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zt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 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2010年04月16日 13:53 凤凰网历史一前言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随著科技的进步,战争一般已不表现为肉身相搏,而是人使用武器来彼此对抗。
陆军武器装备,是陆军用于实施和保障作战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的统称1。
在以陆战为主的抗日战争中,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担子压在了中国陆军官兵的肩上,而官兵们只有依托手中的武器装备才能在战场上与日军浴血奋战,陆军武器装备实乃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为了获得对日作战的胜利,就得有相应的武器装备,作为正面战场领导力量的南京国民政府(下简称国府)对此自然高度重视。
依据武器装备学的理论,武器装备建设可分为平时武器装备建设与战时武器装备建设。
抗日战争爆发前为国府平时陆军武器装备建设时期,关于这一时期建设的具体情况,笔者于《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36期和第40期发表拙文〈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和〈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分别做了论述。
笔者认为:国府成立初期,面对国民政府陆军(下简称国民党陆军)落后的装备状况,国民党当局展开了一系列陆军武器装备的建设事宜,但由于成绩有限,且面临国防建设与军队建设的现实需要,国府又不得不从国外购买陆军军火。
大量引进外国先进陆军兵器,虽然大大加快了国府陆军兵种建设的步伐,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国府谋求兵器自给的努力。
截至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国府陆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并没有整体性的提高,中国的军事实力也没有实质性的改观2。
九一八事变后,应对对日备战的需要,国府在引进德国制造的兵器和谋求兵器自制方面颇下功夫,但由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作用依然存在,国府最终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又陷入了愈建设愈依赖外国军火的怪圈之中。
国府虽然部分地提高了中国陆军的装备水平,但并未实质性地改变国民党陆军装备落后的面貌3。
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国府的陆军武器装备进入了战时建设时期。
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的装备与技术

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的装备与技术九一八事变,即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事变,是指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事件。
这一事件对中国军队的装备与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军队装备和技术两个方面来探讨九一八事变期间中国军队的状况。
一、军队装备在九一八事变前夕,中国军队的装备整体上相对薄弱。
面对日本军队的侵略,中国军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装备方面,九一八事变前中国军队主要还是以步兵为主,步枪并不是最先进的类型。
装备相对简陋的中国军队在面对日本军队强大的火力和装备时处于劣势。
然而,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开始重视装备的现代化升级。
军队开始引进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机枪、迫击炮、轻重机枪等。
这些新型武器的引进大大增强了中国军队的火力,提高了战斗力。
同时,中国军队也开始注重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来操作这些新型武器,以保证其有效的使用。
二、军队技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在军事技术领域,中国军队开始注重研发新型武器装备,如飞机、坦克等。
这些新型武器的引进和研发大大提升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在飞机方面,中国军队逐渐拥有了自己的空军部队。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开始引进各类战斗机、轰炸机等现代化飞机。
这些飞机的引进使得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并成功进行了一系列对日作战。
在坦克方面,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也开始引进各类先进坦克,如苏联的BT系列坦克。
这些坦克在战场上的机动性和火力表现足以应对日本军队的进攻。
同时,中国军队还在坦克技术方面进行了研发和改进,逐渐拥有了自主生产坦克的能力。
除了飞机和坦克,中国军队在通信技术、情报收集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九一八事变后,军队开始注重加强通信技术,并积极开展情报收集和分析工作。
这些技术的进步为中国军队的指挥、控制和情报支持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结: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军队的装备和技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是,中国军队也从中吸取了教训,加强装备的引进和技术的研发。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关于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文章很多,但这些文章基本上是从政治或纯军事角度出发的,介绍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物力状况的文章很少.在现代战争中,物力因素的影响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本文专门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物力状况.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提到的数据有的当年有精确的记载,有的当年并无直接记载,而是根据其他相关资料推算出来的,误差在所难免.名词解释山炮:国民党军和日军对可拆卸的轻型榴弹炮的旧称,口径一般为75毫米,火炮身管较短,火炮质量较轻,全炮可拆卸成几部份组件,方便人背马驮,运到目的地后再重新组装起来,由于便于运输特别适合山地作战,所以称山炮.野炮:旧称口径在100毫米以下的加农炮和榴弹炮(不包括山炮)的统称,以75毫米野炮最常见.战防炮:反坦克炮旧称,战车防御炮,用来防御战车的炮.(同理,战防枪=反坦克枪)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装备进口情况1937年7月抗战爆发,武器弹药消耗巨大,国民党战前所积攒的家底根本支持不了多久,能否得到充足的武器装备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当时国民党的武器来源有两个:进口和自己生产.由于重工业基础薄弱,国民党兵工厂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不仅生产不了飞机和坦克,而且连最基本的枪支和子弹的生产能力也不能满足需求.在当时的条件下,进口武器装备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自清朝末年起德国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武器进口来源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抗战前国民党就通过进口德国武器装备组建"德械师",国民党从德国进口武器装备所需资金主要用钨矿砂,锡,锑,桐油等物资支付.1937年7月抗战爆发,国民党加大了德国武器的订货量.在日本的强烈抗议下,1938年5月德国宣布停止对中国出口武器,最后一批武器于8月份运抵中国.从抗战爆发到德国停止供货为止,国民党从德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12架,105毫米榴弹炮36门,迫击炮800门,37毫米战防炮500门,13.2毫米高射机枪300挺,机枪1万挺,步枪5000支,驳壳枪2万支,手枪4400支;150毫米炮弹6000发,105毫米炮弹3.6万发,迫击炮弹190万发,37毫米炮弹50万发,子弹1.6亿发.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21日,国民党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便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贷款由中国用矿产和农产品偿还.苏联对国民党的武器供应持续到苏德战争爆发.在这将近4年时间里国民党从苏联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885架,坦克82辆,汽车1540辆,115毫米榴弹炮80门,76毫米野炮160门,76毫米山炮50门,高射炮270门,45毫米战防炮50门,37毫米战防炮380门,航空机枪120挺,重机枪1300挺,轻机枪5300挺,步枪5万支,冲锋枪3000支;航空炸弹3.11万颗,115毫米炮弹12.68万发,76毫米炮弹16万发,45毫米炮弹7.5万发,37毫米炮弹61万发,高射炮弹31.44万发,子弹1.84亿发.(中国向苏联支付的物资包括:钨矿砂31177吨,锡13162吨,锑10892吨,锌600吨,汞560吨,铋18吨,茶叶30293吨,生丝309吨,羊皮223万张,羊毛14300吨,猪鬃6340吨,桐油8868吨)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还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了一些武器装备(到货量)从英国进口:飞机36架,子弹1667万发从法国进口:飞机24架从意大利进口:装甲车101辆从比利时进口:步枪5.4万支,子弹3867万发从捷克进口:轻机枪1829挺,步枪5000支,子弹2600万发从瑞典进口:子弹1.18亿发从匈牙利进口:子弹1500万发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下半年,国民党得到了从美国运来的279架飞机和1205万发子弹,这批货是战前订购的.由于中立法案的制约,此后美国便停止了对中国的武器出口.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案,可以向交战中的国家出口武器,但必须以现金购买,自行运输.租借法案出台前美国陆续向国民党提供了4笔小额贷款,分别是1939年2月的桐油贷款(用桐油偿还),1940年4月的锡贷款(用锡偿还),1940年10月的钨砂贷款(用钨矿砂偿还),1941年2月的金属贷款(用钨矿砂,锡和锑偿还),这些贷款规定用于在美国购买除武器弹药外的其他物资.