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综述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
![综述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3ecdf941ed9ad51f11df2c8.png)
综述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战略管理理论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系统地用于指导企业实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展的过程一般可概括为三个重要的阶段 :经典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理论.随着 21 世纪的到来,全球众多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易于变化和难以预测。
影响企业竞争的变量急剧增加且各变量的变化明显加快, 从而导致企业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较低,企业战略的目的不是保持优势,而是主动放弃原有的优势,并不断创造新优势,这才是企业长期获得高于平均收益水平利润率的主要途径. 企业需要不断地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新的战略以保持自己的生存.动态能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创建、集成与再配置组织内部与外部能力的能力。
动态能力论则主要是针对基于创新的竞争、价格及行为竞争、增加回报以及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等领域的竞争进行的。
它强调了在过去的战略理论中未能受到重视的两个方面:第一,“动态”的概念是指企业重塑竞争力以使其与变化的经营环境保持一致的能力,当市场的时间效应和速度成为关键、技术变化的速度加快、未来竞争和市场的实质难以确定时,就需要企业有特定的、对创新的反应. 第二,“能力”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战略管理在适当地使用、整合和再造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需要。
动态企业能力理论框架中包含三个关键性要素:组织过程、位置和路径,并在三个关键要素基础上来构建他们的动态能力战略框架.●商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观点体现在穆尔的商业生态系统思想之中。
穆尔把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 这种经济联合体的涵盖范围很广, 包括企业的一系列微观关系, 既有垂直关系, 包括供应商、消费者、市场中介机构,又有水平关系,包括竞争对手、其他产业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关系,也包括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宏观要素, 诸如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自然环境等。
期末战略管理总结范文
![期末战略管理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43879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7.png)
期末战略管理总结范文一、引言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情况下,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来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过程。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参加了一门关于战略管理的课程,并进行了实践项目来应用所学知识。
本文将对该课程进行总结,并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关键要素以及我在实践项目中的体会进行分析。
二、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战略管理对企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认为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1. 长期目标的明确:战略管理帮助企业明确其长期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可行且可操作的行动计划。
只有明确的目标,企业才能具备方向感,并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
2. 竞争优势的获取:战略管理帮助企业发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利用这些优势来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
无论是通过技术的创新、成本的优化还是品牌的打造,战略管理都能帮助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竞争策略。
3. 资源的优化配置:战略管理帮助企业合理配置资源,以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通过优化资源的配置,企业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效率和效益。
4. 市场机会的把握:战略管理帮助企业识别和把握市场的机会,以求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增长。
通过主动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创新,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持续发展。
三、战略管理的关键要素1. 环境分析:环境分析是制定战略的基础,它包括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全面了解和评估。
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市场机会和竞争威胁,而内部环境的分析可以揭示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以确定自身的竞争优势。
2. 目标设定:目标设定包括确定企业的长期目标和战略方向,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绩效指标。
目标应该具备挑战性和可量化性,以便于衡量和监控实施过程的进展。
3. 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
它来源于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通过在目标市场上提供独特的价值,企业可以实现竞争优势,并根据不同的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竞争战略。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管理创新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管理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dde37a9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e.png)
16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一)组织变革的外在动因
外部环境的变化中,会导致组织变革的因素有以下 九种。
国家政治形势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国际外交形势及本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修订。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改变。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市场竞争力量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政治组织对自然资源的干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7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二)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 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 方面。 组织运行政策与目标的改变。 组织规模的扩张与业务的迅猛发展。 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优化。 管理技术条件的改变。 管理人员的调整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和工作期望的变化。
18 二、组织变革的模式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内容上主 要表现为材料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手段创新等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主要有领先创新战略、跟随创新战略和模仿 创新战略。
