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教学测试与评估

第二语言教学测试与评估
第二语言教学测试与评估

教师课堂提问测试与分析

摘要教师课堂提问对其组织有效的教学,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举足轻

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课堂提问策略必须紧扣实现更有效的教学这一中心,在教师提问的课堂观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与答两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教师多维度的提问模式中发散自身的思维,自觉积极地参与到以教师和其他学生为互动对象的对话式提问中,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有效问题引导自身思考学习的基础平台,促进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已的观点,最终获得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课堂提问观察策略模式

1.引言

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的中心是实现更有效的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自己则扮演着演讲者、主导者的角色,向学生灌输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记住”大量信息,即使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绝大多数的问题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懂了吗”。只是为了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学生回答往往是沉默或教科书中的“正确”答案,学生们都惧怕回答问题,害怕脱离教科书,不敢承担自己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责任。

正如巴西著名的教学学者保罗·弗莱雷所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他指出,只有在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而提问则是课堂对话教学的核心所在。只有能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自发地反思自己回答的提问,才能推动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因此,课堂提问对教师组织有效教学、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师提问的课堂观察研究

因为课堂提问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授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深入探讨教师课堂提问策略,将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对未来的课堂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正如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从观察开始,关于教师提问策略的问题当然也离不开相关的课堂观察。只有在准确可靠的观察数据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问题,才能揭示暗藏于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们的理论和策略才更具科学性、

针对性和可行性。

2.1教师提问类型的划分

为了考察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学者们对教师课堂的提问类型进行了划分,以便更好地观察、记录与分析。其中,以B·S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所提出的一套认知操作体系所划分的课堂提问类型最为学者普遍使用[2]。该体系把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分为了两大类:第一类是低水平的提问,主要用来考察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第二类是高水平的提问,主要用来考察学生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同时,两类提问的应用也与学习者的目标直接相关。低水平提问的运用能有效考核学习者的理解力,也可以用于教会学习者掌握进行高水平思考所必需的基本技能;高水平提问的运用则能影响学生回答的复杂性和深度,最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2教师课堂提问情况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教师课堂提问情况,不少研究学者对教师课堂提问进行了观察记录,以便更直观地对教师提问策略进行探讨研究。

美国学者Meredith Gall回顾了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相关文献,并对教师课

[3]

——《一个名为学校的地方》[4],他们主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课堂提问的进

“模式化的”和“传统的行为表现”,极少立足于学习者学习的特点,设计更多考察学生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问题。这样的结果不仅是教师单方的缺陷所导致的,学生的反馈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对教师课堂提问进行考察。

3.问与答——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的两条主线

在理解性教学和发展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教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效的提问与学生高质的回答是课堂提问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两面。

3.1问以学为本

在学生学习课程概念时,教学提问必须紧密地围绕着为学习者特定的认知操作提供焦点和结构这一中心而开展。如果我们能够仔细聆听学生在说什么,及时采纳学生对提问的回答,那么,我们的问题便能引导学生发展和完善认知能力和概念理解力。有关研究通过考察主题教学中的教学操作过程,发现学生在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同时,认知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正如教育学家Beyer的研究结论所言:“只灌输或者只涵盖内容的教学会压制学生的发展;但帮助学生完善思维就是赐予他们成长的力量。”[5]可见,教师课堂的提问必须以学习者认知角度为本,才能更好地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理解体系。

3.2学由问所引

为了让学生开动脑筋,我们必须把注意力从学生必须学什么转移到学生怎么学习、怎样思考的问题上。只有把有效的教学对话作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学习者的综合学习潜能才能更好地被引导和发挥出来。通过采用系统的有效提问,我们便可以逐步地推进思想深刻的教学对话,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创造性地看待各种观念。同时,我们必须更有效地把学校的课程学习与学生的相应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巧妙的教师课堂提问作为引导两者交接互融的有效桥梁。

因此,我们对学生如何理解事物的过程了解得越深刻,便越有能力促进他们参与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他们更深入、更有目的地理解课程内容的概念。另一方面,学生的回答更多的是由教师的提问所引导出来的,其回答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理解,即学生知道什么、他们对某件事物的了解程度或深度,、他们是怎样针对某一事物展开思考的。故此,只有紧扣“问以学为本”和“学由问所引”两条主线,我们才能更有效地掌控课堂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

4.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的多维度分析

4.1提问的视角

4.1.1以教学对话为载体

课堂对话或交谈有助于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概念思考。根据Pask所提出的对话教学理论:学习的发生是通过推动知识明确化的主题对话来实现的[6]。他的研究还发现,对话能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习,或使学习远离说教特性,变成学

