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中的悲剧英雄
浅谈《史记》的悲剧精神
![浅谈《史记》的悲剧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3259c3f2524de518964b7d91.png)
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问世却并不是历史缔造的必然,它是太史公在不幸遭遇下”发愤著书“的成果。没有司马迁,这一时期不见得会没有史传,但一定没有如《史记》般文采斐然的史传。。试问还有哪部史传像《史记》般被我们当做文学巨著来研读?由此得见,《史记》之悲剧精神,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司马迁个人。
关于悲剧,亚里士多德说“于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即是悲剧。由此而观《史记》中的悲剧英雄,莫不以“悲壮”二字称之。“悲”即指这些人物最终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壮”则是这些人物在走向悲剧命运过程中所创下的不凡之举。且看太史公笔下的这些人物:
若论《史记》最精彩的篇章,当属《项羽本纪》。司马迁用它最满怀深情的笔触,着力刻画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其中有这样的画面:垓下之围项羽被逼至绝境,全军溃败,但他却坚决拒绝了乌江亭长让他逃回江北的劝告,带着身边仅余的二十八骑士再度重围。身负重伤之后他选择了自刎,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至死,他都没有认输,他说“天亡我也”。或许,你认为他刚愎自用而导致了最终失败,不错,这是他的“悲”。然而这样的悲在他的英雄气概下却有了另一番味道。“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在太史公笔下,项羽之死,写尽英雄失路之悲。
浅谈《史记》的悲剧精神
读过《史记》,总忘不了楚大夫汨罗江畔苍凉的控诉,总忘不了项羽垓下之围时霸王别姬的悲歌,总忘不了易水之滨“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总忘不了韩信功成之后一句“我固当烹”的愤慨与悲凉……一幕幕鲜活上演的悲剧,一个个淹没于历史洪流的英雄,为我们讲述着千百年不能磨灭的历史传奇。《史记》的悲剧精神即由此而来。
史记人物悲剧浅析
![史记人物悲剧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1810dad15abe23482f4d9e.png)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分析司马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的开创者,《史记》所记载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平民,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方士,倡优、少数民族首领,农民起义领导者等。
司马迁笔下的这些人都有一种英雄色彩,而最尤突出的是她们中绝大一部分都具有一种悲剧色彩。
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浅析史记里的悲剧人物关键词一:《史记》里悲剧人物类型1、他们可以是下层人物,也可以是屡立战功的将军,大都见义勇为,大功于世。
但是或是为人排忧解难而从容赴死,或是受到统治者记恨,结局悲惨。
这些下层士林虽然为贵族说不屑一提,但是司马迁认为这些人物的行为可歌可泣,悲壮动人,具有雄伟的色彩,他认识到这些下层士林建功立名要比王侯将相难的多。
(P11)如程婴和公孙杵臼都是晋国大夫赵朔的门客,在招式遭屠岸贾陷害,满门被诛,门客四散之时,他们为了保全赵氏遗孤而共同定计,由公孙忤臼取别人的孩子冒充赵氏孤儿,让程婴去告发,公~~被屠岸贾杀害后,程婴历尽艰辛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待至报仇雪恨后,程婴也自杀身亡。
又如,信陵君为保卫魏国,抵抗秦军的入侵力过大功,万年却受尽魏王猜忌,十分抑郁,终日借酒浇愁,多近妇女,最终竟病酒而死;蒙恬不仅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中有大功,而且,北筑长城,抵御匈奴,为震中外。
后来受到赵高等人的陷害,最后竟被赐剑自杀。
2、他们是新生事物的代表,是与强大的反动势力作斗争被杀害的。
如,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国空前富强,为日后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奠定了基础,但遭到了秦国宗室贵戚的反对,秦孝公死后,他们竟无端给商鞅加上反叛的罪名,极其残忍的将车裂而死,还巡行示众并族灭全家。
陈涉率领九百戍族起义反秦,把看似强大的秦国大的落花流水,但遭到了反动势力的镇压,为王六个月,就被叛徒庄贾杀害了。
虽然秦王朝人心丧尽败局已定,但它在灭亡之前无疑要作疯狂的反扑,陈胜领导的起义正好遇上这样的疯狂挣扎的敌人。
(P47)3、他们是忠于当朝的臣子,但是,却常常是统治集团中的弱者,在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成了无辜的牺牲者。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a67c9095f524ccbff121849d.png)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史记》全书共130篇,其中写人物的作品共112篇,在这当中有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的,另外还有一些是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如《屈原贾生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粗略统计,全书写了约120多个悲剧人物,而这些悲剧人物多以惨痛的死亡经历告终。
按死亡意义,可粗略地将悲剧人物分为以下几类:1、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屈原生于礼崩乐坏,七国纷争的战国时代,“为楚王左徒”,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这样一个为振兴楚国而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忠臣却因群小排挤,怀王昏庸,“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朝政昏乱、国家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自己屡遭放逐,然而屈原仍坚定“虽九死犹未悔”的爱国主义信念,最后竟“怀石遂自沉汩罗以死”。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耻做周的臣民,为了坚守节义,不吃周的米粮,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此为死义、死节,受到司马迁的称道,故将《伯夷列传》列为七十列传之首。
《田单列传》中写齐国被燕国占领后,燕国想立齐国的隐士王躅给他们作傀儡,王躅说“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截之以兵为君将,是助纣为暴也。
与其生死无义,固不如烹!”于是,“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而死”。
如此监守节义,甘为理想而殁的还有下层社会的刺客游侠之士。
如《魏公子列传》中的侯赢,朱亥的“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刺客列传》中的荆轲,田光,樊于期,高渐离等为气节而死为友谊而死。
