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合集下载

生物进化理论历史演变

生物进化理论历史演变

生物进化理论历史演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对于生命的起源和物种的演变一直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当时科学界对于生命奥秘的理解和认知。

早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对生物的分类和比较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要追溯到 18 世纪。

当时,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提出了“物种可变”的观点,认为物种是可以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

但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深入的研究。

19 世纪,随着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进化理论的诞生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拉马克是第一个系统提出生物进化理论的科学家。

他认为,生物具有一种内在的“向上发展”的趋势,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并且这种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例如,长颈鹿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不断努力伸长脖子,这种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长颈特征就会遗传下去。

尽管拉马克的理论存在一些错误,但他的工作为后来的生物进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真正使生物进化理论取得重大突破的是达尔文。

达尔文在环球旅行中,观察到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特征。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他于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认为,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逐渐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合理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和物种的起源。

然而,达尔文的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他无法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对于一些复杂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也难以给出满意的答案。

20 世纪初,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遗传学的发展为生物进化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物质是基因,基因的突变和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坎坷的进化理论发展历程

坎坷的进化理论发展历程

坎坷的进化理论发展历程地球生命的起源是一个长达数十亿年的历史,其生物进化理论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一、基督教神学思想与物种神创论在生物进化思想产生之前,基督教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神创造的。

以欧洲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

物种神创论的核心内容:认为生物及生物物种均由上帝创造,且生物物种不会改变。

二、早期进化思想在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之前,不少学者都认识到物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例如:法国生物学家布丰(G. Buffon,1707-1788)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物种变化主要受气候(如温度)、食物数量和人类驯化影响。

德国胚胎学家沃尔弗(K. F. Wolff, 1733-1794)认为生物具有稳定性和变异性两种特性。

因而既存在稳定的物种,又可能突然产生新的物种。

德国的植物学家科尔罗伊德(J. G. Koelreuter, 1733-1806)进行了系统地植物杂交试验研究。

认为杂种同亲本反复回交的方法可以“转化”物种。

三、拉马克的进化论拉马克(J. B. Lamarck)(1744-1829)最早提出“进化论”的概念(《动物哲学》)。

拉马克的进化思想主要包括:(1)环境的改变引起生物体发生变异, 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对植物和低等动物为直接影响:环境的改变→机能的改变→形态构造的改变对高等动物为间接影响:环境的变化→动物需要的变化→动物习性的改变→机能改变→形态构造发生改变. (用进废退、获得性状遗传、定向变异)(2)生物按照等级进化并有向上发展的趋势。

(3)不同类群有不同的起源,即多元论。

(4)原始生命源于自然发生,即自生论。

四、达尔文的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达尔文的进化论首见于他1858年发表的文章。

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容:(1)生物物种可以演变,而且具有共同起源(一元论)。

(2)自然选择是在生物的生存斗争之中进行的, 适者生存和不适者淘汰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第6章生物的进化ppt课件

第6章生物的进化ppt课件

启动 RNA
RNA 原始生命系统
蛋白质
DNA 生命系统
DNA → RNA
蛋白质系统
6.3.2 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
在多分子体系中, “DNA→RNA→蛋白质生命系统”的 建立, 就意味着原始细胞生命,即原核细胞的诞生.
6.3.2.1 原核细胞的进化
原始的地球环境是无氧环境,最初的原核生物要经过如 下进程:
➢ 异养细菌(以有机物为养料进行无氧呼吸)→导致有机物 减少→代谢途径变化→自养的蓝细菌(光合作用)出现
→二者构成了原核生物时代的生态系统(突破营养控制
的重大飞跃) →蓝细菌发展→氧气浓度增加→臭氧层( 为真核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 氧气→限制厌氧生物→需氧生物→多样的代谢方式(光 自氧型、光异氧型、化能自氧型和化能异氧型等)
(Triticum monococcum) 2n=14 (Aegilops speltoides) 2n=14

属间杂种(2n=14, AB)
↓加倍
拟二粒小麦 (AABB) ×方穗山羊草 (DD)
(T.dicoccides) 2n=28
(A.squarrosa) 2n=14

属间杂种(2n=21, ABD)
似显著大于它们与其他群个体的相似. 2、生殖种(reproductive species)/生物学种(biological species)
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间可以进行自由杂交,个体间存在基因流,而 不同物种个体间的杂种后代是不育的,种内个体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
3、生态种(ecological species) 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每个物种占有一个生态位,并在生
(a)器官相关定律: 有机体都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体系,它的 各部分都是相互适应的, 任何一部分的改变都引起其他部分的 改变. 因此,看到一部分就可以判明其他部分.