任何一种组织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都必须适应社会环境 的变化而变化。
组织变革的动因包括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大方面。组织变革 的模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量变式与质变式,正式关 系式、非正式关系式和人员式,主动思变式和被动应变式,强 制式、民主式和参与式,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上下结合 式。
管理创新是对组织内外环境改变的自适应性行为,是为了达到 组织(这里主要指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组 织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创造过程,它包括管理思想、管理方法、 管理理论、组织结构、组织方式、产品、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系 列变革。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30d44e3f8c75fbfc77db21b.png)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作者:张莉牛晓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的社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发挥来有效地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预期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对其他所有资源起到综合运筹作用,研究管理理论对企业管理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当代管理理论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促进科学社会化进程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这就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
科学管理的基础和精髓就是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
没有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就谈不上科学管理,要使劳资双方进行密切合作,关键不在于制定什么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实行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这是科学管理的实质,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1]。
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工人可以多拿工资,资本家可以多拿利润,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
70年代后,首先从美国开始,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出现了“战略热”。
(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称为“系统热”和“权变热”。
出现“战略热”的原因是许多企业逐渐认识到,内部效率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紧跟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战略决策,只有在战略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才有意义,否则战略决策错了,效率高反而失败得更惨,因此管理学家重视战略管理,重视战略决策。
管理思想第二个重大变化表现在管理指导思想上,即“系统论”和“权变论”。
系统论强调对管理工作要有全局观念,仅仅抓住某一项管理因素或仅采用一项管理方法是不够的,无法应对环境的挑战。
80年代后,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管理理论演变进程中,形成各种理论流派,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威廉·大内的Z理论、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迈克·哈默的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嬗变与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嬗变与新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714663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3.png)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嬗变与新趋势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其理论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嬗变趋势以及新趋势三个角度探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战略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佛吉尼亚.拉塞尔强调了企业顶层管理层需要采取长远规划进行企业战略管理。
到了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尔引以为豪的著作《企业之间的博弈》基本奠定了现代战略管理的基础。
其主要观点是:企业是在某种博弈的状态下生存和发展的,顶层管理者需要寻找企业最佳的策略选择。
到了20世纪70年代,波特提出了五力模型,描绘了企业生态环境中的五大力量: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替代品和新进入者,其对企业战略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后,哈姆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应该发掘自身核心能力,培养核心竞争力,以获得长久竞争优势。
二、嬗变趋势1.战略管理理论由量化分析转向质性分析。
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初期,经济学的理性分析都是该领域研究的主流。
乔治塞特仁在其所著《竞争战略》中强调了市场占有率与退出门槛这两个指标极为重要,成为了当时战略管理理论奠基的两个重要基石。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发展不仅仅是数字,还有许多非经济因素,如所处行业环境、管理团队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从8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逐渐开始探索如何定量考察这些质性因素对企业战略选择获得的影响。
2.管理并购重视企业文化管理并购是企业战略选择的一种方式。
在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高科技园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企业催生了许多并购潮,大量资金充分发挥出了并购的作用。
然而,并购过程中经常忽视企业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合并后的企业内部矛盾和管理混乱。
因此,企业战略选择中必须重视企业文化。
3.注重跨界融合创新在当今竞争激烈、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在创新领域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注重跨界融合。
第五篇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第五篇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9b5c0e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d.png)
安索夫的主要著作有: 《公司战略》(1965)、 《战略管理思想》(1972)、 《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1976)、 《战略管理》(1979)、 《树立战略管理》(1984)等。
安索夫的战略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方面:
他们认为,企业在战略上的成功来源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能力。
1.公司战略的构成要素: 他先后获得过威尔兹经济学奖、格雷厄姆一都德奖、亚当·斯密奖、查尔斯·库利奇奖及许多其他奖项,四次获得麦肯锡奖,拥有瑞典、
荷兰、法国等国大学的八个名誉博士学位。
5、 了解柯林斯与泼拉斯的战略思想。
一是产品与市场范围,它说明企业属于什么特定行业和 安索夫认为,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周围的湍流(turbulence)扩大了,也就是说,扰乱组织的力量扩大了。
安德鲁斯在1965年编写的哈佛教科书《商业 :原理与案例》中,提出了战略的四种构成要素:
第三步是通过评估决定机遇与资源的最佳匹配。
第四步是作出战略选择。