国民党买回了一些物资(汽车,油料,轮胎,汽车和飞机零件,工业器材等).1941年3月11日美国出台租借法案,向符合美国利益的国家提供援助,1941年5月6日美国宣布将中国列入援助对象,自此美国开始正式向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1937年11月国民党动工修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8月底建成,滇缅公路从昆明出发,至边境小城畹町,然后向缅甸境内延伸至腊戌,与缅甸中央铁路连接.进口物资可先运到缅甸仰光港,然后由中央铁路运到腊戌,经滇缅公路运到中国.1938年10月,中国的沿海通道已全部被日军堵死.此时除进口苏联的物资可通过迪化(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的中苏公路直接运输外,进口其他国家的物资则要通过法属殖民地越南或英属殖民地缅甸.中越之间有滇越铁路和桂越公路,中缅之间只有一条滇缅公路.抗战爆发后为了不得罪日本,法国禁止中国通过越南进口武器弹药(其他物资可以).1938年11月法国又宣布禁止中国通过越南进口卡车和救护车,后同意在交税的情况下限额通行.1939年9月中国通过越南进口的部份机器设备被法国掠夺.1939年11月日军占领南宁切断桂越公路,1940年6月17日法国向德国投降,成立傀儡政府.在日本的逼迫下,法国于1940年6月20日封锁滇越铁路,并于1940年7月3日拆毁滇越铁路.法国投降后英国已被困在欧洲,为了讨好日本保住自己在亚洲的殖民地,英国于1940年7月17日宣布封锁滇缅公路3个月,1940年10月滇缅公路在封锁了3个月后重新开放. 1940年9月23日日军攻入越南北部,法国被迫同意日本在越南驻军.从1940年10月28日起,日军以越南北部的飞机场为基地,多次对滇缅公路进行轰炸.1941年12月日军开始进攻缅甸.1942年2月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英军联合对日军作战,1942年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港,滇缅公路的进货入口被堵死.1942年4月远征军作战失败,败退下来的远征军一部分退回云南,另一部分经过中美英协商转移到了印度.在美方的安排下,转移到印度的这部份远征军改称为中国驻印军,以印度为基地进行训练.此后又陆续从中国调派一些军队入印度以扩充中国驻印军,为以后的反攻作准备.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美国紧急开辟从印度到中国的航线.物资先运到印度,然后由飞机穿越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送到云南或四川,由于沿途一系列高耸的山峰好像驼峰一样,所以称为驼峰航线.驼峰航线飞行条件恶劣,事故率居高不下,物资运量很少.为解决中国的物资供应问题,中美决定合作修建中印路.1942年12月中印公路动工建设,公路从印度出发穿越缅甸北部原始森林至云南畹町,与滇缅公路中国段连接.中国驻印军与美军和英军经过联合作战逐步收复缅北地区,中印公路也随之向前延伸.1943年12月沿中印公路开始铺设中印油管.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全线通车.与此同时驼峰航线也加大了运输量,1945年6月中印油管开始向中国输油,物资运输问题至此解决.美国援助国民党的物资如何分配由美国说了算, 美国决定物资优先用于缅甸作战.物资运到印度后首先拨给中国驻印军一部份,然后由驼峰航线运到中国,运到中国的物资重点供应中国远征军,剩下的留给国内作战的国民党军队.由于运输不便,陆上交通恢复前美国援助的重炮只能就近拨给中国驻印军.以155毫米榴弹炮为例,抗战期间美国总共只给了国民党36门,全部拨给了中国驻印军.在缅甸战事结束以前,国内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状况基本没有改善.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从美国得到的武器装备的粗略数字:飞机1394架(包括美国驻华空军的飞机),坦克108辆,装甲车36辆,汽车约2万辆,15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榴弹炮约200门,75毫米野炮约100门,75毫米山炮约500门,37毫米战防炮约300门,迫击炮约2000门,火箭筒1030支,喷火器约150支,枪榴筒约6000支,14毫米战防枪1269支,重机枪约1500挺,轻机枪约8000挺,步枪约15万支,冲锋枪约3万支,手枪约3600支;各类炮弹约220万发,火箭弹约6万发,子弹约7亿发.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弹药生产情况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兵器工业进行了内迁重组,大部分兵工厂集中到了重庆.受重工业基础的制约,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兵器工业并无太大发展,但还是生产出了不少的轻武器和弹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约50万支,轻机枪约4万挺,重机枪约2万挺,枪榴筒约6万支,掷弹筒40909支,20毫米高射炮4门,37毫米战防炮94门,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子弹约11亿发,手榴弹约2700万个,枪榴弹约450万个,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迫击炮弹约550万发,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20毫米高射炮弹约52万发,航空炸弹约3000吨,地雷约80万个.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工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器工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原材料奇缺,因而武器弹药产量很少.抗战期间共产党的兵工厂累计生产:长短枪11046支,机枪33挺,掷弹筒4155支,枪榴筒2196支,迫击炮908门;子弹779万发,手榴弹447万个,掷弹筒榴弹37.7万个,枪榴弹32万个,迫击炮弹28.4万发,地雷19.2万个.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各种武器弹药的具体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55万支左右.1928年太原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38(明治38年,1905年)式步枪.抗战期间太原兵工厂西迁后生产了少量38式步枪,总产量约1万支.抗战时期国民党生产的步枪主要是汉阳式和中正式.除此之外浙江铁厂还生产过4万多支77式步枪,77式步枪为仿造中正式步枪,外形略有不同.汉阳式:仿德国1888年式毛瑟步枪,1895年在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1944年停产. 中正式:仿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1935年在巩县兵工厂开始生产.汉阳式与中正式步枪的历年产量如下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汉阳式15000支,中正式45000支,合计60000支1938年:汉阳式12000支,中正式38000支,合计50000支1939年:汉阳式41500支,中正式30000支,合计71500支1940年:汉阳式53814支,中正式20600支,合计74414支1941年:汉阳式31500支,中正式7000支,合计38500支1942年:汉阳式46600支,中正式17000支,合计63600支1943年:汉阳式33100支,中正式34000支,合计67100支1944年:汉阳式350支,中正式64500支,合计64850支1945年1-8月:中正式53000支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轻机枪有两种:仿瑞士启拉利式和仿捷克ZB26式.仿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于1939年停产,从抗战爆发至1939年停产共生产约1900挺.捷克ZB26式轻机枪是捷克于1926年开始生产的,该枪弹匣位于枪身上方,在国产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见到这种机枪.1927年ZB26式轻机枪开始进入中国,到抗战爆发时国民党已有多家兵工厂在仿制生产这种机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轻机枪约4万挺,历年产量如下. 1937-1938年:仿捷克ZB26式2000挺,仿瑞士启拉利式1600挺,合计3600挺1939年:仿捷克ZB26式892挺,仿瑞士启拉利式342挺,合计1234挺1940年:仿捷克ZB26式1324挺1941年:仿捷克ZB26式2440挺1942年:仿捷克ZB26式6000挺1943年:仿捷克ZB26式9391挺1944年:仿捷克ZB26式10900挺1945年1-8月:仿捷克ZB26式6000挺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有两种:24式和30节式24式重机枪:1888-1924年,金陵兵工厂仿制过多种版本的马克沁式重机枪.1934年德国向国民党赠送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的图纸,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于1935年仿制成功,命名为24(民国24年)式重机枪.30节重机枪:1921年10月10日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口径改为7.92毫米),正好是民国10年10月10日,顾命名为30节.抗战爆发后由于兵工厂搬迁等原因,30节重机枪的生产几度中断.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重机枪约2万挺,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24式626挺1938年:24式1060挺1939年:24式1971挺1940年:24式2468挺,30节式514挺,合计2982挺1941年:24式1860挺,30节式520挺,合计2380挺1942年:24式1980挺,30节式310挺,合计2290挺1943年:24式2680挺,30节式260挺,合计2940挺1944年:24式2986挺1945年:24式3063挺,30节式1737挺,合计4800挺1934年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大正10年(1921年)式掷弹筒,但产量很少没有正式装备部队.1938年底已迁往重庆的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在大正10年式掷弹筒的基础上改进试制出新的掷弹筒,命名为27(民国27年)式掷弹筒,开始大量生产.掷弹筒可以看作是一种轻型简易迫击炮,口径一般为50毫米,和迫击炮相比省去了瞄准具和支架.由于没有瞄准具,只有经验丰富的士兵才能精确射击.1944年随着60毫米迫击炮的大量装备,国民党停止了掷弹筒的生产,累计生产40909支.掷弹筒榴弹的停产稍晚一些,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枪榴筒的生产情况与掷弹筒相似,虽然抗战前便开始生产,但产量很少.1939年国民党兵工厂研制成功新的枪榴筒和枪榴弹,命名为28式枪榴筒和28式枪榴弹,与中正式步枪配套使用,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枪榴筒约6万支,枪榴弹约450万个.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兵工厂能够生产82毫米迫击炮和150毫米迫击炮.