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探究与对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管理系统,监测研究水库水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改善措施;应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必须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并考虑脱氮除磷。三峡库区流域工业废水要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工业废水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杜绝在流域内新建技术落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三峡库区城镇垃圾处理,应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危险废物要与一般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分开处理,故须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医院危险废物集中安全无害化处理站,进行科学化的安全、有效的处理。
为此特成立本调研小组对现阶段已有的政策、措施进行探讨、评估、总结、归纳;对政策、措施空白处进行分析、评估、阐述。将各类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力求提出有利于三峡库区生态发展的建议,更好的使三峡大坝服务于民!
3.2立项的意义
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三峡库区移民、经济、社会及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移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新型库区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5.2.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全民参与的意识,使全民充分意识到我们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危机,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强调公众参与,增强建设生态城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普及全民生态意识,提高对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加强生态重建和生态创新工作,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基本实现可持续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关系。加强农药和化肥的安全管理,推广高效、低毒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带来的化学和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控制规模化畜禽渔养殖业的污染,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开展畜禽渔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2.3.2 三峡库区生态保护的不足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措施,但一些问题仍亟需解决,比喻,大坝的建设及大坝地区移民造成的水土流失、森林面积锐减、库区水质下降、生物物种减少等问题仍然有待解决。一些人为或自然造成的生态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
3.立项的目的与意义
3.1立项的目的
5.2.2建立森林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森林资源保护队伍建设,强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积极防治森林火灾,提高现有森林生态效益。抓好城镇、道路、水系和农村四旁绿化,建设生态园林城镇。加快速丰林基地建设步伐,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5.2.3抓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5.1.5农村面源污染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的畜禽养殖粪便的直接排放,加重了地表水的污染,造成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由于养殖户大量投放含氮、磷的饲料,化肥及禽畜粪便进行肥水资源环境与发展养鱼,河道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另外,由于现在重化肥的试用,轻农肥的施用,大量的人畜粪便、沼气肥等多数被弃置不用,任意向水体排放,致使河道淤塞,水质恶化,同时,广大农村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及使用方式的不合理,水土流失将农药、化肥、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及一些动植物腐败物质混合泥沙流入江中,带入水体,使水体中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等浓度增加,使大量的农药、化肥造成水体面源污染严重。
4.研究的方向
4.1研究库区内人为因素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4.2研究大坝建成后对库区内生态环境圈的影响
5.问题与对策
5.1人类活动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5.1.1水土流失
由于历史上对森林植被的几次大破坏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如一些小型的采碎石场,他们的无序开采,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与泥石流使基岩大面积裸露,石漠化现象加剧,同时,由于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使长江上游江河泥沙含量高,不仅影响三峡工程的效益和使用寿命,而且威胁三峡工程及下游的生态安全。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探究与对策
1.概述
2.立项背景
2.1 三峡大坝及三峡库区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宣布开工,位于三峡河段的西陵峡,坝址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下距葛洲坝水利枢纽38千米。从此,便形成了“三峡库区”这个中国地理上相对较新的地名词。
三峡库区指的是长江流域因三峡水电站的修建从而被淹没的地区。它包括湖北省所辖的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恩施州所辖的巴东县;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北区)。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它跨越大巴山及鄂西山地,位于北纬28°31′~31°44′,东经105°44′~111°39′之间,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的20 个县区,总面积约719 万km2 ,总人口3 000 万人,其中三峡工程城乡移民120万人。库区土地面积约13 万km2 ,其中耕地面积2141447 万hm2 ,山地约占土地面积的6411 % ,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山区。
5.1.4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垃圾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且长期暴露堆放在城郊或沿江两岸,极易冲入江中,一经进入库区江河,不但直接污染水体,而且还会沉积为底泥,形成底泥污染,严重威胁库区水体水质。同时,三峡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多数就地堆积,部分排入江河。
5.1.6船舶事故污染
长江三峡库区航行船舶较多,大量的船上垃圾、油污、粪便、生活污水、塑料制品等排入江中,同时,船舶事故也使水体环境恶化,Biblioteka Baidu期江水浸溶也使固体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致使水体污染负荷加重,严重影响水质,对水生生物及饮用水危害极大。
5.2针对人类活动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相应对策
5.1.2森林草场破坏
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开荒,三峡库区大部分天然林遭到砍伐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呈明显下降趋势,保土拦沙能力下降。另外,由于多年来对草地采取自然粗放经营方式,使草地退化严重,产草量下降。
5.1.3水体污染
由于三峡库区废水达标率低,污染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水体污染趋势加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三峡工程库区移民的安置,三峡库区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中,近三分之一未达标排放;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低,沿江城镇大量的废污水及含粪便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库区江中,使库区水体污染严重,根据对库区水体主要断面的水质监测分析表明:水体中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等等10项指标超标。长江水质以Ⅲ、Ⅳ类为主,主要城市江段超过Ⅲ类水质。库区次级河流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若不采取强有力的污染防治措施,工业和生活的排污量还将大量增加,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会继续存在,将会对三峡库区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做为世界级的水利工程里程碑自开工起别受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而成坝后引来的一系列库区生态环境问题更是日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库区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从1993年三峡工程开工建设起18年来更是坚持不懈地长期组织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如若使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能够长期的就、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下去我们还需要做得更多、做得更细、做的更远!