机会 (O)
优势(S)
SO战略 (增长性战略)
威胁
Hale Waihona Puke ST战略(T) (多种经营战略)
劣势(W)
WO战略 (扭转型战略)
WT战略 (防御型战略)
二、计划学派
伊戈尔·安索夫(1,1918一 )是战略管理理论的重 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在海参崴,父亲是 人,母亲是 俄国人,1936年移民 。他在斯蒂文斯技术学院获得了数 学与物理学硕士学位,随后在布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安索夫进入 军方的RAND公司数学部工作,之后 在洛克希德公司任副总裁。1963年,安索夫离开商界进入 学术界,加入了卡内基一梅隆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随 后,他在范德比尔特大学任教。1983年,他加入了以圣地 亚哥为基地的 国际大学。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fe47889bceb19e8b8f6ba44.png)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一)战略管理思想波特与《竞争战略》:提出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三种基本战略:寻求降低成本的成本领先战略;使产品区别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战略;集中优势占领少量市场的集中化战略。
(二)企业再造理论企业再造理论产生的背景:1993年,企业再造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Hammer)博士与詹姆斯·昌佩(J·Champy)合著了《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一书,正式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的基本含义:按照哈默与昌佩所下的定义,是指“为了飞越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business process)作根本的重新思考与彻底翻新”。
企业再造流程的过程:⑴诊断原有流程⑵选择需要再造的流程⑶了解准备再造的流程⑷重新设计企业流程分析内容:如何理解哈默与昌佩所下的企业再造定义——“为了飞越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business process)作根本的重新思考与彻底翻新”。
世界最新的管理理论普遍认为,企业再造适用于三类企业:第一类是问题丛生,已经面临危机的企业;第二类是业绩不错,但潜伏着危机的企业;第三类是正处于发展高峰,再造是为了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大幅度超越竞争对手,抢占下一轮竞争的制高点。
海尔的再造,无疑属于第三类。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组织”理论产生的背景“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来的。
这一理论的提出,受到了全世界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许多现代化大企业,乃至其他组织,包括城市,纷纷采用这一理论,努力建成“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等。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思想联想——中国第一个学习型组织组织成员的五项修炼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是:⑴追求自我超越⑵改善心智模式⑶建立共同远景目标⑷开展团队学习⑸锻炼系统思考能力(四)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的涵义与功能1.组织文化的涵义•从广义上说,是指组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与现状
![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与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939c9b5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0.png)
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与现状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战略管理愈发被业界所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前沿的战略管理理论得以出现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本文将对于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与现状进行探讨。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1.生态学思维生态学思维是基于“系统性、关联性和可持续性”的管理理念,并侧重于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处。
生态学思维在企业战略制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公司更为关注生态情况和可持续发展。
2.新产业生态系统新产业生态系统是指依据创新和独特市场或社会需求而形成的新兴产业集合,其“孕育者”是社会力量,而非经济租赁者。
新产业生态系统从原先独立的产业转变为紧密关联的产业网络,而新产业生态系统的繁荣和发展也依赖于市场的竞争和生态平衡。
3.企业意识流派企业意识流派是一种基于自主性的战略制定理论,企业在此流派中发挥“自由意志”,企业思想通过自由表达被整合成完整的战略方案,同时获得内部团队的积极配合。
4.协同创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创新实现“共赢”而非“零和竞争”,并且可以根据合作的程度,分为“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
协同创新理念的出现将开创企业之间合作的新篇章。
二、战略管理实践的现状1.全面质量管理(TQC)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项改进质量和效率的战略工具,通过企业内部系统的流程管理、标准化生产、员工培训、质量监控和动态调整等手段,保证企业在品质、效率等方面的领先优势。
2.知识管理(KM)知识管理是“获取、知识的创造、知识的整合、传输、存储、应用、绩效」各个环节提高知识力度、整合知识,并将其转变为有效的、创造性的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手段。
3.供应链管理(SCM)供应链管理是基于“尽可能地满足客户需求”的协同管理方法,是一种集约型、高效的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首先考虑到的是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包括前协作和后置合作),并通过定制化的物流网络实现一键出单、多线配源、全程监测的企业管理模式。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_1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_1](https://img.taocdn.com/s3/m/8099db1add36a32d73758164.png)
---------------------------------------------------------------最新资料推荐------------------------------------------------------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南昌大学理学院李丽清南昌大学经管学院周小刚管理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
管理对其他所有资源起到综合运筹作用,直接决定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管理高效进行,整个组织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反之,如果管理落后和无效,即使是经济巨人也很容易倒下。
因此,研究管理理论对企业管理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管理理论有了新发展、新动向,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促进科学社会化进程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其突出表现就是管理理论丛林 ,主要有以下学派: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这些学派被称为管理丛林。
70 年代后,首先从美国开始,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出现了战略热。
(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称为系统热和权变热。
以下分述之。
出现战略热的原因是许多企业逐渐认识到,内部效率问题固然1/ 8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紧跟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战略决策,只有在战略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才有意义,否则战略决策错了,效率高反而失败得更惨,因此管理学家重视战略管理,重视战略决策。