何良俊有言:“今天下之大,一日之中死人何下数万,皆烟销澌灭,然此数子者,常在天地间,虽千载下犹有生气,则其生死轻重何如哉!”2、功勋卓著横遭陷害汉代名将李广为保卫汉帝国的疆土而抵抗匈奴的入侵与骚扰,功勋卓著,司马迁犹爱之。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李广在军事上能知彼知己,英勇善战,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使匈奴闻之丧胆。
悲歌慷慨说项羽_论_史记_中项羽形象的悲剧内涵
![悲歌慷慨说项羽_论_史记_中项羽形象的悲剧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ff8f8182ec3a87c24028c48f.png)
参考文献[1][5]王冉冉:《史记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45,P46[2]杨树增:《史记艺术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P145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P127[4]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P120[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P337 作者简介褚艳红,洛阳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上接99页)参考文献[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 教育出版社,1993,106.[2]旧唐书‧音乐志[z].[3]隋书‧音乐志[Z].[4]李贺.龙夜吟[z].[5]白居易.西凉伎[z].作者简介李蕊,河南省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育系讲师。
一直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曾发表《钢琴集体课优点浅析》、《钢琴演奏若干问题的探讨》等论文。
轰轰烈烈的反秦人民战争看作是六国对秦复仇的战争,无统一之志,只希望作一名战国式的霸主。
”[2]分天下,立诸侯,逆历史潮流而动,将自己置于历史发展的对立面,败亡的命运便无可挽回。
正是由于他缺乏政治远见,所以在兵力强大的情况下,处处被人牵着鼻子走,先是被田荣牵到了齐国,随后又被刘邦牵回了彭城,当他几次在荥阳取得胜利,应对刘邦进一步发起进攻时,又总是被彭越牵回了梁地,简直是马不停蹄,疲于奔命。
究其原因,是政治短视所致,是政治短视导致他辉煌的功业毁于一旦,正如吴见思《史记论文》中云:“八十人渡江而西,忽而化二万,六七万,数十万,忽而化为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还。
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如雪消。
令人三叹。
”[3]项羽的勇武,使他在波涛汹涌的反秦浪潮中如出水蛟龙,叱咤风云;而他的目光短浅,则使他泥融雪消,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的结局。
三从儿女情怀来看,表现在项羽虽然重情重义却过于儿女情长。
浅析《史记》楚汉战争中的悲剧人物
![浅析《史记》楚汉战争中的悲剧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75d6f2869b6648d7c1c746ec.png)
浅析《史记》楚汉战争中的悲剧人物一、《史记》在文学上和史学上的地位自《史记》问世以来,历代名家对其评价众多。
当然,在这众多的评论中,要数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最为经典,前一句高度评价了《史记》的史学价值,后一句则高度评价了《史记》的文学价值,这是对《史记》相当公允的定位。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不仅是我国古代记传文学和小说的始祖,而且写人艺术达到了一种超前的成熟。
纵观《史记》中众多的人物,尤其突出的是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一种悲剧色彩。
二、悲剧的涵义关于悲剧,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根据以上意思,我们给悲剧人物概括出了以下三个特征:第一,生平经历具有突出的社会意义,反映了社会政治的某种本质。
第二,遭遇悲惨命运,或者被杀,或者自杀,或者一生坎坷不平,或者老来悲凉失意。
第三,悲剧遭遇能激起人们对正义、对美好事物的同情和对邪恶势力的愤慨。
我们现在就把眼光聚集到楚汉之争中的一些主要的悲剧人物,来以小见大。
三、楚汉之争中的悲剧人物1、项羽我们可以看到:项羽怀抱大志,赋性粗犷。
项羽看见秦始皇时“彼可取代也!”这句话真是惊天动地,把项羽的个性表现得非常生动,也把他心态形容得活灵活现。
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
正是在这个战役中,项羽的不畏强敌的精神慑服了心惊胆战、不敢纵兵的诸将,楚军无比旺盛的斗志也使诸侯人人惴恐。
后期主要写项羽一步步走向失败的过程,鸿门宴是转折点。
而项羽的悲剧集中体现在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起来悲歌慷慨这一节。
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个荣名煊赫的英雄,在临危难的一夕,作了抒情独白,把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引到极度。
最终乌江自刎,悲情达到极致。
项羽,他曾在历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但由于自身的某种过错,导致最后的失败。
是我们研究的司马迁笔下的悲剧人物第一种类型。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45baca72bb68a98271fefaba.png)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摘要《史记》是一部由司马迁撰写的历史名著,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授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生动的社会各阶层历史人物为撰写对象,尤其是悲剧人物,个性鲜明,可以说《史记》是一个悲剧故事集,其悲剧任务以屈原、李广、伍子胥等为代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悲剧人物极为推崇,反映了他思想中进步因素已达到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高度。
本文就《史记》中悲剧人物突出的艺术特色加以探讨,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以达到更深层次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分析司马迁的悲剧精神。
关键字:《史记》;悲剧人物;艺术特色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
作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珍品,《史记》记载了上起远古,下至西汉武帝时期各个阶层的人物,以生物活动为中心来撰写历史,这些人物有帝王与平民,成功者与失败者,英雄与小人,而最主要的则是春秋末期以来400多年间的人物。
说到《史记》,不少读者都觉得是一部悲剧的渲染,其刻画的悲剧人物形象震撼人心。
