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神魔小说

合集下载

明代神魔小说题材取向的道教化

明代神魔小说题材取向的道教化
0 9年 第 3期 总第 2 O期 5月 1l 4
Ma.0 9 y2 0
S ra . 4l N03 e ilN0 1 _
明代神魔小说题材取向的道教化
⑥ 董 群
( 广州大学 , 广东 广州 5o 0 ) 1o6
【 摘
要 】由于其 民间性和世俗性等 因素契合 了市民社会的心理需求 , 再加之统 治者 的推 崇 , 了明代 中 到
在整个取经过程中经常出现 ,作者也给了他们较 多 的笔 墨 , 教的成 分还 是相 当多 的 。 合 以上 的 道 综
综合 比较 , 不难发现 , 它们大部分是在《 西游记》 的
影 响下 产生 的 , 题 材 上看 , 从 主要 有 以下 几 种 : 一
分析 ,笔者认为在明代的神魔小说 中道教因素要 远远高 于佛教 因素 , 在许 多小说 中 占据 主要地位 。
下 层文 人 为主 。
图书 ) 在当时算不上高消费。 “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 跋者 的文字 中( : 按 作者举 了以下序跋材料 : 熊大
木《 大宋中兴演义序》林瀚《 、 隋唐志传序》余邵鱼 、 《 列国志传 ・ 、 引》 绿天馆主人《 古今小说序》 可一 、 居士《 醒世恒言序》 可以看出, ) 通俗小说的读者范 围是扩展到了‘ 士大夫以下遽尔未 明乎礼者 ’ ‘ 、愚
4 ・ 6
天上帝 出身志传》 匕 ( 游记》 和《 ) 五显灵官大帝华 光天王传》《 (南游记》 )的作者余象斗就是当时建 阳余氏书坊的大书坊主。《 东游记》 的作者吴元泰
和《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的作者罗懋登都是 地位相对低下的文人 ,其 中最有些名气 的应该是 邓志谟 ,他是余 氏书坊萃庆堂的塾师,以教书为 生, 地位也不怎么高 , 他创作了其 中的三篇神魔小 说 :铁树记》 《 《 、咒枣记》 飞剑记》 和《 。其他的神魔 小 说 也 多是不 为人 知 的下 层 文人 所 编制 。所 以我 们可以说当时的神魔小说编创群体应是 以书商和

西游记的简介

西游记的简介

西游记的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最为著名的一部。

它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瑰宝。

小说以明代文学白话体写成,包含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堪称中国文化瑰宝。

《西游记》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传奇历程。

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大唐西域记》中的“玄奘取经”故事,而吴承恩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作和改编,赋予了故事更多的神奇和幽默元素。

故事的主角有四个,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

其中,孙悟空是灵猴出世,后受到如来佛祖的赐予金箍棒,成为了斗战胜佛。

他机智勇敢,擅长变化,是师徒四人中最聪明和精力充沛的一位。

猪八戒原本是天宫仙猪,因调皮捣蛋而被贬下凡界,变成了个体型庞大、贪吃懒惰的猪怪,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沙僧原本是天河沙神,因无端被降罪而被遣下凡尘,他是四人中最沉默寡言的一位,但忠厚老实,是唐僧最为倚赖的侍从。

唐僧则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他身负取经使命,被捆绑了七十二重降魔的紧箍咒,遇到各种魔障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在西天取经的道路上,师徒四人克服了形形色色的艰难困苦,历经了一百零八难的千辛万苦。

他们遇到了火焰山、花果山、水帘洞等一系列传奇的地方和生物,结识了许多妖精和仙人,也对抗了孙悟空的敌人如牛魔王、红孩儿、蜘蛛精、狐仙等等恶势力。

他们的目的是取得佛经,带回东土,利益于世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接受了许多的历练和教育,懂得了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明白了宽容、守信和为他人着想的重要性。

《西游记》传承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传统,并且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

它不仅具有想象力非常丰富的神话人物和景物描写,还揭示了人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通过师徒四人的冒险经历,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现实和对于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

西游记简要内容概括

西游记简要内容概括

西游记简要内容概括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它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等思想,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神魔世界。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大闹天宫、收服妖怪等。

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是整个故事的主线。

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妖魔鬼怪的阻挠和诱惑,但凭借着师徒四人的智慧和勇气,最终克服了一切困难,圆满完成了取经之旅。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一个著名故事情节。

白骨精借助妖术变成美貌女子,企图迷惑唐僧师徒,孙悟空三番五次斩妖除魔,最终将白骨精铲除,保护了师徒四人的安全。

孙悟空大闹天宫是西游记中的又一个经典情节。

因为天庭不公,孙悟空不满而大闹天宫,最终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后来,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如来佛祖赦免了孙悟空,让他跟随唐僧师徒四人一起回到东土大唐。

收服妖怪则是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情节。

在取经路上,唐僧师徒四人遇到了各种妖怪,如黄风怪、红孩儿、铁扇公主等,孙悟空等人都用智慧和力量将这些妖怪收服,最终让他们皈依佛门,成为善良的伙伴。

总的来说,西游记通过师徒取经的故事,展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游记故事简介

西游记故事简介

西游记故事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小说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为主线,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等思想,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故事开始,天庭的玉帝派遣观音菩萨去找取经人,唐僧师徒四人应征而来。

孙悟空因为调皮捣蛋,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后来,观音菩萨为了招揽唐僧师徒,赐给孙悟空金箍棒,并封他为“齐天大圣”。

孙悟空得到解放,答应护送唐僧师徒西天取经。

猪八戒和沙和尚也因为各自的过失被罚下凡间,成为唐僧的徒弟。

在取经路上,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遇到了许多妖魔鬼怪的阻挠,也结识了许多善良的人和神仙。

他们先后经过了火焰山、芭蕉洞、白骨山、蜘蛛精的洞府等地,与孙悟空的老对头牛魔王、狮驼岭的老妖精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在这一路上,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也逐渐显露出来,唐僧慈悲善良,孙悟空机智勇敢,猪八戒贪吃好色,沙和尚忠厚老实。

最终,唐僧师徒四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真经,回到了长安。

在长安城外,他们受到了玉帝的接见,三藏法师被封为“唐王”,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被封为“天蓬元帅”,沙和尚被封为“净坛使者”。

他们在长安城内布道讲经,使长安城内外的百姓都受益匪浅。

《西游记》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结构、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富有哲理和启迪意义,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外国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张名片。

总的来说,《西游记》是一部融合了神话、传说、佛教、道教、儒家等多种元素的文学巨著,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文化瑰宝。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道教小说研究参考文献