5.3自然环境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库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受季风影响易形成暴雨、洪灾等灾害;三峡库区位于青藏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上,山地、丘陵面积占90%以上,海拔高度为73.1~2976.8m,从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地貌类型多样,区域内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类型多、危害性大,以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居多;三峡库区大多是石质性丘陵低山区,大于25°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8.5%.库区森林覆盖率为21.7%,沿江两岸不足5%.库区地面较为破碎,古地层的板岩、千枚岩、粘土层及紫色砂页岩软弱易碎,很容易受到水蚀,易引起泥石流、滑坡,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三峡库区的土壤多是质地黏重,透水性差的黄壤、黄棕壤与石灰土,易产生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
5.2.1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防止水土流失
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紧紧围绕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加强法治,严格监管;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库泥沙量。库区和影响区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全部还林还草,建立岸边生态保护带,加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区域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的植树造林,严禁在该区域进行任何有碍生态保护的活动。
5.2.6 强化对船舶污染的防治和管制
制定完善管理法规,加强环保思想意识的宣传教育,开展了船舶防污监测工作,以防止船舶油污染、垃圾及毒化物污染为重点,加大了污染事故的查处力度;加大监管力度,督促船舶按规定配备防污设备和防污文书,完善船舶垃圾定点交付制度,组建了垃圾、残油回收船舶;制定了溢油应急计划,提高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同时,也要加快岸上船舶污染接收系统的建设,通过配套建设船舶废弃物岸上接收处置设施、化学危险品船舶洗舱、处理设施,为船舶污水和垃圾能上岸及时得到妥善处理,提供基本条件。
2.3后三峡大坝时期的三峡库区
三峡大坝建成后,百万移民的搬迁安置更是增加了库区生态环境的压力,三峡库区进而成为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敏感区、脆弱区和易污染、易破坏区。国家在出台了一些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一些政策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生态弊病。
2.3.1 三峡库区生态的可喜之处
一方面,作为三峡大坝腹地的三峡库区,在水电能源的补给上的确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库区乃至全中国地区减少了对火力发电的依赖,对库区和其他地区的生态有一定的保护和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在1995 年成立了下属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三峡生态与环境保护协调小组,2001 年成立了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与《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以指导和促进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三峡库区地区生态有一定的改善。
三峡大坝的建设之后,三峡库区的环境、生物、气候等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库区相关的生态问题便被列入了议题,此地,笔者对前三峡大坝时期和后三峡大坝时期进行三峡库区的背景分析。
2.2 前三峡大坝时期的三峡库区
三峡库区在1994年修建三峡大坝之前就是一个多山地区。三峡库区在前三峡大坝时期的鄂西南以及川鄂高原地区本来就是山高坡陡,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地质灾害频发,污染严重的地区,这说明,前三峡大坝时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基础就比较薄弱,只是在三峡大坝修建之前没有形成严重的生态矛盾,然而,它的生态隐患却一直存在,从未消退,相反情况在逐渐变得不容乐观。
5.2.4进行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新污染
新上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全面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确保工业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坚决取缔“十五小”企业,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特别要对流域内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染料等小企业进行清理取缔,对目前尚不能全面达标的企业要限期治理,在治理期限内还不能达标的,要坚决实行停产治理,杜绝无限延长治理期限,污染延绵不断的情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结合国家工业污染排放总量调控目标,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
为此特成立本调研小组对现阶段已有的政策、措施进行探讨、评估、总结、归纳;对政策、措施空白处进行分析、评估、阐述。将各类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力求提出有利于三峡库区生态发展的建议,更好的使三峡大坝服务于民!
