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小说批评中的_化身_说及相关话语

合集下载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古代小说戏曲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小说《孽海花》的作者是( )。

A.李宝嘉B.曾朴C.吴趼人D.刘鹗2.小说《海上花列传》在题材类型上属于( )。

A.历史演义小说B.英雄传奇小说C.世情小说D.公案侠义小说3.下列作品中出自《聊斋志异》的是( )。

A.《任氏传》B. <碾玉观音》C.《金玉奴棒打薄情郎》D.《连城》4.蔡伯喈是戏曲( )塑造的一个文人形象。

A.《拜月亭》B.《琵琶记》C.<五伦全备记》D.《荆钗记)5.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出自古代小说集( )。

A.《西京杂记》B.《后搜神记》C.《传奇》D.《世说新语》6.下列杂剧中( )是关汉卿的作品。

A.《汉宫秋》B.《倩女离魂》C.《墙头立时》D.《望江亭》7.《夜奔》出自明代作家( )的传奇名作《宝剑记》。

A.李渔B.李开先C.沈璩D.吴伟业8.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话本、拟话本的是( )。

A.《杜十娘怒沉百宝箱》B.《闺怨佳人拜月亭》C.《武王伐纣平话》D.《大宋宣和遗事》9.杂剧作家( )的作品《倩女离魂》借肉体和灵魂的星散表现了礼教束缚下的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A.郑光祖B.尤侗C.徐渭D.汤显祖10.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悲剧<赵氏孤儿》是戏剧家( )的作品。

A.马致远B.康进之C.尚忠贤D.纪君祥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1.明代拟话本《____》借年青商贾蒋兴哥与妻子王三巧的离合遭遇,表达了一种新的贞操观念和爱情观念。

12.文言小说集《搜神记》和《子不语》的作者分别是____和-------一。

13.《闲情偶寄》是著名曲家____的戏曲理论代表作。

14.唐传奇《柳毅传》和《李娃传》的作者分别是____和.____。

15.戏曲名著《____》反映了东林党人和苏州市民反抗魏忠贤阉党的斗争,塑造了颜佩韦等市民英雄的形象。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课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课件

写出人物个性
容本卷首署名怀林《水
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
世上先有《水浒传》一
部,然后施耐庵、罗贯
中借笔墨拈出。若夫姓
某名某,不过劈空捏造,
以实其事耳。……非世
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
面壁九年,呕血十石,
亦何能至此哉!此《水 浒传》之所以与天地相
符人性物理
终始也与?
· 第二节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
朱权《太和正音谱》
3.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 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间鲜不 便思囤睡。故好事者以俗近语, 檃括成编,欲天下之人入耳而通 其事,因事而悟其义,因义而兴 乎感,……是可谓羽翼信史而不 违者矣。
严格遵循史实
陈继儒《唐书演义序》: 载揽演义,亦颇能得意。独 其文词,时传正史,于流俗 或不尽通。其事实,时采谲 狂,于正史或不尽合。
2.对小说审美特征的比较深刻的认识
冯梦龙《古今小说序》:大抵唐人选言,入 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 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 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 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 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 捷且深也。
甄伟《西汉通俗演义序》:基本符合史实即可
若谓字字句句与正史尽合, 则此书又不必作矣。
熊大木《新刊大宋演义 中兴英烈传序》:然而稗官 野史实记正史之未备,若使 的以事迹显然不泯者得录, 则是书竟难以成野史之余意 矣。
袁于令《隋史遗文序》: 遗史以搜逸。搜逸者何?传
奇也……传奇者贵幻:忽焉 小说必须有虚构
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 理真、情真与“实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时期


明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 第一,文学理论批评的宗旨以复古为尚。文 学流派异常繁多,文人社团多达一百多个, 一大批文学总集应运而生。 第二,扬唐抑宋,把宋元以来的“唐宋诗之 争”推向极致。明人的诗学批评,秉承严羽 《沧浪诗话》扬唐抑宋之旨,形成一种尊唐 斥宋的文坛风气。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李贽的文艺思想正是建立在这样具有叛逆性的社 会政治思想基础上的,其核心是提倡“真情”, 反对“假理”,它集中反映在《童心说》一文中: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以为不可,是以 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 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三、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明代文艺新思潮在诗文方面的最突出代表是 公安三袁。三袁是湖北公安县人,习惯称公 安派。袁氏三兄弟是兄长袁宗道(1560- 1600),字伯修,其次是袁宏道(1568- 1610),字中郎,最小的是袁中道(1570 -1623),字小修。他们中以袁宏道成就 和影响最大。三袁都是李贽的学生。
第四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 ——明清时期


第四,对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方 法进行研究与总结,是这一时期理论批评 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也是成就最高、 最有价值的方面,尤其是清代。 第五,资料丰富,鱼龙混杂。还有相当一 部分躺在书架上无人问津。很有研究的空 间。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按李贽的看法: “化工”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即天工。它的特点 是:虽是人作,宛若造化。正是因为它宛若造化, 故虽有人工,人工之“工”不见了。 “画工”是次一等的艺术境界。它也是一种美。 它虽然“穷巧极工”,但未达到“夺天地之化工” 的地步。 体现化工艺术境界的代表作是《西厢记》、《拜 月记》,而当时名气很大,为理学家们吹捧不已 的《琵琶记》,李贽认为只达到“画工”的境界。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27章 清代小说戏曲批评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27章   清代小说戏曲批评

