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教案)
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c434b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6.png)
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地理教案设计是改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增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控讲课节奏。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体会。
进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锤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爱好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可连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2. 知道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起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
(展现三江源相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板书: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讲授新课]展现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挺拔;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特殊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现,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锤炼学生的视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461e1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2.png)
中国的气候教案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2. 掌握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能够分析中国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
2. 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气候的复杂性。
2. 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2. 讨论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3. 案例分析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老师展示一张中国气候分布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鼓励学生回答。
步骤二: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观察,总结中国的气候特点。
2. 学生报告讨论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步骤三: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30分钟)1. 老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情况。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报告,介绍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学生利用地图和气象图,分析各地气候差异的原因。
步骤四: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5分钟)1. 老师给学生分发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案例分析。
2. 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讨论解决方法。
3.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法。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 老师讲述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学生进行一项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情况,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完成的小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以探究为主线,通过讨论、观察和分析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bcf37080eb6294dc886c57.png)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气温与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就是一种资源,而且就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就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正确思想。
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与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教学过程入境生趣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我国不同城市(海口、上饶、漠河、拉萨)未来一周天气预报图,请同学们猜猜为什么我国南北温度差异如此之大。
学生:……从而引入新课:中国的气温与温度带〔启发引导〕根据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瞧瞧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就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就是多少摄氏度?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瞧一瞧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2e3aee172ded630b1cb6ea.png)
中国的气候二一、情景导入观察华北平原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景观图,问两地同属暖温带自然景观是否相同,为什么?二、展示目标1、学会根据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掌握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记住400mm,8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3、知道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和范围。
4、知道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变化大的特点。
三、自主学习(一)、降水1.提示:等降水量线。
把同一时段内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这叫做等降水量线。
2.观察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提纲。
(1)我国年降水量在1600mm以上的地区集中在____。
(2)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___________线,和一月的_____等温线大体一致。
(3)4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_________(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再结合课本45页的读一读完成问题。
(6)我国年降水量的最纪录是台湾省的___,最少的地方是_____盆地的托克逊。
3、小结: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___向___递减。
4、观察四城市降水柱状图找出共同点:季节性变化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80%),是我国降水量时间分配不均的表现之一。
(二)、干湿地区学生阅读“四大干湿地区”完成下列提纲1、我国的四大干湿地区是、、、。
2、观察课本图表,找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将干湿地区图与中国的年降水量图结合起来看)(三)、中国的气候类型1、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图,看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学校所在地属于什么气侯?2、讨论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四、达标测试1.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总趋势从___向__递减2.我国多数地方降水集中在5-9月,这是降水量的___分配不均;北京1951年至2000年间,降水最多的一年接近1500mm,最少的一年不到300mm,这是降水量的________变化,二者均反映出我国降水量有_____分配不均的特点。
中国的气候 初中教案
![中国的气候 初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993329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4.png)
中国的气候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
2. 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
2. 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点。
2. 气候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的气候》。
2. PPT课件。
3. 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面的天气,询问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气候。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2. 讲解中国气候的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3. 讲解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让学生绘制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
2. 强调气候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点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31e80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d.png)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能够描述中国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3.了解不同气候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气候形成的过程及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2.理解中国地区不同的气候类型最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0分钟)老师可使用中国地图,让学生对中国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区域进行初步了解,并让学生探讨气候对当地人们、动植物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2 气候的概念及形成原因(20分钟)通过教材,让学生掌握气候的定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老师可以使用气象或地理的图片、动画、实物等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发现共同点、差异点,并尝试形成自己的思考。
3.3 中国不同气候类型(40分钟)通过教材与互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等,并分析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气象现象及其对地区影响。
