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意义
【摘要】:在中国,近代化的报刊,是外国人首先创办起来的。
19世纪的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已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
【关键词】:近代化报刊大众化外国人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可谓是辉煌灿烂,但当历史的车轮到了清朝后期,中国就逐步从世界强国之列走向了衰落的深渊。
而中国以外的世界却发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外的两大政治背景为外国人在中国办报提供了客观条件:
首先,来看政治上两者之间的对比,在这个时期,中国还处在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制度下,而西方国家却迈入了的资本主义这种较为先进的政治体系中。
在落后的政治体制下,一切发展都会受到阻碍。
其次,再来看经济方面,由于清政府一直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了主流,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也越来越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在先进的政治制度下,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英国于1840年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美国和法国也紧随其后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后,文化上的对比,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来奉行愚民政策,且实行的是禁锢人民思想的八股制,民众普遍比较迂腐,没有开化,而西方则崇尚自由民主,思想启蒙较早。
以上便是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中国及世界历史背景,了解了当时的客观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对其在华办报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中国,近代化的报刊,是外国人首先创办起来的。
19世纪的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已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即在报刊工作中适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法,报刊面向社会大众,报业成为社会上独立的行业。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拓商品市场和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政客、传教士、冒险家来到了中国,他们带来了鸦片和商品,也带来了西式的学校、报馆等。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宋朝就有邸报,但中国第一份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起来的,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清末人们的不开化和政府严苛政治统治背景难以促进近代报刊的诞生。
中国第一份近代报刊为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该报刊为宗教性刊物,主要用来宣传基督教,再者,传输知识,引导人们的正确的道德观也是这份报刊的旨意之一。
随后,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南洋、港澳、广州等地出版。
除了中文报刊外,外国人还在中国办了一批外文报刊,为来华的政客、传教士、商人等服务。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人侵华势力范围的扩大,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量及办报范围、出版范围也大大扩大,渐渐在中国形成了垄断形势。
对于外国人在华办报意义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的分析,可以看出,外国人在华办报是有利也有弊的。
由于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1)清末时
期,多数中国民众还处于愚钝迂腐的思想水平,封建制度也已腐化不堪,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及进步,外国传教士的到来及近代报刊的创办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先进的西方思想、科学成果、及各种文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人民起了启蒙作用,促进了近代知识分子和先进分子的觉醒,为中国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外国人所办报纸所刊登的政治和商业信息,启迪了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外国报纸对战争的报道和对当时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生活的报道,例如“1885年3月,法舰侵犯我东南沿海,《申报》特派记者前往宁波前线采访并以记载翔实的战讯”,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中原地区发生大饥荒,曾经有人跟随自河南南下逃荒的饥民,沿途进行实地采访。
以完全纪实的手法,将所见所闻写成通讯,相当细致地报道了灾民生活悲惨的情景。
”等等,这些报道都促进了民族觉醒,进而对国人开展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起了推动的作用。
(3)外国人所办报纸在办报手法上对中国人办报起了启迪作用,这一点我们以《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为例,它一改中国古代报刊风格,首先在办报手法上,遵循尊重读者心理,以一种可为中国人接受的方式方法办报,例如其封面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内容记载方式多采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形式。
其次在宣扬其报旨意时,更是采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
再者,其写作文体丰富多样。
这些都对国人创办近代报刊起了启示作用(4)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也加速了中国人自己开办近代报刊的步伐,此外,在报刊的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下面再来看看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带来的消极影响,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行为是其侵华行为的开始,且这种行为本身便是侵华活动的一部分,报业的经营就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
”外国人在华办报从本质上来说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
(1)首先是宣扬和美化西方文化,从这方面来讲是为西方列强征服中国文化做铺垫,还是对华侵略的一部分。
(2)为进一步的武力侵华进行政治辩护,例如《遐迩贯珍》曾积极为英美侵略军的上海泥城之战辩解,认为屠杀清军的暴行是正当的;“《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不仅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恶毒攻击和歪曲报道太平天国与小刀会起义,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在日本侵台事件上,也站在日本侵略者的立场上说话。
”(3)为了西方列强的利益,不惜做大量歪曲事实的报道,混淆中国人们的视听,例如对于太平天国革命,《北华捷报》为了英国在华利益,很快改变初期的中立甚至友好姿态,作了大量歪曲事实的报道,将太平军描绘成一群暴徒,并替“洋枪队”、“长胜军”等外国武装屠杀太平军的罪行祝捷论功。
“由于歪曲得过于离谱,连双手沾满太平军将士鲜血的‘长胜军’头目戈登也在家信中劝家人‘不要读《北华捷报》’,不要相信它的报道。