管理思想第二个重大变化表现在管理指导思想上,即系统论和权变论。
系统论强调对管理工作要有全局观念,仅仅抓住某一项管理因素或仅采用一项管理方法是不够的,无法应对环境的挑战。
系统管理就是根据系统原理及其原则,采用各种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讲究管理艺术,对管理对象全面科学地管理。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当代经典管理理论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当代经典管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6f14b2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4c.png)
6
当代经典管理理论(5)
¾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区别
波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 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而波特认为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必须从比较优
特
势的观念提升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必须把“技术进步”和“创新”列为
思考重点。
国
¾提出“集群理论”
家
集群,即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
2007-8-24
11
当代经典管理理论(9)
企业再造理论(Reengineering)
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哈默(M·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 Champy)在1993年出 版的《再造企业——工商管理革命宣言》中提出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 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其中,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 意度、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 Ì企业再造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业已形成的基本信念。 Ì企业再造是一次彻底的变革。 Ì企业通过再造工程可望取得显著的进步。 Ì企业再造从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着手。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当代经典管理理论
2007-8-24
1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7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战略热、系统热、权变热
战略热: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 系统热&权变热: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
8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企业文化热
注重比较管理学(交叉文化管理学)和管理哲学。 强调的重点是抓“公司文化”(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的“软管 理” 。
国 管
理
四
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的Z理论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439c46bcc22bcd127ff0cb2.png)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管理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
管理对其他所有资源起到综合运筹作用,直接决定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管理高效进行,整个组织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反之,如果管理落后和无效,即使是经济巨人也很容易倒下。
因此,研究管理理论对企业管理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
现代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知识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理论有了新发展、新动向,从a根本上来说,主要是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促进科学社会化进程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其突出表现就是“管理理论丛林”,主要有以下学派: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这些学派被称为“管理丛林”。
70年代后,首先从美国开始,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出现了“战略热”。
(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称为“系统热”和“权变热”。
系统管理就是根据系统原理及其原则,采用各种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讲究管理艺术,对管理对象全面科学地管理。
管理思想中的“权变理论”,1即针对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管理模式和方法,而不是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管理模式。
进入80年代后,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注重比较管理学和管理哲学,强调重点抓“企业文化”。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和挑战,促使美国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成功秘诀进行思考,他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日美管理的根本差异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不同,美国等国家过分强调诸如技术设备、规章方法、组织机构、财务分析等“硬”因素,而日本比较注重目标价值、宗旨、信念、人等“软”因素,即从企业文化角度看待管理,其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通过对全体职工的教育以及领导者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树立起共同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观念,强调的重点是抓公司文化的“软管理”。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938ab1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c.png)
返回
从合作中学习
向他人学习
从自己过去的经验 中学习
早期,联想从与惠普(HP)的合 作中学习到了市场运作、渠道 建设与管理方法,学到了企业 管理经验,对于联想成功地跨 越成长中的管理障碍大有裨益 ;现在,联想积极开展国际、 国内技术合作,与计算机界众 多 知 名 公 司 , 如 英 特 尔 (Intel) 、微软、惠普、东芝等,保持 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从与众 多国际大公司的合作中受益匪 浅。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联 想是一个非常善于从合作中学 习的公司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第三节 组织文化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在商场 如战场的今天,企业文化是企业竞 争力与生命力的精神支撑。没有先 进文化的企业,如同是商场上的行 尸走肉。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返回
太湖饭店企业精神
• 口号: 微笑、微笑、永远微笑 敬业、敬业、不断超越!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1
战略管理思想
2
企业再造理论
3
“学习型组织”理论
4
组织文化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战略管理思想
• 波特与《竞争战略》 提出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三种基本战略。
寻求降低成本的成本领先战略;使产品区 别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战略;集中优势占领 少量市场的集中化战略。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从合作中学习
