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定位-(1)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88145e876f1aff00bed51e67.png)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1、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得中点处。
【功效】生养固脱,醒脑安神、【主治】(1)昏迷,昏厥,休克。
(2)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3)精神分裂症,癔病、(4)头痛,眩晕,神经衰弱。
【操作】向后横刺0。
8~1、2寸,也可向左右横刺。
灸3~5壮,艾炷不宜太大。
2、印堂:【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清热止痛、【主治】(1)鼻炎,鼻衄,感冒发热,眩晕,前额痛。
(2)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产后血晕不语,子痫,小儿惊厥,呕吐。
【操作】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
5~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素髎【定位】鼻尖得正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开窍泄热。
【主治】(1)昏迷,休克,呼吸衰竭,心动过缓,低血压。
(2)鼻炎,酒渣鼻。
【操作】从鼻尖向上刺0.5~1寸、4、太阳【定位】在额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得凹陷处、【功效】清热止痛、【主治】(1)头痛,偏头痛,眩晕,感冒、(2)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3)目疾、【操作】直刺0.5寸,斜刺或横刺1~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禁灸。
5、水沟(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得上1/3与中1/3交点处、【功效】醒脑开窍,复苏宁神、【主治】(1)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2)急性腰扭伤、(3)鼻炎,口眼歪斜,面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6、承浆【定位】颏唇沟得正中凹陷处。
【功效】祛风通络【主治】(1)急性腰扭伤。
(2)面瘫得口角歪斜,面痉挛得口角抽搐,三叉神经第3支痛、(3)口腔溃疡,齿痛,面肿。
【操作】微向上斜刺0。
3~0。
5寸、7、廉泉【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功效】开窍利舌,清音。
【主治】(1)中风舌强不语,暴哑。
(2)流涎,舌下肿痛。
(3)扁桃体炎,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部斜刺0、5~1寸,或再分别向两旁斜刺0。
5~1寸。
8、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当鼻唇沟中。
穴位详解
![穴位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1ab752cbd64783e09122b0b.png)
穴位详解模块一:头正面(1)印堂穴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
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迎香穴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
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3)睛明穴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4)攒竹穴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5)太阳穴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
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6)下关穴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四白穴位置: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名解:四白。
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
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
四白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穴。
模块二:头背面(1)百会穴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常用穴位定位-
![常用穴位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cf9abe52d1f34693dbef3e69.png)
常用穴位定位-(1)上肢腧穴:1尺泽Chi z e【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主治】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 • 8 一 1. 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 K o ngzu i【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主治】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刺灸】直刺0 • 5 一 l寸。
3列缺 L i eq u e【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配伍】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主治】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上斜刺 0. 3— 0. 5寸。
4.少商 Sh a osh a ng【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 1寸。
【配伍】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主治】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浅刺0. 1寸,或点刺出血。
5.神门 Sh e nm e【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直刺0. 3— 0。
5寸。
6.合谷【定位】手背部第 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7曲池【定位】屈时,在肘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
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
![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2e8a529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6.png)
治疗呕吐;配胃俞、中脘、章门、 水泉治疗月经不调;配中脘、天枢、
足三里、关元俞治疗泄泻;配肾俞、