3.2立项的意义
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三峡库区移民、经济、社会及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移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新型库区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5.2.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全民参与的意识,使全民充分意识到我们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危机,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强调公众参与,增强建设生态城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普及全民生态意识,提高对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加强生态重建和生态创新工作,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基本实现可持续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关系。加强农药和化肥的安全管理,推广高效、低毒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带来的化学和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控制规模化畜禽渔养殖业的污染,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开展畜禽渔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2.3.2 三峡库区生态保护的不足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措施,但一些问题仍亟需解决,比喻,大坝的建设及大坝地区移民造成的水土流失、森林面积锐减、库区水质下降、生物物种减少等问题仍然有待解决。一些人为或自然造成的生态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
3.立项的目的与意义
3.1立项的目的
5.2.2建立森林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森林资源保护队伍建设,强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积极防治森林火灾,提高现有森林生态效益。抓好城镇、道路、水系和农村四旁绿化,建设生态园林城镇。加快速丰林基地建设步伐,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5.2.3抓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5.1.5农村面源污染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的畜禽养殖粪便的直接排放,加重了地表水的污染,造成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由于养殖户大量投放含氮、磷的饲料,化肥及禽畜粪便进行肥水资源环境与发展养鱼,河道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另外,由于现在重化肥的试用,轻农肥的施用,大量的人畜粪便、沼气肥等多数被弃置不用,任意向水体排放,致使河道淤塞,水质恶化,同时,广大农村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及使用方式的不合理,水土流失将农药、化肥、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及一些动植物腐败物质混合泥沙流入江中,带入水体,使水体中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等浓度增加,使大量的农药、化肥造成水体面源污染严重。
4.研究的方向
4.1研究库区内人为因素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4.2研究大坝建成后对库区内生态环境圈的影响
5.问题与对策
5.1人类活动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5.1.1水土流失
由于历史上对森林植被的几次大破坏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如一些小型的采碎石场,他们的无序开采,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与泥石流使基岩大面积裸露,石漠化现象加剧,同时,由于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使长江上游江河泥沙含量高,不仅影响三峡工程的效益和使用寿命,而且威胁三峡工程及下游的生态安全。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探究与对策
1.概述
2.立项背景
2.1 三峡大坝及三峡库区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宣布开工,位于三峡河段的西陵峡,坝址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下距葛洲坝水利枢纽38千米。从此,便形成了“三峡库区”这个中国地理上相对较新的地名词。
三峡库区指的是长江流域因三峡水电站的修建从而被淹没的地区。它包括湖北省所辖的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恩施州所辖的巴东县;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北区)。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它跨越大巴山及鄂西山地,位于北纬28°31′~31°44′,东经105°44′~111°39′之间,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的20 个县区,总面积约719 万km2 ,总人口3 000 万人,其中三峡工程城乡移民120万人。库区土地面积约13 万km2 ,其中耕地面积2141447 万hm2 ,山地约占土地面积的6411 % ,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山区。
5.1.4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垃圾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且长期暴露堆放在城郊或沿江两岸,极易冲入江中,一经进入库区江河,不但直接污染水体,而且还会沉积为底泥,形成底泥污染,严重威胁库区水体水质。同时,三峡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多数就地堆积,部分排入江河。
5.1.6船舶事故污染
长江三峡库区航行船舶较多,大量的船上垃圾、油污、粪便、生活污水、塑料制品等排入江中,同时,船舶事故也使水体环境恶化,Biblioteka Baidu期江水浸溶也使固体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致使水体污染负荷加重,严重影响水质,对水生生物及饮用水危害极大。
5.2针对人类活动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相应对策
5.1.2森林草场破坏
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开荒,三峡库区大部分天然林遭到砍伐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呈明显下降趋势,保土拦沙能力下降。另外,由于多年来对草地采取自然粗放经营方式,使草地退化严重,产草量下降。
5.1.3水体污染
由于三峡库区废水达标率低,污染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水体污染趋势加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三峡工程库区移民的安置,三峡库区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中,近三分之一未达标排放;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低,沿江城镇大量的废污水及含粪便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库区江中,使库区水体污染严重,根据对库区水体主要断面的水质监测分析表明:水体中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等等10项指标超标。长江水质以Ⅲ、Ⅳ类为主,主要城市江段超过Ⅲ类水质。库区次级河流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若不采取强有力的污染防治措施,工业和生活的排污量还将大量增加,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会继续存在,将会对三峡库区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做为世界级的水利工程里程碑自开工起别受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而成坝后引来的一系列库区生态环境问题更是日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库区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从1993年三峡工程开工建设起18年来更是坚持不懈地长期组织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如若使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能够长期的就、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下去我们还需要做得更多、做得更细、做的更远!