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停止了15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82毫米迫击炮的生产继续了下去.1940年国民党兵工厂将库存的废旧150毫米迫击炮进行翻新改造,口径改为152毫米,命名为29式150迫击炮,翻造工作持续到1944年,具体数量不详.1942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6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1式60毫米迫击炮.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12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3式120毫米迫炮,1945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94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迫击炮弹约550万发,其中大部份是82毫米弹.1944年迫击炮弹产量110万发,为战时最高峰.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历年迫击炮产量如下1937年:82毫米迫击炮710门1938年:82毫米迫击炮1136门1939年:82毫米迫击炮960门1940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1941年:82毫米迫击炮760门1942年:82毫米迫击炮1381门,60毫米迫击炮200门1943年:82毫米迫击炮1140门,60毫米迫击炮1100门1944年:82毫米迫击炮1084门,60毫米迫击炮2000门1945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60毫米迫击炮2870门,120毫米迫击炮94门抗战爆发前国民党的兵工厂可以生产山野炮和榴弹炮,不过产量很少.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干脆放弃了山野炮和榴弹炮的生产,集中力量生产需要材料较少的迫击炮.75毫米山野炮虽然停产了,但由于此前国民党军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的75毫米山野炮,因此75毫米山野炮弹的生产仍然继续了下去,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最高年产量接近12万发(1943年).1938年5月国民党兵工厂决定仿制德式37毫米战防炮,向德国定购所需技术资料,机器设备和钢材.由于交通受阻到货较晚而耽误了仿制工作,直到1941年才仿制成功,命名为30式37毫米战防炮,生产了94门后因钢材用完而被迫停产.1941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弹,使用进口原材料生产,1943年因原材料供应中断而停产,累计生产约52万发.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共制造4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子弹约11亿发,平均每年1.3-1.4亿发,而战前的1936年子弹产量1.28亿发,由此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国民党子弹生产能力基本没有增长.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手榴弹产量有较大增长,1941年手榴弹产量505万个,达到战时最高峰.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手榴弹约2700万个.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5-500公斤各种规格的航空炸弹.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航空炸弹约3000吨.抗战爆发后为了防御日军进攻,国民党需要大量的地雷,为此建设了专门的地雷生产线,地雷产量大增,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地雷约80万个.抗战时期的军用油料供应情况现在的军用油料主要是柴油和航空煤油,坦克装甲车卡车用柴油,飞机用航空煤油,汽油用得很少.而抗战时期的军用油料主要是汽油,汽车和飞机都是用汽油,国民党装备的坦克也全部为汽油机坦克.抗战爆发后汽油供应日趋紧张,采取了如下措施:开发甘肃玉门油田,利用玉门油田所产的石油炼制汽油;以甘蔗和杂粮为原料生产酒精,用酒精代替汽油;以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生产代汽油;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代汽油.在汽油替代品的生产方面,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的代汽油产量微乎其微,以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生产的代汽油产量也很少,真正起到支柱作用的是酒精.抗战期间我国历年汽油(包括代用品)供应情况如下(1吨酒精大约可代替0.65吨汽油,1吨代汽油大约可代替0.8吨汽油)1938年:汽油进口量45508吨;酒精产量912吨1939年:汽油进口量64871吨;汽油产量11吨,酒精产量2412吨,代汽油产量9吨1940年:汽油进口量65859吨;汽油产量200吨,酒精产量13595吨,代汽油产量100吨1941年:汽油进口量82323吨;汽油产量573吨,酒精产量16128吨,代汽油产量85吨1942年:汽油进口量79吨;汽油产量5202吨,酒精产量23420吨,代汽油产量406吨1943年:汽油进口量150吨;汽油产量8331吨,酒精产量22150吨,代汽油产量1343吨1944年:汽油进口量1739吨;汽油产量11108吨,酒精产量22487吨,代汽油产量289吨1945年随着中印公路的通车和中印输油管线的建成,持续几年的严重油荒宣告结束.。
[精品]解密侵华日军标配装备难怪单兵作战这么强(组图)
![[精品]解密侵华日军标配装备难怪单兵作战这么强(组图)](https://img.taocdn.com/s3/m/9e13b0e2cc175527062208d6.png)
原文地址:解密:侵华日军标配装备,难怪单兵作战这么强(组图)作者:洪哥警影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军官合影(洪哥警影-选辑图片)解密:二战时期,每个小鬼子的标配装备,难怪单兵作战这么强!长久以来,二战时期日军的战斗力令人惊讶,侵华战争时期,小日本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非常的傲慢,而国军大部分情况是节节败退,直到现在很多人还在嘲讽国军战斗力之差劲,其实对于国军来说太不公平了,同样是步兵,两军的装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日军步兵装备,其实国军差的就是一个装备,虽然说在兵源素质上,也差一些。
日军步兵上图是一个日军步兵,但是你以为这就是他全部的装备了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大量装备步兵当然还有这个武器!掷弹筒这种武器操作简单,又方便携带,最主要的是杀伤力惊人,所以在日军步兵中广泛装备,有专门的步兵负责掷弹筒的操作,他们的腰部挂有携带弹药的布袋,被称为掷弹筒携带具,注意里边不是手榴弹,掷弹筒相当于轻型迫击炮。
掷弹筒携带具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这么个简单的单兵武器,给我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掷弹筒另外96式轻机枪也是日军步兵的标配,专门用于对敌的火力压制,这款轻机枪是大正11年式轻机枪(也就是歪把子机枪)的改进型,那款机枪可谓是个失败品,火力不行不说,保养还费劲!被称为二战最垃圾的机枪。
弹仓夹可以存放2个30发弹夹,前期型(材质为帆布为主配合皮革),后期型(用橡胶混合压榨棉布制替代皮革).后来日军又研发了99式。
96式轻机枪大正11年式轻机枪彈药盒,是大正11年式轻机枪配套产品(一般由彈药手携带),每个可以容纳6.5毫米子弹60发.弹药盒和弹药手彈药手,一般拥有步枪1支、掷弹筒弹腰包2个(每个4发)、刺刀是标准配置,.步枪子弹存放于后腰上的明治30年式彈药后盒中,他们负责在重机枪班和彈药班之间来回运输彈药,彈药由双肩彈药箱存放,每个彈药箱装有10个30发弹板,共300发。
四人搬运图,正规的搬运分配是:装填手前左,副班长前右,射手后左,副射手后右,这是一个机枪组的合影(缺少第二彈藥手),从左起分别为组长、射手、第一彈藥手.(均着98式军服)机枪组这是一个重机枪班的合影(缺少副班长1人、彈藥手3人),从左起分别为班长、射手、装填手、副射手、最后一名彈藥手.八路军缴获的日本侵略军的武器和战旗(洪哥警影2011-5摄于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
抗日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详解

抗日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详解以史为鉴,珍视和平。
中华民族以不屈的精神赢得了伟大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今天,在这平静安逸的和平生活中,可能已很少有人去探究那段血火交织的岁月,更不用说鲜有人问津的国民革命军陆军单兵服制装备。
历史不容忘记,忘记意味着背叛。
警钟长鸣,方为民族的脊梁。
下文以详尽的文字和丰富的绘画追忆了那段历史。
谨以此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献身的英烈们!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仿佛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军服服制和单兵装备制度。
这是源于旧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在经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最后一个帝国--满清王朝的覆灭之后,苦难的中国就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年代。
军阀们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大量购进西方列强的各式武器,我国渐渐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万国军事博物馆”。
同时也就出现了纷纷乱乱的军服及装备。
直到中原大战的结束,国民党南京政府才在形势上基本统一了中国。
但军队中除中央军外,还保留着大量的军阀残余部队。
其都保留着原有的装备特征。
谈及国民革命军的军服服制和单兵装备制度,必须先从国民革命军的整军运动说起。
1933年,南京中央政府国民政府军政部根据德国军事顾问提出的建议。
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整军计划。
在整军过程中,不同编制的部队有不同的名称。
主要有整理师、整编师、调整师、新编师四种称谓,按照德国顾问塞克特《陆军改革建议书》所提方案。
要将全国陆军重新编组成60个师,称为整编师,装备德国进口武器,应用德国先进的军事体制。
但其整理师的概念是最早提出来的。
1934年12月,尚未轮到编组的部队根据军事委员会颁布的《陆军师暂行编制表》的四团制师为标准进行整理,故整理师。
它的编制为2旅4团,师直属骑兵1个连,炮兵1个团,工兵、通讯、辎重各1个营,1个卫生队,1个特务连。
1935下半年,第一批10个师的整编计划开始实施,由于当时德械装备尚未运抵中国,只得在编制体系和武器装备方面进行一些内部调整,故称之为调整师。
中国抗日战争的军事技术与装备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的军事技术与装备发展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顽强抵抗外敌入侵的一次伟大斗争。
