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知识讲解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513e8f32e3f5727a5e962e0.png)
发展性德育
二、功能的全面性
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
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
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第三节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
二、特点
社会主义方向
科学民主性
开放性
统一多样和层次性
全面发展和兼容性
第四节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 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过程的组织性
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
4•方法的合理科学
三、德智体美的关系
1•区别——本质不同
2•联系一一
统一于人的培养中
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
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
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1•乳儿期一一适应性
2•婴儿期一一两义性(品德开始发生)
3•幼儿期一一从他和情景性
4•童年期一一协调性(好孩子)
5•少年期一一动荡性(两极分化)
6•青年初期一成熟性(自律)
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
4个关键期
第五章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2-7分
标志 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马卡连柯一一《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一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0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0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ea5d1be83d049649b6658ea.png)
德育原理第一章结论一、基本概念1、德育原理: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现象的教育学科P12、德育规律:德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P4二、基本理论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论共产主义教育》;②4个要点;③其特色是平行教育影响P10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②4个要点:1)关于德育的地位和任务2)关于德育信念的形成与培养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4)关于自我道德教育3、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社会学创始人)代表作是《道德教育论》,两个主要观点:1)个体品德社会和道德内化过程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4、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民本主义教育》、《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四个主要观点:1)道德价值论2)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3)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4)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5、班杜拉等人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①班杜拉的三个观点:1)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2)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3)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②班杜拉和麦克唐纳的模仿学习:1963年至1968年,他们通过道德判断的故事进行试验证实,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时从模仿他人行中得来的③沃尔斯的抗拒诱惑:沃尔斯特等人1963年④米切尔的言行一致:米切尔等人1966年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①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亚杰的认知结构说,采用“道德两难法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②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水平: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阶段: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是相对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三阶段是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从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五阶段是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就鹅蛋是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③道德教育思想(四个观点):1)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的德育原则2)集体教育的思想3)劳动教育的思想4)纪律教育的思想三、基本知识1、德育萌芽阶段的知识原始社会产生了简单的德育实践经验和德育思想,带有古朴性、融合性;代表性著作有《论语》、《理想园》、《礼记·大学》、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小学重做事,大学重明理),核心内容在修已和治人。
德育原理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9b80ed5b4daa58da1114a90.png)
德育原理自考资料整理好的1.德育规律的特性:客观性、内在性、五,从动态发展上说,大多认为品德必然性、稳定性。
结构是动态开放性结构,是具有是具2.德育原理的形成阶段:⑴萌芽阶段:有动态发展性和阶段性的。
第六,大⑵独立科学阶段:多认为品德结构具有统一性和差异⑶真正科学阶段:性。
第七,大多认为,人的品德结构3.“德”的基本涵义是指人的合乎“道”是人的身心构成的一部分,既受社会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因素、生物因素制约,还受心理过程、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育”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制约,它们指培养人的品德,即培养人的合乎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影响、作用、渗“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透的复杂联系和关系。
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总之,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由品德内4.德育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容、形式、能力以及内部动机和外显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构成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态的动态的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成政治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10.原始社会的德育是一种原始形态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德育,它的特点有:⑴、原始的融合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是品德性。
⑵、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极的活动。
为简单。
⑶、没有阶级性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11.古代学校德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建社会的学校德育,他的特点有:⑴、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学校化组织。
⑵、阶级性和等级性。
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⑶、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明关系:从总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制约德育具体目标确定、德育基本内容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德育的目的又在于据此来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
总之,只有认识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据此进行德育,才能引导和促进其品德发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否则,违反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也就违反了儿童品德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是德育工作遭受损失。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8ca64d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f.png)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德育的概念❖广义: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
❖狭义: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
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道德认识(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中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
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决定其他品德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
道德情感(情):是在实践中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情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动力中介作用。