向他人学习
从自己过去的经验 中学习
柳传志有句名言:“要想着打, 不能蒙着打。”这句话的意思是 说,要善于总结,善于思考,不 能光干不总结。实际上,联想是 一个非常善于从自己过去的经验 中学习的公司。
联想人善于总结,不仅总结“联 想是什么”(指的是过去做的工 作和取得的成功),而且总结 “联想为什么”(主要是总结出 规律性的管理经验,用以指导以 后的工作,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 础)。在14年的发展过程中,联想 成功地总结出了“贸、工、技三 级跳”的发展道路,总结出了一 个目标、三步走、五条战略路线、 六大事业等经验,总结出了建班 子、带队伍、定战略的“管理三 要素”的理论。
(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
![(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826a7f9871fe910ef12df818.png)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摘要:本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对主要学派的理论进行了评述;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来把握企业战略思想演进的脉络及规律,并对国内外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战略管理 ;发展;趋势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 2003)。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
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
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
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 ,德-博诺, 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
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misable Value)。
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
博诺(E. de - Bono , 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 - zero) ,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9b1207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c.png)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界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代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1.企业流程再造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的又一新理论。
1993年,迈克尔·海默与杰姆斯·钱皮合著了《企业再造工程》一书。
该书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阐明了生产流程、组织流程在企业决胜于市场竞争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应变市场变化的新方法,即企业流程再造。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提供给企业客户。
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增值无实质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再造的基本内容是,首先,以企业生产作业或服务作业的流程为审视对象,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其功能、作用、效率、成本、速度、可靠性、准确性,找出其不合理因素;然后,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对作业流程和服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以达到业绩质的飞跃和突破。
企业再造强调以顾客为导向和服务至上的理念,对企业整个运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加以彻底的改革。
企业必须把重点从过去的计划、控制和增长转到速度、创新、质量、服务和成本,目的是为了吸引顾客、赢得竞争和适应变化。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科学理论丛林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
二战后,作为战败的日本满目疮痍,一片废墟。
日本没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
日本企业家深刻认识到,如果要在世界强国之林占有一席之地,日本企业只有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不仅需要有足够的物质和技术力的支持,更需要一种激励员工艰苦奋斗,为企业尽心尽责的精神力量,即企业文化。
由于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正在形成发展过程之中,国内外人们认识不尽一致,还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嬗变与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嬗变与新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04d6bf4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0.png)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嬗变与新趋势企业战略管理是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涉及到企业的定位、发展方向、经营策略等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化,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嬗变,同时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本文将从理论的嬗变和新趋势两个方面来阐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1.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分析,以确定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这种理论主要体现在SWOT分析和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上。
传统战略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缺乏对外部环境的考虑,忽略了竞争对手的影响。
2.资源基础理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理论逐步发展为重视企业资源的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长期成功的基础。
企业需要通过内部资源的积累和管理来实现战略目标。
这种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源和能力定位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等方面。
3.竞争策略理论竞争策略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又一次嬗变。
竞争策略理论强调企业需要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来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
竞争策略理论主要体现在波特的竞争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等方面。
4.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嬗变。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企业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寻找商机,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其他企业和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相对于前面的理论来说,更加重视企业在外部环境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体现在战略联盟、开放式创新和战略共生等方面。