军事技术与装备发展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抵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分析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事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及其对战争胜利的贡献。
一、火炮与炮兵战术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火炮装备方面相对较弱。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政府大量引进苏联的火炮技术,加速了中国火炮装备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炮也逐渐投入使用,如曾被誉为战地大炮的“九二式重直接火炮”,成为战争中重要的破甲武器之一。
此外,中国军队还通过炮兵战术的改革,提高了炮兵部队的作战能力。
二、飞机与空军战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航空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装备方面,中国自行研制了多型飞机,如战斗机“我式五号”和轰炸机“我式十号”,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空中打击能力。
此外,中国军队还在战术指导上进行了创新,采取了分散机动、空袭敌后等多种作战方式,有效地遏制了日军的侵略行动。
三、坦克与装甲战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坦克与装甲战术方面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尽管中国军队在装备方面相对较弱,但是通过积极引进和自行研制,中国相继装备了苏联的“种田机”和美国的M3轻型坦克等装备。
这些装备的使用,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机械化战斗能力。
同时,中国军队还通过研究和总结战斗经验,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装甲战术,提高了对日军坦克部队的打击效果。
四、地雷与爆破技术在抗日战争中,地雷和爆破技术在中国军队的抵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军队在地雷的制造和布设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使用地雷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推进。
此外,中国军队还在爆破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使用爆破手段粉碎了日军的战斗阵地和堡垒,为中国的作战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结起来,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事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对于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中国军队逐渐增强了火炮、飞机、坦克等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在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分析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分析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争。
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面对着强大的日本侵略者,然而,中国军队依然顽强抵抗,其中武器装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一、步枪和手枪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要使用了三种步枪:国民党军队主要使用的是德制毛瑟98K步枪和意大利制卡尔卡诺步枪;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则以苏联制造的莫辛-纳甘步枪为主。
这些步枪在战争初期对抗日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莫辛-纳甘步枪的性能优异,使得红军有了较大的火力优势。
手枪方面,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是德制毛瑟C96手枪和美制柯尔特1911手枪。
这些武器在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军队的个体火力。
二、火炮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要使用了山炮、榴弹炮和迫击炮等火炮。
山炮是中国军队最主要的火炮装备之一,其中以法制山炮最为常见。
这些火炮在山地和近距离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对抗了日军的进攻。
榴弹炮则主要用于对敌阵地的远程射击,火力强大且射程较远。
迫击炮则是中国军队运动战的得力装备,便于机动并具备较高的射程和威力。
三、机枪和轻机枪机枪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压制了敌方火力并提供了火力掩护。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机枪是苏联制造的DP系列机枪,具备较高的射速和稳定性,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可靠的火力支援。
轻机枪方面,中国军队采用了德制MG34和MG42轻机枪,这些轻机枪具备便携性好和持久战斗能力突出的特点,非常适合游击战和运动战。
四、装甲车辆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装甲车辆并不是主要力量,但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是苏联制造的T-26轻型坦克和美制的M3轻型坦克。
这些装甲车辆在战争初期在特定战场中发挥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由于数量少且技术相对落后,所以无法与日本的装甲部队抗衡。
总结起来,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抵抗了日军的侵略。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军事器械与装备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军事器械与装备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在这场侵华战争中,日本使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军事器械与装备,为其军队的侵略行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本文将就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军队所使用的主要军事器械与装备展开论述。
一、步兵武器步兵是军队中最基础的兵种,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队装备了精良的步兵武器,提升了其战斗力。
其中,步枪是最基本的步兵武器之一。
日本军队采用的主要步枪是九八式步枪,这是一款装备精良、性能稳定的步枪,具备较高的射击准确性和射程。
此外,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队还广泛使用了轻机枪、冲锋枪等武器来增强火力。
轻机枪是一种轻便灵活的武器,可提供大量的弹药射击,有效压制敌方火力。
冲锋枪则具备较高的射速和射程,适合近距离战斗。
这些步兵武器的使用使日本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具备了强大的火力支援能力。
二、坦克与装甲车辆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军队还首次投入了坦克与装甲车辆,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其中,日本使用了大量的九五式轻型坦克,这款坦克具备较高的机动性和火力,能够迅速改变作战位置并有效摧毁敌方目标。
此外,日本还使用了九七式中型坦克等装备,提升了其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机动作战能力。
除了坦克,日本军队还广泛使用了装甲车辆,如九二式装甲车等。
这些装甲车辆既能摧毁敌方阵地,又能够运送士兵和物资,提供了强大的机动支援能力。
三、火炮与重型武器火炮与重型武器在战场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军队使用了各类火炮与重型武器,有效地消灭了中国军队的据点和战斗力。
其中,火炮主要包括重型加农炮、迫击炮等。
重型加农炮是一种强大的远程火炮,具备较高的射程和杀伤力,能够摧毁敌方的工事和堡垒。
日本军队还使用了迫击炮等轻便火炮,用于机动作战。
此外,日本军队还广泛使用了重机枪、反坦克炮等重型武器。
重机枪能够提供大量火力压制,有效打击敌方步兵和装甲目标。
反坦克炮则专门用于对付敌方坦克,具备强大的穿甲能力。
918事变中的中国军队物质装备与作战能力

918事变中的中国军队物质装备与作战能力918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也是中国军队面临的一场严峻考验。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的物质装备和作战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918事变中中国军队的物质装备和作战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军队的物质装备。
当时的中国军队物资匮乏,武器装备相对较为落后。
与之相比,日本军队装备精良,装备有现代化的步枪、机枪、迫击炮等武器。
而中国军队则大多使用旧式步枪和轻武器,火力不足,装备水平明显不敌日军。
这使得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处于劣势地位。
然而,物质装备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中国军队在918事变中展现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
首先,中国军队在战争爆发后迅速组织起来,展开了有力的抵抗。
各地的抗日义勇军纷纷响应号召,加入到抗日战争中来。
中国军队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坚定的抗战信念,这为他们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
中国地势复杂,山岳众多,有利于进行游击战和阻击战。
中国军队善于利用地形,采取灵活的战术,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战斗力。
此外,中国军队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措施,如破坏铁路、炸毁桥梁等,有效地阻碍了日军的行动,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此外,中国军队还展现出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挥水平。
在918事变中,中国军队组织了一系列的战役,如锦州战役、沈阳战役等,有效地抵御了日军的进攻。