二、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张竹坡(1670—1698),名道深,字 自得,别号竹坡,彭城(今徐州)人。他 在康熙年间刊刻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 金瓶梅》成为《金瓶梅》最流行的版本, 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 、蒲松龄与志怪小说批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 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所居聊斋,世称聊 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历数十年时间完成 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志怪 小说所取得的卓越的成绩,与蒲松龄出众 的才华、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进步的文学 思想都是分不开的。
一、清代前期小说批评理论
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数量较多,类 型主要有续书、才子佳人小说、文言小说 等,而理论探讨也是围绕这几类小说展开 的,观点颇丰。
第二节 金圣叹的小说批评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 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 吴县(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入清后, 以哭庙案被杀。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文学批 评家,他的小说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关于戏曲的功用
李渔的《闲情偶寄》首先表现出他的 戏曲功用观,以及对戏曲的基本美学特点 的认识。
二、关于戏曲的结构 李渔戏曲理论的重要特色在于重视结构。
【思考题】 1.清代小说批评有哪些重要人物与观点? 2.金圣叹的小说批评主要观点有哪些? 3.李渔的戏曲批评有什么特点与内容?
金圣叹小说评点的另一个主要贡献, 在于认为作者应善于进行不同的人物个性 的描写,通过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的描写, 展现生动的故事情节,营造出典型性的事 件,揭示出特定的时代真实。
第三节 毛宗岗、张竹坡、蒲松龄 等人的小说批评
一、毛宗岗的小说评点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如同金圣 叹评点《水浒传》,其地位相当,他们都 对这两部巨著的最后形成作出了公认的贡 献。

二、明清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

二、明清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

二、明清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1、“童心”说明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李贽,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就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

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方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

2、“性灵”说公安三袁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露,指感情强烈,且发自本性,而不加掩饰;其二是俗,要求用当时的语言写当时的情事;其三是趣,既努力表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

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

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物真则贵,文亦如此。

3、“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说这是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他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

《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就体现在对现成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

而《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

从纯艺术的角度可以看出,金圣叹更推崇这种虚构文学。

4、“立主脑”说传奇有众多的人物和事件,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立主脑就是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互相关联,不能互相矛盾。

5、“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是清初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

王士禛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还没有把它看成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到王士禛,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

其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精细的刻画。

然而,整体的世界尽管没有被直接描摹出来,但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2017年9月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2017年9月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2017年9月版)XXX《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017年9月版)作业1认真阅读教材上编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回答下例问题。

1、婚姻爱情和断案折狱是话本最重要的题材类型,请简要介绍爱情题材和公案题材的拟话本为代表作品各一部,每部介绍字数不少于200字。

(1)爱情题材的拟话本答: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这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关系的理解,不仅富有宋元两朝的时代特征,而且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代表作品《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莘瑶琴色艺双绝,善吟诗作画,为临安首妓,与她交往的都是公子王孙、官宦阔商。

她本想在衣冠子弟中找一个可靠的归宿,但转眼五年过去,并无一人“知心着意”,毫无结果。

那时,在她的眼中,出身卑微的卖油郎——“倒了你卖油的灶,还不够半夜宿钱”的XXX如尘土。

她心里装得全是有名称的子弟。

后来在酒醉之余,竟然还念念不忘:“这个人,我认得他,不是有名称的子弟,接了他,被人笑话。

”谁知夜来喝的烂醉,得到XXX的悉心照料。

她当时也曾动过心:“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

可惜是市井之辈,若是个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事之。

”但是仍在犹豫。

后来她遭到官宦子弟的百般蹂躏,衣冠子弟们撕下温柔敦厚的面纱,露出了狰狞面目。

她才明白这几年的浮艳奢华生活只是南柯一梦,绚丽的生活画图只是肥皂水吹起的五彩泡,艳冠群芳的花魁只是王孙公子的潜兴之物,她终于认清了衣冠禽兽的本质。

于是,面对忠诚善良的小本经济人XXX,她吐出了“我要嫁你”的心声,小说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情实感、忠诚体贴才是爱情的基础。

(2)公案题材的拟话本答:宋元时代的公案小说,一是说话中的“说公案”。

这是民间评话艺人创作的公案小说,它主要叙述冤案的发生和过程,对含冤受屈者寄予很大的同情,最终清官断案只是小说的一个尾巴,官吏的例行公事。

第十三章 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

第十三章   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

4、小说人物塑造问题
叶昼在《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中说:“世上先有《 叶昼在《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中说:“世上先有《水 浒传》 浒传》一部,然后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若夫姓某 名某,不过劈空捏造,以实其事耳。如世上先有淫妇人, 然后以扬雄之妻、武松之嫂实之;世上先有马泊六,然后 以王婆实之;世上先有家奴与主母通奸,然后以卢俊义之 贾氏李固实之;若管营,若差拨,若董超,若薛霸,若富 安,若陆谦,情状逼真,笑语欲活,非世上先有其事,即 令文人面壁十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 令文人面壁十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 “描写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手。且《水浒传》 描写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手。且《水浒传》 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 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 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 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 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第十三章 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 第一节 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繁荣原因:一是元明 时期出现了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 时期出现了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 演义》《西厢记》《金瓶梅》 演义》《西厢记》《金瓶梅》,另外还出 现了“三言”“二拍” 现了“三言”“二拍”等。二是以李贽等 人为代表的反传统思潮的出现,给小说创 作及其批评提供了思想基础。三是出版业 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形成给小说创作及其 批评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其代表 人物有李贽、叶昼、冯梦龙等。
一、李贽对《水浒传》 一、李贽对《水浒传》的评点
他在《忠义水浒传序》中说:“ 他在《忠义水浒传序》中说:“太史公曰: ‘《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 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 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 《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竟, 水浒传》 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 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 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 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 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 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 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 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

话本小说名词解释

话本小说名词解释

话本小说名词解释话本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一种形式,源于宋代,起初为宫廷娱乐作品。

后来话本小说流传到民间,成为通俗小说的一种载体,广为流传于明清时代的民间。

下面给出一些话本小说的相关名词解释。

1. 话本:话本是话剧本的简称,据称是欧阳修在北宋时期所创,唐宋时期演剧盛行,以后话本逐渐流行起来,成为明清时代戏曲创作的一种形式。

话本小说即是将话本的故事情节改编成小说形式。

2. 评话:评话是指一种现场演唱形式的曲艺表演,它在话本小说的文化背景下得以发展,并与话本小说密切相关。

评话演员以快速吟唱的方式演绎话本故事,通过高低抑扬的声音效果,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3. 出戏:出戏是指演出戏剧的意思,是话本小说在戏剧舞台上的具体表现形式。

