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泄泻的治疗原则
泄泻
泄泻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审核认证。
泄泻,中医病证名。
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以排便次数增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其病因较多,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泄泻,脾虚湿盛是关键病机。
治疗上总以运脾除湿为主。
中医学名泄泻其他名称鹜溏、飧泄、注下相关西医疾病急性肠炎等疾病分类内科-脾胃发病部位肠主要病因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失常多发群体所有人目录历史沿革与西医病名关系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证鉴别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辩证要点治疗原则(要点)症治分类转归预后预防调护文献摘要名词解释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1、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
2、《难经·第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提出了五泄的病名。
3、《金匮要略》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4、汉唐时代将此病包括在“下利”之中,至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5、《景岳全书》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
6、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
7、清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在病因强调湿邪致泻的主导性,病机上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泄泻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知识泄泻
第十八页,共46页。
证候分析:
病机:外感寒湿,侵袭肠胃,脾失运化,传
导失司 。
治法: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
方药:藿香正气散为主方加减
方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驱。
第十九页,共46页。
方解:方中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是
为主药;白术、茯苓—健脾除湿;陈皮厚、 大腹皮—理气消满,疏利气机;紫苏、白 芷—解表散寒;半夏—醒脾燥湿。本方既能 疏风散寒,又能化湿除满,健脾宽中,调理 脾胃,使湿浊内化,风寒外解脾胃功能得到 恢复,而泄泻自止。
第三页,共46页。
(4)《医宗必读》提出治泻有九法:淡 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 燥脾、温肾、固涩。
第四页,共46页。
四、证候特征:
1、便次增多。 2、粪质改变—粪便稀薄,甚至泻 出如水样 。 3、起病有急缓;须辨暴泻与久 泻。
第五页,共46页。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时邪—寒湿暑热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第二十五页,共46页。
方解:本方消食导滞为主。并能和胃除湿。
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导食滞,宽中 除满为主药;佐以陈皮、半夏、茯苓—和胃 祛湿;连翘—以消食滞之郁热。
泄泻
第七节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的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湿胜则濡泻。
”《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说明风、寒、热、湿均可引起泄泻。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下为飧泄。
”《素问·举痛论篇》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说明饮食、起居、情志失宜,亦可发生泄泻。
另外《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气所病,……大肠小肠为泄。
”说明泄泻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
《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
《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本病分为虚寒、实热积滞和湿阻气滞三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证治。
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指出了虚寒下利的症状,以及治疗当遵温阳和固涩二法。
又说:“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泄泻
3.情志因素 肝为刚脏,性喜冲和条 达,若忧郁忿怒,精神焦虑紧张,易 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乘脾犯 胃;或思虑过度,脾气受伤,土虚木 贼,均可使气机升降失调,肠道功能 失常,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形成本 病。
4.脏腑虚衰 调摄失宜,或久病之后, 或年老体弱,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 失升运,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 失温煦,水谷不能腐熟,运化失常, 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 阻碍气机,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混 杂而下走大肠遂成本病。
诊断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 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 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 寒、发热等症状。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 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4.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