3.4 影响气候的因素(20分钟)通过教材、媒体,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包括地形、海洋洋流、经度纬度等等。
并且让学生在对不同因素有所了解后,可以尝试制作海报或简单调研报告,展现自己对于气候影响因素的探究。
3.5 总结(10分钟)回归到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思考,总结气候对人文、社会、经济、物种等方面的影响。
并让学生就教学的过程给老师以反馈,帮助老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四、作业1.调查当地气象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2.利用互联网、书籍等资源,调查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气候状况,并尝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3.在海报上展现自己学习气候的过程,并且尝试表现出气候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师生互动方式老师通过分组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并且可以加入一些小组竞赛的环节,来让学生探索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方式本教案讲授时,既可以采用“直播+互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抖音短视频”、“小程序”、“线上战队PK”等互联网方式的教学方式。
初中 中国的气候教案
![初中 中国的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44814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7.png)
初中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使学生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判断和分布。
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图片。
2. 地图和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环境多样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吗?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
2. 结合地图和地球仪,展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3. 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如雨热同季、夏季风的不稳定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河南省为例,分析其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如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相对平坦、耕地面积广阔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我国气候的特点是什么?2.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绘制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2. 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件、地图和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案例分析环节,以河南省为例,让学生了解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a4814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c.png)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第一篇:《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课题:《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课执教人:黔西县长堰中学卢军授课班级:八(1)班授课时间:2017年10月6日一、教材分析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本来,气候的知识就比较抽象,所以这部分教材是中国地理的难点所在。
而且季风气候又与后面学习的资源、区域等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部分教材同时也是中国地理的重点所在。
笔者认为,要攻克难点,关键是化抽象为形象,所以利用图片、视频和Flash动画演示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
而要讲清重点,则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深入浅出,把知识融入生活,让学生学起来倍感亲切和实用。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一的时候就学习过季风气候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到了初二,他们的自尊心强、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在一些问题上有着个人独特的看法。
因此,笔者设计的“互问互答”和“招募南充旅游文化节义务导游”环节,就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在互问互答中善于思考,乐于“发现”,在学以致用中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季风的知识(发源地、风向、性质、成因)。
2、掌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夏季风进退对我国降水影响。
(二)能力目标①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对比学习”、“以图忆文”等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生活当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学问。
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季风的知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2、难点:夏季风进退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导入:在学习第一章《中国的疆域》时我们就了解到当黑龙江冰天雪地时,海南省已经春耕大忙了,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北气候差异大而形成的自然人文景观。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中国的气候》,首先我们学习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探讨我国的温度带。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d55e7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5.png)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特点2.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特点和类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讲解:a. 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等。
b. 介绍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c. 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 课堂互动:a. 提问学生关于气候类型和影响气候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气候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象知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实地了解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程。
3. 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气象科学素养。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e6fbf3ddccda38366baf5c.png)
《2.2中国的气候》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知道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学准备:1、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2、我国温度带、干湿区和气候类型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1:出示一组景观图片(黑龙江白雪皑皑的图片和海南岛春意盎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为何同在中国,同一季节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区别?(两地气候不同)。
那么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方案2:我们都知道古诗句“小桥流水人家”是来描写我国南方自然景观,这句话却不适合来描写北方的自然景观,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两地区气温和降水不同,造成了地理景观有差异)。
气候是影响各地自然景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气温和降水是组成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气候的有关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28、P29、 P30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2)读图2—14,找出0℃等温线,并用彩笔描线?(3)读图2—15,找出我国7月份气温最高的区域,算算我国7月南北气温差约为多少?(4)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而夏季相差不大?(5)读图2—16,找出我国从南到北共划分为哪些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你的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个温度带?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在我国北方吗,为什么?教师点拨:由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的原因,很多同学都以为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也是自我国北方,实际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45ec1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e.png)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一篇:《中国的气候》(教案)《中国的气候》(教案)【课题】中国的气候【年级科目】高二年级地理科(文科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两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让学生明白我国气侯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气候分布图等的分析阅读,培养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与地理思维。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例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成因,使学生了解我国气候对实际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气候特征及其对人民实际生活、生产的影响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我国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二)教学难点: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构建知识结构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我国南北方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季风气候。