1.数字化与智能化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和组织形态,企业需要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2.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也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新趋势。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和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开始关注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品牌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五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1b33af34693daef5ef73d1f.png)
第五篇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后,整个世界处于一种极度动荡的过程中,国际政治动荡起伏,世界经济变幻莫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
西方管理学者对全球新的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一些新的思想。
同时,管理思想上也发生了许多转变。
首先是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
因为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已经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或者说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全球战略的实施情况。
管理由内向管理往外向管理转变,其原因在于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日益剧烈和苛刻,企业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设立自己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
其次是从产品的市场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即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升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最后是从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管理的客体含有文化因素的,而文化是渗透到人类文明的任何一个地方和环节的。
这些都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十章战略管理理论企业战略管理是西方管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自20世纪60年代形成为一门学科以来,就一直居于管理学的前沿地位,吸引了管理学家们的广泛探讨。
随着战略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突出,其理论本身也得到了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形成了多种观点争鸣、多家流派竞存的局面。
【本章学习要点及要求】本章按照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历程,主要介绍战略规划理论,包括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战略适应理论,包括适应进化论、改良论、愿景论;竞争战略理论;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理论。
学习完本章后,应该能:1、概述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2、概括安德鲁斯的战略思想。
3、了解安索夫对战略管理的贡献。
4、了解战略适应理论的核心观点。
5、了解柯林斯与泼拉斯的战略思想。
6、阐述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7、解释资源基础论的核心思想。
8、了解核心能力理论的标志性著作,并能概述其核心思想。
9、了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doc8)共7页文档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doc8)共7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c4fba40ed630b1c58eeb517.png)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 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 2019) 。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 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 产业边界日益模糊, 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 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
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 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
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 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在新的环境下, 企业逐渐认识到, 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 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
在此背景下, 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 ,德- 博诺, 1996) 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围绕这个新焦点, 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 顾客价值中心理论。
菲利普·科特勒(2019) 把顾客价值(CV) 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misable Value) 。
彼得·杜拉克在40 年前就观察到, 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
博诺(E. de - Bono , 1996) 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 -zero) ,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
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 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 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
天大《战略管理学》2023年期末大作业——第一组(满分)
![天大《战略管理学》2023年期末大作业——第一组(满分)](https://img.taocdn.com/s3/m/eecdd24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7.png)
天大《战略管理学》2023年期末大作业
——第一组(满分)
引言
本文是天大《战略管理学》课程2023年期末大作业的报告,由第一组完成。
本次报告旨在对战略管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分析和应用,以提供有关战略管理的深入理解。
任务一:战略管理概述
在本部分中,我们对战略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进行了介绍。
战略管理是组织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制定和实施战略的过程。
它涵盖了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等方面。
任务二:战略管理的核心理论
我们在此任务中探讨了战略管理的核心理论,包括波特的五力模型、资源基础理论和SWOT分析等。
这些理论为组织制定有效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框架。
任务三: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本部分我们选取了一家知名公司进行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通过对该公司的战略定位、竞争优势和战略执行等方面的分析,我们深入理解了战略管理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
任务四:未来战略管理趋势展望
在此任务中,我们展望了未来战略管理的趋势。
包括数字化时代的战略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球化战略等。
这些趋势将对组织的战略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结论
通过本次大作业,我们深入研究了战略管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未来趋势展望对其进行了应用和拓展。
这次研究让我们对战略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 张三. (2022). 《战略管理与案例分析》. 天大出版社.