2.饮食因素 进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 使脾胃受伤,或贪吃过量,食滞不化,宿食 内停,损伤脾气,或恣食膏粱肥甘厚味,饮 酒无度及嗜食辛辣香燥之物,致湿热蕴积于 脾胃、肠道,或恣啖生冷瓜果等食品,寒食 交阻,寒气客于胃肠,以上因素均可使脾运 失职,升降失调,肠道泌别、传导失司,清 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本病。
临证参考
本证因食积引起,故需通因通用,因势 利导,以推荡积滞,使邪去正安。
脾虚泄泻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 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 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 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脾气亏虚则不能升发,水谷不化, 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清浊混杂而下
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急性泄泻与慢性泄泻
病因病机 发 病 主症 病程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七)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第五节泄泻一、选择题【A1型题】1.最早记载泄泻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丹溪心法》E.《医宗必读》2.泄泻是由于哪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A.肺B.肝C.脾D.肾E.心3.下列哪项不是泄泻病的病因()A.感受外邪B.饮食所伤C.情志失调D.体虚久病E.房劳过度4.因稍有饮食不慎或稍进油腻食物引起的泄泻,是下列哪种()A.寒湿泄泻B.湿热泄泻C.食滞胃肠D.脾胃虚弱E.肾阳虚衰5.下列哪能项是泄泻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A.平素多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即泻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泄泻的治疗原则()A.消食导滞B. 清热利湿C. 芳香化湿,疏表散寒D.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E. 清热解毒利湿,调气行血导滞7.下列哪一项不是泄泻的证型()A.寒湿泄泻B.湿热泄泻C.食滞胃肠D.脾胃虚弱E.胃阳不足8.因湿热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9.因食滞胃肠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10.因脾胃虚寒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11.因脾胃虚弱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12.因肾阳虚衰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A2型题】13.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纳呆脘闷,腹痛肠鸣,兼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痠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腹中冷痛,手足厥冷,身体疼痛,内外皆寒,治疗宜用( )(2007年第55题)A.乌头桂枝汤B.桂枝汤C.通脉四逆汤D.济川煎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识记型考题。
内外皆寒之腹痛治宜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表里兼顾,故选A。
桂枝汤只解表寒,通脉四逆汤只祛里寒。
2.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治疗宜用( )(2006年第71;1995年第65题)A.理中汤B.通脉四逆汤C.暖肝煎D.桂附地黄丸E.乌头桂枝汤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乃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
治当以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故选B。
3.一老叟于沐浴时,突发少腹拘急冷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苔白,脉沉紧,治宜选用( )(2005年第64;2001年第64;1994年第68题) A.乌头桂枝汤B.附子理中丸C.附子粳米汤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正确答案:E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少腹乃厥阴经的循行部位,故少腹拘急冷痛是由于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所致,治当暖肝散寒,方用暖肝煎,故选E。
乌头桂枝汤用于内外皆寒之腹痛,附子理中丸用于阴寒腹痛,附子粳米汤用于寒邪上逆之腹痛,通脉四逆汤用于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
4.患者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舌苔白,脉沉紧。
治疗宜选( )(2004年第54题:2000年第60题)A.乌头桂枝汤B.金匮肾气丸C.附子粳米汤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是寒邪上逆所致,当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故选C。
5.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其病理为( )(1991年第52题)A.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B.肾阳不足,寒邪内侵C.脾阳不振,寒邪内侵D.寒邪内侵,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病因病机,属于理解型考题。
中医内科学试题(2)【精选含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泄泻的治疗原则A.消食导滞B.清热利湿C.芳香化湿,解表散寒D.健脾益气,化湿止泻E.清热解毒利湿,调气行血导滞【答案】E2、患者石淋日久,症见神疲乏力,少腹坠胀者,其主方为A.补中益气汤加减B.无比山药丸加减C.参苓白术散D.大补元煎E.举元煎【答案】A3、下列哪些是惊悸的发病特点A.多为阵发性B.实证居多C.可自行缓解D.病情较重E.多与情绪因素有关【答案】A B C E4、最早记载呃逆相关论述的是哪一部医著A.《金匮要略》B.《医宗金鉴》C.《黄帝内经》D.《诸病源候论》E.《脾胃论》【答案】C5、泄泻的治法有A.温肾健脾,固涩让泻B.健脾益气,化湿止泻C.消食导滞,和中止泻D.清肠化湿,调气和血E.芳香化湿,解表散寒【答案】A B C E6、吴某,男,42岁。
患重症肌无力多年,近日劳累后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腹胀,面浮而色不华,气短,神疲乏力,苔薄白.脉细。