道教小说研究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A(晋)《抱朴子内篇校释》葛洪王明校释中华书局 1985年(五代)《北梦琐言》孙光宪《四库全书》本(宋)《宝刻丛编》陈思《丛书集成》据《十万卷楼丛书》排印本(清)《补五代史艺文志》顾榱三金陵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上海进步书局编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 1983-1984年影印《巴蜀道教碑文集成》龙显昭、黄海德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宋)《册府元龟》王钦若等编中华书局 1960年影印(宋)《崇文总目》王尧臣等《丛书集成》初编本《陈尚君自选集》陈尚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谶纬论略》钟肇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张振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长生不死的探求--道经(真诰)之谜》钟来因文汇出版社1992年B(汉)《洞冥记》佚名撰《顾氏文房小说》本(梁)《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陶弘景《道藏》本(唐)《道教义枢》盂安排《道藏》本(唐)《杜阳杂编》苏鹗《丛书集成》排印本(唐)《道德真经广圣义》杜光庭《道藏》本(唐)《洞玄灵宝三师记》杜光庭《道藏》本(宋)《道门定制》吕元素《道藏》本(宋)《道门通教必用集》吕太古《道藏》本(明)《道藏阕经目录》《道藏》本(明)《道藏目录详注》自云霁《道藏》本《道藏源流考》陈国符《民国丛书》中华书局 1949年影印《道藏编纂史》C[日本]吉冈义丰《吉冈义丰著作集》第三卷昭和六十三年《道藏提要》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道经总论》朱越利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敦煌道藏》李德范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年《道家金石略》陈垣等编文物出版社1988年《道教史》许地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道家养生术》陈耀庭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年《道教学》朱越利、陈敏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道教概说》李养正中华书局1989年《道教与诸子百家》李养正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道家文化研究》(1-19辑) 陈鼓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吕锡琛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道教与传统文化》文史知识编辑部中华书局 1992年《道教与中国文化》葛兆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胡孚琛、吕锡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9年《道教法术》刘仲宇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道教在海外》陈耀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道教文学史》詹石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道教文学三十谈》伍伟民、蒋见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道教与神魔小说研究》苟波巴蜀书社 1999年《道教与唐代文学》孙昌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道教斋醮科仪研究》张泽洪巴蜀书社1999年D《道教》 [日]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道教人门》 [日]塞德忠著、萧坤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道教史》 [日]窿德忠著、萧坤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道教史探源》 [澳]柳存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道家与道术》 [澳]柳存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道教的历史与文学》 (台湾)郑志明主编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2000年《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孙亦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杜光庭道教仪范之研究》周西波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杜光庭著述叙录》张亚平《四川文物》1999年第6期《杜光庭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社《杜光庭(道教灵验记)④》 [日本]荒尾敏雄《东方宗教》第97号《杜光庭小考》 [日本]今枝二郎吉冈博士还历纪念《道教研究论集》昭和五十二年E(清)《二十二子》浙江书局辑刊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初印本影印1986年《二十五史补编》(全六册) 中华书局影印开明书店本 1952年(唐)《法苑珠琳》道世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影印碛沙版大藏经》影印1981年《法国汉学》第七辑《宗教史专号》吕鹏志编中华书局2002年《法国当代中国学》 [法]戴仁主编、耿升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F(南宋)《绀珠集》朱胜飞《四库全书》本(前蜀)《广成集》杜光庭《道藏》本(唐)《广黄帝本行记》王瑾《道藏》本(明)《顾氏文房小说》顾元庆商务印书馆1925年影印(粱)《高僧传合集》慧皎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唐)《广异记》戴孚撰、方诗铭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G《古小说钩沉》鲁迅齐鲁书社1997年《古小说简目》程毅中中华书局1981年《古代中国房内考》 [荷]高罗佩著、李零、郭晓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葛兆光自选集》葛兆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晋)《汉武帝内传》佚名《守山阁丛书》本(汉)《韩诗外传》韩婴《汉魏丛书》本(宋)《混元圣迹》谢守灏《道藏》本H(明)《汉魏丛书》程荣纂吉林大学出版社据明新安程氏刊本影印1992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1999年《汉魏六朝小说史》王枝忠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华学》第1、2、3、4、5辑饶宗颐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和风堂文集》 [澳]柳存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I(后晋)《旧唐书》刘啕中华书局点校本(后蜀)《鉴戒录》何光远《学津讨原》本(宋)《郡斋读书志校正》晁公武撰、孙猛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正(宋)《旧五代史》薛居正中华书局点校本(宋)《锦里耆旧传》句延庆《四库全书》本(清)《缙云县志》J(光绪)《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旧小说》吴曾祺《丛书集成》本《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开明出版社1996年《缙云姓氏志》金兆法主编方志出版社1999年《剑桥中国隋唐史》 [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K(唐)《开天传信记》郑綮《百川学海》本(五代)《开元天宝遗事》王仁裕《顾氏文房小说》本L(汉)《列仙传》刘向《琳琅秘室丛书》本(唐)《历代崇道记》杜光庭《道藏》本(南宋)《类说》曾糙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本(元)《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赵道一《道藏》影印本(清)《龙威秘书》马俊良乾隆五十九年石门马氏刻本《历代释道人物志》苏晋仁、萧炼子选辑巴蜀书社1998年《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 (台湾)李丰桥学生书局1986年《六朝志怪小说考论》 (台湾)王国良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六朝道教史研究》 [日本]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M(晋)《穆天子传》郭璞注《汉魏丛书》本《茅盾说神话》茅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N《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陈垣《民国丛书》影印本《南诏大理文物》云南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92年P(唐)《裴铡传奇》裴铡撰、周楞伽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Q(唐)《千金翼方》孙思邈著、朱邦贤、陈文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明)《全蜀艺文志》周复俊《四库全书》本(清)《全唐文》董诰等编上海古籍据原刊影印本1990年(清)《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扬州诗局本缩印1986年《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全唐五代小说》李时人编校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青城山志》王文才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青词碧箫:道教文学艺术》杨光文、甘绍成著台湾大展出版社2000年《青城山道教文化》都江堰市文史资料第十三集《"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王运熙《光明日报》1958年3月2日《文学遗产》第198期《虬髯客传考》饶宗颐《大陆杂志》十八卷一期《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前后蜀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巴蜀书社1994年R(宋)《容斋随笔》洪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日]藤原佐世《古逸丛书》本S(汉)《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点校本(六朝)《山海经校注》郭璞著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六朝)《神仙传》葛洪《汉魏丛书》本(六朝)《搜神记》干宝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 1979年(前秦)《拾遗记》王嘉撰、萧绮等校辑中华书局1981年(唐)《隋书》魏徵中华书局点校本(宋)《蜀祷杌》张唐英撰、王文才、王炎校笺巴蜀书社1999年(宋)《三洞群仙录》陈葆光《道藏》本(宋)《上清灵宝大法》金允中《道藏》本(元)《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元)《宋史》脱脱等中华书局点校本(明)《蜀中广记》曹学俭撰《四库全书》本(明)《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清)《四川通志》黄廷桂等监修、张晋生等编纂《四库全书》本(清)《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中华书局1965年(清)《十国春秋》吴任臣中华书局点校本(清)《说库》王文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清)《宋史艺文志补》倪燎撰、卢文昭校正抱经堂刊群书拾补本《双梅影阎丛书》叶德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5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编委会编齐鲁书社1997年《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中华书局 1980年《神怪小说史》林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神话研究》闻一多巴蜀书社2002年《宋史艺文志考证》陈乐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隋唐五代小说史》侯忠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隋唐史》岑仲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陶敏、李一飞中华书局2001年《神仙与高僧--魏晋南北朝宗教心态试探》 [台湾]蒲慕州《汉学研究》第八卷第2期1990年T(汉)《太平经合校》王明校中华书局(晋)《太上洞渊神咒经》王纂(不确定)《道藏》本(唐)《唐阙史》高颜休《知不足斋丛书》本(唐)《太上黄篆斋仪》牡光庭《道藏》本(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杜光庭《道藏》本(宋)《太平广记》李防等编、汪绍楹点校中华书局本(宋)《唐语林》王谠撰、周勋初校正中华书局1987年(宋)《唐会要》王溥中华书局1955年(宋)《通志·艺文略》郑樵编中华书局1987年(清)《唐代丛书》王文诰嘉庆十一年序刊本(清)《唐人说荟》莲堂居士上海扫叶山房1913石印本《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程国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唐代文学丛考》陈尚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唐宋传奇集》鲁迅辑齐鲁书社1997年《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唐人传奇》李宗为中华书局1985年《唐代小说史话》程毅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唐前志怪小说史》李剑国。

