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设置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设置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设置简介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为了培养具备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本文档将介绍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设置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课程目标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设置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及环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操作的掌握能力,以及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能力。

通过该专业基础设置的学习,学生将能够逐步形成对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综合认识和解决能力。

课程设置1. 海洋资源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特点,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分布、利用和调查评价方法。

此外,还包括海洋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技术与管理等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海洋资源问题的能力。

2. 海洋环境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环境的概念、组成与特征,包括海洋水文学、海洋气象学以及海洋地学等内容。

通过学习海洋环境学,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生态过程,为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海洋生态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生将学习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评价以及生态修复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4. 海洋污染与防治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污染的来源、类型与危害,并重点讨论海洋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技术。

学生将学习到海洋环境监测、污染物处理和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等内容,为保护海洋环境及其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5. 海洋经济与法律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经济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模式,以及与海洋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

学生将学习到海洋资源的经济评价、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在海洋经济活动中的法律意识和规范操作能力。

总结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设置通过提供相关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海洋资源学、海洋环境学、海洋生态学、海洋污染与防治以及海洋经济与法律等课程,学生将具备从事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2.0 32 C 24
8
24
公 共 基 础 课
公 共 基 础 与 通 识 课 程 ( 浅 蓝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Q12020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0 96 S 64
32
64
Q130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0 48 S 32
16
32
Q14010 形势与政策
2.0 32 C 24
8
12 12
16.0 16 C 16
1 4
3 4
2 3 16
小计
33.0 33
1 3 4 7 16
注:课程名称后标注“⊙”的为核心课程;标注“*”号的为全英语教学课程;标注“**”号的为双语教学课程; 标注“◇”的为校企联合授课课程。考核方式“S”为考试,“C”为考查。
十二、学分学时分配汇总表
项目
学分
学时
占课堂教学 学分比例%
十一、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读 要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学
核 方
分时 式
学时分配
开课学期与课堂教学周数
理 实 上 课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论 验 机 外 15 18 16 18 14 14 10 0
周周周周周周周周
Q11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0 48 C 32
16 32
Q120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K21180 大学物理 B
K21240 物理实验 B
H27030 C 语言程序设计

H27060 C 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海洋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海洋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能力的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知识能力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涵盖海洋 科学、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技术 等领域,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度和
广度。
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实习、科研等方式,加 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
开设创新性实验和科研项目,鼓励 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培养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
海洋类复合型人才培 养模式
汇报人: 2023-11-17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海洋类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 海洋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海洋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全球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具备海洋领域专业知识 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Hale Waihona Puke 海洋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 式具有显…
通过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和综 合能力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 应海洋产业的发展需求,为我 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 持。
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是关 键
构建涵盖海洋科学、环境科学 、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等多个 领域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 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能力和 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 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 需要。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跨学科性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强调 学生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解决多学科交叉领 域的问题。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七、实践环节
4.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32 课时,2 学分) 6.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32 课时,2 学分)
(一)必修实践环节(43.5 学分)
1.大学体育 I-IV (128 课时,4 学分)
2.水环境化学实验(32 课时,1 学分)
3.军事训练(2 周,1 学分)
4.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32 课时,1 学分 )
Organic Chemistry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008701102153
有机化学实验
Experiments of Organic Chemistry
有机化学
008301101033
大学英语Ⅰ
College English I
008301101035
大学英语Ⅱ
College English Ⅱ
7.海洋环境生态学(32 课时,2 学分) 9.水生生物学(48 课时,3 学分)
六、专业特色课程:
8.生物资源评估(40 课时,2.5 学分) 10.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32 课时,2 学分)
1.渔业资源与渔场学(48 课时,学 3 分)
2.海洋环境生态学(32 课时,2 学分)
3.增殖资源学(32 课时,2 学分) 5.生物资源评估(40 课时,2.5 学分)
体育Ⅲ
选修
军事 课
通识 教育
008201101027
军事科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Military Science
0082airs Training
通识教育设置“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经典阅读与 人文修养”、“艺术与审美”、“海洋环境与生态文明”五个知识模块。
Experi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简介海洋科学专业是一个涉及海洋环境、海洋动植物、海洋地质、海洋生态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深厚的海洋科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海洋科学专业人才:1.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2.具备海洋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3.具备系统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4.具备良好的跨学科综合素质,能够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工作;5.具备了解和了解海洋科学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科技发展需求;6.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课程基础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生物学基础•化学基础•地理信息科学基础专业课程•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地质学•海洋气象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生态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工程学•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实践课程•海洋科学实习•海洋科学实验•海洋科考实训•海洋科学实地考察选修课程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学生可以选择以下选修课程: - 深海科学 - 海洋遥感 - 海洋变化与全球气候 - 海洋生物技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专业设有一系列实践环节,如科研实训、实地考察、实习和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将能够熟悉海洋科学研究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并提高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要求如下: 1. 掌握扎实的海洋科学理论基础知识; 2. 具备独立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3. 具备分析和解决海洋科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4. 具备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合作的能力; 5. 具备掌握并运用海洋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能力; 6. 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7. 具备自主学习和适应科技发展需求的能力。

