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集群行为解读论文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学科。
群体行为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关注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群体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个人的影响。
一、群体行为的特点群体行为具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群体一致性、集体效应和扩散责任。
首先,群体行为呈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当个体加入群体后,他们的行为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以避免被排斥或受到惩罚。
这种一致性行为可以通过一些实验如阿什实验获得验证,实验发现,当参与者周围的大多数人选择错误答案时,参与者往往会跟随他人的选择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判断进行。
其次,群体行为受到集体效应的影响。
集体效应是指群体中的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
例如,人们在购物时,看到他人购买某款商品时,也会受到其影响而选择购买该商品,这是一种群体中的正向效应。
最后,群体行为还存在扩散责任的现象。
扩散责任是指当个体在群体中时,个体会认为自己无需承担全部责任,因为责任可以分摊给其他成员。
这导致在一些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对某些问题采取消极态度或不予干预,因为他们认为其他人会采取行动。
二、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群体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特征、群体规模、社会认同和群体凝聚力等。
首先,个体特征对群体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性格、态度、价值观等个体特征会影响他们在群体中的行为。
例如,一个乐于助人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参与到群体的合作行为中。
其次,群体规模也会影响群体行为。
研究发现,当群体规模增大时,个体的行为倾向于趋同,因为较大的群体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社会认同的机会。
再次,社会认同对群体行为有显著影响。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受到其他成员的认同和接纳程度的影响。
当个体感受到他人的认同时,他们更有可能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最后,群体凝聚力是影响群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群体凝聚力指的是群体中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程度,包括情感联系和互动频率等。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群行为的解读——以爱国游行为例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群行为的解读——以爱国游行为例摘要:社会心理学对集群行为心理动因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情绪、群体认同以及群体效能,这三者共同描述了集群行为发生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而去个体化则是集群行为得以维持的心理氛围,在极端情况下,它会促使成员丧失理智,削弱其责任感和对自身的社会控制,冲破现有的社会规范,从而引发不理智的泄愤事件。
关键词:集群行为;群体情绪;群体认同;群体效能;去个体化鉴于社会矛盾与种族冲突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冲突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
因为社会冲突存在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社会心理学对冲突的研究不仅涉及相对温和的请愿、示威游行等行为,也包含了相对激烈的宗教冲突、恐怖主义行为,甚至还涉及局部战争的形式[1]。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今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
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积怨连同这次日本政府一意孤行的荒唐举动,彻底激发了中国人心中深藏已久的不满情绪,多地群众展开了游行示威活动来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随着事态的逐渐恶化,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些不理智的泄愤事件。
因此,笔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尝试对这一行为进行解读,以期对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有更清晰的认知。
一、概念的界定——集群行为、群体性事件集群行为(CollectiveB ehavior)又译作“集聚行为”或“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ss(1908)提出。
他认为,当一个群体在面对冲突时,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集群性行为或者一定的集群性态度。
显而易见,集群行为这一概念在诞生之初就与“冲突”紧密相连。
尽管在以后数十年间的发展中,研究者们未能给出一个精确、统一的定义。
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者依然延续了Ross对于集群行为“群体性”和“冲突性”的两点界定。
Wright,Taylor 和Moghaddam认为,集群行为是群体成员为改善群体现状所参与的行动,它包含以下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以群体行为的姿态出现;二是行为的目标旨在提升所属群体的利益。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行动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行动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集体行动在各个领域中日益增加。
集体行动是指一群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包括但不限于社会运动、志愿者活动、集会、罢工等。
这些行动的背后,隐藏着丰富而复杂的社会心理学现象,正是这些现象引领着学者们对集体行动的研究。
一、群体认同对集体行动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认同是推动集体行动的基础。
人们在集体行动中往往会寻求与自己具有共同身份特征的群体进行联系和认同。
这种群体认同不仅满足了个体的社会需求,同时也使得个体更加愿意参与到集体行动中,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二、共同目标的重要性共同目标是集体行动的驱动力。
当一群个体在追求共同的目标时,个体间的联系和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研究集体行动,学者们发现共同目标能够增强个体在集体行动中的热情和投入度,进一步促进集体行动的实践和成果。
三、社会认同和身份塑造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集体行动对于个体的社会认同和身份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当个体参与到集体行动中,他们所属的群体身份变得更加突出,与他们自身观念和行为相吻合。
这种社会认同和身份塑造为集体行动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四、社会凝聚力的作用集体行动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集合,更是一种社会凝聚力的体现。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表明,集体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社区、组织和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社会成员的团结和合作。
通过集体行动,个体之间建立了情感联系和互助关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五、集体行动与社会变革集体行动往往伴随着社会变革的浪潮。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集体行动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当社会出现不公平、不平等或其他问题时,个体通过集体行动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引发社会的重视和改变。
