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微球的制备

合集下载

水热法制备含碳微球的原理

水热法制备含碳微球的原理

水热法制备含碳微球的原理水热法是一种热化学反应方法,利用高温高压的条件在水溶剂中进行反应。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原料配比,可以制备出各种形态和组分的材料。

水热法制备含碳微球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热反应条件:水热反应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一般反应温度在100-300,反应压力一般在1MPa-10MPa之间。

这种高温高压条件有利于物质的溶解和反应进行,同时还可以有效调控反应速率和产物组分。

2. 反应物质的选择:水热法制备含碳微球,一般需要选择含有碳源的物质作为反应原料。

常用的碳源包括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如葡萄糖、蔗糖、柠檬酸等)、多孔材料(如氧化剂硅、氧化剂氮等)以及废旧物体(如废纸、废弃橡胶等)。

这些反应物质在高温高压自热环境中,会发生水热碳化反应,生成含碳微球。

3. 水热碳化反应机理:水热碳化反应是指在水热条件下,有机物质经过热解、裂解和还原等多个步骤,生成含碳微球的过程。

具体的反应机理与反应物质的种类和反应条件有关,但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溶解: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反应物质可以被溶解到水溶液中,形成反应物质的溶液体系。

(2)聚合: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液中的反应物质会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含碳微球的前身。

(3)热解:在一定的温度下,聚合物会发生热解反应,产生大量的碳原子。

(4)裂解: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碳原子会进一步裂解,形成更小的碳基构建单元。

(5)还原:反应溶液中还存在一定量的还原剂,可以进一步催化反应,生成更为完整的含碳微球。

(6)沉积:在反应结束后,通过降温和减压处理,可以使得含碳微球沉淀到溶液底部,从而可以方便地从水溶液中收集和分离。

4. 形态和组分调控:水热法制备含碳微球的形态和组分可以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和原料配比来实现。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压力、pH值等参数,来调控含碳微球的形貌(如球形、多面体形等)和结构(如孔隙度、晶体结构等);同时,还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添加剂、催化剂等,来调控含碳微球的组分(如杂原子掺杂、金属催化剂掺杂等)。

炭微球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炭微球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炭微球的制备与结构表征炭微球是一种多孔碳材料,有广泛的应用,它具有良好的热、电、光和化学性能,用于各种电子、光学、能源和环保应用。

随着近年来对炭微球的研究热情越来越高,本文将从制备和结构表征两方面对炭微球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介绍。

一、炭微球的制备炭微球是通过多过程制备而成,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原料准备、制备溶液、凝胶成形、烧结和脱模等过程。

1)原料准备:包括两种,一种是天然活性碳,通常为木屑或椰壳;另一种是碱化活性碳,可以通过对底物进行一定的处理和裂解合成而得到。

2)制备溶液:将原料溶于有机溶剂中,以获得相应的溶液。

3)凝胶成形:将溶液放入模具中,然后进行浓缩,当溶液凝胶化后,将得到所需要的炭微球形状。

4)烧结:将凝胶中的有机物通过高温烧结过程去除,以形成稳定的碳微球结构。

5)脱模:最后将得到的烧结炭微球从模具中脱模,即为制备成型的碳微球产品。

二、炭微球的结构表征炭微球的结构表征是研究其性能的基础,主要有研究其形态、内部孔隙结构、表面结构和表面性质等。

1)形态:炭微球大小在几纳米到几微米范围内,其形态可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方便快捷。

2)内部孔隙结构:炭微球内部的孔隙结构影响着它的特性,主要可以通过水吸附实验和气体吸附实验来分析。

3)表面结构:炭微球表面的结构可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4)表面性质:炭微球表面的性质主要可以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等分析方法进行表征。

三、炭微球的应用炭微球具备多孔结构、优异的电、热和光传导性能,因此有广泛的应用。

1)电子器件:炭微球可以用作催化剂支架,以及形成器件中的栅极结构,增强电子器件的性能。

2)光学应用:炭微球可以作为栅极结构,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卓越的光谱性能和高分辨率。

3)能源应用:由于炭微球具有优良的电、热传导性能,因此可以用于作为电池(可充电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储能材料,以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碳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应用

碳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应用

碳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碳基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已经成为了当今科技领域中备受关注的材料。

而碳纳米球作为一种新型的碳基材料,因其独特的磁性、光学性等性质,已逐渐成为了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主要介绍碳纳米球的制备以及其应用。

一、碳纳米球的制备碳纳米球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主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