季风就是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风,夏天,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风,冬天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冬季风。
板书:一、季风气候显著【思考】夏季风对我国降水规律的影响。
分析:由于受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海洋形成高气压,陆地上形成低气压,风从海洋吹到陆地,带来了海洋上暖湿的气流,从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在东南沿海登陆时,与较冷的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雨带,4-5月,雨带登陆,华南地区进入雨季;6-7月,雨带推进到江淮地区,这里进入梅雨季节;7月以后,雨带陆续来到华北、东北地区,北方雨季来临;随着9月冷空气增强,雨带被迫南移,10月,在我国大陆完全消失,第二年依旧如此。
【小结】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思考】我国的降水在空间上有何差异?分析: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这一线以西以北,夏季风难以达,成为非季风区,以东以南,则是深受夏季风影响的季风区。
八年级中国的气候教案(3篇)
![八年级中国的气候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16786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1.png)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类型及分布;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类型及分布。
2. 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2. 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我国气候的基本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气候特点吗?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的气候特点是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二、新课讲授1.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通过观察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2)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3)总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2. 我国气候类型及分布(1)介绍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2)展示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让学生了解各类气候类型在我国的具体分布情况。
3.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1)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2. 选择题: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口数量)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类型及分布。
2. 强调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2bb74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f.png)
降水量图分析生:季风区降水多,非季风区降水少。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师:季风气候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生:雨热同期师:展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景观差异图,加深同学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认识。
小结: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过渡:那么夏季风如何影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呢?它是通过雨带的推移进而影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雨带的推移。
师:讲解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4-5月:东南沿海、6-7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长江流域伏旱)9月:雨带南移,9月底:撤出东南沿海活动:读下图,将图中括号内的内容填写完整。
活动:比较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与非洲、西亚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议一议中国季风气候的主要优缺点。
生:优点: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缺点: 在冬、夏季风强弱反常时,易造成旱涝灾害.活动:阅读下表,说一说这表明了中国气候具有什么特征生:中国比其他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更大,降水更多师:没错。
这就说明了我们的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这是我国气候的第三个显著特征。
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学生思考并做好笔记通过做题巩固知识四、当堂测试1 . 我国东南部降水比西北部降水多的原因是()A.东南部离海洋近,西北部离海洋远B.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C.西北部比东南部离大西洋较远D.东南部的纬度比西北部低2.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有()A.东北季风、东南季风B.东南季风、西南季风C.西南季风、西北季风D.西北季风、东北季风3.我国季风区主要位于()A.东半部地区 B.内流区 C.第一级阶梯D.干旱区4.在汛期,季风区降水多的主要原因是()A.受来自内陆的偏北风影响大 B.受来自海洋的的偏南风影响大C.受地形影响大,背风坡多雨 D.受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影响大。
2.2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 八年级上册_1
![2.2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 八年级上册_1](https://img.taocdn.com/s3/m/3c5b930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0.png)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课时2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气候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1.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会分析我国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用冬季风和夏季风活动图,分析冬夏季风的性质、成因影响。
3.学会用夏季风的移动(进退)规律,分析夏季风对我国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中国的季风、性质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的特征,中国的季风、性质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两则视频,一则是2024年6月河南遭受干旱;一则是2024年7月河南遭受洪涝。
生:观看视频。
师;从抗旱到抗洪,不到25天,河南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设计意图】通过今年河南遭遇的旱涝灾害,初步认识我国季风降水不稳定的特点,也意识到我国的自然灾害多发,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自主学习】结合P39图2-28“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找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点。
生:阅读课本资料并完成思考。
师:中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使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此外,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生:回答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师:我国的气候类型有5个(3个季风气候,1个大陆性气候和1个高山高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冬冷夏热,年较差大,日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高山高原气候的特点是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师:读图仔细观察秦岭淮河大致是哪两种气候类型的分界线?生: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872e2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4.png)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特征和分布;2.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3.掌握气候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候区划的特征和分布。
难点: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内容1.气候区划的基本概念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长期的气象状态,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平均天气状况。
气候受纬度、海拔高度、地形、洋流、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种类型。
2.中国气候的特点中国气候区划分布不均衡,不仅有南北差异,而且有东西差异。
具体表现为:1.华北-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寒夏热,降水集中于夏季。
2.华南-中南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温夏热,雨季约在每年的5-9月。
3.西北-西南地区属于高原、盆地和山地气候区,呈现出多样性,但总体上夏季较短,冬季漫长。
3.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类型的形成、发展、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样,气候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深刻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适宜,可以促进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的发展;反之,气候恶劣,则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大气污染等。
4.气候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不同的气候类型所适应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也是各自不同的。
人们要根据气候的特征,选择相应的生产方式,并在实际生产中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例如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温度高,作物生长周期短,需要采取多次播种等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在西北地区,由于气温低、风力大,需要采取多种防护措施,以便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气象数据、地图等资料,调查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适应措施。
中国的气候教案初中