司马迁有着遭遇宫刑和下狱之祸的悲惨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具有悲剧性结局的人物,他穷其一生著作《史记》,书中悲剧人物的无不悲壮,展现了《史记》的独特魅力。
书中对悲剧人物的着力刻画,也是司马迁的悲剧观,从悲剧人物入手,深入分析其艺术形象,有助于把握司马迁的创作思想。
《史记》全书共130篇,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由人物传记构成,共计112篇,其中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名为标题,还有近20篇虽然没有以悲剧人物的名字为标题,但作品中主要任务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在这70多篇中还有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等,《史记》全书所写悲剧人物约有120多个[2]。
下面将从《史记》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写作方法、悲剧人物背后的意义展开研究。
从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七类,分别是失败英雄的的悲剧、汉初异姓王的悲剧、嫡庶相争、忠臣命舛、夸者死权、贤者不遇时和义侠烈女的悲剧[3]。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bb14b548fe4733687e21aa17.png)
吴起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
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
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
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
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
‟于是就拜曾子为师。
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
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
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
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
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
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
”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
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
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
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谈谈《史记》中的三类悲情人物
![谈谈《史记》中的三类悲情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3f403d2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f.png)
创新平台《史记》是一部富有悲剧意味的作品,主要以描写人物来记载历史。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三类具有悲情意味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情怀与独特的审美意识。
司马迁继承父志,以史官之笔撰写《史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在《史记》之前的史传作品里,史官往往隐于文本之后叙述,几乎不带任何主观色彩,不会夹杂个人的态度与观点。
司马迁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打破了史官隐身记述历史的传统,率先扩大了史书所能容纳的人物的规模,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史记》之前的史传作品纯粹是为贵族或者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无不是在记叙君王、大臣、贤士的经历和功绩,即使其中也有寺人、仆从、婢女等人物,往往也是为衬托主要人物服务的。
司马迁则完全改变了这种写法。
他在记录君臣贵族言行的同时,将许多充满个性的普通人乃至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带入了史书的大堂,并让他们以主人公的身份再现历史的进程。
这使得《史记》焕发出了独特的生机。
纵观《史记》全书,司马迁一共刻画了三类悲情人物形象:一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为理想而献身的殉道者,二是和项羽、李广一样命运跌宕的英雄,三是游侠、刺客等侠义之士。
一、为理想而献身的殉道者《伯夷列传》里不肯食周粟、死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和《屈原贾生列传》里因美政理想不能实现而举身赴死的屈原都是《史记》中充满悲剧意味的殉道者。
这类人物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他们为实现某种理想或者坚持某种信念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区别于在斗争中受难的人物,这些殉道者往往是因为知道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精神追求而选择自行毁灭。
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
他们不屈服,不妥协,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展现出了特殊的人格魅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西方神话中的悲剧人物西绪福斯。
西绪福斯因狡猾机智而闻名。
诸神罚他在地府里将一块巨大的岩石从平地滚到山顶上去。
当他每次用尽全力将巨大的岩石推到山顶时,石头就会从其手中脱离,再次滚到山下。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af6b786c580216fc710afd44.png)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作者:鲁桐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8期摘要:《史记》全书洋溢着悲剧气氛,《史记》的悲剧人物体系也潜藏着作者的观念体系和价值规范。
现代学者韩兆琦首先提出了“《史记》,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的看法。
他指出“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与他同时代以及后代其他人笔下的人物不同,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一种英雄色彩,而尤其突出的是他们还绝大多数都具有一种悲剧色彩,因此我们可以说《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
”下面列举了《史记》中几位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来分析。