下面将对其中几种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 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利用气相化学反应来制备碳纳米球的方法。

在此方法中,常用的碳源为甲烷、乙烯等烷烃类物质,而作为催化剂的金属可以选择铁、镉、钴等。

通过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进行反应,可以在催化剂表面上沉淀出碳纳米球。

2. 物理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利用磁控溅射等物理方法来制备碳纳米球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需要使用粉末石墨等材料作为碳源,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将石墨粉末进行加热,然后等待它缓慢地通过装置中的一系列反应室。

在反应过程中,氢气会与石墨中的碳原子发生反应,生成碳纳米球。

3.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通过溶液体系中的化学反应来制备碳纳米球的方法。

在此方法中,需要将硅、钨、钒等材料中的金属离子与有机物质进行反应,生成金属有机络合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这些络合物会裂解并形成碳纳米球。

4. 水热法水热法是一种通过反应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来制备碳纳米球的方法。

在此方法中,需要将硫酸铵、葡萄糖等物质溶解在水溶液中,然后通过加热来形成碳纳米球。

以上方法只是碳纳米球的制备方法之一,且各个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也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来确定最适合使用的制备方法。

二、碳纳米球的应用碳纳米球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磁性材料领域、光学材料领域、电池材料领域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碳纳米球在这三个领域中的应用。

1. 磁性材料领域碳纳米球具有独特的磁性,可以作为磁性材料的制备原料。

在此领域中,可以利用碳纳米球来制备超级磁性材料、纳米催化剂等。

空心纳米碳微球

空心纳米碳微球

空心纳米碳微球1. 概述空心纳米碳微球是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具有空心结构和纳米级尺寸的特点。

它由碳原子通过特定的合成方法组装而成,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空心纳米碳微球在材料科学、能源储存、催化反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合成方法目前,常见的合成空心纳米碳微球的方法主要包括模板法、溶胶-凝胶法和气相沉积法。

2.1 模板法模板法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合成空心纳米碳微球的方法。

其基本步骤如下:1.选择一个适当尺寸和形状的模板材料,如聚苯乙烯微球。

2.将模板材料与适量的碳源(如葡萄糖)混合,并进行化学反应。

3.在一定条件下,将化学反应产物进行高温炭化处理,使模板材料燃尽,留下空心纳米碳微球。

2.2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另一种常见的合成空心纳米碳微球的方法。

其基本步骤如下:1.将适量的有机物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胶。

2.在适当条件下,通过凝胶化反应使溶胶形成凝胶体。

3.将凝胶体进行炭化处理,得到空心纳米碳微球。

2.3 气相沉积法气相沉积法是一种高温气相反应方法,用于合成空心纳米碳微球。

其基本步骤如下:1.选择适当的前驱体(如乙烯)和催化剂。

2.在高温条件下,将前驱体蒸发,并与催化剂在反应器中相遇。

3.在特定的反应条件下,前驱体分解并重组成空心纳米碳微球。

3. 特性与性质空心纳米碳微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和优良的性质,使其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3.1 空心结构空心纳米碳微球具有明显的空腔结构,内部为空心状态。

这种空心结构赋予了纳米碳微球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储存空间,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载体材料。

3.2 纳米级尺寸空心纳米碳微球的尺寸通常在几十到几百纳米之间,具有良好的可控性。

这种纳米级尺寸使得纳米碳微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短的传质距离,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反应活性和催化效率。

3.3 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空心纳米碳微球由碳原子组成,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

它能够抵抗氧化、腐蚀和高温等环境条件下的损害,保持其结构和性能的稳定。

中间相炭微球为原料制备石墨材料

中间相炭微球为原料制备石墨材料

中间相炭微球为原料制备石墨材料中间相炭微球是一种特殊的炭材料,具有高纯度和均匀的球形结构。

这种炭材料可以作为制备石墨材料的原料之一。

1.原料选择:中间相炭微球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备,常见的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模板法、电化学法等。

在选择原料时,需要考虑炭微球的大小、形状和纯度等因素,以符合制备石墨材料的要求。

2.炭微球制备:中间相炭微球的制备一般通过碳源在特定条件下的裂解反应来实现。

在反应过程中,碳源会裂解生成炭原子,并在某种模板或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球状结构。

这种球状结构的炭微球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为后续制备石墨材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3.石墨材料制备:利用中间相炭微球制备石墨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炭化法和石墨化法。