高中生物教案进化理论发展

高中生物教案进化理论发展

高中生物教案——进化理论发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理解生物进化的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如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等。

3. 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理解其对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贡献。

4. 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如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等。

5.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进化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的mechanisms(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等)及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生物》2. 教学辅助材料:PPT、案例素材、相关论文和书籍。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概念与意义1. 生物进化的概念2. 生物进化的意义第二课时:生物进化的证据1. 化石证据2. 比较解剖学证据3. 分子生物学证据第三课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 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贡献第四课时: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 突变和基因重组3. 自然选择4. 隔离第五课时:生物进化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 生物进化理论在农业中的应用2. 生物进化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3. 生物进化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续)第六课时:生物进化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续)1. 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育种中的应用2. 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3. 生物进化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七课时: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内涵2.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3. 生物进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第八课时:生物进化与人类起源1. 人类起源与进化概述2. 人类进化的重要事件3. 生物进化在人类起源中的作用第九课时:生物进化与生态环境1.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内涵2. 生物进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 生物进化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第十课时:生物进化理论的争议与挑战1. 生物进化理论的争议2. 生物进化理论面临的挑战3.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趋势十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第十一课时至第十五课时)第十一课时:生物进化与基因流、基因漂变1. 基因流的概念与作用2. 基因漂变的概念与作用3. 基因流与基因漂变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第十二课时: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1. 物种形成的过程与机制2. 物种形成的证据与标准3. 生物进化与物种多样性第十三课时:生物进化与生态位1. 生态位的概念与内涵2. 生物进化与生态位的关系3. 生态位分化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第十四课时:生物进化与人类疾病1. 人类疾病与进化的关系2. 生物进化在疾病防控中的作用3. 生物进化与医学研究的启示第十五课时:生物进化理论的综合与前瞻1. 生物进化理论的综合与发展2. 生物进化研究的前沿领域3. 生物进化理论在未来的应用与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高中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五个章节。

生物进化理论历史演变

生物进化理论历史演变

生物进化理论历史演变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人类对于生物进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从最初的朴素猜测到如今基于大量科学证据的严密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对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有所观察和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生物进行过分类,并提出了一些关于生物变化的初步观点。

然而,这些观点大多基于直观的观察和哲学的思辨,缺乏科学的实证。

直到 18 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创立了生物分类学,为生物进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对大量生物的观察和分类,试图揭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但林奈仍然坚信物种是固定不变的,是由上帝创造的。

真正开启生物进化理论大门的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

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的变异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尽管他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为后来的进化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19 世纪,英国地质学家莱尔的《地质学原理》出版,他提出了地质渐变论,认为地球的表面是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变化的。

这一理论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框架。

而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人物当属达尔文。

达尔文在环球航行中,对各地的生物进行了广泛的观察和采集。

他发现,在不同的岛屿上,即使是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达尔文于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理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包括两个核心观点: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生存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生物之间激烈的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将这些有利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这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物种逐渐发生了进化。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和反对。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达尔文的观点。

例如,古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了大量过渡类型的化石,证明了生物是逐渐进化而来的;比较解剖学揭示了不同物种之间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支持了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胚胎学的研究也表明,不同物种在胚胎发育早期具有相似的阶段,进一步证明了它们的亲缘关系。

生物学进化论的研究历程与现状

生物学进化论的研究历程与现状

生物学进化论的研究历程与现状进化论是生物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生物种群随时间的演化过程,这个理论是整个生物学科学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生物学进化论的研究历程和现状,并讨论它对生物学和现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生物学进化论的历史进化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安那克萨戈拉斯,他认为所有生物都会发生不断的演化。

19世纪早期,拉马克和达尔文等人对进化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化理论。

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的概念,他认为只有那些适应了环境的种群才能够存活下来,而非适应的种群会逐渐被淘汰。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深刻影响了生物学领域的发展。

