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容易被患者接受的途径。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而作用于全身,或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局部,因而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据报道,药物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约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20%~40%。ADRS
可累及消化系统各部分,导致消化道黏膜完整性受损,消化管运动、腺体分泌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药物不良反应作为消化系统药源性疾病的病因之一,它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病毒、细菌、饮食、肿瘤、精神因素等)所致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几乎涉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所有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血、便血、黄疸、便秘等。此外,还可出现发热、皮疹、乏力、肌痛、关节痛等消化系统以外的症状,也可能同时出现其他系统药源性损害症状。其涉及器官包括食管、胃、肠道、肝脏、胆囊、胰腺、腹膜等。
一、药源性食管疾病
1. 致病药物及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下,口服药物从口腔经食管很快到胃,很少引起食管不良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药物可引起食管黏膜损害,此称药源性食管疾病。药源性食管疾病常见表现形式有食管炎或食管溃疡,有时并发食管出血、狭窄、穿孔、食管感染等。表现形式多样,程度轻重不一,但都有相似的起病过程。通常在服药后4-12h 内出现突发胸骨后疼痛、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多呈持续性,进食不能缓解,反而加重。可向颈、背、上肢等部位放射,可伴有咽喉部异物感及紧缩感。常见药物有:
(1)抗菌药物
是引起药源性食管损害最常见的药物。化学性刺激是主要原因,其食管损害常不严重。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红霉素、林可
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甲氧苄氨嘧啶、麦迪霉素、利福平等均有导致食管损害的报道,其中多西环素是引发食管损害频率最高的抗菌药。
(2)氯化钾
由于氯化钾对食管黏膜的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食管黏膜渗出、出血、溃疡和狭窄,甚至穿孔,无论氯化钾缓释片或肠溶片,均可引起严重食管损伤。
(3)非甾体抗炎药(NSAID S)
NSAID S引起食管黏膜损害的原因有:①当食管PH<4时,NSAID S可引起直接损害②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黏膜失去保护性③抑制黏液及重碳酸盐的分泌,降低黏膜的通透性和血流量。
有作者回顾性分析了良性食管病变55例,其中药物损伤所致11例,11例中2例由阿司匹林引起,食管大片溃疡出血1例,行急症手术探查以控制出血,发现在溃疡面上紧嵌着2片阿司匹林。
(4)硫酸亚铁
该药呈酸性,若停滞于食管黏膜上,可引起黏膜糜烂、充血、水肿形成溃疡及狭窄。
(5)其他药物
抗胆碱药物依美溴铵主要用于治疗尿失禁和夜尿症,多在睡前服用。由于该药接触水即膨胀崩解,如果患者在睡前不用水直接服下,可引起食管炎、溃疡和狭窄。普萘洛尔、氟尿嘧啶、卡托普利、氨茶碱、地高辛、泼尼松等均有引起食管损害的报道。
2. 诊断
(1)有服用易损伤食管的药物史,且服药方法和体位不正确,如服药时不饮水或少量饮水,服药后即取卧位或卧位服药。
(2)患者存在食管狭窄、胃食管反流等基础因素。
(3)服药后数小时至数周内出现胸骨后疼痛,呈持续性,进食时加重,向上肢、颈背部放射,部分患者有咽部异物感和紧缩感。
(4)食管吞钡X线检查有时可见龛影、钡剂通过不畅,有时可无明显异常发现。
(5)食管镜可见炎症改变、糜烂、出血、溃疡和狭窄。
3. 治疗
(1)立即停服致病药物。
(2)饮食治疗:宜食用清淡、可口、易消化的食物,以流质温食为宜。食管出血或严重狭窄,应暂停进食,禁用有刺激性、难消化、质硬的食物。
(3)胃食管反流加重损害时,可服用抗酸药物及黏膜保护剂,也可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以利食管创面修复。
(4)必要时静脉给药以补充营养,避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手术治疗:药物所致的食管狭窄并发症可反复进行内镜下食管扩张术,食管严重狭窄可开胸做局部切除术并做食管端-端吻合术,对并发食管大出血或穿孔者应尽早开胸做修补术。
4. 预防
(1)对可能引起食管损伤的药物,应小心送服,严密观察或改换其他药物,尤其是老年人及食管有结构和功能异常者。
(2)教育患者尽可能坐位或立位服药,服药后保持坐位或立位10-15min
(3)服药时要用足够的水送服,至少用100ml水
(4)卧床不起或吞咽困难患者尽可能选用液体制剂或肠外给药。
二、药物性上消化道出血及穿孔
1. 致病药物和临床表现
药物性上消化道出血是由于药物直接或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及血管、引起黏膜糜烂、溃疡或血管破裂,或者药物使机体凝血机制发生障碍,或药物使原有消化道病变加重,引起胃黏膜充血、糜烂、溃疡,甚至出血穿孔,导致大便潜血阳性或呕血及黑便。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有:
(1)非甾体体抗炎药
NSAID S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内源性前列腺素(PG)的合成,削弱了PG对胃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对胃酸的抑制作用。
部分NSAID S抑制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干扰血液凝固,诱发消化道出血,有些药物还可对胃肠道黏膜产生细胞毒作用,常可引起消化不良、胃肠道黏膜糜烂、消化性溃疡、胃与十二指肠出血和穿孔。
不同的NSAID S在治疗剂量下对胃肠道损伤的危险程度有很大不同,常规剂量下布洛芬毒性最小,以布洛芬毒性为1.0,其他依次为:双氯芬酸(2.3)、双氯尼酸(3.5)、苯氧布洛芬(3.5)、阿司匹林(4.8)、舒林酸(6.0)、萘普生(7.0),吲哚美辛(8.0)、吡罗昔康(9.0)、优洛芬(10.3)、托美汀(11.0)。
NSAID S是消化性溃疡的三大主要病因之一,上消化道出血是NSAID S致胃肠损害最严重的并发症。一般来说,服用NSAID S头3个月内是胃肠道并发症的好发期。长期口服NSAID S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为10%-25%,服药者胃溃疡发生率比一般人群大40倍,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大8倍左右。
(2)糖皮质激素
不少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与胃溃疡的发生和复法、出血甚至穿孔有关。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加重原有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可引起出血或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