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与中国人对疾病的认知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方式与中国人对疾病的认知
侯玉波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1)
思维方式反映了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认知特性。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心理学家通过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对比研究,发现西方人以分析思
维为主,而中国人以整体思维为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整体思维包含了在看待问题
时的联系性、变化性、矛盾性、折中性、和谐性。本研究以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结构为基础,
探讨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在健康领域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思维方式和性
别、教育程度、患病程度等一起影响了病人对疾病产生和康复观念的评价与归因。这些结
果对保证个体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中国人整体思维方式量表健康
1.引言
思维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在思维过程中,人们以存储于记忆中的信息为基础,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智力操作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从思维的心理学含义来看,它似乎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过程,因为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思维过程都遵循着相似的过程。然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没有提供思维统一性的证据。相反,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性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这种烙印就体现在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关系上。
思维方式(Thinking Style)是指人们在看待和思考问题时的一种基本倾向。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看,思维方式是基于不同本体认识论(folk epistemologies)的一种元认知特性。Nisbett和Peng(2001)等人认为,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性的(Holistic),这种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用辩证(dialectics)和整体(entity)的观点看待和处理问题。
中国人的辨证观念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矛盾及中和。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与中国人不同,美国人则更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它强调的是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的人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则反映在在看待问题时对事物与其背景关系的看法上,Ji 、Peng及Nisbett (2000)指出:东方文化中的人在看待问题时所采取的认知取向是整体性的,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相反,西方文化中的人则用分析式(analytic)的方式处理问题,强调事物自身的特性。这种整体性与分析性的对立与东西方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Hansen、Moore等认为,由于中国人把世界看成是由交织在一起的事物组成的整体,所以他们总是力图在这种复杂性之中去认识事物,对事物的分析也不仅仅限于事物本身,而且也包括它所处的背景与环境。与中国人不同,源于古希腊的西方人则认为世界由无数个可以被看成是个体的事物组成,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性,可以从整体中单独分离出来。因此,使得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个体、分析它所具有的特性并控制其行为成为可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Nisbett、Peng和Ji等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特性,用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征,并指出这种强调辩证和整体的思维特性对中国人的认知过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Hou 和Peng认为,思维特性不仅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且,具体到个人身上,也可以衡量个体在看待和分析问题时的取向。以此为理论基础,Hou、Peng和Zhu等人(2002)编制出了中国人整体思维方式量表(The Chinese Holistic
Thinking Styles Scale, 简称CHTSS),并以此为研究工具,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社会认知、决策判断、责任归因等过程的影响,发现思维方式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主要涉及思维方式对病人疾病产生和康复观念的影响,因为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个体的心理因素,比如乐观的态度和信心等对个体健康的重要性。思维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元认知特性,它必然会对个体看待生病与康复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当然,它的影响不会是孤立的,它将和个体本身的其他特性以及情境因素结合在一起,对个体的健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假设在思维方式上取向不同的个体在看待疾病产生和康复因素时的重点不同,整体思维的得分越高的病人,对综合因素的作用更强调。
2.方法
2.1被试:
随机选取了来河北省石家庄市三所医院就诊的120名患者,其中男性和女性各60人,其中一名患者填写的问卷缺失项目较多,所以舍去。119名有效被试的年龄在18到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岁。文化程度: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9人,没受过高等教育的70人(高中以下学历)。被试所患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皮肤病等30多种。患病时间:由初次到29年不等,平均患病时间3年。其中重病患者占20%,中度患者占45.7%,轻度患者占34.3%。婚姻状况:未婚占19.3%,已婚占78.9%,丧偶占1.8%。
2.2研究工具
由4个部分组成:
背景资料:包括被试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籍贯、文化程度、患病名称、严重程度和患病时间等。
中国人整体思维方式量表:该量表由Hou、Peng和Zhu在2001年编制完成,由17个项目组成,用7点量表加以评定。其中“1”代表完全反对,“7”代表完全赞成,“4”代表中立。量表分5个维度:联系性(3),变化性(4),矛盾性(4),折衷性(3),和谐性(3)。该量表间隔1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784,5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也较好。量表具有较好的构思、聚合及区分效度,以此为工具的社会认知研究证明了量表的外部(生态)效度也较好。
疾病产生因素评价问卷:该问卷用5点量表加以评价,“1”表示非常反对,“5”表示非常赞成,“3”表示中立。该问卷由25个题目组成,前23个题目罗列了与病人生病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我生病是因为我没有注意保健”等。第24和25两个项目是让被试对自己的生病的原因加以归因,并以百分比例表示。第24题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加以归因,25题从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加以归因,每个题目两方面因素和为100%。
疾病康复因素评价问卷:问卷由25个与疾病康复有关的题目组成,问卷形式与疾病产生因素评价问卷相同。
2.3研究程序
首先对参加研究的6名主试进行培训,以保证他们对每个被试采取相同的对待。这6名主试来自上述三个医院,每个医院2名,均为主任医师。主试(给病人看病的大夫)在病人就诊结束时征得病人的同意后,把问卷发给病人,向病人说明问卷的填写方式,研究的目的,以及将对结果加以保密。病人如果不明白项目的含义,可以向主试提问。主试在病人填写完问卷以后,要对所填写的项目进行核对,主要核对背景资料部分的病名和严重程度两相。完成这个问卷大约需要25分钟。做完后向背试表示感谢。
3.结果
用SPSS for Windows 10.0 对研究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为了探索思维方式的影响,在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