炭化法:将中间相炭微球在高温下进行热处理,使其中的非石墨碳转化为石墨结构。

这一过程中,炭微球会发生嵌入作用,形成具有层状结构的石墨纳米材料。

最后,通过退火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结晶度和石墨化程度。

石墨化法:在中间相炭微球表面涂覆一层石墨源材料,如天然石墨或石墨烯。

在高温下,石墨源材料会在炭微球上发生碳化反应,形成石墨材料。

这种方法可以使石墨材料具有更高的结晶度和导电性能,适用于一些高级应用领域。

4.石墨材料应用:制备好的石墨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性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电池材料:石墨材料可用作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负极材料,具有高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功能材料:石墨材料可用于制备导电墨水、导热材料、光催化剂等,用于电子器件、热管理和环境治理等领域。

复合材料:石墨材料可以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用于制备轻质复合材料、导热胶粘剂和结构材料等。

总的来说,中间相炭微球作为原料制备石墨材料可以通过炭化法和石墨化法两种方法实现。

制备好的石墨材料具有多种应用,包括电池材料、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等。

这些石墨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对于现代科技和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活性化碳微球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活性化碳微球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活性化碳微球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活性化碳微球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其制备和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扩大。

本文将介绍活性化碳微球的制备方法以及在环境、能源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中的应用。

一、活性化碳微球的制备方法活性化碳微球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溶剂交互沉淀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水溶液与有机溶液相互作用的概念,通过在水中溶解一种适宜的聚合物,然后在有机相中加入适量的交联剂和溶剂,经过一些物理或化学反应生成的微球经过高温炭化、活化等过程即成为活性化碳微球。

2. 聚苯乙烯微球模板法该方法利用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为增加聚合物与基体之间的交联性,在聚苯乙烯微球的表面涂上一层活性单体,待聚合物交联后经高温炭化、活化即可得到活性化碳微球。

3. 热分解法该方法主要采用含有活性炭前体物的高聚物或聚合物作为材料,通过热分解得到微球。

二、活性化碳微球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由于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性能,活性化碳微球在环境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1. 污水处理活性化碳微球可以作为吸附剂,用于处理污水、废水中的有毒和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水溶性有机物等。

2. 空气净化活性化碳微球可以吸附室内有害气体和异味,如甲醛、苯等,用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3. 噪声控制活性化碳微球可以吸附声波,用于控制噪声,如公路、铁路和机场等噪声污染的治理。

三、活性化碳微球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活性化碳微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催化性和电容性,因此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1. 锂离子电池活性化碳微球可以作为负极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中。

2. 超级电容器活性化碳微球可以用于制备超级电容器,其比电容达到了极高的数千法拉,是目前电容器领域的研究热点。

四、活性化碳微球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活性化碳微球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也非常有前途。

有研究表明,活性化碳微球可以用于生物分离、药物缓释等方面。

1. 生物分离活性化碳微球可以通过表面功能化,促进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特定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分离和纯化,如DNA、蛋白质等。

模板法制备碳微球

模板法制备碳微球

模板法制备碳微球碳微球(carbonmicroball)是一种微米尺度、多孔性富含碳的微粒,因其具有独特的表面和结构而备受关注。

凭借其强大的吸附能力、耐高温、耐化学以及强大的介电性及热导性,它被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电化学储能电池、生物传感器、磁性记忆件等领域。

因此,近年来,碳微球的制备工艺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模板法是一种用于合成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具有通用性、便于控制孔径大小及结构型态的优势。

模板法的典型制备方案通常包括水热反应、电化学制备和无机非模板法等。

其中,水热反应技术可以实现碳微球材料的模板焊接,且该法具有成本低、操作便捷等优点,在碳微球材料的制备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水热反应技术主要分为负模板法和溶剂热分解法。

前者利用有机模板剂在适当pH值和温度条件下,合成出抗压和抗拉强度较高的碳微球,其结构及大小可通过调节模板剂的分子量及比例进行调控;而后者可以通过调节溶剂物质及碱强度来改变碳微球的结构,且其成本较低。