- 李四. (2021). 《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 天大出版社.。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c3721e0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d.png)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现简述如下:
(1)、战略管理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人本管理的思想得到极大的丰富的发展;
(3)、组织的变更具革命性;
(4)、管理信息化成为企业和社会普遍追求的目标;
(5)、知识管理将成为新时代管理的焦点。
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系列学派。
与前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当时林林总总共有十一个学派: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形势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等新的形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联系增强,管理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与全新的格局。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管理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发展趋势。
期末作业——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期末作业——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25e6c15192e45361066f5b4.png)
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一、引言战略管理在随着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而显得越来越重要的同时,其自身也在随着环境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并在学术界演绎出了许多学派,形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丛林”,而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企业的生存、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从战略上管理企业以实现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探析战略管理的起源及其理论变迁,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2.1国外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1960年代的“三安范式”中,哈佛商学院的肯尼迪.R.安德鲁斯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公司的战略思想问题,提出了制定与实施公司战略的两阶段基本战略管理模式,并将战略定义为公司能够做的(组织优势和劣势)与可能做的(环境机会与威胁)之间的匹配,提出了制定战略过程中的SWOT分析框架。
1962年,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提出著名论断“组织从属于战略”,并解释了大企业的成长并分析了企业的管理结构如何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改变,管理人员如何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确保战略的实施。
为日后战略管理理论的系统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
1970年代的企业经济环境的最大特征就是环境变化的突发性,人们认识到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
以环境不确定为基础的环境适应学派应运而生。
伊丹敬之在《经营战略的内在逻辑》一书中把战略成功的本质归结于战略的适应性,包括环境适应、资源适应和组织适应。
此外,还有奎因提出的逻辑改良主义思想,认为战略就是对环境变化的逻辑反应。
波士顿顾问公司的奠基人亨德森认为:“任何想长期生存的竞争者,都必须通过差异化而形成压倒所有其他竞争者的独特优势”。
也就是说,战略的本质就是维持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于1979年,1987年和1990年分别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竞争力量如何塑造”、“从竞争优势到竞争战略”、“国家竞争优势”,又在1980年,1985年和199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本经典著作中提出了用于产业结构分析的五种力量分析模型,在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低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引言
战略管理在随着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而显得越来越重要的同时,其自身也在随着环境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并在学术界演绎出了许多学派,形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丛林”,而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企业的生存、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从战2.1并将战外,特优势”。
也就是说,战略的本质就是维持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于1979年,1987年和1990年分别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竞争力量如何塑造”、“从竞争优势到竞争战略”、“国家竞争优势”,又在1980年,1985年和199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本经典着作中提出了用于产业结构分析的五种力量分析模型,在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低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战略。
波特认为,企业的核心是获取市场的竞争优势,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二: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
的相对竞争地位。
这些着作中的观点奠定了波特竞争战略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战略管理思想由波特的产业结构观转向了能力学派(能力观),即从企业外部转向了企业内部。
19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基于合作竞争的战略理论。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是美国DEC公司总裁简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呈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2.2国内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
比如提
三问题(三出路(
对现代企业来说,其基本问题是核心能力的形成、发展、维护与再创。
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对战略项目进行取舍,形成独特的战略项目组合,形成不可流动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前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而核心能力的维持和再创要依赖于企业的创新。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过程
3.1古典战略理论
随着人们对战略管理思想的认同与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企业战略管理思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战略管理研究的第一次浪潮,出现了比较有影响力的三个理论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和学习学派。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德勒、安德鲁斯和克里斯滕森等认为,战略
规划是一个有意识控制的思想过程,战略的规划和控制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