生的一种自然、自发行为。

控制教学对话的质量是这一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教育者不仅应该通过师生的社交对话关注明确和探讨性的教学目标或目的;而且还必须能熟练灵活地引导促进学生思考的对话。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思考,支持学生利用我们提出的问题及对他们想法的反馈来参与思考。通过我们提出的问题和对学生谈话的反馈,我们便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某种特定的认知操作功能,并辅助他们实现这一操作过程,提高他们的思考质量,使他们在其他适当的思考情境中也能理解、应用和采纳相应的认知程序。

4.1.2 构建思考性提问新视角

以教学对话为载体的提问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基础之上,要求教师扮演一个引导者或助手的角色,要求学生加工或反思自己的回答。这种对话式的提问鼓励学生带有批判的眼光来审判自己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地回复他们认为老师希望听到的答案。斯滕伯格和Spear-Swerling的教学提问研究打破了我们对课堂互动问答的传统认识,提出了一个思考性教学的新视角:“教师倾向于按照考虑思考过程的方式来看待课堂讨论[7]。也就是说,我们把过程当作通向目标的途径。但是,在教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思考的过程及其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合理的重大目标。”即教师课堂提问及其所引起的学生思考这一过程才是教学的目标,而不仅仅是途径。

4.2提问的顺序

4.2.1关注学生回答的质量,调整提问顺序

许多研究提倡利用提问顺序来发现学生的思考程度和掌握知识的深度。所谓的提问顺序就是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这此问题可能会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暴露了他们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方式。他们通过交谈,分享他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事物,而教师作为提问者的角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建立这种联系的便捷之道。关注学生回答的质量,进而对课堂的提问顺序进行调整,从不断的顺序调整与经验的积累过程中为我们了解有效提问的组成提供一个更准确的视角。同时,这在发展教师提高学生回答质量的能力和完善班级互动模式方面,比单纯的问题类型的分类更为有效。Gall曾发表过一份评估学习者回答质量的列表,分列了各个评价学生回答质量的标准参项[8]:

一旦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教师必须立刻意识到需要补充哪些问题才能帮学生生成高质的回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提出补充问题的线索。从某种角度来看,学生的回答是学习之窗,教师可以通过它进入学生的大脑,从而明白学生知道了什么、了解的程度有多深及怎么看待这些想法,从而对自己的提问顺序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建构更高质量的回答。所以说,合理有效的提问顺序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生命线。

4.2.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加工,形成有层次的提问顺序

积极地听取学生的回答,并及时将获得的回答融入后面的问题,由此形成后续的加工性问题可以为教师提供钻研学生的观点和改进教学对话的机会。加工性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来解释、验证和支持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者生成个性化的观点。通过这一步,学生便更有可能发现课程内容所蕴涵的意义;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形成更具层次的提问顺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度的发掘。加工性问题主要用于激励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并建构一个更完善的认知操作。例如:在课堂上,提问学生“请用另一种方式作解释。”“你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你怎么想到这一点的?”等一系列的加工性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的深入思考,实现教学的有序展开。

4.2.3聚焦核心问题,推动思考过程

在一系列有序的提问中,我们必须聚焦核心问题,突出教学的重点,才能真正地推动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Beyer在他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书中提出“过程结构化问题”这一新概念,其定义为“一系列能引导学生依次通过某个特定的思维操作的基本心理步骤的问题”。即有序的提问,“它的关键在于聚焦核心问题。”[9]核心问题在课堂对话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把学习看成一个过程,而不是对讲授内容的简单记忆。核心问题并不要求学生记住知识,它们会标明和向学生提示某种特定的认知操作中,并引导学生在回忆和执行这种操作过程时运用这些线索作辅助。

在形成和提出核心问题时,教师必须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关注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这些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并不仅仅做出“是”与“否”的反应就足够了,而是更多地加入“什么”、“为什么”一类词,以获得更多,更丰富的学生回答。在回答问题时,安置在核心问题中的动词提示,能让学生敏锐地捕捉到具有批判性的结果。因此,在设计这些问题时,教师必须精心挑选包含认知操作的行为动词,如回忆、比照、确定因果关系等。

4.3提问的模式

4.3.1提问模式是构建课堂教学的支架

提问模式是构建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架,它通过发展一个牢固问题连续框架,借此引导学生从一种认知操作转向另一种不同的认知操作,不断进行思考,直到

完成整个认知操作过程为止。提问模式这一支架自身就像一张清晰的蓝图,它构成了一个明确的技能运用程序,勾勒出了认知操作的过程中的第一次变化。学生则是遵循着这些步骤逐渐进入认知操作的世界。

4.3.2提问模式的组成部分

塔巴及其同事在其所发展出的一套以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提问策略中把提问模式的组成部分分为四个类别的问题——观察类问题、回忆类问题、比较类问题、对照类问题[10]。观察类问题指的是根据教学内容的思考与观察,发掘文章内涵的问题;回忆类问题则是指立足于当前所学的内容,从以往所学的知识中寻找与此相关的资料的问题;比较类问题指在回忆寻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两个有关联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彼此相似地方的问题;对照类问题指的是对两个有关联的知识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彼此差异所在的问题。例如对于一篇诗歌的教学,我们的提问模式可以这样设计:

观察类问题:你在诗歌中发现了什么?