溶剂热分解法主要利用碳源溶剂物质在高温条件下,由于溶剂物质被分解而形成碳微球,溶剂可以是有机溶剂、无机溶剂或混合溶剂。

其孔径大小可通过改变模板剂溶液的浓度及温度而调控,碳微球的表面高度可以通过改变预处理液的pH值及模板剂浓度来调控。

除水热反应技术外,电化学制备技术也是碳微球的关键技术之一。

电化学制备技术利用电压或电流作用于溶液中的碳源,从而使碳源中的小分子分解而形成碳微球,其结构及孔径大小可以通过调节电压电流及溶液浓度来控制。

另外,无机非模板法也是制备碳微球的常用技术,它主要利用溶剂中的极性小分子形成碳微球,具有成本低的优点。

综上所述,模板法作为制备碳微球的一种重要技术,具有通用性、方便操作、成本低等优点,可有效控制碳微球的结构、孔径大小及表面高度。

此外,由于水热反应技术可以实现模板焊接,还可以改变碳微球的结构形态。

因此,模板法技术在碳微球材料的制备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近来,国内外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新型模板法技术,以实现碳微球材料的优良性能。

碳微球的制备方法

碳微球的制备方法

碳微球的制备方法
碳微球的制备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物理法,另一种是化学法。

物理法主要是利用热力学原理,将碳源(如石墨、炭黑等)经过高温烧结而制备出碳微球。

化学法则是利用化学反应,将碳源(如石墨、炭黑等)与溶剂(如水、有机溶剂等)混合,然后经过温度、压力和时间的控制而制备出碳微球。

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碳微球的方法,将挥发性碳源转化为固体非挥发性碳微球的过程称为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根据是否使用催化剂,CVD法又分为无催化剂CVD法和有催化剂CVD法。

无催化剂CVD法是指在惰性气体(如N2、Ar等)保护下,不使用催化剂,将碳源置于管式炉进行高温热分解得到碳微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化学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精品文章】一文了解碳微球制备方法及应用

【精品文章】一文了解碳微球制备方法及应用

一文了解碳微球制备方法及应用
碳微球具有自烧结性能、化学惰性、高堆积密度、优良的导电和导热性等优异性能,广泛用于高密高强碳材料、高性能液相色谱柱填料、催化剂载体、超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和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下面小编简要介绍碳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一、碳微球概述
 球形碳材料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人们在研究焦炭的形成过程中发现沥青类化合物在热处理过程中会发生中间相转变,生成中间相小球,称为中间相碳微球。

 左图:碳微球示意图;右图:碳微球SEM图
 碳微球按照内部结构可分为实心碳微球、中空碳微球和核壳碳微球。

中空碳微球比实心碳微球和核壳碳微球密度小,比表面积大,在吸附性领域更具优势;石墨化程度高的碳微球比石墨化程度低的碳微球稳定性更好,在电学、磁学和力学领域更具优势。

 二、碳微球制备方法
 碳微球制备方法主要有:溶剂(水)热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法)、模板法、机械球磨法、乳化法等。

其中溶剂热法、CVD 法和模板法是目前制备碳微球的 3 种相对有效的方法,但3种不同方法所得碳微球的结构和性能迥异。

 1、溶剂(水)热法
 溶剂热法是合成具有特种结构和性能的化合物与新材料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溶剂热法制备碳微球是在高温高压密闭环境。

碳微球的制备

碳微球的制备

碳微球的制备洪毅杰材料0703 200722093摘要:总结了近年来碳微球的多种制备技术,重点说明几种使用较为广泛的制备方法的工艺,优点及缺点。

关键词:碳微球制备The Preparation of Carbon Spheres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he preparation of carbon spheres. Several methods widely adopted for preparing carbon spheres, with their preparing way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Key words: carbon spheres, preparation自从1973年Honda等[1]通过对沥青进行分离从而发现微米级的中间相碳微球以来,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及广阔的利用前景,碳微球得到了科研人员的重点研究。

碳微球是由石墨片层在玻璃相的石墨结构间断分布而构成,由于其具有高比表面,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等,可以制备高强度高密度C/C复合材料、高性能液相色谱柱填料、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一系列高性能碳材料。

而作为碳微球的制备,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已经有较大的进展。

总体看来,根据制备环境的不同,主要分为缩聚法,液相法及气象沉积法三种。

1 缩聚法缩聚法主要用于中间相碳微球的制备。

利用原料沥青经过热缩聚得到中间相沥青后分离得到中间相沥青微球,再通过预氧化和炭化过程即得到产物。

Esumi等[2]对煤沥青QS进行热缩聚后经分离得到C/H为2.314,直径为2-15μm的碳微球,从而得到从沥青得到碳微球的工业方法。

今年以来,各国科学家分别以不同来源的沥青,包括煤焦油沥青等。

缩聚法条件简单,操作容易,易于工业化连续生产。

但也存在球径分布广,形状和尺寸不均匀,收得率低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微球的制备洪毅杰材料0703 200722093摘要:总结了近年来碳微球的多种制备技术,重点说明几种使用较为广泛的制备方法的工艺,优点及缺点。