关键词:《史记》;悲剧人物一、项羽面对项羽的一生,司马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项羽的性格既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
司马迁用一个字来形容了项羽的性格:“暴”,当然,这里的暴有暴躁的意思,另一种含义是说项羽有一种爆发力、威猛、顽强,项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苗人传说是蚩尤的一支,蚩尤虽然在逐鹿中原之战中败给黄帝,但是在作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尽管项羽有理想抱负,威猛无比,最终却落得个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成了司马迁笔下最为典型的悲剧英雄之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项羽的悲剧形象呢?与《史记》中其他悲剧人物相比,项羽的悲剧命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笔者认为,相对于外界因素来讲,项羽的悲剧命运主要在于内在因素,也就是项羽自身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项羽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项羽的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我们会发现他有一些明显的性格特点,他既有远大的立志图秦的抱负,但又有“不肯竟学”的浮躁与自负;既有巨鹿之战的果断坚毅,骁勇无比,又有鸿门宴的优柔寡断,幼稚轻率;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英雄主义意识。
有关史记论文:《史记》中的悲剧英雄项羽
![有关史记论文:《史记》中的悲剧英雄项羽](https://img.taocdn.com/s3/m/d2be6d07f78a6529647d5354.png)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史记》中的悲剧英雄项羽摘要:“时势造英雄”司马迁的笔下有三位英雄,陈胜、项羽、刘邦。
“陈胜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这三个人,刘邦最终称帝,陈胜被剿灭,项羽乌江自刎,这两人只能成为历史中的悲剧人物,但是项羽却留名青史,为人们所咏叹。
关键词:《史记》项羽楚汉相争中的失败性格的弱点后人的评判“时势造英雄”司马迁的笔下有三位英雄,陈胜、项羽、刘邦。
“陈胜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这三个人,刘邦最终称帝,陈胜被剿灭,项羽乌江自刎,这两人只能成为历史中的悲剧人物,但是项羽却留名青史,为人们所咏叹。
宋代李清照怀着对项羽崇敬之心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肯定。
而毛泽东却有诗云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对项羽的评判各有各的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留下了《项羽本纪》的千古绝唱,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司马迁的记载,那么项羽很有可能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以它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出一个真实的项羽。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必然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正如这句话“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正是其中的矛盾,才留给了后世人们的评说。
陈胜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
发难,也称首倡,特指高举义旗带领受苦难的大众向施暴者发起进攻的第一个带头人。
中国农民起义第一人陈涉以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正式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反秦的大幕。
项羽、刘邦也先后起义,在项梁的麾下结为兄弟。
项羽经过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决定了秦朝覆亡的命运,有力的支援了刘邦向关中的进军。
刘邦早项羽两个月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楚汉相争,项羽失败,自刎于乌江。
由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突围、乌江自刎向我们诉说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项羽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末日的来临,面对自己的爱妾,项羽一遍又一遍的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史记》中六种悲剧性人物
![《史记》中六种悲剧性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e9b70ce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2.png)
《史记》中六种悲剧性人物以前的史书著作虽然也写到许多人物,但一般都流于片段,不够集中,而且人物往往作为某一历史事件的附庸出现。
但《史记》以写人物为中心,也就是通过记录人物一生事迹来反映历史的进程,围绕着人物来组织材料和篇章结构,从而更充分、更集中地刻划人物性格,并较完整地写出人物的一生和命运,这集中体现了司马迁的思想。
因此,人是《史记》的主体,在司马迁的笔下,有六种悲剧性的人物。
一、社会大变革的牺牲者(代表人物:商鞅、贾谊、晁错)商鞅西入秦关,相秦二十余年,严刑峻法,大刀阔斧,收取河西,威震天下。
却在孝公殁后,惶惶如丧家之犬,处以极刑;贾谊的主张尽管在后来得到的实行,但司马迁以己之血液,注入他人之生命,将其塑造成怀才不遇、短命而亡的文人;晁错力排众议,主张削藩,忠心耿耿,鞠躬尽力,却成为“七国之乱”的牺牲品,朝服衣冠,腰斩于市。
二、显赫一时,但因自己的错误导致了悲剧(代表人物:齐桓公、赵武灵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何其辉煌!却在“三小乱国”与诸子夺嫡的闹剧中暗淡地谢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灭中山,与秦国分庭抗礼,假扮使节,孤身入秦,可谓一世英雄,却因子嗣争位,围困而死,尸身俱腐,无人收拾。
三、为统治阶级建功立业但功高盖主(代表人物:白起、韩信、彭越、黥布)白起以怒海崩云之势,歼灭四十万赵军,直捣邯郸,却被范雎和秦王猜忌,夺去兵权,后来邯郸久攻不克,秦王不得已欲再用白起,白起却“宁受重诛而死,不做败军之将”,婉言谢绝,被秦王先贬后杀。
韩信,曾受胯下之辱,用兵如神,创立盖世功业,一代国士无双。
却难免兔死狗烹之叹;彭越、黥布,楚汉枭将,为汉统天下立下赫赫战功。
可他们却死在了刘邦的野心与吕后的权欲之下。
他们的结局都十分凄惨。
刘邦曾许韩信“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刀剑不杀。
韩信最终被吕后主谋,萧何设计,在长乐宫的钟室被竹片杀死。
正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彭越被贬为庶人,流放巴蜀,路遇吕后。
《史记》的悲剧性