但是,他并没有解释遗传基础,因此他的理论并不完整。

1900年代初期,孟德尔的基因遗传理论提供了进化过程的遗传基础。

基因的分离和配对决定了遗传物质在代际中的传递和变异,进化就是由基因变异和自然选择引起的适应性变化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意识到,早期的进化理论已经远离了现实的进化现象。

因此,现代进化论的研究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综合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包括分子遗传学、比较基因组学、生态学、行为学和数学模拟等。

生物学进化论的主要概念1.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一种基于环境变化背景下,有机体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生存和繁殖成功的优胜劣汰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环境条件变得越来越适应于适应性更强的生物。

在适应性变化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最基本的暗示是物种随着时间逐渐适应于它们的环境(适应性进化)。

自然选择通常导致群体遗传频率和群体的适应性增加,从而促进了物种的适应性演化和生态系统的发展。

2.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指有人工干预的选择。

传统的这种选择是在种植、蔬菜、家禽、家畜等领域中应用广泛的选择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培育者选择具有所需特性的个体进行繁殖,以促进特定特征的传递和遗传,例如强壮的动物、生长良好的蔬菜、高产的植物等等。

人工选择被认为是进化的人工加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快地产生特定目标的生物种群。

生物进化的过程从达尔文到遗传学

生物进化的过程从达尔文到遗传学

生物进化的过程从达尔文到遗传学生物进化是指物种在环境长期的选择和适应作用下,逐渐发展出新的形态和特征的过程。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遗传学的发展,生物进化的理论逐渐完善和深化,为我们揭示了生命演化的奥秘。

1.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19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

他通过观察物种特征的变异和遗传规律,认为生物进化是由自然选择推动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激发了研究者对生物进化机制的探索,并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孟德尔的遗传学在达尔文之后,奥地利的僧侣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提出了基因的遗传学理论。

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揭示了物种特征的遗传规律,为进化论提供了遗传基础。

3. 美尔的突变理论20世纪初,荷兰遗传学家美尔提出了突变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他的理论强调了基因变异在物种演化中的重要性,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相辅相成。

4. 合成进化理论合成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和突变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现代进化理论的基础。

该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由基因突变和环境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基因突变,物种能够在面临环境变化时适应并生存下来。

5. 分子进化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进化学成为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对基因组DNA、蛋白质序列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物种间的进化关系和进化速率。

分子进化学的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生物进化的信息。

6. 基因组学的发展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标志着基因组学的进入新时代。

通过对物种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我们能够了解不同物种的遗传信息和基因组结构变化。

基因组学的发展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生物进化的过程。

总结起来,生物进化的过程从达尔文到遗传学的发展中,理论不断完善,技术不断进步。

达尔文的进化论启发后人对自然选择的研究,孟德尔的遗传学揭示了遗传规律,美尔的突变理论强调了基因变异在进化中的作用,合成进化理论将突变和自然选择结合起来,分子进化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研究工具和信息。

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历史和发展

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历史和发展

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历史和发展生物进化理论是关于物种如何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变化的科学解释。

早在古代,人们就对生物的起源和演变产生兴趣。

然而,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达尔文。

本文将回顾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探讨其发展,并分析其对当今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1. 达尔文和进化论的提出19世纪的英国自然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这是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之作。

达尔文根据他在航海中所观察到的动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提出了进化的概念。

他认为,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自然界的竞争和适者生存)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

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于1859年发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这个理论到现在仍然是生物学研究的核心。

2. 遗传学的发展在进化论的基础上,遗传学的发展是推动现代生物进化论的重要因素之一。

格雷戈尔·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和托马斯·摩尔根的基因学实验揭示了基因在遗传传递中的作用。

这些研究为遗传变异和进化提供了明确的科学基础。

20世纪的遗传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基因突变、基因漂变和基因流动等因素对物种演化的影响。

3. 分子生物学和DNA证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DNA成为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工具。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的结构。

这项发现引发了生物学革命,并为了解生物进化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比物种的DNA序列,研究人员不仅可以揭示各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还可以研究基因突变和演化过程。

DNA证据强有力地支持了生物进化论,并且为探索进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4. 群体遗传学和进化动力学近年来,群体遗传学和进化动力学等领域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物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领域探讨了进化过程中的基因频率变化、性选择和物种形成等复杂问题。