出戏在明清时期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的演员和配乐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

出戏在明清时代的戏曲演出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成为了民间娱乐的一种主要形式。

4. 花本:花本是话本小说的一种流派,以描写儿女情长、人生百态为主题,被视为通俗小说的一种形式。

花本的故事情节多以城乡人民的生活为背景,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进行描述,引人入胜。

5. 快板:快板是评话和花本所常用的演唱形式,特点是快节奏、押韵和多变化。

快板的出现丰富了话本小说的表现形式,使之更加有韵律感和戏剧性。

6. 说书:说书是指话本小说的口头传播形式,说书人以口述的方式讲述话本小说的故事情节。

说书人用幽默、夸张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7. 书局:书局是唐宋时期兴起的一种出版机构,专门负责出版书籍。

在明清时代,书局成为话本小说的主要发行渠道,通过书局的发行,话本小说得以广泛传播。

8. 元曲:元曲是元代的一种戏曲形式,对话本小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元曲以其结构完整、表演技巧多样等特点,借鉴了话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形成了独特的剧目类型。

以上是一些关于话本小说相关的名词解释,这些名词解释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话本小说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

明清小说戏曲理论

明清小说戏曲理论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是很繁荣的,从数量上说比小说 理论批评要多,且有不少专著,不过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 的理论价值和涉及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却又不如小说理论 批评。其原因是戏曲理论批评大都侧重在戏曲的表演艺术方面 ,而较少涉及文学剧本的创作和人物、情节、结果等问题。 戏曲理论批评的内容主要在曲词和音律上,和诗词理论批 评较为接近,但在理论上超越诗词理论批评的地方却不多。然 而戏曲不仅在民间演出,也在宫廷内和贵族官僚家庭内演出, 所以戏曲比小说要更为受到封建社会上层和正统文人的重视, 有关戏曲创作的论述也比较多。
评点的形式:
以一两个字来提示其思想意义或艺术特征;如“画”、“妙”、“传 神”等
大段发挥其中的深层含意;如金圣叹评武松打虎,联系赵松雪画马、 苏轼画雁诗论“无人志”
评点的作用:
提醒读者注意作者前后描写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比较。 了解作者有意布下的伏线,及其对后面描写所起的作用。 评点的方法十分灵活:眉批、行间夹批、插入行文中间评述、回前总 评、回后总评、全书总评。
金圣叹对梁山英雄是怀着深深同情的,这是和他 对贪官污吏痛恨分不开的,但是对他们上梁山、做 “强盗”,用武力对抗封建王朝,他又是不能赞同 的,故称之为“失路”。他这种思想倾向和他在“ 哭庙案”中的表现及其最后被杀头是完全一致的。 他之所以参加“哭庙”,正是因为他十分痛恨贪官 污吏,但他又采取“哭文庙”方式来反抗,结果被 杀,这正是他思想上矛盾两重性的表现。
朱权酷爱戏曲,著有《太和正音谱》,对元代的重要杂 剧作家和明代十六位杂剧作家,均以四字形象地比喻其作品 的艺术风貌,并对元代十二位著名剧作家写了较为详细的评 语。 嘉靖、隆庆时期戏曲文学思想的中心是提倡“本色”, 这是当时整个文艺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潮之重要表现。 徐渭认为本色美是合乎自然的化工之美,而相色美则是 做作装扮的人工之美,故如婢作夫人终觉羞涩而不自然。唯 本色之作方有情真意切、生动自然之特点,所以最能感动人 ,并能长远地传之于后世。因提倡本色美而强调通俗平易和 大众化,使奴、童、妇、女皆能听懂,这些都是和后来公安 派思想一致的。

明清戏曲里女性角色概述.doc

明清戏曲里女性角色概述.doc

明清戏曲里女性角色概述----戏曲论文-->前言明末清初是一个引人关注的时代。

之所以引人关注,一是由于历史在这里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改朝换代;二是由于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转型。

对此,无论是史学家,还是文学工,似乎都有很多话要说。

本书便是对这一时期内产生的小说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所进行的研究。

女性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她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这使她们具有了地域性差别,她们又生活于不同的阶层,这使她们的生活方式、思想状态丰富多彩,她们又秉承了上天赐予的不同气质、容貌、才情、个性,这使她们的人生遭际变幻多姿。

女性是母亲、妻子、女儿,不同时期的社会身份,使她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内组。

当然,男性也是如此。

在西方文化中,女性被奉若神明,“被赋予了一种精神上的微妙品德,代表任何一种纯洁、高尚、美丽、超凡的东西”。

在中国,女性却没有这样的幸运,“对中国人来说,女人就是女人,是不知道享乐的。

从精神层面讲,至多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所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只有“清爽”一词,堪可与西方意念中的“纯洁”、“美丽”相提并论。

然而贾宝玉所说的女性,也仅指那些青少年时期情窦初开的女子,并非指女性的全部,或整体概念、抽象意义上的女性世界。

.............第一章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一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演进与内涵尽管明末清初是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女性的主体意识大为增强,然而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联系,仍十分密切。

这种联系,既使人们清晰地看到了思想文化的擅递过程,也检验了传统的思想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的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章就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女性形象的影响与制约做些分析。

我们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中国传统女性文化?这里所指的中国传统女性文化,是指封建社会用以规范女子言语行动、性情品德、衣着服饰、身份地位等的言论、典籍及思想体系。