![《史记》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1037a64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e.png)
《史记》的悲剧性如下是关于《史记》的悲剧性: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
一、《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有多种类型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这类悲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他们的行动具有超前性。
尽管他们的主张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的条件还不成熟,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主张削藩的贾谊、晁错,都是这类悲剧英雄。
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但他们的悲剧性不是体现了无法实现的历史必然要求,而是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
田横是司马迁着力描写的英雄人物,他相信已经过时的制度仍然是合理的,并为之而奋斗拼搏,这就决定了他必然成为悲剧人物。
《史记》中许多反抗中央朝廷的诸侯王,都属于这类相信旧制度合理性的悲剧人物。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按其品格划分,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
《赵世家》中为保护赵氏孤儿而付出巨大牺牲的义士公孙杵臼、程婴,《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中的刺客、游侠,都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的英雄,他们的所作所为几乎无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剧英雄。
还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由这些弱点而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
但由于他们终归是英雄,所以其毁灭也是悲剧性的。
这类缺失型悲剧英雄以项羽为代表,他生前战功赫赫,死得慷慨壮烈,他的弱点也暴露得非常明显,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本身的缺欠。
二、悲剧性中暗含着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
他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
他笔下的虞卿、范雎、蔡泽、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
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史记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史记](https://img.taocdn.com/s3/m/c5a66e711711cc7931b716bd.png)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摘要: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同时对司马迁刻画悲剧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以期在阅读中给予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
关键词:《史记》悲剧特色形象刻画悲剧“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方美学传统将悲剧划分为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
所谓性格悲剧是指主人公的强烈个性姿态与客观环境相对抗,导致其理想愿望不能实现或者挫败。
命运悲剧则侧重于突出与人相对立的一种不可理解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而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扎扎实实的描写,直接揭露社会矛盾,充分展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具有极强烈的现实性,因此而形成了社会悲剧类型。
《史记》的创作便融合了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型的特色。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记录了我国fi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铺就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述写人物的作品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竟有八十篇塑造悲剧形象,计有悲剧人物一百二十多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史记》所独有的,它形成了整部书一种悲剧史诗的效果。
一、《史记》的悲剧人物形象分类司马迁笔下的悲剧形象可分为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两大类,能够充分体现其性格悲剧的有两类形象:(1) 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却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一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这种结局不可谓不惨!(2) —些信念忠诚,坚守节操,为了实现或不负于自己的道德规范不惜以身而恤的人物。
浅论略论 史记 人物的悲剧性
![浅论略论 史记 人物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80b4ca3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6.png)
浅论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史籍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
而这些人物中,不乏许多具有悲剧性的存在,这种悲剧性或许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环境、命运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来浅论一下《史记》中人物的悲剧性。
一、性格因素在《史记》中,许多悲剧人物的性格都有着影响其命运的因素。
比如《史记》中的曹操,其阴险狡诈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不顾亲友,甚至不惜以卖国求荣为代价,最终也在政治和家庭上都承受了沉重的失败和困顿。
还有《史记》中的项羽,他勇猛果敢,不屈不挠,但同时又情感强烈,莽撞任性,这些因素最终也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悲剧。
在相对而言,刘邦的成就胜过项羽,或许也是因为他更加深思熟虑,更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决策。