足三里治疗五更泄泻;配委中、太 溪治疗腰痛。
三阴交治疗消渴。
37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6.委中Wéizhōng (膀胱之下合穴)
【定位】腘横纹中点。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 遗尿;④丹毒。 【备注】配肾俞、阳陵泉、腰阳关、志室、太溪治疗腰痛;配长强、 次髎、上巨虚、承山治疗便血。
【定位】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①目赤肿痛、目眩、近视等目 疾;②急性腰扭伤;③心动过速。 【备注】配合谷、四白治目生翳膜;配 后溪、瞳子髎治目赤;配行间治雀目。
35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2.大杼Dàzhù (八会穴之骨会)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咳嗽;②头痛,项强,肩背痛。 ③骨病。
21
四、足太阴脾经(21穴)
2.阴陵泉 Yīnlíngquán(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 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①腹胀、泄泻、水肿、 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②膝痛。 【备注】配肝俞、至阳治黄疸; 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配水分 治水肿。
22
四、足太阴脾经(21穴)
3、血海 【定位】 屈膝,在膑骨内上缘2寸,
39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9.至阴 Zhiyin (井穴)
1.尺泽 Chǐzé (合穴)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 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 咽喉肿痛;肘臂挛痛。
备注:配列缺、肺俞等主治咳
嗽、气喘;点刺出血治疗急性 咽喉肿痛;配合谷等治疗肘臂 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配委 中主治急性吐泻、中暑等。
中西医(中医)实践技能第二站技能考试必背常用针灸穴位
![中西医(中医)实践技能第二站技能考试必背常用针灸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87e1e35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b.png)
中西医(中医)实践技能第二站技能考试必背常用针灸穴位1、听宫——手太阳小肠经【定位】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近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操作】张口取穴,直刺 1-1.5 寸。
2、攒竹(中西医不考)——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主治】近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眼疾;远治:③急性腰扭伤;特治:④呃逆。
【操作】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 0.5-0.8 寸。
禁灸。
3、天柱(中西医不考)——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颈后区,横平第 2 颈椎棘突上际,(后发际正中上 0.5 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近治:①后头痛、项强、肩背等痛证;②鼻塞、目赤肿痛、目视不明等目鼻病证;③癫狂痫;远治:④腰痛;特治:⑤热病。
【操作】直刺或斜刺 0.5-0.8 寸,不可向内上方斜刺,以免伤及延髓。
4、肺俞(肺之背俞穴)——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 寸。
【主治】近治: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特治: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③皮肤瘙痒、瘾疹等皮肤病。
【操作】斜刺 0.5-0.8 寸。
5、膈俞(八会穴之血会)——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脊柱区,第 7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 寸。
【主治】近治:①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特治:②贫血、吐血、便血等血证;③瘾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证;④潮热,盗汗。
【操作】斜刺 0.5-0.8 寸。
6、胃俞(胃之背俞穴)——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脊柱区,第 12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 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肠疾患。
【操作】斜刺 0.5-0.8 寸。
7、肾俞(肾之背俞穴)——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脊柱区,第 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近治:①慢性腹泻;②头晕、耳鸣、耳聋等肾虚病证;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④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⑤腰痛。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带图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带图](https://img.taocdn.com/s3/m/febf59c7bcd126fff6050b10.png)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带图-(1)一、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1.升提穴(BP-HNl)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BP-HN2)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1785410559eef8c75ebfb305.png)