回忆类问题:你想到了哪些关于这类诗歌的重要特点?

比较类问题:在这些重要的特点中,哪些与本诗歌所表现的有相似之处:

对照类问题:又有哪些与本诗歌所表现的不同呢?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教师的提问模式主要通过观察、回忆、比较、对照这四大部分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从观察开始,先让学生有自己的眼睛来收集关键信息,帮助他们确认诗歌的重要特征。接着,教师让学生回忆已经知道的关于诗歌特点的知识。进而,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的诗歌特点,帮助他们理解整体与个体特征的区别,确立其立足实际的思维模式。最后,因为教师的课堂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当前所学诗歌的特点,所以,教师让学生归纳出当前诗歌的独特之处。

4.3.3利用问答两条主线引导提问模式的开展

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是课堂提问策略的两条重要主线,同时也是引导提问模式全面开展的导火索。因此,教师在尝试发起和引导更深入的课堂对话时,必须确保用来表述问题的核发词汇能够清楚地暗示,或者能完全激发学生独立展开认知操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须对自己希望学生选用什么样的认知操作回答问题非常敏感。与此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必须认真地倾听,从学生回答的内容中辨别出学生是否运用了由核心问题的提示指定的认知操作模式,然后利用学生的回答全面开展提问模式的各个部分,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观点探索。

5.结语

教师课堂提问策略必须始终以实现更有效的教与学这一目标作为其内部中心,通过问与答两条主线,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组织适当合理的加工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后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构建出有效的课堂对话式提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并不是单一的直线式,而是通过多维度的提问模式发散学生网状式的思维,为他们提供一套清晰的指路标识,让学生自觉积极地融入以教师和其他学生为互动对象的提问对话中。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收获了学生更高质量的回答,对课堂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无形中也提高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和更全面的教学技能,从而实现了教学互长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B·S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郭尔平.中外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实践报告[J].外语界,2002(3)

[4]Goodladt Swift.一个名为学校的地方[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7

[5]Beyer B K.Improving Student Thinking[M].Boston:Allyn&Bacon,1997

[6]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06(9)

[7]罗伯特 J.斯滕伯格. 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8]曹菁.英语阅读课教师提问调查与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学报,2000

[9] Beyer B K.Improving Student Thinking[M].Boston:Allyn&Bacon,1997

[10]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6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复习过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你好),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他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提纲

四、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①时间:18世纪末②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③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所有语言同出一派 ④心理学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例如:记忆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⑤主要特点: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⑥成就: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⑦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01填空) 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02选择) 直接法的“直接”指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03选择) 直接法的优点之一是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00选择) ①时间:19世纪后半叶西欧 ②代表人物:[德]贝立兹 [法]古安 [英]帕莫·艾盖尔特 ③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④特点: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先操练,后归纳 ⑤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⑥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是不对的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所用方法 外语教学听说法产生于美国,其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96选择) ②代表人物:[美]弗里斯埃比拉多 ③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④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强化 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是华生(98选择) ⑤特点:A.听说领先,读写跟上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强调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操练的教学法是听说法(01选择)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 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 G.有错必纠 ⑥优点: A.以句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并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 B.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C.不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 笔记及习题(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圣才出品】

第11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1.1 复习笔记 本章要点 1.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克拉申输入假说 2. McLaughlin’s Attention-Processing Model麦劳林注意-处理模型 3. Bialystok’s Analysis/Automaticity Model亚利斯托克分析/自动模型 本章考点 1. 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 2. 克拉申输入假说内容及缺陷 3. 掌握几大第二语言习得模型 本章内容索引 Ⅰ. Theories 1. Some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Ⅱ.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1. Definition 2. Disagreements

Ⅲ. McLaughlin’s Attention-Processing Model Ⅳ. Bialystok’s Analysis/Automaticity Model Ⅴ. Variability Models Ⅵ.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Ⅶ. Intuition: The Search for Relevance Ⅷ. Out On A Limb: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Ⅰ. Theories(理论) 1. Some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A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cludes an understanding, in general, of what language is, what learning is, and for classroom contexts, what teaching is.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大体上包括理解什么是语言,什么是学习,什么是课堂教学。 (2) Knowledge of children’s learning of t heir first language provides essential insight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儿童学习母语知识有助于其第二语言习得。 (3) A number of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dult and child learning and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ust be carefully accounted for. 成人学习能力和儿童学习能力之间以及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习得之间存在的诸多显著差异要仔细考量。 (4)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s a part of and adheres to general principles of human learning and intelligence.