二、环境因素在《史记》中,许多人物的悲剧性也和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泰山之会上的吕布,他在场上表现出色,但求胜心切,导致在半夜里袭击曹营,自此以后,他逐渐被孤立,被各方追击、围攻,最终惨死,这也是环境因素导致的悲剧。
若是再讲到环境影响,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司马迁本人。
他的《史记》,不仅因为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质而写成,也在历史的波动中受到了各种考验。
最终,他在汉武帝的庇佑下,以《史记》的形式流传到了后世。
可以说,是时代和环境影响了他的悲剧命运,也同时留下了名作《史记》。
三、命运因素除去性格和环境因素,命运因素在《史记》中悲剧人物的塑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刘邦,由于他身世不好,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但这样的命运没有磨灭他的志向和才华,反而成为他后来“船到中流竟自然”的强劲推力。
而由于屠门事件,周勃被降为阶下囚,本以为自己的巨大天赋得不到伸展,但正是这段险恶的历程,暗示了他突破重围的闪光时刻,开始了他的不凡征程。
总之,《史记》汇聚了许多不平凡的人物,很多人都具备着悲剧性的特征。
但命运、性格、环境等很多因素都交汇在一起,导致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从项羽形象浅析《史记》中的悲剧英雄
![从项羽形象浅析《史记》中的悲剧英雄](https://img.taocdn.com/s3/m/3f18676df121dd36a22d820a.png)
从项羽形象浅析《史记》中的悲剧英雄【摘要】《史记》是一本纪传体的史学巨著,其中著名的人物多以悲剧英雄为主,项羽是《史记》中最具代表性的悲剧英雄,他年少成名,最终却自刎乌江,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比较争议的存在。
本文分析了《史记》中包括项羽在内的众多悲剧英雄形象,总结出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观。
【关键词】史记;项羽;悲剧英雄一、前言《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然而,《史记》中的人物,多以悲剧性的人物为主,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传奇色彩的悲剧性荟萃的巨作。
其中广为流传之一的便是《项羽本纪》,这篇文章被收录进高中的语文课本,项羽的“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 广为人知。
项羽作为司马迁笔下的典型悲剧人物,和其他悲剧人物一样,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因为社会、历史以及个人的种种原因,走向灭亡。
二、《史记》中悲剧英雄概述司马迁笔下众多悲剧人物,概括地说,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新生事物的代表,是历史的进步时期的先驱者,他们在强大的旧势力中挣扎,想要进步,却在奋力斗争中蒙受杀戮迫害。
就像是战国秦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国空前富强,为日后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遭到了秦国宗室贵戚的反对,最终在孝公死后车裂而死,族灭全家。
这样一个英雄,他为时代的推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实际上他却身败了,成为了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英雄。
同时期还有其他变法的人物,这些英雄的悲剧人物成为变革必然的牺牲品。
此外,还有第二类悲剧人物。
从古至今,在王朝和时代的更替中,都会不可避免地牺牲一些人。
他们曾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却由于自身的过失而导致最后的失败。
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项羽,他是“破釜沉舟”中的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但是他生性刚愎自用,有勇有谋,可是却仁慈宽厚,错失“鸿门宴”的良机,最后陷入“四面楚歌” 的悲惨境地,被迫自刎于乌江。
从《史记》看刘邦的悲剧性形象
![从《史记》看刘邦的悲剧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5b367ac2b90d6c85ed3ac61e.png)
从《史记》看刘邦的悲剧性形象[摘要]在《史记》中,司马迁塑造了一大批各具情态、十分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使得《史记》充满了悲剧色彩。
刘邦同样可以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来探讨。
评价刘邦的一生,不能完全从个人品质上着眼,高层政治的权力角逐才是他扭曲自我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个人的悲剧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史记》;刘邦;人性压抑;悲剧性在《史记》中,司马迁塑造了一大批各具情态、十分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使得《史记》充满了悲剧色彩。
[1]韩兆琦先生指出,《史记》是“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全书写悲剧人物大大小小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可以说,整个《史记》是被司马迁审美观所涵盖的,《史记》的悲剧气氛无往而不在,这种现象是《史记》所独有的。
[2]”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刘邦能不能作为一个悲剧性人物来研究呢?刘邦其人,两千多年来已经被人们贴上了“坏蛋”的标签,是一个“痞子”、“流氓皇帝”。
他狡诈虚伪、损人利己,心狠手辣、屠戮功臣,关键时刻抛妻弃子、六亲不认,这一切都为世人所不齿,人们认为在他的身上没有一点人情味。
的确,刘邦的个人品质有其卑污的一面,但是人们在解读刘邦时忽视了一点:刘邦是一个皇帝,但他更是一个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有着人性中常见的优点和缺点的普通人,在刘邦的身上也有多情的一面。
在此,我们可以深入他的灵魂世界来分析一下他的悲剧人生及其本质。
一、为天下抑人性在这里,我们可以先看看发生在刘邦身上的几件事。
一件发生他年轻时:“高祖以亭长为县送骊山,徒多道亡。
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高祖本纪》)在严刑峻法的秦朝,这必将招致“杀无赦”的后果,但刘邦完全不予考虑,率性而为,其实这种无所牵制的磊落行为才是本色的他。
传统的看法认为刘邦与其父亲刘太公之间的关系不睦,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在楚汉成皋之战中项羽曾要设高俎烹太公时,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本纪》)历来学者和评论家都因这番话而把刘邦看成六亲不认的流氓、痞子,其实不然。
《史记》中的悲剧意蕴-11页word资料
![《史记》中的悲剧意蕴-11页word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b96167181c758f5f61f67db.png)