哈工程海洋工程类培养方案

哈工程海洋工程类培养方案

哈工程海洋工程类培养方案一、概述海洋工程是指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灾害防治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学科。

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工程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之一,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和完善的实践基地,以培养具备海洋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深受社会和企业的好评。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海洋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

三、培养要求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掌握海洋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2.掌握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流程和技术手段;3.具备海洋工程项目管理和科研能力;4.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和文档撰写能力。

四、课程设置1.海洋科学导论: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了解海洋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2.海洋工程力学:介绍海洋结构物的力学特性和设计理论;3.海洋工程材料:介绍海洋中材料的性能和应用;4.海底地质学:介绍海底地质环境和勘测技术;5.海洋工程测量:介绍海洋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6.海洋工程设计:介绍海洋工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7.海洋工程施工:介绍海洋工程施工的基本工艺和技术。

五、实践环节1.实习:学生在校外进行为期一定时间的实习,了解海洋工程相关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2.实训:学生在校内进行真实的海洋工程项目实训,掌握相关的工程技术手段;3.毕业设计: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就业方向1.海洋工程设计单位:从事海洋工程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工作;2.海洋工程施工单位:从事海洋工程项目的施工和管理工作;3.科研院所:从事海洋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4.企事业单位:从事海洋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支持和管理工作;5.海洋经济相关企业:从事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工作。

海洋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海洋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海洋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本文在借鉴国内外诸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大连海洋大学目前的改革情况谈谈对地方性海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学科专业建设1.建设思路及总体目标:[2]大连海洋大学未来发展的定位是"海洋特色",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制定了"控制规模,适度发展,注重内涵,严抓质量"的发展思路,紧密围绕海洋开发和利用的需要,调整优化各专业布局,适度增设一些与海洋发展前景相关的新专业,以形成数量适宜、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交叉渗透的多学科专业体系。

并计划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将学校专业建设的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努力提高现有重点学科、重点(特色)基地建设水平,逐步形成了"农、工、理、管、文、法、经"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学校有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本科特色(示范)专业4个、本科专业达到47个,学科建设保持着持续、良性的发展势头。

2.培养方案的制订:大连海洋大学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上紧密围绕着专业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发展主线,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注重学科内在发展规律及与海洋学科间的关联,注重科技创新思想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培养方案还要兼顾鲜明的时代特色,每隔两年时间要进行调整,保证其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课程群建设:以往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比较简单,即设置若干门主干课,再围绕它们扩展体系建设。

这种做法的弊端是:较少考虑课程间的关联性,造成有很多课程内容重复,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课程的教学处于封闭状态,学生无法建立课程体系间的联系;缺乏对课程体系的系统规划,严重影响学科建设的发展。

为此,近年来大连海洋大学采取建立课程群的方式,有效解决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的问题。

课程群是为了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将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和问题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的课程体系。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基本信息: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专业名称:海洋资源与环境学科门类:理学专业类别:海洋科学类学制: 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大海洋观并系统掌握海洋资源化学、海洋环境科学等专业知识、技能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能在海洋科学、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的政府职能部门、教学与科研机构以及海洋调查、环境监测、海事、港监、港航、水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检测、管理等工作.三、培养要求及实现矩阵(一)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如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与公共服务的意识;2.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3.掌握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相关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在海洋科学、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的政府职能部门、教学与科研机构以及海洋调查、环境监测、海事、港监、港航、水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检测、管理等工作.4.了解海洋资源与环境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熟悉国家有关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具有从事检测分析、科学研究、管理等工作的良好素质,主要包括: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能力、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较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行政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能较好地进行科技与文书的写作;6.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创造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四、课程体系拓扑图(要求各专业绘制课程体系拓扑图,说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支撑关系)五、专业核心课程海洋资源模块:海洋学、海洋资源学、海洋生物学、绿色资源化学、海洋调查方法、生物化学、环境微生物学,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及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海洋环境模块:海洋环境科学、海洋调查方法、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物理化学、环境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环境工程原理、现代水处理技术、海洋管理学六、毕业和学位要求修满本培养方案前四项规定的 163学分,成绩合格并符合《河北工业大学本科生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要求的学生,可获得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习计划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习计划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习计划一、导言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以研究海洋领域的资源开发与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深厚的海洋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本文将介绍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习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海洋科学概论、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地质海洋学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奠定海洋学科的基础知识,使其具备对海洋领域的综合理解。