这种集体行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集体思维对集体行动的影响集体行动中的个体往往会受到集体思维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集体思维是指在集体行动中,个体会倾向于采纳与集体观点相符合的想法和决策,而忽略自身的独立思考。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分析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分析群体行为分析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探讨的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与他人互动时所展现的特定行为模式以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群体行为的复杂性使得研究者们都不得不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解释这种行为现象。
首先,群体行为的特征和原因是我们分析的重点。
在群体行为中,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会倾向于与他人产生情感和行为的共振效应。
这种效应可以是积极的,如群体的互助和合作,也可以是负面的,如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这种行为的出现往往与群体的目标、共同利益、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影响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群体行为中的个体会模仿和效法他人,并为此提供科学的解释。
其次,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群体行为中,人们容易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压力和期待,从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群体性效应,包括赶时髦效应、从众效应和权威效应等。
这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个体在群体中容易被影响和操纵的心理弱点。
通过对这些心理机制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中的舆论引导、洗脑宣传等现象,以维护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
此外,群体行为还表现出很强的情感因素。
在情感上,个体在群体中的感受会受到他人的积极冲动和负面压力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演唱会现场,人们往往会被音乐和人群的情绪所带动,产生共情和悸动的情感体验。
而在另一方面,群体行为中的集体愤怒和暴力行为也可以被情绪扩散和亢奋所驱使。
通过对群体情绪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和分析社会事件的发展趋势,为社会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群体行为还与个体的认知和信息处理有关。
在信息处理方面,个体在群体中的认知容易被影响和引导,尤其是在大规模传媒和社交网络的环境下。
研究发现,人们的意见和态度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和信息来源的影响,从而对特定的观点和行为形成集体共识。
这一认知模式在社会舆论的形成和群体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探讨群体行为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探讨群体行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单位之一。
在社会生活中,群体行为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群体行为时,个体往往会丧失一定的个人取向而逐渐建立在群体中的心理取向,导致集体出现共同的行为表现。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群体行为进行探讨。
群体行为的特点首先,群体行为的特点是表现方式的规律性和复制性。
在群体心理中,个体往往失去独立性和承认独立权的能力,而被尊重和赞扬的特质则是适应他人,减少摩擦和矛盾以及尊重先例。
其次,群体行为是情绪行为的一种。
在群体行为中,个体情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变强,这时的情感往往会本能地反映在个体的大脑神经中,几乎所有参与群体行为的个体都有类似的生理和情感反应,使得群体行为的表现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再者,群体行为是具有明显的偏见性、强制性和威胁性。
由于群体行为时个体失去了自我号召的权力,个体的判断力、鉴别力显然下降,很多脱离常规的行为,如暴力和打砸抢等,都可能在群体行为中触发出来。
最后,群体行为的过程不易受理性控制,而受情感影响大,甚至可能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
因此,群体行为时应遵守某种规范和制度,加强理性管理和现代意识教育,对群体行为进行分析和监察。
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人们参加群体行为时,个体间会出现许多规模化的互动,会形成一些共同的心理,例如团结、热情、友谊等等。
在群体行为中,个体有时候会失去独立的思考能力,而采取一种跟随他人的行为方式。
这是种生理和心理的本能,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很多基本的情感和生理反应都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会表现在群体活动中。
此外,群体活动的物质、情感、精神需求和生理、心理、思想的重合,往往会在群体心理中不断交互,被群体认同的情感会依据此来更新和增强。
这时的个体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 ,对群体取向进行不断的确认和放松。
此外,群体对于各种问题的态度,个体多是通过各种标志或符号等群体行为表达出来,这些符号和标志往往充满了象征意义和积极意义。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专注于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其中,群体行为是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群体行为的定义、特点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影响因素。
一、群体行为的定义及特点群体行为是指由多个个体组成的集体所表现出的行为,其特点是具有集体性、互动性和动态性。
首先,群体行为具有集体性,即该行为是由成员个体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整体行为。
其次,群体行为是互动性的,成员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流对于群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群体行为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变化,群体行为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群体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首先,个体因素对群体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特征、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因素会影响其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
其次,社会因素也对群体行为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规范、群体目标、领导力等社会因素会塑造群体行为的特点和走向。
最后,环境因素对群体行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物理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外部情境等因素都会对群体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群体行为的研究方法针对群体行为的研究,社会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实验研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在实验室中构建特定的情境,研究者可以操控不同因素对群体行为的影响,从而推断出因果关系。
另外,观察研究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对群体行为进行观察和描述,研究者可以了解到群体行为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
此外,调查研究也能够提供对群体行为的深入了解。
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谈等方式,研究者可以了解群体成员的态度、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四、群体行为的案例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群体行为的案例研究也非常丰富和多样。
例如,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在该实验中,研究者将参与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模拟了监狱环境。