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群体遗传学和进化动力学为现代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基础,并推动了相关的实证研究。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生物进化理论是现代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描述了生物种群随时间的演化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一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改进,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于生命起源和多样性的理解。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并展示一些重要的里程碑。

1. 达尔文的进化观点19世纪的英国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被公认为生物进化理论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这一核心理论,即种群中存在的变异个体会与环境相互作用,以适应环境并生存下来。

这一观点颠覆了当时以神创论为主导的思想,为后来的进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2. 合成理论的兴起20世纪初,遗传学的发展为生物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遗传学家门德尔的基因遗传学原理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相结合,形成了合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基因变异和遗传传递是进化的基础,并解释了进化过程中如何形成新的物种和品种。

3. 中性进化理论的提出1968年,日本生物学家中岛弘藏提出了中性进化理论。

他认为大多数的遗传变异并不会对个体适应能力产生显著影响,进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基因突变在种群中的漂变。

这一理论在遗传基础和进化速度等方面对传统的自然选择理论提供了补充。

4. 分子进化的发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从DNA和蛋白质的角度分析进化过程。

分子进化学对于探索物种间的遗传关系以及进化速度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证据。

分子钟模型的提出使得科学家们能够通过比较物种间的DNA序列来估计物种的分化时间,进一步推动了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5.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近年来,生物进化理论在基因组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综合了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基因流动、突变和随机效应等多种进化驱动力,力求细致而全面地解释生物进化的规律。

此外,微生物进化、社会生物学以及物种形成等研究方向的不断拓展也为进一步推动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高中生物课件高一下学期生物北师大版必修2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高中生物课件高一下学期生物北师大版必修2
必修2 第6章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
第四节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索引
INDEX
1 问题探讨 2 早期进化思想 3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发展 5 检测评价
进化论诞生在有着浓厚宗教氛围的欧洲大陆上, 进化论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同神创论进行着不懈的 斗争,而且斗争的范围逐渐扩大到美洲、亚洲乃至全 世界,直到进化论逐渐为世人所接受。这是一场人类 世界观的革命,其意义远远超出生物学界。
尔文对这一事实的解释是( A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和变异 D.自然选择
选择
2.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B )
①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 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 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 变异是定向的 ⑤ 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事实1: 生物都有过度繁殖 的倾向
事实2: 物种内的个体数能 保持稳定
事实3: 资源是有限的
过度繁殖
推论1: 个体间存在着 生存斗争
事实4: 个体间普遍存 在差异(变异)
事实5: 许多变异是可 以遗传的
生存斗争
推论2: 具有有利变异的 个体,生存并留 下后代的机会多
遗传变异
推论3: 有利变异逐代积 累,具有这些有 利变异的个体越 来越多,形成具 有新的适应特征 的生物新类型
鳕鱼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解释模型
生存斗争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解释模型
遗传变异
地雀喙的变异
达尔文昆虫
有翅 力大
有翅 力小
无翅
暴风
生存
淘汰 生存
某海岛昆虫的翅膀变异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讲义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讲义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讲义在生命的漫长历史中,生物进化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奥秘的领域。

对于生物如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变,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生物进化理论。

早期的进化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就曾对生物的分类和比较进行过思考。

但真正意义上的生物进化理论的开端,通常被认为是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拉马克认为,生物具有不断进化的能力,并且这种进化是由“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原则驱动的。

“用进废退”意味着生物经常使用的器官会变得更发达,而不使用的器官则会逐渐退化。

例如,长颈鹿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不断伸长脖子,久而久之脖子就变长了。

“获得性遗传”则是指生物由于环境影响或自身的活动所获得的新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然而,拉马克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广泛接受,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科学研究手段还相对有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尔文的进化论应运而生。

达尔文在环球旅行中观察到了大量的生物现象,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于 1859 年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不断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例如,在一个岛屿上,有两种颜色的昆虫,一种是浅色的,一种是深色的。

如果岛屿上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树干颜色变深了,那么浅色昆虫就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深色昆虫则因为与环境颜色相似而更容易存活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深色昆虫的数量会逐渐增多,浅色昆虫的数量则会减少,甚至可能灭绝。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生物进化理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我们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达尔文的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他无法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和机制。

进化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进化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进化论是关于生物种群演化的理论,它由一系列科学发现和思想演变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接受。