企业战略应当清晰、简明、易于理解和贯彻。
良好的战略应该具有创造性灵活性,有充足的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1962年钱德勒《战略与结构》一书的出版,正式揭开了现代企业战略研究的序幕,在该书中,他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环境、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1965年,计划学派的领军人物安索夫出版了《公司战略》一书,被视为是现代战略管理的研究起点。
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即战略的构成要素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四个方面,把企业战略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与竞争战略两大类,并第一次为经理
并且
3.2
从20
影响产业竞争结构的五种力量决定着产业吸引力的大小,在对产业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基本竞争战略,为了实现这些战略提出了价值链分析方法,并进行了进攻性和防御性战略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竞争的成功与否,日益取决于其对市场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
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已经不在于对产品与市场的组合定位,而在于建立难以模仿的组织行为与反应能力。
在企业竞争形势的呼唤下,管理学家日益重视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核心能力学派也应运而生。
它是一种强调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来
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管理思想。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战略资源学派的某些观点就已经出现,经过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的发展,逐渐成为竞争战略研究领域中占领导地位的理论流派。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柯林斯和蒙哥马利等人把对战略资源的强调作为其理论出发点,将“资源”定义为“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技能的总和”,并把企业看作是各种资源的不同组合,特别是一系列独特资源的组合,认为一个企业要获得上佳的经营业绩,就必须具备有竞争力的异质资源,并把这些资源运用到竞争战略中去。
战略资源学派认为,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掌握的独特资源以及在特定竞争环
4.1
4.1.1
并在三个关键要素基础上来构建他们的动态能力战略框架。
4.1.2商业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观点体现在穆尔的商业生态系统思想之中,穆尔把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
这种经济联合体的涵盖范围很广,包括企业的一系列微观关系,既有垂直关系,包括供应商、消费者、市场中介机构,又有水平关系,包括竞争对手、其他产业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关系,也包括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宏观要素。
诸如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自然环境等。
企业是一个组织生命体,是一个生态系统网络中的成员,或者生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活
力的存在,与企业生态系统相关,与企业生存环境相关,企业的发展及管理模式是植根在企业生态环境之中的。
一定的生态环境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企业和管理模式,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战略的制定与传统战略有很大不同,企业在制定战略时,更要考虑到具有相互合作关系的企业生态系统,要考虑到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和企业在其中的地位。
在这个意义上,竞争不再被看作主要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而主要是在企业生态系统之间以及在系统内取得领导和中心地位的竞争。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企业之间的竞争。
4.1.3战略网络
模式,
4.1.4
边缘
半固定
4.1.5
20
可
还可以减少交易成本。
经验、知识、技能也能够很快地在集群内传播开来,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机制的培育,集群将是未来产业组织的发展模式,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体现为集群之间的竞争!
4.2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4.2.1战略管理理论的动态化趋势
战略管理研究具有显着的环境依赖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瞬息万变且变化速度加快、全球化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柔性战略、战略变革、学习型组织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的学习功能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体现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将更多地研究适应全球经济动态变化的战
略管理理论,由此会引起企业的组织、人事、制度结构以及生产流程等环节朝着动态战略或合作战略的框架下的新型战略组织演化。
4.2.2研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拓宽
战略管理研究涉及众多学科,斯达巴克认为所有与组织有关的文献都对战略管理研究有所贡献,明兹博格甚至把这一范围拓展到所有学科领域。
而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影响的加强,产业经济学,尤其是建立在博弈论之上的产业经济学,可能是今后战略管理研究主要的理论基础;进化经济学估计也将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社会关系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正在逐步渗透到战略管
4.2.3
4.2.4
经
参考文献
[1]周三多:《战略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美]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
[3]王伟光,唐晓华:《现代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4]张兴菊:论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D].山东大学,2010年
[5]胡元林,缪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发展趋势[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
[6]李烨:从企业管理主题变迁透析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J].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10月
[7]简兆权,李垣: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J].科学管理研究,1999(6):49-52.
[8]陈建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流派述评[J].学术交流,2009年4月
[9]汪涛,万健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3月
[10]群山:21世纪企业的战略走向[J].中外管理,2001年
[11]项国鹏: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J].经济管理,2001年
[12]AnoopMadhok&AnupamaPhene:TheCo-evolutionalAdvantage:StrategicManagementTheoryandt heEclecticParadigm[J].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EconomicsofBusines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