若中气不足可用下列何方A.补中益气汤B.四君子汤C.六君子汤D.归脾汤E.香砂六君子汤【答案】A7、最早记载呃逆相关论述的是哪一部医著A.《金匮要略》B.《医宗金鉴》C.《黄帝内经》D.《诸病源候论》E.《脾胃论》【答案】C8、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有A.气能生津B.津能化气C.气能摄津D.津能化血E.血含津液【答案】A B C D E9、阳黄中热重于湿型的黄色是A.黄疽急速加深呈深黄色B.掉黄或染衣着色C.黄色不泽D.黄色晦暗E.黄色鲜明【答案】E10、患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宜选用A.白虎汤B.羚角钩藤汤C.竹叶石膏汤D.增液承气汤E.清营汤【答案】A D11、下列各项,属于寒湿腰痛主症特点的是A.腰部冷痛重着B.静卧腰痛减轻C.寒冷或阴雨天气加重D.脉象沉而迟缓E.腰部转侧不利【答案】A C D E12、下列哪位医家提出戾气致病的病因学说A.吴又可B.薛雪C.吴鞠通D.王孟英E.叶天士【答案】A13、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简述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
简述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是指儿童在短时间内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呈水样或稀糊样,并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腹泻在儿童中非常常见,主要由感染、肠道疾病、饮食不当等引起。
治疗小儿腹泻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补水补电解质:小儿腹泻时因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容易引发脱水。
因此,补水是治疗腹泻的首要措施。
对于轻度的腹泻患儿,可以通过口服补充水分,如水、果汁、盐水等。
对于重度腹泻患儿,需要住院治疗并静脉补液。
此外,还要考虑补充电解质,如钠、钾、氯等。
2.适度断食:在腹泻初期,胃肠道功能紊乱严重,消化吸收能力较差,因此,可以进行适度的断食,减轻胃肠道负担,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一般情况下,腹泻开始后的6-12小时内,可仅给予清汤、米汤等清淡饮食。
腹泻症状缓解后,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应忌辛辣、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
3.控制病因感染:如果腹泻患儿是由感染引起的,如病毒或细菌感染,应积极控制感染源。
对于病毒感染,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注意观察和支持治疗即可。
对于细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使用抗生素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不正确的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
4.促进肠道蠕动恢复:小儿腹泻时,肠道蠕动通常会减弱或中断,导致食物和废物在肠道停滞时间过长。
因此,可以通过使用促进肠道蠕动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等来促进废物的排出。
但同样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避免不适当使用或滥用。
5.维持正常菌群:腹泻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因此,可以适当补充益生菌,例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6.注意个体差异:治疗小儿腹泻时,需要注意儿童的个体差异。
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需要特别关注,更加注意保护。
总之,治疗小儿腹泻的原则是补水补电解质、适度断食、控制感染、促进肠道蠕动、维持正常菌群。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精选4】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哮病治疗首要原则是A.标本兼治B.发时治标,平时治本C.补虚泻实D.标本同治E.以上都不是【答案】B2、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A.痰气相搏,气道被阻B.宿痰内伏于肺C.脏腑虚弱,气失所主D.痰瘀互结,肺失宜降E.邪客于肺,肺气不利【答案】A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泄泻的治疗原则A.消食导滞B.清热利湿C.芳香化湿,解表散寒D.健脾益气,化湿止泻E.清热解毒利湿,调气行血导滞【答案】E4、消渴病并发视瞻昏渺的机制是A.阴虚热炽,痰阻经络B.肾阴亏损,精血不足C.阴虚内热,脉络失养D.燥热伤阴,络脉瘀阻E.阴损及阳,脾肾衰败【答案】B5、肥胖在辨证时应注意区别A.寒热B.虚实C.脏腑病位D.标本E.舌象【答案】B C D6、眩晕虚证多关乎A.精B.气C.血D.津E.液【答案】A B C7、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紫斑临床特征的是A.好发于四肢B.紫斑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C.压之褪色D.不高出皮肤E.患者以女性居多【答案】C8、心衰喘脱危证当A.苏合香丸B.参附龙牡汤C.生脉散D.独参汤E.炙甘草汤【答案】B9、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紫斑临床特征的是A.好发于四肢B.紫斑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C.压之褪色D.不高出皮肤E.患者以女性居多【答案】C10、具有明显季节性的证候是A.外风证B.内寒证C.内湿证D.暑证E.外热证【答案】D11、患者张某,男,32岁。
初秋患痢,症见下痢,赤多白少,高热,腹痛较甚,里急后重,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方剂最宜A.葛根芩连汤B.芍药汤C.连理汤D.胃苓汤E.白发翁汤【答案】B12、“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是哪位医家所说A.朱丹溪B.李东垣C.张子和D.张介宾E.刘完素【答案】E13、下列属于阴虚风动所致中风临床表现的是A.平素有耳鸣B.双目干涩C.腰酸腿软D.气粗口臭E.舌红少苔【答案】A B C E14、患者男性,65岁。
症见喘逆上气,息粗鼻扇,胸胀或痛;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无汗,口渴;舌苔薄白,舌边红,脉浮数。
泄泻1
陈彤附一院内科教研室概述-定义漏泄之意,时作时止❖【定义】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为泻。
倾泻之意,如水倾注概述-分类❖1、发病脏腑分类:胃泄、脾泄、大肠泄、肾泄❖2、症候分类:飧泄、溏泄、鹜泄、濡泄、滑泄❖3、病因分类: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4、发病特点:暴泄、久泄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指大便水粪相杂,青黑如鸭粪者。