语言测试与评价复习范围(修改)(1)

《语言测试与评价》课程期末复习范围 1,理解基本概念 Proficiency test Achievement test Direct test Indirect test Discrete point test Integrative test Validity Reliability Authenticity Washback effect Structuralist-psychometric approach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est specification Constructed-response assessment Selected-response assessment Item discrimination Facility value 2,计算 能进行平均分、标准差、标准分、难度、区分度的基本计算。 3, 题项分析 对于设计上有问题的题项,能指出问题所在。 4,试题设计 能根据所给段落和拟考查的微技能,设计双向细目表和设计相关题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可以)。 I. Defining the following terms. (20%) 1.indirect test 2.subjective test 3.face validity 4.washback effect 5.placement test II. Calculating. (20%) 1.Students’ scores are given as the follows. Work out the mean score. 67, 72, 86, 60, 95,77, 35, 70, 64, 71 2.Work out the index of facility value. Your answers should be rounded to two digits after the decimal point when necessary.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北语听课整理-完整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法流派的研究 1.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教学法体系:由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 (1)理论基础(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目标 (3)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 (5)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和技巧 (7)教学手段 (8)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9)评估方法 1.1教学途径类 较侧重于提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具体教学方法、程序未明确规定。 1.2教学方法类 同时规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 2.三大教学法流派 2.1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 (1)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认知法) (2)经验派(直接法、听说法) 2.2交际性教学法(强调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

(1)语言派(功能—意念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2)内容派(内容型教学法) 2.3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团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 3.西方学者对教学法流派的分析模式 (1)教学理念、原则(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活动、教师、大纲、教材、学生)(3)教学实践、步骤(步骤、活动、技巧) 4.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方面 (1)时代背景、地点、代表人物 (2)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 (3)教学步骤 (4)主要特点(教学原则) (5)成就和不足 二、主要教学法流派分析 现代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1.传统教学法 1.1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刚,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1)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语言家奥伦多夫吧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一种标准的课堂教学方法。 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教现代语言的主要方法。 (2)理论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同源)、官能心理学(思维训练) (3)教学步骤 讲解语法词汇→翻译练习 →介绍课文(母语介绍课文、逐句翻译课文、朗读课文) →巩固课文(胡毅巩固课文、回答理解题) →测试检查(通过双语翻译测验检查) (4)主要特点 A.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用演绎法; B. 依靠母语,用母语教目的语,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 C.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D. 重视课文教学,以文学名著典范语言为教学; E.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5)成就 A.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简介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简介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很多,有几十种,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认知法 功能法(交际法) 1、语法翻译法 ⑴产生背景 ⑵基本特点 ⑶分析评价 ⑷应用提示 ⑴产生背景 发展线索 古代拉丁语的教学——中世纪的古典语言教学,16世纪开始现代语言取代拉丁语,到18世纪末,现代语言(英语、法语)已经进入教育主流。 代表人物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H.Ollendorff)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结,使之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普洛茨(1819-1881)推行语法翻译法教学的重要人物(教师) 相关理论: 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 ?⑵基本特点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采用演绎的方法; ?词汇的选择由内容决定,对译生词表; ?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 ?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名著。 ?⑶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 ?注重语法规则; ?注重阅读,注重语料的规范性。 ?局限: ?重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运用; ?过分依赖母语; ?教学方式单一; ?忽视听说训练。 ?⑷应用提示 ?两个基本点: ?①以启发学生的目的语认知为出发点; ?②根据教学环境、对象、内容等选取合适的方式。