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实验的情境下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行为,暴露出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分析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分析研究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在群体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研究,同样也关注着群体行为的形成、演化和影响。
群体行为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大量个体通过互动和合作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其本质是群体智慧的体现。
本文通过社会心理学视角,对群体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首先,群体行为往往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在某一社会群体中接受群体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同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社会认同对于群体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个体对某一群体认同感较强时,他们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并倾向于遵循群体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对某一政治党派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时,他们往往会支持该党派的政策和行动,即使这些行动可能与他们的个人利益相悖。
因此,社会认同是群体行为形成的基础。
其次,群体行为也受到参与者数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群体中的参与者数量增加时,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并且更倾向于采取符合群体行为的决策。
这种现象被称为“数量原则”。
数量原则的原因与社会认同有关,当群体中的参与者越多时,个体会认为自己的行为与群体的行为更加一致,从而增强了群体认同感。
例如,当某一抗议活动吸引了大量参与者时,更多的人会加入进来,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并且与其他参与者的行为保持一致。
此外,群体行为还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
社会规范是指群体中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和规则。
遵循社会规范有助于维持群体秩序和稳定。
社会规范可分为描述性规范和规范性规范。
描述性规范是描述群体中成员通常如何行为的规范,而规范性规范则是期望群体成员遵循的行为规范。
当个体遇到不确定的情境时,他们会参考群体的社会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一个交通拥堵的街道上,当行人看到红灯亮起时,他们通常会停下来,即使附近没有交通警察。
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内化了交通规则,并且希望维护社会秩序。
最后,群体行为的演化还受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平衡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的集体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集体行为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集体行为,比如说抗议、游行等。
这些行为看似是由一个个个体的行动构成的,但事实上其中隐藏着许多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本文将会探讨社会心理学中关于集体行为的研究。
一、集体行为的定义集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某个特定时刻,有目的的进行某种行动的现象,它反映的是人类的社会现象。
比如说一群人一起游行、示威、罢工等。
集体行为的目的不同,性质也不同。
有的是为了争取自身权益,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纯粹的娱乐活动,而有的则是通过集体行为来传递信仰和文化。
二、心理原理的解释在集体行为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心理原理,这些原理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1. 群体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人们会受群体性思维影响并具备同化倾向。
因为集体行为的某些成员个体的心态会被更大的群体心态所影响,使它们服从群体和共同目标,使群体中所有的成员看到他们之间的更多的相似点,而纠缠于他们之间的差异点变得不再那么显著。
在集体行为中,人们不会以小众的个人经验和价值观点为基础,而是更多地遵循集体文化、价值和经验。
2. 社会诱发社会诱发一般指的是一个人模仿或影响另外一个人的行为,使他在行为上受到影响并采用上述行为。
这种诱导可以来自影响,它既可以使别人想效仿行为,也可以在行为上具有挑战性,使人们产生打破规则和常规的冲动。
在集体行为中,人们会根据其他人的行为来辅导自己的行为,因为以至于人类是社会动物,性质决定了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这种影响。
例如,当人们在示威或反抗时,参与者能够获得其他参与者的情绪支持,他们在其他人的举止中获得鼓励和支持,这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决心和意志力。
3.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一个人接受群体中某些特定价值或人物的倾向。
成为这类群体的一员的成员,他们的行动和存在都是与所在的群体相匹配的。
四、群体性事件一般而言,群体性事件是集体行为的常见代表。
这类事件可能被激发或推动通过一些社会事件。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群体行为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相同情境下做出的类似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显示出一定的趋同性,且有时候会表现出极端,甚至有些刻板和暴力的表现。
群体行为乍看起来无序混乱,然而在其背后,有一些心理学原因可以解释。
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研究,旨在了解个体是如何被群体影响,这一点尤其重要,当群体的行为出现错误时,我们可以探究群体内部的因素,以找到解决方案。
人们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和其他人合作,因此为了在社会中成功,我们必须知道为什么会有群体行为,以及该如何控制它。
群体行为的形成影响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归属感。
归属感是一种人类的本能,有助于个体在一群人中自我确定,从而增强自尊感。
这种情感有时会被强化,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忠诚度。
当个体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时,很容易被相似的观念和价值观所吸引。
当人们在一起时,他们心理上相互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社会影响。
一个群体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行为有实质性的影响。
例如,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时,有时会发生扰乱,暴力等问题。
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当个体不再被单独跟踪时,他们容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
当个体行为更有“匿名性”时,他们就更可行用这种行为。
群体行为的影响归属感对群体行为有强大的影响。
认为自己和群体有紧密联系的人通常更可能参与群体行为。
这种情况下,群体会形成一种“集体认同”意识,这种意识指的是一个人成功融入群体的能力,是由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组成的。
另一方面,根据“被动顺从”理论,在面对压力和威胁时,个体可能会接受群体行为作为一个逃避策略,因为他们相信这可以保护他们,即人们不敢反驳,是因为他们害怕后果。
群体行为的控制群体行为的控制重点是激活人们的描述性规则,同时抑制行为规则。
描述性规则指的是如何行动的自我印象,而行为规则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构成的。
当群体行为进一步加强时,这种印象就更容易被放大。