《史记》中的悲剧意蕴探讨《史记》的悲剧意蕴和士人士人的概念详见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史记》的悲剧人物符合士人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在此用士人代指《史记》中的悲剧人物。
命运的悲剧二重性,须探讨司马迁的身世命运。
刘熙载在《艺概》中曰:“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
鲁迅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中渗透着作者悲愤之情,司马迁命运悲剧之感和悲愤之情的抒发,必然渗透在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理性批判中。
司马迁受宫刑不死,发愤著书,以求生命和价值的不朽。
宫刑对其身心都是极大的折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 [1]205“在这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利、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1]205司马迁对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正如司马迁受宫刑之前“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 [2]2729司马迁正道直言,忠心为国,却落得身残处诟。
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
司马迁若“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2]2732,其冤屈得不到昭雪,其人生价值得不到实现。
故著史以自现以求价值和生命的不朽。
故曰:“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2]2733司马迁受奇耻大辱,故欲抒己之愤懑之情;生死的抉择和人生的巨大挫折,使他更加珍惜生命的价值,内在的激发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己的本质要求。
司马迁在先贤身上找到了心灵寄托和前进的动力: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之悲剧英雄_900字初中作文
![《史记》之悲剧英雄_900字初中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22250e168884868762d6b7.png)
《史记》之悲剧英雄_900字儿时爸爸就跟我讲过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当时似懂非懂,这次暑假我在《史记》又与这个故事见面了。
“破釜沉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历时二千余年仍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记》:秦军围赵于巨鹿,项羽率领楚军前去救援。
在两军人数相差极其悬殊的情况下,项羽率大军渡过黄河,沉船破釜,只让士兵持三日粮进军,义无反顾,一往直前,以示决不后退的决心。
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九进九出敌营;楚军在项羽的率领下,个个英勇无畏,以一当十,大败秦军,缓解了巨鹿之围。
项羽就此在诸侯中树立起威信,为后来称霸天下奠定了基础。
在《史记》中,项羽虽然没有当上帝王,但是司马迁却将他列归于专写帝王的本纪中,可见司马迁对他的评价。
司马迁在《垓下之围》中,将项羽塑造成这样一位“柔、刚、义”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
项羽是我看了《史记》后,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勇武古今无双,真不愧:“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名籍,字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人称西楚霸王。
项羽年轻时志向便极为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时,项梁、项羽前去观看。
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那个人,我可以取而代之。
”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会稽太守起义,郡守的部下乱成一团,项羽杀伤近百人。
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带领八千精兵反秦起义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后凭着一股锐气,先后打下了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在这几场史上空前绝后的神话般的战争中,项羽无疑是一位天才级的人物。
项羽的缺陷性情刚烈,容易冲动,正所谓“性情中人”。
项羽的成败取决于当时的气势。
若士气不振项羽那天才般的头脑就会被冲昏。
所以最后的垓下之战,项羽才会兵败,最后乌江自刎而死,捞了个遗体被汉军分尸的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史记中的悲剧英雄
《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人物是全书的灵魂。
引人注目的是,《史记》中出现了大量的失败英雄人物形象。
这类人物以其卓越的才智或以文或以武建功立业,突显英雄气概。
然而。
他们最后要么遭酷刑被害,要么无奈自杀,即使苟活的几个人亦是抑郁终生,晚景凄凉。
司马迁对这一系列的人物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感情,对他们曾经取得的英雄业绩羡慕不已,又对他们的失败饱含悲痛。
本文把《史记》中悲剧英雄这一特殊形象分成了三大类,并将列出每一类的的代表人物以及选出一个典型人物进行分析。
一、武官猛将:此类人物主要是战功显赫的英雄,他们或为帝王争天下,或平叛,或出击外族的侵挠,能征善战,屡立奇功,但最终他们所拥有的则是悲惨的结局。
如伍子胥,李牧,穰侯(魏骨),白起,蒙恬,陈涉,项羽,周亚夫,李广等。
西楚霸王项羽是司马迁着重刻画的人物,在巨鹿之战中,他果断地斩杀了楚王派来的上将军宋义,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以必死之念激励士卒,最终大破秦军。
当时是,其他救巨鹿的军队不敢与秦军交战,“皆从壁上观,”独有楚军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
破秦后,项羽召见诸将,大家“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汉将楼烦擅骑射,曾经躲在营中三次射杀挑战的楚将,但项王只要“嗔目叱之”,立刻就能吓得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就算是在垓下之围,穷途末路之际,当“项王嗔目而叱之”,更是吓得
汉军大将赤泉侯“人马具惊,辟易数里”。
在文中,司马迁多次描写了项羽在作战时的勇猛,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
他把垓下之战写的慷慨悲凉,偶其实霸王别姬的那一段,更是牵动人心:此时的项羽,经历了刘邦与韩信、彭越等诸侯的合击,连番大战之下,士卒死伤无数,粮食也已经吃光了,被汉军重重围困,已是日暮途穷。
更有张良献策,令汉军四面唱楚歌,惊得项羽夜不能寐,“夜起,饮帐中”。
此时的项羽,自知在这场天下之争中败得一塌糊涂,痛心之下对着爱人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罢泣下数行。
能让一代豪杰项羽流泪,场景该是多么的凄凉?