以下是关于进化论形成和发展历程的概述。

1. 古代思想: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思考生物的起源和多样性。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有机体的连续链条,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渐进的变化相互联系。

然而,缺乏证据和科学方法,这些观点只能视为纯粹的哲学假设。

2. 拉马克的遗传理论:18世纪末,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一种被称为“遗传的力量”的理论,即个体通过积极适应环境产生的特征可以遗传给后代。

尽管这个理论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它为后来的进化思想奠定了基础。

3. 达尔文的进化论:19世纪初,英国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核心思想。

他在其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出了两个关键观点:物种的多样性是通过自然选择逐渐产生的,而不是由神创造;适应环境的个体会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从而将其有利特征传递给后代。

达尔文的理论引起了巨大争议,但逐渐被科学界接受。

4. 孟德尔的遗传发现:19世纪中叶,奥地利修道士格雷戈尔·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植物进行一系列育种实验,发现了遗传的规律。

他的工作揭示了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为进化论提供了分子基础。

5. 基因学和遗传学的发展:20世纪初,基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遗传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随着基因的发现和DNA结构的解析,人们开始理解基因如何编码生物的遗传信息,并且如何通过基因突变和重组导致新的遗传变异。

6. 群体遗传学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形成:20世纪中期,群体遗传学的发展为进化理论提供了更深入的解释。

群体遗传学研究了群体中基因频率的变化和遗传漂变的机制。

同时,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形成将自然选择、遗传漂变、突变和基因流等因素整合在一起,提供了更全面的解释。

7. 分子进化学的兴起:20世纪后期,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促使分子进化学成为进化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比较DNA和蛋白质序列,研究人员可以重建物种间的进化关系,并推断出共同祖先的存在时间和地点。

进化理论的发展

进化理论的发展

进化理论的发展进化理论是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物种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自然选择是进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在19世纪由达尔文提出并逐渐被广泛接受。

然而,进化理论在20世纪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为我们对生命起源和多样性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1. 遗传学的进展在进化理论的发展中,遗传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遗传学研究了遗传信息传递和遗传变异的机制,揭示了物种之间的遗传关系和遗传变异对进化的影响。

格里高利·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证明了基因的存在和传递规律,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随后,约翰·华生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及詹姆斯·华特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提出了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模型,为进化理论提供了分子基础。

2. 突变与基因漂变突变和基因漂变是进化理论中另外两个重要概念,它们解释了遗传变异是如何在物种中产生和维持的。

突变是基因组中的随机改变,它们能够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这些突变可能对物种适应环境提供优势或劣势,进而影响物种的进化方向。

基因漂变是指在小规模物种群中,由于偶然的遗传漂变导致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

基因漂变对于那些处于孤立状态的种群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导致物种的遗传差异和多样性的累积。

3. 分子进化与DNA比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分子进化成为进化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DNA序列,我们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并重建物种的进化树。

DNA比对是分子进化中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将不同物种的DNA序列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并推测它们的共同祖先。

这为我们理解进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4. 自然选择的机制自然选择是进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描述了物种适应环境和生存竞争的过程。

根据遗传变异的累积和对环境的选择压力,自然选择可以产生适应性更强的个体和物种。

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理论为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适应性提供了关键的解释。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说课稿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说课稿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是高中生物必修 2 中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奥秘、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介绍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然后逐步引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建立起进化的观念,为后续学习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遗传和变异、种群和群落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引导来加深他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解释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3)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基因频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

(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1)基因频率的计算。

(2)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3)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历程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历程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历程生物进化理论是指描述生物物种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它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至今已经历经几个世纪的演化发展。

如今,生物进化理论不仅在生物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还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模式。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回顾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历程。

1. 开始的时代在庞大的生物界中,涉及到了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结构。

许多世纪以来,人们对于这些物种的起源和变化有着不同的想法。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生物物种是由神创造的,这种想法持续了几千年。