5本气运争霸修炼类小说,仙道玄奇,神道奥妙,争霸天下,谁为峰

5本气运争霸修炼类小说,仙道玄奇,神道奥妙,争霸天下,谁为峰

5本气运争霸修炼类小说,仙道玄奇,神道奥妙,争霸天下,谁为峰1.《道果》——作者:战袍染血东方修神流。

主角金手指是三分身,性格坚毅,杀伐决断,儒道和神道兼修。

人身,化为书生,在融合气运流和儒家道的人间从学子,求学,科举,入做官,修书成大儒,打仗,兵制改革,君王托孤,为权臣,为相十年归隐,期间体验文道和人道,气运。

心魔神,以念为食在小世界中神灵化为至高天神,又有心魔身化为天魔,通过正反两道霸占整个小世界的气运。

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人物也刻画得合理,世界观也能自洽,但故事戏剧节奏很快,各种战斗,不间断地升级打脸,非常紧凑。

主要爽点都在人道身修习儒家兵家,成就大儒的剧情上。

已完结,字数450万。

2.《神霄天宫》——作者:雪满林中百五十年前,秃发人崛起翰北草原,席卷天下,入据神州,做了中土之主。

佛,道,光明,拜火,新月,诸教十年一次上京斗法,划分下界势力。

儒家被彻底打压,天聪汗入关,马蹄儒庙,箭射儒宗。

从此之后,秃发人的统治彷佛再坚不可摧。

一直到一百五十年后,刘不已携带神霄天宫降临此方世界!变种仙侠无限流,设定就是高层仙侠世界,和其他更次一些的其他世界,然后各种修真的故事。

此书的优点是解读神道香火的角度很有意思,而且类似大元朝仙侠世界的剧情还是蛮有新鲜感的。

主角有一手好吐槽,情节挺好玩又爽的小说,只是后期略崩,感觉作者没准备好大纲,驾驭不住的感觉。

已完结,字数104万。

3.《香火成神道》——作者:文抄公类似教主的《易鼎》,不同的是此书主角走神道,为成大道不得不分神转世,让分神争夺天下成为人主,立自己为国教,谋天下气运。

最后二者合一,成为三界之主,天帝。

文章开篇主角方明穿越到一个神道还未建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主角渐渐在这个世界站稳了跟脚。

并且主角分神投胎成为世家公子,争霸天下。

随着主角争霸的不断胜利,主角在神道上的造诣也越来越高。

可以说这本文章是神道争锋与争霸天下同时展开,读起来相当不错。

主角杀伐果断,没有扮猪等不符身份的狗血剧情,爽文。

论仙道小说与神魔小说的异同

论仙道小说与神魔小说的异同

士, 也不乏一些信 仰神 仙或 道教 的各 类人 士 。仙 道小 说 主要 《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 和冯 梦龙 的《 三遂 平妖传》 等 十九部 , 这 收藏于《 道藏》 《 藏 外 道 书》 《中华 续 道藏 》 等 道教 文 献 中 , 而 在鲁迅 《 中国小说 史 略》的基础 上 有 所扩 大 。而 随 后胡 胜 的 《 太平广记》 《 太平御览》 《 类 说》 《 绀珠 集》 等教 外文 献也有 载 《 明清神魔小说研究》 收 罗的神 魔小说 则 多达八 十余部 , 远 较 录, 此外还有一些是 以单行本 的形式流传 。如《 列仙传 》 《 神仙 鲁迅 的《 中国小说史略》 和陈大康 的《 明代小说史》 为 多。尽管 传》 《 汉武帝 内传 》 《 洞仙传》 《 神仙感 遇传 》 《 墉城 集仙 录》 《 续 神魔小说 大多与儒释 道三 教都 有关 联 , 但真 正与 道教 及仙 道 仙 传》 《 疑仙传》 《 犹龙 传》《 历世 真 仙体 道 通鉴 》 《 列 仙 全传 》 人 物关 系密切的还是《 西游记》 《 南游记 》 《 北游 记》 《 东 游记 》 《 仙佛奇踪》 《 神 仙通 鉴》 《 七 真因果 传》 等都是 著名 的仙 道小 《 封神演义》 《 西洋 记》 等小说 , 此外还 有 明代邓 志谟 的 《 铁 树 说 。从类别 上说 , 它们大多属 于志怪 或传奇 中的一类 , 少 数属 记 》 《 咒枣记》 《 飞剑记 》 和杨 尔曾 的《 韩 湘子 全传 》 , 清代 汪象 于章回小说。这些小 说 以宣扬 神仙 道教 思想 为 主 , 它们是 道 旭 的《 吕祖 全 传》 、 吕熊 的 《 女 仙 外 史》及李 百 川 的《 绿 野 仙 教 的有 机组 成部分 , 它们 的存 在对 道教 思想 的宣 扬 和神仙 故 踪 》 等。