清朝小说和戏曲批评

清朝小说和戏曲批评

清朝小说和戏曲批评清朝小说和戏曲依然水平大体上依然没有突破批评的层次,不能上升到专题的理论层面,都是针对某具体小说的点评,不过在戏曲方面出现了专题的批评著作。

清代开点评先河的是金圣叹,他有水浒传评和西厢记评论。

|金圣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过程中,金圣叹无疑是贡献最大的,影响最大的,他之后的毛宗岗,张道深都是在他的影响下才进行小说评点的,但都没有能超过他的水平。

金圣叹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所谓六才子书的评点中,其中对《西厢记》和对《水浒传》的批评是重点。

①金圣叹评水浒金圣叹对水浒的批评,一则是点评,二则是修改。

在点评形式方面,不仅书前有序有读法,对全书进行总的评价,提出基本的批评原则,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而且在每一回之前对这回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改变了之前点评仅在回后发几句议论的方法。

他还把传统的行间夹批改为文字中间的小字加批,这样可供发挥的余地就更大了,不仅可以简单提示,还能随时发上一段议论,后来人的评点都继承了他的方法。

还有一点是,他仿照八股文技巧,提出了不少文法,倒插法、草蛇灰线法等等,都是小说中很重要的写作技巧。

(rua!技术第一,标准万岁!)他对水浒传的修改则假托一个古本,但因为他和原作者思想不同,因此大剧情上的修改颇有违背原意的地方,甚至还给水浒英雄强加了一个斩尽杀绝的结尾。

不过他的修改也确实提高了原作的文字表达和艺术水平。

金圣叹对《水浒传》艺术分析是很全面的,以人塑为中心,对全书各层面都有详细具体的分析。

首先是题材,同样是历史题材,《水浒》这类小说和《史记》这类史书的处理就不一样,这是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的区别,因文生事的事是虚构的,而以文运事则要服从历史事实。

他还认为以文运事要难于因文生事,因为因文生事是“顺着笔性去”,这可能和当时小说创作尚未发展成一门成熟艺术有关,金尚且觉得虚构写作这事没什么技术含量。

他在《水浒传序一》中提出了文章三境说,这来自于李卓吾的《杂说》。

《论明清戏曲小说中的严嵩形象差异》

《论明清戏曲小说中的严嵩形象差异》

众所周知,在《明史》中,严嵩被列在奸臣传里,典籍里、舞台上、屏幕中,他被描写或塑造成窃国奸佞的权臣宰相,是凶狠贪婪、无恶不作的化身。

但细观明清两朝的文学作品,在塑造严嵩形象时,明代作品基本遵从事实,是在事实基础上的夸张;而清代作品中将严嵩符号化、荒诞化、戏谑化,严嵩形象已经越来越脱离了历史上的严嵩其人。

为什么清代作品如此的夸大扭曲严嵩的罪恶,甚至不惜胡编乱造,将莫须有的罪名都加在严嵩的头上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作品,才发现,清代作品之所以将严嵩的奸恶夸大其词甚至荒诞扭曲有它特定的原因。

一、作者因素在清代描写严嵩的作品中,最早的一部应该是李玉的《一捧雪》了。

《一捧雪》内容是写严世蕃倚仗其父严嵩之势,把持朝政,卖官鬻爵,为夺取一只玉杯,害得莫怀古家破人亡的故事。

《曲海总目提要》卷19云:“此剧托名莫怀古,实指(王)忬。

莫怀古者,言忬之祸,莫是以怀古而得也。

又怀古字无怀,其子昊又字葛天,言其父子不知世间机械,如无怀葛天之民也。

”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作家李玉综合了各种素材精心提炼出来的,那么作为遗民作家,为什么李玉会对这个传说进行加工,对严嵩的形象进行破坏呢?我们考察李玉身世的时候发现,李玉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是申用懋的仆人,申用懋正是相国申时行的儿子。

李玉因此受到压抑,不得应科举,因明代规定,娼优隶卒之家不许入仕,到明末始中副贡。

据焦循《剧说》卷四说:“元玉系申相国家人,为孙公子所抑,不得应科试,因著传奇以抒其愤,而‘一、人、永、占’尤盛传于时。

其《一捧雪》极为奴婢吐气,而开首即云:‘裘马豪华,耻争呼贵家子’,意固有在也!”各种资料表明:李玉出身低微,富有才华,饱读诗书,曾很想走一般文人读书仕进的道路。

虽然卑下的社会地位曾使他倍受压抑,曾“为申公子所抑”,后又“连厄于有司”,但最后到底在明末中了副榜举人。

但不久即遇到了甲申之变,入清之后,李玉便“绝意仕进”了,而专心于戏剧创作,成了一名专业戏曲家。

他把自己满腔愤郁都倾注到作品中,“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从而写了一系列抨击明末社会黑暗、世风日下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捧雪》。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中国古代文学后期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诗文的衰落和小说、戏曲的勃兴,或称之为传统“雅”文学的衰落和“俗”文学的兴盛。

这一重大变化的理论成果突出表现在明清两代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发达。

一、明代小说戏曲批评发展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是很繁荣的,从数量上说比小说理论批评要多得多,而且有不少专著,不过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理论价值和涉及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却不如小说理论批评。

(一)明代小说批评发展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包括对文言小说的批评和对白话小说的批评。

但以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为多,也重要的多,涉及的理论范围也比较广。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就主要是在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上。

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是围绕着四部不朽的长篇著作《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和著名的白话短篇汇编“三言”、“二拍”而展开的。

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首先是从对《三国演义》的批评开始的,《三国演义》目前所存最早刻本是明代嘉靖年间刊本,在书前有明弘甲寅(1494)庸愚子的序,说明在弘治年间已有刻本,他的这篇序是现存明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评论。

从嘉靖年间开始,对白话小说的批评就多起来了。

《水浒传》较早刻本是嘉靖年间的郭武定本,今未见。

嘉靖八子之一李开先在《词谑》中就已经提出:“《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

”又如熊大林,字钟谷,是嘉靖时的书坊主人,他编过不少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在一些书的序言中也对小说理论发表过一些重要见解。