概述-历史沿革概述-历史沿革➢《难经·五十七难》“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诸病源候论》分述痢疾与泄泻。
➢宋以后统称泄泻。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概述-历史沿革❖《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其论述系统而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亦为临床所证实。
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概述-范围❖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病因病机引起泄泻的主要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病因病机风寒、湿、暑、热感受外邪饮食所伤饮食不洁、不节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忧思伤脾,土虚木乘病后体虚脾胃受损,日久伤肾脾失温煦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气机不畅肾元亏虚,开合失常泄泻清浊不分升降失司混杂而下病因病机病机转化急性泄泻因失治或误治,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慢性泄泻。
日久脾病及肾,可成命门火衰之五更泄泻。
若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液,可成痉、厥、闭、脱等危证基本病机病位病理因素脾病湿盛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但可夹寒、夹热、夹滞。
由生,湿盛则脾阳被遏。
诊断要点❖1、大便稀薄为主要依据。
泄泻
机要 寒湿内盛,脾失健运, 清浊不分。 治法 散寒化湿 主方 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互结,损伤脾胃, 宿食内停,阻滞肠 传化失常。 胃,传化失司。 清热利湿 葛根芩连汤加减 消食导滞 保和丸加减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 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 数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 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治法: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本方有补气 健脾、渗湿和胃的作用,对脾虚神疲、倦 怠纳少、大便溏者适宜。
脾虚(久泻) 湿盛(暴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大便粪质溏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 谷不化,或粪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每 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 2.常兼有腹胀腹痛、腹鸣、纳呆。暴泻起病 急,泻下急迫而量多;久泻起病缓,泻下势 缓而量少,且有反复发作病史。 3.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有关。
常用药: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 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
加减: 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附子理中 丸以温中散寒。 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者, 可用补中益气证
症状: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 每遇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平素多有 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舌苔薄白 或白腻,脉细弦。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横逆侮脾,脾运 无权。 治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本方有泻肝补 脾的作用,用于治疗肝木乘脾泄泻、因情绪 变化而发、腹痛攻窜之证。
泄泻病因病机示意图
• 感受外邪 • 饮食所伤 情志失调 寒湿困脾、湿热 滞肠 碍胃滞脾、食湿相混 肝气犯脾、 脾胃虚弱 湿 邪 困 脾 脾 虚 生 湿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泄泻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腹泻为主症者,辨病泄泻。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二)西医诊断标准:1.腹痛、腹泻,一日数次至 10 余次,呈黄色水样便,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2.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体征。
3.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
【治疗方案】一.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中医辨病论治(1)实证:①寒湿证: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③伤食证: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
④肝气乘脾:证候: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
(2)虚证:①脾胃虚寒:证候: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治法:补脾健胃。
主方:参苓白术散。
②肾阳虚衰:证候: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招聘考试题目简述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
招聘考试题目:简述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出现的一种急性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性状稀薄、含水量多,常常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