关键词:碳微球制备The Preparation of Carbon Spheres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he preparation of carbon spheres. Several methods widely adopted for preparing carbon spheres, with their preparing way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Key words: carbon spheres, preparation自从1973年Honda等[1]通过对沥青进行分离从而发现微米级的中间相碳微球以来,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及广阔的利用前景,碳微球得到了科研人员的重点研究。

碳微球是由石墨片层在玻璃相的石墨结构间断分布而构成,由于其具有高比表面,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等,可以制备高强度高密度C/C复合材料、高性能液相色谱柱填料、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一系列高性能碳材料。

而作为碳微球的制备,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已经有较大的进展。

总体看来,根据制备环境的不同,主要分为缩聚法,液相法及气象沉积法三种。

1 缩聚法缩聚法主要用于中间相碳微球的制备。

利用原料沥青经过热缩聚得到中间相沥青后分离得到中间相沥青微球,再通过预氧化和炭化过程即得到产物。

Esumi等[2]对煤沥青QS进行热缩聚后经分离得到C/H为2.314,直径为2-15μm的碳微球,从而得到从沥青得到碳微球的工业方法。

今年以来,各国科学家分别以不同来源的沥青,包括煤焦油沥青等。

缩聚法条件简单,操作容易,易于工业化连续生产。

但也存在球径分布广,形状和尺寸不均匀,收得率低的问题。

尽管如此,缩聚法仍是现代工业生产碳微球的主要方法。

2 液相法液相法是指反应体系初始主要相态为液态的一类制备方法。

最早使用液相法制备中间相碳微球的方法是乳化法、悬浮法等,此后又有使用不同体系的制备方法的研究的报道。

乳化法是由Kondama等[3]最先提出的,主要以喹啉可溶性中间相沥青在磨碎后悬浮于硅油,加热搅拌形成乳状液,在低于软化温度下形成分散胶体,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微球,有机溶剂清洗,干燥后炭化即可得碳微球。

乳化法工艺复杂,因此应用有限。

悬浮法由于类似于缩聚物工业中制备缩聚物微球所采用的方法而得名。

具体方法是把中间相沥青溶于有机溶剂中,利用表面活性剂与水或其他溶剂组成悬浮液,在一定温度下强力搅拌,使中间相沥青成球。

然后加热除去有机溶剂,冷却、滤析、预氧化、炭化后得到中间相碳微球。

对于此法的机理研究[4]表明,悬浮法由于使用了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防止中间相沥青小球的团聚和融并。

此法工艺复杂,需进一步研究。

除此之外,近年来又对不同溶液体系的中间相碳微球的制备进行了广泛研究。

Liu等[5]利用碳酸钠,四氯化碳为原料,镁为催化剂,笨为分散相得到粒径150-600nm的中空碳微球;Wang 等[6]以热解石墨为原料,以超声波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得到10到100nm 的碳微球。

Yang等[7]利用线性酚醛树脂加入添加剂在甲醇体系中制备了孔径为3-5nm的活性碳微球。

Wang等[8]利用糖溶液在高压中脱水后炭化得到一定碳微球。

Yoshio等[9]将NSF树脂溶于水中经喷雾器喷射于热环境中,产物经炭化后扥到球形碳微球。

Wurmer等[10]利用聚合物小球螯合Ni后加入NaCl进一步螯合,干燥炭化得到核为Ni的磁性球。

Konno等[11]利用相似方法得到核为Co的磁性碳微球。

3 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是利用气体原料在气相中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基本粒子经过成核,成长两个阶段形成材料的方法。