《蒙晤列传》载:“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
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
是时蒙恬威镇匈奴。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恬任外事而毅则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秦二世胡亥听赵高谗言,诛灭了蒙氏。
关于蒙恬之死,显然负屈衔冤。
蒙恬亦自觉冤枉:自己对秦实有大功。
蒙恬吞药自杀前说了一段话,表白了蒙氏兄弟执掌兵权,本来有条件、也有能力举兵反抗以谋生存,却宁愿选择赴死,义不为叛臣的心迹:“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
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完全是恪守忠臣死义的做派。
秦始皇沙丘崩后,赵高力主扶植胡亥篡位,李斯参与共同炮制了阴谋,矫诏赐死公子扶苏。
蒙恬可谓有才能、谋略,不愧大将军称号。
他隐隐感觉其中有诈,尽管曾质疑也曾劝阻扶苏自尽,“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
"然而,和扶苏一样,他也是真正把忠义融化在血液之中的,最终他还是成了朝廷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以蒙恬的威势,杀赵高容易的就像杀掉一条狗。
完全可以查明真相,把搞阴谋的几个小人揪出来。
但是,肯为扶苏造反的蒙恬,却不肯为自己造反。
尽管心怀狐疑,蒙恬没有这样做,因为缺少现成的证据就勇气不足,关键是怕毁掉家族数世的名节,他没有抗争的钻进了阴谋家布下的圈套里。
一世英名的蒙恬就这样死在他所信守的忠孝节义上,给后人留下无限的嗟叹。
蒙恬之死,与皇室操戈有关。
秦始皇曾将长子扶苏放到蒙恬身边做监军。
如此安排必然考虑到两人的身份地位,这是不乏深意的。
从对扶苏性格的记载“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来揣测,这对未来的君臣应该还颇为投缘。
蒙恬扶苏自然会结成不同寻常的关系。
因而杀扶苏必除蒙恬,是扶植胡亥篡位的需要。
何况赵高与蒙氏旧日结怨,必欲除之而后快。
所以只怪“蒙氏兄弟与赵高的矛盾,又同扶苏与胡亥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此外,蒙氏家族的声望、兵权、功劳太盛,势必招致妒忌,这点从丞相李斯参与沙丘阴谋的原委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赵高与胡亥定下阴谋后,去拉拢李斯,他的说辞就是:扶苏即位必重用蒙恬,蒙恬会是未来权力场上李斯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正是
这个理由彻底打动了李斯,他选择了助纣为虐。
可知蒙氏兄弟的权势,也是遇诛的现实原因之一。
针对蒙恬自己归罪地脉的说法,司马迁在《蒙恬列传》的论赞里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
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湮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廖,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在司马迁看来,当时天下初定,百废待举。
人民急需安定生活,社会需要休养生息。
而蒙恬无视现实,秉承秦始皇的意图办事,不体恤战乱后民生疾苦,奴役劳动人民进行修长城的庞大工程。
以为遇害源于筑长城。
太史公“究天人之际’’,流露出一片悲天悯人的情怀。
二、文臣参谋:这一类人物多是善于“策画”的杰出人才,他们满腹经纶.有着优秀的方略。
但他们的计划有的虽暂时得到施行,但因损害了保守势力的利益而遭害;有的则一腔抱负不得施展,郁部寡欢一生。
如:屈原、文种、商鞅、信陵君、贾谊、晁错、主父偃等。
《越王勾践世家》载:“当勾践被困会稽时,文种为君为国“行成于吴,膝行顿首"可谓肝胆相照,休戚与共。
勾践谋求东山再起,励精图治。
“举国政委大夫种,”又是文种苦心操劳,呕心沥血。
越国复兴后,勾践平吴雪耻,号称霸王,勾践要耀武扬威,此时见证君王屈辱历史的文种再不重要了,反而碍事。
于是逼其自杀。
“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日:‘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种遂自杀.自古以来,君心叵测。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无论有过多少功业,一日听谗就翻脸无情,诛杀长者。
范蠡遗文种书提醒他“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这是那个时代君臣关系的总体特征吧。
文种治国是干才,却不象范蠡那样敏锐且明智,“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他了解自己共事的君王。
看穿了勾践承诺“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
”背后的杀机,“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返。
”孔子以为爱人谓仁,知人谓智。
范蠡是达到这种境界的。
而且这功成身退是真正的潇洒,要知道轻于去就在二十年的忧劳国事后是多么难。
贾谊年十八时就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二十余岁即被汉文帝召以为博士。
后被疏而不用,抑郁而死,年仅三十三岁(《屈原贾生列传》)。
但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贾谊:孝文帝议以为贾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谊目:“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疏贾谊,不用其议。
三、术士说客:这类人物.或行侠仗义,解人之难;或能言善辩,干谒诸侯,甚至有的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勇挡千军万马。
虽然他们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认可,有的还立有大功,但结局都不容乐观,颇显凄凉。
如:郦食、郭解、乐毅等。
《乐毅列传》载:“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齐之间有积怨深怒,当时齐强,实力堪与秦争重为帝,谋齐有难度。
乐毅受燕昭王知遇之恩,出使他国,联合
外力为之复国仇,“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获楚、赵、燕、韩、魏五国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乐毅独率燕军追亡逐北,攻入临淄。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乐毅不辱使命,一雪燕耻。
燕惠王即位,“燕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轻信反问计,使骑劫代将,召乐毅,乐毅无奈奔亡赵国。
走马换将的结果是破军亡将失齐,燕惠王既后悔,又怨乐毅,于是有了令后人废书而叹的《遗燕王书》。
难怪乐毅批评燕惠王说“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燕惠王确乎犯了以禄私亲和多疑大忌,对良将心存芥蒂,身为君王,肚子里尽装些鸡零狗碎。
不能知人善任,反而于乐毅父子多怨。
总之,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大量的失败英雄形象,这些失败英雄凭借自己的卓越才智在相关领域作出了有目共睹的功绩,但由于遭受了外部的人为的阻力.被迫中止了事业前进的步伐,甚至丧失了生命。