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知识点(浙江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条目 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 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 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分配 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太阳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昼夜交替现象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 岩石圈的范围 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 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地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地质构造的类型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的形成过程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 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特点及天气状况 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及天气状况 简单的地面天气形势图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 环境问题的分类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人口规模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 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美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美国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特点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特征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差异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 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方案及图示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荒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 湿地的概念和类型 湿地的重要价值 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保护措施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 流域开发和建设的基本内容 流域开发综合治理的措施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工作过程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遥感的概念 遥感的技术系统和分类 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 遥感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全球定位系统的工作过程 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Baidu Nhomakorabea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 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 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 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 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 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人口容量的特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人口迁移的因素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城市功能区的分类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 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现代产业活动的种类 不同产业活动的主导区位 区位条件变化对产业活动布局的影响 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生产的地区分布及区位条件 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 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 环境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和空间布局的影响 交通运输条件变化与城镇分布和发展的关系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解释 星云(云雾状)、恒星(发光)、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金锁链条件:光热水气。原因:日地距离合适及地球的体积、质量大小适中。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0.15-4微米) 是大气运动、水循环、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为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珥)、日冕(太阳风)。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电离层③形成极光现象④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角速度、线速度;恒星日(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北右南左),赤道无偏转。 每往东1° ,时刻增大4分钟。每往东1个时区(先根据经度求时区号),时刻增大1个小时。 180° 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每天约59′(近日点较快);恒星年(365日6时9分),回归年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90° -(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3、4、5月(春);6、7、8月(夏);9、10、11(秋);12、1、2(冬)。热带温带寒带。 地震波传播速度;三圈两面(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大气圈(越高密度越小)、水圈(海、陆、空、生)、生物圈(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 单质或天然化合物(矿物);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岩石)。 岩浆岩(岩浆冷凝)、沉积岩(风化沉积固结)、变质岩(加温加压) 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地球内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太阳能)。 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强烈。板块运动形成地貌。(亚非美太印南) 生长边界张裂(裂谷、海洋)、消亡边界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背斜成谷)。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向斜成山)。 黄土高原、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流水)、沙丘(风力)、冰碛湖(冰川)、海蚀崖(波浪) 按照自然规律(填海造陆、修建梯田、兴修水库、植树造林);违背自然规律(沙漠化,水土流失)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选择性吸收、散射、反射。 太阳短波辐射进得来,地面长波辐射出不去 纬度、下垫面、其他(大气透明度)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地面热低冷高,高空与地面相反。 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 三风四带(赤道低压带、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压带、东风带、极地高压带) 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冷锋(锋后降水,冷气团一侧)、暖锋(锋前降水,冷气团一侧)。气温、气压、天气的变化。 低压,上升,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高压,下沉,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判断天气系统、分析天气特点(风向、风力大小、气温、气压),说明天气成因,预测天气变化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①水量平衡②塑造地形③能量交换④更新水资源 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逆时针流动;中高纬气旋型(北逆南顺)。 ①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②海洋生物③污染④航海 古生代(海生无脊椎、鱼类、两栖动物,孢子)、中生代(爬行动物,裸子)、新生代(哺乳动物,被子) 生物进化(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环境变迁(古生代末期三叶虫灭绝,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 人地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 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各自然地理要素影响土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母质、地形(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生物(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五色土。东西南北中,青(水稻土)、白(盐碱土)、红(红壤,酸性)、黑(有机质多)、黄(黄土高原) 伐木(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境、影响小气候);采石(土地废弃、环境恶化) 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森林——草原——荒漠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太阳辐射能;水分条件;海拔;地形、地方气候、地面组成物质。 森林自然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 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按性质和规模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聚落的类型(北方团聚型、棋盘式)、分布(河谷阶地、盆地边缘)、规模(南方小而分散) 密度(西疏东密),布局(山区沿山谷河谷),形态(平原网状,山区之字形),走向(沿河) 地质时期(大冰期大间冰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动,有温暖期和寒冷期)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北半球中高纬和热带降水增多,亚热带减少。 ①资源变化②自然灾害③生态恶化④影响农业⑤人体健康 存在于自然界,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矿产(非可再生)、气候、水、土地、生物资源。 世界2010年能源消费结构:石油(35%)、煤炭(29%)、天然气(24%)、其它能源(12%) 中国2010年能源消费结构:石油(19%)、煤炭(68%)、天然气(4%)、其它能源(9%) 农业社会(自然条件资源),工业社会(矿产交通),后工业社会(后天性资源) 发生在地表,造成人们生命或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 洪涝和干旱(危害范围较广)、地震(危害程度大)。 ①气候特点②水系特征③人类活动影响 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高高低(原始社会)、高低高(发展中国家)、低低低(发达国家) 土地资源(人均用地下降)、矿产资源(枯竭)、水资源(水体污染) 人口容量(最高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合适数量)、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临界性②相对性③警戒性 变更(一年以上)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国际(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难民定居)和国内迁移。 推力(消极因素促使离开)和拉力(积极因素吸引迁入)。①自然生态环境②经济③政治④社会文化因素 世界(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中国(农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水源、地形)、经济因素(交通、人口、经济) ①人口密集处②沿河沿湖沿海处③交通枢纽处④历史名胜、商贸口岸处 商业、工业、政府机关、住宅、休憩、绿化、交通、公共事业、农业、水面。 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绿地、特殊功能区 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 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体系。 城镇化;①就业机会②地区产业结构③工业生产效率④科技和信息⑤生产和生活方式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发达国家(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①起步晚②水平低③城市发展) ①城市化速度②城市化动力③产业结构④人口流动⑤城市建设⑥生态保护 改变自然(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改变人文(土地利用方式、居民就业方式) 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逆城市化)③就业困难 ①大城市增多②城市群明显③中西部城镇有机遇④控制新城新区发展⑤绿色、智慧、人文城市 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以及它们的下属部门。 农业(自然条件)、工业(原料、能源、劳动力、技术、交通)、商业和服务业(消费人群) 区位条件变化导致产业活动转移到生产条件更优越、生产成本更低、利润更高的地区。 ①生产协作②商贸联系③科技与信息联系 自然条件(光热水地土),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消费状况),科学技术(装备和技术) 热带种植园、混合型、地中海式、商品谷物、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气候(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大) 运输、土地、集聚。 ①自然资源②自然条件③经会经济因素④生产技术因素⑤市场因素⑥环境生态因素 ①生产上“投入—产出”的联系②非生产上“地理空间”(共用基础设施)的联系③信息联系。 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 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 河流干流与支流的汇合处、河流入海口、陆路干道(铁路和公路) 交通运输条件变化(京杭大运河的河流运输、京沪线的铁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