因此,防止群体行为的最好方法可能是刺激其他群体行为模式,例如可持续消费、少量多次的行为,而不是集体灾难式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集体性行为探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集体性行为探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的学科,它不仅能够揭示个体行为的根源,还能够解释社会集体性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在社会集体性行为中,个体行为会被群体效应所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可预测性,这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社会集体性行为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一、社会集体性行为的心理机制社会集体性行为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行为会受到群体效应的影响,从而呈现出某种程度的集体性质的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现实情境时,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进而改变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群体效应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从众效应,即个体行为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出于打破群体压力的需要而选择与群体一致行动;另一类是向反叛效应,即个体反抗周围群体的期望和行为模式,选择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
具体来说,向从众效应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人类对社会认同的需要和对合群状态的追求,而向反叛效应则是由我们对自主性、独立性的需求所推动的。
二、社会集体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在社会集体性行为中,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十分复杂。
以下将从社会、个体和环境三个方面阐述这些因素。
1.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塑造社会集体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认同等。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群众、顺从权威、爱国爱党等价值观念,往往会促进群体化行为的产生。
2.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也是影响社会集体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状态等。
例如,在许多群体行为中,年轻人往往比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群体效应的影响。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社会集体性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传媒、物理环境、行动目的等。
例如,电视、广告等媒介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会影响社会认识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影响社会集体性行为的产生。
三、应对措施社会集体性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个体行为依然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要相应的应对策略。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群体行为的原因、影响因素和结果,可以深入了解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群体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群体行为研究的重要性群体行为研究是理解社会的基础,通过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社会的特点和规律。
群体行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在集体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并提供解释群体行为的理论基础,有助于预测和干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二、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1. 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是群体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个体在群体中行动时,通常会依据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来决策和行动,以符合群体中的共同价值观。
2. 人际互动与社会认同:人际互动的程度以及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是群体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群体行为往往受到社会认同的驱动,个体会在群体中倾向于采纳与群体一致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自己对群体的认同感。
3. 启发与认知偏差:认知偏差对群体行为的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个体在群体中容易受到启发和信息的影响,从而在决策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导致群体行为产生。
三、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1. 观点和态度的转变: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受到其他成员观点和态度的影响。
当个体与群体观点不一致时,个体可能会逐渐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2. 决策行为的风险性:群体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体的决策行为变得更加冒险和激进。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影响,因而更有可能做出冒险的决策。
3. 社会压力和归属感:群体行为可能会给个体带来社会压力和归属感。
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期待和评价,从而产生自我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
总结:群体行为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对群体行为的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人类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揭示个体在群体中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行动分析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行动分析在当代社会中,集体行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力量。
集体行动指的是个体聚集在一起,共同努力追求共同的目标。
无论是政治运动、社会示威还是志愿者活动,都离不开集体行动。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解析集体行动背后的动机、心理和行为。
首先,社会认同是集体行动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当个体将自己的身份与某个群体紧密联系时,他们更愿意采取行动支持该群体的共同利益。
这种社会认同可通过共享情感、共同体验和共享价值观等方式来创造。
例如,在篮球比赛中,球队球迷们会因为对球队的热爱和归属感而展示出集体行动,如挥舞旗帜、合唱队歌等。
因此,社会认同对于驱动集体行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社会规范和社会影响也对集体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规范指的是一些既定的、社会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个体在社会集体中会受到这些规范的指导和影响。
当个体参与集体行动时,他们往往会受到集体行动中他人的行为和看法的影响,尤其是当自己对行动目标和方式没有明确意见时。
这种社会影响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行动的心理机制,可以通过著名的试验如阿什实验得到验证。
在阿什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当参与者面对多数人的一致看法时,他们更容易选择与多数人一致的答案,即使这个答案自己的判断不同。
因此,社会规范和社会影响在集体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自我效能感也是集体行动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之一。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成功执行某个特定行为的信心程度。
它能够促使个体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并对团体的集体行动起到推动作用。
当个体认为自己能够在集体行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获得成功时,他们更容易投入到集体行动之中。
