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价值辨析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
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
生命教育
生活教育
生存教育
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概念
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途径
方法
基本观点
教育价值
基本观点
教育价值
: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体一定的行动时出的比较
个人的品德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个人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根源相同,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道德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
: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
: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
:实现道德动机的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
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念、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
同伴群体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个体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因素等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考虑学生原有态度)
(可望且可及的榜样)
(三阶段七子过程)
来源: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
儿童道德水平: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
儿童品德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权威阶段(道德现实主义、他律的道德)(5~8岁)
可逆性阶段(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重视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含义广义:全人的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狭义:对生命本身的关注
意义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途径学科教学中渗透、专题教学中融合、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教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
家庭、社会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扩展空间
含义: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

意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开展生活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途径和方式:探究型活动方式、交往型活动方式、体验型活动方式、创造型活动方式
含义:通过开展活动,向受教育者传授生存知识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生存意识、能力和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意义生存教育是适应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观念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途径:专题式教育、渗透式教育
含义:教育学生确立自主维护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意识,严防危及生命安全的犯罪
意义: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面向全社会普及安全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社会及专业的后备安全防范队伍
途径
提高对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实效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
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含义:教师根据社会要求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其了解社会职业,进而引导其按社会和自己需要为将来升学选择专业与就业选择职业,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意义
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理性的认识
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了解社会分工的要求,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
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
途径:渗透于各科课程、组织专题报告会、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与家长、社区协作的其它社会活动
是教学者按照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
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与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德育具有多端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际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含义: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含义:进行德育要
贯彻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含义:把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要求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贯彻到底
含义: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
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够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要求
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社会配合,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教育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含义: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含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要求
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含义: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贯彻要求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教育者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含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二者有机结合
贯彻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
概念: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取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常用方法说服教育法
语言说服法(注意说服的时机的针对性;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好总结)
事实说服法(制定明确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指导;做好总结)
榜样示范法(选好学习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陶冶教育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创设良好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践锻炼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进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