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们善于制定战略,灵活运用兵力,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要害部位,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最后,中国军队在918事变中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中国军队和民众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血肉联系,民众提供了物质援助和情感支持。
这种民众支持无疑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使他们能够在战场上坚持抗战。
综上所述,918事变中中国军队的物质装备虽然相对落后,但他们展现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
中国军队在918事变中以顽强的战斗意志、灵活的战术、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广大民众的支持,成功地抵御了日军的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队建设与装备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队建设与装备发展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反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经历了艰苦卓越的建设和装备发展,为最终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就中国抗日战争中军队建设与装备发展的过程进行探讨。
一、加强军队建设的必要性中国抗日战争从1937年爆发以来,中国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压迫,战争形势紧迫。
面对日本凶猛的进攻,中国军队充分意识到加强军队建设的迫切性。
首先,中国军队的规模急需扩大。
在抗日初期,中国军队在兵力上明显处于劣势,需要通过建设与整训加强自身力量。
同时,军队的编制也亟待优化,以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
其次,军队的装备水平也是决定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的装备条件相对薄弱,远不能与日本军队相提并论。
因此,军队装备的改善和发展是建设军队的重中之重。
二、军队建设的措施和成果为了完成军队建设的任务,中国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军事学院的培养。
中国成立了一批军事学院,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这些军事专业人员的培养为中国军队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也为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建设。
中国对军队的组织进行了重新优化,注重提高指挥员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完善军事指挥系统和作战机制,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再次,加强了对军队装备的研发和改进。
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研发了一系列新型武器装备,如飞机、坦克、迫击炮等。
这些新型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有效提升了中国军队的火力和机动力。
最后,加强了军队的后勤保障。
中国军队在战斗中面临着巨大的后勤压力,为了保证军队的运转,中国当局大力发展后勤保障工作。
不论是军需物资的调度还是伤员的救治,中国军队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中国军队的规模扩大了数倍,军事院校的培养也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战斗力。
与此同时,中国的军事装备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发展,有效提升了战斗力。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分析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分析一、背景介绍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北的事件。
在这场战争中,除了战略和战术的因素外,军事装备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装备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战局的影响。
二、陆军装备1. 步兵装备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军队主要使用老旧的步枪、轻机枪等武器装备。
这些装备在面对日本军队的现代化装备时明显处于劣势,射程和射速都无法与之相比。
2. 炮兵装备中国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的炮兵装备相对较弱。
主要使用的是山炮和迫击炮,射程和威力都较为有限。
而日本军队则配备了较为先进的野战炮和榴弹炮,能够有效地对中国军队发起炮火掩护。
3. 装甲装备中国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装甲装备非常薄弱。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中国军队只有少量的装甲车辆,且质量较差,火力和防护能力都不足。
相比之下,日本军队拥有较多的装甲车辆,并在战术运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空军装备1. 飞机类型中国军队在九一八事变时的空军装备以国产飞机为主,如中国自行研制的震旦战斗机和顺风轰炸机。
然而,这些飞机与日本军队的现代战机相比,性能和技术都存在差距。
2. 空军作战能力由于装备的限制,中国军队在空军作战能力上劣势明显。
日本军队使用的飞机拥有更远的航程和更强的火力,能够有效地控制制空权,给中国军队的地面部队造成极大压力。
四、海军装备九一八事变中,中国海军在装备方面也存在明显劣势。
1. 舰艇类型中国海军主要使用的是旧式战舰,如北洋旗舰和巡洋舰等。
相比之下,日本海军配备了现代化的军舰,如战列舰和巡洋舰,拥有更强的火力和防御能力。
2. 军队规模九一八事变期间,中国海军规模相对较小,配备有限。
而日本海军则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之一,具备较强的远洋作战能力。
五、装备影响九一八事变中,中国的军事装备劣势直接影响了战局的发展。
1. 防御能力不足由于装备限制,中国军队在防御方面处于劣势。
日本军队利用现代化装备的优势,能够迅速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占领重要城市,并牢牢控制住东北地区。
抗战前国民革命军陆军整编及装备

抗战前国民革命军陆军整编及装备抗战前国民革命军陆军整编及装备(完稿)作者:清风堂主出自:历史的一抹轻尘浏览/评论:2,776/2 日期:2009年1月5日20:48 目录:第一部分国内兵工厂调整、扩大(1)兵工厂的内迁、改建和扩建(2)兵器制式的统一第二部分外购武器(1)德国武器(2)其他国家第三部分陆军及特种兵整编(1)陆军整编(2)炮兵(3)装甲兵引用文章:(1)法肯豪森与国民政府的国防和抗战(2)国民党中国的德国军事顾问_近期研究述评(3)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4)中德日三角关系研究:1936-1938(5)1928_1938年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历史考察(6)抗战爆发前德国军火输华述评(7)抗日战争时期中德关系研究(8)20世纪30年代的中德技术贸易(9)中德军事和经贸合作关系的若干史事述评(10)中德外交密档(1927-1947年)(11)1928-1938年德国军事顾问团与中国国防工业建设(12)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13)德国德国与中国的抗日战备(14)克虏伯与中国的近代化(15)民国时期的中德贸易_1919_1941(16)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17)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末至民国的兵器工业(18)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19)抗日战争时期重要资料统计集(20)战前的陆军整编(民国十七年七月至二十六年四月)(21)国民党将领亲历记(22)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23)文史资料选辑(24)陈诚:八年抗战的经过第一部分国内兵工厂调整、扩大(1)兵工厂的内迁、改建和扩建1931年九一八前,全国兵工厂设备老旧,重武器不能生产。
由国民政府兵工署所控制的仅有上海、金陵、汉阳、济南、德州、巩县、华阴等地的兵工厂,四川、广东、广西、山西等兵工厂则由地方实力派控制。
生产技术都比较落后。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的兵工厂被日本侵占。
附表1:全国兵工厂一览表(1931年3月13日)汉阳兵工厂月出三十节机关枪52架、十年式山炮2尊、三七平射炮8尊、八三及七五迫击炮20尊、步枪200枝、自得来手枪200枝。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队建设与装备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队建设与装备发展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时期。
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中国军队经历了艰苦的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然而,要保卫国家、击败日本侵略者,并非仅靠英勇作战就能实现,军队的建设和装备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军队建设1.军事组织改革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严重的组织不完善和指挥混乱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组织改革。
战时国民政府军权机构成立,形成了健全的领导体系;军队指挥结构进行了调整,提高了作战效率。
此外,国共两党也建立了联合指挥机构,加强了统一指挥,提高了作战协同。
2.军事人才培养为了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中国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人才培养。
各级军事学院相继成立,培养了大批高级军事人才。
同时,军官选拔和晋升制度也进行了改革,选拔了一批精干的指挥员。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纪律,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装备发展1.武器装备改进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相对较低。
为了迎接战争的挑战,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武器装备改进。