5.3自然环境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库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受季风影响易形成暴雨、洪灾等灾害;三峡库区位于青藏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上,山地、丘陵面积占90%以上,海拔高度为73.1~2976.8m,从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地貌类型多样,区域内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类型多、危害性大,以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居多;三峡库区大多是石质性丘陵低山区,大于25°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8.5%.库区森林覆盖率为21.7%,沿江两岸不足5%.库区地面较为破碎,古地层的板岩、千枚岩、粘土层及紫色砂页岩软弱易碎,很容易受到水蚀,易引起泥石流、滑坡,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三峡库区的土壤多是质地黏重,透水性差的黄壤、黄棕壤与石灰土,易产生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
5.2.1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防止水土流失
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紧紧围绕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加强法治,严格监管;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库泥沙量。库区和影响区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全部还林还草,建立岸边生态保护带,加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区域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的植树造林,严禁在该区域进行任何有碍生态保护的活动。
5.2.6 强化对船舶污染的防治和管制
制定完善管理法规,加强环保思想意识的宣传教育,开展了船舶防污监测工作,以防止船舶油污染、垃圾及毒化物污染为重点,加大了污染事故的查处力度;加大监管力度,督促船舶按规定配备防污设备和防污文书,完善船舶垃圾定点交付制度,组建了垃圾、残油回收船舶;制定了溢油应急计划,提高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同时,也要加快岸上船舶污染接收系统的建设,通过配套建设船舶废弃物岸上接收处置设施、化学危险品船舶洗舱、处理设施,为船舶污水和垃圾能上岸及时得到妥善处理,提供基本条件。
2.3后三峡大坝时期的三峡库区
三峡大坝建成后,百万移民的搬迁安置更是增加了库区生态环境的压力,三峡库区进而成为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敏感区、脆弱区和易污染、易破坏区。国家在出台了一些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一些政策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生态弊病。
2.3.1 三峡库区生态的可喜之处
一方面,作为三峡大坝腹地的三峡库区,在水电能源的补给上的确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库区乃至全中国地区减少了对火力发电的依赖,对库区和其他地区的生态有一定的保护和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在1995 年成立了下属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三峡生态与环境保护协调小组,2001 年成立了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与《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以指导和促进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三峡库区地区生态有一定的改善。
三峡大坝的建设之后,三峡库区的环境、生物、气候等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库区相关的生态问题便被列入了议题,此地,笔者对前三峡大坝时期和后三峡大坝时期进行三峡库区的背景分析。
2.2 前三峡大坝时期的三峡库区
三峡库区在1994年修建三峡大坝之前就是一个多山地区。三峡库区在前三峡大坝时期的鄂西南以及川鄂高原地区本来就是山高坡陡,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地质灾害频发,污染严重的地区,这说明,前三峡大坝时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基础就比较薄弱,只是在三峡大坝修建之前没有形成严重的生态矛盾,然而,它的生态隐患却一直存在,从未消退,相反情况在逐渐变得不容乐观。
5.2.4进行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新污染
新上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全面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确保工业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坚决取缔“十五小”企业,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特别要对流域内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染料等小企业进行清理取缔,对目前尚不能全面达标的企业要限期治理,在治理期限内还不能达标的,要坚决实行停产治理,杜绝无限延长治理期限,污染延绵不断的情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结合国家工业污染排放总量调控目标,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