道德意志(意):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自觉顽强地努力的心理品质,是一种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行):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对其他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
德育原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
班集体: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产生巨大教育力量的教育主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模式。
2.简述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其中,知是基础,情意是中介,行是关键。
德育过程应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06fbd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d.png)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德育原理(高自考版)
![德育原理(高自考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9959c2700abb68a982fbdf.png)
一、名词解释1、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研究对象),提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任务)。
2、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
3、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4、品德发展:是指个体人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实践活动。
5、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6、德育内容:是指用以形容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是社会阶级性、民族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社会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7、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修教受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育者与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致的过程。
8、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9、德育方法:指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0、德育组织形式:是指德育实施途径,学校、家庭、社会所实施的德育是德育主要的或根本的组织形式或途径国。
11、学校德育:是教育都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12、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德育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e5d841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72.png)
科目:德育原理1.1.简述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1.2.简述德育规律的特性。
1.3.简述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的关系。
1.4.简述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的关系。
1.5.简述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
1.6.简述马卡连柯的德育内容。
1.7.简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1.8.简述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思想。
1.9.简述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1.10.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1.11.简述德育原理研究的常用方法。
2.1.简述德育的定义。
2.2.简述德育的质的规定性。
2.3.简述学校德育的几个特征。
2.4.简述品德的“三维结构说”2.5.简述品德的“层次结构说”2.6.试对品德“三维结构说”和“层次结构说”进行简要评说。
3.1.原始形态德育有何特点?3.2.古代学校德育有何特点?3.3.对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3.4.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1.什么是品德发展?4.2.简述德育与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关系。
4.3.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是什么?4.4.简述德育品德发展的涵义。
4.5.简述德育与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
5.1.简述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
5.2.简述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
5.3.简述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5.4.简述德育的继承性。
6.1.简述德育目标的概念和作用。
6.2.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6.3.简述德育内容的意义。
6.4.简述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6.5.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内容安排的原则有哪些?6.6.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模式有哪些?6.7.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德育内容的重点有哪些不同?7.1.德育过程的概念是什么?7.2.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如何表述?7.3.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自考00468德育原理 章节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自考00468德育原理 章节精讲课件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0c817e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5.png)
绪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德育课程第七章重点重点重点重点重点第八章德育活动第九章第十章德育资源重点第十一章德育环境第十二章第一章绪论本章目标分析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德育问题。
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最为基本的问题是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理论指导。
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价值范畴价值问题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原理基础性研究实际德育问题的有效解决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联合多学科共同学科专业性例题1.】A.B.C.D.【正确答案】:A例题2【参考答案】(1(2(3谢谢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发端于等,苏格拉底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近代《教育漫话》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学科形态。
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19世纪末20世纪初。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标志。
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20世纪上半叶近代科学梁启超的《德育鉴》6蒋拙诚的《道德教育论》则独立的德育学在中国产生的标志。
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吴俊升的《德育原理》“德育原理”在我国产生的标志。
苏联教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健康发展第一部德育原理教材,也例题1.A.B.C.D.【正确答案】:C例题2.A.B.C.D.【正确答案】:A谢谢第三节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立德树人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德育实效性提高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做好德育研究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马克思主义多学科理论与实际开放创新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例题1.】A.B.C.D.【正确答案】:D例题2【参考答案】(1(2(3(4谢谢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与功能本章目标分析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什么是德育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18世纪后半叶康德20世纪初的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原理(高自考版)
![德育原理(高自考版)](https://img.taocdn.com/s3/m/3044086401f69e314332945c.png)
一、名词解释1、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研究对象),提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任务)。
2、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
3、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4、品德发展:是指个体人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实践活动。
5、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6、德育内容:是指用以形容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是社会阶级性、民族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社会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7、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修教受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育者与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致的过程。