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探析

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探析

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探析作者:黄春枝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12期摘要:我国古典小说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明代的政治文化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个性思潮也不断得到张扬,这样一来,明代神魔小说就会具备良好的创作氛围。

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就是《西游记》,实现了明代神魔小说创作佳境,甚至也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峰,影响到后代的小说创作。

而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酝酿期和繁荣期以及衰退期。

关键词:明代;神魔小说;发展历程我国小说在发展的过程中,神魔现象和小说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神话传说使人们的想象力得到拓宽,人们更多的关注各种神异现象。

明代小说在创造的过程中,将前朝的各种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形成艺术大观,促进了神魔小说的发展,使明代神魔小说达到了巅峰。

本文主要对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对于相关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一、明代神魔小说的酝酿期明代神魔小说的酝酿期属于缓慢发展的时期,当时盛行道教,在根本上影响着明代文学思想。

发展和壮大明代神魔小说,也是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

明代初期主张的宗教政策是三教并重,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皇帝对于宗教具有不同的偏好。

在明朝前期,道教地位很低,之后才得到逐渐的提升,嘉靖皇帝甚至提出“以道治国”的思想,嘉靖皇帝执政时间很长,因此加强了道教的社会影响力。

道教当中具有幻想因子,对于传统小说的创造力给予一定刺激。

道教宣传了仙境、异域、冥府,创作出神、妖、仙等意象。

这样一来,小说的创作空间得到扩展,使小说人物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对于小说的叙事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明朝的政治思想为神魔小说的发展提出了契机,但是要想达到繁荣,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发展。

这个时期属于明代神魔小说的酝酿期,代表作品为《三遂平妖传》、《封神演义》等等。

这个时候这个方面的作品数量不是很多,主要是为明代神魔小说的发展和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道平妖传》属于明初的作品,主要内容指的就是北宋期间,王则和胡永儿依靠法术,在贝州实行反叛,被文彦博实行镇压。

西游记简介及主要内容

西游记简介及主要内容

西游记简介及主要内容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品。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全名为《西游记真本》,被视为是道教思想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异化。

这部小说是根据《妙灵玉册》修改而成的,全篇之中十分典雅,不矫揉造作,是一部极有震撼力和极晶莹剔透的现代神魔小说,内容包括唐僧师徒和玉帝、南海观音、悟空大圣等一系列人物的故事。

这部书中的唐僧取经是作者对儒家和道家以及佛家三种思想进行了评价和批判的标志之一,全篇写到唐僧和三位徒弟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灵山,西天见佛取得真经,这也显示了唐僧师徒的顽强不屈和坚持不凡的品质。

另外,书中悟空大圣则是道家观点的结合,他力大无穷,神通广大,有如神仙一般。

但在西游记中悟空的修行经历也充满了峭难,他对自我的领悟过程更显其孝子爱人的儿化。

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三日以及四个大圣也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忠孝节义等伦理观念,其中,猪八戒作为唯一一个没有什么得失心的大凡人,不管他是优胜劣汰的社会,又或是急功近利的信仰,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维护人类乃至动物等一切被裁判的群体而奋斗的证明。

总而言之,西游记是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神话小说,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思想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故事,以及各种神仙、妖怪、仙人等的冒险经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智慧和理念,也勾勒出了一个个富有意义、’情理’系列的人物形象。

对近年来兴盛的“神魔小说”文体研究热的质疑

对近年来兴盛的“神魔小说”文体研究热的质疑
温 庆 新
( 南师范大学 湖 文学院 , 南 湖 长沙 408 ) 10 学 界 热 衷 于 进 行 “ 魔 小 说 ” 体研 究 , 禁 锢 于 “ 魔 ” “ 神 文 却 神 与 神怪 ” 的非 此 即 彼 与亦 此 亦 彼 的 思
维 谬 圈 中 ,往 往 观 念 先 行 、 论 干预 过甚 ,过 于 注 重体 裁 与形 式 的研 究 ,忽视 题 材 与 内 容 的 研 究 ,存 有 诸 多 理
关 键 词 :文体 研 究 ;神 魔 小 说 ;神 怪 小 说 ; 思 反 中 图 分 类 号 : 2 74 10 . 1 收 稿 日期 : 0 0— 3— 5 2 1 0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4 7 ( 0 1 0 0 5 0 0 9— 90 2 1 ) 1— 0 7— 5

“ 怪 ” “ 魔” 神 与 神 —— 非 此 即彼 与 亦 此 亦
彼 的思维 禁锢
学界对“ 神魔小说” 文体特征进行界定时 ,往往将 “ 神魔” “ 怪 ” 与 神 并举 ,以批驳 “ 神怪 ” 为正 名 “ 作 神 魔” 文体独 立 的先 决条件 。如胡 胜 《 清神 魔 小说 研 明
体特征的有 苟波 《 道教 与神 魔小 说》 、 胡胜 《 明清 神 魔小说研究 》 、 汝常 《 冯 中国神魔 小说 文体 研究 》
等, 其它 如 陈 文新 《 国文 学 流 派 意 识 的发 生 和 发 中
征, 在命意上有 ‘ 证道 ’ ‘ 或 阐道 ’ 等指 向” 。以 上 “ 说法 ,即 是 非 此 即彼 思 维 观 的典 型。但 胡 胜 又 说 : “ 神怪 ’ ‘ 如果用来命名包 括文言 志怪小说 在 内的一 切 以非现实因素 构成形 象 的作 品 ,未尝 不 可” ,又认 为 “ 神魔小说 ” 主括 :“ 应 三教 同源 ” 的宗 教背景 、以“ 人 化了的神魔 为主要艺 术对 象” “ 及 神与魔 的二元对立 ”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论封神演义中的尊道抑儒摘要;《封神演义》是我国一部著名的神魔演义小说,它以周武王伐纣为线索,博采民间传说,再加上天马行空般的虚构幻想完成。

在《封神演义》中,有三分真实,七分是虚构,描写了数量众多的各路神仙。

但是《封神演义》绝对不只单是一般意义上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有着对道家的推崇和对儒家的抑制。

关键词;封神演义儒道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诞生与明代后期,也被誉为仅次于《西游记》的神魔小说巨著。

小说充分发挥了神话传说的想象特产,讲述了商朝末年,纣王暴政,宠信妲己,残害忠良,武王行兴仁义之师讨伐无道昏君纣王,并以此为背景,充分展现了上古诸神呼风唤雨,动摇乾坤的通天法术,塑造了大批的艺术形象。