2.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涵盖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生态学、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方面,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如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渔业科学、海洋遥感技术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适合的选修课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实践环节1. 实习实训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非常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学生将参与海洋科学实习、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实习实训活动,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地考察专业学习计划中还包括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实地考察。

学生将前往国内外的海洋科研机构、海洋保护区、渔港等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亲身感受和了解不同海洋环境的特点和问题。

四、未来发展方向1. 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未来,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海洋石油、海洋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为国家的能源保障做出贡献。

2. 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随着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日益影响,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成为了当务之急。

未来,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努力。

3. 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还可以从事海洋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为推动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方案

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方案

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方案海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涵盖了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地质海洋学等多个领域,对于人类认识海洋、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海洋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具体来说,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海洋科学的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

2、具备较强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独立开展海洋科学相关的研究工作。

3、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在跨学科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4、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海洋科学领域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5、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为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1)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2)物理学类课程: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等。

(3)化学类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

(4)生物学类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

(5)地质学类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

2、专业核心课程(1)海洋科学导论:介绍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领域,使学生对海洋科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物理海洋学:研究海洋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如海洋环流、海浪、潮汐等。

(3)化学海洋学:探讨海洋中的化学组成、化学过程和物质循环。

(4)生物海洋学:关注海洋生物的种类、分布、生态特征和生物过程。

(5)地质海洋学:研究海洋地质构造、海底地貌、沉积物等。

3、实践课程(1)海洋调查实习:组织学生进行海上实地调查,学习海洋观测仪器的使用和数据采集方法。

(2)实验课程:包括物理海洋学实验、化学海洋学实验、生物海洋学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海洋管理事业单位的海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与培训

海洋管理事业单位的海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与培训

海洋管理事业单位的海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与培训海洋管理事业单位作为负责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安全监管的重要组织,对于培养和培训优秀的海洋科学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海洋管理事业单位的海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与培训进行探讨,旨在推动我国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培养与引进海洋科学技术人才作为海洋管理事业单位,培养和引进具备优秀海洋科学技术背景的人才是重中之重。

这些人才应具备海洋学、地球科学、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承担科研与管理工作。

海洋管理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和引进这些人才。

首先,完善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加强海洋科学技术人才的基础教育。

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海洋科学技术素养,培养他们对海洋事业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建立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的实习基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实际工作能力。

其次,加大海外留学生源的引进。

通过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吸引更多的海洋科学技术优秀人才来我国学习和研究。

同时,加强与这些高校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术成果共享和人才培养。

此外,对于已经在海洋管理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也应该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

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使这些人员能够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和管理水平。

二、构建海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海洋管理事业单位应该构建起完善的海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国家对于海洋领域人才需求的提高。

构建海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建立完善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这些机构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承担科研项目,培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交叉能力强的科研人员。

同时,鼓励海洋管理事业单位与高校、研究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

其次,完善海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海洋管理事业单位可以与高校合作,共同开设以海洋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学位教育项目。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介绍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海洋资源与环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经营、政策制定、水域环境监测,以及解决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海洋生物资源管理技术和深厚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毕业生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现代海洋生物资源管理技术和深厚的生态学理论知识;2.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3.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4.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交流和沟通的能力;5.能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6.具有搜索信息和文献的方法和技能。

开设课程:植物学、动物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学、微生物学、渔业资源
与渔场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海洋生物资源评估、海洋生物资源
增养殖学、海洋法与渔业法规、渔政管理学等。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毕业生将可在海洋生物行业、环保等单位或部门从事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调查、评价、增殖放流、受损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或重建,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经营和管理方面工作。