8、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9、德育方法:指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0、德育组织形式:是指德育实施途径,学校、家庭、社会所实施的德育是德育主要的或根本的组织形式或途径国。
11、学校德育:是教育都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12、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德育原理自考辅导-
![德育原理自考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013816f75fbfc77da369b102.png)
全国2009年4月二、简答题5
21.德育的内涵。
全国2019年7月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26.联系实际论述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统一活动。10
2019/10/19
德育原理自学辅导
39
第三章 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
知识框架 德育发展历史 现代德育 我国德育特点 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批判和继承
1.书本知识点讲解 2.历年出题形势分析 3.历年真题随堂练习 第二阶段 : (1次) 应考指导与考题预测
2019/10/19
德育原理自学辅导
3
三、全书目录框架分析 一、概论(1.2.3章)
基本概念、学科历史、德育发展史 二、德育的基本关系原理(4.5)
德育和人的发展、德育和社会发展
2019/10/19
2019/10/19
德育原理自学辅导
42
二、学校德育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古代学校德育包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 特点—— 1.学校化组织 2.阶级性和等级性 3.内容丰富,基本目标是“明人伦”
2019/10/19
德育原理自学辅导
43
三、现代德育
2019/10/19
德育原理自学辅导
45
第三节 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 二、特点 社会主义方向 科学民主性 变革性 开放性 统一多样和层次性 全面发展和兼容性
2019/10/19
德育原理自学辅导
46
第四节 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
一、出发点和原则
1. 出发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 2.批判继承的标准和原则——
2019/10/19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难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549e18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7.png)
用心爱心恒心专心德育原理考试重点难点归纳分值分布不定项选 10*2 判断 15*1 简答 25论述 12+13 参考示例 15第一章节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
3、理念: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德育理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所谓“守一”:意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
第二章节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的的确定。
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
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
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②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三章节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
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
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307ef6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2.png)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德育的定义和意义1. 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对个体进行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
2.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德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的整体性原理德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整体人格为目标,从心智、情感、意志、道德、品德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2. 德育的因材施教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使教育更加有效。
3. 德育的示范引领原理教师和家长应该发挥良好的行为榜样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4. 德育的全面指导原理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觉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进行全面指导,促进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5. 德育的阶段性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6. 德育的健康原理德育应该注重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生活态度。
7. 德育的社会性原理德育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动关爱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和意识。
8. 德育的系统性原理德育应该系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统筹教育资源,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德育的综合效果。
三、德育原理的实施策略1. 培养教师的德育水平教师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德育水平,不仅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还应该不断学习德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构建德育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德育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奖励和表彰等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全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b43e2a09770bf78a64295409.png)
德育原理绪论一、德育原理的对象与任务一、德育原理的对象1.不同观点“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德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德育规律,它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品德的形成规律”。
(华中师大,1988)“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质,德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德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德育目标、容、过程以与如何实施德育等问题”,“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胡守棻,1996)“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德育学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德育学科研究不同的德育问题,对不同的德育问题的研究形成不同的德育学科,在众多的德育学科中,有一门德育学科叫德育学原理,它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包括普通中小学德育一般问题”。
(胡厚福,1996)2.基本观点德育原理理所当然要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德育现象(2)德育问题产生的过程:从心理上感受问题、从思维(或认知)上把握和澄清问题、用语言符号表达问题基本特征:客观性语境依赖性主体性二、德育原理的任务(一)认识和研究德育现象、德育问题(二)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科学规律和德育客观规律。
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一般规律和德育特殊规律。
(三)指导和改进德育实践二、德育原理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德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论语》、《墨子》、《孟于》、《荀于》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与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与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八 德育》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八 德育》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7ade153f524ccbff02184ae.png)
第八德育德育与学校德育•广泛的德育,泛指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德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
•范畴上看,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从目的上看,德育一方面要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逐步适应一定的社会要求,为社会所接受,即个体道德的社会化;另一方面要使一定的社会要求为个体所接受,将社会道德个体化•从内容上看,德育既要继承以一贯之的公用文明,又要与时俱进,反映现实社会的新发展、新要求。
•吸毒、青少年的性行为、暴力犯罪是困扰美国学校德育的主要问题。
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毒品市场,非法毒品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65%。
美国青少年吸毒的情况也很严重。
根据美国报界证实,使用麻醉品的学生占普通学校高年级学生的一半。
大量青少年因吸毒而放弃学业,堕落为犯罪。
据统计,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美国每年有 100 万以上的少女怀孕。
美国校园暴力数目惊人,1998 年全美国有 42 名学生死于校园暴力。
因此,美国的学校中,针对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开展了反毒品教育、性教育、艾滋病教育等。