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因此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口服口服补液盐或者其他电解质溶液,以维持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2. 饮食调整:在腹泻期间,应该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而应该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清淡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鸡蛋羹等。
3. 抗菌治疗:如果腹泻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可以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4. 对症治疗:对于严重的腹泻,可以采用止泻药、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5. 观察病情变化: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腹泻的次数、性状、伴随症状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饮食调整、抗菌治疗、对症治疗和观察病情变化。
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022年乡村全科助理医师样卷及答案
乡村全科助理医师样卷⏹答题前要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考生须知”。
填好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字迹不能超出框线。
⏹各科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必须在专用的“答题卡”指定的区域内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的,答题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前要离开考场的考生须先按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从上到下的顺序平放在桌面上,再举手提出离场。
一、客观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 100分)1、嵌顿性疝与绞窄性疝的主要鉴别是A、疝内容物有无血循环障碍B、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C、有无肠梗阻表现D、疝块是否增大E、疝块有无压痛【答案】A【解析】绞窄性病指嵌顿不及时解除,疝囊内的肠管及其系膜受压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以致完全阻断,而发生肠壁坏死,伴有肠梗阻。
2、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的临床表现为A、房水闪光阳性B、眼压升高C、前房积脓D、结膜充血E、角膜水肿【答案】D【解析】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结膜充血。
3、关于尊重原则,正确的是A、尊重原则是指尊重那些值得尊重的人和他们的决定B、尊重原则是指尊重所有的人和他们的决定C、尊重原则不包括尊重那些没到法定年龄的人和他们的决定D、尊重原则也包括尊重那些没到法定年龄的人,有时甚至还包括他们的有些决定E、尊重原则与有利原则冲突时,绝对要以尊重原则为主【答案】D【解析】尊重原则,要求尊重的是自主的人和他的自主决定。
自主的人不完全以是否达到法定年龄来定,有的达到法定年龄,但没有自主能力的人的决定也不能尊重。
所以要根据病人的自主能力情况来定尊重的是什么。
4、HippoCrates法复位A、肩关节脱位B、肘关节脱位C、髋关节后上脱位D、髋关节前下脱位E、髋关节中心脱位【答案】A【解析】足蹬法(Hippocrates法)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于患侧腋窝,两手用稳定持续的力量牵引,牵引中足跟向外推挤肱骨头,同时旋转,内收上臂即可复位。
复位时可听到响声。
5、泄泻的基本治疗原则是A、清肠化湿B、消食化积C、祛风散寒D、运脾化湿E、健脾化湿【答案】D【解析】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原则。
中医内科学——泄泻
[教学要求]本节内容为3个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泄泻的概念;了解泄泻的预防和转归;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掌握泄泻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掌握泄泻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泄泻的概述,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
教学要点掌握泄泻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
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
[病名]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书包括在“下利”之中,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之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内经》称本病为“鹜溏”、“飧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病因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举痛论》曰:“寒之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
”《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难经》提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五种泄泻。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而对泄泻的论述概括为实热和虚寒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之法。
《医学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也为临床所证实。
《景岳全书·泄泻》说:“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泄泻
[辨证论治]
脱水程度及临床分类(等渗性脱水) 项 目 轻度脱水 中度脱水 失水占体重 (%) <5% (50ml/Kg ) 6%-10% (60-100ml/Kg ) 口 腔 粘 膜 口腔欠湿润 口干欲饮 前囱、眼窝 凹陷不明显 凹陷明显 眼泪、尿量 啼哭有泪 啼哭少泪 皮 肤 弹 性 皮肤稍干 肤干苍白 弹性正常 弹性较差 循 环 状 态 脉细有力 脉象细数 四肢温暖 四肢欠温 精 神 状 态 精神稍差 精神萎糜 烦躁不安 重度脱水
[辨证论治]
⑶不同性质脱水的临床特征 ⒈等渗性脱水 特点:a.水和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 b.血清钠为130~150mmol/L c.细胞外液循环血溶量减少。 d.细胞内液无明显改变 病 因:婴幼儿泄泻等; 病 理:细胞内外液渗透压正常; 临床症状:口腔粘膜干燥—口干;皮肤干燥—皮肤弹性减弱; 精神状态——烦躁或嗜睡;血液循环——脉搏加快