然而,一些早期文明的学者开始表现出对于物种起源的好奇心,并用他们有限的知识和实验数据提出了一些至今仍有争议的观点。

首先,古希腊哲学家安克里特(Anaximander)在公元前6世纪提出了“简单生物是从泥浆中诞生的”的想法。

这个观念在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天主教中得到了广泛的接受。

而另一位希腊哲学家艾尼雅斯(Anaxagoras)则提出了一个更接近现代的生物起源观点,即“每种物种在最开始时都是混合而成的,而不是单独的”。

然而,到了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导了科学界和教育界。

亚里士多德的“大型物质的级别”假说认为,自然宇宙中所有的物种都是固定的,无法改变。

2. 达尔文时代真正反转这种观点的是查尔斯·达尔文。

1831年,达尔文加入了航海家罗伯特·菲茨罗伯茨的船队,并展开了一场五年的环球之旅。

在此期间,达尔文详细记录了许多岛屿上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并注意到了这些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变异。

1844年之后,达尔文开始将这些观察记录下来,并在1859年发表了名著《物种起源》。

他抛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模型引起了轰动,成为后世最受推崇的进化基础之一。

3. 遗传学的进一步发展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引起了无数学者的兴趣。

其中,格雷戈尔·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更使进化理论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二者结合成为当今的现代合成进化理论。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发展 完善
现代达尔文主义
以种群为单位
分子水平(基因)
三、现代达尔文主义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基 本 观 点 1.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 新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它 们综合作用形成新物种。
金鱼种群的基因库: 颜色基因:A、a1、a2 尾鳍形状基因:B、b 眼型基因:C、c 嘴型基因:D、d 等等
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D)
B.生物个体总要死亡,但基因库却因个体繁 殖代代相传
C.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
D.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含有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过度繁殖
鳕鱼的年产卵量是500万粒。有人计算过, 如果鳕鱼所产的卵全部能孵化长大成鱼,那么 不出6年,整个大西洋就会被鳕鱼塞满。
过度繁殖
人可能是繁殖能力最小的!若以每对夫 妻平均生三个子女,平均30年传递一代计算, 每隔50年人口就将增加一倍。只需数百年时 间世界人口就将达到几万亿人,显然,这是 不可能的!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繁殖能力比人强 很多很多倍!若全部后代都能成活下来,只 要很短时间就会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适者生原因 (2) 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 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 个体水平。
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 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 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 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 √ 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无论白人黑人黄种人结婚,都能产 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B.马和驴是不是一个物种? 不是
马与驴交配产生的后代骡没有生殖能力。
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 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 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 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 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 选择,其中的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 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 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 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不利变异的基因---淘汰
有利变异的基因---积累
结果: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95%
5%
5%
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 桦尺蛾出现不同的体色。
1、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各基因型的个体数,求 基因频率。 例1.在某种群中,AA的个体有30个,Aa有60个,aa 有10个,求A、a的基因频率。 解析:A的总数有30×2+60×1=120,A的频率为 120/200=60%。由于在一个种群中基因频率有A+a=100%, 所以a=1-60%=40%. 归纳总结: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各基因的个体数, 求基因频率时,用:A=A的总数/(A的总数+a的总数)= A 的总数/总个体数×2。a=1-A。
• A.影响因素:基因突变、自然选择、迁移和遗传 漂变等。 • B.遗传漂变:当种群太小时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 减甚至丢失的现象。所有群体均能出现遗传漂变。 群体很小时,遗传漂变的效应就越明显。 • 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其 他因素引起的基因频率的改变则是不定向的。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理论

生物进化理论

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是指生物种群在长时间中通过适应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产生的变化和多样性。

它是生物学领域中最核心和重要的理论之一,对于我们理解生物的起源、多样性以及物种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进化的起源与发展生物进化理论最早起源于19世纪,由达尔文提出并发展为现代进化合成理论。

达尔文提出了物种起源和进化的观点,认为物种的起源来自共同的祖先,通过适应环境和自然选择,个体具有更有利的特征将更有机会生存和繁衍后代,从而逐渐演化为适应环境的物种。

2. 自然选择与适应性进化自然选择是指环境对个体特征的选择过程,对于适应环境的特征有利的个体将更有机会生存和繁衍后代,从而使这些有利特征逐渐在种群中增加。

适应性进化是由自然选择驱动的进化过程,使种群逐渐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

3. 遗传变异与遗传漂变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中的基础,通过突变和基因重组等方式,个体的基因组会产生一定的变异。

这种遗传变异可以提供新的遗传物质,从而增加了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遗传漂变则是指在小种群内由于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而引起的变化,这些随机因素在遗传漂变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 集团进化与物种形成集团进化是指物种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物种间的竞争、共生等。