经典66个穴位定位及主治一、手太阴肺经1.鱼际(Yújì)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主治】①咳嗽,咳血;②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③小儿疳积2.太渊(Tàiyuān)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3.列缺(Lìeqūe)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4.尺泽(Chizé)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少商:简便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功效:清肺利咽,开窍醒神。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二、手阳明大肠经5.合谷(Hégǔ,)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又名虎口。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6.曲池(Qūchí)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7.肩髃(Jiānyú)【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1d59e53b3567ec112d8a14.png)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 上肢部穴位(一)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 上肢部穴位(一)](https://img.taocdn.com/s3/m/9ee88f0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b.png)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上肢部穴位(一)小儿推拿是运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且小儿推拿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尤其是消化道病症疗效最佳,对小儿某些慢性病及疑难病症均有显著效果。
一、大陵穴:主要功效:清心凝神。
穴位定位:大陵穴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疾病:癫狂,呕吐。
掌握以下三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大陵穴1到3分钟,有刺痛的感觉。
用相同的方法按揉另一侧大陵穴,每天坚持,可缓解癫狂、呕吐。
2.艾灸方法:准备艾条、打火机,用打火机将艾条一端点燃。
用艾条温和灸灸治大陵穴3到5分钟,用相同的方法操作另一侧大陵穴,每日一次,可治疗癫狂、呕吐等病症。
3.刮痧方法:准备刮痧板、经络油,在穴位上涂抹适量的经络油。
用角刮法刮拭大陵穴2到3分钟,可不出痧。
用相同的方法操作另一侧大陵穴,隔天一次,可治疗癫狂、呕吐等病症。
二、阳池穴:主要功效:清热通络。
穴位定位: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中,当直升机间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疾病:肩背痛,手腕痛。
掌握以下两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先用拇指指腹按柔一侧阳池穴1到3分钟,以有刺痛的感觉为佳。
再用掌心推揉一侧阳池穴1到3分钟,用相同的方法按摩另一侧阳池穴,每天坚持,可缓解肩背痛、手腕痛。
2.艾灸方法:准备艾条、打火机。
用打火机将艾条一端点燃,用艾条温和灸灸治阳池穴3到5分钟。
用相同的方法灸治另一侧阳池穴,每日一次,可治疗肩背痛、手腕痛。
三、液门穴:主要功效:清火散热,消炎。
穴位定位:液门穴位于手背部,当第四、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疾病:中暑、昏迷、热病、心痛。
掌握以下三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垂直掐按液门穴1到3分钟,有刺痛的感觉。
用相同的方法掐另一侧液门穴,每天坚持,可缓解中暑、热病。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应用(中级)课件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应用(中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c1f09cbceb19e8b8f6ba37.png)
返回
天枢
主治 1定位: 、为肠病要穴, 治腹痛,腹泻, 脐旁2寸
便秘,痢疾,阑 尾炎等。 2、局部可治疗腹 肌麻痹。
返回
足三里
定位 犊鼻穴下三寸, 胫骨前山脊外一 横指处
• 主治
足三里
• 1、胃肠道疾病要穴,用治胃胀、胃痛、嗳 气、吞酸、呕吐、呃逆、腹痛、腹泻、便 秘、痢疾等症。 2、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用治咳嗽气喘等 症。 3、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降血压治 疗高血压病,又能抗休克,升血压。 4、镇静、安神,治头昏失眠。 5、强壮补虚之要穴。 6、头面五官病,常与合谷配用。 返回 7、下肢瘫痪之要穴。
神门
返回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穴位
后溪
主治 ① 治头、面、耳、 定位:
目病 握拳,第五掌指 ② 颈项强痛,落枕 关节后尺侧横纹 等 头赤白肉际处 ③ 治疟疾要穴 ④ 局部治五指的拘 挛,常与合谷配用
返回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穴位
肺俞 主治 定位:
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胸椎棘突下, 要穴,治咳嗽,哮 旁开1.5寸 喘等,急性宜针, 慢性宜灸,或针炙 并用。 ② 背肌酸痛。
• 主治
内关
• ① 心病要穴,对心率有双向调节作用,快者能 转慢,慢者能转快;对心律也有调整作用,可治 疗心律不齐;对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可缓解心 绞痛; ② 镇静安神,治失眠,癫狂等; ③ 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血压高者可使之低, 低者可使之高; ④ 宽胸理气,治胸闷胸痛,气喘等; ⑤ 和胃降逆,治胃痛呕吐,嗳气呃逆等; ⑥ 有清热作用,治阴虚发热; 返回 ⑦ 为胸部手术针麻要穴。
返回
主治
脾俞
① 健脾和胃,治胃痛,胃 • 定位: 胀,恶心呕吐,呃逆,嗳 气,泛吐酸水,慢性腹泻 •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等; 旁开1.5寸 ② 健脾疏血,治盆血,出 血,月经过多等; ③ 运脾化痰,治咳嗽痰多, 稀白如沫(寒痰,湿痰); ④ 利水消肿,治浮肿尿少
常用的腧穴的定位 注意事项与思考题
![常用的腧穴的定位 注意事项与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c52e5d4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15.png)
常用的腧穴的定位注意事项与思考题腧穴,又称穴位,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而腧穴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腧穴定位以及注意事项,并提出一些让人深思的问题。
一、腧穴的定位1. 太阳穴(定位:太阳穴位于眉弓上方、鬓角稍外方凹陷处)太阳穴是头部重要的腧穴之一,常用于缓解头痛、眩晕等不适。
在进行按摩或针灸时,需要注意太阳穴周围的局部肌肉应放松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颧骨下颌角穴(定位:位于下颌外侧与颧骨连线的中点)颧骨下颌角穴是治疗面肌痉挛、口眼歪斜等症状的重要穴位,但是其位置较为敏感,需要经过准确的定位才能进行操作。
在进行针灸时,需要注意不要刺伤颧骨或下颌骨。
3. 后脚三里穴(定位:位于脚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凹陷部分)后脚三里穴是常用的腧穴之一,用于改善疲劳、促进睡眠等问题。
但是,在进行按摩或针刺时,需要注意不要刺伤足底筋膜和足背动脉。
二、注意事项1. 针刺腧穴时,要选择专业的医生或针灸师,确保安全。
不要盲目自行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2. 清洁工作要做好,确保操作环境的卫生和腧穴周围的清洁。