因此,培养集体行动中的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集体行动的效果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因素,情绪和羞耻感也在集体行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情绪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主观感受,会影响个体的思考和行为。
在集体行动中,个体的情绪可以通过传染效应影响其他成员,从而进一步推动集体行动的进行。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行为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行为的解释群体行为是指在团体中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表现出的集体性特征。
社会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对群体行为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解释。
在本文中,将从群体智慧、集体决策、大规模社会行动等方面,探讨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行为的解释。
首先,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行为可能蕴含着群体的智慧。
在群体中,个体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和深入思考,产生比单个个体更出色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集体智慧在协作和创新方面尤为明显。
研究显示,当个体在思考问题时,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反馈和观点能够激发个体的思维,促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产生。
这种群体智慧的存在可能改变个体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使得整个团队的绩效提升。
其次,社会心理学解释了集体决策的机制。
在团队或群体中,人们常常通过集体决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经典实验发现,群体决策往往比单个个体做出的决策更加准确。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意见协商能够消除个体的偏差或盲点,从而得出更全面、客观的决策。
然而,社会心理学也指出了群体决策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信息偏向、集体思维和群体惯性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群体决策出现错误或者不合理的情况。
另外,社会心理学对大规模社会行动的解释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些特定的社会情境下,人们会集结成群体,表达共同的诉求或者展开社会运动。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群体行为可以受到一些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社会认同、群体动力和社会规范等。
例如,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当个体与群体的认同越强,他们参与群体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行为的动力来源,当团队中有共同的目标和动机时,群体行为更容易发生。
此外,社会规范也会影响群体行为,当一个行为被群体中大多数人接受时,其他人更有可能跟随这种行为。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为解释群体行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支持。
通过理解并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群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分析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分析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一定社会环境和集体压力下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动态。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群体行为。
本文将以社会心理学视角为基础,对群体行为进行分析。
一、群体行为的定义群体行为是指在一定社会情境下,个体之间通过交互作用共同参与的行为。
在群体行为中,个体相互影响,行为受到集体压力和社会规范的制约。
群体行为具有规模大、行动协调和集体意识的特点。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分析1. 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感知、认知和理解他人行为和自己在群体行为中的角色。
社会认知因素对群体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集体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当个体与群体产生认同感时,会更加倾向于参与群体行为,并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2. 社会规范的作用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社会群体中被普遍接受和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对群体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例如,当个体面临与社会规范相悖的行为选择时,往往会受到社会压力和道德道德标准的影响,从而选择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方式。
3. 集体行为的动力机制集体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
个体参与集体行为,除了受到认同感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外,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驱使。
例如,集体行动可能受到个体的利益诉求、环境变化和社会事件的影响。
个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或者迎合群体期望,会选择参与集体行动。
4. 群体心理的作用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产生的特殊心理状态。
群体心理具有情绪感染、从众行为和集体意识的特点。
个体在群体中,往往受到群体情绪的感染,产生情绪共振和情绪传播;同时,个体也会受到其他成员的行为影响,倾向于从众行为;此外,个体在群体中会形成一种集体意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集体的一部分,从而更加倾向于参与群体行为。
三、群体行为的影响和应用群体行为的研究和理解对于社会管理、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群体行为的动态和机制,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引导群体行为的发展趋势,调控社会秩序,提升集体生产力。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分析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分析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经常会参与各种形式的群体行为,如集会、示威、游行等。
这些群体行为往往涉及着人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这些方面的科学。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群体行为,并讨论其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首先,群体行为是由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互动而产生的。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论指出,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且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影响力也会相应增强。
这是因为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感受到集体认同的情感,从而更容易受到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影响。
例如,在一场由数百人组成的示威中,个体很可能会因为与他人的共同目的而参与其中,即使他个人可能并不完全了解行动的细节。
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行为被群体认同所支持,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其次,群体行为对个体的情绪和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群体中的情绪往往更加激动和易传染。
当个体的情绪与群体情绪相一致时,他们的情绪会更加强烈;而当个体的情绪与群体情绪不一致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或孤立。