?在第二语言课堂上,教师容易陷入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的误区,而作为一个第二 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说目的语,则永远不会多余! ?2、直接法(自然法) ?⑴产生背景 ?⑵相关理论 ?⑶基本原则 ?⑷训练方法 ?⑸分析评价 ?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重视形式语法。 ?⑴产生背景 ?语言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尝试,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F.Gouin)(或称戈恩) 创造“序列教学法”。 ?德国教育家贝力子(M.D.Berlitz)一生主要在美国,因创建贝力子外语学院采用直 接法而闻名。 ?⑵相关理论 ?语言学 ?当时发展起来的语音学为直接法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学的基础。1886年国际语 音协会成立,公布了国际音标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原则。 ?心理学——联想主义心理学 ?理念:在语言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感觉而不是思维,注重联想,形象化的作用, 通过感觉学习。并认为最强的感觉是由声音引起的。 ?⑶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客观事物与第二语言教学直接联系 ?以模仿为主: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灌输感性认识,再归纳 ?以口语为基础:从听说入门,重视语音教学 ?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 ?⑷训练方法 ?实物法(名词类) ?动作启发法(表演法) ?环境制造(情景再现) ?重复法:模仿、重复、领会 ?词语拓展法 ?⑸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重视活的语言,重视实用性; 尝试建立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联系; 教法生动活泼; 为母语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教学提供了可行方式。 ?局限: 推广受到限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技巧; 教学条件有要求;小班授课效果较好; 完全排斥母语,有时“舍近求远”甚至于完全误导;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瞧 (2)从学的方面来瞧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与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您好),就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与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就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她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就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就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与文化就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就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就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就是她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就是她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她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与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就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和特点。 (2) 自编测验的含义和特征。 (3) 非测验评价技术。 (4) 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考纲链接 1.教学评价的概念: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2.教学评价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3.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1) 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以客观描述为基础;(2) 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才有实际价值。 4.根据发生的时机,教学测评可分为:(1) 诊断性评价;(2) 形成性评价;(3) 总结性评价。 5.根据对测验解释时所采用的标准,教学测评可分为:(1) 常模参照评价;(2) 标准参照评价。 6.根据严谨程度,教学测评可分为:(1) 正式评价;(2) 非正式评价。 7.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 鞭策和促进学生的学习;(2) 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 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 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8.标准化成就测验: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9.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1) 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编制;(2) 施测条件、计分手段、分数的解释完全相同;(3) 测验都有常模为依据,且有信度、效度的资料可查; (4) 测试规模大,整个地区、国家以至在国际上都可统一使用。 10.测验标准化的程序:(1) 制定测验目的;(2) 修改测验项目;(3) 扩大样本;(4) 确定常模。 11.标准化测验的优点:(1) 客观性,比教师自编测验更加客观;(2) 可比性,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可以进行比较。 12.标准化测验的不足:(1) 不能提高或促进学生的学习;(2) 要求接受测验的人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接近标准化样本;(3) 公平性有争议,学生在测验上的得分受其知识经验的影响,存在测验偏差。 13.教师自编测验: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4.教师自编测验的特点:(1) 测验由教师本人,或使用者根据不同的目的或时间来编制;(2) 对不同的被测者,可以有不同的测题、时间限制和记分手段,比较灵活;(3) 测验规模限于校内或班级,测验的适用范围较小;(4) 以教师本人的经验来估计测验的可靠、有效和实用。 15.教师自编测验的步骤:(1) 确定测验的目的;(2) 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 果;(3) 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 写出考试计划或细目表;(5) 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16.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1) 客观题,包括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和选择题; (2) 主观题,包括论文题和问题解决题。