吴承恩也有过一些对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看法。

到隆庆、万历年间,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进入高潮时期。

小说批评的一大发展是开始有了评点,小说评点是从对诗文的评点发展而来的,但它的盛行则主要归功于李贽。

李贽是最早评点白话小说的,以评点《水浒》最为出名。

此后又有许多人继李贽后对小说进行评点,例如,余象斗,批评过《水浒》、《三国》等。

陈继儒批评过《唐书演义》、《列国志传》等多种小说。

小说评点遂发展成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主体。

十五章明清小说戏曲理论

十五章明清小说戏曲理论
❖ 对戏曲创作来说,吴江派重在 演出。
❖ 吴江派“重音律”深受何良俊 的影响,他重视戏曲的音律, 主张“宁声叶而辞不公,无宁 辞工而声不叶”。
主要代表人物:
❖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 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 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 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 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 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 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 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 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 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 亭》、《邯郸记》、《南柯记》、 《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 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 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 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 金圣叹(1608— 1661),本名张采, 后改姓金,名喟,字圣 叹,明亡后改名人瑞。 江苏吴县人,明诸生。 明亡后绝意仕进。少有 文才,称《离骚》、 《庄子》、《史记》、 杜甫诗、《水浒传》、 《西厢记》为天下六才 子书,而尤以评点《水 浒》、《西厢》著名。
❖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批评是其文学思想和美学 思想的最集中体现。他对《水浒传》的删改和批 评,有功有过。他坚决反对给《水浒传》冠以 “忠义”之名。这一点跟明代李贽的观点正好相 反,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赋予《水浒传》 以“忠义”之名。他还认为施耐庵写《水浒》的 目的,是为了防止候人效仿他们,以致天下大乱。 这是金圣叹作为封建文人不可避免的对农民起义 的恐惧和厌恶。但是金圣叹对于《水浒》比较充 分体现了对贪官污吏的尖锐揭露和批判,对当权 统治者昏庸无能的谴责和鞭挞十分倾心。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
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 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明代小说和戏曲批评

明代小说和戏曲批评

明代小说和戏曲批评基本没有专门系统的理论分析,也就是说,没有理论,只有批评,可以说是菜得可以。

其批评采用小说评点、小说序跋、笔记论著片段这三种形式,其中第一种最为时兴。

明代小说的批评,大概是围绕四大奇书和三言两拍进行的,余者不足论。

|评点和李卓吾评点评点是明朝的一种特色批评形式,其盛行要归于李贽——李卓吾的点评影响非常大,但我一开始还没意识到李卓吾就是李贽,可能是受到“李宗吾”的影响吧,完全忘了李贽的字就是卓吾……李贽主要点评三国水浒,另一个著名的点评家则是陈继儒,他主要点评《列国志传》《唐书演义》。

万历到崇祯年间,冯梦龙、凌濛初等人在小说序跋中开始更深入地讨论关于小说的问题。

评点大概是和以前做经注的法子学习,主要也是用批注的形式,随着行文对可供评点的地方加以分析,其内容和形式都很灵活,可简单用一两个字提示,也可以长篇大论加以分析,还可以在章回之间甚至全书前后对全章全书进行评论。

其缺点是难以在理论上进一步展开,很难做全面系统的分析,显得零碎。

李卓吾最出名的点评作品是《忠义水浒传序》|明代小说批评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明代的小说论著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也很少有系统的论述,显得零散,所以在此对其中的重要问题做一个概括。

①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和作用提高通俗小说的地位,高度评价其社会教育作用,这是小说批评的第一个重要问题。

明代的小说批评,首先要强调小说应当和正统诗文具有同样的地位,因其通俗性形象性,更能起到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作用。

在李贽的《童心说》中,其认为《水浒》是天下之至文。

到了万历后期,这种对小说地位的看法,已经成为普遍的认识,晚明人的心中,小说已经有了比较高的地位(但其创作的衰亡打了这些支持者的脸,很可惜的事)。

②注意到了小说的真实性生动性,以及特有的审美特征。

其指出小说的特点是生动具体地描绘人情物态,这使得小说具有具体生动的形象,给予小说以特殊的艺术魅力。

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中有经典的论断,他说小说这种形象的教育,可以激发人的感情,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作用远比伦理道德之著作大的多。

论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审美主体间性话语

论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审美主体间性话语

论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审美主体间性话语陈士部【摘要】以圈点抹删等独特符号和总评、回评、眉批或夹批等特有话语形式为标示的明清小说评点是明清小说批评理论中的重要范式,它同明清小说的繁盛存有某种互动共生的关系.明清小说评点注重物我冥合、心物交融的言说境界,这种审美主体间性话语已成为明清小说美学的精魂.明清小说评点是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精神守护,探究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审美主体间性话语则是对明清小说关学的理论守望.【期刊名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2)002【总页数】6页(P152-156,217)【关键词】明清小说;评点;审美主体间性话语【作者】陈士部【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2明清小说的繁荣昌盛与明清小说批评理论的丰盈活脱存有某种互动共生的关系。

特别是后者中的评点(又叫批点)以圈点抹删等独特符号和总评、回评、眉批或夹批等特有话语形式直接介入小说文本,鲜活地表达评点家个人的审美趣味,这种独有的文学批评样式已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主要形式”[1]13。

在明清小说评点中,如果说李卓吾评《水浒传》尚带有哲学话语的思辨色彩与思想批评的政治倾向,那么,金圣叹评《水浒传》、张竹坡评《金瓶梅》、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和脂砚斋评《红楼梦》等则更注重审美体悟,更能彰显其各自的“锦心绣肠”。

这种心物交融、情理会通的“锦心绣肠”表征为评点中的审美主体间性话语,即评点者与评点对象、情感体验与文本肌理两相契合,以致“不知是墨,不知是泪,不知是血,写得使人心痛,使人快活”!(《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八回夹批)这里的“审美主体间性话语”是指,在文艺活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超越两元对立的主客体分立格局而进入物我冥合、身心一如的诗性境界,从而经由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隐喻性话语或互文性话语去指认浑融的审美体悟至境。