同时也要确保工具的洁净,防止感染。
3. 在针灸过程中,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孕妇和年幼儿童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谨慎,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操作,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三、思考题1. 为什么腧穴定位如此重要?腧穴定位不准确可能会带来哪些风险?2. 在进行针灸或按摩治疗时如何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3. 除了上述提到的常用腧穴,你还了解哪些其他常用的腧穴?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症状?4. 针灸在中医学中起源已久,你对针灸有哪些认识或了解?你认为针灸可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吗?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一些常用的腧穴的定位和注意事项,并提出了一些问题供读者思考。
腧穴的准确定位和操作的安全性对于针灸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
人体穴位图 高清人体穴位图大全
![人体穴位图 高清人体穴位图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5ac15971ed9ad51f11df28e.png)
人体穴位图高清人体穴位图大全肺经穴位More>少商穴【读音】Shào shāng【少商穴名释义】少商.少,与大相对,小也,阴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虚少且属阴。
商,古指漏刻,计时之器,滴水漏下之计时漏刻也。
该穴.。
.2014-07-28阅读3,149 次井穴少商肺经鱼际穴【读音】yú jì【鱼际穴名释义】鱼,鱼腹;际,边际.掌中。
.2014—07-28阅读2,341 次经渠穴【读音】jīng qú【经渠穴名释义】”经“为经过、路径的...2014—07-28阅读1,923 次太渊穴【读音】tài yuān【太渊穴名释义】太,为大到了极致的。
2014-07—27阅读3,127 次肾经穴位More>;涌泉穴【读音】yǒng quán【涌泉穴名释义】涌,涌出;泉,水泉。
肾属水,经气初出如泉水涌出于下。
【涌泉穴位位置图】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图...2014-08-09阅读2,058 次井穴涌泉肾经然谷穴【读音】【然谷穴名释义】然,舟骨粗隆;谷,凹陷处。
.。
2014—08—09阅读10,724 次太溪穴【读音】tài xī【太溪穴名释义】太,大;溪,沟溪。
气血所。
2014—08-08阅读7,711 次大钟穴【读音】dà zhōng【大钟穴名释义】大,大小之大;钟,汇聚。
.。
2014—08-07阅读1,345 次心经穴位More>极泉穴【读音】【极泉穴名释义】极,高大;泉,水泉。
穴在腋窝处,位置最高,局部凹陷如泉。
【极泉穴位位置图】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图③)。
2014-08—15阅读1,304 次心经极泉少海穴【读音】shào hǎi【少海穴名释义】少,手少阴经;.。
2014-08—15阅读1,534 次通里穴【读音】tōng lǐ【通里穴名释义】通,通路;里,表里。
本。
.。
2014-08—15阅读2,823 次阴郄穴【读音】yīn xì【阴郄穴名释义】阴,阴阳之阴,手少阴。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 下肢部穴位(一)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 下肢部穴位(一)](https://img.taocdn.com/s3/m/fafb74ef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5.png)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下肢部穴位(一)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小儿推拿是运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且小儿推拿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尤其是消化道病症疗效最佳,对小儿某些慢性病及疑难病症均有显著效果。
一、委中穴:主要功效:疏通经络,熄风止。
穴位定位: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疾病:惊风、抽搐,下肢痿软无力,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
掌握以下两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点按在委中穴上,以顺时针的方向揉按30至50次,力度由轻至重,用相同手法操作另一侧委中穴,可缓解惊风、抽搐、腹痛、遗尿等疾病。
2.刮痧方法,准备刮痧板和经络油。
在委中穴上涂抹适量经络油,使用角刮法,将刮痧板的脚部着力于委中穴,力度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均匀,持续而轻柔的旋转,以20至30次或5至10分钟为宜。
用相同手法操作另一侧委中穴,可缓解小便不利,下肢痿软、无力、吐泄等疾病。
二、箕门学:主要功效:清热利尿,治水泻。
穴位定位:箕门学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呈一直线。
主治疾病: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等泌尿系统疾病。
掌握以下两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合并食指,中指,用两指指腹,从腹股沟部位推至膝盖内侧上缘,操作100至300次,用相同手法操作另一侧箕门学,可缓解小便赤涩不利,尿闭等泌尿系统疾病。
2.刮痧方法,准备刮痧板。
经络油。
在箕门学上涂抹适量经络油,使用面刮法,将刮痧板的一侧着力于大腿皮肤,从腹股沟部位刮至膝盖内侧上缘。
着力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均匀、持续而轻柔的旋转,以20至30次或5至10分钟为宜。
用相同手法刮另一侧箕门学,可缓解尿闭、水泻等泌尿系统疾病。
三、百虫穴:主要功效:疏通经络,止抽搐。
穴位定位:百虫穴,位于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肢腧穴:1尺泽Chǐzé【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主治】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8一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主治】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刺灸】直刺0.5一l寸。
3 列缺Lìeqūe【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配伍】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主治】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上斜刺0.3—0.5寸。
4 .少商Shàoshāng【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配伍】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主治】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 神门 Shénmén【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直刺0.3—0。