[辨证论治]
湿热泻 证候:便稀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少许粘液; 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发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指纹紫。 治法:清热利湿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加减:热重泻频加金银花、连翘、滑石利湿 发热口渴加生石膏、芦根清热生津; 湿重水泻加车前子、苍术、薏苡仁、茯苓等燥湿利湿; 呕吐苔腻加藿香、佩兰化湿;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呕。
[病例分析]
[辨证论治]
附:不同性质脱水的比较 等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血清钠 130~150mmol/L <130mmol/L >150mmol/L 病 因 婴幼儿泄泻 营养不良并泄泻、 发热、昏迷、呼吸 应用利尿剂或,过 加快,泄泻,呕吐时补 多补充非电解质。 充钠过多。 病 理 细胞内外液 细胞外液渗透压 细胞外液量 渗透压正常 降低,,水向细胞 减少,渗透压 内转移,有效循环 增高,细胞内 量减少。 液溶量减少。 临 床 口腔粘膜干燥 面白肢凉, 烦躁高热,或惊厥 口干欲饮 呼吸气冷, 脑脊液压力降低, 症 状 烦躁不安 肌张力增高 脑出血,烦躁或嗜睡, 皮肤弹性减弱 嗜睡昏迷,惊厥 血压偏低,可发生休克
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小儿腹泻的治病求本是中医学的一个治疗原则,在泄泻症状控制之后,应从“健脾祟土”的方法加以巩固培本,尤其对于一些脾胃素虚的病者,更应该注意,否则往往使病情容易复发。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夏秋之间,如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可使病情迅速恶化,导致肌体脱水和水电解质严重紊乱我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如草木之方萌,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常不足。
脾主升运,胃主降纳,脾胃相表里,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脾胃感受外邪,或内蕴湿热,使脾胃升清降之功能失调,从而发生泄泻。
正如《沈氏尊生书》指出:“泄泻脾病也,脾受湿而不能渗泄,致水入大肠而成泄泻。
”所以泄泻是以“脾”为主脏,“湿”为主因。
首先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在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大便性状无改变,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近年来发现此类腹泻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排除了生理性腹泻外就都考虑病理性腹泻.小儿腹泻分急性腹泻(连续病程在2周内),迁延性腹泻(2周~2月),慢性腹泻(2月以上),病因可分感染性,饮食不当,过敏性,先天畸形等等。
小儿腹泻不宜禁食,而应合理膳食。
腹泻是导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禁食,病儿得不到必要的营养,肠道黏膜的损伤难以恢复,使腹泻迁延,进一步削弱幼儿的抵抗力,甚至可诱发肺炎或败血症等。
小儿腹泻在保证饮食的情况下,应注意纠正和预防脱水。
孩子出现腹泻后,应让孩子比平时喝更多的液体,如米汤、面汤、菜汁、果汁、淡糖水和白开水等。
由于腹泻不仅丢失水分,而且还丢失盐分,所以液体中加少许食盐效果更好。
不要滥用抗菌素:目前小儿腹泻的治疗,应用各种抗菌素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实际上小儿腹泻一半以上为病毒所致,或者由于饮食不当引起。
对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抗菌药物不但无效,还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乱,加重腹泻。
05第五节 泄 泻
[概述]
一、定义: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小儿常见病。 二、发病情况: 1、季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 2、年龄: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 3、特点: 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感外邪、伤于乳食,导致湿盛而泄泻。
②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③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④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1)常证 ④脾虚泻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 山药、莲子肉、扁豆、薏苡仁健脾化湿; 砂仁、桔梗理气和胃。 加减:纳呆苔腻,加藿香、苍术、陈皮、焦楂化湿助运; 腹胀不舒加木香、乌药理气消胀; 腹冷舌淡,大便不化,加炮姜温中散寒,暖脾助运; 久泻不止,加煨益智仁、肉豆蔻、石榴皮固涩止泻。
[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 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 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 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 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病因病机示意图]
感受风邪
饮食不节 脾胃受损 (谷反为滞 脾胃虚损 水反为湿) 泻
[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1)常证 ⑤脾肾阳虚泻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脱肛; 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睡时露晴; 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 合四神丸(《内科摘要》)加减。 常用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 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 附子、补骨脂、肉豆蔻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加减:脱肛加炙黄芪、升麻升举中阳; 久泻滑脱不禁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收敛固涩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