余承法,2014)。
具体而言,“变”即“变通”,是一种手段,由译者来变、因读者而变、对原作施变(黄忠廉,2002)。
本文将从这三个“变”入手,具体分析“变译”的原因、手段和要求。
一、“变译”的原因“因读者而变”中的“变”表达了为何要变译。
从变译的定义来看,变译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读者,以满足其特定需求。
但依作者而见,除了根据读者的需求,译者还会根据语言的差异和体裁文本的特点和风格而变。
(一)根据读者需求而变读者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横向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的读者基于不同的阅读目的而对文献有着不同的需求,纵向的多样性是指同一读者由于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对文献表现出的不同需求(李东鑫,2019)。
具体而言,不同的读者,认知水平会存在差异。
如学者、专家和普通读者在专业知识的认知领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变译。
读者一般希望所获取的信息是有用、高效、且易读的。
基于此,译者也应结合时代的特点,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变译,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高效性,优化信息的传播。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论文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论文摘要:我们应辨证地发展地看待严复的标准,对“信、达、雅”提出创造性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解,来发展中国的现代翻译理论及指导翻译实践。
例如,罗选民先生用解构和阐释学的角度来解读“信、达、雅”;黄忠廉则用适应与选择来诠释“信、达、雅”。
此类均是很好的典例。
所以,中国传统译论的宝贵价值就在于给研究者们指示方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创新。
严复,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第一人,集汉唐以来译论之大成,在《天演论·译例言》中首推“信、达、雅”为译事楷模。
首标“信”义,要求译文意义“不倍文本”,深感“求其信,已大难矣!”严复仅是寥寥数词提及“信”字,并未对“信”有过多解释。
后人在解释“信”的时候,多认为是“信”就是“忠实”、“通顺”。
但林璋先生指出,严复所言的“信”和我们所熟知的“忠”是有区别的。
林先生认为,“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诚实不欺”。
严复使用“信”字表达了其居中为译的翻译追求。
能够平等首先要求自己做到“信”,即做到“诚实不欺”。
由于译者所处的“居中”的特殊位置,“信”则有两个方面:一则是对原文而言,二则是对译文读者而言。
再者,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导之下,能平等看待西方著作,实属不易。
其次是“达”:“达”是“达旨”(达意)而非“畅达”。
严复云:“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由此可看出,严复认为“达旨”和“笔译”不同,“达旨”可取便发挥,但“笔译”不可。
“达旨”是指表达原文的宗旨,即原文的思想内容。
而“笔译”则指应对原文的“诚实不欺”,不便发挥。
严复又云:“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为此,“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从而点明了信、达的关系。
但是,其中的“信”与“达”也有矛盾之处:“信”是对形式,即字面意义而言的。
严复翻译思想的另一面_黄忠廉

第11卷4期中国科技翻译V ol .11.No .41998年11月C HIN ESE SCI EN CE &T ECHN O LO G Y T R AN SL A TO RS JO U RN A LN ov .1998严复翻译思想的另一面黄忠廉(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市 430079)摘 要 100年来,人们讨论的“信达雅”是严复翻译思想的一部分,本文欲探讨其另一面,即严复“达旨”的具体所指。
正视并研究严复的“非正法”,有助于正确认识严复的翻译思想,并切实地指导当前的中国翻译实践。
关键词 严复 达旨 翻译思想Abstract Ov e r 100y ears ,“faithfulness ,ex pr essiv eness a nd eleg ancy ”discussed by peo ple ar e a par t of Y an Fu’s t ranslation tho ught .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ng its o ther aspec t ,namely ,the a ctua l meaning of Ya n Fu 's “ex pr essing the g ist ”.Facing squa rely Yan Fu 's “no n-fo rmal metho d ”will be helpful to cor rectly understanding Yan Fu 's tr anslation tho ug ht ,th us prac tically g uiding th e tra nslatio n practice at the pr esent time .key words Yan Fu “ex pr essing the gist ” transla tio n tho ug h1 前 言人们认识历史具有方面性,在一定历史时期认识到事物的一面,时过境迁,可能认识到事物的另一面,就严复而言,建国前,严复一直被视为翻译家,有“译才并世数严林”为证。