语言测试主要内容

考试信度:考分的一致性。考试效度:考试达到其预期测试意图的程度。交互性:指在考试所设计的任务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考试:学生被要求直接运用被试的技能或能力。间接考试:测试那些相关技能、以达到评估能力的目的。诊断考试:此类考试旨在了解学生在某个阶段中学习上的长处与短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给教师提供教学效果或质量方面的信息。整体评分法:把作文视作一完整的篇章,根据对其总体印象打分。原始分数:未经处理或未加权重的分数。考试:用来获取某些行为的方法,其目的是从这些行为中推断出个人具有的某些特征。 1.根据考试的方式,考试的分类:1直接考试(①侧重考试形式的真实性②便于从总体上考查产出性技能,如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翻译能力等③从命题人员的角度出发,直接考试具有比较明确的测试目标)2间接考试(①不强调考试形式上的真实性,即考试形式无需与实际语用环境相一致②由于不受语用环境的限制,所选择测试的技能可以更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③间接考试可选用多项选择题型,可以提高考试信度。) 2.常用的口试形式及特点:①朗读:学生事先在规定时间里浏览朗读材料,然后朗读。材料的长度视考试难度或学生水平而定,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段落。但是,朗读作为口试形式只测试学生的语音语调等,无法检查整体口语能力。②看图说话:给学生一幅或多幅图片,让他们描绘或叙述图中所发生的事件。③简短说话:是一种弹性口试形式,即在难度上有伸缩性,可以是一个三言两语的形式,也可以是一个时间较长的形式。④对话:在一个假设情景中进行,学生之间或学生与考官之间根据情景要求进行对话。对话者既要运用一些常用会话技能,同时还要运用解决沟通问题的技能。⑤小组讨论:学生们就一个话题展开交流,一般控制在三四个人左右。⑥面试型口试:基本上采取问答形式,但又不同于简单的一问一答形式。考官通过各种提问技巧,从多个层面来观察学生的口语能力。 3.如何评阅作文,特点?⑴整体评分法①节省评阅时间②阅卷人员注重作文的整体质量③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阅卷人员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上,以及所定档次标准瑜现实作文之间的吻合性。⑵分析评分法①阅卷人员明确具体评分方面②组成部分之间的评分不相互干扰或影响③其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把写作能力人为地分割成互不关联的部分④第二个问题起源于第一个问题,写作能力划成单独的部分后就涉及分值分配,即某个部分占总分的比例,这样的比例分配值得进一步商榷。两种评分标准的使用场合:要考虑三个因素:阅卷时间、阅卷方式、阅卷人员的经验。在阅卷时间较紧的情况下,最好采用整体评分法,比较省时。集中阅卷时用整体评分法较合适,因为便于两人或三人交换打分。分散阅卷最好使用分析评分法,分项评分可以减少评分盲目性和任意性。如果阅卷人员经过培训,并且有过去阅卷的良好记录,则可采用整体评分法。若阅卷人员大都没有阅卷经验,采用分析评分法较为妥当。四种语言测试方法:写作-翻译法,主要特征:A、对测试的技能或专长没有特殊的要求,主要依靠教师的主观判断力;B、试卷通常包括翻译、写作和语法分析等项目;C、试卷内容带有较浓厚的文学或文化色彩;D、试题一般采用书面回答形似,试卷需人工评阅。由于写作-翻译法全以教师或命题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没有什么科学理论依据,故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测试统称为科学前语言测试。结构主义/心理测试法,主要特征:A、一道题可以单独测试一个语言成分或技能: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其理论基础;强调不同的语言成分可以分别测试,比如语音、语法和词汇都可以脱离上下文进行单独的测试;B、采纳了心理测量学的一些方法,强调语言测量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代表题型:多项选择题,一题测一分,适合进行考后统计分析。综合测试法,主要特征:A、语言测试要在一定的上下文(context)中进行;B、不在测试中可以追求区分各单项语言成分、技能或能力、强调两项或两项以上的综合评代表题型:完形填空交际测试法A、考试内设计“信息沟”,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已溃入的信息来获取未知信息;B、考试任务或项目之间存在关联性,即一个项目要在另一个项目的基础上完成;C、考试强调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设计考试内容;D、侧重更广泛地测试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功能、语言使用的合适性等E、考试采用定性评估方式,以取代纯粹的定量评估方式或作为补充。交际法与综合法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即两者都强调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区别在于交际法更注重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 测量:根据明确的程序和规则量化研究对象特征的过程。评估:为决策而系统地收集信息的过程。考试功能:教学功能,科研功能根据考试目的分类:水平考试,学业考试,分级考试,诊断考试根据语言测量形式分类:分离式考试,综合式考试测试考试信度的方法:①重复测试法②平行卷测试法③对半分析法表面效度:表面可信度或公众可接受度。效度与信度的关系:一个考试要具有效度的话,首先必须具有信度。信度是保证考试效度的必备条件之一。考试要素:考试信度,考试效度,真实性,交互性,后效作用,可操作性正误判断题:通过正误判断来检查学生对某一细节的理解,或对某一概念的掌握等。 匹配题:可用来考核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对概念的理解、事实或观点之间的关联等。多项选择是目前考试中用途最广,最常见的考试形式。组成:题干,备选项补全句子:语法,交际能力完形填空题:一般按照两条原则删除单词或词组,固定删除(按照固定间隔删除-每隔6个单词删除一词)和选择删除(无提示型,提示型,首字母提示型,多项选择型,混合选择型) 转换题:1排序题(考查①学生对英语句子基本概念的掌握②对篇章的理解和篇章知识的运用) 2句型转换题(特点:①侧重在句子与段落层次上检查学生的语言水平②着重测试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某些方面) 阅读目的:生存目的,学习需要,休闲需要阅读方式:泛读,精读,跳读,寻读阅读技能包括: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以及各种篇章理解技能。选择答题类评估方法:1.正误判断题:可用来测试mechanical skills和language use 2.匹配题:可用于测试language use和organizational skills 论述题:由3部分组成:提示.题目.要求整体评分法:把作文视作一完整的篇章,根据对其总体印象打分。hearing指无意识地听到周围的声响或信息。listening指有意识地去听周围的声响或信息。听写:单句听写,段落听写口语活动的特点:①交互性②目的性③准语言性④非语言性⑤听力与口语的不可分割性口试评分标准:整体评分法+分析评分法成绩报告形式:百分制,等级制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之间的关系:①当频数分布呈正偏态时(即平均数以下的分数多于平均数以上的分数),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②当频数分布呈负偏态时(即平均数以上的分数多于平均数以下的分数),算术