”《字林西报》内容更是明目张胆,煽动西方列强政府加紧侵略掠夺,公开支持清政府,反对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4)这些报刊更是为当时的西方侵略者的侵华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情报服务的,其根本宗旨便是利于西方列强更好的侵华。
这一点在当时的外文报纸中一览无遗。
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塘报”等多种名称:其特征是:
(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
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2)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总的来说,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宫文书色彩,但是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事件下达,而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延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例如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报刊:
宋代邸报(朝报)、小报。
宋代的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的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
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是帝国主义在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实行“攻心”政策的一部分。
早期传教士办报传播西学是手段,其目的是传教;后期教会报刊内容多由“教”而“政”,传教士借报刊直接参与、影响中国政治,目的是为了以外国资本主义那一套为蓝本,加速中国的殖民地化。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攻心”。
但是,在客观上,传教士所办报刊又起到了开化中国人头号脑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文明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特征:(1)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
(2)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他们的中文都很好,有的还能讲流利的奥、闽、沪等方言,有的能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地理。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风土人情都非常熟悉,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有些在中国办报的各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
(4)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聘请中国人当主笔或编辑工作,按照中国读者的习惯的书册或直行排字,尽使报刊中国化,在宣传上大唱古俭经,标榜“替中国人讲话”,以搏得中国读者的好感。
总结来看,外国人在中国办报是利弊的结合体,只有在对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充分了解分析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分析评判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功与过。
综上所述,外报与中国古代报纸的异同点:(1)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
(2)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因此,前者经常转载后者的内容。
(3)在办报思想,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
而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4)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宫方文书为基本内容。
(5)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
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这种外来的新事物同原有的事物同时存在的状况,是东西方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出现的。
报馆内部的明确的分,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
而邸报运作属官广告为,设有专设地办报机构;刊行京报的报房只是出版与销售的商业机构,设有专业的编辑人员。
(6)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邸报、京报停留在手抄、木刻活字印刷时,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
(7)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京报都较小,而外报而向社会发生,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
产生以上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时代前进了,物质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进步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需求提高了。
无论外国人在中国办报是出于什么目的,评价这一现象应该分析其各方面的影响,从政治倾向看,就整体来说,外报是外国殖民主义者的舆论工具,为外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服务,这一点,是应该肯定,毋庸置疑的。
但是外报品类复杂,表现各异,所起的作用不尽同,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外报中,外文报刊比中文报刊其侵略性要强得多、明显得多。
外文报刊中的葡文报刊,又有别于英文报刊,它自成体系,别有宗旨。
当时葡萄牙国内政局动荡,葡文报刊主要忙于本国问题,对中国的事务较少注意。
中文报刊中,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其政治倾向又比商业报纸要强烈得多。
从文化方面看,外报所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在客观上,对长期受封建文化禁锢的中国读者,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比如外报的西学宣传,对维新派思想的形成就有明显的影响。
梁启超、康有为都是《万国公报》的热心读者。
维新派第一个机关报就使用《万国公报》的名称,(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其中,有不少文章是根据《万国公报》的材料写成或直接从该报转载来的。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纲领性文章《变法通议》,其中的某些主张,也可以从《万国公报》中找出其思想根源。
从新闻业务方面来看,外报使中国人认识了近代报刊的功能,把西方的报纸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中国来了,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比如王韬。
另外,在印刷技术和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机都是从外国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
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初期,有租用印刷设备的,更多的是仿照外报设立自己的印刷机构。
外报逐渐衰落后,其设备也以各种方式陆续转移到中国人手里。
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
参考文献: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