翻译思想_翻译理论_以傅雷_严复为例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PLA U n ive rsity o f F oreign Language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77∃
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
! ! ! 以傅雷、严复为例 黄忠廉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 第 5期
黄忠廉 ∀ 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
∃ 79∃
译思想家吗? 不是。翻 译思想 家除了 深入研 究翻 译、提出独到的见解外, 还要使自己的思想自成体 系, 即使之系统化, 这样才能成为翻译思想家。
为什么说翻译思想称不上翻译理论呢? 翻译理 论是从翻译中概括出来的系统的知识和原理, 翻译 家的几点想法并不成系统。肖红、许钧 ( 2002) 认 为: 傅雷是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 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 国内翻译界对他已有不少研 究, 但大都囿于某一个侧 面。 这表明: 第一, 傅 雷只是翻译家; 第二, 对其研究尚未形成理论。正 如严复说了只言片语之后, 也没有再深入阐发, 倒 是留下许多空间给后人。后人可以史海钩沉, 总结 理论, 但那已不是严复的理论, 而是严复翻译思想 在翻译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与傅雷不同, 严复的翻译思考则是另一种待 遇。他的 信达雅 三字说, 历经百年, 因众多名 家推崇, 俨然成了 翻译理论 , 严复自然成了翻 译理论家。请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 6) 我国最 著名的理 论, 当 推严复 译 ∋天演 论 ( 时所提出的 信、达、雅 的理 论。 ( 张树 柏,
19 84 )
( 14) 信达雅作为翻译理论, 并不能构成一个 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 ##的傅雷, 不但在翻译实 践中贯彻一条艺术的路线, 而且所提出的翻译理论 也带有明显的艺术特色。 (王宏印, 2003: 116)
严复翻译研究的新方法与新高度--述评《严复变译思想考》

1引言严复(1854—1921)是我国近代翻译实践家,先后完成了八部西学著作的翻译,约170万字。
黄忠廉教授一直潜心于变译研究和严复翻译研究,并将十余年来的探究成果汇入新作《严复变译思想考》,结合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变译语料库,收录赫胥黎的英文原文、严复《天演论》(半文半白)及白话文译文①,通过逐个句子的对比分析,对严复译文展开了地毯式检查和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将严复变译研究推向了新高度。
2内容概述黄忠廉教授的专著《严复变译思想考》(以下简称《思想考》)于2016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包括五章,共334页。
辞书编纂与研究的前辈学者李锡胤先生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翻译学教授仲伟合先生分别为该书写序,一致认为《思想考》致力于“拨开严复翻译思想的迷雾、还学界一个真正的严复”(黄忠廉,2016:封底)。
第一章题为“重识严复的翻译思想”。
本章从思想与理论的关联和异同出发,开宗明义地介绍了《思想考》的成书历程及中心思想。
通过对严复翻译及其翻译思想的重新认识、重新解读,对《天演论》等译著及其案语进行条分缕析。
第二章为“严复变译思想实质考”。
本章是全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篇幅最大,有152页,占全书近一半。
总体看来,本章围绕着严复变译思想的本质展开,即“是什么”和“如何做”这两个问题。
第三章题为“严复变译思想来源考”。
变译和全译虽然在概念上有别,但在译著之中并非完全对立,往往都是两者并存。
第四章题为“百年辨难、辩难与研究”。
所谓辨难主要是围绕信达雅的内涵与作用展开,剖析三者之间的关联与异同,而辩难则是为信达雅辩护,或者向严复提出的观点表示质疑,其中质疑者占多数。
尾章作为《思想考》正文部分最后一章,对该书的研究思路、方法、核心内容、主要观点、研究意义、创新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等分别做了总结、提炼和展望。
3严复翻译研究的新方法与新高度一百多年来严复翻译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作者简介:孙丽,讲师。
研究方向:语言学与翻译。
浅谈“信达雅”在《古文观止》(罗经国译)中的再现——纪念“信达雅”提出120周年

翻译家沈苏儒[ 3 ] 在《论“信达雅”——严复翻译 理论研究》(1 9 9 8 )中指出:“信达雅”不是,也不可 能是一种完整的翻译理论。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 着很大差异,西方人注重科学,因而其理论的提出往 往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而中国人则往往依赖于经 验,这使得理论抽象、单薄,缺乏支撑。如果想要使 “信达雅”的研究实现进步,有所发展,则必须要在 现有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有体系的理论与原则。当 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 比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