这种审美主体间性话语暗含着明清小说评点的精蕴,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明清戏曲剧本中的社会风貌与价值观

明清戏曲剧本中的社会风貌与价值观

明清戏曲剧本中的社会风貌与价值观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戏曲剧本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明清戏曲剧本中所呈现的社会风貌与价值观。

1. 社会阶层与职业1.1 官宦世家在明清社会,官员和世家子弟享有特殊地位,他们在戏曲剧本中往往被描绘成仁义勇毅的英雄角色。

1.2 士绅乡村大多数普通人民都是士绅或农民,在剧本中他们通常被描绘成朴实、勤劳、忠诚等品质良好的形象。

1.3 商人阶层商人作为明清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剧本中常被刻画成机智、精明的角色,但也有一些负面形象如奸商等。

1.4 江湖游侠江湖游侠指那些生活在水泊梁山的义士,他们在剧本中常常被描绘为忠诚、仗义和勇敢的英雄。

2. 家庭与婚姻观念2.1 家族观念明清社会非常重视家族血脉传承与家族荣誉,戏曲剧本中经常描绘出代代相传的家庭故事,强调了家族责任和忠诚。

2.2 夫妻关系在明清社会,夫权至上是普遍的态度,而戏曲中有时也展现出妇女权利受限的灰暗面。

然而,一些剧本也赋予了女性积极向上、机智聪慧的形象。

2.3 婚姻观念婚姻通常被描绘成父母之命、媒人之言,在剧本中反映出封建礼教对婚姻自由度的限制。

但也有一些突破传统束缚思想的情节,展示了个体追求幸福与自主选择。

3. 道德观念与人生哲学3.1 忠诚与孝道忠诚和孝道是明清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戏曲剧本中常常强调这些美德,鼓励人们为家族、国家和王朝奉献。

3.2 义勇与仁爱戏曲剧本中经常出现英雄主义、义气和仁爱,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勇敢行为和慈善行为的推崇。

3.3 正直与谦逊正直是另一个被赞扬的品质,在剧本中经常将正直的人物塑造成主角。

此外,谦逊也被看作一种美德,许多角色在面对荣誉或挑战时保持谦逊。

结论明清戏曲剧本作为历史的记录,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人们对于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追求。

通过细致分析这些剧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清社会文化背景,并且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观进行思考和吸取。

第十五章 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第十五章  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四、关于“科诨”
“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 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 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 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作传奇者,全 要善驱睡魔。……若是,则科诨非科诨,乃 看戏之人参汤也。养精益神,使人不倦, 全在于此,可作小道观乎?”
4、“立主脑”“减头绪”
“立主脑”一是指主题,“主脑非他,即作 者立言之本意也。”二是指主要人物和主 要事件,如《西厢记》中“止为张君瑞一 人,,而张君瑞一人,又止为白马解围一 事。”
“减头绪”即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情节和 事件,李渔说:“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 也。”
5、“密针线”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 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 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 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 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应;顾后者, 便于埋伏。照应埋伏,不止照应一人,埋 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 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 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
一、“结构第一”
“结构第一”的思想,实际上就是要求把文 学剧本的创作放在第一位,这和明代汤显 祖的思想基本一致。
1、“审虚实”
“审虚实”是指创作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李渔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 耳。”“凡阅传奇而必考其事从何来,人 居何地者,皆说梦之痴人,可以不答者 也。”
2、“戒讽刺”“戒荒唐”
对于作者刻画人物时的同中求异,是独有会心的。他说: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 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 鲁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鲁 是气质不好。”
二、结构论
金圣叹在《水浒传》第十三回回评中批道: “夫欲有全书在胸而后下笔著书,此其以 一部七十回一百有八人轮回周叠于眉间心 上,夫岂一朝一夕而已哉!”他指出在构 思全书时,需要深入细致的酝酿,对每一 个人物的出场、行动及结构进行全盘的筹 划经营,这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劳动。

明代戏曲评点:批评话语的转换

明代戏曲评点:批评话语的转换

作者: 朱万曙[1]
作者机构: [1]安徽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62-71页
主题词: 戏曲评点;“场上”观念;叙事视角;戏剧技法
摘要:中国古代戏曲的“曲”本体观念一直到明代中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戏曲评点是一种紧附于文本的批评形态,更加贴近作品的文类特征,因而明代中叶兴起的戏曲评点则实现了戏剧观念的突破和批评话语的转换。