这种情况下,群体行为对个体的情绪具有正向或负向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暴力冲突。
此外,个体在群体中的认知也会受到影响。
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往往更容易被群体的判断和行动所左右,引发集体疏散或乱象。
这表明群体行为对个体的情感和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群体行为对整个社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群体行为往往具有传染性,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参与和支持。
当群体行为得到广泛关注和宣传时,社会舆论和公众的态度往往会发生变化,甚至可能导致制度性改变。
例如,历史上的一些社会运动,如民主运动和平等运动,往往通过群体行为来传播并取得成功。
这表明群体行为对社会变革具有引领作用。
最后,群体行为也会激发社会心理学家对群体心理的研究兴趣。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揭示了群体行为中的一些心理机制和规律。
研究者发现,群体决策常常导致信息的偏误和误导,即所谓的“集体幽灵”。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行为和群体心态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行为和群体心态一、引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会以个体的形式加入到一个团体或群体中。
团体和群体的形成往往伴随着特定的集体行为和群体心态,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集体行为和群体心态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二、集体行为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 共同目标:集体行为通常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比如为了某种事业、利益或价值观而组织起来。
2. 相互依赖性:集体行为往往需要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合作、密切配合,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到他人的行为影响。
3. 集体身份感:在集体行为中,个体与集体的身份感常常强化,个体从属于集体,为集体利益而奋斗。
4. 强化行为:集体行为常常具有强化效应,即个体在群体中更容易采取一些平时不太可能采取的行为。
三、集体行为与群体心态1. 社会规范的塑造作用:在集体行为中,群体会通过社会规范来引导和影响个体的行为,通过规范传递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价值观等。
2. 群体认同与归属感:集体行为能够加强群体认同和归属感,使个体更容易产生对集体的认同和归属感,形成团队凝聚力。
3. 团结力量:集体行为能够激励个体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结果,达到集体目标。
4. 群体偏见和集体思维: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容易受到群体思维和群体偏见的影响,可能导致个体判断失误,产生同质化思维。
四、集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1. 集体认同和个体身份:集体行为带给个体一种认同和归属感,强化个体的集体身份,使个体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 奖励和惩罚机制:集体行为中的奖励和惩罚机制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激励个体为集体利益做出贡献。
3. 社会支持和互助:在集体行为中,个体能够得到来自群体的社会支持和互助,改善心理状态,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五、集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创新与进步:集体行为能够激发社会创新与进步,通过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与群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与群体行为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思维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对群体行为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群体行为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个体之间的互动和集体行为的表现。
无论是政治运动、集体决策还是群体暴力事件,都是群体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群体行为的成因和影响,并探讨其对社会的意义。
首先,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行为的形成是个体行为的结果。
每个个体都处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这些状态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而当这些个体聚集在一起,相互影响和协调时,就会形成群体行为。
比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观众们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欢呼,他们之间的情绪和行为会相互传染,形成一种集体的效应。
其次,社会心理学强调了群体行为中的社会规范的作用。
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在群体中,个体通常会被社会规范所约束,他们会倾向于从众和顺应群体的期望。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示威游行中,个体会受到群体效应的影响,表现出一种亢奋、激动的情绪和行为。
然而,群体行为并不总是积极的。
社会心理学指出,群体行为也可能导致一些消极的结果。
比如,群体中的个体会出现集体恐慌和暴力行为。
在一些大规模的社会事件中,人们往往因为恐惧和紧张而失去理智,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是群体中的个体因为互相影响和激发,而产生了一种冲动和破坏性的动力。
然而,群体行为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在一些集体决策中,群体能够通过大量的信息和多样的观点,做出更为明智和准确的决策。
这是因为群体的决策过程可以有效地弥补个体的主观偏见,提高决策的质量。
此外,一些群体行为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比如,在一些庆祝活动中,人们会因为共同的目标和经历而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团结力量。
最后,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行为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群体行为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动态。
通过研究群体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结构和变革。
同时,社会心理学也可以通过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为社会和政府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在社会的大舞台上,人们常常是以群体的方式组织起来。
群体行为研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究了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群体行为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应对与利用群体行为。
首先,群体行为是由心理学原因引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是集体认知。
集体认知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产生的观念、信仰和情感的共享,在群体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常常导致群体的思维和行为趋同,也就是所谓的“集体主义”。
例如,当一个群体中的成员有明显的倾向时,其他成员往往会选择与之保持一致,以避免社会排斥和孤立感。
这种集体认知的强大力量可以促使群体行为,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出人意料的行为。
其次,社会心理学研究还表明,群体行为也受到群体动力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群体动力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参与和互动的驱动力。
当人们在群体中感到被接纳和认同时,他们往往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群体活动,并以此获得满足感。
而社会压力则是群体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强大的群体压力下,个体往往不得不放弃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而更多地随波逐流。