2019 年 5 月上 翻译 TRANSLATION
OVERSEAS DIGEST
浅 谈 “ 信 达 雅 ” 在 《 古 文 观 止 》( 罗 经 国 译 ) 中的再现——纪念“信达雅”提出 120 周年
谢含章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 510641)
摘要:12 0 年前,严复提出著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时至今日,再次研究品味“信达雅”翻译理
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他推崇逐字对译,表明
. 他A非ll常重Ri视g翻ht译s的R忠es实e性rv。e到d.了唐朝,大佛经翻译
家、我国高僧玄奘可以说是新译的集大成者,他强调 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译文不仅要忠 实原文,还要反应原文本意,这表明从玄奘开始,我 国翻译学家开始关注译文的可读性与流畅性。到了清 代乾隆五年,魏象乾在《翻清说》一文开篇就提到 “正”的要求——夫所谓正者,了其意、完其辞、顺 其气、传其神[1],表明我国清代翻译家已不再停留于 忠实与流畅,对译文的典雅、传神也做出了明确的要 求。笔者认为,这些都为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 家严复后来提出“信达雅”翻译理论做出了一定的贡 献。
适应与选择_严复翻译思想探源_黄忠廉

上海翻译S h a n g h a i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n s l a t o r s 2009N o .4[基金项目]本文系胡庚申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生态翻译学:译学的生态视角研究”(批准号O 8B Y Y 007)的一部分。
[收稿日期]2009-07-12[作者简介]黄忠廉(1965-),黑龙江大学翻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汉语语言。
适应与选择:严复翻译思想探源黄忠廉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严复的翻译,既体现了适应与选择的思想,也历经了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研究表明,严复翻译中所体现的适应与选择的思想和行为,来源于古代,取法于先人,受惠于时贤,有别于西方。
[关键词]严复;适应与选择;翻译思想;探源[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09)04-0007-05 前言国内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严复翻译思想进行的研究已见诸报刊(如焦飏,2006;焦卫红,2007等)。
笔者也考证(2009),严复翻译始于1878年,终于1916年,前后历时38年,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可谓是典型的“翻译即适应与选择”(T r a n s -l a t i o n a s A d a p t a t i o n a n dS e l e c t i o n )(H u ,2003:283-291)。
追根溯源,严复的“适应与选择”翻译思想产生的本源既有外在因素,又有内在因素,既来自中国本土经典之熏陶,更来自中西文化碰撞之会通。
本文拟在“生态翻译学”((H u ,2006;胡庚申,2008)的观照下,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严复“适应与选择”翻译思想的来源作一考量。
一、来源于古代严复译《天演论》达旨,实为师法或取法于先人,表现为方法论的继承。
严复(1986:529)自称“仿照晋唐人译佛经办法”,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又明确说:“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何代。(12) 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长此 互相吞并,混逐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
2.达—信达雅的核心
三字之中,为雅是为达,为达又是为信,所以达 是轴心。反过来,部分信于原作,旨在为取信于读者; 只有失信于原作,只有变通原作,才能达严复变译之 宗旨。同时,为取悦于读者,还得“尔雅”一番。
很明显,上例决不是通常所理解的翻译,即不是 全译的例子,它是严译达旨术比较集中的体现,三百 字内竟含有摘译、编译、阐译、改译、译述、译写等 方法。面对严复的变译实践,却把严译置于全译背 景,用达旨术攻击后人所立而实非严复所奉的“信 达雅”,表面上看似“矛”与“盾”的关系,实际上 是两败俱伤:信达雅没有实在的权威性,达旨术也 一直未得到充分研究,严复的翻译思想给人印象即 为“空”。只有探清达旨策略,才可真正弄清严氏信 达雅的内涵。
· 35 ·
中国翻译 2016年 第1期
of existence; the prospect of attaining untroubled happiness, or of a state which can, even remotely, deserve the title of perfection, appears to me to be as misleading an illusion as ever was dangled before the eyes of poor humanity.