(完整版)第七讲语言测试与评估

第七讲:语言测试与评估 一、语言测试的作用与目的 1、评估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2、评估人才,提供用人的重要依据。 3、是语言教学研究和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 4、推广被测语言教学,扩大被测言影响。 二、语言测试的种类 第二语言测试可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 1、水平测试 目的: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 特点: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客观的评分标准。 原则:有效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 2、成绩测试(课程测试) 目的: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 特点:跟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紧密相关,可以测定受试者的学习成绩,但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例如: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3、诊断测试 目的:检查受试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预期的要求。特点:A 、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 B 、测试内容可以相对集中,突出针对性。 4、潜能测试 目的: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 测试内容:模仿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三、命题 1、标准化试题和非标准化试题(从命题过程和试题的可靠性程度的角度划分) A.标准化测试:一般以现代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为依据,遵照科学的程序,对考试的全过程,从设计、命题到评分、分析等实施标准化运作,严格控制误差,能高效、准确的测出受试者的真实语言水平。 B.非标准化测试: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而自行设计、命题、实施测试以及进行评分的测试。 2、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按评卷的客观化程度划分) A.主观性试题:指测试结果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阅卷者的主观判断。例如:作文、口试、翻译…… B.客观性试题:有统一的阅卷标准、答案固定,不因阅卷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如:多项选择、判断正误…… 3、分立式试题和综合性试题(按试题所包含的测试内容的特点划分) A.分立式试题:对受试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进行分项测试,以考察受试者各个单项的能力。如:填空、改错、多选…… B .综合性试题:对受试者的整体语言能力进行综合性测试,全面考察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如:听力理解、完形填空、写作…… 优点: ①针对性强

最新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复习进程

(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你好),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他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在线教学测试与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1012620.html, 在线教学测试与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作者:周榕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5期 摘要在线教学测试与评价系统是开展信息化教学和建设网络课程的关键要素。本文对在线教学测评系统的设计目标和策略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国家精品课程“电工技术基础”的测评系统,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在线教学测试与评价系统设计目标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资源和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等特点和网络教育特色的示范性课程”。①各类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都非常强调对在线教学测试与评价体系的设计。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优质高效的在线教学测试与评价系统?笔者结合国家精品课程的成功做法,对其设计策略进行了探索。 1 在线测试与评价系统的设计目标 练习和测试在于促进学习者完成知识建构、问题解决与认知迁移。②在缺少教师面授指导的在线学习环境中,更需要提供多维度、多形式及与学习者认知水平动态适应的练习与测试系统,并具有良好的测评标准和机制。因此,在线教学测试与评价系统的根本目标可总结为:(1)提供丰富的练习资源,支持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和学生个体特征完成选题、组卷等操作;(2)提供练习过程的自动监控和智能化评判,为学生的学习反思以及教师的后续教学策略制定提供指导和帮助;(3)采用多元化的测评方式来完成教学诊断,关注包括测试成绩、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在内的多元学习智能。 2 在线练习系统的设计 目前,许多网络课程由于交互式测试的技术门槛过高,只为学习者提供练习内容及答案,并不支持在线测试及动态实时反馈。这显然是有悖于个别化学习本质的“伪”方法。因此,优质网络课程的练习与测试系统至少应当具备实时交互功能,并同时支持主、客观两类测试。客观测试(如多选,填空,对错判断,配对,排序等)由交互式页面完成的在线练习,更复杂的主观测试(如作文写作,案例分析,项目方案设计,工程制图等)由于受当前智能化学习技术瓶颈所限,无法对其作出精确、合理的评估和反馈,因此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或交互工具来完成离线作业的发布和提交。 在良好的研发环境中,优质网络课程应该向集成化测试系统发展。集成化测试系统可以提供多种文字和图形输入方式,同时,系统还能够根据教师事先输入的标准答案实现练习的智能判断,并将更为细致的学习评语与建议传递到学习者的个人邮箱中。

关于年龄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影响

与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学习者的年龄因素

语言学习者的年龄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 人的大脑发育程度,认知能力水平及情感因素等的不同是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三组主要原因。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即语音习得、语法习得、词法、名法习得以及习得者会话熟练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多数人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年龄小的人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儿童比成年人学得好。那么,年龄小的人总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吗?在青春期后才开始第二语言学习的人(包括成年人)能否获得该语言的母语习说者的语言能力?通过对大量的有关年龄因素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资料的辩证分析,就语音和语法方面而言,年龄小的学习者具有优势,但在读写和语法方面成年人却占有优势。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年龄小的人并非总是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 下面我们将论述一下年龄因素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依据 1﹒大脑发育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其理论基础。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在大脑发育方面的差异不外乎是大脑发育的成熟程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侧随着发育的逐渐成熟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功能“——这便是脑半球侧化现象。人类语言智力的、逻辑的、分析的功能逐步被侧化到左半球,而情感的社会功能则渐渐被侧化到右半球。这也是伦尼伯格证实关键期假说的生理基础所在。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一关键期内,大脑灵活性强,语言学习可以自然发生,而且很容易;一旦过了这段时期,想