然而,群体行为不仅仅被看作是人们盲目从众的结果,也可被用于推动社会变革和增进社会凝聚力。
比较著名的一个例子是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抵抗运动。
他通过鼓动和领导群体,引发了民权运动,以争取黑人平等权利。
这个例子说明,当群体中的个体与一种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产生共鸣时,他们可以超越个人的利益,形成一种强大的行动力。
另一方面,群体行为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群体思维的弊端和群体暴力的发生。
群体思维的弊端体现在当个体因为想要迎合群体而放弃独立思考时,他们的判断和决策往往受到偏见和误导。
而群体暴力则是指在群体行为中,人们因为跟随群体的行为而参与犯罪或暴力行为。
这种行为的出现是因为个体在群体中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被稀释,而且可能受到群体动力和社会压力的强烈影响。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不断增强,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社会心理学旨在探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并在这一基础上对社会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
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可以揭示群体中所具有的心理机制和特性,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以及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我们可以从社会认同的角度来探究群体行为。
社会认同是个体归属于某个群体并接受该群体价值观念的心理过程。
人们往往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人们在集体活动中更容易受到集体行为的影响和控制。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当一个人与一个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增强时,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群体的行为规范的影响。
其次,群体行为的研究也可以从集体决策的角度来进行。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需要与他人协商和制定决策。
这些决策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群体的规模、组成、沟通方式等。
集体决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群体决策的结果通常会超过个体的决策结果,这被称为群体智慧。
研究发现,集体决策可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效率的降低和一致性的减弱。
因此,了解集体决策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群体行为和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群体行为的研究还可以从群体性格和行为的角度来考察。
群体性格是指群体成员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在群体中的表现和塑造。
群体性格可以影响群体的氛围、协作和效率等。
研究发现,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和规范,这导致了群体行为的出现和演变。
例如,在一些实验中,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的冒险倾向和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高于个体在单独情境下的行为。
这些研究揭示了群体行为存在的心理机制和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最后,群体行为的研究也可以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进行,即研究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和后果。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过程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里,群体行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通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群体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并能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群体行为可以被定义为一群人在特定情境中共同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对于社会心理学家而言,研究群体行为的目的在于探索群体的行为是如何被批判性思维、社会认知和心理过程所影响的。
通过分析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解释社会现象。
首先,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群体中的从众行为。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导致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决策受到群体主流观点的塑造。
这种从众行为可以解释为个体为了获得认同感和避免不适应感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为引导和管理群体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群体中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
群体中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共享的价值观和信念系统。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往往受到他人期待和社会压力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
通过研究群体中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人们会按照共同的规则行事,并为建立和维护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此外,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群体中的偏见和歧视现象。
群体中的偏见和歧视行为往往是人们对于与自己不同的群体产生的一种负面态度和行为。
通过研究群体中的偏见和歧视现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而找到化解和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总结起来,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行为研究是一个多维度的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群体行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社会影响因素和其对个体行为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群行为的解读摘要:社会心理学对集群行为心理动因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情绪、群体认同以及群体效能,这三者共同描述了集群行为发生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而去个体化则是集群行为得以维持的心理氛围,在极端情况下,它会促使成员丧失理智,削弱其责任感和对自身的社会控制,冲破现有的社会规范,从而引发不理智的泄愤事件。
关键词:集群行为;群体情绪;群体认同;群体效能;去个体化
中图分类号:c91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2-2589(2012)29-0083-02
鉴于社会矛盾与种族冲突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冲突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
因为社会冲突存在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社会心理学对冲突的研究不仅涉及相对温和的请愿、示威游行等行为,也包含了相对激烈的宗教冲突、恐怖主义行为,甚至还涉及局部战争的形式[1]。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今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
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积怨连同这次日本政府一意孤行的荒唐举动,彻底激发了中国人心中深藏已久的不满情绪,多地群众展开了游行示威活动来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随着事态的逐渐恶化,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些不理智的泄愤事件。