国内自行设计和研发的各类武器装备不断涌现,如重型火炮、坦克、飞机等。
同时,中国还从苏联等国家进口了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填补了自身技术短板。
2.兵器工业发展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中国军队加快了兵器工业的发展。
各类军工厂投入生产,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
特别是在外敌入侵的压力下,各个地区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兵器工业基地。
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武器装备的供应能力,为军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战时物资保障在长期的战争中,军队的物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证军队的运输和供应,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特别是在日本封锁下,中国军队积极开辟内线交通,提高了物资保障的可靠性。
通过建立后方供应基地,储备粮食、弹药等战时物资,并合理安排运输队伍,有效地保障了军队的作战需求。
总结: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队建设与装备发展是中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抗战时期中共、国军及日军的武器装备详情

日军日军战术单位通常为师团,一个师团标准配置为: 士兵21945人,马匹5849匹,步骑手枪9476枝,576具,轻机枪541挺。
重机枪104挺,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
( 你可以做成一个简易的汇总表)轻武器: 1. 军刀篇:32式军刀(俗称32马刀):日本陆军军刀采用传统“阵太刀”的形式日军2战98式军刀2. 手枪篇: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年式手枪)提起南部十四式手枪,估计没有几个听说过。
但是如果提起“王八盒子”手枪,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此枪为日军在侵华战争中装备的主要手枪。
他不但样子怪,威力也小,由于这枪的皮套有个圆形的盖子,所以中国民间俗称其“王八盒子”,臭名昭著的王八盒子。
94式手枪,该枪杀伤力与极度凶残。
3.步枪篇:“三八大盖”“三八大盖”。
与王八盒子一样臭名昭著。
在中国大地上的城乡村野、街头巷尾,有谁不知道“小日本鬼子的大盖枪”呢!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单兵武器,也是装备量最大、装备时间最长的一型单兵武器,直到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停止使用,用了整整40年。
重武器:1,轻机枪,歪把子:。
“歪把子”是中国广大抗日军民给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起的一个俗名。
这个俗名既描述了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造型上的本质特征,又蕴含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恶与仇恨。
2. 九二式重机枪被日军称做除了重量偏大以外没有任何缺陷的重机枪,是整个战争时期日军最重要的重机枪,战场上这种重机枪,号称枪响人亡绝非夸大3 .迫击炮、山炮:日军60式迫击炮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射程为175米。
支援火炮四一式75毫米山炮50毫米口径的八九式掷弹筒,具有一定近战火力优势。
高端武器:坦克:三式中型坦克,重约18吨。
四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为30.8吨飞机:川崎九一三菱九六国军国民政府武器装备概况:国军一般以师为单位,以精锐的中央军为例,一个师10923人,步骑手枪3831枝,掷弹筒243具,轻机枪274挺,重机枪54挺,野山炮12门(9门)。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装备制造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装备制造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伟大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顽强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
军事装备制造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军事装备制造为主线,探讨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努力和成就。
一、军事装备制造的背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中国军队的装备相对薄弱。
受制于长期的内战和经济落后,中国的军事装备制造水平严重滞后于日本侵略者。
面对强大的日军装备,中国亟需加强自身的军事装备制造,以提高战斗力,保卫国家。
二、军事装备制造的努力和成就为了应对日本侵略者的军事威胁,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加强军事装备制造。
首先,中国加大了对军事装备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通过引进外国专家、充实科研队伍、加强教育培训等措施,提升了中国军事装备制造技术的水平。
中国自主研发了一批军事装备,在军事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其次,中国积极发展军事工业,加强了军事装备的制造能力。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建立了一批军工厂,不断扩大装备制造规模。
这些军工厂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并为中国军队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战斗力。
除了军工厂,中国还利用民间力量加强了军事装备制造。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动员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和资源,参与到军事装备制造中。
许多普通百姓自愿捐款捐物,为中国军队提供各种装备。
这种全民参与的态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军事装备制造能力。
最后,中国还通过秘密航线和外援的方式获取了一些先进的军事装备。
中国积极与苏联等国合作,通过秘密航线将一些先进武器送往中国。
这些武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三、军事装备制造的影响和启示军事装备制造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努力和成就为战胜日本侵略者提供了重要保障,并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强大的战斗力。
军事装备制造的经验和教训也对今天的军事装备制造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首先,军事装备制造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
只有不断提升军事装备制造技术水平,才能生产出更先进、更高效的装备。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1931.9-1937.7)历史论文论文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整个东北在一百余天内全部沦陷,这使日本侵略者滋长了轻视中国的心理,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只须派少数部队予以打击,就会使中国屈服1。
很快,日军便在上海燃起战火,中国军队殊死抵抗,国府当局也派出了最精锐的第八十七、第八十八两师赴沪作战,但终因武器装备悬殊等原因,国民党陆军被蒋介石下令撤出上海战场2。
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国民党陆军在日军面前也是败多胜少。
日本的步步紧逼,既反映了国民党陆军武器装备的落后,也暴露了中国国防的不堪一击,要求国府积极备战、加强国防、整理军队的呼声日见高涨3。
面对此种压力,加上蒋介石本人的思想因素,国府开始实施一些对日备战的国防措施。
国防的基础是军队,日本侵华是典型的内陆作战,要抵御日军的进攻,就必须有一支能够与之抗衡的陆军,现实的压力考验着国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能力,如果不能提供足量的兵器,国府的对日备战就难逃夭折的命运:仅七九步、马枪一项,整编六十个师共需554604枝,而国民党陆军当时虽然已有599239枝,但大多性能低劣,难以使用,国府必须新备118070枝步、马枪,而以国内的生产能力,得用十六至二十四个月的时间才能满足国府的需要,而且还不能保证成品的品质4。
为了不让对日备战尤其是陆军的整编计划流产,国府自然在陆军兵器的建设方面下足了功夫。
一德造装备的大量引进由国内自行生产来供应整编军队尤其是重炮兵、装甲兵等特种部队的扩编所需要的兵器,当然是最佳的选择,但在国内兵器制造水准亟待提高且提高了也不能即刻出产大口径火炮、坦克等重型装备的情况下,从国外采购先进的武器装备就不失为明智之举。
1932年春,凭借着从瑞典购得的四十八门卜福斯山炮,国民党陆军新成立了一个二团制的炮兵旅5。
1935年,国府又从英国购得维克斯(Vickers)系列的各型坦克三十二辆,战车连遂得以扩编为战车教导营6。
随着德国军事顾问活动的日渐深入,国府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军事教育乃至国防工业建设等各个方面皆能听见他们的声音,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在军事上受其影响的程度也日益加深。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国军事技术与装备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国军事技术与装备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中国军事技术与装备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这一事件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开始,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和装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军事技术与装备的情况,以及其对日本侵略的影响。
一、火器武器的制约与革新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军队所使用的火器武器相对落后。
大多数装备是由旧式的枪械和火炮组成,火力和射程有限,无法与日本侵略军相抗衡。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方迅速认识到现代化装备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装备革新。
他们加强了武器制造厂的建设,引进了先进的武器技术,并改进了自己的武器制造能力。