通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物种的特征和表型的变化。

物种形成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当种群发生相互隔离、遗传漂变或进化修饰等过程时,新的物种就会形成。

5. 进化证据与现代进化研究进化理论得到了大量的实证支持,包括同域同源比较、化石记录、遗传证据等。

现代进化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生态学、进化遗传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深入研究了生物的进化过程和机制,揭示了许多关于生物进化的新发现。

结论生物进化理论为我们解释了生物种群的起源、多样性和演化过程,是生物学的基石之一。

通过了解和研究生物进化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形成和适应能力,为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生物进化理论历史演变

生物进化理论历史演变

生物进化理论历史演变在漫长的生命长河中,生物进化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奥秘的主题。

对于生物如何演变和发展,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早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对生物的分类和比较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还要从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说起。

拉马克是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生物进化思想的学者之一。

他认为,生物具有一种内在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特性。

例如,长颈鹿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不断努力伸长脖子,这种因使用而获得的长颈特征可以遗传给后代,从而使长颈鹿的脖子逐渐变长。

尽管拉马克的理论在当时具有开创性,但由于对遗传机制的认识不足,其中存在一些缺陷。

达尔文的进化论则是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他在环球旅行的过程中,观察到了大量的生物现象和物种差异。

基于这些观察和思考,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其核心观点是,生物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这一过程使得生物逐渐适应环境,从而实现了物种的进化。

比如,在一个岛屿上,生活着一群昆虫。

其中一部分昆虫的翅膀比较发达,能够飞得更远去寻找食物和栖息地;而另一部分昆虫的翅膀较弱。

当岛上刮起大风时,翅膀发达的昆虫能够更好地躲避风暴,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而翅膀较弱的昆虫则更容易被风刮走死亡。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岛上昆虫的翅膀逐渐变得更加发达,这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质疑。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规律,为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0 世纪初,综合了达尔文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的现代综合进化论应运而生。

该理论强调了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本质,自然选择在进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考虑了基因重组、突变等因素对进化的影响。