![中国的气候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4d629d4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8.png)
中国的气候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使学生理解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1. 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
2. 气候类型图片。
3. 气候现象产生原因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位置和地形。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气候吗?气候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a.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b.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少雨。
c.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e. 高原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结合地图和气候特点,分析一下这些气候类型在我国的分布吗?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讲解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a. 纬度位置: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导致气温差异。
b. 海陆位置:海洋和陆地的热容量不同,导致气温和降水差异。
c. 地形:山脉的阻挡和海拔高度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d. 人类活动:生产、生活排放的温室气体加剧了气候变化。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吗?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 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b. 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茶树生长。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气候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吗?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 强调环保意识,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地理高二中国的气候教案7篇
![中国地理高二中国的气候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73572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e.png)
中国地理高二中国的气候教案7篇中国地理高二中国的气候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中国地理高二中国的气候教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1、坚持推进新的课程改革,贯彻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3”是在“地理1、2”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生探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在实践中的运用。
2、坚持实用性和针对性原则,在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依据进行教学和测评,力求让学生满意。
二、教学任务1、通过认识区域的差异,让学生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2、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3、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1、认真研读课标,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方法)2、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中国地理高二中国的气候教案精选篇2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学习路线图的基础知识梳理。
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中国的气候》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中国的气候》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f342bb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d.png)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中国的气候》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等。
-掌握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能够阅读和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教学难点:-影响中国气候的因素分析。
-气候图的阅读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
2.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气候图,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影响中国气候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不同地区气候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中国气候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介绍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等。
-讲解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气候图,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气候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你所在的地区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这种气候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4.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5.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课后练习题、撰写小论文等,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气候》(教案)
【课题】中国的气候
【年级科目】高二年级地理科(文科班)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让学生明白我国气侯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气候分布图等的分析阅读,培养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与地理思维。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例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成因,使学生了解我国气候对实际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气候特征及其对人民实际生活、生产的影响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我国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二)教学难点: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构建知识结构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分析:我国南北方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季风气候。
季风就是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风,夏天,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风,冬天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冬季风。
板书:一、季风气候显著
【思考】夏季风对我国降水规律的影响。
分析:由于受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海洋形成高气压,陆地上形成低气压,风从海洋吹到陆地,带来了海洋上暖湿的气流,从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在东南沿海登陆时,与较冷的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雨带, 4-5月,雨带登陆,华南地区进入雨季; 6-7月,雨带推进到江淮地区,这里进入梅雨季节;7月以后,雨带陆续来到华北、东北地区,北方雨季来临;随着9月冷空气增强,雨带被迫南移,10月,在我国大陆完全消失,第二年依旧如此。
【小结】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思考】我国的降水在空间上有何差异?
分析: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这一线以西以北,夏季风难以达,成为非季风区,以东以南,则是深受夏季风影响的季风区。
所以我国降水出现了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情况。
【思考】夏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举例】洪涝灾害与台风。
【总结】:夏季风对我国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方面,夏天,我国在夏季风的影响下造成了高温多雨的气候。
板书:夏季风――高温多雨
【思考】冬季风我国气温的影响。
分析:冬天的时候,冬季风从北部内陆吹来,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对我国北方影响直接而强烈,中间由于受到山岭的阻碍,使气候对南方影响相对较小,这样,就大大加剧了南北温差,所以我国北方冬季是寒冷的,而我国南方冬季相对来较为温和。
【思考】冬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举例】寒潮。
【总结】:冬季风对我国气候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在冬季风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地方形成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板书:冬季风――寒冷干燥
【思考】我国除了有季风气候区外还有非季风气候区,非季风气候主要又有哪些气候类型?这些气候类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在西北地区我国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远离海洋,造成了温差大,降水少的特点。
【举例】温带大陆性气候对新疆瓜果造成的影响。
【思考】青藏高原为何种气候类型。
分析: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出现了高山高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举例】高原气候对青藏高原农业造成的影响。
【总结】:我国的季风区,气候存在着差异的,像南北方气候不同,南方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非季风区与季风区的气候差异就更大了。
在我国,同样的季节,我们可以体会到看冰雕闹花市等许多不同的景观,这么多不同的景观说明了我国气候的第二个显著的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板书:二、气候复杂多样。
【提出疑问,为第二课时做铺垫】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有没有什么共性呢?复杂多样的气候又会对我国实际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
【探究活动】《区域地理》90页主干精梳
板书设计:
中国的气候
一、季风气候显著
夏季风――高温多雨
冬季风――寒冷干燥
二、气候复杂多样
作业:《区域地理》94页—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