并借助众多的神仙形象来宣扬了道教,推崇道教。

本书讲通过点来说明对道家的推崇。

一,字面上的推崇道教《封神演义》是一部演绎道教两大教派:阐教与截教争的小说,它鲜明而浓厚的道家神幻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涉及很多历史上传闻的道教人物,如元始天尊、老子李聃、广成子、赤精子。

甚至连一些原本是佛教中的人物,如托塔天王、哪吒、燃灯古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慈航道人)都变成了道教人物。

显然其道教色彩不可谓不浓。

并在第11 回末有言:“玉虚宫住讲道教。

”这已明言“道教”。

元始天尊所在的阐教是作者赞扬肯定的教派,故不难看出,作者是崇敬道教的。

还有第 5 回云中子说:“但观三教,唯道至尊……但谈三教,惟道独尊”;第82 回黄龙真人则说:“自元始以来,惟道独尊”。

对道教的推崇还表现在对《黄庭经》的崇尚。

《黄庭经》曾是道教中早期上清派的两大经典必读书之一,而作者多次强调阐、截教教徒都诵读它。

第23 回姜子牙“日诵《黄庭》,悟道修真”;第24 回子牙诵读“《黄庭》两卷消长昼”;第37 回子牙感叹:“蒲团静坐,朗诵《黄庭》,方是吾心之愿”;第49 回陆压作歌:“白云深处诵《黄庭》,洞口清风足下生”;第64回李靖也歌:“洞中戏耍,闲写《黄庭》字”;第72回广成子作歌:“三卷《黄庭经》,四季花开处”;其次是截教尊奉《黄庭经》。

明代小说道教因素述略

明代小说道教因素述略

“ 魔小 说” 术语 , 鲁 迅先 生在《 神 此 是 中国小说 的 历 史 变迁 》 中首 先 提 出 。明代 的神 魔 小 说 是 一 种新
的文 学形 式 , 它兴 起 于 明代 中叶 , 数 量 上很 大 , 在 在
收 稿 日期 : 0 10 — 7 2 1 - 72
作者简介 : 曹群 勇 ( 93 1 7 一) 男 , 南 永 兴 人 。 士 , 教 授 , 究 方 向为 宗 教 社 会 学 。 , 湖 博 副 研
生理 想 。… …而其 中所 塑造 的成 功 的神魔形 象 又往


神 魔 小 说 中 的道 教 因 素
往 具有 神性 、 性 、 人 动物 性 和谐 统 一 的特 点 ” [5神 。3 2o 魔 小说 描写 的神 仙妖 魔 大 都被 作 者 赋 予 超 人 问 、 超 自然 的神性 , 它们毕竟 是人 本质 的异 化 , 但 因而 符合 逻 辑 的具有 人 的特点 , 时有 的 还 附 有动 物 的属 性 同 和 特点 , 《 游 记 》 如 西 中孙 悟 空 的 猴 性 , 八 戒 的猪 猪
( )西 游 记 》 一 《
行 教义 宣传 , 发求 道 的理 想 情 操 , 叙 神 仙 胜 境 ; 抒 铺
另 一方 面是 文人 的 崇道 和对 道 教 活 动 的文 学表 现 。
这 两者 的结 合使得 中 国 文 学更 具 有 浪 漫 气 息 , 而 从 结 出 了许 许 多多色 彩斑 斓 的花 朵 ” [2 。] 】拍道教 宣扬 成 仙 , 为人 生 在世 , 认 只要 安份 守 己 、 积善行 德 , 或者 能
中 , 种思 想也 时见 流露 。 这
小说 的情 节有 相合 之 处 。徐 振贵 先 生 在 其《 论 道 试

《西游记》中的道教元素解读

《西游记》中的道教元素解读

西游记中的道教元素解读《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家吴承恩创作的神魔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除了佛教、儒家和神话传说等元素外,道教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解读《西游记》中的道教元素,并探讨它们在故事中的意义。

1. 道教信仰背景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主张追求长生不老和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它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修炼灵魂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在《西游记》中出现了许多与道教相关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道教元素在剧情中的体现2.1 道士符咒八戒在拜师学艺时得到了一本符咒经书,可以利用符咒施展法术。

符咒是道士使用的一种秘密技能,可以驱邪遣怪、保护自身等。

正是通过这些符咒,八戒在任务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桃园结义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在桃花园结义,这种结义方式在道教中相当常见。

通过结义,他们建立了坚固的友谊、忠诚和信任关系。

2.3 道家仙府在小说中,有一些道家仙府出现。

这些仙府是一些修道者通过修炼而得到的居所,里面藏有许多宝贵的法宝和灵药。

例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和张果老的葫芦。

2.4 合欢山合欢山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在《西游记》中被描绘成了一个超凡境界的所在。

它内部布置精美,并富有灵气。

主要有各种奇异花草树木和仙鹤等生物生长于此。

3. 道教元素对故事情节及角色发展的影响道教元素为《西游记》增添了神秘、奇幻与超自然色彩。

符咒技能提供了战斗与防御手段,使八戒等角色具备了更强大的能力。

桃园结义则强调了友谊、忠诚和信任的重要性,这也使得主角们能够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道家仙府和合欢山则为故事提供了奇妙的场景和机会,让角色可以追求长生不老的目标。

它们也是主角们修行的地方,通过修行他们逐渐成长,并最终实现自我完善。

总结在《西游记》中,道教元素贯穿于整个故事中。

它们为剧情提供了神秘奇幻的背景,并且对角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解读道教元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游记》及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道教小说研究参考文献[整理版]

道教小说研究参考文献[整理版]