其表现一是“场上”观念得到凸显,二是叙事视角得到强化,三是以叙事为核心的各种戏剧技法得到充分挖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理论研究 2011 年第 6 期
先宜代此一人立心。 若非梦往神游, 何 ? , 谓设身处地 无论立心端正者 我当设 代生 端 正 之 想; 即 遇 立 心 邪 辟 身处地, 我亦当舍经从权, 暂为邪辟之思。务 者, 使心曲隐微, 随口唾出, 说一人, 肖一人, 勿使雷同, 弗使浮泛, 若《水浒传 》 之叙 事, 吴 道 子 之 写 生, 斯称此道中之绝 ⑥ 技。 李渔的论述, 着眼于戏曲的代言特点, 但其以立心 去立言, 设身处地, 洞达心曲隐微的要求, 与小说 的写人叙事实则相通( 他同时也是小说家 ) , 这正 是对金圣叹关于施耐庵写豪杰奸雄时可以有“豪 “奸雄之才” , 杰之气” 与 而写淫妇偷儿时则又“亲 亲动心而为偷儿 ” 评论的概括, 明 动心而为淫妇, 与“动心 ” 说可谓一脉相 显是受到金圣叹的影响, 。 , 承 当然 李渔作为富于实际创作经验的戏曲家 , 对于代言性艺术的特征更有着自己的独到体会 : “笠翁手则握笔, 口却登场。 全以身代梨园, 复以 獉獉獉獉獉獉 神魂四绕, 考其关目, 试其声音, 好则直书, 否则搁 ⑦ ” 李渔兼作者、 笔, 此其所以观、 听咸宜也。 演员、 听( 观) 众于一身, 如此去代人物立言, 自然能取 得极佳效果。至近代人谈戏曲代人立言亦不脱李 渔之轨范, 如王季烈《螾庐曲谈 》 卷二《论作曲 · : “至传奇则全是代人立言, 论作曲之要旨 》 云 忠 生旦殊其吐属, 总须设身处地, 而后 奸异其口吻, ⑧ ” 可以下笔。 2. 第二种指称意义。 《青衫记序》 明代戏曲家张凤翼 云: 《长庆集》 , 予读白氏 至《琵琶行 》 不 能不掩卷而叹也。…… 不意有慕其事, 复演而为传奇若松陵君者, 第令香山再 生, 且当雁行乐天矣。…… 夫以乐天后 身, 传乐天往事, 何异镜中写真, 虽事近 虞初, 而才情互发, 无俟入口吐音, 盖掷 地可令有声也, 岂独并驱东嘉哉! 乐天
于他们所考察和概括的创作现象, 有时是整体性 的, 有时是个别性的, 因而所用“化身 ” 话语的指 普遍性的与专指的、 特殊性的 称意义也有总指的、 不同。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化身 ” 话语的指称意 义分为两种: 一是总指作者与其创造的各种人物 二是专指作者与其创造的特 形象的关系和状态, 定人物形象的关系和状态。下面分而论之: 1. 第一种指称意义。 明代著 名 戏 曲 家 孟 称 舜 在《古 今 名 剧 合 选 序》 中说: 吾尝为诗与词矣, 率吾意之所到而 言之, 言之尽吾意而止矣。至于曲, 则忽 为之男女焉, 忽 为 之 苦 乐 焉, 忽为之君 主、 仆妾、 佥夫、 端士焉。 其说如画者之 当其画马也, 所见无非马者, 人 画马也, 视其学为马之状, 筋骸骨节, 宛然马也。 而后所画为马者, 乃真马也。学戏者, 不 置身于场上, 则不能为戏; 而撰曲者, 不 则不能为曲, 此曲之 化其身为曲中之人, ① 所以难于诗与辞也。 “化其身为曲中之人” , “化身 ” 这是 说的具有 概括力的纲领。 在此之前, 王骥德《曲律 · 论引 》 : “引子, 子第三十一 在论戏曲的引子时曾指出 须以自己之肾肠, 代他人之口吻。盖一人登场, 必 獉獉獉獉獉 獉獉獉獉獉獉 有几句紧要说话, 我设以身处其地, 模写其似, 却 獉獉獉獉獉獉獉
· 74·
“化身” 明清戏曲小说批评中的 说及相关话语
调停句法, 点检字面, 使一折之事头, 先以数语该 , , 。 ” ( 括尽之 勿晦勿泛 此是上谛 文中着重号均为 ) ② 已经触及了戏曲创 以下不再说明。 引者所加, “代言” 和体验剧中人物情境的重要问题, 只 作的 “引子 ” 是他主要从写作戏曲 的角度去论述, 而没 有把它作为戏曲创作的全局性问题来看待 。孟称 舜则将其提升到戏曲这一与诗词不同的艺术样式 的总体创作特征进行辨析, 指出剧中人物性别身 份、 命运遭遇差异及变化极大, 作者要把自己当作 剧中人物, 揣摩想像人物的状貌言动, 性情行事, 才能把这种认识体验表现出来, 达到我与剧中人 物的契合交融状态。除了用画家模仿马的例子作 比喻, 孟称舜还指出作者应“身处于百物云为之 。 孟称舜所说的“曲中 心通乎七情生动之窍 ” 际, , 是泛指戏曲中各种人物而不限于某一特 之人” , “化身” 定人物 所以其 话语对人物形象创造活动 具有普遍性指称意义。 与戏曲批评相应, 金圣叹的小说批评也出现 了类似的话语: 耐庵写豪杰, 居然豪杰, 然则耐庵之 为豪杰可无疑也。 独怪耐庵写奸雄, 又 居然奸雄, 则是耐庵之为奸雄又无疑也。 虽然, 吾疑之矣。夫豪杰必有奸雄之才, 奸雄必有豪杰之气; 以豪杰兼奸雄, 以奸 以拟耐庵, 容当有之。若夫耐 雄兼豪杰, 庵之非淫妇、 偷儿, 断断然也。今观其写 淫妇居然淫妇, 写偷儿居然偷儿, 则又何 也? 噫嘻。吾知之矣! 非淫妇定不知淫 妇, 非偷儿定不知偷儿也。 谓耐庵非淫 妇非偷儿者, 此 自 是 未 临 文 之 耐 庵 耳。 ……惟耐庵于三寸之笔, 一幅之纸之间, 实亲动心而 为 淫 妇, 亲 动 心 而 为 偷 儿。 既已动心, 则均矣, 又安辩泚笔点墨之非 入马通奸, 泚 笔 点 墨 之 非 飞 檐 走 壁 耶? ( 五十五回总评) ③ 金圣叹的评点虽未出现“化身 ” 的字样, 但所谈是 在同一作者笔下出现的各色人物, 其身份性格行 事都要合乎情理、 真切生动的问题, 与孟称舜的论 题同一性质。 金圣叹认为施耐庵能以一心所运, “一百八人各自入妙 ” 达到 的境界, 是因为他善于 格物, 格物的方法是忠恕, 而要懂得忠恕必先知道 , “耐庵作《水浒 》 因缘生法 一传, 直以因缘生法, ” , “格物 ” “忠恕” “因缘生法 ” 为其文字总持 这些