二、坦克与装甲战车的应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方开始重视坦克与装甲战车的运用。
他们认识到这种新型武器可以在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变传统的战法。
中国军队开始引进和自行研制坦克和装甲战车,以应对日军的侵略。
这些新型装备大大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机动性和火力,对于抵御日本侵略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航空兵力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方也开始着眼于航空兵力的发展。
他们认识到航空兵力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开始进行航空技术的引进和研发。
中国军方成立了航空兵工程部,并与苏联合作,引进了苏联的战斗机和轰炸机。
这些技术的引进和研发为中国航空兵力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军队运用航空兵力有效地对抗了日本侵略军,并取得了一定的战略优势。
四、海军建设的努力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方也开始加强海军建设,并试图提升其军事技术与装备水平。
中国军队购买了一些舰艇和潜艇,建立了一支较为规模的海军力量。
尽管中国海军在九一八事变期间并未发挥明显的作用,但这一阶段的努力为未来的军事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军事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军方意识到现代化装备与技术对于抵抗外敌侵略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装备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装备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中国的军事装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来自日本的强大压力,由于装备的落后,中国军队陷入了困境。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军事装备逐渐得到改良和提升,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就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装备进行探讨。
一、九一八事变前的军事装备九一八事变发生前,中国的军事装备整体上相对较为落后。
尤其是在装备重型武器和现代化装备方面,中国相对于日本明显处于劣势。
这主要与中国的国力不强、经济不发达以及政治动荡等因素有关。
在陆军装备方面,中国多数采用步枪和轻机枪,而很少有重型武器如火炮等。
此外,中国的装甲部队几乎没有现代化的装备,仅有少量的坦克和装甲车。
由于这些装备的不足,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受到了日本军队的很大压力。
二、抗战初期的军事装备改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意识到军事装备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对装备进行改良。
与此同时,国内也得到了一些外援的帮助,例如苏联、德国等国家提供了一些军事装备和技术支持。
在步兵装备方面,中国陆续引进了一些现代化的步枪和轻机枪,使中国步兵的火力得到了提升。
此外,中国还开始研制和生产自己的轻坦克和装甲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装甲部队的不足。
三、军事装备的技术革新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军事装备逐渐进行了技术革新。
这些改良主要体现在武器威力、射程和精确度的提升上。
中国陆军开始研制和使用更加先进的火炮,例如野战炮和重型火炮,使中国军队在火力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此外,中国还开始使用了飞机和潜艇等先进装备,提高了海空军的实力。
在军事技术方面,中国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如研制出适应中国特殊地形和气候条件的武器装备。
四、中国军事装备在抗战中的作用中国军事装备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军事装备的改良和提升为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提高了中国军队的火力和机动性,使其具备了一定的作战能力。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技术与装备发展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技术与装备发展九一八事变,即九一八年(1931年)的9月18日,是指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上将中国国土分割占领的历史事件。
这场无情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对中国军事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技术与装备发展,以及其对中国军事实力的影响。
一、火炮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军队装备相对较为落后,火炮技术尤其薄弱。
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迫使中国提高其军事技术水平并加快军事装备的现代化进程。
1. 重型火炮的引进与使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军事实力,中国开始从国外引进重型火炮,并将其运用在抗战中。
这些引进的重型火炮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队的火力打击能力,有效地平衡了双方军事实力的差距。
2. 火炮生产技术的进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加强本土火炮的生产。
通过技术创新和改进,中国军工企业逐渐提高了火炮制造的质量和效率。
这种进步不仅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火炮装备,还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二、军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九一八事变过程中,军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中国的军事实力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海军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加快了海军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从国外引进了新型军舰,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军舰改造。
这些先进的军舰不仅提升了中国海军的实力,也为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战舰作战技术的改进在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军队不仅引进了新型军舰,还改进了战舰作战技术。
通过改进炮塔、改良炮管等手段,中国军舰的火力打击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种技术的改进增强了中国军舰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武器装备的更新与推进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也迫使中国军队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进程,以应对强大的日本入侵军事实力。
1. 步枪和机枪的发展与应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引进更为先进的步枪和机枪。
这些新型武器装备的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中国军队的火力打击能力。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推动了中国军事科技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党陆军的落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武器装备的窳劣。自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起,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的状况并未较清季有多少变化。因此,增强强军事实力、提高武器装备水平一直为国民党当局以及大小军阀所重视。虽然清末民初时出现了不少兵工厂,但由于中国技术落后,国内仅能生产步、机枪、小型火炮之类的兵器,且在产量与质量上均不敷现实的需要,故只好仰赖外国供应军火。[11]据台湾学者陈存恭先生考证,从1912年至1928年,共有德国、日本、挪威、英国、波兰、俄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荷兰、奥地利、葡萄牙、丹麦等十几个国家向中国供应了价值69,949,317两(海关银,约合国币46,693,825元)的陆军军火,这在无形之中使中国成了“万国兵器展览馆”![12]然而,由于外国列强的封锁与歧视,中国这所“展览馆”内的“舶来品”在品质上其实与国内生产的兵器并无多少差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中国陆军的装备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更趋恶劣:1929年中国陆军使用的100万杆步枪中,约达80%属于老旧破损、无法使用。[13]
第一节 德造装备的大量引进
第二节 国府谋求兵器自给的努力
第三节 国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严重缺陷及其影响
第三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1937.7--1945.9)
第一节 抗战初期武器装备的损耗与补充(1937.7—1938.12)
第二节 抗战中期的建设情况(1939.1—1944.12)
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
内容提要
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对陆军武器装备建设较为重视,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31.9—1937.7为第一阶段,属平时建设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适应对日备战与陆军整编的现实需要,在其成立初期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基础上,一边大量引进德造装备,一边积极谋求兵器自给,使国民党陆军的装备水平有了一定改观;1937.7—1945.9为第二阶段,是战时建设时期,国民政府以保证军队对武器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凭借外购以及战时的兵工生产与外国军火援助,在相当程度上维持了国民党陆军的装备水平,支撑了国民党陆军的抗日作战。但从历史的纵向角度看,国民政府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无论战前还是战时,均存在着严重缺陷。