参考文献A(晋)《抱朴子内篇校释》葛洪王明校释中华书局 1985年(五代)《北梦琐言》孙光宪《四库全书》本(宋)《宝刻丛编》陈思《丛书集成》据《十万卷楼丛书》排印本(清)《补五代史艺文志》顾榱三金陵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上海进步书局编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 1983-1984年影印《巴蜀道教碑文集成》龙显昭、黄海德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宋)《册府元龟》王钦若等编中华书局 1960年影印(宋)《崇文总目》王尧臣等《丛书集成》初编本《陈尚君自选集》陈尚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谶纬论略》钟肇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张振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长生不死的探求--道经(真诰)之谜》钟来因文汇出版社1992年B(汉)《洞冥记》佚名撰《顾氏文房小说》本(梁)《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陶弘景《道藏》本(唐)《道教义枢》盂安排《道藏》本(唐)《杜阳杂编》苏鹗《丛书集成》排印本(唐)《道德真经广圣义》杜光庭《道藏》本(唐)《洞玄灵宝三师记》杜光庭《道藏》本(宋)《道门定制》吕元素《道藏》本(宋)《道门通教必用集》吕太古《道藏》本(明)《道藏阕经目录》《道藏》本(明)《道藏目录详注》自云霁《道藏》本《道藏源流考》陈国符《民国丛书》中华书局 1949年影印《道藏编纂史》C[日本]吉冈义丰《吉冈义丰著作集》第三卷昭和六十三年《道藏提要》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道经总论》朱越利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敦煌道藏》李德范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年《道家金石略》陈垣等编文物出版社1988年《道教史》许地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道家养生术》陈耀庭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年《道教学》朱越利、陈敏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道教概说》李养正中华书局1989年《道教与诸子百家》李养正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道家文化研究》(1-19辑) 陈鼓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吕锡琛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道教与传统文化》文史知识编辑部中华书局 1992年《道教与中国文化》葛兆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胡孚琛、吕锡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9年《道教法术》刘仲宇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道教在海外》陈耀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道教文学史》詹石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道教文学三十谈》伍伟民、蒋见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道教与神魔小说研究》苟波巴蜀书社 1999年《道教与唐代文学》孙昌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道教斋醮科仪研究》张泽洪巴蜀书社1999年D《道教》 [日]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道教人门》 [日]塞德忠著、萧坤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道教史》 [日]窿德忠著、萧坤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道教史探源》 [澳]柳存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道家与道术》 [澳]柳存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道教的历史与文学》 (台湾)郑志明主编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2000年《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孙亦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杜光庭道教仪范之研究》周西波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杜光庭著述叙录》张亚平《四川文物》1999年第6期《杜光庭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社《杜光庭(道教灵验记)④》 [日本]荒尾敏雄《东方宗教》第97号《杜光庭小考》 [日本]今枝二郎吉冈博士还历纪念《道教研究论集》昭和五十二年E(清)《二十二子》浙江书局辑刊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初印本影印1986年《二十五史补编》(全六册) 中华书局影印开明书店本 1952年(唐)《法苑珠琳》道世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影印碛沙版大藏经》影印1981年《法国汉学》第七辑《宗教史专号》吕鹏志编中华书局2002年《法国当代中国学》 [法]戴仁主编、耿升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F(南宋)《绀珠集》朱胜飞《四库全书》本(前蜀)《广成集》杜光庭《道藏》本(唐)《广黄帝本行记》王瑾《道藏》本(明)《顾氏文房小说》顾元庆商务印书馆1925年影印(粱)《高僧传合集》慧皎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唐)《广异记》戴孚撰、方诗铭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G《古小说钩沉》鲁迅齐鲁书社1997年《古小说简目》程毅中中华书局1981年《古代中国房内考》 [荷]高罗佩著、李零、郭晓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葛兆光自选集》葛兆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晋)《汉武帝内传》佚名《守山阁丛书》本(汉)《韩诗外传》韩婴《汉魏丛书》本(宋)《混元圣迹》谢守灏《道藏》本H(明)《汉魏丛书》程荣纂吉林大学出版社据明新安程氏刊本影印1992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1999年《汉魏六朝小说史》王枝忠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华学》第1、2、3、4、5辑饶宗颐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和风堂文集》 [澳]柳存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I(后晋)《旧唐书》刘啕中华书局点校本(后蜀)《鉴戒录》何光远《学津讨原》本(宋)《郡斋读书志校正》晁公武撰、孙猛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正(宋)《旧五代史》薛居正中华书局点校本(宋)《锦里耆旧传》句延庆《四库全书》本(清)《缙云县志》J(光绪)《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旧小说》吴曾祺《丛书集成》本《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开明出版社1996年《缙云姓氏志》金兆法主编方志出版社1999年《剑桥中国隋唐史》 [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K(唐)《开天传信记》郑綮《百川学海》本(五代)《开元天宝遗事》王仁裕《顾氏文房小说》本L(汉)《列仙传》刘向《琳琅秘室丛书》本(唐)《历代崇道记》杜光庭《道藏》本(南宋)《类说》曾糙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本(元)《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赵道一《道藏》影印本(清)《龙威秘书》马俊良乾隆五十九年石门马氏刻本《历代释道人物志》苏晋仁、萧炼子选辑巴蜀书社1998年《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 (台湾)李丰桥学生书局1986年《六朝志怪小说考论》 (台湾)王国良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六朝道教史研究》 [日本]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M(晋)《穆天子传》郭璞注《汉魏丛书》本《茅盾说神话》茅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N《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陈垣《民国丛书》影印本《南诏大理文物》云南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92年P(唐)《裴铡传奇》裴铡撰、周楞伽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Q(唐)《千金翼方》孙思邈著、朱邦贤、陈文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明)《全蜀艺文志》周复俊《四库全书》本(清)《全唐文》董诰等编上海古籍据原刊影印本1990年(清)《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扬州诗局本缩印1986年《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全唐五代小说》李时人编校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青城山志》王文才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青词碧箫:道教文学艺术》杨光文、甘绍成著台湾大展出版社2000年《青城山道教文化》都江堰市文史资料第十三集《"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王运熙《光明日报》1958年3月2日《文学遗产》第198期《虬髯客传考》饶宗颐《大陆杂志》十八卷一期《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前后蜀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巴蜀书社1994年R(宋)《容斋随笔》洪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日]藤原佐世《古逸丛书》本S(汉)《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点校本(六朝)《山海经校注》郭璞著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六朝)《神仙传》葛洪《汉魏丛书》本(六朝)《搜神记》干宝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 1979年(前秦)《拾遗记》王嘉撰、萧绮等校辑中华书局1981年(唐)《隋书》魏徵中华书局点校本(宋)《蜀祷杌》张唐英撰、王文才、王炎校笺巴蜀书社1999年(宋)《三洞群仙录》陈葆光《道藏》本(宋)《上清灵宝大法》金允中《道藏》本(元)《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元)《宋史》脱脱等中华书局点校本(明)《蜀中广记》曹学俭撰《四库全书》本(明)《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清)《四川通志》黄廷桂等监修、张晋生等编纂《四库全书》本(清)《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中华书局1965年(清)《十国春秋》吴任臣中华书局点校本(清)《说库》王文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清)《宋史艺文志补》倪燎撰、卢文昭校正抱经堂刊群书拾补本《双梅影阎丛书》叶德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5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编委会编齐鲁书社1997年《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中华书局 1980年《神怪小说史》林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神话研究》闻一多巴蜀书社2002年《宋史艺文志考证》陈乐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隋唐五代小说史》侯忠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隋唐史》岑仲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陶敏、李一飞中华书局2001年《神仙与高僧--魏晋南北朝宗教心态试探》 [台湾]蒲慕州《汉学研究》第八卷第2期1990年T(汉)《太平经合校》王明校中华书局(晋)《太上洞渊神咒经》王纂(不确定)《道藏》本(唐)《唐阙史》高颜休《知不足斋丛书》本(唐)《太上黄篆斋仪》牡光庭《道藏》本(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杜光庭《道藏》本(宋)《太平广记》李防等编、汪绍楹点校中华书局本(宋)《唐语林》王谠撰、周勋初校正中华书局1987年(宋)《唐会要》王溥中华书局1955年(宋)《通志·艺文略》郑樵编中华书局1987年(清)《唐代丛书》王文诰嘉庆十一年序刊本(清)《唐人说荟》莲堂居士上海扫叶山房1913石印本《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程国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唐代文学丛考》陈尚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唐宋传奇集》鲁迅辑齐鲁书社1997年《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唐人传奇》李宗为中华书局1985年《唐代小说史话》程毅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唐前志怪小说史》李剑国。