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有 95%的小学已经开设了反毒品教育;72%的小学已开展性教育;大多数小学均开设了如何防止艾滋病的课程。
德育的基本功能是人格养成•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发生的影响。
•德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学校德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养成学生的道德习惯,树立学生的道德信仰。
•个体功能是基础,社会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个体功能的完成。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主要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即性格;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态度等•品德是人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和处于核心地位的部分。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f3fb481da38376baf1faea8.png)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对象与任务德育学科性质: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得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德育一般问题就是德育原理得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与发端于德育问题。
p3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二、德育原理得研究任务(一)研究任务p3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得——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1、德育规律得特点: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被揭示出得客观规律就是科学规律第二节德育原理得发展历史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1632《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3、真正科学阶段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得产生二、前苏联得德育理论与实践(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思想: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3、劳动教育与纪律教育思想(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得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最高目标:道德信念方法:自我教育三、20世纪西方得道德教育思想(一)杜德海姆《道德教育论》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道德过程:她律到自律(二)杜威《教育中得道德原理》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2、道德教育目得——促进儿童生长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主要方法:实验法1、社会学习与榜样影响道德判断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3、成人与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四)柯尔伯格1、认知发展阶段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2、学校德育目得:道德判断能力培养方法:道德两难法第三节德育原理得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坚持历史唯物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二、原则——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三、具体研究方法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比较法第二章德育得概念知识体系德育定义品德定义品德得结构与要素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得定义一、语源与词义道——处理人与人之间与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得行为规范(规律得综合)德——合乎道得思想与行为二、德育定义结构——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简要定义:德育就是培养人得品德得活动。
德育原理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463eeb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7.png)
德育原理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德育是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为基本目标,以优秀人格为标准,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德育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是德育的核心。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是德育的直接对象。
德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学生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德育内容和方法,从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形成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同时,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需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关注学生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方面,最终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目标。
因此,德育应该是与学生互动并长期持续的发展过程,需要有学生参与,教师依靠学生作用发挥,形成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互动关系。
德育需要注重引导,不能只是单纯地灌输道德知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自主性。
只有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让他们走出自己的道德成长之路,才能使德育真正达到目的。
二、树立优秀的道德榜样,启发学生的德育意识和德育情感。
道德榜样对于德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优秀的榜样可以唤起学生对于道德的敏感性和责任感,对于德育意识的启示和德育情感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德育的过程中,应当提供丰富的道德榜样,包括历史人物、当代名人以及生活中身边的先进人物,这些榜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道德成长的方向,塑造自己的良好的德育形象。
三、科学设计德育课程,强化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科学的德育课程设计是德育中的关键一环,德育课程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重点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方面。
德育课程应当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一方面需要与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需要强化专项德育活动,同时也需要严格把握德育教育的效果评价。
四、形成多元化的德育方式,创新德育方法与手段。
德育方法与手段是德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应当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包括教学法、活动法、讲座法、互动法等,更重要的是要创新德育方法和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德育学科性质: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
p3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一)研究任务p3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1.德育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1632《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3.真正科学阶段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思想: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最高目标:道德信念方法:自我教育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一)杜德海姆《道德教育论》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二)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主要方法:实验法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四)柯尔伯格1.认知发展阶段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2.学校德育目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方法:道德两难法第三节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二、原则——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三、具体研究方法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比较法第二章德育的概念知识体系德育定义品德定义品德的结构和要素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的定义一、语源和词义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德——合乎道的思想和行为二、德育定义结构——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简要定义: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p22(一)实质是育德1. 品德小德(道德品质)、大德(政治品质)狭义(道德品质)和广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2.本质——培养人的品德3.德育的主要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二)德育是施教传道与受教修德的统一德育永远是施教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者修德的统一活动、矛盾运动。