海洋特色人才培育行动若干措施

海洋特色人才培育行动若干措施

海洋特色人才培育行动若干措施为加快推进海洋海洋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海洋海洋特色人才培育、引进、激励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海洋特色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保障体系,主要实施如下措施:1.深化校地合作。

围绕海洋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与高校合作,通过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短期聘用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行业领域教授专家,重点在三倍体牡蛎育苗、贻贝预制菜开发、自动化包装设备、文旅产品研发等方面作出突破。

2.凝聚乡贤力量。

加强与在外乡贤的沟通,搭建畅通联系平台,通过举办“回家乡、看变化、助发展”等活动,邀请在外杰出人才回乡投资兴业、反哺家乡,汇聚乡贤智慧力量。

支持退役军人、企业家和社会工作人才,返乡投资兴业、助力海岛共富。

3.充实海洋特色人才队伍。

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开展校企合作洽谈,举办人才招聘会,高效精准引进一批紧缺的特色产业人才,针对急需紧缺人才给予待遇等支持保障。

推出暑期旅游实践岗位,充实旅游旺季导游和酒店服务人才,提升海洋旅游服务品质。

4.优化海洋特色人才管理体系。

研究出台《关于民宿人才日常管理的若干规定》等海洋特色人才管理政策,对于认定的海洋特色人才履职要求进行指标细化,增加调研文章、参加社会服务、产业探讨等活动内容,并进行动态管理,对于未达标的人员实施降级,确保人才权利与义务相对均衡。

5.建强海洋直播电商人才。

梳理排摸本土以及与相关的网红达人,根据粉丝量、带货量、社会影响力等因素认定其为海洋特色人才,新认定海洋直播电商人才,并纳入级人才库。

推进电商促富,积极培育一批颇具名气的海洋电商主播,培育渔村电商人才。

6.建强渔俗文化人才。

调查非遗资源存续现状,认定公布一批级非遗项目名录,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开展非遗技能推广。

结合渔家剪纸、渔民画、渔绳结、船模等非遗文化元素,创作海洋文化作品,开展艺术展览活动。

7.完善海洋特色人才培训体系。

围绕耕海者计划、民宿技能提升、直播电商人才提能、渔俗文化普及等核心培训内容,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看,组织开展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培训,提升海洋特色人才培训质效。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一、引言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海洋领域的资源分布、利用和保护。

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本文旨在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深入探讨,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参考。

二、学术准备1. 学术背景作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全面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同时,了解海洋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学习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学术竞争力和专业素养。

2. 科研经历通过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与科研团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包括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等。

此外,积累科研成果,如发表论文、专利申请等,能在毕业后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三、就业岗位1. 政府部门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环境保护部门、海洋管理机构和海洋渔业部门等政府部门就业。

在这些部门中,可以从事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估、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海洋生态经济规划等工作,为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 科研机构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进入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

在海洋研究院、环境研究所等单位,可以参与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等项目,为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持。

3. 社会企业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进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和环境保护企业就业。

在这些企业中,可以从事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工程设计与管理、海洋环保工程建设等岗位,为咱们的海洋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职业发展1. 持续学习在职业生涯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通过参加海洋资源与环境相关的培训、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更新知识和理论。