在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基础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遗传和变异:性状 遗传和变异: • 自然选择的作用: 自然选择的作用: 生物个体为单位 基因
种群为单位
•生物进化的热点问题:生物进化的机制和 生物进化的热点问题: 生物进化的热点问题 生物进化的方式(渐变还是突变)。 生物进化的方式(渐变还是突变)。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达尔文主义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课程标准
1. 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 概述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进化论的创立和完善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一)内容 • 1.物种可变 物种可变 • 2.生物渐变 生物渐变 • 3.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长颈鹿、鼹鼠 用进废退,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长颈鹿、 (二)进步意义 (三)局限性 三 局限性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 达尔文(1831-1882) ) 英国博物学家 1859年,《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 年 说明物种是可变 可变的 对生物的适应性 说明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的适应性 作出了正确的解释。 作出了正确的解释。
• • • •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一)内容
– – – –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 适者生存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已从性状水平发展到 分子水平 • 种群的进化 • 自然选择归结于不同 基因差异的延续, 基因差异的延续,没 有生存斗争, 有生存斗争,自然选 择也能进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进化的基本单位
– 种群
• 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 突变和基因重组
– 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进化的实质
– 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
(二)重要意义和不足
进步: 进步: (1)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结果。 )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结果。 (2)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局限:渐变,获得性遗传, 局限:渐变,获得性遗传,没有解释遗传 和变异的本质(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和变异的本质 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但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原因是: 原因是: 淘汰不利变异基因、 淘汰不利变异基因、积累有利变异基因 • 结果是: 结果是: 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物定向进化 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长 满 地 衣 的 树
干 上 的 桦 尺 蠖
的 桦 尺 蠖
黑 褐 色 树 干 上
• ①不定向的 • ②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它 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 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 ③突变率很低但突变数很大 突变率很低但突变数很大; 突变数很大
2.种群基因重组的结果: .种群基因重组的结果:
• ①产生更多变异 • ②不定向的 • 结论:突变和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结论:突变和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S):5% ) (s):95% )
(S) :95% ) (s) :5% )
黑色 浅色
自然 选择
森林时期 S5%、s 95%
工业化后 S 95%、s 5%
变异是 不定向的
自然 选择
不利的变异被淘汰 有利的变异逐渐积累
生物朝一定方向 缓慢进化
种群的基因频率 发生定向改变
• 内因 基因突变-- --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 --形成新的基因型 基因重组--形成新的基因型 染色体变异-- --也是可遗传的变异 染色体变异--也是可遗传的变异 以上只是原材料, 以上只是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外因 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四)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 1.物种 . 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 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 区别物种与种群 区别物种与种群 物种范围大,判断标准:形态相同+交配 (物种范围大,判断标准:形态相同 交配 可育) 可育)
2.隔 离
• (1)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 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 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 • • (2)类型: 类型: ①地理隔离 分布在不同自然区域的种群,由于高山、 分布在不同自然区域的种群,由于高山、 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阻隔, 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阻隔,彼此间无 法相遇而不能交配。 法相遇而不能交配。
(骡子) 骡子)
丹顶鹤
蓑羽鹤
3.物种的形成
• 常见方式
–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几种地雀
变异1 变异2 原 物种
自然选择1
变 异 1
新 种 1
地理 隔离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变 异 4
生殖 隔离
新 种 4
变异3 变异4
自然选择4
• 4.物种区分的主要依据是: 物种区分的主要依据是: 有无生殖隔离 • 5.物种形成的原因: 物种形成的原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 .种群--- 生物的全部个体。 P118-1 生物的全部个体。 特点: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特点: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 2.基因库---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 .基因库--- 有的全部基因。 有的全部基因。
1.过度繁殖 过度繁殖
• 象(寿命100岁,30岁生育) → 每对产 岁生育) 寿命 岁 岁生育 6头小象 740~750年,1900万头 头小象→ 头小象 年 万头
• 强大的繁殖力
• • • • 1年生植物 粒→ 20年→ 100万颗 年生植物→2粒 年生植物 年 万颗 雌鲫鱼, 可孵化→ 年 雌鲫鱼,3000可孵化 3年,6.75×109条 可孵化 × 翻车鱼, 亿粒卵 翻车鱼,3亿粒卵 1对麻雀,10年后,2750亿只 对麻雀, 年后 年后, 对麻雀 亿只
• 自然选择
– 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决定进化的方向。 决定进化的方向。
• 隔离
– 物形成的必要条件
2.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
• 种内
– – – – 食物 空间 阳光 配偶
•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干旱、寒冷、大风 干旱、寒冷、 干旱
• 种间
– 捕食 – 寄生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3.遗传和变异 遗传和变异
变异 有利变异 生存 不利变异 斗争 适应环境者生存 不适应环境者遭淘汰
• 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 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 变异一般是不定向 自然选择是 定向的 定向的
②生殖隔离
• 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 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 产生可育后代。 产生可育后代。 • 交配前生殖隔离
– 生态(头虱和体虱、) 、栖息地、季节性、行为、 生态(头虱和体虱、) 栖息地、季节性、行为、 形态或机械
• 交配后生殖隔离
– 配子、发育、杂种不活(山羊与绵羊)、杂种不育 配子、发育、杂种不活(山羊与绵羊)、杂种不育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 理论的比较
相同点 • 科学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 科学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多样性和适应性。 多样性和适应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 核心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核心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不同点
达尔文进化论
• 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 的本质 • 着重研究个体的进化 • 自然选择来自过度繁 殖和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 过度繁殖 + 有限的生活空间 + 遗传变异
新种
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 +环境变迁
自然选择(核心) 自然选择 核心) 核心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作用 作用
–通过生存斗争保存对生存有利的变异,淘汰 通过生存斗争保存对生存有利的变异, 通过生存斗争保存对生存有利的变异 有害的变异 –通过遗传积累有利变异 通过遗传积累有利变异 –通过环境的定向变化,控制生物进化的方向 通过环境的定向变化, 通过环境的定向变化
3.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 .基因频率: 因数的比例。 因数的比例。 • 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该种群个 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 该种群个 体 •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 实质 发生变化的过程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1.种群中突变的特点: .种群中突变的特点: 突变: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4.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基本观点
1. 2. 3. • • • 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 种群 进化的基本单位 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进化的实质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突变和基因重组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 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化的方向。 化的方向。 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隔离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