导言一段 1 :(1)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 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2) 乃悬 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3) 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 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
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4) 怒生之草,交加之 藤,势如争长相雄。(5) 各据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 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
表 1《天演论 · 上卷》变译与全译使用的频次
翻译策略
变译 全
增 减 编 述 缩并改译
写 释评
使用频率:次 202 50 41 175 20 121 20 20 44 6
单项比例:% 总的比例:%
41.92 25.04 2.86 17.31 2.86 2.86 6.60 0.86
99.14
0.86
注 :各种达旨术的划分有时泾渭分明,有时难以剥离,因
上述种种求达手段若与翻译单位对应出来,列
入表 2,信与达的关系更为豁然。
表 2《天演论》首节首段为“信”的变通策略
原文 句1 句2 句 3a 句 3b 句 3c 句4
句 5a
句 5b
导言 句 1-2 句3 句4 句5 句6 句 7-10 句 8-9
句 11 句 12
变通策略 减,增(释,写),改,编 增(释,写),减,述,改 增(写),减,编 增(释,写) 增(释),减 减,增(写) 增(写,释,评) 减 增(写) 减,增(写),述,改
· 34 ·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3) The native grasses and weeds, the scattered patches of gorse, contended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possession of the scanty surface soil; they fought against the droughts of summer, the frosts of winter, and the furious gales which swept, with unbroken force, now from the Atlantic, and now from the North Sea, at all times of the year; they filled up, as they best might, the gaps made in their ranks by all sorts of underground and overground animal ravagers. (4) One year with another, an average population, the floating balance of the unceasing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mong the indigenous plants, maintained itself. (5a) It is as little to be doubted, that an essentially similar state of nature prevailed, in this region, for many thousand years before the coming of Cæsar; (5b) and there is no assignable reason for denying that it might continue to exist through an equally prolonged futurity, except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man.
此统计是大概的。
那么,严复是如何用“达”将“信达雅”和“达
旨术”贯穿起来的?本文试图以《天演论》开篇段
的变译和“译例言”为切入点,揭示达旨术及其与
信达雅的关系。
原文 I 段 1 :(1)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æ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2)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中国翻译 2016年 第1期
达 :严复翻译思想体系的灵魂
—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
黄忠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 :本文基于严复《天演论》变译语料库,考证了“达”在“信达雅”中的中心地位 :为达即为信,而严复之 信是部分信于原作,更是取信于读者;为雅即为达,同样是为取悦于读者,辞达而已。而包含增、减、编、述、缩、并、 改的达旨术是严复“做”《天演论》的策略。“达”贯穿于信达雅和达旨术,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为达旨,必求通, 为求通,必求变,“达”是严复变译思想与行为的灵魂,以之为中心可建其变译思想体系。
《天演论》首节首段的翻译中,为取信于读者, 严复实施了哪些“为达”策略呢?
释:导言句 2 中加入“罗马大将”,以释恺彻的 身份;将原文句中的 animal 具体化,释抽象以具体, 变译为句 6,以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写:原文句 3b 译作导言句 5,加写了时间与行为“旁午交扇,无时 而息”;导言句 8、9 对原文句 4 释因,解释为什么 保持平衡的原因,同时严复为全书主题“适者生存” 和“救亡保种”埋下伏笔;导言句 11 补写了原文 句 5a 的时间要素;导言句 12“则莽莽榛榛”是对原 文句 5b 的增写,以补写“苟人事不施于其间”的结 果。评:导言句 8 是附加的议论,与原文相随,顺理 成章,天衣无缝,为后文突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和“救亡保种”等论述打下伏笔。减:原文句 4 中 的 vegetation、all sorts of 等词或短语的内涵尽被剔除, 未见译出。原文句 5a 重复原文句 1 的部分内容,故 删去。述:比较导言句 11、12 与原文句 5b,发现译 文只是将原文思想淋漓尽致地重写了一遍,还加入 了译者的情感与理解。改:严复改第一人称为第三
关键词 :达 ;信达雅 ;达旨术 ;变译 ;思想体系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6)01-0034-06
1.前言 严复译《天演论》,为信为达为雅,整个“译例 言”主要论达,所谓信、雅,仅顺带而论。换言之, 信与雅为达服务,受达牵制。严复要突出“达”:“求 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 焉。”严译行为的中心是“达旨术”,若作条分缕析, 达 的 手 段 有 增、减、编、述、缩、并、改 七 种 变 译 策 略,这些策略所用次数或比例见表 1,全译策略所占 比例不足 1%。
原文ⅩⅤ段 3 :(2) But, so long as he remains liable to error, intellectual or moral; so long as he is compelled to be perpetually on guard against the cosmic forces, whose ends are not his ends, without and within himself; so long as he is haunted by inexpugnable memories and hopeless aspirations; so long as the recognition of his intellectual limitations forces him to acknowledge his incapacity to penetrate the myst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