道——德——行(三)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1.共性——培养人的品德2.个性——*社会差异(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内容*对象方法*形式(四)学校德育的定义p2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2.过程的组织性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4.方法的合理科学三、德智体美的关系1.区别——本质不同2.联系——统一于人的培养中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第二节品德的定义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自然、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哲学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宗教二、品德的定义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变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1. 个体现象、社会意识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2.品德表现——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统一3.品德发展顺序——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联系:意识、规范是个人品德前提和基础区别:意识规范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第三节品德的结构和要素(一)品德的“三维结构”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品德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修养能力(二)层次结构品德内部动机、品德外部行为(内外式层次结构)第三章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知识框架德育发展历史现代德育我国德育特点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批判和继承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1-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一、德育产生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德育的特点——原始融合性、简单化、没有阶级性二、学校德育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古代学校德育包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1.学校化组织2.阶级性和等级性3.内容丰富,基本目标是“名人伦”三、现代德育资本主义德育、社会主义德育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机器化的工业大生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原始形态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德育第二节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发展性德育二、功能的全面性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第三节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二、特点社会主义方向科学民主性变革性开放性统一多样和层次性全面发展和兼容性第四节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一、出发点和原则1. 出发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2.批判继承的标准和原则——科学性和民主性二、批判继承主要内容德育思想和传统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为贵、责任思想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全民性、利民性思想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与创新方法:继承、变革、借鉴、创新意义:保持优良传统、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德育第四章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知识提要品德发展的涵义和基本条件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阶段特征规律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品德发展的含义和基本条件一、品德发展的含义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遵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本质: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旧质到新质广义:出生到衰老狭义:出生到成熟品德发展是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的统一。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影响因素和条件: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因素(一)生物因素最重要最关键因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1.生物因素是生物前提2.生理成熟制过程和阶段3.差异性——气质、智力和性别4.生物因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二)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1.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社会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生物因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影响方向、水平、速度和差异2. 生产方式——根本性影响(制约)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精神文化——重要直接作用水平和内容/评价原则/速度/传媒作用4.社区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邻里社区)5.学校起到主导作用如何理解学校在品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第一,专门的社会组织机构,特殊的生活条件和形式。
第二,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第三,有专门培训的教师第四,现代学校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
环境、活动、教育者、地位大环境:社会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精神文化小环境:家庭、邻里、社区、学校三、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社会实践是直接现实的基础人的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品德发展第二节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一、品德发展的内因内因或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人在积极活动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现实品德水平的矛盾二、德育与内部矛盾的关系内因是根据和动力,环境教育是条件。
人的品德发展是由适合人的品德发展的教育条件和德育条件决定的。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辩证关系:p69德育主导品德发展德育要遵循品德发展规律三、德育和品德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一)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二)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p70第三节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一、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一)顺序和阶段性:品德内容、理想、道德品质、评价标准(他律到自律)(二)稳定和可变性(突变和渐变)(三)不均衡和差异性关键期 /内容的差异/个体间差异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第四节德育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阶段一、儿童年龄特征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六个时期:乳、婴、幼、童、少、青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1.乳儿期——适应性2.婴儿期——两义性(品德开始发生)3.幼儿期——从他和情景性4.童年期——协调性(好孩子)5.少年期——动荡性(两极分化)6.青年初期—成熟性(自律)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4个关键期第五章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选择分值分布:2-7分重要程度:★★知识提要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第一节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第二节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制约德育目标制约德育内容——更新和扩展德育形式规模和结构(经费、物质条件、人口、时间)德育方法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一)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三、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影响作用(五)环境和人类安全(六)生产出新的思想道德第二节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制约德育的阶级性质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利(政策、经济、文化)制约德育的目标制约德育的内容(内容的选择性)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一)培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二)培养社会政治领导人才(三)传播社会制度观念和制造社会舆论第三节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一)哲学——制约根本观点和方法(二)政治思想——制约目标和实施内容(三)社会意识——制约德育内容(最直接)(四)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一)传递社会意识(首要作用)(二)优化和升华社会意识(三)创造和发展社会意识第四节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了解第六章德育的目标和德育内容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选择分值分布:3-8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一、德育目标概述(一)概念——受教育者品德发展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