日本从50年代至今,大约出版了100余部研究中日战争的专著,回忆录、资料集更是有数百种之多,论文也有千篇以上。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在日军武器装备尤其是陆军武器装备方面缺乏令人信服的研究,更不消说深入探讨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问题了。[6]'
欧美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不重视中国的抗日战争,基本是一个为多数国内学者所承认的现状。但在国外近现代中国研究的重镇——美国,还是有学者做了一些关于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研究,而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美籍华人学者刘馥(F.F.Liu)的《中国现代军事史》一书。他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详细论述了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的引进、生产、配备、补给情况。[7]作为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原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参谋,他比其他学者更具军事学的视角,在研究和评价国民政府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上,军事特色和原创性十分突出,多年以来一直为中外学者所看重。但另一方面,由于刘身处海外且该书是一本通史性质的军事史著作,原始资料运用不够以及论述往往过于简略也就在情理之中。
大陆学界虽然没有直接论述这一问题的论著,但学者们还是对1931—1945年间的兵器来源——军火输入与兵工生产进行了研究。军火输入方面,主要集中在论述德国与苏联的对华军火输入,其中,马振犊先生的《友乎?敌乎?——德国与中国抗战》、《抗战爆发前德国军火输华述评》、《德国军火与中国抗战》,李嘉谷先生的《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贷款与军火物资援助》,孔庆泰先生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苏联对华军事援助述略》,田玄先生的《论世界各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是此类研究中的突出成料汇编《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以及《抗战时期的重庆兵器工业》和《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末至民国的兵器工业》两本专著,依托这些成果,我们基本上可以弄清楚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的生产与研发情况。[5]笔者以为,说明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的来源固然重要,但武器装备建设显然不仅只是军火输入与兵工生产,还需从“建设”的动态角度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下简称国府)。国府成立之初,内有国家分裂、军阀作乱、地方实力派拥兵自重,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加上还要处心积虑地“剿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自然极其重视军队建设,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经过北伐,蒋介石扫平了北洋军阀;东北易帜,又使蒋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国家既告统一,作为国府军队主力的陆军自然带有国防军的色彩,而从国防的角度来看,国民政府陆军(下简称国民党陆军)却属于落后军队的行列。日本情报机关评价国民党陆军“作为国防军是低劣软弱的”,[9]国府当局对此也毫不讳言:“我军队与帝国主义者之军队相较,其素质优劣相去径庭”![10]
第三,还需说明的是,日本侵华时期,中国所使用的陆军武器装备,以枪械、火炮以及战车(即装甲车辆)为主,本文的讨论也以此三类兵器为中心。尽管作了这样的限定,但因武器装备种类与型号极其繁复,笔者所能蒐集的资料又难齐全,所述所论,难免偏颇,容日后进一步研究。
第一部分 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1927.4-1931.9)
以上对学术史的回顾,由于篇幅关系,无法对每部专著、文章的观点进行全面论述;另外,由于笔者未能查阅到全部相关研究成果,对学术史的回顾难免有疏漏。但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进行系统的考察。鉴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对陆军武器装备建设本身及其与国民政府国防建设、陆军建设、军队作战之间关系的研究,粗线条地勾勒出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基本轮廓,分析其变化和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
第三节 抗战后期美式装备的大量引进与兵器自制能力的下滑(1945.1—1945.9)
结束语
参考文献书目
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
前 言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1]随着科技的进步,战争一般已不表现为肉身相搏,而是人使用武器来彼此对抗。陆军武器装备,是陆军用于实施和保障作战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的统称。[2]“九一八”事变以后,在以陆战为主的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担子压在中国陆军官兵的肩上,而官兵们只有依托手中的武器装备才能在战场上与日军浴血奋战,陆军武器装备实乃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得对日作战的胜利,就得有相应的武器装备,作为正面战场领导力量的国民政府对此自然高度重视。由是观之,研究日本侵华时期(1931.9—1945.9)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的建设情况,当属十分必要。[3]
日本 235,000 756 2,100 15
苏联 1,050,000 1,096 28,300 222
资料来源:《列强领土人口军备军费一览表》,参见《中华民国国防计划纲领草案及国防政策实施意见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全宗号:七八七,案卷号:1956
武器装备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只要这个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那么各个阶段之间就必定是一种互为影响甚至互为因果的关系。国民政府1931年之后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是建立在此前装备建设的基础上的,后者存在的许多问题,恰是前者遗留下来的。因此,本文的第一部分将对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陆军武器装备的建设情况做一梳理,以求更深刻地分析出陆军武器装备建设是如何受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种因素制约的。此其二。
在这里,笔者还要就本文在写作结构及内容安排上做三点说明:
依据武器装备学的理论,武器装备建设可分为平时武器装备建设与战时武器装备建设。尽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两国军队就频频交锋,但在1937年7月之前,中日之间并没有爆发全面性的战争;而自鸦片战争以降,无论多么剧烈的局部性对外战争,都未将整个中国转入战时状态。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应始于“七七”事变,在这之前为国民政府从事平时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时期,之后则属于战时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时期;每一时期,国民政府的陆军装备建设在内容、成果、影响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应分别予以论述。此其一。
前 言
第一部分 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1927.4-1931.9)
第一节 国民党陆军武器装备的窳劣与国民党人的建设思路
第二节 国府提高兵器生产水平的举措
第三节 国府武器装备建设的困境与捷径
第二部分 “九一八”事变后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1931.9-1937.7)
除质量上的低劣外,国民党陆军装备在数量上也严重不足。以1929年国府的统计,西方列强的陆军主要装备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1:各国陆军主要装备一览表
国别 兵额(人) 火炮(门) 机关枪(挺)战车(辆) 备注
英国 900,000 196 6,400 300 驻守英国本土的为343,000人
台湾方面与在该问题上的研究与大陆情况比较相似,除了刊登当年主持国民政府兵工生产的当事人的回忆文章,也有专门的研究论著,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王正华女士和王国强先生。他们二人的专著与文章,大量涉及了1931—1945年间外国对华输入的陆军装备以及国民政府自行设计生产的情况。[8]但是,由于各自的视角与侧重点不同,二者皆未能从整体上说明国民政府究竟是如何进行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
而中国陆军虽然多达220万之众[14],所配备的机关枪却不足2万挺、火炮仅2,000余门,1929年之前,中国士兵更是连坦克什么样子也没见过。[15]
国民党人对中国陆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是有认识的。早在1921年7月,孙中山就在给廖仲恺的信中,提及了自己《十年国防计划》一书的纲目,其中就专门列了“军器之改良计划”、“向列强定制各项海陆空新式兵器”与“扩张奖励兵工厂”三个纲目,还明确提出了“海军建舰计划、航空建机计划、陆军各种新式枪炮战车及科学兵器机械建设计划”。[16]国民政府于1929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国防计划纲领草案》的第九章中也明确提出:“国防之组织,所需于器材者,愈趋而愈紧。所谓器材者,以兵器、舰艇及航空器材为大端,所要求之性能,一曰备,二曰精,三曰合于实用,四曰耐久,五曰省经济,六曰原料及技术均自立而无仰给于外国,七曰战时补充之持续能应作战之要求是也。”[17]从上面我们不难判断,中国国民党人关于三军装备建设的总体思路与明确目标,即为实现武器装备的自给自足。但以当时中国经济、科技状况而言,最有希望实现的只有实现陆军武器装备的自给自足一项,而要想实现陆军兵器的自给自足,就必定要提高兵器生产水平,国府对此是有所行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