“化身 ” 作为一个固定用语来源于佛教。 佛 教认为佛有三身: 法身、 报身和化身, 其中化身是 随应三界六道不同状况与 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 , “化身 ” 需要而变现之佛身。在文艺领域 一词主 要见于涉及宗教人物的一些诗文和书画作品 。明 , “化身” 代之前 一词很少用到文艺批评之中。 从 , “化身 ” 在戏曲小说批评中出现, 之后 晚明开始 相关话语的使用渐多, 涉及戏曲小说的创作、 表 阅读( 观看 ) 及评点活动等各环节, 是具有一 演、 定理论内涵与实际应用价值的批评话语 。但在现 当代的古文论研究中, 尚未见到专以“化身 ” 及相 关话语作为一类批评概念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 。 有鉴于此, 笔者拟对这一论题进行探讨, 主要梳理 “ 说及 和分析与戏曲小说之创作相联系的 化身 ” 相关话语, 而 与 表 演、 阅 读 等 活 动 相 联 系 的“化 “化身” : “现 身” 说则另文论述。与 相关的话语有 ” “现身说法” “后身” “替身” “置身” “身” “设 身 ” “以身代 ” “化” “为 ” 等, 还有些评论虽不 身处地 出现上列词语, 但表达出相类似的意涵, 在精神实 “化身” 质上相通, 也将其纳入 话语的范围。
佛学的概念, 在流变过程中颇多歧义, 源于儒学、 金圣叹借用来作文学批评时又掺进了自己的理 故要梳理清楚较为繁琐, 好在目前已有不少小 解, 说理论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 ④ 。 倒是金圣叹 在直接回答为什么施耐庵并非淫妇、 偷儿, 却能 “写淫妇居然淫妇, 写偷儿居然偷儿 ” 时, 用“实亲 动心而为淫妇, 亲动心而为偷儿 ” 的话, 言简意赅 《水浒 》 地把 人物塑造的创作心理和艺术思维特 征揭示了出来。 尽管“动心 ” 本来也有佛学的渊 源, 但用在此处却可不必知道来源就能理解其含 。“动心” 义 具有与“化身 ” 相同的意义和指称功 能, 作为佐证之一的是金圣叹在谈作者如何体验 描写对象的情态时, 也跟孟称舜一样举了画家模 如在第二十二回武松打虎时评道: 仿马的例子, “传闻赵松雪好画马, 晚更入妙, 每欲构思, 便于 密室解衣踞地, 先学为马, 然后命笔。一日管夫人 来, 见赵宛然马也。今耐庵为此文, 想亦复解衣踞 地, 作一扑、 一掀、 一翦势耶? …… 我真不知耐庵 ” 何处有此一副虎食人方法在胸中也。 佐证之二 《水浒》 《西厢记》 是继批 之后的 评点中, 也使用了 “化身 ” “现身” 的说法: 我请得化身百亿, 既为名山、 大河、 奇树、 妙花, 又为好香、 好茶、 好酒、 好药, 而以为赠之。 则 如 我 自 化 身 于 后 人 之 而后人乃初不知此之为我之所化也 。 前, ……我请得转我后身便为知心青衣, 霜 晨雨夜, 侍立于侧而以为赠之。 正即观世音菩萨经所云, 应以闺中 女儿身得度者, 即现闺中女儿身而为说 法。盖作者当提笔临纸之时, 真遂现身
⑨ 有灵, 亦当颔之矣。 《青衫记》 张凤翼认为 作者顾大典的经历和情感意
夫天下后世之读我书者, 然则深悟 , 君瑞非他 君瑞殆即著书之人焉是也; 莺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莺莺殆即著书之人心头之人焉 莺非他, 白马, 悉复非他, 殆即为著书 是也; 红娘、
瑏 瑠 之人力作周旋之人焉是也。
金圣叹是主观色彩异常浓烈的批评家, 在他 眼里剧作家也是把自己的身心都融注到描写对象 身上去的, 应该说这种观点对于明清戏曲中大量 “自况 ” 具有 即自我表现性质的创作现象是一种 概括, 对后来的创作和批评都有着很大影响 。 与剧作家化为特定的“戏中之人 ” 相同, 小说 家也常化为书中之主人公, 小说批评中不乏这样 《红楼梦》 的评点。如 第二十七回写黛玉哭吟《葬 , 庚辰本眉批: 花吟》 余读《葬 花 吟 》 凡 三 阅, 其凄楚感 , , , 慨 令人身心两忘 举笔再四 不能加批。 : “先生身非宝玉, 有客曰 何得而下笔, 即字字双圈, 料难遂颦儿之意。 俟看过 ” 玉兄后文再批。 噫唏! 客 亦《石 头 记 》 獉獉 獉獉獉 化来之人, 故掷笔以待。 獉獉獉獉 接着的第二十八回开头承上回交代林黛玉葬花吟 , 诗缘由, 然后写“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 ” 庚辰 本眉批: 不言炼句炼字辞藻工拙, 只想景想 反复推求, 悲伤感慨, 乃玉 情想事想理, 兄一生之天性。 真颦之知己, 玉兄外实 獉獉獉獉獉 獉獉獉獉 无一人。想昨阻批《葬花吟 》 之客, 嫡是 獉獉獉 獉獉獉獉 獉獉獉 獉獉 獉獉 宝玉之化 身 无 疑。 余 几 作 点 金 为 铁 之 獉獉獉獉 獉 獉 獉 人。笨甚笨甚。 , 《石 这两条批语中说“阻批《葬花吟 》 之客 ” 是“ 》 ” “ ” , 头记 化来之人 嫡是宝玉之化身 也就是指作 者, 正因他是设想自身为宝玉, 所以才能以黛玉知 《葬花吟》 己之心写出宝玉听了 之后那种“想景想 情想事想理, 反复推求悲伤感慨 ” 的“天性 ” 来。 , “这位 赵冈先生认为这两条批语为脂砚斋所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