神魔小说《西游记》

神魔小说《西游记》

马钰《满庭芳》:“意马牢栓,神气休叫败 坏,锁白牛常在金栏。”
王重阳:“问曰:假令白牛去时,如何擒捉。 诀曰:白牛去时,紧扣玄关,牢镇四门,白牛 自然不走
• 大白牛:真真确确的宗教符号/因此 而落墨多多
“酒色财气” 的凡人生活
• 牛魔王:被小说家世俗化、趣味化
再举几个例子
• 《心经》与心猿
佛经体
三、《西游记》现实意义
虚幻的神魔世界是真实人世的投影 ——借神魔略呈世态
讽刺了佛,也揶揄了道 ——天、地、人三界皆非净土
四、神幻世界的奇幻美和诙谐性
艺术表现的最大特色: 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
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 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
1、极幻与极真 2、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3、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4、戏言寓诸幻笔
明中叶神魔小说大发展的原因
1、“怪力乱神”的恒久魅力 2、明中叶文学观念的变化,尤其是浪漫主义思潮
的涌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对题材的选择。 3、人们的宗教信仰,尤其是帝王们的信仰导向—
—宗教信仰的世俗化、民间化。
*《西游秒 →15,500,000条 现在是0.001秒 →78,900,000条
车迟国
“车迟”
*此类例子说明什么?

《西游记》与宗教有关的文字并
非全属粗率、无意义。

此类内容情况不一,或系统或散
碎,或肤浅或深涵。

就现有文本而言,此类文字不占
有主流地位,但又联络呼应成为隐伏的
意义层次。
*此类描写意义

有助于理解复杂的内涵:
一、如孙悟空的形象。
二、如女妖问题,等等。
清代乾隆年间,吴玉搢在 《山阳志遗》中首先提出 吴承恩作

《西游记》文体类别

《西游记》文体类别

《西游记》文体类别《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它是一部以历史传说为基础,通过夸张的情节和虚构的人物描写,寓意深远,警示作用显著的神魔小说。

其文体类别属于神魔小说,融合了神话、佛教和道教的元素,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首先,《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它通过主人公孙悟空与一众神仙和妖魔的斗争,展示了一个神奇世界的面貌。

小说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神明,如玉皇大帝、菩萨、众多妖魔等。

这些神仙和妖魔具有超凡的能力,能飞天遁地,千人千面,善于变幻自己的身形,妙手仁心,救人于危难之中。

他们的身份极高,地位尊崇,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这种神仙和妖魔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这正是神魔小说的特点之一。

其次,《西游记》描写了一系列神话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西天取经等。

这些故事情节都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传说而来,以夸张的手法加以改编和创作。

比如,孙悟空因为犯下各种罪行,被玉帝贬下凡间,然后在唐僧授意之下带领三位徒弟西天取经,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精彩的冒险故事。

小说中还涉及到一些神话中的典故,如《风水讲义》中的水帘洞、花果山,以及《火焰山》等等。

这些情节和典故的运用,使整个小说具有了浓郁的神话色彩。

再次,《西游记》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元素。

整个小说是以唐僧师徒四人为主线,描述他们西天取经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和道教的元素渗透至始终。

小说中的菩萨是唐僧的救赎者和引导者,他们救助唐僧师徒,提供指引和帮助。

佛教的教义也反复出现在小说的对白中,如舍身取义等。

同时,道教的哲理和道法也被引入,如道家思想的“道可道,非常道”等。

这些佛教和道教的元素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其不仅具有故事性,更具有了哲学性。

最后,《西游记》还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小说以浪漫的笔法描写了孙悟空等人的形象,他们奇特的形象和各种超凡的能力,使人们感到神秘和遥远。

与此同时,小说中的各种奇遇、冒险和斗争,也给读者带来了刺激和快感。

中国古代小说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

中国古代小说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书目(中国古代小说方向学生用)一、通史类1、《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共16卷,注释本)。

单行本可参考《插图本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此外有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等。

2、《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同上)3、《中国小说史稿》,北京大学五五级,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1973年12月第2版。

4、《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文存》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5、《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李修生主编,2001年7月第一版。

6、《中国小说学通论》,宁宗一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中国古代小说简史》,谈凤梁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8、《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齐裕焜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9、《中国小说史》,徐君慧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中国小说发展概论》,王恒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二、断代史1、《明末清初小说叙录》,林辰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2、《汉魏六朝小说史》,侯忠义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唐代小说史话》,程毅中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4、《晚清小说研究》,方正耀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宋元小说研究》,程毅中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汉魏六朝小说史》,王枝忠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7、《隋唐五代小说史》,侯忠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8、《宋元小说史》,萧相恺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9、《明代小说史》,齐裕焜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10、《清代小说史》张俊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11、《晚清小说史》,欧阳健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12、《晚清小说史》,阿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对“神魔小说”文体研究的质疑

对“神魔小说”文体研究的质疑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 a o UJO om l nvri S c l c ne orl f il N r a U ie t oi i c) n GT U sy( a S e
21 0 0年第 5期 ( 总第 16期 ) 6
对“ 神魔小说 " 文体研究的质疑
温庆新
cu in ls . o
Ke r s s l eerh;” h s Sois ywo d :t ersac y G o t tr ”;” u en trlSois ef cin e S p raua tr ”;rl t e e o
近年来 , 随着西方文体学说的不断入传 , 学界 开始 运用各 种文体 学理论来 研究 中 国古代 小说 的
( 湖南师范大 学 文学 院, 湖南 长沙 408) 10 1

