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三《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一、你认为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对照教学理论和案例,比较来比较去,认为应该主要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分析理由如下:

1.“一、情景,引入新知”应该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中“呈现现行组织者”。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折纸,通过折纸活动引入新的学习内容“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又是在学习者以前学习“加减乘除”旧知的基础上,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从折纸到引出“有理数的乘方”可以看出,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这应该是陈述性组织者,符合现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教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

3.0 演示乘方运算”与“引导学生展开

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的环节,应该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中“呈现新学习内容”。

3.“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过程应该是属于“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的“知识的整合协调”。教师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要点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教师通过练习题向学生提问,以了解他们是否理解了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使他们的理解能够超越所呈现的现成信息。“三、课堂小结”也应该是强调了对知识的整合。

4.作业分为基础必做题和拓展题,这二者都是属于“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范畴。

二、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把每一个教学策略都认真读过,又对照案例中的各个环节,把自己的看法总结如下。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使用陈述性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主要体现在:

a、“请计算折叠4次、5次、6次、7次、8次后折叠的层数

2 × 2 × 2 ×2=16、2 × 2 × 2 × 2 ×2=32、2 × 2 × 2 × 2 × 2 ×2=64、2 ×2

× 2 × 2 × 2 × 2 ×2=128、

2 × 2 × 2 × 2 × 2 × 2 × 2 ×2=256 (在

黑板上板书上面的算式)。为简便计算,我们把上面的算式改写成:2 × 2 ×2 ×2=16,24读做2的四次方等于16。

2 × 2 × 2 × 2 ×2=32,25读做2的五次方等于

32 .2 × 2 × 2 × 2 × 2 ×2=64,26读做2的六次方等于64。2× 2 × 2 × 2 × 2 × 2 ×2=128,27读做2的七次方等于128.2 × 2 ×2

× 2 × 2 × 2 × 2 ×2=256,28读做2的八次方等于

256。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

b、“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为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为a·a·a,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今天我们遇到了更一般的情况,一般地,把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把a·a·…·a(n个a)简记作a n,读作a的n次方”。

2.情景教学策略。(我感觉这也有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味道,还含有探究式学习策略)体现: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3.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体现在让学生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练习3:说出下列负数的幂的符号

(1) (-2)4;(2) (-3)5;(3)(-4)6;(4)(-1)2009

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三、老师设计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说实话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对于这个环节有些质疑。其一,我没有看明白这个环节中举例和上面的举例区别在哪里?其二,我认为环节的设置应该帮助学习者更好的认识理解新知,但是,这个演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既然是这样的效果,还不如换其他的方式。

后来,为了了解老师设计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的目的,我查了资料,观看了相关视频,对此有了初步了解。才知道陈老师的良苦用心,的确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应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简化了教学过程,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的乐趣。运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让学生既能很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乘方的含义,还能直观地看见乘方的结果。

四、你觉得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不管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还是其他的教学模式,陈老师的这些问题设计紧密贴合教学内容,知识扩展富有趣味性,环节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1.在创设情境方面,老师在教学开始利用数折纸折痕层数的动手操作活动创设情境引入了乘方的概念,把数学问题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

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同时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问题设计方面,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把问题设计的由浅入深,难度适中,可以让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能完成教学目标。由乘方到乘方的运算,再到幂的符号,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一步步引导学生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知识拓展:在知识扩展方面,针对学情和生活实际设计了有层次的问题,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五、对于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老师这节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教学效果不错。但是,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调整,效果会更好些。建议:

1.建构学习小组,引入竞争机制。这样既可以提高小组内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组间竞争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强。

2.更好的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比如:在学生完成探究性操作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说出结果,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说得不完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