Wang等[12]利用CH4为原料,在二氧化物为催化剂条件下利用CVD得到粒径为210 nm的碳微球。

Sharon等[13]利用樟脑在二茂鉄催化下1000℃得到中空碳微球。

Kamegawa等[14]在硅土凝胶小珠表面分解苯蒸气,得到产物利用HF酸浸泡后得到粒径为50μm的碳微球。

Wang等[15]在氮气气氛中使用合成萘各向同性沥青在420℃下制备出粒径为2μm的炭微球。

Serp等[16]利用H2,CH4混合气在高温金属催化下制得100-300nm的碳微球。

Miao等[17]以高岭土为催化剂,C2H2(N2)在600℃上合成高纯碳微球。

由于CVD合成温度梯度要求高,合成粒子颗粒大,易团聚,因此在CVD基础上又开发了等离子CVD技术。

Qiu等[18]以煤为原料,镍为催化剂在电弧等离子中合成10-20μm的碳微球。

Pocsik等[19]利用苯蒸气在脉冲电场下作用电离后沉积得到100-200nm的碳微球。

CVD法是很有前景的方法,在经过进一步改善及研究后,将会成为未来工业生产碳微球的主要方法。

除了这三种主要方法,还有一些其他方法。

Kim等[20]直接利用粉碎酚醛树脂炭化得到碳微球。

Sanchez等[21]通过微粒化过程得到球形焦炭并在CO2活化下得到活性碳微球。

参考文献1 Honda Hidemasa, Yamada Yasuhiro.Kinzoku(Japanese),l972,42:lO22 Esumi K.Nishina S ,Sakurada S, et al. Formation of mesophase spheres from a coal tar pitch upon heating and subsequent cooling.Carbon, 1987, 25(6):8213 Kodama M , Fujirua T, Esumi K, et a1.Carbon, 1988.26(4):5954 Yoon Seong-Ho, Park Yang-Duk , Maochida Iso.Preparation of carbonaceous spheres from suspensions of pitch materials.Carbon,1992.30(5):7815 Liu Jianwei, Shao Mingwang, Tang Qun·et al.A medical reduction route to hollow carbon spheres.Carbon, 2002, 41(8):16826 Wang Zhengxia.Yu Liping, Zhang Wei, et al.Carbon spheres synthesized by ultrasonic treatment.Physics Letters A.2003, 307(4):2497 Yang Junbing, Ling Licheng, Liu Lang, et a1.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phenolic resin-based activated carbon spheres with controlled pore size distribution.Carbon, 2002, 40(6):9118 Wang Qing, Li Hong, Chen Liquan, et a1.Mon0dispersedhard carbon spherules with uniform nanopores.Carbon,2001, 39(14):22119 Masaki Yoshio, Hongyu Huang, Yun Sung Lee, et al.Naphthalene sulfonate formaldehyde(NSF)-resin derived carbon beads as anode material for Li-ion batteries , Electrochimica Acta, 2003,48(7): 79110 Goutfer-Wurmser F, Konnon H, Kaburagi Y, et a1.Formation of nickel dispersed carbon spheres from chelate resin and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Synthetic Metals, 2001, 118(1-3):3311 Konno H, Matsuura R, Yamasaki M, et al.Microstructure of cobalt dispesed carbon sphere prepared from chelate resin.Synthetic Metals, 2002, 125(2):16712 Wang Z L, Kang Z C.Pairing of pentagonal and heptagonal carbon rings in the growth of nanosize carbon spheres synthesized by a mixed-valent oxide catalyticcarbonization process.J Chem Phys, 1996, 100(45):516313 Sharon M, Mukhopadhyay K, Yase K, et al.Spongy carbon nanobeads—a new materia1.Carbon, 1998, 36(5-6):50714 Kamegawa K, Yoshida H.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welling porous carbon beads.Carbon, 1997, 35(5):63115 Wang Y G, Chang Y C, Ishida S, et al.Stabilization and carbonization properties of mesocarbon microbeads(MCMB) prepared from a synthetic naphthalene isotropic pitch.Carbon, 1999, 37(6):96916 Ph Serp, R Feurer, Ph Kalck, et al.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arbon nanospheres.Carbon, 2001, 39(4):62117 Miao J Y, Dennis W Hwang, Che-Chen Chang, et al.Uniform carbon spheres of high purity prepared on kaolin by CCVD.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to be published18 Jieshan Oiu, Yongfeng Li, Yunping Wang, et al.A novel form of carbonmicro-balls from coa1.Carbon, 2003, 41(4):76719 Pocsik I, Veres M, Fule M, et al.Carbon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ion-clustering in plasma.Vacuum, 2003, 71(1-2):17120 Myung Kim, Chang Hun Yun, Young Jeon Kim, et al.Changes in pore properties of phenol formaldehyde-based carbon with carbonization and oxidation conditions.Carbon, 2002, 40(11):200321 Alejandro Robau-Sanchez.Alfredo Aguilar-Elguezabal, Luis de la Torre-Saenz, et al.Radial distribution of porosity in spherical activated carbon particles.Carbon, 2003, 41(5):6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