要: 学界热衷于进行“ 魔小说 ” 神 文体研 究, 却禁锢 于“ 神魔 ” 神怪 ” 与“ 的非此 即彼与 亦此 亦彼 的思维谬 圈中, 往往观
念先行、 理论干预过甚 , 过于注重体裁与形 式的研究 , 忽视题材与 内容 的研究 , 存有诸 多缺 陷。
怪” 不足以概括明清“ 神魔小说” 的特性 ,神魔小 “
收稿 日期 :0 0— 5— 0 2 1 0 3
作者简 介: 温庆新(97 , 福建泉州人 , 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 18 一) 男, 湖 中国古代小说 。 ①如系统研究“ 神魔小说” 文体特征有苟波《 道教与神魔小说> 巴蜀书社 1 9 ( 9 年版 )胡胜《 9 、 明清神魔小 说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20 04年版) 冯汝常《 、 中国神魔小说文体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 院 20 ( 04年博 士论 文) , 等 而陈文新 ‘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 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与神魔小说
——以道教对《西游记》的影响为例试述
【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取材于宗教取经的故事,带有很浓厚的宗教意味。

道教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一,对于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游记》就是深受其影响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丰富的道教文化思想,可以称作是道教文学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道教神魔小说西游记
“神魔小说就是宋元以来道教世俗化进程中的一个产物。

通过神与魔的交锋与活动,小说家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①《西游记》就是神魔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一、神仙体系
仙这个词,可以说是道教专有。

仙是肉身成圣,功德圆满之人。

所有的物体皆可成仙。

成仙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被动成仙,比如受仙人点化,或服食道家仙丹灵药,都可以使物体成仙,即使不能成仙也能修成人形,再主动修仙。

如《西游记》中吃蟠桃可以长生不老或得道成仙。

第二种是主动修仙,西游记中曾言“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

小说中的天庭就是以玉皇大帝为首的一众仙班所居住的地方。

正宗的道教神仙谱中,三清的地位高于六御,玉皇大帝是六御之一。

但是这个说法遭到了人间帝王和儒家们的反对,他们不允许在神话世界中有比皇帝更高的人,于是玉帝的地位被拔高了,成为名符其实的三界皇帝。

所以在小说中,本来地位因该至高无上的太上老君等道教三清,却成为了玉皇大帝的臣子。

二、救世济民的主题
“救世济民、扶助万物的思想,是早期道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乃道教之本。

”②《西游记》中,斗妖制魔,对害“生”力量的压制是贯穿这部小说的主线索。

这也是社会因素所致,当时正是封建社会经过上千年的延续,最终走向衰落的特殊时代,社会矛盾更加突出,所以使得这一时期的小说皆有对现实的批判。

所以,小说中通过神魔的较量,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给人们在黑暗的社会中带来了一丝光明和希望。

这种写法,与道教对神仙救苦救难、扶民观念的宣传有密切关系。

《西游记》中,神仙总是下凡收服那先在人间作恶的妖精或者是降雨解救处于旱灾饥荒中的人类。

三、长生不老的修道主题
在《西游记》中,长生不老、修炼成仙,始终是其重要思想之一。

道教的“修道”活动,就是以老子之“道”为基础,以长生不死为目标,来进行身体和精神锻炼的宗教活动。

孙悟空当年决心访师问道,就是要“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

③在学艺之时,他术、流、动、静四门道法不学,唯一要学的就是长生不老。

作品中所写到的太上老君的仙丹、王母园中的蟠桃、万寿山五庄观的人参果,都能使人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书中那些妖魔鬼怪企图吃唐曾肉,也是为了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四、道教炼丹术
道教养生术在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和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中显露无遗,这两回是对道教炼丹术的真实演绎。

孙大圣前往的兜率宫,“是在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不遇,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

”于是他一齐倒人嘴中,“如吃炒豆相似”,这样他也
就炼成了金刚不坏之身,可谓刀枪不入,五毒不侵。

它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外丹,即孙悟空服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另一个是内丹,即孙行者在八卦炉内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熏蒸,使自己的五脏六腑获得了质的飞升。

五、道教典籍、法术、故事
首先,“《西游记》运用了不少道教丹道学的名词术语,如:灵根、大道、元神、婴儿、姹女、金公、木母、刀圭、黄婆、心猿、意马、外道、正法、参玄等。

”④在每一回的回末诗中,也包含不少道教内容。

如“从正修持须谨慎,扫除受欲自归真”(23回)、“未炼婴儿邪火胜,心猿木母共扶持”(40回)、“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56回)等。


对于道教法术、法宝的描写,在《西游记》中更是触目即是。

道教认为,“神仙”因为得“道”,自然具有超越凡人的本领。

《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日行千里;72变,变化多端;东海龙王施行法术呼风唤雨;神仙念符咒就可以降服妖魔;悟空吹毫毛化人形。

在玉华国,悟空三人收徒授艺,所传授的并不是佛教的禅寂,却是道教的脱胎换骨之法。

45回对道士祈雨仪式的描写,却相当完整和细致:“那道士愈加着忙,又添香、烧符、念咒、打下令牌。

半空中,又有四海龙王,一齐拥至”。


六、道教性质的人物形象
《西游记》一类的神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非完全来自作者的杜撰,很多都是来自于社会上拥有巨大影响的知名人物。

小说中,孙悟空、猪八戒等就不是道教中固有的人物,而是来自于前代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又如小说中借用了道教仙真人物,例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

悟空、八戒的出身,已如前述出自道教,沙僧也不例外。

据他自己介绍,他也是自小云游,得遇“真人”指教进行修炼。

小结
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独特而又重要的教派,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发给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对文学上的影响最为全面和深入。

宗教作为一种成熟的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是人类的一种伟大的创造。

它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具有极宽广的文化涵盖功能。

道教作为一种成熟的宗教,包含着哲理思辨、人生理想、伦理观念、道德意识等内容,必然会给予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学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样式,它自然要受到它的影响。

我们看到了这种影响,就会加深对中国文学发展中一些现象的理解,就会摸到中国文学作品的一些思想之脉。

①苟波道教与神魔小说——儒释道博士论文丛书【M】巴蜀书社 1999年9月第一版序第1页
②苟波道教与神魔小说——儒释道博士论文丛书【M】巴蜀书社 1999年9月第一版第2页
③吴承恩西游记【M】长江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一版第5页
④曹炳建仙界道门的荣幸与尴尬——《西游记》道教思想略论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0卷2002年8月第4期
⑤吴承恩西游记【M】长江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一版第160页,第280页,第393页
⑥吴承恩西游记【M】长江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一版第315页
廖向东. 士大夫文化精神的指归——《西游记》“三教合一”新论 [A]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第27卷总第11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