因此,笔者从社
会心理学的视角尝试对这一行为进行解读,以期对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有更清晰的认知。
一、概念的界定——集群行为、群体性事件
集群行为(collectiveb ehavior)又译作“集聚行为”或“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ss (1908)提出。
他认为,当一个群体在面对冲突时,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集群性行为或者一定的集群性态度。
显而易见,集群行为这一概念在诞生之初就与“冲突”紧密相连。
尽管在以后数十年间的发展中,研究者们未能给出一个精确、统一的定义。
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者依然延续了ross对于集群行为“群体性”和“冲突性”的两点界定。
wright,taylor和moghaddam认为,集群行为是群体成员为改善群体现状所参与的行动,它包含以下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以群体行为的姿态出现;二是行为的目标旨在提升所属群体的利益。
总体来说,研究者们将各种形式的游行、集会、示威、静坐、甚至骚乱、罢工等大规模的人群聚集行为,笼统地称为集群行为[1]。
park和burgess通过研究指出集群行为是一种受共同情绪影响的个体行为。
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最初并不是作为学术性用语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的,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研究者们往往按照自己的研究目的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南宛依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群体性事件属于“集群行为”的一种,是相对自发的、不可预料的、无组织的以及在不稳定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和刺激产生反应的
行为[2]。
学者王国勤也认为群体性事件属于当前我国典型的集群行为,他指出集群行为可以囊括群体性事件的范畴(王国勤,2007),集群行为的范围涵盖了群体性事件。
在我国现有的研究实践当中,大多数学者仍然在遵从这一思路,将群体性事件归为特殊的群集行为进行研究。
二、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1.集群行为的推动力——群体情绪、群体效能以及群体认同
关于集群行为的研究存在两种主要的研究取向:情绪聚焦(emotion-focused)取向和问题聚焦(problem-focused)取向。
情绪聚焦取向认为,透过社会比较而导致人们心理上产生了不公正感,或相对剥夺状态[3],人们之所以选择参与到集群行为当中,是借此表达不公正感所带来的负面、消极情绪(如愤怒等),相关研究显示,愤怒情绪可能会加大集群行为的风险性,促使群体成员采取更为激进的行为。
与此同时,群体成员中流传的毫无事实依据的传闻——谣言则成为群体情绪的催化剂[4]。
问题聚焦取向的研究则主张关注人们在参与集群行为时的群体效能感,决定人们参与集群行为意愿的核心要素是集群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5]。
bandura将“群体效能”定义为,群体成员通过共同的努力对能够实现群体目标所持有的信念。
此外,作为冲突研究领域中最具解释力的核心变量——“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近年来也受到集群行为领域研究者的广
泛关注。
tajfel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将其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而群体认同则是社会认同在集群行为中的具体体现,tropp和wright认为,群体认同是指,个体与群体基于群体成员身份意义的心理联系,即个体将群体成员的身份整合融入进个体自我概念的程度[6]。
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不公正感和群体效能感对集群行为的预测作用。
以上的研究,只是对人们为什么会参与集群行为这一问题所提出的假设。
群体情绪、群体效能感以及群体认同这三要素都是对人们在参与集群行为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的阐释。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面临一个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集群行为的社会事件(如日本“购岛”事件)时,全体中国人民有着高度、一致的群体认同,那就是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购买钓鱼岛”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拒不道歉的过错行为在中国人民心中积聚了较深的情感愤怒;中国人信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他们相信集体的力量,因而会得到广泛的响应,基于上述三点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多地出现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活动是如何形成的。
2.集群行为维持的心理氛围——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古老命题,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罗姆(erich fromm)首次提出,它
为个体在集群行动中的行为表现提供了理论解释。
它所描述的是在群体活动中,由于隐蔽性因素的存在,使得个体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一种不负责任的心理,从而降低了对自身行为的觉察与控制,促使他们冲破社会规范的束缚,产生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7]。
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使得个别参与者形成责任扩散心理,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性降低,导致他们的行为更加极端和大胆,自我价值观逐渐模糊不清,最终引发了非理性的个人泄愤事件。
去个体化现象的存在也为集群行为的持续发展准备了适宜的心理氛围。
三、集群行为的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集群行为中,参与者激愤的群体情绪是平息事件的最大障碍,如何化解群体情绪,引导游行示威者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则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群众的游行示威是其意志(意愿)的表达,也是获取社会效果(影响)的体现。
没有谁会怀疑祖国遭受欺凌时涌动的爱国激情,没有谁不能理解当祖国遭遇挑衅后同胞们的愤懑与抗争。
然而这种愤怒的情绪需要寻找合理的方式和渠道来释放,否则这就改变了群体成员游行示威的初衷。
比如像“抗日保钓”这种爱国游行示威活动,各管理部门就应该妥善加以引导,允许民众在不违法的情况下,以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和释放愤怒情绪,这样就可以阻止不理智的泄愤事件的发生,避免场面失控。
具体措施:一是保持信息透明,创造顺畅的沟通渠道。
谣言在集群行为中起着放大和催化群体情绪的作
用,沟通渠道的畅通则阻断了谣言的传播。
二是营造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发挥舆论导向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作用,加强政府对舆论媒体的监督和引导,降低不良信息对群体成员的心理(主要是群体情绪)影响。
三是加强对特定人群的心理干预与引导,降低“去个体化”现象对群体的影响。
四是加强利益表达团体的体制建设,确保群体成员以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参考文献:
[1]弯美娜,刘力,邱佳,杨晓莉.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j].心理科学进展,2011,(5).
[2]南宛.用新思维处理群体性事件[j].经济师,2009,(7).
[3]de la sablonniere,r.,& tougas, f.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identity in times of dramatic social change:the case of nurse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8,(9).
[4]王二平.社会心理学视阈下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制和应对措施[j].领导科学,2012,(11).
[5]mummendey,a.,kessler,t.,klink,a.,& mielke,
r.strategies to cope with negative social identity:predictions by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6).
[6]张书维,王二平.群体性事件集群行为的动员与组织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11,(12).
[7]cannavale,f.j.,scarr,h.a.,& pepitone,
a.deindividuation in the small group:further
evid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