2. 创新能力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发展需要创新能力的支持。

要主动关注行业动态,抓住科技突破的机会,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3 周,3 学分) 14.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16 课时,0.5 学分) 16.普通动物学实习(1 周,1 学分) 18.毕业论文(12 周,12 学分)
19.创新创业教育(2 学分)
20.毕业实习(4 周,2 学分)
2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4 课时,2 学分)
074302101213
生物统计
Biostatistics
高等数学 Ⅱ
074302101215
*海洋环境生态学
Marine Environmental Ecology
普通生态学
074302101217 074302102217 074302101219
水环境化学 水环境化学实验
*水生生物学
Water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英文名称
Fisheries Resources and Fishing Ground
Experiment of Fishery Resource Biology
Biological Resource Survey
动物生理学
生物化学
先修课程 鱼类学 海洋学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General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ntroduction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Marxism
Introduction to Maoism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Socialism
Plankton Biology
普通动物学
074302102221 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 Experiment of Plankton Biology
海洋浮游生物学
074302101223
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
074302103213
微生物学实验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七、实践环节
4.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32 课时,2 学分) 6.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32 课时,2 学分)
(一)必修实践环节(43.5 学分)
1.大学体育 I-IV (128 课时,4 学分)
2.水环境化学实验(32 课时,1 学分)
3.军事训练(2 周,1 学分)
4.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32 课时,1 学分 )
Organic Chemistry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008701102153
有机化学实验
Experiments of Organic Chemistry
有机化学
008301101033
大学英语Ⅰ
College English I
008301101035
大学英语Ⅱ
College English Ⅱ
5.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48 课时,1.5 学分) 6.微生物学实验(32 课时,1 学分)
7.有机化学实验(48 课时,1.5 学分)
8.渔业资源生物学实验(32 课时,1 学分)
9.植物学实验(32 课时,1 学分)
10.增殖资源学实习(4 周,4 学分)
11.普通动物学实验(32 课时,1 学分) 13.鱼类学实验(32 课时,1 学分) 15.海洋学实习(1 周,1 学分) 17.水生生物学实验(32 课时,1 学分)
体育Ⅲ
选修
军事 课
通识 教育
008201101027
军事科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Military Science
008201101029
军事训练
Military Affairs Training
通识教育设置“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经典阅读与 人文修养”、“艺术与审美”、“海洋环境与生态文明”五个知识模块。
074302201215 074302202201 074302201205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实验 动物生理学
Biochemistry Experiment of Biochemistry
Animal Physiology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
学实验 普通动物学
选修
074302202205 074302201207
Zoophysiological Experiment
Biology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Experiment of Biology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im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Overview of Marine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 理学 专业代码 070703T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从 2016 级本科生开始执行)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能够胜任生物资源增殖与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与 环境检测评价、海洋与渔业管理等岗位,或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1)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身心素质;(2)秉承和发展现代资 源与环境理念,掌握扎实的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3)掌握海洋渔业生物学、海洋环境生 态学等相关的基本原理,具有从事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的调查评价、海洋生物资源增殖与养护、海洋生物资源 可持续利用等技术研发与管理能力;(4)了解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的国际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国际交流与协 作能力;(5)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或选修大学俄语、大学西班牙语等另外一种外语的四个等级课程,修满 10 学分。
大学 计算 机课
008501101113 008501101075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C 程序设计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C Programme Design
008201103019
体育Ⅰ(系列课程)
Physical Education Ⅰ
体育 课
008201103021 008201103023
体育Ⅱ(系列课程) 体育Ⅲ(系列课程)
Physical Education Ⅱ Physical Education Ⅲ
体育Ⅰ 体育Ⅱ
008201103025
体育Ⅳ(系列课程)
Physical Education Ⅳ
三、支撑学科
一级学科:海洋科学、水产学;二级学科:渔业资源。
四、毕业学分要求
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层面
思想政治类 高等数学类 大学外语类 大学化学类 大学计算机类 军事、体育类
必修
15 11 10 11 6 7
学分要求 选修
合计
60
通识教育层面
通识教育课程
8
8
学科基础课程
37.5
4
专业教育层面
专业知识课程
Experiment of Ichthyology
普通动物学实验
074302101209
*普通生态学
General Ecology
普通动物学
090502101215
海洋学
Oceanography
无机及分析化学
074302103211
海洋学实习
Exercitation of Oceanography
海洋学
二、毕业生素质与能力要求
1、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正确的个人价值取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理论知识,奠定坚实的知识拓展、自我提升的能力基础; 3、具有扎实的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海洋学等支撑专业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及熟练的实验操 作技能; 4、掌握渔业资源生物学及其增殖理论,具有较强的渔业资源调查、评估与增殖实践等应用能力。
008101101013
形势与政策Ⅰ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Ⅰ
008101101015
形势与政策Ⅱ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Ⅱ
高等 数学
008401101055 008401101057
高等数学Ⅱ1 高等数学Ⅱ2
Advanced Mathematics Ⅱ1 Advanced Mathematics Ⅱ2
(二)选修实践环节(3 学分)
1.动物生理学实验(32 课时,1 学分)
2.生物实验技术实验(32 课时,1 学分)
3.生物化学实验(32 课时,1 学分)
八、课程设置及修读要求
4.其它选修课课内实验
(一)公共基础及通识教育层面
修课 要求
课程 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先修课程
008101101023
Experi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Aquatic Biology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普通动物学
074302102219
水生生物学实验
Experiment of Aquatic Biology海洋浮游生物学
(二)专业教育层面
1.学科基础课程
修课 要求
课程代码
074302101201
课程名称 植物学
英文名称 Plant Biology
先修课程
074302102201
植物学实验
Plant Biological Experi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