要成功地学会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备受语言学界关注的“关键期假说”。按照关键期假说,人的一生中有一段时期(出生至12岁)可以自然地、毫不费力地习得语言。虽然对“关键期假说”理论至今仍争论不休,因此对年龄因素如何影响语言习得至今无法达成共识。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学得好,儿童比成人学的好,低龄儿童比大龄儿童学得好。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起始年龄对语音的准确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过了最佳的学习语音的年龄段,以后的语音学习很可能费时费力、不易习得标准的语音。因此,仅就语音而言,第二语言开始学习的时间越早越好。 2. 除了关键期假说外,提到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还有一种敏感期假说。敏感期假说是1978年Oyama以意大利男性移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学习者话语能力和对目的与理解能力的测试,得出结果而提出来的。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的这些能力与他们到达美国时的年龄有关系,6-10岁期间到达美国的学习者与英语本土控制组成绩类似,11-15岁和16岁以上组的成绩与本土控制组的成绩显著不同。11岁以上的学习者在语音与理解力方面的得分都降低了,换句话说他们的英语越来越不地道了,这种不地道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而是逐渐下降形成的。敏感期假说指的是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来说,并不是过了某一个时期第二语言习得就变得突然或者绝对不可能了,其实这种第二语言成绩上高低的变化在年龄上来说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关键期假说和敏感期假说比较类似,它们都认为无论学习第一语

英语测试与评估模拟题及答案

《英语测试与评估》期终考试试卷(3)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期: (请将答案做在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 1. 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即形式正确、合理可行、________和实际使用。 A. 应对灵活 B. 交流流畅 C. 行文规范 D. 内容得体 2. 分离式测试认为语言能力是可分的,这一观点受_______的影响。 A. 心理语言学 B. 社会语言学 C. 结构主义语言学 D. 应用语言学 3. ________的主要用途是对考生进行甄别、分类和选拔。 A. 标准参照考试 B. 主观性考试 C. 客观性考试 D. 常模参照考试 4. 高考作为一种水平考试,一般应以_______作为命题的主要依据。 A. 教学大纲 B. 教材 C. 大学对外语的要求 D. 中学毕业标准

5. 如果在一次考试中,大量使用下列试题以测试学生的口语能力,它的最大问题是______得不到保证。 A. 信度 B. 效度 C. 难度 D. 区分度 6.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______, 它也是英语能力考核层次分类的主要依据。 A. 感知 B. 表达 C. 交际 D. 评价 7. 为了提高口试评分的客观性,可采用_______的方法。 A. 直接评分 B. 间接评分 C. 整体评分 D. 分解评分 8. 写作时采用整体评分还是分解评分,除了取决于阅卷条件外, 主要取决于______. A. 考试目的 B. 阅卷时间 C. 考试题目 D.

第五讲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五讲: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时间: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 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如:记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一、语法翻译法 主要特点: 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一、语法翻译法 成就: 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 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一、语法翻译法 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时间:19世纪后半叶西欧 代表人物: [德]贝立兹[法]古安[英]帕莫·艾盖尔特 理论基础: 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特点: 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 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先操练,后归纳。 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比较分析

黑龙江大学 本科生学年论文 浅析儿童第一语言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学得的异同 学院:文学院 年级: 2010级 专业:对外汉语 姓名:巨妍 学号: 20101797 指导教师:吕禾 2013年4月21日

摘要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得的问题是当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焦点问题。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学得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每个新生儿天生都有学习语言的能力,儿童是怎样掌握复杂的语言系统的,这是第一语言习得必须探讨的问题。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极大地影响了第二语言学得的研究。语言学家们从各个角度对第二语言学得做了探索,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语言环境、以及教学方法等。本文将探讨二者在六个方面的共同点和六个方面的不同点。二者的相同点反映出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二者的不同点正是外语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的方面。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 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学得;相同点;不同点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s the focal points of matter about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s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dult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fact,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n intellectual ability with which each newborn baby is endowed. How children master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language is a question that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must explore. Researches in the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have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both at theoretical and at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has been undertake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cluding learners’cognitive psychology, 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methods. In this article, we would take about six aspect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six aspects of the differences. The similarities reflect the general rules about learning language. The differences, indeed,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herefore, taking targeted techniques and measures of teaching, would be good for achieving a satisfying learning result of students. Keywords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