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论文—学习土地管理学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管理学论文
—学习土地管理学的必要性
王晓莉
(土管10.2,20105826)
摘要: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土地管理学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了土地资源概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籍管理、耕地保护、土地权属争议、土地法制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来更好的规划以及管理土地,做到土地可持续的利用和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土地资源。
关键词:土地管理意义规划建设
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资源”。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消耗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人类经过长久地开发利用,现在可供人类支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同时由于人类不当的开发利用,土地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这就要求将土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展开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以不断提高土地管理的科学水平,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学习土地管理学的客观必要性
1.1 土地资源数量不清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少,既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大量占用耕地,也不能不去发展经济,而且我国土地浪费严重,各种土地污染也使得土地资源大量减少,我国人口众多,粮食是我们发展的重要解决问题,因此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是土地管护的首要任务。
1.2 土地资源质量不明
随着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兴起以及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生产的需要,耕地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防止耕地退化,维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土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壤养分偏低,城镇和村庄超标侵占优质耕地,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不合理污染土地,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加剧了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大量土地减少,而剩下的土地质量也有所下降,而且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少,可利用的耕地就更少了。
1.3土地权属混乱
过去土地管理法规不健全,在《土地管理法》颁布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土地资源的管理使用多由行政领导口头批准,行政随意性较大,且没有办理正式的用地手续或行政调拨手续过于简单,用地管理资料不全,导致土地权属紊乱。上世纪50 年代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历多次较大调整,土地生产资
料也随之发生变化,各个时期对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不一,权属变动未及时调整和规范,造成土地资源权属管理混乱。“重实体,轻程序”,不重视资料的完善和保存,造成无据可查或资料丢失,以致发生权属争议后无法确认权属的变动及归属,引起的争议无法裁定。土地登记、颁证工作粗糙,颁证主体混乱,未能做到统一、规范和全覆盖,产生了证件的错发、重发等问题,导致权属不清。
1.4土地纠纷多且复杂
引起土地纠纷的原因主要有人口自然增减、征地补偿、利益驱动、地接不清权属不明。在土地承包中,过去是按家庭人口数发包,并要求“30 年不变”,“生不增地、死不减地”的政策导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甚者全家都无土地。在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时,对参与分配的具体人群未作明确界定,导致各村社分配方案不一致而引发纠纷。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土地征用增多,土地价值凸显,农民对土地渴求的增强,成了土地纠纷增多的现实诱因。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中没有平面图或当时工作不细,登记承包地块、面积与实际地块、面积不符,造成部分农民土地承包权属不明,引发纠纷。
1.5土地浪费大
土地闲置数量大,由于政府原因造成闲置的比例大,,再加上较早出让的“毛地”拆迁难,以闲置土地为主的房地产违法违规用地居多。另外在我国流通领域内,存在着盲目投资打造大商场、商业街、大型MALL、大型物流园区等问题,流通领域的投资过热,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和商业资源的浪费。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大量圈占土地现象极易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2.土地资源学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意义
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安排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进行配置,其次在农业与非农业内部进行配置,如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配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还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因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一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一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件、规划图件及相应的附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3.土地管理学对地籍管理的意义
3.1概念
是指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为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
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分等定级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措施。
3.2具体内容
地籍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土地,地籍管理的核心是土地的权属问题。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土地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而且可以对土地利用及权属变更进行监测,为土地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保管、更新有关自然、经济、法律方面的信息。
中国现阶段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地籍档案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地籍资料需求的增长,土地管理的内容还将随之不断地变化和充实。为保证地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地籍管理工作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3.2.1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
3.2.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2.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3.2.4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
4.土地管理学对耕地保护的意义
4.1概念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4.2耕地保护的措施
4.2.1数量保护耕地的数量保护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2.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3.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4.2.2质量保护耕地的质量保护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2.实现耕地环境保护。
4.3.3其他措施
1.要摒弃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对立”观点
有些地方片面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认为保护就抑制了发展,要发展就须占用耕地。因此,为了发展不惜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大量耕地被占用来搞开发,造成耕地锐减。须知只有保护好耕地,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建设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对立的。
2.要克服“无所作为”观点
有些地方,特别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地方,在处理土地供需矛盾时,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而是产生畏难情绪,消极应付,无所作为。这不但会耽误经济发展的时机,也不利于促进耕地的保护。因为经济发展了,实力壮大了,反过来又能保障耕地补充建设资金的落实,促进耕地保护工作。
3.宣传、贯彻、执行好党的方针政策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信息渠道,大力宣传党的一系列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