5寸。
6.合谷【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7曲池【定位】屈时,在肘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
【主治】发热性病证、高热、咽喉肿痛、颈淋巴结核、牙痛、目赤肿痛、丹毒、荨麻疹、风疹、湿疹、高血压、上肢麻木、半身不遂、肘关节疼痛、便秘、月经不调、腹痛、呕吐腹泻、痢疾。
8.曲泽[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 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伍] 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针刺血;可灸。
9.内关Nèiguān[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
[配伍] 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
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10. 外关Wàiguān【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头面部1.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嗅觉减迟、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
2.睛明 [经穴]【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
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3.攒竹 [经穴]【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
②呃逆。
③腰痛。
④膈肌痉挛。
4.丝竹空Sīzúkōng【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配伍】配丝竹空止牙痛。
【刺灸】平刺0.5-1寸。
不宜灸。
5.风池Fēngchí【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6.四白Sìbái【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配伍】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目闰)动。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7.地仓Dìcāng【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配伍】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注】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8.颊车Jiáchē【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配伍】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刺灸】直刺0.3—0.5寸,平刺0.5一l寸。
9.风府Fēngfu【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配伍】配腰俞治足不仁;配昆仑治癫狂、多言;配二间、迎香治鼽衄;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难言。
【刺灸】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10. 百会Baihuì【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配伍】配天窗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配百会、长强、大肠俞治小儿脱肛;配百会、人中、合谷、间使、气海、关元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天枢治头风;针刺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配养老、百会、风池、足临泣治美尼尔氏综合症;针百会透曲鬓、天柱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百会、水沟、足三里治低血压;配百会、水沟、京骨治癫痫大发作;配百会、肾俞(回旋灸)主治炎症。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11.水沟Shuigōu【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配伍】配百会、十宣、涌泉治昏迷急救。
中暑加委中、尺泽,溺水窒息加会阴,癫狂加内关,癔病发作加合谷透劳宫;配上星、风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泻法)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崩漏。
下肢1. 环跳Huántiào【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直刺2-2.5寸;可灸。
2. 风市Fēngshì【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
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3. 阳陵泉Yánglíngquán【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4. 悬钟Xuánzhōng【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5.足三里Zúsānlǐ【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配伍】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治呕吐;配气海治腹胀;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刺灸】直刺1—2寸。
【附注】①足阳明经所人为“合”。
②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参考】1、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2、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3、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4、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6. 犊鼻Dúbí【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配伍】配阳陵泉、足三里治膝痛。
【刺灸】向后内斜刺0.5一l寸。
7.阴陵泉(Yīnlíngquán, SP 9)合穴【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功能】健脾渗湿,益肾固精【主治】腹胀,腹泻、暴泄,水肿,黄疸,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
【操作】直刺1~2寸8.血海(Xuèhǎi, SP 10)【定位】屈膝,在髕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